第一篇:心理学论文
(2009-2010 第二学期“心理学”课程论文)
自我成长分析
上心理学课的第一天,老师就问我们:“我是谁?”这个问题我们都曾不止一次在问过自己。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似乎可以脱口而出说出许多答案来,可是当我们静下心来默默问自己时,却发现这个似乎这些都不足以完整的回答出这个问题,不能准确的表述出自己的本质。同时这个问题的答案随着我们的成长也在不断的变化。人总会随着环境不断地变化,慢慢的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去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不断地去改正,不断地进步。随着我们诞生的第一声啼哭,我们就开始我们成长的脚步。人们在刚刚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除了性别之分,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最终能够成为怎样一个人,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成长经历,社会环境,及某些重大生活事件所决定。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感到自己幼年、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及情感体验对铸成今天的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出生于江苏省宿迁市的一个平凡的家庭,小时候自己很听话,话不多,所以有很多时候很沉闷。因为父母是普通职工,有很多时间都是自己独自一个人呆在家里,看着楼下的同龄小孩玩的很开心,却总是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到小学之后才开始慢慢活泼起来,成绩在那时也很不错,和老师以及同学的关系都是极好的,慢慢的朋友多了起来,小学的时光是无忧无虑的。中考以很好的成绩考上了当地的一所中学,可是因为当时家里有了一些变化再加上到一个新的环境,觉
得压力很大,经常会无缘无故的哭起来,现在想想那段时间自己真的很是脆弱,成绩也因此下滑了很多。可是,因为自己是个很不服输而又很倔强的人,所以一直都把所有的想法聚集在心里,很多时候觉得力不从心。再加上自己认为关系很好的朋友在背后说了一些很伤人的话,初一那段时间把自己牢牢紧闭,班级的同学除了前后左右基本上都没说过几句话,很是陌生。初二时,或许是突然顿悟,开始慢慢学会适应环境,开始接触同学,打开自己的心扉,和同学打成了一片,良性循环,成绩也慢慢提升了,性格也慢慢变化,比起小学来,更加张牙舞爪,经常三五成群,说说笑笑,班级的关系也极其融洽,羡煞了其他班的同学,成绩也稳步提高。高中应该算是自己性格的逐渐形成期,高一时,因为学业的问题和舍友关系自己一度很消极,性格开始慢慢静下来,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是我为人比较古板,缺少变通和必要的圆滑吧。但是,令我欣慰的是,我身边从不缺少知心朋友。他们眼里的我,乐观、真诚、聪明、善解人意。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我总能尽量理解对方。就这样,一直到了大学,心理知识的学习促使我开始反省自己,对自我开始了深刻的思索。我总是很羡慕那些有主见,很少受他人干扰的人,自己却总是无形中受到别人的暗示。有时,我明知不当,却无形中为了迎合别人,而放弃自己的原则。我还发现,我非常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有时,一句赞美甚至会让我高兴一天,一瞥冷漠的眼神就会让我闹心好一阵子。我想,这也是自卑心理的表现吧。同时一个我的高中男生对
我的人生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和影响。他对我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我一心只读圣贤书时,他在我的生命中的出现使我对人生的社会的一些事情有了认识和理解。知道了什么是理想和现实什么是人生价值什么是感情阅历。使我深刻地感到了原来我不是一个脱离社会的人,我知道人是要长大的,他对我始终有一种启蒙式的影响。高二高三则是一心扑在学习上,和同学关系也还不错,也学会了自我调节情绪,直至高考结束。
在我从小到现阶段的成长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特征。首先我是个自我责任心很强的人。少年阶段是责任感形成的关键时期,每个人都要有责任意识,自觉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在初中高中阶段,完成学习任务是中我的重要责任,只有挑起学习科学文化的责任,才能称得上是对自己负责。自我负责是基础和根本,只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人,才能肩负起其它方面的责任。同时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把自己融入集体中,以集体荣我荣,以集体耻我耻,不要时时、事事强调自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集体增砖添瓦。人是社会的人,人必须依赖社会而生活。一个美好的社会是由许许多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创造的。作为一个负责人的人,要勇于承担社会所赋与的责任,关心社会,以良好的行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要培养自己对社会,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当社会需要之时,要挺身而出,舍生忘死,为国献身,这是对社会负责的高度体现。作为中学生要“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陶行知语),自己说的话
自己负责,自己做的事自己负责,做好自己应做的事,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力争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这样当我们面对别人时我们可以无愧的说,我是一个负责任的人。从中考后的择校开始我就一直在自我掌握自己的人生。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我的父亲从小学毕业以来就给我高度的自主权,他经常教育我自己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责,无论做出何种选择,事关的是自己的人生与他人没有任何关系。所以我尽自己的力量考取我力所能及的大学,选择我意愿的专业,现在回想曾经所做过决定,或许有很多自己会有悔恨,可是我却知道,那是自己曾经犯下的错,后果和结局也该由自己承担,同时也更是教导自己做出任何决定前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绝不能盲从和随性。不能认为自己年纪还小,就放弃对事情的思考和判断,要学会理性分析,养成三思而后行的行为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待人真诚坦率,但也不会过于轻信或感情用事,比较认同“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乐观自信,心平气和,坦然宁静,容易适应环境,知足常乐。经过初一高一的那段调整和成长,我了解自己在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就只能去面对它,使自己很好的适应它。虽然未必一份付出一分收获,但是不付出则一定不会有收获,我会很自然地同他人相处,不会再刻意期望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有好的评价。面对挫折和失败自己可以坦然面对,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和不足之处,不断改正。当然自己在相隔上也有很多缺陷。记得对我影响很深的一件事,初二的时
候,班级换了一个新的语文老师,在一次默写单词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停下手中的笔,我因为距离远没听见,所以将笔一直握在手中,老师很严厉的批评了我,那是我从从小到大第一次被老师批评,而且是因为这种莫须有的错误,那时自己就很不服气,拒不认错,下课被老师拎去进行思想教育,要求写检讨保证和抄写单词,第二天我只将抄写的单词交到老师办公桌上。事后,我就卯足了劲努力地学习语文,次次在语文考试中考第一名,想以这种方式证明自己。现在想想自己冲动的个性在那时就有所体现了。我是一个有些偏执和狭隘的人,可能有时会固执己见,听不进他人的意见和批评,虽然自己一直在可以改变,可以听取他人的意见和批评,但是在最初听到的时候还是会很不开心。做事情总想一口气完成,就像是看书写论文,就算熬夜熬得很晚也会把想看的书看完,把论文写出来。个性会比较敏感,过于在乎他人的看法和评价,会很在乎周遭的人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即使小小的一句话或是一个眼神,或与许无意,但我都会有些在乎,害怕朋友的背叛,害怕自己达不到父母的期望,会让他们失望,或者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因而情绪会多有波动,过于紧张甚至产生消极情绪。
在大学阶段,自己真的成长了很多,不仅仅是在文化知识方面,更是在个人素质方面。上大学以来,父母经常教育我,上了大学后,自我修养一定要有所提高,大学不仅仅是一个让人提高文化知识的舞台,在期间更要学会如何待人处世,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大学里我成长上很重要的一点是,我终于在行动上变得更加淡定,不容易羞涩,跟陌生人也能从容大方地相处。同时,愿意反省自己,接受别人的意见,甚至愿意在别人得罪我的时候去原谅他,主动跟他简单交流,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一个改变。承认别人的出色,不再自以为成熟,应该也是一种成熟吧。我不再去追究自己失去的真性情,而是努力以真诚的态度适应这个世界。尊重规则,才能得到自由。我爱我的生命,我只有一次的人生,我珍惜我得到的一切。
通过心理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更加了解到,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大学的日子,有走进第三个年头了,也许日子应该倒着来算了,就剩下那么不到一年了。四年后,大家总会深思,这四年,我做了些什么,学到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如今的我,一直在努力,努力让自己没有后悔的机会,在这花开的季节,绽放属于我的精彩。因为不想后悔,所以我试图改变,试图成长,试图放飞这段应该飞扬的华年。
参考文献:
[1]个人成长分析,2008年5月21日,[2]成长的代价-个人成长分析,2006年5月18日,[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第二篇:.心理学论文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
姓名:李虹
学号:20100411077 班级:会专10-11
摘要
社会在发展,同时大学生的思想也在飞速发展,大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变得尤为重要,反映在学生心
理的问题之一——积极心理学,伴随着大部分学生一起度过大学生活。研究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自我意识、情绪、学习、人际、恋爱、职业规划)等心理成因及其现状,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健康成长。增强我们的意志力以及对挫折的适应力。我们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为了解决和预防大学生
心理问题的发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研究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自我意识、情绪、学习、人际、恋爱、职业规
划等
参考文献:《心理学的40项研究》
一.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分析
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意识倾向于自信、热情、紧张、急躁等。
独立意识增强。大学生自认为自己已经成年,渴望独立,渴望自己闯荡。这是自信的表现,同时也是涉世未深的表现,既是一个成长的机会,同时也可能是一个陷阱。
在一些心理研究的杂志上,可以看到心理学家对于大学生的偏爱,他们指出大学生心理是自我意识矛盾中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自己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看到比自己出色的人是,会逐渐地出现了不接纳自我的现象。同时怀疑自己,这种怀疑给大学生带来许多困惑。
随着成熟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成人感,渴望自立自治,同时又有反叛倾向。这种既想独立又无法真正独立,既想摆脱又摆脱不掉的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矛盾一直困扰着他们,经常使一些同学感到苦恼和彷徨。
二.大学生常见情绪问题分析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面临着各方面的问题,学习,生活,就业,未来,无一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大学生常见的情绪情感困惑,一般来说,大学生情绪上常见的困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焦虑 大学生的焦虑主要来自于适应焦虑、考试焦虑、社交焦虑、择业焦虑等。一般认为焦虑情绪在不同年级之间呈沙漏形分布趋势,即大
一、大四学生的焦虑情绪分布高于大
二、大三学生。大学新生刚刚步入大学校园,一切的生活学习都完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个全新的环境需要适应,要求自身也要有相应的改变,去适应新环境。二:易怒 由于正处于青春成长期,又正逢学业事业感情等方面的多方面问题困扰,大学生群体就会比较躁动,易怒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情绪现象。
大学生的容易发怒与一些错误认识有关,比如,有的大学生会认为发怒可以威慑他人,可以维护利益和尊严,可以推卸责任,可以满足冤枉等等。于是在同学之间的交往中,就会为一些本来不必要争论的事发生口角,引发一些伤人伤己的事故,轻者斗嘴吵架,重者拳脚相交,这些都是客观存在于大学校园的不和谐元素,也是大学生个人需要自我改善的方面。
三.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分析
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往往发现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智商高的学生,学习成绩一
般,甚至较差,而一些智商一般的学生,学习成绩却很好。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是否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心理是否健康等。在学习方面,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适应不良,学习适应不良是大学新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困惑,对他们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具体表现有:
1、对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紧迫感和自觉性。
2、学习缺乏独立性,习惯于中学时的学习方法,由教师安排自身的学习内容、学习计划、学习时间等,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
3、不理解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
4、学习中精力投入不足,对本专业的知识、技能、要求认识不足,不知道怎样建立专业知识结构,培养专业技能,学习带有盲目性。二学习缺乏动力
大学生学习缺乏动力是指学习没有明确的方向,甚至厌倦学习。在学习时不象中学时那么有劲头,主要表现为:
1、学习松弛。进了大学校门,从心理上摆脱了高中时的沉重压力,思想上逐渐松懈,新的目标还没有明确形成,所以学习的动力不如中学时强。
2、没有学习的热情,缺乏必要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唤醒水平,懒于学习,没有学习的抱负和希望,求知上进性不足,把主要精力放在娱乐等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
3、学习肤浅,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注意摸索学习规律,学习能力较弱,成绩不好等。
四.大学生人际问题分析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领域有:亲情,友情,师生情,爱情。
1亲情:马加爵事件发生后,在通过记者的了解中,马加爵在学校学习与生活中都极少与父母、亲人沟通与联系。当事件发生后,他的父母、亲人都简直不敢相信,一下子也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我想与家人、亲人的沟通、联系还是很必要的。
2友情:它是人生情感的依恋,需要在交往中延伸。在交往中我们应该珍惜与同学之间的友情,它为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乐趣,增添一份光彩。我们知道没有友情的心灵是孤独寂寞的,没有友情伴随的生活将会变得枯燥单调,没有友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3师生情:我们在与老师的交往过程中,便建立了一种师生情。它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需要在交往中巩固。
我们在大学中培养人际交往,是为我们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大学生都必将走向社会,适应社会。适应是个人与环境间的互动,环境能影响人的思想,行为,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影响着环境。
五.大学生恋爱问题分析
1择优心理是大学生恋爱中普遍具有的心理,一般来说,交际广的同学择优心理强一些,自认恋爱条件较差的同学择优心理弱一些。
2在恋爱中产生嫉妒心理是非常普遍的。当得知自己喜爱的人同其他异性关系密切时,一种难言的痛苦滋味涌上心头,这便是嫉妒。嫉妒心理在大学生恋爱中归纳起来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嫉妒,一种是自然性的嫉妒,一种是变态性的嫉妒。
自然性的嫉妒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变态性的嫉妒一般表现为无端猜疑、充满敌意和怀恨报复。从表面上看,变态性的嫉妒出发点和归宿似乎也是爱情,但实际上它恰恰是同爱情背道而驰的。爱情必须相互信任。
3掩盖心理,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优点显示出来,而把缺陷和不足隐藏起来,这种心理过程就是掩盖心理。4从众心理
大学生恋爱中的从众心理是指恋爱活动受人评价和行为的影响,这种从众心理表现在恋爱过程的很多环节上。有的大学生本想进入大学后认真学习,暂时不想考虑恋爱的事情。但当他看到周围的同学一个个都谈上了恋爱,自己就会产生疑惑,进而听到大家对恋爱的赞赏时,原先的信念就会动摇,很快会成为恋爱大军中的一员。1.正确把握爱情
爱情是一所学校,它需要我们学习和思考。正确把握爱情,才能更好地面对爱情。真诚的爱是建立在双方平等与理解基础上的。2.正确对待恋爱
(1)恋爱与事业。在人生道路上,爱情很重要,但它不是最主要的。正确的恋爱观要求人们把事业放在首位,事业高于爱情,爱情服从事业。
(2)爱情与友谊。爱情与友谊是人类情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两种情感。友谊是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上获得理解、肯定的情感需要。异性间的友谊是爱情的基础。恋爱的过程是一个友谊不断深化的过程,友谊伴随着爱情的始终,但友谊不一定发展成爱情。爱情比友谊具有更高的层次,两者有明显的不同。
六.大学生职业规划分析
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生存与发展紧密相连的角度,激发学生关注自身成长的积极性。
一 大学生应树立以下观念:面对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也不可盲目地“撞大运”。
二 是自我负责的观念。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前途,不要指望别人
来对你负责。
三 全方位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始终触及的是心理的因素,如与自我认知有关的兴趣、性格、人生观、价值观、自我效能感、自信等。
第三篇:心理学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素质教育下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出现的问题及策略心理学论文
姓名: 培训学校: 班级: 学号:
浅谈素质教育下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出现的问
题及策略
培训学校: 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因素,它能把人的素质各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能动地发展主体自身的内部依据。作为中学生,要想在德、智、体、美诸多方面均衡发展,心理素质是基础。目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存在着多种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去解决和完善。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问题;策略
在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并且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一、当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方面所出现的问题令人担忧
据调查。目前35%的青少年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另有调查也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小学占10%,初中占15%,高中占20%。虽然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只在少数,但发展的趋势不容乐观。1.学习上的心理障碍。(1)新生学习适应的问题。
(2)学习目标迷失,动力不足,兴趣低下。
2.人际关系上的心理障碍。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因自信受挫而陷入苦闷、焦虑、烦恼、恐惧,产生心理障碍。
3.性与恋爱方面的心理障碍。青年中期,是恋爱的季节。但是,由于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还不强,由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不少,如对性关系认识的偏常,对失恋挫折的耐受力差,等等。
4.与自我意识有关的心理障碍。
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学生容易把未来设计得很完美,与“理想自我”的实现有距离,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就会产生心理问题。有些学生出现消沉、苦闷、抑郁、冷漠的心态,甚至出现自杀的企图。
②自我价值是青年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目标。有些学生面临多元化的价值观时,不能找到自己的坐标,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生命的存在感,使自己陷入苦闷、绝望的境地。他们的心理障碍就可能发展为一些心理疾病。例如,神经症、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等。个别的还会引发精神分裂症。身心疾病原因是心理上的,症状表现为生理的。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
首先,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正处于一个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时期。高节奏高竞争的生活容易使人疲劳倦怠,而高竞争又必然带来 的失败与挫折又易使人消沉悲伤,从而形成很多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我们不可能让社会取消竞争,我们只有面对现实,帮助中学生来迎接与适应这种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的社会浪潮。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应试教育”使得很多中学片面强调知识传授,重点培养尖子生。优等生,而使一些后进生。差等生受到冷落甚至歧视。他们没有升学的机会,又不愿脚踏实地地工作就业,他们往往与社会上的不三不四的人拉拉扯扯,产生攻击行为直至犯罪行为。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的上升与中学教育的失误不无关系。
第三,从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看,心理素质的作用也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大脑就没有人的心理,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大脑的机能,所以开发大脑的潜能一直是人们向往已久的事情。大脑的潜力是很大的,根据科学家的研究,现代人一生中只动用了大脑潜力的四分之一,这么低的利用效率无疑是一种浪费。如何提高大脑的使用效率,就是要对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等心理要素进行训练和提高,当一个人能辨证地认知世界的事物,提高记忆力,打开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创造力,大脑的作用便会得到较充分的利用。对一个不断发展、进取的人才来讲,这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对人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基础,是动力,是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人类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实施方法及策略
(一)寓心理素质教育于目标教育之中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电化教育的普及、开放改革的深入,现代中学生的想象力较为丰富,善于独立思考富有探索精神。对一些新事物的出现,充满着好奇和求索,由于缺少经验、缺少科学的方法,往往是一味的模仿或求升、求变。因此在思想工作中,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开阔眼界,同时要帮助他们克服一些不良心态现象。针对目前,少数同学中的追星族,讲究发型的怪异,服饰百态,描眉、涂口红、染指甲,装饰金银首饰,纹身等自以为是走进新时代,追赶潮流而洋洋自得,对于这种现象,一方面学校要严令禁止;一方面要对他们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这类哗众取宠的不良心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发展自信、进取、创新精神和顽强拼搏等心理品质,使之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
(二)寓心理素质教育于情感教育之中
目前,中学在校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造成了他们有更强烈的自尊心,更独特的个性和更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看不起家庭不太富裕、衣着检朴的同学或老师。一方面要求脱离父母及师长的呵护,力图显示自我的才干,希望得到他们的尊重,而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依赖性,特别是发生纠纷。遇到挫折,总想得到他人的理解帮助。对此,我们要通过学校集体的力量约束和独特的生活环境,来消除他们的这种“小皇帝”思想,让他们在集体主义的荣誉感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的矛盾碰撞中不断的磨炼自己,使他们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始终保持乐观的心境,增添生活的乐趣,增添藐视困难的勇气,热爱生活,奋发进取,使他们永远有一种对事业的忠诚与追求的良好的精神状态。
(三)寓心理素质教育于自主管理之中
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必须依赖于心理发展主体的积极性,依赖于主体的自我教育过程。中学阶段随着年级的升高,年龄的增长,其情感也相应随着丰富多彩,但也具有不稳定性,敢想敢干中易丧失理智。因此对于他们的这种情感,如果采取了不当的方式,就有可能发生正面冲突,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工作中要注重交流与沟通,注重方式方法,分析个性特点,达到因人而异。要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服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义务活动,使精力过剩的学生得到有益的释放,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适应、学会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挑战。
(四)寓心理素质教育于网络教育之中 很长时间以来,学校、社会及学生家长都没能很好的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农村中学受多方条件的限制几乎一片空白,近几年来,由于提倡素质教育,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应包括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其中心理素质在学生的创新实践中占有相当重要的辅助作用。为此学校应该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在工作中本着沟通、诱导、启发、化解、矫正等细致的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心理专家兼职指导,条件一般的学校也可以培训心理学特长的员工,当学生中出现严重的心理异常现象时,心理咨询人员,一方面及时地与其疏导;一方面及时地与思想工作者联系以防不测。
(五)利用多种可行性原则解决学生存在的多种心理问题 常用的原则有: 1.科学性原则 素质教育是人的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必须坚持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科学化,要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在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时候,应本着对学生将来高度负责的精神,要有令人信服的科学根据、亲切真挚的教学态度、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同时能耐心而正确地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2.服务性原则
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将来的成人与成才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时,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服务的原则。正如某位心理学家所说:“心理素质教育不是说教,是参与;不是侦讯,是了解;不是批评,是疏导;不是做作,是真诚;不是解答,是领悟;不是解决问题,是协助成长;不是表面屈从,是内心转变。”这段话十分鲜明地说明了心理素质教育的宗旨和工作原则。
3.差别性原则
各个学生因生活经历、心理压力等因素的不同,各自的心理素质也呈现出多样性,因此在面对全体学生实行公正、公平的集体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心理素质差异,实施差别教育,对不同的心理素质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心理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教学界和心理学界研究者们的重视。研究表明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心理素质占据核心地位和起重大作用,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四篇:心理学论文
浅谈挫折教育对小学生心理成长的研究
【论文摘要】: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既然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经的坎儿,那么我们就必须教孩子学会接受挫折。与其一辈子替孩子遮风挡雨,不如让孩子自己去面对人生中的风雨。挫折教育并不仅仅是让孩子吃点苦,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建立自信、乐观的心理品质,培养起一种耐挫折能力。给孩子独立和自由,让孩子学会依靠自己;给孩子鼓励和勇气,让孩子学会自我激励;给孩子自强与坚毅,让孩子学会战胜挫折。挫折是成长必经的坎,它让孩子更勇敢、更坚强!
【关键词】:挫折教育 心理 成长 坚强 正文: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应该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从小就“吃点苦”。这样,他们长大后就会大大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挫折耐力。为此,日本东京一家小学为三年级小学生设置了一种新课,要他们用洗衣板洗衣服,用扁担挑水或抬水,用煤炉生火,用石磨磨大豆,并告诉他们几十年前,绝大多数日本人就是这样生活的,许多家长也被告知,要培养孩子的竞争能力,首先要克服孩子“输不起”的心理障碍,能谦让,能合作,能吃亏,然后才能竞争。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尽管身为亿万富翁,但却要求子女自己去擦皮鞋,打工挣钱;印度也规定了小孩的“饥饿日”,以饿其体肤,苦其心志等等。这些国家的做法,无疑拓宽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为此,我们可以在“吃苦活动”中”自讨苦吃”。以提高我们的生存能力、自理能力,作好迎接逆境,向挫折挑战的预备。可见,挫折教育在小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首先,挫折教育能够激发小学生的潜能,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渴望成功的心理。在正常的现实生活中,人总有一种潜能不能被激发,这种潜能只有在一些非常的情况下才能被激发。对于小学生而言,当其遭受挫折时,便容易激发学生的潜能,越不容易找到答案,就越能激发学生探究心理,从而进行研究性学习,切实掌握知识。面对二十一世纪,我们的教育中缺少“挫折教育”是不行的。幼年周恩来假如不是目睹了残酷的社会现实,经历了苦难的洗礼,也不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由此可见,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也是不无道理的,挫折教育是可取的。耐挫力是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耐挫力的高低不是恒定不变的。“人生能有几回搏!”这话固然深刻,但“人生总有几回挫!”也许更有普遍意义。小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碰到挫折是经常的,不可避免的,小学生应该正确对待所碰到的困难和挫折,熟悉到困难和挫折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学会如何应付所碰到的挫折,提高挫折耐受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挫折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成熟和成功的“催化剂”,只要能从容地面对它,自信地战胜它,便能激发我们的潜能。
其次,挫折教育能打击小学生的骄傲情绪,让他们更了解自己,更懂生活。有些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经历、学识等的影响,往往会产生一些不应当有的错误,如:粗心大意、骄傲自满等。在这种情况下,人为地设置一些挫折让其遭受以打击其骄傲情绪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这种挫折应当有一定的限度,应当在事后给学生说明,并且不是以真正打击学生为目的,而只能是通过这种人为设置的挫折,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其明确挫折对自己的作用,并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排除自己的骄傲情绪,戒骄戒躁,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这种教育方法能让小学生不怕失败所造成的挫折。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不仅是“兵家”,做什么事都会存在或胜或败两种可能性。在行动前只作成功的打算,不作失败的预备,这只会削弱对失败的耐挫能力,从而在失败后变得十分脆弱。作为小学生,面对失败应该成为一个强者,熟悉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熟悉到每一次失败都是一种成长,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后才能改正,从而做更好的自己。
最后,挫折教育能够使学生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比如,学生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完一个难题时,那种喜悦是不言而喻的,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那要比从师长或书本里学到知识更让其感到欣喜。因为从师长或书本里得来的知识,是别人已经整理好的,没有什么趣味性与探究性而言,学生的识记是枯燥无味的,而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探究掌握的知识才是对自己来说更有意义的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想绝知须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碰到挫折时,我们还应该提高耐挫能力,强化心理素质。某位教师做过这样的挫折实验:“今天中午放学后,大家都已饥肠辘辘,急着赶回家吃饭,可发现自行车轮胎被放了气。这时候,你们会怎么办?”学生们一听,有的表现为心慌失措,有的说给家里打电话让家长来接,有的说改乘公共汽车。老师又设计了一个情节问同学们:“假如忽然传来一个坏消息,母亲上午看病诊断得了重病,你听到后会怎么样?”一个女同学当时抱住脑袋说:“哎呀,那我没法活了!" 该实验说明中小学生对遭受挫折的心理预备往往不足或根本毫无预备,因此,我们应该知道挫折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挫折是令人不快的,但不快程度及转化情况是由自己控制的,乐观坚强的孩子往往能接受挫折。所以我们应该从小便能作好接受挫折的心理预备。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必须让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个“困难”字眼,这个字眼是跟劳动、流汗、手上磨出老茧分不开的。所以在平时的教育中就应注意挫折教育,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贯彻遭受挫折的思想,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至于遭到挫折便束手无策。教师要教育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在逆境中也能够顺利走出来,满怀激情地拥抱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讲解
那些身处逆境仍然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人生经历,如:在一个漆黑的山洞中,在没有任何亮光可以凭借的情况下,意志顽强的人是如何走出这个山洞的;在地震过后的废墟中,没有水,缺乏氧气,无助且坚强的人是怎样坚持直到获救的等 等,这对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是有帮助的,并且让学生终生受益。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探究精神,从而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其次,针对有些学生比较聪明,以及家庭、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生活中遭到挫折的机会可能很少。这种学生在顺境中应对自如,但一旦遭到挫折,便一撅不振,对生活失去信心。对于这样的学生应人为地设置障碍制造挫折,以训练其对逆境的忍受能力,以求更好地适应生活。如可以在考试中出一些比较难的题目让学生去做,学生可能费了好大的劲却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让其人为地遭受挫折,学生在遭受挫折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这对于培养学生忍受挫折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有了正确的思想,接下来便要有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遭到挫折以后,便要想方设法去克服它。这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一个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解决问题后对成功的喜悦,这是在其它任何情况下都无法提供的。
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避开挫折是我们的一条较为理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便能够达到我们的目的。但避开挫折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不是一般的人能够做到的,它需要特别的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
不能从失败中学到知识的人是没有什么希望的,人不应当两次在同一个地方跌倒。对于在生活中遭到的挫折,我们要善于总结,以便从中学到一些经验,从而内化为我们的知识,为我们以后使用,帮助我们不要在同一个地方再跌倒,这才是我们要做到的,也是挫折带给我们的礼物。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说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对待挫折的正确方法,才能够对我们的人生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崔华芳 《挫折教育——让孩子在逆境中成长》
罗明《挫折教育研究》
罗明《罗明成功学》
马利琴《挫折教育(用逆境培养最优秀的孩子)》
第五篇:心理学论文
做一个幸福快乐的人——参加心理学导论的收获和感想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对于心理学,我有了一个初步而模糊的印象。相比于艰难晦涩的哲学,更偏重理性推导和客观实验的心理学更易被人理解,也更易被人接受。在我看来,心理学和哲学有很大相通之处——当然心理学和哲学曾是一门学科——两者都在思考有关人的存在和生活的问题,但心理学所侧重的是对人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的探讨,因而,对心理学而言,最终命题就应该是如何帮助人获得一个幸福而快乐的生活。
在前几节课里,我们了解到关于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以及一些框架结构的知识,随后又了解了一些处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方法,最后我们探讨了关于幸福的话题。那么,如何做一个幸福的人呢?
在生活中要做一个快乐的幸福的人,首先应有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研究发现,对生活持有乐观态度的人在生病时康复的速度要远远快于态度消极的人,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大体也是一样,乐观向上的人的生活似乎总要比消极的人好一些。从生活中我们也能有一个大体上的感觉:积极乐观人好像一个小太阳,走到哪都能给别人带来欢乐、希望和温暖,自然也更受到他人的欢迎。给他人带去阳关和热的人,注定会收到他人送予的温暖,也注定会在心灵落入孤寂黑暗时得到他人的关怀与陪伴。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安全、社交、尊重需求是一个人的生存需求中重要的三部分,一个乐观积极的人总能从生活、环境、他人身上获得对这些需求的满足。
第二,找到知心的朋友。社会中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像孤岛一样存在,在交往中,我们必然需要和他人建立联系,也一定会需要他人的帮助,同样,这也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因为在原始社会中,单个的人是很难从复杂的环境中幸存下来,只有通过团结协作,才有可能找到足够的食物,并战胜一些大自然的敌害,所以,渴望与他人交往或得到他人的帮助,已经成为人的一种潜意识。当然,在与他人交往中,我们也应注意一些问题和方式方法。在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大学生在交往中往往会犯一些错误,比如说以自我为中心或过度讨好他人。说实话,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就觉得自己对他人过于妥协,以至于有的时候会说一些违心的话,做一些自己并不情愿的事。比如说,又一次下课后,一个同学喊我一块走,走了一会才发现我们并不顺路,但碍于面子,又怕伤害同学情感,就违心陪他走了一会。但随后回想起来,我感到非常后悔,因为这既耽误了我的时间,又让我十分难受,因为我觉得当时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才是对友谊的尊重。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能交到很多朋友,是一件好事,如果交到的朋友不多,也不是一件坏事。一个人一生中能交到两三个知心的朋友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珍惜自己的友谊,而不必在意多少。
第三,学会面对挫折。任何人的生活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除非这个人已经死亡。既然生活中必可避免要遇到挫折,应该怎样面对它呢。遇到挫折,首先我们应勇敢地正视它,接受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如果连正视它的勇气都没有,其他的一切都是妄谈。同时,学会用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会截然相反。正如巴尔扎克所言:“挫折是勇者的进步阶梯,圣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然后想办法解决掉这个问题,或者通过寻求他人的帮助。总之,遇到问题不要逃避,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它!前几天看了一部电影《自闭历程》,在电影中,患有自闭症的主人公坦普在面对挫折和未知时,告诫自己“门后是一个是另一个奇妙的世界”,勇敢的去面对,去想办法解决。最终,坦普不但拿到了硕士和博士文凭,并成功的将自己的理论应用于实际而获得巨大成功。看完电影后我大受震动,一个艰难的自闭症患者尚且能做到这,更何况我们呢?
第四,拥有一份真挚的爱情。亲密关系既是人的精神需求,也是人的客观生理本能——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性本能是人许多行为的动力之源。前不久,我参加了一次对校友的访谈活动,在交谈中,话题涉及了一些婚姻问题,师哥很幸福的告诉我们去找一个适合自己并支持自己的另一半,这样你才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打拼,因为你知道身后有一个支持你的人。那一刻,我们都感受到了师哥的幸福。怎样才能拥有一份真挚的爱情呢?根据心理学理论,一份美好的爱情既要有激情,还要有亲密和承诺;激情是相爱的前提,亲密和承诺则是相伴一生的基石。“可以生活中在生活中浪漫,但不可以在浪漫中生活。”愿我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真爱,获得一份幸福真挚的爱情。
第五,乐于奉献。上大学后,我加入了学校的红十字会,有一次,我们部门组织我们去五角场的翔殷路号召路人积极参加无偿献血,虽然饱受路人不理解的白眼,虽然忙活了一下午仍颗粒无收,但我们仍感到十分快乐。因为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欢乐。在帮助他人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被需求的感觉,这让我们可以从一个更广的视角去看待人生,收获的当然是不一样的境界。如果从心理学理论上来进行分析,我觉得这就是马斯洛所讲的需求层次——人的最高级需求层次。
当然,幸福快乐的生活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诠释,有自己的方式和规划。但我觉的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做自己不后悔的事。愿我们都能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
李想135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