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心理学论文

时间:2019-05-14 01:56: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心理学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心理学论文》。

第一篇:文化心理学论文

针对药家鑫案件及相关大学生案件中 是从文化心理学角度谈谈中国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来改善中国现代家庭教育 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

药家鑫案件的文化心理学分析

中国现代家庭教育可以说是一无是处,存在的问题数不胜数。药家鑫、李启铭、马加爵等人的或可恶,或可恨,或可怜的案件就一遍又一遍的向我们提出了这一严峻问题: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的种种失误。当然药、李、马三人还是有区别的,就在于药家鑫是畜生,李启铭是畜生中禽兽中的渣滓!现在开始谈谈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的失误都有哪些。

首先,忽视孩子心理发展规律。众所周知,在人的一生中,个体身心特征的发展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也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的发展特点和发展任务,同时,不同阶段的人有着不同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如果家长不注意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一味的把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那么孩子往往会在某些阶段无法顺利完成自己的发展任务,从而导致孩子应有认知或者社会化发展的缺失。比如药家鑫,其父药庆卫对他要求过于严格,尽管他学习成绩好,又学会了钢琴,但他也失去了更多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从而他在社会化发展中的同伴关系这一发展任务没有实现,以至于其逐渐形成了孤僻多疑的性格。

众所周知,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主要是遗传与环境。遗传因素是指那些与遗传基因联系着的生物有机体的内在因素。熟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药家鑫之父药庆卫出自农村,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才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理论,这类人超我都很强,而且他们很难调整好这三我之间的关系,往往出现心理问题。药家鑫得到父亲的遗传,本身就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再加上父亲严格的要求,于是因为心理问题而出现社会适应障碍也就不足为奇了。除了遗传,就是环境了。尤其是人类的社会环境,这其中又尤以教育为重要。虽然不得不承认,与中国的家庭教育相比,中国的学校教育也是乏善可陈,但既然这里主要讨论家庭教育的失误,就先将重点放在家庭教育中。关于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二者的关系,皮亚杰提出的相互作用效应模型准确的揭示了这一问题,他认为,遗传和环境在个体发展中是相互作用的。先天遗传就有问题的药家鑫,再加上父母极为失败的教育,从而引起了不良的发展结果。药庆卫最大的失误就在于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显然他没接触过发展心理学,因而一再地要求药家鑫努力学习,以便将来出人头地。个体与一般出现差异虽然说是正常的,但是这种差异大体上不应超出共同规律的范围。像药家鑫这类人显然已经极大地超出了这个范围。

其次,精神上压制与物质上放纵。通过对药家鑫的人生经历,我们很容易发现药家鑫在忍受精神上的限制的同时,在物质上却极为丰富,但凡他想要的,其母都极力给予满足,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不平衡也是造成药家鑫犯下滔天罪行的原因之一。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尽管药家一直否认自己家境殷实,但是对药家鑫在物质上如此的放纵,显然已经让药家鑫逼近了纨绔性质。药母对药家鑫的纵贯让药家鑫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用问题解决的相关理论对此案进行细致的分析。首先,问题解决是有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此案中,情景是药家鑫发现自己撞人了,然后他开始思维,他按照的目标是不能让受害人张妙缠着自己,所以他想到了最能一了百了的做法就是杀死张妙,于是他亮出了屠刀,结束了张妙的生命。很显然,在此过程中,药家鑫的认知出现了错误,他认为终结对方生命是最好的办法,殊不知,解决此问题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再者,在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方面,药家鑫在很多方面都处于劣势:第一,事实证明,像药家鑫这样总是听任父母摆布的人往往容易形成定势思维,导致他们看不到问题解决的多种方式。第二,动机影响到问题解决的效果。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动机的强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果。动机太强使人的心情过于紧张,不易发现解决问题效率的重要因素,药家鑫显然就属于此类。再者,情绪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的因素会阻碍问题的解决。药家鑫在发现自己撞到人后,精神高度紧张,于是没有找到问题解决的最佳方式。

第三,父母的“榜样作用”。这一家庭教育的失误在李启铭身上得到显著的体现。不用调查也知道,能在撞到人后,嚣张地说出:我爸是李刚这种话的李启铭必然是受到其父李刚的“言传身教”。作为官二代的嚣张跋扈往往是在看到其父亲作为官员的不可一世,耳濡目染下也形成了我家里有权有势,我可以为所欲为,没有人敢拿我怎么样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无视法律,无视他人的生命都顺理成章的成为现实。现在的富二代,官二代声名狼藉也就是由此而来。作为父亲,暂且不论李刚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就算他为人嚣张跋扈,但为自己的儿子着想,也应该收敛一下。毕竟,国家还是有法律的,虽然在我国是人情大于法律的,但是亿万的劳苦大众仍是中共统治的基础。试看现在中国的局势,物价飞涨,房价高的让普通人不敢想,最大的问题当然是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悬殊,如此环境下,社会已经开始动荡,如果像李刚父子这种渣滓兴风作浪而得不到法律的严惩的话,民众很有可能会为此而疯狂,到时候国家走向何方犹未可知。为了平息民愤,牺牲小小的一个李刚还是很划算的。所以奉劝那些官二代的家长,为了你们的孩子将来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

第四,父母教育孩子的不统一。药家鑫的父母就是典型案例,药父对其要求极为严格,可药母却极为娇惯药家鑫。自古以来,中国便有严父慈母的传统,显然这是误导中国人的传统,往往是孩子犯错后遭到父亲的责罚,可母亲却横加阻拦,最终事情不了了之。孩子并未为错误付出代价,这就为日后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埋下了伏笔。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必须私下里达成一致。那些事该做,那些事不该做,如何才能更好的把孩子教好,这是父母必须拿出大量时间进行考虑协商的问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当今社会,学校教育的严重失败更体现出家庭教育的重要。

除了这些,再就是父母在一些具体方面教育的缺失。药家鑫显然缺乏生命意识,其父母在生命教育中的失误是造成这一悲剧的重要原因。马加爵案件中的马加爵非常令人敬佩,对于他,我们实在不忍心指责,被他所杀的那几个人不会得到我们的任何同情。他们的家庭教育也充满了问题。人与人之间或许有差异,但却是平等的,这一点,被杀的那几个人父母没有对他们做应有的教育。他们瞧不起马加爵的重要原因是认为马家爵家里穷,所以他就应当是个笨人,更有甚者为此而欺负他。追根溯源,他们的这种思维方式即便不是直接来自于其父母,但父母不了解他们的这种思想,或者虽然知道却任其发展,显然是父母教育儿女的严重失职。最终他们也为自己的失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们在谈论杀人案件时,往往会去考虑杀人动机。那么马加爵的杀人动机是什么?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通过了解马加爵的过往经历我们会知道,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加爵是想满足他“尊重的需要”。可是我们会发现,马加爵连他归属与爱的需要尚未得到满足,竟然会产生尊重的需要,从而违背了马斯洛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的理论,足可见马加爵那几位同学做的有多么过分,说他们死有余辜也毫不为过。也许,当他们几个在阴间重聚的时候,马斯洛也会跑过去质问他们为什么用事实来否定自己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理论。

下面谈一下如何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来改善中国现代家庭教育 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

先说一下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主流意识,儒家思想尽管有糟粕,但更多的是精华,尤其是儒家的创立者孔子被誉为至圣先师。我们就先谈谈儒家思想中的精华有哪些可以为我们所用,来改善中国现代家庭教育。儒家思想主要教育人们仁义礼智信。仁。就是“仁者爱人”。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之所以出现药家鑫,李启铭之类的人渣,都是“仁”的教育的缺失造成的。他们都不懂得善待别人,所以李启铭撞到人后非但没有丝毫怜悯之心,反而自以为做的很对,真不知道他那对同为人渣的父母是怎么教育的。同样,药家鑫也是如此。当然,也许药家鑫与自己的亲人之间相互很亲爱,可那只是一种畸形的仁爱,孔子所提倡的是全体人互相之间的亲爱。作为父母,应当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育他们:所有的生命都是上天赋予的,人与人之间应当少些尔虞我诈,多一些相亲相爱,尊重每一个人。马家爵案件中那几个被他杀死的同学显然缺少仁的意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是要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多替别人考虑考虑,只有这样社会才会安定和谐。为人父母的更应当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儒家认为,人性都是相近的,只是由于后天的习染才产生差别。所以人应该按照人应有之义来对待和要求自己,使自己充分仁化。孔子从人己关系的角度考虑看,仁就是同情、爱护和帮助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就会造就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安定和谐的社会局面。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当把孔子的理论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传授给他们,并让他们去实践,以巩固这种仁的思想。礼。儒家提倡“克己复礼”。克己是要求约束自己,很显然,李启铭,药家鑫都没做到。不难想象,李启铭在家中必然是典型的掌上明珠,父母对其缺乏约束,这是李刚夫妇教育孩子中的严重失误。从小未收到任何约束的李启铭怎么可能约束自己,怎么可能做到“克己”。“复礼”的意思是要求我们的行为要回复到礼之质“义”上,按公义、公理来办事。也就是遵守道德与法律。药家鑫的所作所为不仅仅是违法的,更是违背道德的。在中国这个情大于法的国家,很多时候违法犯罪分子受到公众的指责甚至唾弃往往是因为他们违背了道德准则而非法律条文。但不管怎么说。作为一个人,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违背人民利益的事情我们坚决不能做,这是为人父母必须教育孩子的,但药、李两家的家长再一次严重失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既害了别人,又害了自己。信。“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药家鑫的所作所为严重违背了这个“信”字。首先它在撞人之后不仅没有去观察伤者的伤势,竟然只想着为自己开脱,甚至不惜狠下杀手。在后来警察询问这起案件时也是矢口否认,应当说药家鑫不是一位诚实的好孩子。我们小时候老师十分重视我们学生的诚信教育,可收效甚微,父母需要负一定的责任,也许大部分父母嘴上还是会教育孩子应当诚实的,可自己却另行一套,孩子必定会受其影响。

总之,为人父母一定要知道,一个人即便学习成绩再好,能力再强,假如没有良好的德行,那他只能成为“危险品”,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害无益的渣滓。就像药家鑫,其父母在他身上下了那么多功夫,最终药家鑫不仅未能成才,反而成为千夫所指的畜牲,除了悲哀已经没有其他字词能够更恰当地评价药家鑫父母对他的失败教育了。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家庭教育中可以为我们所用的有很多。在中国古代有很多教育子女的典范。最为著名的有中国古代“四大贤母”。我们可以了解一下这四位贤母是如何教子的。首先是孟母,个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我就不再赘述了,孟母为了儿子将来能有所成就不惜四次搬家,因为她深深地知道环境之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其次,岳母,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为国出力,竟然在自己的孩子后面刻上四个大字,以教导孩子精忠报国,虽然我们肯定不提倡每个家长都这样做,但这种激励孩子的精神值得每个家长去学习。再者,欧阳修之母,欧阳修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父亲欧阳观是一个小吏。在欧阳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身上。眼看欧阳修就到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于是她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快爱上了诗书。每天写读,积累越来越多,很小时就已能过目成诵。欧阳修的父亲生前曾在道州、泰州做过管理行政事务和司法的小官。他关心民间疾苦,正直廉洁,为百姓所爱戴。欧阳修长大做了官以后,母亲还经常将他父亲为官的事迹讲给他听。李刚夫妇必然不知道欧阳修母亲的故事,否则一定会自惭形愧的。欧阳修母亲还告诫儿子说:对于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十分丰盛,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孝心。自己的财物虽然不能布施到穷人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义。我没有能力教导你,只要你能记住你父亲的教诲,我就放心了。还有,陶侃之母,也是中国古代一位良母。

总之,我们需要学习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秀典范,为我们教导子女做指导,来改善中国现代家庭教育,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

第二篇:心理学论文

关于压力下的大学生心理研究

论文摘要:近年来,大学生面临许多心理健康问题。一般认为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压力。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至关重要。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压力 调查分析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人们已经认识到心理压力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心理压力,是指有明显的压力感,并严重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的一种心理状态。长期处于心理压力下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行为和生理都会遭到破坏,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不安焦虑、压抑、担忧、无助感和缺少安全感;行为上的易激动、行为冲动、暴饮暴食或食欲不振、丧失学习热情、对生活没有信心、消极行为增多;生理上的失眠、头痛和肢体的疼痛。心理压力已成为困扰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本文希望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成因分析和应对策略探讨,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压力和应对心理压力。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

1.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包括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等方面。有些研究把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因素进一步归结为竞争、经济 条件、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独立生活能力、校园环境、家庭环境、专业方向等8个方面。本次调查针对“您在大学生活中感到最苦恼的问题”在问卷中列出“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对学习环境不满意”“对教学质量不满意”“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找不到学习动力”“人际关系不和谐”及“其他”等12项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就业压力列第1位,占35.6%;其次是学习压力和找不到学习动力,分别占19.7%和13.8%;经济压力居第4位,占9.3%。这一结果与以往的调查结果有所不同,在2006年同样的问卷调查中,经济压力排在第2位,这也与我国经济飞速 发展 的国情有关。但就业压力一直处在第1位,可见,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压力是普遍存在的,就业压力同时带来学习压力和学习动力不足两种后果。2.不同地域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来源有一定的差异,农村 大学生心理压力中经济压力所占的比例相对于城市大学生要大,农村大学生经济压力15.3%,基本上是城市大学生经济压力(7.7%)的两倍;相对而言,农村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小于城市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学习压力占15.2%,远小于城市大学生学习压力(23.5%),这是由于农村大学生虽然经济条件不及城市大学生,但他们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因而学习压力小于城市大学生。

3.男女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的差异

调查结果还表明,男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也有一定的差异,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占41.7%,比男大学生就业压力(30.9%)多出10个百分点,这是由长期以来人们在认知上形成的一些偏见导致的。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虽然大学生心理压力种类繁多,表现也不尽相同,但究其根源,不外乎大学生身心发展、心理品质和思想素质等几种因素。

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也已确立,这些都极大地影响到我们的思想、观念、心理及行为。大学生作为较高知识层次的社会群体,常常是最先敏锐地感受到社会变革带来的冲击。但面对社会变革他们有时会迷惑不解、难以适从,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便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同时,从大学生成长的角度看,大学生属于青年期,生理发育基本完成。但是,心 理学 研究表明,处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矛盾性最为突出,他们面临的最基本的矛盾是自我意识的矛盾,他们所设想的理想的“我”总是滞后于现实的“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交错出现,内心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心理和行为中易出现不协调现象。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成因分析

(一)与学习有关的原因

1.学习中心地位的失落。一般来说,能进大学的学生在中学都是学习的佼佼者,无形中会产生某种过高的自我评价,对自己期望值很高。进入大学后,由于高手云集,很多学生发现自己的成绩平平,心里落差极大。有的学生为了找回自己在中学时曾经具有的学习优势,废寝忘食的学习,但仍不能达到自己的期望,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反而不能正常的学习。2.学习负担过重。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有的大学生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课以外,还学习社会急需的课程,辅修专业的课程,再加上计算机、外语过级考试的重压,使他们处于超负荷的运转中。长期下去,不但学习效果不佳,而且神经紧张、失眠、考试怯场等多种焦虑并发症也会相继出现。

(二)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原因

1.对人际交往缺乏正确的认知。在大学,同学来自四面八方,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和处世方式,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应保持尊重、宽容的心态。但是,有些大学生在与同学交往时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是正确的,对和自己不同的想法和行为不与认同,从而极易与同学产生矛盾,不能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2.缺少人际交往的技能。应该说,每一个大学生都有交往的需要,但由于性格上的原因或以前生活环境的影响,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和技能,不能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比如,一些性格内向的大学生不善于在人群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各种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也因害怕失败而回避参与,这使他们的交友圈子越来越窄,几乎没有什么朋友,每天独来独往,内心非常孤独、痛苦。

(三)与自身有关的原因

1.自卑与自尊的冲突。自卑是许多贫困生最为重要的心理特征。来自农村的贫困生,在和城市同学的比较中,发现自己在学习以外自卑能力的不足,在物质生活上的巨大反差,而忽略了自身优点,产生自卑。同时,这些同学又很自尊,渴望通过自我学习优势的发挥来弥补不足,维护自尊。但由于环境所导致的自我评价和认知上的失调,造成了内心自卑和自尊的冲突。

2.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有些大学生特别希望自己在人群中成为被关注的对象,但又苦于自己成绩平平、相貌平平、能力平平、家境平平,缺少特长。期望与现实的矛盾让他们非常痛苦,内心冲突十分激烈。如果这种内心冲突得不到及时缓解,他们就会产生焦虑、自卑甚至抑郁的心理。

(四)与择业有关的原因

1.社会原因。随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向通过市场实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的转变,一方面给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也给缺乏实践和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带来了挑战,尤其是对于一些没有名气、层次不高的地方高校学生更是如此。大学生普遍表现出求职焦虑,对前途担忧,缺乏竞争意识,自信心不足。

2.缺乏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还没有系统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和训练,使大多数学生不能及早地对未来的职业进行规划,并有计划逐步实施。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自我的盲目和职场竞争的激烈给学生带来很多的不安和焦虑。

3.大学生就业压力为中等程度,并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大学毕业班学生是就业的高压力群体.就业压力的来源依次为就业竞争环境、专业供求矛盾、缺少求职帮助、自我认识与定位、职业素质评价、就业心理预期.大学生对就业压力的认知首先倾向于外部归因.其次,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研究,提出强化树立大众化教育的就业观、深入落实就业工作社会保障体系、积极营造诚信就业的市场秩序和氛围、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力完善高校毕业生人才招聘市场等转变大学生就业心态的措施,从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好转.再次,提出创新机制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从找准办学定位、创新工作机制、培养模式着手,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目标,采取一系列措施搭建大学生就业平台,以求取得良好效果.三、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策略

(一)正确认识压力

1.压力是不可避免的。人在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压力、困难、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面对压力的时候,不必抱怨,必须勇敢面对。

2.辩证的看待压力。压力对人既是威胁,又是挑战。当一个人正视压力,压力就会表现出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压力能使大学生正视自己、积累人生经验,变得更加成熟;压力可以使人发现自身潜力、看到生命价值、充满自信。

3.压力是可以控制的。有些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常感到无能为力。其实,压力情境多数是可以控制的。即使不能完全战胜压力,至少也能减轻压力造成的损失程度。

(二)正确认识自己

1.自我分析。自我分析就是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点和弱点,长处和短处,通过有效的自我分析,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一个人只有正视自己,既承认自己的价值,又能坦然面对和接受自己的不足,才能变得成熟、自信,从而避免因过低自我评价所带来的自卑和过高自我评价所产生的失落和抑郁。有些大学生的压力就是源于不会“认识”自己,不敢“认识”自己,不愿“认识”自己。比如,有的学生对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缺点和不足缺乏客观的认识,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评价,导致在职业选择时,或过于自负,期望值高;或过于自卑、胆怯,期望值低。

2.自我规划。对于大学生来说,自我规划就是在自我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自我和外在因素,对自己的未来做出可行性设计,并制定行动计划。一个能自觉进行自我规划并成功执行计划的大学生会表现的充实、自信,压力感较轻。但从我国大学生目前的情况来看,能够在大学期间做出自我生涯规划的人还很少。

(三)积极行动

“好心情来自好行动”,这句话至少为我们应对压力提供两点启示:第一,面临困境时,积极行动;第二,要进行有效行动。实际上,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得不到缓解,大多是只想不做,缺少行动。由于缺少行动,许多并不难于解决的问题又累积成新的困扰。因此,行动是摆脱压力最好的办法。但是,也应注意到,不能盲目行动,而是要进行有效行动。为了确保每一次的行动都成功,就要使行动分步进行,以部分缓解压力,增加信心,最终实现摆脱压力的目标。

(四)主动寻求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在于对处于压力情境下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心理保护和援助,降低压力感,提供应对压力的策略。首先社会支持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当大学生面临困境时,如果能及时得到父母、朋友、同学和老师有效的安慰和鼓励,就会减少压力感,减少负性情绪的产生,降低压力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危害性。其次,社会支持可以提供工具支持。当大学生面临压力情境时,社会支持良好的大学生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得必要的指导,或应对压力的策略。但大学生能否获得社会支持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主动寻求支持。人们更愿意向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的人提供关心和帮助。从对我国大学生的调查来看,大学生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的情况不容乐观。刘广姝(1998)调查发现,大学生一般并不会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大学生在遇到烦恼时,只有11.02% 的人主动寻求帮助,84.4% 的人很少或偶尔寻求帮助,4.58% 的人根本不寻求帮助。所以,大学生在对待社会支持上要认识到社会支持的重要价值,具有主动寻求支持的意识,在困境中主动向同学、老师、朋友以及心理咨询人员求助.参考文献:

[1]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 新词典[M].[2]王富荣,茅默.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J] [3] 卢家楣,贺雯,刘伟,卢盛华。焦虑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 [4] 黄坚厚:《青年的心理健康》 [5]黄希庭,徐凤姝:《大学生心理学》

[6]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 [7]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

[8]江光荣: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理论分析 [9]姜宪明:《大学生心理自我保健》 [10]曹东:大学生创业难在何处世哲学

第三篇:心理学论文

心理咨询师工作总结

熊芳林

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遇到很多前来咨询的人,不同的人、不同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时间、背景各异,在提供咨询支持的同时,也让自己累积了很多的体会和有了不少的感悟。综合而言,在看似安定祥和的社会背景下,情绪焦虑、心理不健康的人群还是大有人在,只是问题程度不同而已。这也说明心理咨询工作还任重道远。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正逐步迈入后工业化时代。据统计,中国的城镇化率于2013年达到51%,市场化程度和市场自由度均超过了70%,中国全球经济总量已经位列全球第二。然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及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量社会问题也不断涌现,由于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在改革开放点的过程中,利益的驱动下,产生了大量的道德缺失、价值多元和由此引发的社会心理问题。如今年暑期连续发生的女大学生遇害案件,及频繁出现的砍杀幼儿及小学生事件,无一不显示在当代社会群体心理中存在一种病态心理。在上述个体“侵犯”及传染性极强的“群体心理”都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由此也显露出分析和寻找当前中国社会人民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途径,已十分必要。1.社会心理问题的现状 有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约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25万人自杀,已成为青年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卫生中心在200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患有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人口比例达7%,总数超过1亿人。其中,重性精神病已超过1600万人。而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2亿至3亿人存在心理问题,其中抑郁、焦虑和失眠分别占据心理问题榜的前3位。精神疾病以及超过心脏病和癌症,成为中国卫生系统最沉重的负担。抑郁症位列世界第四大疾病,中国患者约有3000万,但得到专业治疗的尚不到10%。在这些患者中,有10%-15%的人最终可能选择自杀。

而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全国社会状况之社会心态调查显示,经济压力大、医疗安全感低是民众反应最突出的问题。51.3%的受访者认为最大的生活问题是家庭收入低,日常生活困难,认为最重大的社会问题分别是就医难、失业问题和贫富差距大。此外,据调查显示,最容易产生矛盾的关系是干群关系及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关系,相当多的人认为富人财富的积累归于外因,使人们与之社会比较时更容易产生不公平感、不公正感,怀疑富人致富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成为贫富阶层冲突和矛盾的隐患。网民情绪中,愤怒的比例最高,占了超过四成(41.80%),是主导性情绪,而按情绪的“趋近—回避”理论,愤怒通常隐含着高的目标指向和行动倾向,需要小心引导和舒解。2.社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社会转型期引发的社会矛盾 这些社会矛盾包括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腐败现象、以及社会中强势成员对普通百姓的权益的侵害等。根据经验数据,0.4是基尼系数的警戒线,中国基尼系数从3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的0.28已上升到2013年的0.47,目前仍在继续上升。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行业之间工资相差15倍;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在18倍左右,国有企业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加上某些有钱人收入来源的不合理,社会责任的缺失,为人处世为富不仁等,形成社会普遍的仇富心理。除了以上贫富矛盾和阶层矛盾,官民矛盾也较为突出。在监督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部分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行贿受贿、买官卖官,侵吞国家财产,严重损坏了官员的社会形象,致使不少人形成了无官不腐、无官不贪的极端印象。2.2 生存压力的加大

首先是房价的问题,有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中至少有70%没有购买商品房的能力。过高的房价让买房由“昂贵的事”变为需要耗费一生的事,房奴的人生因此变得灰暗,安全感、幸福感由此被高昂的还贷压力压得岌岌可危。其次是就业的问题,据调查显示,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2013年毕业生高达700万左右,2014年更高,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压力。在职人员又面临岗位的竞争和失业的后怕,会产生心理失衡。此外,家庭、情感、交通、环境、人口等压力会让人产生紧张感、孤独感和焦虑感,导致个体对社会认知存在偏差,并由此导致抑郁、自闭心理,严重的甚至产生暴力倾向。2.3 群体荒诞感的产生

“荒诞感”这一词在美学上指审美主体面对荒诞事物所引发的荒谬、荒唐、怪异的感受。当前转型社会中社会群体对不合理的现实世界感受无助和陌生,但是由于社会的剧烈变化而又无力改变,从而形成这种内心体验和心态。众所周知,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获得的社会资源机会和渠道日益丰富和多元化,社会收入差距拉大,从而使得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发生差异,使相当一部分人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心理平衡危机。这些人对现实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不满,从而导致了他们迟迟融入不了这个快速变换的社会,这就造成了这些人的心理落差和攀比心里,于是一种怀旧心态出现,他们排斥这个新的制度和竞争环境,希望回到过去。其次,新媒体出现消解了传统社会价值单一化、话语霸权化的现象,人们借用互联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可以实现文化的多元选择。可是正是如此,社会整合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多样化的选择意味着社会难以形成一种统一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因此,社会群体在这样的解构消融中出现信仰危机和荒诞感,群体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都会降低。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出现迷茫和逐渐的陌生化,并逐渐丧失了对未来的希望。

2.4 诉求渠道及治疗的缺乏 社会转型引起人的心理变化,某些适应性较差的人就会对一些问题看不惯,对一些事情产生抵制情绪,这时候需要社会有关部门给予有效的引导和疏通,强行为之就容易引发矛盾,使一些人心理失衡,出现过激行为。竞争中处于弱势的群体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时应该有有效的诉求和解决渠道,长期的被欺压和利益受损就会对社会产生怀疑,出现对社会和生存的失望,从而引发心理危机。上述原因的存在,使人们的生存缺乏一种公平、安全、轻松感,处于公信危机、紧张焦虑、空虚迷茫状态,时间一长,势必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社会矛盾。3.中国心理咨询行业现状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5年,中国精神疾病医疗机构只有572家,有精神科床位132881张,注册精神科医师16383人。按此计算,中国平均精神科床位密度为每万人1.04张,平均10个精神病人才有一位精神科医生。现在中国有13亿人口,具有咨询师资格只有3—5万人。与美国1000人中间就有一位心理咨询师相比,差距很大。中国目前的一些学校和单位设有心理咨询室,但由于缺乏心理专业人员,许多都形同虚设。中国“小康社会”十大标准中规定每千人中有一位心理咨询师,现状与此要求相距甚远。目前我国的大学心理专业主要在师范类院校里设置,每年的招生规模有限。由于社会对心理问题的不够重视,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不太乐观,扩招的机会不大。这与目前中国的心理学人才需求形成矛盾。

4.如何解决中国的社会心理问题 4.1 努力建筑公平的社会秩序

对社会公平的追求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在一个不公平的社会中,人群之间分配性冲突会加剧,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社会成员当然会感到压抑和焦虑,出现涉及到所有社会阶层的严重心理问题。社会公平秩序的建立包括:人生存尊严的公平,政府执法行为的公平,就业及工作机会的公平,经济分配结构的公平,教育、医疗、生活条件的公平等等。欣慰的是目前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社会不公正的严重性,并且已开始采取行动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将抓紧制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合理分配国民收入,增加居民收入在国家总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最高人民法院也做出决定:排查清理涉及行政诉讼的上访案件并且更正错误的行政诉讼判决。在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采取严厉反腐措施,拍苍蝇打老虎的行动,正是为了扭转人民群众对政府官员已经产生的严重不信任的形象。4.2建立社会心理关怀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机构

政府应该有专门研究社会心理问题的机构,关注、研究社会存在的导致人们心理不良变化的问题,提出可行的预防及解决办法。建立社会心理问题关怀及咨询机构,实现市、区、社区三级管理,每个社区、学校、单位建一个心理咨询室,人们有了心理问题可就近得到咨询、诉求甚至解决。健全社会心理服务机制,采用义工制或自愿的形式,对一些弱势群体进行定期的关心和帮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使其长期积而不发,形成隐患。4.3 培养更多的社会心理服务人员

一是设有心理专业的师范院校或其他院校尽可能扩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心理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政府应重视心理专业人员的就业和社会机构的岗位设置问题。二是通过社会力量培训心理咨询师及心理服务人员。三是大力扶持一些义工进社区、学校、企业、单位,开展心理服务活动。4.4普及大众心理知识

政府及有关社会机构要积极向民众宣传心理基础知识,使人们认识心理问题的客观存在,并以积极的心理及行为去面对。在人们的传统思想中,心理咨询及服务是有钱人的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将来心理咨询及服务专业人才多了,心理咨询室及服务单位多了,心理咨询及服务实现了大众化,人们就会发现,心理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就像现在的头疼脑热一样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帮助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塑造完备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自我世界的前提,也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晶,同时又是个体进行各种社会行为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要素。只有具备了成熟而完备的自我意识,个体才能成功开展相应的环境活动。总结:

随着科技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心理咨询在我国已发展为一门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及明确职业准则的专业学科,也存在广泛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在面临职业规划、恋爱交友、夫妻关系、亲子教育等困惑和压力时,主动寻找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以期解决心中的疑虑,获得内心的自由和更好的成长与发展。时下,咨询心理学已经逐步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极具潜力的一门学科。

2001年8月,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我国开始启动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化工作,并颁布了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正式明确了心理咨询师职业定义、基本条件、职责。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除了要具备完善的人格、敏锐的自我觉察和修复能力、善于接纳他人、强烈的责任心、把社会发展和个人的成就感融为一体外,个人认为还需要有一颗真挚的仁爱之心。在日常工作中、生活中当自己身边的同事、朋友、家人等出现心理困扰,但是他们又不知道、不懂得甚至是不愿意求助时,应运用自己的心理学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采取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为之提供必要的帮助,以解决或者缓解他人的心理困扰。虽然此不属于正式的心理咨询活动,但咨询师以生活中朋友的身份为他们提出建议的方式,会更容易对需要帮助但是又不愿意提出帮助请求的人提供帮助。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让我们每一位咨询师都奉献出自己的专业,奉上自己的一份爱心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另外,由于我国心理咨询业起步较晚,但是社会心理咨询师得缺口巨大,现有的心理咨询师更应积极发挥榜样带头作用,为心理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咨询技术的提高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形成合力一起推动心理学、心理咨询业在我国的发展。如此,才能让我们身边每一位需要心理辅导的人得到及时的帮助,为让更多的中国人同圆中国梦,为实现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熊芳林

2014年11月6日

第四篇: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学论文之人际关系

会计1001 林小丽 1030060120

人际关系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属于社会学的范畴。

人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与社会的连结中,必然要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在这些关系交往过程中,人们借助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来进行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这些关系因对象不同,也会指向不同的发展方向。

良性的关系是吸引与合作的;但由于环境影响、性格因素、心理因素等原因,许多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难免会陷于矛盾与痛苦之中,关系中的当事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去化解由此带来的自己内心的冲突,则会陷入人际关系的危机之中,甚至会出现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从而降低自己生活的幸福指数。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来源于健康的心理状态,自信、乐观、从容、友爱、助人、谦虚、宽容等等,这些良好的行为品质都可以在人际交往中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健康的人际关系也可以使人舒缓压力、平复情绪,对人们的个人发展、身心健康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是比行为更为深层的东西,是个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的行为的关联性和必然性规律。搜集人际关系的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去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规律的心理科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明确人际关系中的种种心理、行为发生的条件和情境,并使有关这方面的知识系统化和理论化,使那些不完全详尽的社会常识性知识得到升华。

任何人在社会生活中都会同别人发生关系,人际关系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人际关系心理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心理反映了个人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心理的变化与发展取决于双方社会需满足的程度。人际关系心理还表现在认识、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在这三个相互联系的心理成分之中,情感是最重要的成分。因而人们彼此之间满足或不满足,好感或恶感就成了评价人际关系心理的主要特征标志。总之,人际关系心理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的基础。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及至各种社会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人际心理关系如何对团体组织的气氛、活动效率以及组织成员的个性形成与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2、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1)重横向联系:大学生的横向人际关系指大学生在同龄的同学与朋友之间建立的人际关系,纵向关系指他们与父母、师长等不同年龄人之间建立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对同辈关系的重视程度超过与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交往。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与同学和同龄朋友在生理、心理上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在理想、爱好、愿望等方面有更多的共同点。(2)小群体多:小群体指那些由于成员彼此认同而自发形成的群体,其主要特征是以情感因素来调节人际关系。大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特别不愿意接受各种硬性的制度束缚,加之感情丰富,渴求高度个别化的私人情谊,因而极易自发地形成各种小群体。

(3)自我选择:与中小学生的结伴上学、共同游戏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不同,大学生与同学朋友的关系更多的表现在思想政治、价值观念、文化知识等方面的相互作用上。他们人际关系的建立是自觉选择的结果,而与自己同辈亲属的关系反而淡薄。

(4)深刻持久:大学阶段是人生交朋觅友的高峰期,也是最重友谊、最重交往的时期。他们珍视大学时代的友谊,广交朋友,持续时间较为长久。

3、大学生应掌握与人交往的基本技能

(1)微笑。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微笑说明心情愉快,充实满足,乐观向上,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使人产生信任感,容易被别人真正地接受。微笑反映自己心底坦荡,善良友好,待人真心实意,使对方在交往中自然放松,不知不觉地缩短了心理距离。

(2)学会倾听。用心倾听,是一种友好的表现,暂时把个人的成见与欲望放在一边,尽可能地体会说话者的内心世界与感受,双方更能相互了解并从中得到新的知识。

(3)认同。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别人尊重的愿望,在交往中人们总是不断地寻求认同,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认同别人的感受。

(4)学会赞美。实事求是地、适当地赞美对方,可以创造一种热情友好、积极热烈的交往气氛。赞美可以获得对方同样友好的回报。要恰如其分地赞美别人,要努力发现对方引以为豪、喜欢被人称赞的地方,然后对此加以赞美。(5)感激。如果你接受了别人的恩惠,不管是礼物、忠告或帮忙,就应该抽出时间,向对方表达谢意。以感恩的心来对待所有曾扶持过你的朋友们,主动表达你的由衷感激之意,慢慢地,你会发现不但自己的人际关系愈加牢固,别人也将以你为仿效的对象。

4、大学生怎样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肯定对方,真诚热情。

肯定对方。人类普遍存在着自尊的需要,只有在自尊心高度满足的情况下,他才会产生最大程度的愉悦,才会对人际交往中对方的态度、观点易于接受。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自尊心极强,因而在交往中首先就必须肯定对方,尊重对方,这是成功交往的一半。

真诚热情。人际交往中,若对方感到了你的真诚与热情,显然会得到对方肯定的评价。所以在交往中,不但需要充沛的热情,同时又坦诚言明自身的利益,显得真诚而又合情合理。这样,自然会得到对方的接纳,为成功交往架起了一道桥梁。

(2)在实践中提高交往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初入校门的大学生,在和一些不熟悉的人交往时,可以从一般的寒暄开始,之后转入中性话题。如来自哪个学校,姓名,有哪些业余爱好等,而后再转入双方感兴趣的,触及个人利益的话题,如工作、学习、身体等。最后,即可随便交谈起来,这种交往能锻炼自己使对方开口的本领,寻找相互感兴趣话题的本领。

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赖于相互的了解。相互了解有赖于彼此思想上的沟通。因此要注意常与人交谈,交换看法,讨论感兴趣的事情。这样,可籍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降低内心压力。沟通时,语言表达要清楚、准确、简练、生动。要学会有效聆听,做到耐心、虚心、会心,把握谈话技巧,吸引和抓住对方。

此外,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角色,在教室是学生,在阅览室是读者,在商店是顾客。在交往活动中,如果心理上能经常地把自己想象成交往对方,了解一下自己处在对方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体会一下他人的心理感受,就会理解别人的感情和行为,从而改善自己待人的态度,这种心理互换也是培养交往能力的好办法。

总之,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创造自我,超越世俗的拘束而达到精神自由的高度;升华自我,守住生命的热情;沉思自我,伸展情志的深度与广度。”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毕业以后,进入大社会提供一个处事、处人的强硬本领。

第五篇:心理学论文

情感,心理,生活

—论大学生的情感心理

管工学院11信管1班

20114476程亚蒙

作为情感复杂的生物,我们人类的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情感决定的。现在,我们从情感方面对大学生进行一下心理分析。心理学中,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因而,情感决定的情绪反映了人的心理状态。情绪感受上的喜、怒、忧、思、悲、恐、惊,都是情感心理的体现。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的越强就说明其情感变现越强,如喜会是手舞足蹈、怒会是咬牙切齿、忧会是茶饭不思、悲会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心理情感在身体动作上的反应。

大学生群体,一个看似轻松,事实上却承担巨大压力的群体,学业、生活、情感、就业多重大山的压迫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告急。很多大一的学生有环境适应问题,而大学生普遍有的问题是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性格与情绪问题等等。举个例子,例如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大学生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

端。而其中,大部分是因为在亲情、友情、爱情这三个方面的情感问题导致他们的心理产生很大问题,从而做出反常甚至是极端的举动。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02年初发生的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达到高潮。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 黑龙江大学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崔建华教授说,目前的中国大学生看起来有喜有忧。喜的是,他们已有了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经营、学习、发展的能力。忧的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与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风气不断影响着原本清纯的大学校园,校园已不是一片净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据了解,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都要进行心理问卷调查,然后把学生分成A、B、C三类,问题比较突出的同学则归到A类,问题不大的同学归到B类,没有问题的同学归到C类。许多学校的调查结果都表明,A、B两类学生大概占全部新生的15%以上。黑龙江省一所高校统计,该校目前每周前往心理健康中心咨询的学生有二三十人。在学校每年大量的心理咨询中,来自高年级的学生大概占一半左右。据哈尔滨工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裴秋宇老师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综合起来大体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一般性的成长心理问题,有心理障碍倾向但并不严重,这是大学生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另一类则是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成长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的问题,学习心理调试不当而出现的心理问题,情绪控制、自我认知、人格发展、意志品质锻造能力的相对较弱而造成的人际交往、恋爱、等情感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可以看出,情感是大学生出现心理偏差的主要来源。

不止如此,从根源上来看,由于人的情感产生并运行于大脑,这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大脑内部众多因素的制约和干扰,所谓的心理其实是人的大脑对情感的反应。因此,心理情况大都决定于情感状态。其实,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存在有着诸多原因,其中人际交往排在首位。首先在人际交往上,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锻炼,独立的生活能力较差,大学生活与梦想上的落差,以及同学生活上的差异,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其次在学习上,由于从紧张的高考中脱颖而出,许多大学生到了大学就想放松一把,而昔日的高材生走到一起,一些学生没有了往昔的优势,学习压力增大。据调查,理科生的学习压力与文科学生相比较为突出。第三是在恋爱方面,许多学生在这上面受了打击或产生纠结的心理,从而使他们有了情感挫败感。第四是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在校大学生带来新的压力。近年来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据专家预测,由于扩招生将于近几年开始毕业,今后大学生就业难度将进一步加大。这些都给他们的内心造成极大的压力和重量,而压力得不到情感上的发泄的时候,就会累积成心理问题。

以上的理论和实例都证明,大学生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感,更不能忽视它的作用。情感的重要作用概括而言,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第二,情感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第三,情感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第四,情感也是人际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另外,情感在社会交往中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每个人在交往中都会产生情感,不同的情感会对交往产生不同的影响。了解情感在交往中的作用,有利于交往互动中获取他人的情感信息并把握自己的情感,运用自己的感情,分析他人的感情。而对于大学生,大学是个小型社会,在这里,大学生在某些方面能体会到社会上的一些层面。各种社团,各种活动,人际交往很多,他们避免不了会与别人有各种交流,然而,有时会由于情感产生冲突。社会交往中,自我实现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或赞赏,自我一旦受到别人赏识,得到高度评价,就会对评价者产生好感,对高度评价自己的人带有好感。在社会交往中,情感具有两极性,好的情感使人愉快,不好的情感能够让人不爽,这两极性也会给人造成两种相反的心理。前一种能让人作出积极的事,而后一种可能让人走向极端。所以,控制好自己的情感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也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实际上,情感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如机制上的异化性。某些特殊情感完全脱离了价值关系的客观基础,甚至与之背道而驰,这是由于人的情感机制产生了某种异化。例如,畸形宗教培养出否定自我、否定社会的宗教情感,精神类毒品产生怪癖、虚幻和

不能自控的情感,过度的生理与精神刺激导致变态的情感,过度的肉体痛苦引发病人对于死亡的向往,民族仇视容易引发人对战争狂人的崇拜,极端的阶级斗争引发极端的阶级仇恨,等等。不过,情感的这种异化现象在总体上讲只是局部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而上述的种种行为便是情感心理的表现。情感的相对独立性限制了人对于复杂价值关系的应变能力,限制了人对于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这就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情感多变导致心理不定的原因。

情感心理还取决于环境。具体分为物理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等等。如文化环境,人类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又把自己置身于一定的环境中。然而,不同的文化环境让人对文化有不同的情感,所以也就有不同的心理。再如社会环境。人生活在社会中,社会各方面的因素必然对人的情绪、情感心理活动产生影响。情感心理亦不能脱离社会的真空中,因此,社会上其他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情感心理。有的会对情感心理有益,有的则对情感心理起反作用。因此,情感心理与人的家庭、学校、工作单位都有关系。在社会心理学家看来,行为发生所处的的社会环境的性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个体行为,并往往主宰着人的价值观、信念和情感。这都充分说明了环境对情感心理的重大作用。

现在的大学生本身就具有许多情感,有时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时,各种情感不知如何对待和处理,很容易给自己造成压力。更何况都是正处于热血青年时期,正是一展身手的大好时光。难

免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人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的,这就需要调节好情感情绪以及心理状态。放松身心不失为一种解压和调节情感的好方法。有时,找到正确的释压方法,让自己内心的情感发泄出来,是对心理有很大好处的。对现如今的大学生心理,希望他们能正确控制好情感情绪,调节好心理状态,以一种好的情感情绪和心态继续生活和面向未来。20114476程亚蒙2012年6月17日

下载文化心理学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心理学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学论文

    (2009-2010 第二学期“心理学”课程论文) 自我成长分析 上心理学课的第一天,老师就问我们:“我是谁?”这个问题我们都曾不止一次在问过自己。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似乎可以脱口而出说......

    .心理学论文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 姓名:李虹 学号:20100411077 班级:会专10-11 摘要 社会在发展,同时大学生的思想也在飞速发展,大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

    心理学论文

    XXXXXXX 选修课程 心 理 学 小 论院系:XXXXXXXXX 姓名:XXXXXX 学号:XXXXXX 日期:2011-11-13 题目:大学生心理健康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个体行为偏差不断增......

    心理学论文

    浅谈挫折教育对小学生心理成长的研究 【论文摘要】: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既然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经的坎儿,那么我们就必须教孩子学会接受挫折。与其一辈子替孩子遮风......

    心理学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素质教育下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出现的问题及策略心理学论文 姓名: 培训学校: 班级: 学号: 浅谈素质教育下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出现的问题及策略 培训学校: 姓名: 班级......

    心理学论文

    做一个幸福快乐的人——参加心理学导论的收获和感想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对于心理学,我有了一个初步而模糊的印象。相比于艰难晦涩的哲学,更偏重理性推导和客观实验的心理学更易被......

    心理学论文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作者:陈威(班级:08体教2学号:2008434204) 摘要:心理品质是学生个体素质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健康的心理品质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是挑......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与三国演义节课论文㈠ 生活事件群及其应对⑴ 武侠小说中常说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同样,我感觉有人的地方就有事件,许许多多的事件在多时间内频繁发生时,也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