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学基础论文
由情侣吵架与和好引发的心理学思考
【摘要】
在现实生活中,情侣之间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吵架,在我看来,吵架的直接导火索是情绪的变化;情侣吵完架之后,通常又会迅速和好,这事实上是人内在的情感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
吵架,情绪,和好,情感
自世界上有了人之后,人就分为男人和女人。古语有云,“女人心海底针”,男人和女人的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男人的思维方式多偏于理性化,女人的思维方式则偏于感性化,这虽然有利于男女之间看待问题方式上的互补,但同时也也使男女之间容易产生分歧,从而为男女之间的相处埋下了隐患。此外,男人和女人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方式也是不同的。譬如我们在现实生活人与人(特别是男人和女人)的相处中,会发现一些手势或姿势分别是男人与女人所独有的。因此,有时候难免会导致彼此不能了解背后的含义,从而也对男女的相处产生了不良影响。有了以上的两种因素的影响,再加上情侣作为一种特殊的男女关系,男女之间相处的时间长,不能规避这种不利影响,从而使情侣之间吵架成了难免的事情(这里讨论的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吵架)。通过分析,我们会发现,情侣之间吵架的现实原因有很多,但从心理学上来说,由于情绪是不稳定的,情侣之间因为一些事情引起了自身情绪的变化,这种情绪的变化通过面部表情、声音表情、身体姿势等表现出来,这是情绪的信号作用,男人(女人)通过观察和体验对方的情绪变化体会到对方的“敌意”,并最终导致情侣之间“战争”的爆发。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得到情侣之间吵架的基本模式是:
1、因为男人的某种言行,女人很生气很不爽;
2、男人开始想解释,然后想:用得着这么大惊小怪的吗?这不就是丁点小事吗?值得发那么大的火?
3、女人开始不断地唠叨,试图证明男人的做法,以前跟现在有何不同。她明确地告诉男人,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男人的态度,让她寒心和气愤;
4、男人想:怎么又开始翻旧账。还有完没完。简直是无理取闹嘛。这件事,明明是我对你错,这不是明摆着的嘛?我认错,门都没有。惹不起,我躲得起。我闪!
5、女人想:现在的男人怎么这样不负责任啊,我的命好苦哦!看来妈妈说的对,天下没有一个男人是好东西。这一次不能就这么便宜了他,否则,要翻天了。
6、男人和女人都在想:我对你错。两个人都忘记了为啥吵架了。要么吵架,要么冷战。谁也不愿意先服软。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一过程中男女心理的不断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通过情绪表现出来。所以,我认为情绪变化应该是情侣吵架的直接导火索。
但是,俗话说,“夫妻吵架,床头吵,床尾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发现,昨天刚看到一对情侣吵得“昏天黑地“,可今天早上就发现他们又爱得”死去活来“了,这究竟是什么因素在起着如此巨大的调节作用呢?这就牵扯到了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所谓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虽然我们是放在一起讨论这个概念,但二者之间却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是同一类而不同层次的心理体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
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于后。情绪更多的是一种生理反应,而情感则包含了极大的社会性。就一个个体来说,情绪往往是一种外显的不稳定的心理反映,而情感则是一种内在性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反映。二者之间的差别,也导致了情侣之间吵架及和好的现象的出现。对于一对情侣而言,两个人开始交往的时候,对对方的喜爱往往表现在情绪上,随着时间的发展,两人之间的情绪感觉(就是爱情中说的感觉)越来越稳定,然后这种情绪就变成了情感。情感虽然是内在的,但它对行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由于情感本身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因此,虽然情侣之间会因为一些事情狠狠地吵架,但这只是暂时的情绪发泄,在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稳定的主观体验—爱—这种情感的存在,这种情感的稳定性就决定了情侣之间的和好。我们常说的感情基础事实上正是情感。
情侣之间吵架后的快速和好,这一现象清晰地说明了情绪与情感之间的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的产生离不开情绪,同时,情绪也离不开情感,它是情感的具体表现。知道了这一关系,对“床头吵架床尾和”也就不足为奇了。以上就是我从“情侣吵架,之后又和好”这一现象所做的心理学方面的一点浅薄地思考。
【参考文献】
[1] 孟绍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第二篇:基础心理学
一、基础心理学
着重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研究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二、应用心理学 是心理学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学科。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一)认知 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想象、言语等心理过程。
(二)需要和动机
需要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
(三)情绪、情感和意志
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的体验 ; 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四)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气质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灵活性方面的人格特征;
性格是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5)心理现象分为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人格 ;
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
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能动的反映,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主观的反映
最原始动物是单细胞动物,变形虫感应性;无脊椎动物,蚯蚓感觉;脊椎动物,猫狗知觉;灵长类动物,猩猩猴子思维萌芽;人类,思维阶段
心理学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1879年冯特
莱比锡大学
建立心理学实验室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19世纪以前,心理学一直隶属于哲学的范畴; 19世纪中叶,由于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引进了实验的方法,才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的科学,并最终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 是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
二、学派的纷争
1.构造心理学派代表人:冯特、铁钦纳
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如感觉、知觉、思维、情感等),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他们用所谓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想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人们称其为构造心理学派。2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杜威,詹姆士
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整体,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3.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华生 这一学派认为,构造主义研究人的意识,而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研究意识很难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因而他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这一学派的观点也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4.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魏特海墨等 认为整体大于部分的相加,因而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元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建立了完形心理学,或叫格式塔心理学派。5.精神分析学派代表: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源于本能和原始的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如果人的某些本能不能得到满足,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就会导致精神疾病。把压抑到潜意识中的体验和情绪挖掘出来,加以舒发,就能获得治疗的效果。
弗洛伊德还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
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这一切不安的根源在于缺乏对人的内在价值的认识;
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二)认知心理学
它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开辟了人工智能的新领域。
(三)生理心理学
四、研究心理现象的三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辩证发展原则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五、心理学研究的四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调查法 :访谈法; 问卷法。
(三)个案法
(四)实验法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有接受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神经元的分类: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三种。
神经系统由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 根据自主神经的中枢部位和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大量的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称作神经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大脑; 脑 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大脑)构成;
脑干
包括延脑、脑桥和中脑三部分。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脑干网状结构是调节睡眠和觉醒的神经结构。间脑
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部分组成。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小脑
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
端脑
(大脑)覆盖于脑干、间脑和小脑之上,它中间的裂缝叫纵裂,把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
罗杰 斯佩里“割裂脑”实验证明: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和言语有关的,像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这些活动,左半球也占优势;
右半球是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像音乐、美术能力,情绪的表达和识别能力等占优势。
大脑皮质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顶叶以躯体感觉功能为主;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
通过对动物和人的反射活动的实验研究,发现了许多神经系统高级部位机能活动规律,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一)兴奋和抑制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二)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馈是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把斯金纳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条件反射的抑制(外抑制,超限抑制或保护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
(二)扩散和集中
(三)相互诱导
正诱导,负诱导,同时性/相继性诱导
(四)动力定型 人的习惯的生理基础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的特征:直接性、个别性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是由身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感觉现象:感觉适应,感觉后像,感觉对比,联觉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nm)之间的电磁波; 椎体细胞,明视觉:杆体细胞,暗视觉 颜色特征:色调,明度,饱和度
色觉异常 色弱,部分色弱,全色盲
听觉的适宜刺激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 言语的声音:1000Hz~4000Hz 听觉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知 觉(直接性、整体性)
基本特性:整体性 选择性 恒常性 理解性
一、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深度,远近,立体知觉)和方位知觉;
双眼视轴辐合:物体越近两只眼睛视线所组成的辐合角越大;物体越远辐合角越小
双眼视差:两只眼睛相距大约65毫米的距离,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两个略有差异的视像叫做双眼视差。
二、时间知觉
三、运动知觉
有时物体在空间中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现象,又叫动景现象,Φ现象。
四、错觉
种类:线条长短错觉、线条方向错觉、面积大小错觉、形重错觉、视听错觉等。第四节
记忆
1.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记忆的种类
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
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 的事件的记忆;
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语义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是用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记忆的三个过程
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 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叫回忆,又叫再现;
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现时却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这个过程叫再认;
表象
一、表象的定义
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可叫表象。
表象的四特征:
直观形象性; 片段不稳定性; 可操作性; 概括性 表象的三作用:积累感性知识;为想像提供素材;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
一、思维的定义和特征 间接性
概括性
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二)抽象与概括
思维的种类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二、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三、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迁移;原型启发;定势。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一)言语运动中枢:又叫布洛卡中枢,表达性失语症;说话迟钝,听懂,能写能认,说话不连贯
(二)言语听觉中枢:发生的失语症叫接受性失语症; 能听到声音不辨语音,不理解字词
(三)视觉性言语中枢:这种失语症叫失读症; 能看到不理解
(四)书写性言语中枢:这种失语症叫失写症。不能写字,画画
想象的种类
(一)无意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的例子。
(二)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又分为创造想象、再造想象和幻想。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
注意的种类
(一)不随意(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
意,又叫无意注意;
(二)随意注意(有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又叫有意注意。它是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三)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以相互转化
注意广度,又叫注意范围5—9个项目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动摇,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心 注意转移
注意分配
需
要
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动
机
动机: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激发动机的因素
内驱力、诱因、需要、情绪 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兴趣爱好)2.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定势:人的心理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3.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需要的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
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关系到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需要 ;
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这些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一、情绪、情感的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一)适应功能
(二)动机功能
(三)组织功能
(四)信号功能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两极性
一、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这种度量可以从动力性、激动度、强度和紧张度这几方面来进行;
二、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
(一)情绪情感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的两极
(二)激动度有激动和平静的两极
(三)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
(四)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的两极
第四单元
情绪、情感的种类
一、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的种类各家有不同的分法,近代研究中常把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又叫原始情绪;
二、情绪的状态:心境、激情和应激
三、人的高级情感: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一)准备阶段
动机冲突一般有四种形式
1.双趋式冲突;2.双避式冲突;3.趋避式冲突;4.双重 趋避式冲突
(二)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品质
(一)意志的自觉性(受暗示性、武断从事)
(二)意志的果断性(优柔寡断、卤莽草率)
(三)意志的坚韧性(退缩、动摇、执拗、固执)
(四)意志的自制性(任性、怯懦)第九节
人格
人格的特性
(一)独特性
(二)整体性
(三)稳定性
(四)功能性
(五)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三、人格的结构
人格包含的是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人格的动力,后者是指个体之间的差异;
需要和动机是人格的动力,它表现了人格的倾向,是人格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格积极性的源泉。人格的倾向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人格的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第二单元
能力
能力的分类 按照能力发展的高低程度,可把能力分作为能力、才能和天才。按能力的结构可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按先天禀赋和社会文化因素,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来划分,可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
按创造程度划分可把能力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二、能力结构理论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普通因素和特殊因素)
(二)塞斯顿的群因素理论
(三)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智力的三个维量:内容、操作、产品)
四、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的因素
(二)环境和教育的因素 营养、家庭、学校、社会 气质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相当于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气质类型学说
体液说:希波克拉底提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 体型说;血型说; 激素说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基本过程:兴奋、抑制
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灵活性。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
气质的特性:感受性和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指向性
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1、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2、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3、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高低,但能影响工作效率;
4、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
5、气质类型影响对环境的适应和健康。性格
性格的结构 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
一、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次,遵循现实性原则; 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遵循道德原则。
二、人格结构的类型理论——容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三、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和人格五因素模型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个人特质分为三类,即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认为,在构成人格的特质中包括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根源特质; 卡特尔找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椐此编制了―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
(三)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
艾森克把许多人格特质归结到几个基本的维度或类型上 :内外倾E、神经质N、精神质 P;
卡特尔还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
第三篇:心理学基础试题
※※※※※※※※※※※※※※※※※密
封
线※※※※※※※※※※※※※※※※※
班级:
学号:
姓名:
.《心理学基础》试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现代医学模式是
年由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教授
提出的。
2、在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
创立了第一个,标志科学的、独立的心理学创立。
3、心里过程主要包括、和。
4、健康情绪的判断标准、、、。
5、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遗传和社会实践。
6、气质类型有、、多血质。
7、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有、、、。
8、个性心理由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呢、自我意识组成。其中,个性倾向性包括、、、、信念、世界观。
9、人类心理的实质:,而且。
10、护理人员应该具有、、、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43分)
1、弗洛伊德是哪个心理学派的代表?
()
A.精神分析 B.心理生理学派 C.人本主义学派 D.行为主义学派
2、判断一种行为是属于正常还是变态,首先必须考虑以下哪个要素()
A.家庭
B.职业
C.信仰
D.文化
3、妄自尊大并总是需要得到别人注意和赞美,这些特点是哪一种人格障碍类型的表现()
A.自恋型
B.反社会型
C.偏执型
D.控制型
4、一个人总是反复检查是否锁了门或不停的洗手,这属于下面哪一种心理障碍()
A.恐怖症
B.一般性焦虑障碍
C.抑郁症
D.强迫症
5、在心理治疗中,病人对心理医生产生的情绪依恋被称为
()
A.自由联想
B.显相联想
C.阻抗
D.移情
6、人本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弗洛伊德
B.罗杰斯
C.沃尔夫
D.华生
7、如果两个相互排斥的动机强弱相当,个体在抉择时就很难决定取舍,就会产生相互冲突的矛盾心理,这叫什么心理现象()
A.动机冲突
B.趋避冲突
C.双趋冲突
D.双避冲突
8、善于明辨是非,当机立断作出决定的品质是意志的()。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持性
9、保持1分钟以内的记忆是()
A.形象记忆
B.瞬时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10、我们用红笔将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勾画出来,是利用了知觉的()
A.整体性特征 B.选择性特征
C.恒常性特征
D.理解性特征
11、个体的能力发展是有规律的,智力增长减缓,达到顶峰的阶段是()
A.12~25岁
B.18~25岁 C.12~20岁
D.20~35岁
12、以下这段对话最可能出现在哪种心理咨询或治疗中?()
来访者:别人都看着我。
咨询者:是否别人都不干自己的事情了,都围着你看?
来访者:没有。
咨询者:要不要在身上贴张纸,写上“不要看我”?
来访者:那人家都要来看我了!
咨询者:那原来你说的别人都在看你是否是真的呢?
来访者:……是我头脑中想象的……
……
A.精神分析治疗
B.来访者中心咨询
C.合理情绪治疗
D.森田疗法
13、珊珊很害怕火,以致于不能擦亮一根火柴,甚至不能参加烛光晚会。她很可能患有:()
A.广泛性焦虑障碍
B.惊恐障碍
C.强迫性障碍
D.恐怖障碍
14、“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诗句中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操是
()。
A.美感
B.理智感
C.道德感
D.激情
15、追求完美、自尊心脆弱、控制欲望强、自视甚高、将不完美等同于不可爱、不值得爱的是()
A.自卑者
B.自负的人
C.完美主义者
D.偏执者
16、“走极端、以偏概全、消极思维、敏感多疑、自卑心理、自罪自责、自我评价过低”主要描述是()
A.抑郁症
B.自负
C.躁狂症
D.强迫症
17、下列哪项不属于人格的一般特性()
A.人格的整体性 B.人格的稳定性 C.人格的社会性 D.人格的持久性
18、气质不具有()
A.易变性
B.天赋性
C.可塑性
D.独特性
19、下列不是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的是()
A.情绪稳定
B.情绪愉快
C. 经常开心
D.喜乐无常
20、下列哪种学习方法可以获得学习材料后的最佳保持?()
A.仔细而缓慢阅读 B.进行过度学习 C.死记硬背 D.学习完立即休息
21、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同情心或自私、诚实或虚伪的性格属于()
A.性格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理智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意志特征
22、勤奋,懒惰,谦虚,骄傲,这些反映的是()特征。
A.能力
B.气质
C.
性格
D.
情感
23、有的学生希望通过交往与别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得到别人接纳,其想要满足的人际需要是()。
A.情感的人际需要
B.控制的人际需要
C.包容的人际需要
D.利用的人际需要
24、心理学的英文名称是()
A.Psychologist
B.psychology
C.psychopath
D.psychiotry25、按照研究问题的性质、内容,心理学属于()
A.物理科学
B.生物科学
C.
行为科学
D.
以上皆不对
26、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属于()
A.有意注意
B.
无意注意
C.
有意后注意
D.
随意注意
27、“触景生情”是()
A.有意回忆
B.无意回忆
C.间接回忆
D.机械回忆
28、以下不利于睡眠的是()
A. 睡房较暗
B.定时运动
C.每晚定时上床睡觉
D.临睡前运动
29、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是
()
A.替来访者做决定 B.有条件的尊重来访者
C.为来访者保密
D.对来访者的行为作道德判断
30、心理咨询的场所应在()
A.咨询员家中
B.双方商定的茶馆
C.咨询室
D.来访者家中
31、心理卫生中确定的最佳生育年龄是
()
A.18~25岁 B.22~23岁 C.23~28岁
D.25~35岁
32、被心理学家霍尔形容成“暴风骤雨”的时期是()
A.儿童期
B.青春期
C.中年期
D.老年期
33、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咨询关系类似于()
A.医生与患者
B.教师与学生
C.上级与下级
C.朋友与朋友
※※※※※※※※※※※※※※※※※密
封
线※※※※※※※※※※※※※※※※※
班级:
学号:
姓名:
.34、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不包括()
A.精力旺盛
B.感情丰富 C.渴望独立
D.认识能力高,看问题全面
35、儿童人格、情感和意志发展的关键期是
()
A.2~8岁
B.5~10岁
C.3~9岁
D.3~7岁
36、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为多少以上的记忆()
A.几秒钟
B.一分钟
C.数分钟
D.数小时
37、人在欢乐时手舞足蹈、捧腹大笑,悲痛时捶头顿足,这是()
A.声调表情
B.身段表情
C.面部表情
D.激情表情
38、人们遭遇不良情绪时,正确的处理方式为()
A.喝酒
B.吃大量的东西
C.压抑负性的情绪
D.和朋友倾诉
39、良好的心理康复能力不包括()
A.精神创伤后不留严重痕迹
B.再次回忆创伤时较为平静
C.回忆起既往的精神创伤时情绪波动大
D.回忆起精神创伤时,原有的情绪色彩变得平淡
40、当天实记的外语材料,最好在()内进行第一次复习,保持效果较好。
A.24小时内
B.第二天
C.第三天
D.第二周41、学生心理健康日是()
A..5.25
B.5.26
C.4.25
D.6.2642、关于自卑感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自卑的人热衷于与人比较,而对自己的期待却很低
B.自卑的人往往对自己缺乏客观、清醒的认识,无法悦纳自己
C.自卑的人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D.对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是处理自卑问题的方法之一
43、下列哪项不属于心理性应激源()
A.心理冲突
B.噪音
C.工作压力
D.挫折
三、判断题(每题0.5分,共10分)
1、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不能简单的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意味着这人就一定有心理疾病。()
2、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咨询的人,都是有心理疾病的人。()
3、心理压力总是有害的。()
4、气质类型有好坏之分
()
5、多给人以值得的赞美,能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6、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
7、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技术,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协商、指导过程,帮助求询者达到自助的目的()
8、心理咨询等同于心理治疗
()
9、人的性格是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来改变的。()
10、有科学实践证明,心理上的某些障碍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并且这种障碍具有不可根治的特性。()
11、情绪的合理疏泄虽然不是必要的,但有益于身体健康。()
12、高尚的幽默是精神的消毒剂,是极有助于个人适应的工具。()
13、中职学生对职业和前途的考虑是在毕业时才考虑还来得及()
14、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可以靠自我压抑,不要找心理咨询老师。()
15、能了解自我,不过度自卑或自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
16、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坚持“助人自助”。
()
17、MMPI可以用来评估人的人格特征。()
18、系统脱敏疗法是一种行为疗法,可治疗恐惧症、强迫症。
()
19、良好的性格能弥补能力的不足。()
20、经常参加集体活动、户外运动、同学聚会,是增进身心健康的良方。()
四、多选题(每题2分,共14分)
1、影响挫折感受性的因素有()
A.认知评价 B.人格 C.应对能力
D.身体素质 E.社会支持系统
2、护理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理品质()
A.良好的道德品质 B.良好的能力和技术水平
C.良好的认识 D.稳定的情绪和坚定的意志
E.富有个性
3、心理咨询的技巧有()
A.善于倾听
B.善于提问
C.同情心
D.追踪调查
E.善于从来访者的谈话中发现问题
4、以下属于病人的权利的是()
A.享受社会尊重、理解
B.享受医疗服务和保守个人秘密
C.免除和部分免除健康时的社会责任
D.及时就医和早日康复
E.遵守医疗部门的的规章制度
5、病人的需要有()
A.信息
B.安全感和早日康复
C.被认识
D.关心、体贴、尊重
E.被接纳的需要
6、孕期心理卫生应做到()
A.合理的营养保证
B.情绪稳定、乐观
C.防止药物滥用
D.进行胎教
E.克服不良行为习惯
7、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有()
A.建设性防御机制
B.替代性防御机制
C.掩饰性防御机制
D.逃避性防御机制
E.攻击性防御机制
五、简答题
(1题6分,2题5分,3题7分,总共18分)
1、心身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原则?
2、怎样调节和控制情绪?
3、怎样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心理学基础知识练习题
51.单选题
()1、人的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深入地了解人的心理活动,通常将个体心理现象分为___________两个方面。
A.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
B.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C.性格和气质
D.性格和能力
()2、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___________来进行的。
A.细胞体
B.细胞核
C.树突
D.突触
()3、心理学家已初步探明,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___________。
A.情绪
B.动机
C.思维
D.需要
()4、“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表现了注意的___________特征。
A.稳定性
B.广度
C.分配
D.转移
()5、实际不动的静止之物因周围物体的运动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现象
称为___________。
A.真动知觉
B.似动知觉
C.诱导运动
D.自主运动
()6、___________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应的学习过程,是由环境和教育塑造出来的。
A.成熟势力说
B.行为主义观
C.精神分析论
D.相互作用论
()7、当学习程度为___________时,记忆的效果最好。
A.50%
B.100%
C.150%
D.200%
()8、人格心理学家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区分为___________。
A.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B.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C.稳定特质和不稳定特质
D.外倾特质和内倾特质
()9、在认识上抽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是
___________。
A.分析
B.比较
C.抽象
D.概括
()10、先前学习的内容对后续学习内容所产生的干扰作用叫___________。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超限抑制
D.侧抑制
()11、“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一种___________。
A.紧张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12、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是___________。
A.斯坦福—比奈量表
B.比奈—西蒙量表
C.韦克斯勒量表
D.瑞文测验
()13、耶克斯—多德逊定律反映了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A.动机与需要
B.动机与生理
C.动机与目标
D.动机与行为效果
()14、_________气质的典型特点是沉默寡言,反应迟缓,善于忍耐,沉静。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5、既怕考试不及格又怕吃苦是___________冲突。
A.双趋
B.双避
C.趋避
D.多重趋避
()16、某5岁小孩在斯坦福—比奈量表智力测验中智商为120,他的智力年
龄为___________。
A.5岁
B.6岁
C.7岁
D.8岁
()17、下列不属于人的基本情绪的是___________。
A.自豪
B.恐惧
C.愤怒
D.悲哀
()18、下列说法哪种是错误的___________。
A.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B.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C.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
D.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是先慢后快。
()19、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依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___________。
A.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B.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C.发现学习和机械学习
D.意义学习和接受学习
()20、在解决中等难度问题的活动中,活动动机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成___________。
A.正比
B.反比
C.正U型曲线
D.倒U型曲线
()21、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并被誉为
“科学心理学之父”的人是。
A.詹姆斯
B.冯特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
2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
A、脊髓
B、躯体神经系统
C、交感神经系统
D、自主神经系统
()
23、大脑左半球的受损会导致听觉性失语症,即病人不能理解
口语单词。
A.布洛卡区
B.威尔尼克区
C.运动皮层区
D.感觉皮层区
()24、飞行时差造成的睡眠困难,属于。
A、情景性失眠
B、假性失眠
C、失律性失眠
D、药物性失眠
()25、下列关于意识状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A.自动化的意识状态要求很少的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
动。
B、毒品、酒精都可能使人进入特殊的意识状态。
C、人在睡眠的时候不存在意识活动。
D、白日梦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只包含很低水
平的意识努力。
()26、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依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___________。
A、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B、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C、发现学习和机械学习
D、意义学习和接受学习
()27、当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称为。
A、再认
B、回忆
C、识记
D、保持
()28、心理学家瓦顿用白鼠实验来测量和比较各种驱力的强度。结果发现,驱力最强烈。
A、母性
B、渴
C、饥饿
D、性
()
29、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有他人可以依靠时,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工作压力、失业、婚姻困扰等各种问题,这种依靠他人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可以称之为。
A、控制感
B、自我效能感
C、习得性无助感
D、社会支持感
()
30、.是个体失去某种他所重视和追求的事物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A、快乐
B、愤怒
C、恐惧
D、悲哀
()
31、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认为,在白鼠走迷津的实验中,己经发生却没有从行为中展示出来的学习,称为。
A、潜在学习
B、顿悟学习
C、试误学习
D、观察学习
()
32、“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反映的是___________。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
33、耶克斯—多德逊定律反映了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A、动机与需要
B、动机与生理
C、动机与目标
D、动机与行为效果
()
34、实际不动的静止之物因周围物体的运动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现象称为___________。
A、真动知觉
B、动景运动
C、自主运动
D、诱导运动
()
36、电影《爱德华大夫》诠释了
学派的观点。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人本主义
D.功能主义
()
37、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是___________。
A、斯坦福—比奈量表
B、比奈—西蒙量表
C、韦克斯勒量表
D、瑞文测验
()38、在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提出的智力理论中,受到知识经验的影响,成年后不因年龄增长而降低的智力是。
A、流体智力
B、背景智力
C、晶体智力
D、经验智力
()
39、月明星稀,这是
现象。
A、正后像
B、负后像
C、感觉适应
D、感觉对比
()
40、由于有他人在场,个体在完成某项任务时工作绩效提高的现象指的是。
A.从众
B.社会助长
C.责任扩散
D.晕轮效应
()41、心理学研究表明,___________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
A.情绪
B.动机
C.需要
D.思维
()42、面部表情中最难以识别的表情是。
A.怀疑
B.快乐
C.悲哀
D.恐惧
()43、通常,心理学中指的四种基本情绪包括___________。
A.快乐、期待、恐惧、同情
B.厌恶、接受、愤怒、惊讶
C.愤怒、快乐、恐惧、悲哀
D.悲哀、自豪、惊讶、同情
()44、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电影、动画等都是利用了的原理制作的。
A.自主运动
B.动景运动
C.相对运动
D.诱导运动
()45、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将智力划分为___________。
A.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
B.成分智力、背景智力、经验智力
C.语言智力、数学逻辑智力、空间智力等
D.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
()46、当过度学习程度为___________时,记忆的效果最好。
A.50%
B.100%
C.150%
D.200%
()47、“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体现了人格的___________。
A.独特性
B.复杂性
C.稳定性
D.综合性
()48、采用了离差智商,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个体的智力状况的智力量表
是___________。
A.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
B.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C.比纳-西蒙量表
D.瑞文推理测验
()49、既不想学习又怕考试不及格反映了___________冲突。
A.双避
B.双趋
C.趋避
D.多重趋避
()50、心理学家把如活泼好动、灵活善变、善于交往的气质类型叫
做。
A.胆汁质
B.抑郁质
C.粘液质
D.多血质
()51、对事实类的信息,如字词、地名、人名、观点、概念等的记忆
是。
A.内隐记忆
B.陈述性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技能记忆
()52、斯坦福—比奈量表智力测验中测得某实际年龄为10岁儿童的智力年龄为11岁,他的智商为___________。
A.90
B.100
C.110
D.120
()53、后识记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造成的干扰被称为。
A.侧抑制
B.超限抑制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54、个体自动地压抑或抑制一些痛苦的记忆以及性和攻击的冲动,并将
它们拒绝于意识之外,弗洛伊德认为这被压抑到
中。
A.潜意识
B.前意识
C.边缘意识
D.焦点意识
()55、刺激停止后的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逐渐减弱,即感觉有一种残留现象,这被称为。
A.随意后注意
B.感觉的适应
C.绝对阈限
D.后像
()56、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中,遗忘速度是___________。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逐渐加快
D.前后一样
58.1879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A.华生
C.冯特
B.马斯洛
D.弗洛伊德
59.保证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选取机会均等的抽样方法,叫做。
A.随机抽样
C.整群抽样
B.分层抽样
D.分半抽样
60.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本性是。
A.恶的C.善的B.善恶兼有的D.无所谓善恶的61.
是整个身体中腺体的控制中心。
A.胰腺
C.甲状腺
B.下丘脑
D.脑垂体
62.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主要编码形式是。
A.听觉代码
C.视觉代码
B.语义代码
D.情境代码
63.的容量和对信息的保持时间几乎是没有限制的。
A.感觉记忆
C.工作记忆
B.长时记忆
D.短时记忆
64.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
A.绝对阈限
C.最小可觉差
B.差别阈限
D.韦伯分数
65.对个体的活动而言,动机不具备的功能。
A.激活
C.引导
B.维持和调整
D.评估
66.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小,可以将它分为。
A.物质性动机VS精神性动机
C.近景性动机VS远景性动机
B.主导性动机VS辅助性动机
D.无意识动机VS有意识动机
67.当一个人将他的失败归因为运气不好时,他所作的归因是。
A.内部归因
C.可控归因
B.非稳定性归因
D.错误归因
68.大脑皮层的机能区,不包括。
A.感觉皮层区
C.记忆皮层区
B.运动皮层区
D.联合皮层区
69.扩大短时记忆容量的有效途径是。
A.练习
C.强化
B.组块
D.复述
70.三个由浅入深,动态发展的相互联系的记忆加工层次,不包括。
A.感觉记忆
C.内隐记忆
B.长时记忆
D.短时记忆
71.由暗处进入亮处时视觉对光刺激的敏锐度降低的现象,叫做。
A.明适应
C.光适应
B.暗适应
D.错觉
72.奥苏伯尔依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
___________。
A.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C.发现学习和机械学习
B.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D.意义学习和接受学习
73.根据动机的起源,可以将它分为。
A.物质性动机VS精神性动机
C.生理性动机VS社会性动机
B.主导性动机VS辅助性动机
D.无意识动机VS有意识动机
74.当一个人将他的失败归因为能力不足时,他所作的归因是。
A.内部归因
C.可控归因
B.非稳定性归因
D.外部归因
75、下列心理学家中,被称为科学心理学之父的是____________。
A.詹姆士
B.华生
C.冯特
D.巴甫洛夫76.能够确定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
A.实验法
B.个案研究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77.___________的功能是将一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神经元。
A.树突
B.髓鞘
C.细胞体
D.突触
78.绿草丛中的红花比绿草丛中的青蛙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是刺激物的__________产生的作用。
A.强度
B.对比
C.运动和变化
D.新颖性
79.“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感觉的___________现象。
A疲劳
B.适应
C.融合D.对比
80.
下列“少女和老妇”的双关图,最能说明知觉的___________。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81.一般来说,由大脑左半球主管的功能是____________。
A.感知形状
B.感知方位
C.言语活动
D.感知音乐
82.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说明了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如图:________线反映的是完成简单任务时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
8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这是__________冲突。
A.双趋
B.双避
C.趋避
D.多重趋避
8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一种__________。
A.情调
B.激情
C.心境
D.应激
85.下列不属于人的基本情绪的是___________。
A.悲哀
B.恐惧
C.愤怒
D.自豪
86.对________的学生,教师要让他学会抑制自己,耐心地帮助他养成自制、坚韧的习惯,平稳而镇静地学习和工作。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87.心理学家___________将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艾森克
D.考斯塔
88.“观察学习、替代强化”是___________的核心概念。
A.条件反射理论
B.人格特质理论
C.人格因素理论
D.社会学习理论
89.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具有力求成功动机的人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为__________的任务。
A.10%
B.20%
C.50%
D.100%
90.一般认为智商在____________以下为智力落后。
A.50
B.70
C.90
D.110
91.当视觉刺激物停止作用后,视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滞留一瞬间,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__。
A.相互作用
B.联觉
C.幻觉
D.后像
92.一般来说,由大脑左半球主管的功能是____________。
A.感知形状
B.感知方位
C.言语活动
D.感知音乐
93.___________提出了二因素的智力理论。
A.瑟斯顿
B.加德纳
C.斯皮尔曼
D.斯腾伯格
94.某5岁小孩在斯坦福—比奈量表智力测验中智商为120,他的智力年龄为___________。
A.5岁
B.6岁
C.7岁
D.8岁
95、人的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深入地了解人的心理活动,通常将个体心理现象分为___________两个方面。
A.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
B.心理过程和个性差异
C.性格和气质
D.性格和能力
96、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___________来进行的。
A.细胞体
B.细胞核
C.树突
D.突触
97、心理学家已初步探明,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___________。
A.情绪
B.动机
C.思维
D.需要
98、“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反映了注意的___________。
A.稳定性
B.广度
C.分配
D.转移
99、实际不动的静止之物因周围物体的运动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现象称为___________。
A.真动知觉
B.似动知觉
C.诱导运动
D.自主运动
100、在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中,遗传因素___________。
A.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B.和大脑、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无关
C.规定了心理发展的现实性
D.包括胎内环境
101、人格心理学家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区分为___________。
A.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B.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C.稳定特质和不稳定特质
D.外倾特质和内倾特质
102、一般认为智商在____________以下为智力落后。
A.50
B.70
C.90
D.110103、在解决中等难度问题的活动中,活动动机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成___________。
A.正比
B.反比
C.正U型曲线
D.倒U型曲线
104.能够确定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
A.实验法
B.个案研究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105.___________的功能是将一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神经元。
A.树突
B.髓鞘
C.细胞体
D.突触
二、多选题
()1.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和条件有___________。
A.刺激物的强度
B.明确的目的C.刺激物的新异性
D.个人的兴趣
()2.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可以用___________来解释。
A.消退
B.前摄抑制
C.倒摄抑制
D.线索丢失
()3.场依存型的人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是外部定向者,其特点是___________。
A.表现出较大的独立性和较少的受暗示性
B.喜欢并善于人际交往,社会工作能力较强
C.偏爱社会学科
D.倾向于进行小组学习
()4.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为___________。
A.连续性和阶段性
B.方向性和不可逆性
C.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5.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
A.个体的年龄特征
B.个体成败的直接经验
C.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
D.个体的归因方式
()6.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___________。
A.描述和测量
B.判断和猜测
C.解释和说明
D.预测和控制
()7.认知对情绪的作用表现为。
A.对情绪刺激的评价和解释
B.对引起唤醒原因的认知分析
C.对情绪的命名
D.对情绪的再评价
()8、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后的表现有。
A.兴奋
B.动机降低
C.认知障碍
D.情绪失调
()9、斯腾伯格提出的智力三元理论的基本成分是。
A.背景智力
B.空间智力
C.成分智力
D.经验智力
()10、下列几种心理现象没有好坏之分的是。
A.气质
B.性格
C.动机
D.认知风格
三、填空题
1.心理学是研究
和的科学。
2.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和
等。
3.行为主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创立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4.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和
两大部分。
5.颜色视觉有三个属性,即、和饱和度。
6.人的基本味觉主要有、、、咸四种。
7.是基于经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8.根据思维的指向性,思维可分为
和发散思维。
9.短时记忆中信息受到的干扰有两种前摄抑制和。
10.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
11.心理学的目标是描述、预测和控制心理和行为。
12.现代心理学的派别主要有: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
13.精神分析是由奥地利精神医学家
创立的。
14.大脑皮层可分为四个叶:额叶、、颞叶和枕叶。
15.听觉具有三种属性,即音高、和音色。
16.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块。
17.是指伴随行为出现的任何能够增加该行为在将来出现概率的事件。
18.根据思维的创造性,思维可分为再生性思维和。
19.前摄抑制是指先识记的材料对后识记的材料造成抑制,那么
是指后识记的材料对先识记的材料造成抑制。
20.俄国生理心理学家
因为提出了经典条件作用而在心理学史上
备受尊崇。
2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描述和测量、_____________、预测和控制。
22、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与特定功能相连,其中枕叶是_____________中枢。
23、学习一种材料,达到一次完全正确背诵后仍继续学习,称为_________________。
24、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称为_______________。
25、人的行为的一切动力均源于_______________,它是行为动力的源泉。
26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部分,分别为_______________、自我和超我。
27、发散思维的特征或品质是:_______________、变通性和独特性。
28、心理学家通常根据测验方式将人格测验分为自陈式测验和_____。
29、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部分,分别为_______________、自我和超我。
30、心理学家通常根据测验方式将人格测验分为自陈式测验和_______________。
3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规律的科学。
32.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与特定功能相连,其中枕叶是
中枢。
33.差别感受性的衡量指标是。
34、是短时记忆的重要保持机制。
35、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和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期,如在此时期内给以良性
刺激,会促进这些行为和能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
为和能力的缺失。这样的时期在心理学上称为。
36、学习是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的。
37、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我们将它定义为。
38、观察学习中的强化往往是
强化。
39、根据测验方式的不同,通常将人格测验分为
和投射式测验。
40、心理学家通常用
来研究遗传对于人格的影响。
41.认为人与动物不同,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
学派的观点。
42.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43.动机按照性质可划分为生理性动机和。
44、一般系列材料的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记忆较好,中间位置的内容则容易遗
忘,这种现象叫做。
45、心理学中的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对于环境中具有威胁
性的刺激,个体经过认知其性质后所表现出的反应。
46、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被称为。
47、在群体中,个体有时会丧失自己的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自制力变得极
低,往往不由自主地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
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
48、对某些特定的人群较为简单化、固定化的看法在心理学中通常称
为。
49、奥而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他区分了三种不同的人格特质,分别是
首要特质、和次要特质。
1.在人格中最稳定的,那些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那些由
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是指。
51、心理学是研究的科学。
52、行为遗传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是选择性繁殖和。
53、行为主义学习观和
学习观的本质差别在于,学习是否有“心”的参与。
54、扩大短时记忆信息量的有效途径是。
55、心理学家埃利斯认为,人对于事物的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那些错误的认
识就是所谓的,它是构成人的压力源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73.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强化因而自己的相应行为倾向间接地受到强化的情况
叫做。
57、刚刚能够辨别出的两个刺激强度的最小差异量,叫做。
58、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称为、自我和超我。
59、斯皮尔曼提出人的智力由一般因素和
构成。
60、传统的智力理论是以
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
61学习一种材料,达到一次完全正确背诵后仍继续学习,称______。
62.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与特定功能相连,其中枕叶是
中枢。
63.差别感受性的衡量指标是。
64、是短时记忆的重要保持机制。
65、学习是学习者因_______________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
久的变化
66、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我们将它定义为。
67、发散思维的主要功能是
和创新。
68、根据测验方式的不同,通常将人格测验分为
和投射式测验。
69、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称为_______________。
70、人的行为的一切动力均源于_______________,它是行为动力的源泉
四、判断改错题
37.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客观反映。
38.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遗忘进程是先慢后快。
39.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
40.气质、性格、认知风格都可以表现出个体的差异,因而都没有好坏之分。
41.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6.、心理学研究中运用观察法能够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7、根据动机的正确性,可以将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8、按照韦纳的归因理论,努力是一种稳定的、内在的、可控的因素。
9、神经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构成。
10、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
11、因刺激作用持久或缺乏而使感觉器官的敏锐度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错觉。
12、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方向彼此相对的心理因素构成:一种是希望成功的动机;一种是害怕失败的动机。()
13、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象。
14、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是:识记、保持和再认。
15、行为遗传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是选择性繁殖和双生子研究。
16、心理学研究中运用观察法能够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17、任何能够自然引起有机体反射性行为的刺激,叫做条件刺激。
18、照韦纳的归因理论,努力是一种稳定的、内在的、可控的因素。
19、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记忆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检索的过程。
20、精神分析的主要方法有自由联想法和系统脱敏等。
21、定势对迁移有促进和阻碍两种影响。
22、完形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揭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确定关系。
23、在经典条件作用中,强化的作用是奖励有效的行为。
24、大脑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揭示并赋予整体意义的加工过程称为知觉。
25、20世纪50年代,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被称为心理学的三大势力。
26、在心理学研究中,实验法是指对某个人或某团体(一个家庭或一个班级)进行全面深入了解的方法。
27、过度学习就是超任务量的学习,次数越多越好。
28、成就动机的形成过程中,有两种相反方向的心理作用:希望成功和害怕失败。
29、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动物学到的是有效的行为。
30、识记的两种材料差别越小,倒摄抑制发生的作用越明显。
A.简答题
1.试说明在使用调查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请简述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
3、请简述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之间的区别。
4.请简述短时记忆遗忘的消退(干扰)理论。
5.列举至少三种学习的心理学观点,并简要阐述。
6、简述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差异。
7.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
8.对于个体的活动而言,动机具有哪些功能。
9.简述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
10.简述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
11、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
12.简述毕生发展观的基本思想。
13.人格的定义中应包含哪些基本的含义?
14、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如何避免产生习得性无助?
15、如何合理地组织复习?
16.简述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17、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18、简述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理论。
19、简述对发散性思维的衡量并举例说明
20、简述创造力的特征。
21、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22、简述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23、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24、列举至少4种弗洛伊德理论中的防御机制,并举例。
25、正强化、负强化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
六、论述题
1.请举例论述韦纳提出的归因理论及其对教育活动的启示。
2.请论述如何在教学中安排强化程序,用以提高学习效率。
3、请论述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培养和提高成就动机。
4、请结合学习原理,谈谈如何培养学生按时上课积极参与发言的良好行为。
5、试述创造力的特征及其培养途径与方法。
6、分别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各因素。
7、电影《爱德华大夫》诠释了哪一心理学流派?该流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创立者提出了怎样的人格结构理论?
8、试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并结合生活实际作简要评价。
9、结合个人实际,谈谈生活压力及其来源及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更好地应对生活压力
10、试用奥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给自我画像,并分析你最突出的人格特质的形成因素。
11、试述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第四篇:基础心理学讲稿
第一节 绪论
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
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的定义
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基础理论: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应用领域: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2.基础心理学
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将各学科的研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二、心理现象
对于心理现象的分类,只是为了便于研究、了解和掌握。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表现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是密切联系、交互影响的,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本质
一 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脑的心理是不存在的。心理现象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又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步由初级发展到高级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心理反映的内容来自客观现实
没有客观事物的刺激作用,大脑不可能产生任何心理现象。拿感觉来说,人具备了眼、耳、鼻等感觉器官和大脑感觉中枢,但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取决于外部环境中的具体事物。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这种主观映象与所反映的客观现实本质上不同。客观现实是具体事物,而主观映象是精神现象。
心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心理反映带有主体的特点。例如,看同一部电影,不同的人对这部电影产生不同的感受。3.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积极能动的反映 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可根据主体的需要、兴趣、任务等有选择地进行,人在反映中具有主动权。
人在反映现实的过程中,还能根据实践的检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使反映符合客观规律,并随时纠正错误的反映。这些都表现了心理反映的能动性。
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心理学概念的演变
“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是希腊文psyche和logos两词演变合成而来。Psyche意指“灵魂”,logos意指“知识”或“论述”等,合在一起就指研究人类灵魂的学问。
“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6世纪。从古代哲学心理学过渡到现代科学心理学的漫长时间内,心理学的定义有过多次的变化。
二、心理学的起源
艾宾浩斯说过:
心理学有一个长长的过去,但仅有一个短暂的历史。也就是说,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一)心理学思想的萌芽
在远古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万物有灵论可看作是最早的心理学思想的萌芽。
心理学思想的发展长期寓于西方哲学中,亦称之为哲学心理学。主要是用哲学观点和思辨方法研究和阐释人的心理现象的各种理论和思想。
(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879年,威廉·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学实验室,开设了实验心理学,标志着心理科学的诞生。三、心理学的发展(了解)
(一)西方心理学的发展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思想家就已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散见 于他们的论著之中。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30)的《论灵魂》一书,是世界上 最早关于人类心理方面的专著。但心理学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隶属于哲学范畴而 无独立的地位。
20世纪初,冯特第一次提出了心理学的体系。但很快各个新的学派纷纷出 现,形成了十分激烈的学术之争。
(二)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没有心理学的专著,但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这些思想散见在许 多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的著作中。中国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与西方心理学 的传播有密切关系。
20世纪中国心理学十件大事。
(三)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综合化趋势
现代心理学越来越重视多视角、多维度、多方法去研究心理问题。
2、实用化趋势
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和普及是学科发展的生命力。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心理学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3、全球化趋势
心理学家面临的问题是人类的共同问题,必须抛开传统的派别之争和理论对抗,一切围绕实际问题展开。
4、本土化趋势
每个国家的心理学所采用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要能切实反映本国民众的心理与行为,这个趋势适合每个国家的心理学发展。
二 学派的分争(见 教材)
第四单元 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一
研究心理学的原则(见 教材)
二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观察人的行为和活动,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优点:较真实。缺点:结果难以验证;难以精确分析;观察结果易 受无关因素影响等。
(二)调查法
就某一问题,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被调查的对象提问,通过对其回答内容的分析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口头调查,即访谈法。书面调查,即问卷法。
(三)个案法
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研究结果可能只适合个别情况,推广应用这些结果或做出更概括性的结论时,应持谨慎态度。
(四)实验法
(1)实验室实验法
在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设施,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借助专门的实验仪器进行研究。(2)自然实验法
在日常生活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来进行研究。
以记忆方法对记忆效果的影响为例。
自变量:用来引起被试心理或行为变化的刺激变量。
因变量:由自变量引起的被试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实验法是在控制(无关变量)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自变量)的变化,来研 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因变量)。即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 行观察的方法。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二单元
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内分泌系统包括垂体、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和生殖腺,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各腺体之间又有相互支配的关系。
一、垂体腺
分为垂体前叶(垂体远部)和垂体后叶。
垂体前叶影响生长速度和生长持续的时间,并影响其他腺体的活动;垂体后叶控制着泌尿、血压,并影响着分娩和乳汁的分泌。
二、肾上腺
位于肾脏上部,由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组成。
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类固醇,对有机体的生理平衡和情绪行为有重要影响;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其作用是刺激交感神经,使血压增高、心跳加速等。肾上腺与人的情绪变化有密切关系。
第三单元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一
巴甫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1.反射
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对外界刺激所发生的反应不是反射。
2.反射弧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组成。3.反馈
反射弧并不是单向的神经通路,效应器的效应活动会作为新的刺激引起神经冲动,再传向神经中枢,中枢对效应活动的质量予以“评价”,这一返回传递过程称反馈。正是反馈的作用,才使得人们对刺激的反应更完整、更精确。(二)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无条件反射
先天带来、不学就会的反射(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和性反射等),对维持生命、延续种族有重要意义。
但无条件反射难以使有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有机体就形成了更高一级的条件反射。
2.经典条件反射
肉
—— 流唾液(无条件反射)
铃声+ 肉
—— 流唾液
铃声
—— 流唾液(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形成的意义
铃声已成为食物的信号,动物既已“认识”了铃声的信号意义,这就表明它已经有了心理活动。
3.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 饿鼠偶尔一次碰到杠杆,便吃到食物,以后经过多次重复,减少了盲目乱碰杠杆的次数,可直接去按压杠杆而得到食物。这就在杠杆与食物间建立了一个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动物必须通过自己的某种运动或操作才能得到强化。(三)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 1.第一信号系统
由具体的刺激物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属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止渴”属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为动物和人所共有。在这种反射系统的基础上,只能形成对现实的直接反映,如感知觉及萌芽状态的思维等。2.第二信号系统
以词和语言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属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反射系统,借助于这个系统的活动,人才能间接而概括地反映现实,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传递知识和经验,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四)兴奋和抑制
中枢神经活动有两个对立统一的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
兴奋是神经细胞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进而引起或加强相应器官、腺体、肌肉的反应活动。
抑制是神经细胞由活动状态转向静止状态,进而压抑或减弱相应器官、腺体、肌肉的反应活动。
例如,在课堂上,学生要一边思索,一边记笔记。这时负责智力活动的有关的大脑皮层区域处于兴奋状态,其它无关的大脑皮层区域则处于相对抑制状态。
神经系统的活动总是时而兴奋,时而抑制,以保证机体活动的完整和统一。
二
巴甫洛夫发现的几个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条件反射的抑制
* 外抑制: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条件反射停止反应。
* 消退抑制:当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给予强化的时候,条件反射也会被抑制。
* 分化抑制:只给条件刺激物强化,其他刺激不予强化,其他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 超限抑制:神经细胞长时间工作或受到强烈刺激的作用,会使条件反射受到抑制,这是保
护性抑制,避免脑细胞过度损耗。
(二)兴奋或抑制的扩散和集中
兴奋或抑制的扩散:当大脑皮层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
围散布。(条件反射的泛化)
兴奋或抑制的集中:扩散过程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再扩散下去,而是朝着原发点回拢来。
(条件反射的分化)
(三)相互诱导
一种神经过程引起另一种相反的神经过程增强的现象。
*负诱导:大脑皮层某一部位发生兴奋的时候,在它的周围引起抑制过程。*正诱导:大脑皮层某一部位发生抑制的时候,在它的周围引起兴奋的过程。
例如:当我们聚精会神看书时,对教室外有人大声喊叫会听而不闻。
这是因为进行智力活动的皮层兴奋,诱导出相应听觉中枢的抑制(负诱导)。
(四)动力定型
如果一个人较稳定地从事某活动,客观刺激的系统常按一定前后和强弱作用于有机体。由于大脑皮层有系统性活动的机能,能把这些刺激有规律地协调成一个条件反射链索系统,这就是动力定型。动力定型形成后,一旦有关刺激物作用于有机体,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就自动出现,从而节省我们脑力和体力上的消耗。人们在生活中养成的习惯、技能及生活方式等,在生理机制上都是动力定型的建立。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第一单元
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剥夺: 无聊和焦躁不安,注意力涣散,不能进行明晰的思考,智力测验成绩不理想,幻觉。
三 感觉的种类(见 教材)
第二单元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见教材)第三单元 感觉现象(见教材)第四单元 各种感觉(见教材)第五单元 知觉(见教材)第六单元 知觉的种类
第四节 记 忆
第一单元 记忆及记忆过程
一、记忆的定义
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等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二、记忆的种类(见教材)
三、记忆过程
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再认。* 记忆从识记开始。
* 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 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叫回忆(再现)。* 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它重现时却能确认是
自己接触过的材料,这个过程叫再认。四.遗忘及遗忘规律 1.遗忘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叫遗忘。2.艾宾浩斯对遗忘的研究
1885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记忆与遗忘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了遗忘规律。3.遗忘曲线
第二单元 表象
一、表象的定义 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可叫表象。(形象记忆)
二、表象的特征和作用 * 直观形象性:
* 片断不稳定性:表象的形象不如知觉那么鲜明、完整和稳定。表象是积累感性 知识的一种形式。
* 可操作性:表象的形象在头脑中可被放大、缩小和翻转,因此表象成了想像的素材。
* 概括性:表象的形象丢掉了事物的次要特征。表象有直观性又有概括性,是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
第三单元 三个记忆系统一、什么是三个记忆系统
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看作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按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方式及信息储存时间长短的不同,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二、三个记忆系统的特点及相互联系
(一)瞬时记忆 1.瞬时记忆的定义
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1至几秒钟)。视觉的瞬时记忆叫图象记忆,听觉的瞬时记忆叫声象记忆。2.瞬时记忆的特点
* 编码方式是外界刺激物的形象。* 容量很大但保留时间很短。
* 如对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加以注意,即当意识到瞬时记忆的信息时,信息就被转入短时记忆,否则过1秒钟便会消失。
(二)短时记忆 1.短时记忆的定义
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2.短时记忆的特点 短时记忆的特点
* 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项目。
* 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非语言文
字的材料主要是形象记忆。
*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正在加工的信息,可被意识到。*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
(三)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的定义
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2.长时记忆的特点 * 记忆容量无限。
* 记忆的编码为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是有意回忆,意识不到。
* 遗忘的原因:自然衰退或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系列位置效应是干扰对记忆造成影响的典型例子。
1962年,默多克给被试呈现一系列无关联的词,如“肥皂、氧、枫树、蜘蛛、雏菊、啤酒、舞蹈、雪茄烟、火星”等,请被试按一定顺序学习这些单词,然后进行自由回忆。结果发现,最先学习和最后学习的单词回忆成绩最好,中间部分回忆成绩最差。
第五节 思维、言语及想像 第一单元 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定义和特征
1、思维的定义
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2、思维的特征(1)思维的间接性
思维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来认识事物的。
感觉和知觉能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但世界上还有许多不易或不能被直接感知的事物,要认识它们,只有通过思维间接地反映。
如,医生难以直接感知到病人心肌缺血,但借助心电图描记的 ST段下移和T波倒置,就能够间接地诊断出心肌缺血;人们在今天无法感知明天的天气变化,但气象学家根据各种预兆能够对未来的天气做出预测。
(2)思维的概括性
思维可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例如,树有不同的形状,人的思维不反映它们的具体形状而是反映它们的共同特征,即“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并把这种认识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进而能认识各种各样的树。
思维的概括性使人们的认识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扩大了人们认识的范围,增加了人们认识的深度。
概念的形成就是概括反映的结果。
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的过程;综合是将事物的各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二)抽象与概括
把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概括就是把抽取出来的共同属性和特征结合在一起的过程。
第二单元 思维的种类
一、据思维的形态分类
* 动作思维:以实际操作来解决直观的具体问题的过程。3~4岁儿童中多见,如 搭积木的过程,但成人遇到难题时也会有此表现。* 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4~7岁儿童多以直观形象为支柱;建筑师等多以表象为支柱)
* 抽象思维:以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7岁后开始发展,到青年后期才具有发达的逻辑思维。
二、按照思维的方向分类:
* 辐合思维:聚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得出正确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当问题只
有一个正确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时才会发生,故又称求同思 维。
* 发散思维:根据现有的信息,不依常规,寻求变化,获得多种答案的一种思维
形式。又称求异思维。
三、据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
* 再造性思维:通过学习、记忆等方式就可进行的思维活动,即只要照搬或沿 用别人的方法,就可解决问题。缺乏独创性。* 创造性思维:用独创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一、概念的掌握 1.概念的定义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本质特征是决定事物的性质,并使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以词来标示和记载。每个概念下的事物一般都具有共同的属性,比如“笔”有多种,但都是书写工具。
2.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每个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
例如,“脊椎动物”的内涵是有生命、有脊椎,外延则包括一切有脊椎的动物。概念的内涵增加,它的外延就小了。
3.概念的等级
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级或层次。如“玫瑰花”是一个概念,“花”、“植物”、“生物”也是一个概念,它们处在不同的层次上。
4.概念的掌握(概念形成)
是指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二、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自然概念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概念。这个过程受很多因素影响,难以进行实验研究。人工概念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为模拟自然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人为地制造出的一种概念。心理学家常用“人工概念”研究概念的形成。
说明被试抓住了这些汉字的共同特征,排除了无关因素。如沛、泳等都叫00,都用“氵”作偏旁,概念“氵”与00建立起联系就说明形成了概念。
三、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定义
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迁移作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如掌握了英文有助于法文的学习。负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和抑制作用。如汉语拼音的学习常会干扰英语音标的学习。(2)原型启发的作用
受生活中事例的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如瓦特受水开时水蒸气把壶盖顶起的启发而发明蒸汽机。(3)思维定势的作用
思维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第四单元 语言与言语
正常成人的思维活动和思想交流都要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思维离不开语 言。
一、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语言是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如汉语、英语等符号系统,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语言是社会现象,属于语言学研究的范畴。
言语是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流的过程,是心理现象,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二、语言和言语的联系
言语需要借助语言才能实现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离开了语言人们之间进行交际只能通过表情、动作,而这样交流的内容非常有限。
语言只有发挥交际工具的功能才有存在价值,所以,语言离不开言语。
三、言语活动的形式
四、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1.言语运动中枢(布洛卡中枢)
位于左侧大脑半球额下回,主管说话机能。
受损后的表现:说话迟钝费力,但发音器官没有毛病,能听懂别人的话,能写字,能认字。(表达性失语)
2.言语听觉中枢
位于颞上回后部。
受损后的表现:能听到声音,但不能分辨语音,对字词也失去了理解的能力。(接受性失语)
3.视觉性言语中枢
位于顶、枕交界处的角回,主管阅读。
受损后的表现:能看到字词,但不理解字词的含义。(失读症)
4.书写性言语中枢
位于额中回后部,主管书写功能。
受损后的表现:其他运动功能正常,但不能写字绘画。(失写症)
第五单元 想象
一、想象
1.想象的定义
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2.想象与表象的区别
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并没有创造出新形象,是形象记忆的过程,属于记忆范畴。
想象是对表象的加工和改造,具有创造性,属于思维范畴。
二、想象的种类(1)无意想象
没有预定目的、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如看见天上的浮云想象出各种动物的形象;睡眠时做的梦等。(2)有意想象
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再造想象
据语言的描述或图表模型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想象。例如据小说的描述,人们想象出诸葛亮的形象;建筑工人据设计图纸想象出建筑物的形象。* 创造想象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或图示,独立地创造出形象的想象。例如,作家在头脑中构思故事情节的过程,工程师在头脑中构想新建筑的过程。创造想象比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 幻想
与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是人们希望的寄托。科学的幻想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例如,古人曾幻想腾云驾雾、展翅飞翔,推动后人创造了飞机。非科学的幻想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毫无实现的可能性,例如修练成仙、长生不老,这种幻想使人误入歧途。
第六节 意识和注意
第一单元 意识概述
一、意识
意识是古老而难解的迷,迄今没有令人满意的定义: 从心理状态:意味着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等。
从心理内容:可用语言报告的东西,如对幸福的体验等。从行为水平:受意愿支配的动作和活动,与自动化动作相反。
从哲学层面: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由思想、幻想、梦等构成。
不同角度的理解:
是一种觉知:如观察到老师刚理了头发。
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节的作用。例如你可以选择性地注意,可以利用过去的经验对现在输入的信息进行最佳的判断和解释等。
是一种心理状态:可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
二、无意识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常见的无意识现象: * 无意识行为:骑自行车时的自动行为。* 对刺激的无意识:“视而不见”现象。
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研究
无意识包括大量被社会道德、伦理所不容许的观念、愿望、想法等。如果将人类的心理活动比作一座冰山,意识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大部分的心理活动属于无意识,就像埋在水下的冰山大部。
四、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一)睡眠 1.三种脑电波
α波: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 8~13 赫兹;波幅稍大。β波: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14~30 赫兹;波幅较小。△波:大脑处于睡眠状态;频率更低;波幅更大。2.睡眠两大时期
非快速眼动睡眠时期:分4阶段 快速眼动睡眠时期:
睡眠周期通常为90分钟,每晚重复几次。随着睡眠进行,深度睡眠时间越来越短,而快速动眼睡眠时间逐渐加长。
第三、四阶段通常被叫做慢波睡眠,几乎所有人的睡眠都会经历这四个阶段,否则的话,就预示着身体或心理功能的失调。
(二)梦
梦是人在睡眠中尤其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梦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的结果。
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三)催眠
1、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1)主动性反应减低:被催眠者不主动进行各种活动,而是按催眠师的暗示去
活动。
(2)暗示性增高:个体一旦进入催眠状态后,其暗示性就大大增高。例如,催
眠师暗示个体胳膊僵直,其胳膊就会变得像木条一样僵硬。
(3)知觉扭曲与幻觉:在催眠师的诱导下,个体会将一种物体说成是另一物体,或歪曲物体属性如甜东西尝起来是酸的。被催眠者还会出现幻觉,如果催眠师暗示在他面前有个人,他就会真的认为有个人在他面前。
(4)注意趋窄:当催眠师暗示周围声音均听不见而只能听见催眠师的声音,被
催眠者就会听不见周围的其他声音。
(5)催眠中的角色扮演:如果催眠师暗示个体是一个小孩,他就真的像变成小
孩一样,在言语、行为上表现出小孩的特点。
(6)旧记忆还原现象:进入催眠状态后,如果催眠师询问个体在清醒时记不得 的经历过的事情,他能清楚地讲述出来。
(7)催眠中经验失忆:指催眠师暗示个体在被催眠期间什么也没有发生,则其
在事后就会报告说自己什么也记不得了。
2、催眠的应用
* 心理治疗方面:改变错误的认知方式等。* 医学方面:控制疼痛、安慰剂效应等。* 犯罪侦破方面:测慌仪的应用等。
* 运动员训练方面:自我诱导、心像训练等。
(四)白日梦和幻想
1、什么是白日梦和幻想
白日梦和幻想是意识的自发漂移,通常表现为漫无目的的遐想。白日梦程度严重,就成了幻想。
2、白日梦和幻想的内容
成功和失败;攻击和敌意;性幻想或浪漫奇遇;内疚。
第二单元 注意
一 注意的定义
一、定义
是心理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性质
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它是伴随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离开了心理过程,注意也就不存在。二 注意的种类 1.不随意注意
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又叫无意注意。
强度大的、突然出现的、变化运动的、新颖的、自己感兴趣的刺激易引起无意注意。2.随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又叫有意注意。
随意注意是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3.随意后注意
一种既有目的、又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有意后注意,它一般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三单元 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广度(注意的范围)
同一时间内,认知主体能清楚地注意到的认知对象的数量为注意广度。
二、注意稳定性
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
但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地增强或减弱,这种现象叫注意起伏(注意动摇)。
* 5~7岁的儿童能聚精会神15分钟左右 * 7~10岁的儿童可达20分钟 * 10~12岁的儿童可达25分钟 * 高中生一般能坚持30~45分钟
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表现出高度的注意稳定性。
与注意稳定相反的是注意分散(分心)。
注意分散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三、注意转移
在新的需求下,主动地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优良的注意品质)
注意分散是无意识地、被动地离开了注意的对象。(不良的注意品质)
四、注意分配
1.注意分配(一心二用)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的活动。
2.进行注意分配的条件
(1)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是非常熟练甚至已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2)所从事的活动之间应有内在的联系,但不能在同一感觉道、用同一种心理操作来完成。
第七节 需要和动机
第一单元 需要与动机概述
一、需要
(一)需要的定义
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需要的种类
1、据需要的起源
自然需要包括饮食、睡眠、配偶等需要,对维持生命、延续种族有重要意义。
社会需要是人特有的、通过学习得来的,包括交往、成就、赞美、求知等的需要,对维系人类社会生活、推动社会进步有重要作用。
2、据需要的对象
物质需要指向物质产品,例如对生活用品、学习条件、交通和医疗的需要等。
精神需要指向各种精神产品,例如对文学艺术的需要,欣赏美的需要,阅读报刊杂志及看电影、电视的需要等。
* 激发功能:动机使人产生某种活动,如择食、择饮是由饥、渴的动机激发的。* 指向功能:在动机的支配下,人的行为将指向一定的目标。例如,在学习动
机的支配下,人们可能去图书馆。
* 维持和调整功能:活动开始后,人们是否坚持这种活动,同样受动机的支配
和调节。
(二)动机产生的条件 1.动机的基础:需要 2.动机的外部原因:诱因
除了内部因素,有时外部刺激也会引起动机,从而激起某种行为。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外部刺激称为诱因。
3、行为产生的基本心理模式
个体的行为是由动机直接导致的,而动机可以主要由个体的需要所驱动,也可以主要由诱因所推动。一般情况下,动机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同一行为可由不同的动机引起;不同的活动也可由相同或相似的动机引起。
(四)主导动机与辅助动机
居于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动机为主导动机;居于从属地位、发挥辅助作用的动机是辅助动机。
(五)动机与效果
好的动机产生积极效果,不良动机产生消极效果。
(六)动机的分类 1.据动机的性质 生理性动机:由个体生理需要驱动而产生的动机,又叫驱力或内驱力,如吃饭、穿
衣、性欲等的动机。
社会性动机:以人类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动机,如成就动机、权力动
机、兴趣、爱好等。2.据动机的意识水平
有意识动机:能意识到自己活动目的的动机。无意识动机:没有或没有清楚地意识到的动机。3.据动机来源
内部动机: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如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外部动机:在外部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动机,如为得到家长的奖励。
第二单元 需要层次理论 一 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基本需要(五种/七种)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求知的需要 6)审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缺失性需要由缺乏引起,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生存,如果得到满足,紧张就减弱。
生长性需要是为了不断地获得新的满足,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更多的发挥,得到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
在有些人身上存在层次颠倒的现象。二 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
1.反映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也反映了需要和行为之间的关 系。
2.将人的一切需要(包括社会需要)都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决定的,忽视了 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八节 情绪、情感和意志 一 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一)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二)情绪情感与认知过程的区别
1.情绪情感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主体 需要之间的关系。而感觉、知觉和思
维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
2.从人的外部表现可观察到情绪变化,但观察不到认知活动过程。3.情绪情感会引起生理变化,但认知活动不会引起生理变化。
二、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人们把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叫做感情。
为了区别出感情发生的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体验,人们采用了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实际上指的是同一过程和同一现象,只是分别强调了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二、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情绪是感情反映的过程,即脑的活动过程。情感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
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等,代表 的是感情的内容。
(2)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3)情绪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情感与社会需要相联系。
3.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1)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2)情感通过情绪表达出来。
三、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一)适应功能
婴儿通过情绪反应与成人交流,以便得到抚爱。
人们用微笑表示友好,用示威表示反对。成人通过观察别人的情绪状态,以决定自己的对策,维护正常的人际关系。
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二)动机功能
人们在积极情绪状态下干某项工作的干劲大;消极情绪状态下则相反。
情绪情感可放大和增强内驱力提供的信号,更有力地激发有机体的行动,如缺水不一定使人产生喝水的行为,对缺水的恐惧可促使人饮水。
(三)组织功能
情绪情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 积极的情绪情感对活动起协调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情感对活动起瓦解破坏作 用。
* 愉快情绪状态下,易记住带愉快色彩的材料。* 处于积极情绪状态时,容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面,态度和善,乐于助人,反之则相反。
(四)信号功能
情绪和情感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其信号功能是通过表情来实现的,如微笑表示友好,点头表示同意等。
表情是言语交流的重要补充手段,在信息的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单元 情绪理论
一 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
1、基本情况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观点相似的情绪理论,后人称之为詹姆斯—兰格理论。
2、基本观点
詹姆斯提出,外界刺激引起身体上的变化时,对这些变化(如内脏器官、骨骼肌活动等)的知觉便产生情绪。
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如果植物神经系统的支配作用加强,血管舒张,个体就会产生愉快情绪;如果植物神经系统活动减弱,血管收缩,就会产生恐怖情绪。
詹姆斯和兰格都强调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强调植物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所以被称作情绪的外周理论。
二 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
1、基本情况
坎农在质疑情绪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情绪理论,后经弟子巴德的实验验证而得以完善和发展,故后人称这一情绪理论为坎农—巴德情绪理论,又称情绪的丘脑理论。
2、坎农对情绪学说的主要批评
(1)内脏器官活动同样的变化可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
(2)受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机体的生理变化较缓慢,难以说明情绪瞬息多变的
事实。
(3)药物(如肾上腺素)能引起和某种情绪反应相同的身体变化,却不能产生
真正的情绪体验。
(4)情绪与生理状态有关,但不意味着没有明显生理信号就不能产生情绪,如
脊髓横断性损伤的动物。
3、理论模型
坎农认为,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丘脑。刺激作用于感官引起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丘脑,在丘脑加工信息并产生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皮层引起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系统引起生理变化。生理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
三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1、基本情况 沙赫特和辛格提出,对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1、个体必须感到高度的生理唤醒。
2、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2、理论解释与模型
情绪既来自对机体的生理变化的感知,也来自对导致这些生理变化的情境的评价。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知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
四、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汤姆金斯把情绪看作动机,他认为,内驱力在放大媒介的配合下才能成为强大动机,这种媒介就是情绪。情绪比内驱力灵活,可脱离内驱力独立地起动机作用。
伊扎德提出,大脑新皮质体积的增长和功能的分化同面部骨骼肌的分化及情绪的分化是平行的。情绪的分化是进化的产物。
第三单元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两极性
情绪情感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主客体关系的两极性导致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每种情感都可找到与它相对立的情感。
一、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情绪、情感的固有特征可从4个维度进行度量:动力性、紧张度、激动度和强度。这4个维度都有对立的两极。
第四单元 情绪、情感的种类
(见教材)
第五单元 意志 意志的概念
1、意志的定义
意志是人们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意志行动
受意志支配的行动为意志行动。
意志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行动目的要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才能达到。
二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1)准备阶段
权衡行动动机,确定行动目的,选择行动方法并做出行动决定。如某学生想买电脑,他就要考虑是否有必要买,买什么电脑,通过什么途径买电脑并最终做出买电脑的决定。
但有时要达到的目的有多个,它们之间会发生冲突。意志行动常表现为趋向或回避某目标,根据意志行动的这一特点把心理冲突分成四类: * 双趋冲突 * 双避冲突 * 趋避冲突
* 多重趋避冲突(2)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强弱表现在两方面:既要坚定执行既定计划,又要制止不利于达到目的的动机和行动。在此阶段,还要反复修改行动方案,包括审定自己的目标,检查行动方法和手段。3。意志品质
第九节 人格
第一单元 人格概述
中文人格一词来自日文,日文人格一词来自英文personality,personality 源于拉丁文persona,本意指面具,即演戏时应剧情需要所画的脸谱,它表现剧中人物的角色和身份。
把面具指义为人格包含着二层意思:
一是指个人在生活舞台上表演出的各种行为即公开的自我; 二是指个人蕴藏于内的特点即被遮蔽起来的真实的自我。
(内在我与外在我)
一 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二 人格的特征 独特性
个体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如有的人开放自然,有的人顽固自守,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豪爽,有的人谨慎等。整体性
人格里的各种特征并非简单堆积,而是依据一定的内容、秩序与规则有机组合起来的动力系统。人格的有机结构具有内在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调控得当时,人格结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就呈现健康的人格特征,否则就出现各 种心理冲突,严重时导致“人格分裂”。
稳定性
人格的稳定性表现在,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一贯的,偶尔表现出的一时的心理特性不是人格特征。还表现在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的一致性,例如性格外向的人,不仅在家中非常活跃,在班级里也表现得积极主动,不仅大学四年如此,即使毕业后若干年,这个特质依旧不变。功能性
外界环境的刺激通过人格的中介才起作用,人格对个人的行为具有调节的功能,一个人的行为总会打上他人格的烙印。面对挫折,有志者在失败的废墟上重建人生的辉煌;怯懦的人一蹶不振。(性格决定命运)。
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人的心理包括他的人格是大脑的功能,人格的形成要以神经系统的成熟为基础;一个人的人格必然还会反映出他生活环境中的社会文化的特点和所受教育的影响。
第二单元 能力
一 能力概述 能力的定义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主要条件),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特征。
能力是在活动中体现出来的。2.能力、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⑴ 知识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⑵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和巩固下来的、完成活动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⑶ 关系: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会促进能力的发展。
能力可反映掌握知识的活动效率,学同样的东西,有的人快,有的人慢,表现出学习能力上的差异。
能力和技能都在活动中体现,但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如打字的技能;而能力体现在如何获得这些技能。
能力包括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知识和技能不等于能力,只有可以广泛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可以转化成能力,如掌握了乒乓球技能后,如果可很快学会羽毛球,那么他的运动能力很强。
有的人掌握很多知识,但知识不能用到生活中去,不能迁移,表现为“高分低能”。
* “第十名现象”
* 许多学业优异的学生找不到工作(缺乏实践能力、社交能力等)
能力的形成依赖于知识和技能,能力又能影响知识和技能获得的速度。
不能用知识多少判断一个人能力的高低。不仅要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能力。
4.能力的分类
⑴ 按照能力发展的高低程度
能力: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心理条件。
才能:指多种能力的结合。一个有当教师才能的人,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流畅的
语言表达能力,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等。
天才:能力的独特结合,是多种高度发展的能力的结合,使人可以独立地、创造
性地完成一些复杂的活动。(2)按能力的结构
一般能力:在多种基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
等,即智力。
特殊能力:出现在某些专业性的活动中的能力,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
力等。
两者的关系:特殊能力是在一般能力中得到充分发展的某种特殊的心理活动的系统;一般能力是在种种特殊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智力。
(3)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
认知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即智力。操作能力:支配肢体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
社交能力:是从事社会交往的能力,如与人沟通的言语交往和言语感染力、组织
管理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等。
(4)按创造程度
模仿能力:是指仿效他人的言谈举止而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的能力。再造能力:是指遵循现成的模式或程序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创造能力: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模式或程序,独立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发现新的规律,创造新的方法的能力。
二 能力理论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1904年,英国)
在一切心理任务上,都包括一般因素(g)和某特殊因素(s)。g因素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s因素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一个人在各种测验结果上所表现出来的正相关,是由于它们含有共同的g因素;而它们之间又不完全相同,是由于每个测验包含不同的s因素。g因素就是智力。
2.塞斯顿的群因素理论(美国)
能力由七种彼此无关的原始能力构成: 数字计算能力——数字速度与正确性 词的流畅性 ——语词联想速度与正确 语词理解能力——对字词的理解
机械记忆能力——对字词、数字和字母的记忆 推理能力 ——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空间知觉能力——运用感官及知觉经验以正确判断空间方
向及关系的能力
知觉速度 ——迅速而正确地观察和辨别事物的能力
并以此七种因素构造了基本心理能力测验。但他的这种设计最终被实验结果(包括他自己的)所推翻。
作相关系数的计算:r计-词=0.46,r计-言=0.38,r计-记=0.18,r言-词=0.51,r言-记=0.39,r言-推=0.54。说明这七种原始能力间有较高相关。3.吉尔福特的智力结 构理论(美国)
智力是思考的表现,而思考包括思考的内容、操作及产物三个心理维度。(1)思维内容
图形类:如图形、形状或具体的东西等。
符号类:如标志、字母、数字、电话号码等。语义类:如“树”这个词所代表的意义和概念。行为类:那些非语言信息。(2)思维操作
认知:对事物的了解和发现。记忆:保持已有认识的信息。
聚敛思维:将全部信息引向最合理的答案。发散思维:沿多种方向去思考和探索。评价:做出定论。(3)思维产物
单元:信息最简单的组织方式,指一个图形、一个符号等。类别:按一般特性进行分类的能力。关系:事物间的关系,如因果关系。系统:按一定关系组织起来的事物系统。
转换:从对一个事物的认识转换到另一个事物。蕴含:寓意。
吉尔福特认为,进行智力操作时,可得出5(操作)×4(内容)×6(产物)=120 种组合。
智力由这120个智力因素组成,每种因素都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分别负责不同领域的智力活动。
第三单元 气质
一 气质的概述
(一)气质的定义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如有的人心情急躁,易发脾气,不三思而后行;有的人冷静沉着,不轻易动肝火,遇事总要三思;有的人行动缓慢,语言缓慢乏力;有的人行动敏捷,语言流畅。这些体现出人气质特征的不同。
(二)气质类型学说
体液说
希波克拉底提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一个人身上哪种液体的比例较大,他就具有和这种液体相对应的气质类型。血液----多血质 粘液----粘液质 黄胆汁----胆汁质 黑胆汁----抑郁质
希波克拉底关于四种气质类型的学说,一直沿用至今。但限于当时的条件,他用四种体液来解释气质类型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体型说
德国精神病医生克雷奇米尔认为,不同体型的人有不同的气质。矮胖型的人,外向而容易动感情;瘦长型的人,内向而孤僻;强壮型的人介于两者之间。
血型说
古川竹二据血型把气质分为A型、B型、O型和AB型。A型气质:内向、保守、多疑、焦虑、缺乏果断性、易灰心 B型气质:外向、善交际、感觉灵敏、轻诺言、好管闲事 O型气质:胆大好胜、喜欢指挥别人、自信、坚强、积极进取 AB型气质:兼有A型和B型的特征
但许多学者认为,这种理论没有多少科学根据。生活中气质相同而血型不同的人或血型相同而气质不同的人并不少见。
激素说
激素是内分泌腺分泌的化学物质,在血中浓度极低,对生理和心理活动有重大影响。
伯曼把人分为:甲状腺型、垂体型、肾上腺型、性腺型,并认为不同类型的人有不同的气质特点。(1)甲状腺型:
甲状腺分泌增多者精神饱满、不易疲劳、知觉敏锐、意志坚强、易动感情甚至感情迸发;甲状腺分泌减少者可能发生痴呆。(2)脑垂体型
脑垂体分泌增多者性情强硬、有自制力、喜欢思考、骨骼粗大、皮肤甚厚、早熟、生殖器发达。
脑垂体分泌减少者身材短小、脂肪多、肌肉萎弱、皮肤干燥、思想迟钝、缺乏自制力。
(垂体病变可累及性腺、甲状腺及肾上腺皮质等)。(3)肾上腺型
肾上腺分泌增多者雄伟有力、精神健旺、皮肤深黑而干燥、毛发浓密、专横、好斗。肾上腺分泌减少者体力衰弱、反应迟缓。(4)性腺型
性腺分泌增多者常感不安、好色、具有攻击性。性腺分泌减少者则性的特征不显现,易同性恋,进攻行为少。
科学研究表明:激素对人的气质确有影响。例如,恐惧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发怒时,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但各内分泌腺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能简单地强调一、二个内分泌腺的作用;也不能孤立片面地强调激素对气质的作用,因为神经系统控制着内分泌腺的活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影响气质活动。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1、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性
高级神经活动有兴奋与抑制两个基本过程,每个基本过程都有强度、平衡性、灵活性三种基本特性。
神经活动的强度:神经细胞能接受的刺激的强弱程度
神经活动的平衡性:指兴奋和抑制两种过程的相对关系,有平衡和不平衡之分,不平衡又有兴奋占优势和抑制占优势两种情况。
神经活动的灵活性:指兴奋与抑制过程更迭的速率,有灵活和不灵活之分。
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巴甫洛夫指出,两种基本过程的三个特性间的不同组合构成了高级神经活动的不同类型。从理论上讲有12种,但有些在生活中不存在。最后确定了四种即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与传统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但真正属于 这四种气质类型的人不太多,大多数人为中间型或混合型。
3、气质的特性 ⑴感受性和耐受性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外界刺激的感觉能力;耐受性是指神经系统能忍受外界刺激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
感受性低的人,很强的刺激才能感觉到,因而耐受性高。(2)反应的敏捷性
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外在表现,即反应的快慢,动作、言语、思维、记忆、注意转移的速度等都反映了敏捷性。(3)可塑性
根据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可塑程度,它也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表现。(4)情绪的兴奋性
指情绪表现的强弱程度,是神经过程平衡性的表现。有的人情绪兴奋性高而抑制能力低,有的人则相反。
如少年期兴奋强而抑制弱,表现出好动、敏捷、热情、急躁等特点;壮年期兴奋与抑制平衡,表现为坚毅、机智、活泼、深刻;老年期兴奋弱而抑制强,表现为沉着、安静、坚定、冷淡、迟缓。(5)指向性 人的言语、思维和情感常指向于外还是常指向于内,常指向于外者为外向,常指向于内者为内向。
4、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1)胆汁质
胆汁质神经过程特征是强但不平衡。
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能忍受强刺激,能坚持长时间工作,精力旺盛,行为外向,直爽热情,情绪兴奋性高,心境变化剧烈,脾气暴躁,难于自我克制。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
(2)多血质
多血质神经过程特点是强、平衡且灵活。
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活泼好动,言语行动敏捷,反应和注意转移的速度都较快,行为外向;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善交际,易接受新事物;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多变,情绪不稳定。
《水浒传》中的浪子燕青
(3)粘液质
黏液质神经过程特点是强、平衡但不灵活。
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反应速度慢,情绪兴奋性低但很平稳;举止平和,行为内向;头脑清醒,做事有条不紊,踏实,循规蹈矩;注意力易集中,稳定性强;不善言谈,交际适度。
《水浒传》中的林冲
(4)抑郁质
神经过程特点是弱,兴奋过程更弱。
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多疑多虑,内心体验极为深刻,行为极端内向;敏感机智,别人没注意到的事他能注意得到;胆小,孤僻,情绪兴奋性弱,寡欢,爱独处,不爱交往;做事认真仔细,动作迟缓,防御反应明显。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第四单元 性格
一、性格的定义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对性格定义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
(1)人对现实的态度就是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和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人们生活在社会中,不可能不对各种有关事物产生一定的看法,作出一定的选择,采取一定的行为方式,这个过程就是性格的表现。例如,“守株待兔”反映了一个人懒惰、愚顽的性格特点。
(2)性格有个别差异,但性格又是较稳定的,那种偶然的表现不能构成人的性格特征。例如,一个人偶然表现出胆怯,不能认为这个人具有怯懦的性格特征。也就是说,性格必须是经常出现的、习惯化的、从本质上最能代表一个人个性特征的那些态度和行为特征。(2)性格有个别差异,但性格又是较稳定的,那种偶然的表现不能构成人的性格特征。例如,一个人偶然表现出胆怯,不能认为这个人具有怯懦的性格特征。也就是说,性格必须是经常出现的、习惯化的、从本质上最能代表一个人个性特征的那些态度和行为特征。
(3)性格是个性特征中最具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
* 性格是道德观和人生观的集中体现,受社会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的评判,有好坏之分。
* 性格对其他个性心理特征具有重要影响。性格的发展规定了能力和气质的发展,影响着能力和气质的表现。“勤能补拙”就说明性格对能力有巨大作用。
二、性格的结构
1、性格的静态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
即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对学习和工作、对自己的态度特征。积极的表现为:爱祖国,爱集体,乐于助人,诚恳,正直,认真细心,谦虚谨慎,自强自尊,勇于自我批评。消极的表现为:不关心社会与集体,没有社会公德,为人冷漠、自私、虚伪,马虎粗心,拈轻怕重,骄傲自大,自自以为是等。(2)性格的意志特征
对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进行调节的特征。
良好的意志特征是行动有计划,独立自主,不受别人左右,果断,勇敢,有毅力,自制力强等。
不良的意志特征是鼠目寸光,盲目性强,随大流,易受暗示,固执己见,任性等。
(3)性格的情绪特征
指情绪对一个人活动的影响及他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
良好的情绪特征是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稳定,常处于积极乐观的心境状态。
不良的情绪特征是事无大小都易引起情绪反应,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差,情绪波动,心境易消极悲观。
(4)性格的理智特征
指在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中的性格特征。感知方面:有的人观察敏锐,有的人观察迟钝 思维方面:有人善于分析抽象,有人善于综合概括 记忆方面:有的人过目成诵,有的人需反复记忆 想象方面:有的人想象丰富,有的人想象贫乏
2、性格的动态结构特征
* 各种性格特征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态度特征是性格的核心。* 性格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场合,有时以某个侧面表现出来,有时又以另一个侧面表现出来。* 性格具有可塑性。
3、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 气质是先天的,主要体现为神经类型的自然表现。性格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它是人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人的社会性。
* 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是明显的。
* 气质不涉及社会评价,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涉及社会评价,有好坏善恶之分。
第五单元 人格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1、本我
包括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只求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是“原始的人”。
2、超我
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将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内化而来,主要是监督、批判、管束自己的行为,它遵循“道德原则”,追求完美,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是“道德的人”。
3、自我
是自己可意识到的部分,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调节作用,一方面要尽量满足本我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的约束,它遵循“现实原则”,是“现实的人”。
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维持平衡,心理就正常;失去平衡,导致心理失常。
二、容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容格认为,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可以指向内部,也可以指向外部,指向内部叫内向;指向外部叫外向,每个人都有内向和外向两种特征;根据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占优势,可将人格分为内向型的和外向型的。
三、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 人格五因素模型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奥尔波特于1937年首次提出人格特质理论。他认为,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单位。奥尔波特将许多人共有的特质和只属于某个人的特质区分开,即将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1、共同特质
同一文化形态下的人们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如中华民族的勤劳、法兰西民族的浪漫等。
2、个人特质
是个人所独有的特质,代表个体间的人格差异。依照在生活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奥尔波特将个人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多愁善感是林黛玉的首要特质。* 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如林黛玉的清高、聪慧、内向、抑郁等是她的中心特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
* 次要特质:不太重要的特质,这些特质除了他亲近的人外,其他人很少知道。
如一个人在外面很粗鲁,但在母亲面前很顺从,顺从为其次要特质。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1)共同特质与个别特质
共同特质是一个社区或一个集团的成员所具有的特质;个别特质是某个人所具有的特质。
(2)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
卡特尔还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能够观察得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决定外显行为的内在因素,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如乐群性是根源特质,一个人身上乐群性的量影响他的各个方面,如朋友的多寡、与什么人交朋友、交往的技能等。乐群性这一特质的外部表现是表面特质。每种表面特质都来自一种或多种根源特质,一种根源特质可以影响多种表面特质。
再如大胆、独立和坚韧等是表面特质,其共同的根源特质是独立性。
3、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1)据因素分析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 内外倾----内、外倾的差异 神经质----情绪稳定性的差异
精神质----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
(2)据这一模型编制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测定人格维度的自陈量表。该量表包括四个量表:E(内外倾量表),N(情绪稳定性量表),P(精神质量表),L(效度量表)。
4、人格五因素模型
传统上有临床的、相关的和实验的人格研究取向。这些取向的共同目标是构建—个可描述和解释人格特点的人格模型。从弗洛伊德到卡特尔,他们的理论所包括的因素数量和性质很不同,一致性很小,未取得共识。但近十年来,人格结构五因素模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被许多研究证实,被心理学家认为是人格结构的最好模型。
人格结构中的五个因素后来被称为“大五”,强调该人格模型中每一维度的 广泛性。这五个维度因素是神经质(N)、外倾性(E)、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
(A)和认真性(C)。
根据五个特质的起始字母,构成了“OCEAN”一词,代表人格的海洋。
五因素模型表明,个体之间的差异有望从五个人格因素上加以说明,此模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五篇:心理学基础笔记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都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
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给一个概念下操作定义,并且发展测量用的测验和技术。效度指一个测量工具测量到了所需要测量的东西
3.心理学的对象: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同时也要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因为人的行为与人的心理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探知必须开始于对人的外显行为的观察。
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
社会心理不是个体心理的简单相加,它是人们在共同生活环境中产生的,是社会群体内个体心理的典型表现。
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被定义为外部和内部刺激的觉知。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学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自然学科性质又具有社会学科性质的中间或交叉学科,也称之为边缘学科。
4.心理学的流派:
①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
室,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他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② ⑴构造主义 奠基人:冯特⑵机能主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
立的⑶格式塔心理学 或叫完型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⑷行为主义 美国 华生 后期代表人物:斯金纳
⑸精神分析学派 奥地利 弗洛伊德
⑹认知心理学 美国 奈瑟西蒙
认知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言语、思维等。
⑺人本主义心理学 美国 马斯洛、罗杰斯 20世纪50年代创立。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的年代较精神分析学说与行为主义晚,故而称为现代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5.心理学的未来发展:
(一)适应实践需要,继续分化
(二)提高理论水平,高度整合(三)树立大心理学观
(四)开展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
(五)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多元与整合现代心理学主要有五种研究取向,即神经生物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
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
(六)心理教育的兴起
第二章 脑与心理
1.人的心理实质: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心理是神经系统的功能,脑是心
理活动的主要器官。
2.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神经
植物神经系统分成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两部分。交感神经在唤醒时活动,副交感神经在安静时活动。
3.神经系统包括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植物
性神经(下丘脑是其主要管制中枢)三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由脊髓和脑(大脑、小脑、脑干、间脑和边缘系统)组成。
4.大脑构成: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由大脑皮层及其覆盖着的边缘系统和基底神经节
组成。
大脑约有140亿个神经元,其数量不存在个体差异神经胶质细胞:数量存在个体差异
5.大脑分区:左半球:运动性言语中枢—额叶的后下部-布洛卡区;听觉性言语中枢—颞
叶的后下部-温尔尼克区。右半球:躯体感觉中枢--顶叶;视觉中枢—枕叶。
额叶(语言智慧运动中枢)顶叶(躯体感觉中枢)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听觉中枢)
6.脑与性别的差异:男女在成熟时间、脑结构、智力方面、语言方面差异
7.脑潜能开发的途径:
(一)保护和利用大脑:①锻炼与大脑 ②睡眠与大脑 ③营养与大脑 ④烟酒与大脑 ⑤疾
病与大脑 ⑥学习、记忆与大脑
(二)脑潜能的开发:⑴大脑潜能的发挥有无限的空间
⑵挖掘大脑潜力:①敞开心灵的大门 ②让心灵沐浴爱的阳光 ③让
学习为大脑持续充电,使大脑不断获得有益的刺激 ④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开发大脑潜能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人类行为一切动力都源起于需要
1.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
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需要的特征: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
3.需要的种类: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按需要起源的角度)生物需要是指保持和维持有机
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需要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按所指向的对象的角度)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七个基本层次:前四个是(基本需要)后三个是(成长需要)
生理需要:是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要
安全需要:是指希求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其支持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是在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
求知的需要:又称认知和理解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
审美的需要:是指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行为完美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自己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希望自己越来越来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对称的一切活动。
关系: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只有当较低一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
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
3.七层次可概括为两种水平:基本需要、成长需要。
5.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动机产生的条件: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6.诱因是指所有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境。正诱因:驱使个体去趋向接近目标者负诱因:驱使个体逃离或回避目标者
诱因期待,也能使需要转化为动机。期待是个体对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动机是行为活动的内在原因
7.动机三个基本功能:激活功能、引导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8.动机冲突:双趋动机冲突(两个有同等的吸引力)、双避动机冲突(同时面临两个具有
威胁的的目标都避开)、趋避动机冲突(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的既好而趋之)
动机冲突与目标确立是同步进行的,目标确立在动机冲突的最后,目标确立是动机冲突的结果。
9.动机与行为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
10.动机理论(有5个方面理论):①强化动机理论--种类:
外部强化和内部(自我)强化
直接强化、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强化是指凡是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刺激情景均可称为强化
成就动机的概念是默瑞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②成就动机理论—麦克兰德发现,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选择难度较大,有一定风险的开创性工作,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任务或职业。
阿特金森提出成就动机模型
阿特金森讲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力求成功者、避免失败的动机—避免失败者。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是最能调动力求成功者的积极性。力求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选择大量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在教育活动中,要调动力求成功者的积极性,就应当提供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他们的学习动机。对于力求避免失败者,要安排竞争少或竞争少或竞争性不强的环境
对学生除了尽可能让他们避免失败,还应立足于增加他们力求成功的成分,使他们不以避免失败为满足,而应以获取成功为快乐。
③期望理论
④归因理论—韦纳-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内在,稳定,不可控)、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习得性无助感的概念最初由美国学者塞利格曼等人提出。习得性无助感产生后有三方面表现:1.动机降低2.认知出现障碍3.情绪失调
2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
在班杜拉看来,人的行为是受两个因素影响或决定:1.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
2.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
⑤自我效能感理论—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个体成败的经验、个体的归因方式。
11.学习动机的激发(重点)(92):①设置合理目标②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③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④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⑤科学利用竞争与合作⑥向学生表达明确可行的期待⑦增加自我效能感⑧进行归因训练。
第四章 认知过程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与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征
2.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作意志努力的)、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有意后注意(有无预定目的,需不需要意志努力)
3.注意特征:稳定性、广度、分配、转移
4.注意的机制:过滤器模型(是由英国心理学家布鲁德本特提出)、衰减模型(特瑞斯曼)
5.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的测量
1.感受性是对刺激的感受能力。绝对感受性是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数值上反比关系,即E=1/R
1.差别感受性就是刚刚能察觉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的感觉能力。差别感觉阈限指刚刚能感觉出的同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反比关系。刺激增加量△I,原刺激量I,K=△I/I,K为常数,韦伯常数。
6.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①后像—注意发光灯泡几秒,再闭眼,就会感到一个同灯泡
差不多的光源出现在黑暗背景(正后像);再将视线转向白背景,感到明亮背景上有黑色斑点(负后像)。②感觉适应—白天看完电影走到大街时外面明亮的阳光次的睁不开眼,过会就适应了(明适应);从光线充足的大街进入电影院时,起初什么也看不清,过会就可以看清物体轮廓(暗适应)。③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器官)对比--灰色对象在红色背景下,看起来带有青绿色;融合-(不同感受器官)感觉掩蔽现象。联觉是由一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感觉现象。
7.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8.知觉特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9.知觉类型(p125)
10.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外界信息首先经过感觉器官进入感觉记忆,信息按照感觉输入的原样在这里登记下来,所以感觉记忆又叫感觉登记。视觉感觉记忆的作用时间约在0.5秒以内。声像记忆的时间可能保持较长时间达4秒左右
短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在一分钟以内,一般约15~30秒。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大体上是7+-2个组块
短时记忆主要以听觉代码方式编码,视觉代码、语义代码和AVL单元听觉的,口语的、书面语言的代码联合起来称为AVL单元,也是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
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长时记忆的方式是意义编码
11.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和再认或者是错误地重现和再认的现象。遗忘规律:遗
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12.影像遗忘的因素主要有:①遗忘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②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
容易遗忘。③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有影响。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遗忘的慢;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遗忘的慢;熟练的动作技能遗忘的最慢。④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都有很大影响。⑤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对识记也有重要的影响。(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13.增进记忆的方法:直观形象法、图表法、谐音记忆法、归类比较法、联想法、歌诀法。
14.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人的思维过程有两个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15.思维的过程:①分析和综合②比较③抽象和概括(抽象是概括的基础)④具体化(是重
点)--具体化是将通过抽象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理论返回到实际中去,以加深、拓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在教学中:1.引证具体事例来说明理论问题2.应用一般原理来解决某个具体问题)
16.(p133)思维的类型:根据物与思维的形态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是否具有或遵循明确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则分:形式逻辑思维、非形式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过程的指向性不同分:集中思维、分散思维
17.问题解决过程:①提出问题②分析问题③提出假设④检验假设
18.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①迁移的作用
②原型启发
③定势的作用(是重点)—定式是指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
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它有时有助于问题解决有时妨碍。
④情绪与动机
19.问题解决策略:算法、启发法则
第五章 情绪
1.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
2.我国心理学家黄希庭 情绪分为五类:情调-伴随感觉而产生的情感、激情-一种持续时
间断、表现剧烈、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情绪、心境-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情操-人对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东西所怀有的复杂情感。
3.情绪性是指一种未分化的、一般的情绪唤醒状态,也常常把它作为恐惧来看待。
一般都认同情商,EQ的主要因素有五个部分:
1自我意识 2自我激励 3情绪失控 4人际沟通 5挫折承受能力
4.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①正确的人生追求②宽广的胸襟③理性地适应生活④寻找身边的欢乐
5.不良情绪的控制(是重点)(p171)
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综合症。包括三方面心理障碍:①心境障碍②思维障碍③躯体功能障碍。抑郁症不是单一的情绪状态。主要是痛苦,其次是厌恶、轻蔑和愤怒。后三者结合构成敌意。
第六章 智力与创造力
2.智力不仅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而且情绪在智力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情绪智力反应了个体对情绪的有效运用和思考。
3.智力的理论:①因素理论--二因素论: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群因素论:瑟斯顿 七
种平等的基本心理能力:语词理解V、语词流畅W、计算N、空间直觉S、记忆M、知觉速度P、推理R。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卡特尔 随年龄增长,15岁之前两智力都快速发展,晶体智力达到最高点的时间比流体的晚,流体在40岁以前就开始下降,晶
体在年老时还保持较高水平。②结构理论:层次结构理论-弗农、智力三维结构理论-吉尔福特③信息加工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 七种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三元智力理论-滕博格 三部分控制的理论:成分智力、背景智力、经验智力。
4.常用个体智力测验:①斯坦福-比纳量表 智商是智力年龄与识记年龄之比,也称比率智
商,IQ=MA/CA*100②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离差智商=100+15Z,其中Z=(X-X)/S
5.创造力-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对发散思维的质量从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方面
衡量。
6.培养创造力的途径与方法:①创设有利于个体创造力发展的环境(社会文化、家庭、学
校)②实施教育创新,开展创新教育。(改革评价机制、改革现有课程、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③开发个体创造力的具体方法:智力激励法(脑风暴法或脑轰炸法)、信息交合法、联想法、综摄法
第七章 人格
1.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2.人格的形成:
一、遗传的作用(①艾森克理论②气质:外向性与神经性在人身上形成四
种典型组合:外向-稳定、外向-不稳定、内向-稳定、内向-不稳定,分别对应四种古希腊体液假说: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③遗传对人格的影响:双生子研究,说明,同卵双生子的人格特点都比异卵双生子的更为接近,进一步证实了遗传对人格的形成作用。)
二、环境的作用:产前环境、出生过程,家庭,学校,社会阶层,社会文化
3.人格测验:自陈式测验(234)
第九章 学习与人生
1.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学习的分类:依据学习目标,布鲁姆讲起分为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3.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①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观:研究不同强化在塑造和改变
行为中的作用②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观:强调“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观察是最基本的学习过程
4.认知主义的学习观: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观:基本结构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类似于我们平时所说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三基。
5.迁移的种类:①根据影响效果,分正迁移、负迁移②根据影响方向,分顺向迁移、逆向
迁移③根据发生的水平,分横向迁移、纵向迁移④根据迁移的内容,分一般迁移、特殊迁移
6.对迁移现象的解释,早期的理论主要有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概括说、关系说。
7.促进迁移的教学:①改善心智的功能②传授基本知识③有效的指导④提高迁移的意识性
⑤合理安排教学内容⑥设计情境性教学
8.认知风格是个体组织和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
第十章 教学心理
1.了解学习准备:(310)
2.选择教学策略:提供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指在上课前为学生提供有关本课学习内
容的从总体上组织起来的引导性材料。奥苏伯尔
3.说明性组织者:以概括性语言对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介绍的组织者。
4.比较性组织者:对新旧知识进行类比的组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