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冰心的四首诗歌原文
冰心的这四首诗选自诗集《繁星 春水》,抒发自己的感想和回忆,短小精悍,不追求韵律。以下是小编跟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第一首《母亲》是童稚期寻求母爱的保护,表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侧重于母爱的付出。
第二首《纸船》是青年期对母爱的怀念和依恋、感恩和回报。着力于对母爱的感恩与汇报。
第三首《成功的花》以花喻人,写了成功的来之不易:是泪和血滋润的结晶,是奋斗和牺牲孕育的蓓蕾。
第四首《嫩绿的芽儿》歌咏美好的青春、积极的生活,勉励青年要有服务、报效祖国的忠心。
《纸船》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到一只很小的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母亲,好久以来
就想为你写一首诗
但写了好多次
还是没有写好
母亲,为你写的这首诗
我不知道该怎样开头
不知道该怎样结尾
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就像儿时面对你严厉的巴掌
我不知道是该勇敢接受
还是该选择逃避
母亲,今夜我又想起了你
我决定还是要为你写一首诗
哪怕写得不好
哪怕远在老家的你
永远也读不到……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著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著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母亲》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嫩 绿 的 芽 儿》
嫩 绿 的 芽 儿
和 青 年 说 :
发 展 你 自 己!
淡 白 的 花 儿
和 青 年 说 :
贡 献 你 自 己!
深 红 的 果 儿
和 青 年 说 :
牺 牲 你 自 己!
第二篇:冰心诗四首原文
引导语:大家知道冰心诗四首是那四首吗?小编已经整理了原文与练习题,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第一首《母亲》是童稚期寻求母爱的保护,表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侧重于母爱的付出。
第二首《纸船》是青年期对母爱的怀念和依恋、感恩和回报。着力于对母爱的感恩与汇报。
第三首《成功的花》以花喻人,写了成功的来之不易:是泪和血滋润的结晶,是奋斗和牺牲孕育的蓓蕾。
第四首《嫩绿的芽儿》歌咏美好的青春、积极的生活,勉励青年要有服务、报效祖国的忠心。
《纸船》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到一只很小的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母亲,好久以来
就想为你写一首诗
但写了好多次
还是没有写好
母亲,为你写的这首诗
我不知道该怎样开头
不知道该怎样结尾
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就像儿时面对你严厉的巴掌
我不知道是该勇敢接受
还是该选择逃避
母亲,今夜我又想起了你
我决定还是要为你写一首诗
哪怕写得不好
哪怕远在老家的你
永远也读不到……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著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著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母亲>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嫩 绿 的 芽 儿》
嫩 绿 的 芽 儿
和 青 年 说 :
发 展 你 自 己!
淡 白 的 花 儿
和 青 年 说 :
贡 献 你 自 己!
深 红 的 果 儿
和 青 年 说 :
牺 牲 你 自 己!
《冰心诗四首》练习
1.注音写字
仿佛()半明半昧()霎()眼 模()糊 摇摇欲坠()
鸟巢()tǎng()若 折dié()惊xiàn()jìn()透
泪quán()nèn()绿 血()雨
2.多音字注音组词
着()()和()()模()()还()()
()()()()()()()()
3.形近字注音组词
荧()坠()昧()浸()洒()嫩()
萤()堕()味()侵()酒()懒()
4.给下面的词语各写一个近义词
微小()静寂()柔和()
惊羡()纳凉()
5.课内阅读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1)“成功的花”来之不易。作者抓住花的 特征,用 一词形象地突出了花的成功。
(2)作者用 一词转到对其成功的历程的追溯。
(3)这首诗告诉人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6.课外阅读
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我并不柔弱!”
“我离不开足下的土地!”
“我需要一方领空!”
“根愈扎愈深,我愈长愈高!”
“吸收,才能长大!”
“大树是我的未来!”
……
这是模仿《嫩绿的芽儿》写的诗句。其中的“我”指的是什么?将其分成三个阶段,并模仿《嫩绿的芽儿》的结构说三句话。
【试题答案】
1.fú mèi shà mó zhuì cháo 倘 叠 羡 浸 泉 嫩 xuè
2.略 3.略
4.渺小 沉寂(安静)温和 羡慕 乘凉
5.(1)色泽 明艳
(2)然而
(3)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并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的荣誉,而要了解在这成功的后面所蕴含着的艰苦努力,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从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
6.“我”指的是一棵小树。
三个阶段可以分为一颗种子、一棵小树苗、一棵参天大树。
模仿略。注意抓住特征去写。
第三篇:冰心诗四首
《冰心诗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能力目标:
体会诗中所要抒发的感情和所蕴涵的深刻的哲理。情感目标:
体味人间至爱亲情,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所要抒发的感情和所蕴涵的深刻的哲理。教学难点:
学习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教学设想:
为了更好的营造氛围,选择阎维文的《母亲》、毛阿敏的《烛光里的妈妈》和满文军的《懂你》三首歌曲在合适的时候插入教学过程,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学时数: 2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播放影像资料《游子吟》)
这是一个平凡母亲的平常故事,但平凡的细节中却折射出母爱的光芒,因而成了千古绝唱。母爱如玫瑰,馨香儿女的一生一世,它是世上至真至纯的爱。今天我们就借助冰心的《母亲》和《纸船》这两首小诗走进母爱的温馨世界,来感受母爱,体验母爱,理解母爱。
2、以配乐诗《献给母亲的歌》导入:听完后问同学们,你们怎么样来赞美母亲呢?同学回答后教师概括:母亲是伟大的,无私的,母亲的怀抱是温暖的。先让我们来看看冰心奶奶是怎样来赞美母亲的?
3、1999年2月28日21时,中国“文坛祖母”冰心老人在北京逝世,时年99岁,冰心老人自“五四”运动步入文坛,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她一直坚持写作,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四首小诗,藉此来纪念这位文坛世纪老人。
二、简介作者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闽侯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作品有《春水》《繁星》《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
“爱”的哲学——自然、童真、母爱。
三、赏析《母亲》和《纸船》,体悟真情
(一)《母亲》(以一张母女相依相偎的图片为背景)
1、学生听朗读录音。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把握亲切、舒缓的语调。
2、有感情的诵读《母亲》,小组合作探究:
(1)诗中两个“风雨”的含义相同吗?(第一个“风雨”主要是指大自然中真实的风雨;后一个“风雨”主要是指在生活中遇到不顺、挫折等等而引起不愉快乃至痛苦的心情,所以说成是“心中的风雨”。)
(2)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巧妙地借助前一个“躲”引出第二个“躲”字:如同鸟儿躲到鸟巢里避风雨一样,儿女的心灵、精神或感情受到了打击,总会在母爱中得到慰藉。表现了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是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同时也讴歌了母爱的温暖、无私、伟大。)
3、激情体验: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你有过这种体验吗?(播放歌曲:阎维文《母亲》,学生谈感受母爱的体验或讲一个感人的母爱故事。)
4、请学生再次朗读并背诵。
(二)《纸船》
1、导入过渡:
母爱是润物的春雨,母爱是醉人的春风。正因为有如此深重的母爱,一旦离开母亲,才会有对母亲浓烈的思念。下面来看看《纸船》是如何来表达一个女儿对母亲的思念的。或: 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
2.补充背景:
1923年求,冰心赴美留学,海浪滔滔,天风卷吹,诗人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油轮上,远离亲人,驶入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回到亲人的怀抱?诗人因强烈思念故国,亲人,越发孤独,惆怅。
方案一:
学生自学《纸船》,选择下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可以读,读出一个女儿远离母亲时的感情情:可以唱,选择歌颂或表现母爱的歌曲来表达你对诗歌的理解;可以讲,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的情景,讲讲你对这首诗感受最深的地方;可以问,质疑诗中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可以写,写几句体现母爱的诗句或对母亲说几句真情话。歌曲示例:《烛光里的妈妈》 写作示例:《写给母亲》
我是一片远去的帆
却永远也驶不出
您目光所围成的河岸
《想起母亲》
想起母亲
晚霞里就升起了
一缕灰白的炊烟
它模仿母亲绵长的爱
朝着我离家的方向倾斜 方案二:
3、大声朗读《纸船》。
(1)注意:感情基调是思念母亲,孤独忧伤;语调是深情,低沉,缓慢。
(2)说说诗歌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强烈地思念故土、思念亲人孤独、惆怅的情感)
4、引导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1)“从不肯”、“总是”有什么深意?(对母亲思念很深,由来已久,诗人要用纸叠成纸船,用来寄托对母亲的思念)
(2)“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诗人要纸船到什么地方去?(到日夜思念的母亲的心田中)
(3)纸船不会飘向母亲身边,我为什么还是不灰心得“叠着叠着”?(愿望能否实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排解孤独、忧伤的唯一方式),请你模拟一下作者当时的情态。
(4)第三节是诗人的想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想象奇特,想象母亲梦见纸船。强烈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5)全诗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诗人采用“卒章而显其志”的方法,把实的物象和虚的物象,把眼前的实的意境与想象的母亲梦中的情境巧妙地融合起来,是全诗的高潮!)
5、拓展延伸:
创设情境: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了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着作者的孤独无依,象征着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它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纯净。可是我们的学生每天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每天领受着母爱的恩泽却浑然不觉,不觉得母亲为了他(她)流了多少汗,操了多少心,甚至掉了多少泪,觉得的只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却不知去为母亲擦一把汗,倒一杯茶,甚至洗一回脚。
学习了这首诗后,假如明天是母亲节,你将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呢?(播放歌曲:满文军《懂你》。示例:送贺卡,干家务,捶背,逗笑等。)
6、再次朗读并背诵
四、小结:
“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如果说《母亲》这首诗是一种童稚期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那么《纸船》则是步入青年以后对母爱的怀念和依恋;如果说《母亲》表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那么《纸船》则体现和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
五、结束语:
母亲是一座搭,永远以不变的姿势站成一个温情的港湾,而儿女是一艘小船,永远驶不出母亲慈爱的视野。母爱如灯,点亮你的人生;母爱如歌,吟唱你的幸福。母爱无价,人生苦短,孝心不能等待,同学们,好好珍惜母爱吧!
六、布置作业
请你亲手为母亲制作一张贺卡或叠一只纸船,并写一句祝福的话在上面,送给母亲。
例::《写给母亲》
《想起母亲》
我是一片远去的帆
想起母亲
却永远也驶不出
晚霞里就升起了
您目光所围成的河岸
一缕灰白的炊烟
它模仿母亲绵长的爱
朝着我离家的方向倾斜
第二教时
一、导入 1、21岁——生意失败;
22岁——角逐议员落选;
23岁——生意再度失败;
26岁——爱侣去世;
27岁——精神崩溃;
34岁——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
36岁——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
47岁——提名副总统落选;
49岁——角逐联邦众议员三度落选;
这是一个美国人的人生片断,请同学们推测这个人会不会成功?老师揭示谜底:这个历经无数挫折的人就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请大家告诉我,你得知谜底后的真实感想。
老师归纳:许多人看成功,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没有使林肯泄气,反而激发起他向自己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激发起他实现自己抱负的信心和勇气,终于他在52岁那年,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2、结合刚刚结束的奥运会导入
光荣的桂冠,从来都是用荆棘编成的。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个成功者都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然而许多人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当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的面前时,你很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正当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在投入社会的大海时,如何把握人生的航向?青年人该怎样写好自己的生活史?今天就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些人生的哲理吧。
二、赏析《成功的花》和《嫩绿的芽儿》,领悟哲理
(一)《成功的花》
1、反复诵读,找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并体会它的深刻含义。
示例:“明艳”比喻人们事业的成功,荣誉的夺目;“惊羡”,有惊叹羡慕的意思,“惊羡”比 “羡慕”多一层惊叹的意味,也更能衬托成功之花的明艳;“浸透”写出了眼泪之多,突出了奋斗的艰辛;“洒遍”指明了血雨洒的范围之广。
2、合作探究:
这是一首哲理小诗,但作者并未空洞的说教,而是大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说理,给人鲜明的印象,请问“花”“芽儿”“泪泉”“血雨”分别比作什么?(“花”比作人生事业的成功;“芽儿”比作成就事业的起步阶段;“泪泉”比作为培养花付出的辛劳;“血雨”比作为滋润花而作出的牺牲。)
3、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
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人不应该只看到别人荣誉,而应该知道这成功背后蕴涵的艰辛,它是血和泪浸润的结晶,是奋斗和牺牲孕育的蓓蕾。不经过奋斗和牺牲,哪来成功的荣耀。(成功来自奋斗和牺牲。)
4、拓展延伸
(1)请同学找出蕴含此哲理的名言、警句、俗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成功的桂冠是用荆棘编织成的。)
(2)你能举例说明这个道理吗?
5、背诵
(二)《嫩绿的芽儿》
1、诵读后品味语言:
(1)找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并分析体现了芽花果的什么特征?(嫩绿显示了芽儿的健壮、旺盛和朝气。淡白蕴涵着朴素简洁,不追求外表华丽的特点。果儿的深红象征着丰硕、甜蜜和美丽)
(2)诗中“芽儿”“花儿”“果儿”说的话能互换吗?(不能。“芽儿”“花儿”“果儿”的顺序排列暗指果树从抽芽、开花到结果的生长过程。它们说的话与各自的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芽儿”需要成长发展,正如青年需要学习、提高。一旦开出花儿,不是要孤芳自赏,而是要装点大地,有如青年要以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社会注进旺盛的活力。最终结成“果儿”,又如青年要甘于以牺牲精神为社会创造巨大业绩,使人生更显辉煌。同时,它们的成长过程象征着青年人的成长过程。)
2、引导感悟人生哲理:
诗人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甘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如何使自己的青春更加美好,人生更加有意义?(①要刻苦学习,充实自己,提高本领。②树立为祖国强盛,民族富强,社会进步而贡献自己青春热血的远大理想。③甘于奉献,牺牲自己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
3、背诵
三、拓展训练
以上两首诗都是哲理小诗,它形式短小但意蕴丰富,现在请你模仿它的形式,捕捉你生活中的具体的物,抓住其特征,以三言两语写出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示例: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井底的蛙,你自我欢唱时,视野便窄了。笼中的鸟,你安于供养时,自由便没了。空中的鸟!你展翅蓝天中,宇宙就大了。
空中的雁!你离开队伍时,危险就大了。山中的石!你背靠群峰时,意志就坚了。水中的萍!你随波逐流后,根基就没了。
四、全文小结
比较四首诗的异同:
1、不同点:
(1)前两首诗的主题是对母爱的歌颂,后两首诗的主题是勉励青年人珍惜青春,努力奋斗,积极奉献。
(2)前两首诗是抒情短章,以“情”感人,偏重情感,风格温婉;后两首诗是哲理小诗,以“理”明人,侧重理趣,发人深省。
2、相同点:
(1)四首诗的表现手法相同,或托物寓情,或借物言理。(四首诗都出现了“物”:第一首是“鸟儿”,第二首是“纸船”,第三首是“花”,第四首是“芽儿”、“花儿”、“果儿”。)
(2)四首诗的语言均凝练、清丽。(第一、三、四首诗的语句短小隽永,第二首诗行较长,节奏稍舒缓,正与对母亲绵长思念相协调。)
五、布置作业
结合《嫩绿的芽儿》,写100字左右的文字,构想一下自己的人生三步曲。
附部分词语解释: 妄弃:轻易丢弃。
无端:没有由来,无缘无故。至:极,最。明艳:鲜明艳丽。
第四篇:冰心诗四首
三、冰心诗四首
教学目的:
1.体会诗中所要抒发的感情和所蕴涵的深刻的哲理 2.学习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诗歌
2.创造性地感悟诗歌,把握作者是如何来抒情和阐述哲理的。教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母亲是伟大的,无私的,母亲的怀抱是温暖的。先让我们来看看冰心奶奶是怎样来赞美母亲的?简介作者(“爱”的哲学——自然、童贞、母爱。有关作品等)
二、学习《母亲》(找一张母女相依相偎的图片)1.朗读诗歌:
(1)纠正个别字的读音。
(2)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3)你认为哪些字该重点读?
(4)文中的“躲”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再读课文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抒发这种感情的? 3.抽同学朗读。
三、学习《纸船》
1.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注意纠正读错的地方。2.讨论:
(1)这首诗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2)作者折纸船的整个过程你能描绘一下吗? 3.再抽读该首诗:注意要有感情。
(1)这只纸船母亲肯定是收不到的,但母亲为什么却能在梦中看见呢?
(2)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抒情的?并区别一下这两首诗的抒情侧重点。4.齐声朗读这首诗。四.拓展训练
以上两首诗都是抒情短诗,它们都是借用特定的物象(具体事物)来抒发感情的,请你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个事物来抒发赞美母亲的感情。五.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屏幕映出两幅画(一幅绚丽的花,一幅科学家的画像)
教师导入语:这幅花美吗?你羡慕它的明艳吗?这位科学家你熟悉吗?你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好,老师对你们的回答先不做评论,先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个人生的哲理吧!二.朗读诗歌
1.先请一名学生朗读《成功的花》,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一听该生朗读的节奏,重音是否确当,读后大家帮助纠正 2.讨论问题:
(1)“惊羡”一词什么意思?可以换成“羡慕”吗?“浸透”、“洒遍”分别换成“浸湿”、“洒下”好吗?请说明理由;
(2)花的“明艳”与“泪泉”和“血雨”之间有什么关系?(3)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启示?谈一谈自己的感想;(4)你能举一些名人成功的例子吗?
3.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板书。泪泉、血雨 芽儿——————→明艳的花
↓ 艰辛、牺牲
人——————→成功的人(事业成功、荣誉夺目)
4.学生在领会的基础上,再有感情的朗读(朗读形式:男、女生分读,全班齐读)三.学习第二首诗《嫩绿的芽儿》
1.学生朗读诗歌(提醒读时注意停顿、重音)
2.你们能用素描速写笔法将这三小节的意象用三幅图画形象地表示出来吗? 「请一学生上黑板画,其他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画」 3.讨论问题
(1)找出诗中写色彩的词,体会其作用;(2)这三小节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3)诗人以果树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用拟人、反复的方法借“芽”、“花”、“果”之口劝勉青年应该怎样做?假如那青年就是你,你该怎么做呢? 4.教师总结、板书:
果 ↓ 芽儿————→发展、学习提高 ↓ 人 树 ↓ ↓ 成 成 ↓ 花儿————→贡献、努力回报 ↓ 长 长 ↓ ↓ 的 过 ↓ ↓ 过 程 ↓ 果儿————→牺牲、贡献社会 ↓ 程 5.配乐朗读《嫩绿的芽儿》
三.背诵四首诗(开展小组竞赛活动)四.教师小结:
1.总结一下“冰心体”小诗的特点
冰心的小诗,主要是歌颂母亲、自然、童真,这也是冰心早期创作的主题,是她当时“爱的哲学”思想体现。课文中的前两首是抒情短章,以“情”感人,偏重情感,风格温婉;后两首诗是哲理小诗,以“理”明人,侧重理趣,发人深省。四首小诗语言凝练,清丽。五.布置作业: 六.布置作业: 完成“探究练习”四。
1.小作:学习冰心小诗风格,发挥想象,借助形象事物,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自创
一、两首小诗,为办手抄报准备材料;
3.阅读冰心《繁星》、《春水》并作读书笔记。「可以就一个词或一句诗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也可就一首诗谈意旨」
第五篇:冰心诗四首
《冰心诗四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七年级上册是以生活内容为单元编排的。第一单元以亲近文学为主题。前两首诗歌《母亲》、《纸船》是以母爱为主题的抒情短诗,后两首《成功的花》、《嫩绿的芽》是鼓励青年努力奋斗、积极奉献的哲理小诗。四首诗意蕴隽永,语言清丽,风格细腻明丽。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从《母亲》和《纸船》中体验不同年龄阶段对母爱的认同和理解的不同。2.从《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中探讨美好的青春,积极的人生。3.学习冰心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等特点。4.朗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三、说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及深刻的哲理。2.想象的手法,凝练的语言。
四、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因材施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纸船》《母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同学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一篇篇美轮美奂的诗象一串串璀璨夺目的珍珠。谁能为大家朗诵几首诗?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现代著名女诗人冰心的四首小诗。(板书课题)。看投影,了解冰心生平。
二、朗诵大比拼:
下面我们开一个诗歌朗诵会,看看谁是今天的最佳选手!在比赛之前,我们分小组先试读《冰心诗四首》,然后每组推选优秀代表上台朗读。看看同学们是否朗读到位,能否做到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同学们,能否说出这样朗读的理由?学生评价,选出最佳选手。
三、整体感知:
⒈提问:你对哪首诗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依据学生的体会,把学生分成几组(相同诗分为一组),让每小组同学讨论,为什么这首诗对你印象最深,并让学生人人做好发言的准备。
⒉依据1、2、3、4首诗的顺序回答讨论结果。力争让每位同学都有发言机会。四,品读课文: 1.学习《纸船》
(1)导入 设问:海浪滔滔,海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作者挥笔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大声朗读《纸船》,请说出作者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强烈地思念故土、思念亲人孤独、惆怅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这首诗感情基调是思念母亲,孤独忧伤,语调是深情、低沉、缓慢)(3)品味语言:
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表达诗人强烈感情的诗句,并作批注。小组交流,推荐代表发言。2.学习《母亲》
(1)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美妙的旋律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思念。集体朗诵《母亲》,思考: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特点?(温暖、宽广、安全……),你有过亲身体验吗?请说出来。(2)自由朗读冰心的小诗《母亲》。朗读要求:要感悟亲情,注意节奏和重音。(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①“心中的风雨”指什么?(指内心的苦闷,烦恼,精神上的挫折),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借喻)②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母亲的依恋之情),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说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发生的?
3.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
(1)内容:前者表现母爱的伟大无私,后者表达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2)形式:前者直抒胸臆,后者委婉含蓄,托物寓意。
五、拓展延伸:
创设情境: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了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着作者的孤独无依,象征着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假如明天是母亲节,你将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呢?
六、布置作业 :
1.背诵《母亲》《纸船》
2.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假如明天是你母亲的生日,请你亲手制作一张贺卡或叠一只纸船,并写一句祝福的话在上面,送给母亲。3.预习下两首诗。
七、板书设计:
母亲——————歌颂母爱
纸船——————怀念母亲 第二课时(《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学习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学习重难点:
1.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光荣的桂冠,从来都是用荆棘编成的。宝剑缝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个成功者都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然而许多人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当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的面前时,你很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正当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在投入社会的大海时,如何把握人生的航向?青年人该怎样写好自己的生活史?今天就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些人生的哲理吧。二.整体感知:
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2.全班有感情地齐声朗读,注意吐字清晰、有节奏。3.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重音、语气、语调。
三.合作探究:
探究1: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谈一谈自己的感想。探究2:成功来自奋斗,你能举例说明这个道理吗?
四、研读《嫩绿的芽儿》:
1.导入 :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新社会,都想不辜负美好的青春年华,但在社会的汪洋大海中航行,如何把握正确的方向呢?冰心这首《嫩绿的芽儿》为我们指明了方向。2.全班齐读,教师简单评价。3.品味语言:
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词或者句子用得最准确,把它找出来并说明这样使用的好处。4.合作探究
学习了冰心的《嫩绿的芽儿》之后,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有没有想过如何使自己的青春更加美好,人生更加积极?
小组合作交流,每组推选代表发言,同学评价。5.让学生齐背《嫩绿的芽儿》 6.小结:
诗人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甘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希望在你们的身上,希望大家经过努力,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辉煌!
五、布置作业 :
1.结合《嫩绿的芽儿》寓意,写一段文字,构想一下自己的人生三步曲 2.课外收集名人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三个事例,并写一段感想谈你的看法。
六、板书设计:
成功的花——————奋斗牺牲
嫩绿的芽——————发展贡献
寓言二则-七年级语文教案
代寓言二则
一、教学目的
1.从寓言学习做人的道理。
2.了解寓言的特点。
3.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4.了解韩非及《韩非子》的相关知识。5.体会寓言特点,理解本文深刻寓意。6.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虚词。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故事领悟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2.难点:寓言的特点。
三、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280——233),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法家重实用,尚 3 功利。韩非之文》发言直率、思想深刻、锋芒毕露,向以峭刻犀利著称。韩非之文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2.关于寓言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二)、检查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度其足()遂不得履()()宁信度()
坠于水()遽契()2.默写课文,思考自读提示
3.借助查工具书,读《郑人买履》,理解文章大意。4.按时间顺序给文章分层次:
先度足,置其坐
一层: 交代人物事件
至之市,忘操之
已得履,返取之
二层: 交代经过结尾
返市罢,不得履
人问曰,何试足
三层: 对话式的结尾
郑人曰,无自信
5.说说这篇寓言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6.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1)欲:(2)置:(3)坐:(通假字)(4)度:(5)遂:(6)及:(7)反:(通假字)7.翻译全文。(师相机指导)
8.通读全文,注意读出郑人说话的语气。
(三)、归纳主题:
这则寓言通过郑人买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脚的墨守成规的人物形象。告诫人们:不要迷信习惯、成规和理论,而要根据实际得出体会和结论。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这则寓言。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吕不韦及《吕氏春秋》的相关知识。2.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虚词。3.体会寓言特点,理解本文深刻寓意。4.学会变通地处理各种事物。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故事领悟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2.难点:寓言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语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希望同学们通过《寓言二则》的学习,掌握阅读寓言的方法,课外读一些寓言故事,扩大视野。
二、作家作品简介
吕不韦(约公元前?——235),濮阳(今属河南)人,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门下有宾客三千。吕不韦命门客各著所文,集为一书,号曰。《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包括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共160篇,因此又称《吕览》。
三、题目解说
文题中的“刻”是刻记号,“舟”是船的意思,“求”是寻找。整个文题的意思是“在船上刻记号,到水中去找丢失的宝剑”。
四、抽生试背全文(师相机纠正发音)
五、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1)坠:(2)遽:(3)契:(4)是:(指示代词)(5)若此:(6)不亦惑乎:
六、翻译全文
七: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每层意思:
楚人涉江,剑坠水中
一层: 交代人物、起因
遽契其舟,吾剑从坠
舟止求剑,从其所契
二层: 指出错误原因
舟行剑止,岂可求剑
八、归纳主题:
这则寓言通过楚人刻舟求剑的故事,尖锐地讽刺了那些不顾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不知变通的愚蠢之人;告诫我们不要静止地看问题,而要用运动和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九、这则寓言的http://www.xiexiebang.com/ws/'>写作特点:(1)语言简洁平实、蕴含丰富。“坠”写出了楚人的慌乱,“遽”写出了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2)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十、通读全文,试背全文。
十一、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寓言。
《伟人细胞》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最贴近学生实际的,从田晓菲《十三岁际遇》到沈复的《幼时记趣》等等,都是学生喜欢的好文章,特别是秦文君的《伟人细胞》。《伟人细胞》选自当代作家秦文君的小说《男生贾里》。选段共记述四件事:化敌为友,健美**,打工失败,自领破书。语言轻松活泼,诙谐幽默,运用了夸张手法。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贾里到底有没有伟人细胞
2、学习本文巧妙安排故事情节的方法,了解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
3、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感受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在他身上“伟人细胞”体现在哪里。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这篇文章的阅读兴趣非常浓厚。因为课文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更多的发表个性化见解的空间。
三、教法学法:
(一)教法:充分体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二)学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朗读、勾画、讨论、交流、点评等方式完成本文的教学目标。
四、课时安排与课前准备:安排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1、借助工具书整理字词的音、义。
2、贾里为实现“伟人梦”计划干了几件大事?结果怎样?
3、从贾里身上你得到了一个什么道理?
五、设计意图及依据: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自读课文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课堂上,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赖于课堂上的语文实践。那么,如何实现提高语文素养与个性化阅读之间的契合呢?现结合七年级自读课文《伟人细胞》的教学设计加以阐述。
(一)课堂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人想成为科学家,有人想成为将军,有人想成为明星„„男生贾里也有一个愿望——想成为一代伟人!他的愿望能实现吗?他身上具有“伟人的细胞”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伟人细胞》一文,走进这个极富个性的初一学生——贾里。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结合学生的实际谈,较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且在情感上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憧憬。
(二)整体感知:认识贾里——了解内容
1、贾里的伟人标准是什么?(豁达洒脱、旗帜鲜明、有恨有爱、轰轰烈烈)
2、贾里自认为身上有哪些伟人细胞?(才智不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
3、贾里为了圆他的“伟人梦”他计划作了哪些大事?结果怎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通过讲述故事了解情节,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再提出用四字短语概括。既有对内容的熟悉,又有语言的概括提炼。
(三)研读课文:
1、组织学生从四个故事中任选一个研读:进一步了解贾里这一人物形象。(贾里、邱士力、鲁智深这三个人物你最喜欢谁?理由是什么?)
2、引用名言进行说话训练。
3、拟订自己的成功计划。
这样安排给学生有选择的自由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集体交流中又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精神。
名人名言的朗读与积累,能够熏陶学生的思想,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向导和前进的动力。所选取的“成功”和“学习”的名言,既针对初一学生的发展,又针对本课的内容,即要成为伟人所具备的素质。
(四)能力拓展:贾里的初一生活算是暂告了一个段落,他的初二生活会是怎样的呢? 7 设计的“续写初二的贾里”环节,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在领略课文的主旨后,个性化的描绘贾里的未来。虽然在写贾里,但是同学们将会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未来,更想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伟人细胞,要去成为伟人。写作的过程就是学生情感思想收获的过程。想象力的培养,创造力的发挥,课文内容的体验,思想情感的教育,尽在这一个过程中。
《本命年的回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民俗文化。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是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通过对《本命年的回想》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社戏》,《端午》两篇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家乡的民俗风情,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能多留心,多观察,多思索,多积累,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丰富的写作材料,从而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父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作者通过回忆幼时过年的点点滴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富浓郁地方特色的风景画。表现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刚学过沈从文的散文《端午日》,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一些了解,也已经感受到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初一学生还处在盼年的年纪,对本文的内容应该很有兴趣,他们过年的一些经历和体验对学习本文也会有帮助。因时代、地域差异,学生可能对文中所写的部分民俗感到比较陌生。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及书写;
2、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乡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3、欣赏作品展现的民风民俗图及生动传神的语言。教学重点:
1、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2、品位生动传神的语言。教学难点:
1、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2、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二、说教法学法
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教学思路设计:
学生学习以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为主;教师辅以提问引导、讲解评价,串联全课教学。说教法
1、复述法: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述来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朗读法:“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合作探究法:四人为一小组,交流自己对文章某片段的理解。说学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动笔勾画、积极读书。
2、发现法: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
本课所用的教法学法是依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1、教师问:“大家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学生根据经历,谈出不同的感受与原因。)(提问外地的同学:“你们的春节是怎样过的?”)学生根据经历,谈谈其他地区是怎样过春节的。
2、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课教学。春节,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是件想说爱它很容易的事,为什么呢?民谷作家刘绍棠在60高龄回忆小时候过年的情景,仍是津津乐道,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本。
(二)、走进作家
1、学生简介作者
2、教师明确补充作者及其创作风格
(三)、整体感知
1、解题:本命年,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统计班内本命年的人数)
2、字词检查
浓郁 簸箕 穿梭 筛子 门槛秫秸 阖家 鬼祟 篱笆 剔核 玉米糁儿 疙瘩 鬏 嚼
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课文从什么地方开始回想的?从什么地方结束回想的?” b.“回想的过年的特点是什么?”
(四)、民俗风情游
1、放声朗读第四节,在朗读声中观摩农家过年的活动。a.“作者回想的过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b.“我们现在过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以下问题,后交流。⑪大家在村庄里看到了几幅过大年的场景? 旧时的年:
① 炒年货 ②吃腊八粥 ③买糖果 ④挑绒花 ⑤杀牲畜 ⑥备糕点 ⑦送灶王爷 ⑧换门神 ⑨守岁⑩拜新年
⑫本文语言很有表现力,往往不多几笔就能把某一生活情景生动传神地勾勒出来,自己读读第四段,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理由。
⑬观摩了这十项过年活动,你们最想参与其中的那些活动?说出你的理由。
⑭从作者家乡过年的场面看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的饱尝一年的劳动成果外,在丰富隆重火热的气氛中,还寄托着那些期盼?
①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②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③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关系,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3、教师小结本段: 结构总结(明线):
a.“这几件事之间什么顺序?”(时间顺序)
b.“用课文中的词回答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预热—增温—红火—发烧”)中心总结(暗线):
a.“这样丰富的生活表现了运河地区人民什么特点?”(重视过年——热爱生活)b.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勤劳、淳朴)
(五)、今昔大比 拼(拓展探究)
1、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 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
9(同桌讨论、学生交流: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2、针对这种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
(1)、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2)、以“过年大家谈”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切身体会,学生展开辩论。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寄托的文化内涵谈感受。
3、教师小结,强调习俗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吸收其中的精华,启发学生追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
(六)、新年寄祝语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七)、小结: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春节哪些方面的知识?你对春节感兴趣了吗?你还想知道有关春节的哪些知识呢?
2、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它能把所有的中华儿女的心,一颗颗联串起来,它是每个炎黄子孙心目中最神圣的日子。家、故乡又成为每一个龙的子孙情感的归宿,所以,春节这种民俗文化归根结底又是家的文化。曾激起很多人情感共鸣的《常回家看看》,就是在春节的联欢晚会上唱红的。
(八)、查一查、写一写
调查一下家乡或上网了解其他地方的民俗风情,你认为最有意义的春节是那一个,并把他写出来。
四、板书设计
一、最有特色是春节 点题
二、火热的春节景象 腊月初一 腊月初八 炒年货 吃腊八粥 买糖果 挑绒球 宰牲禽 备食物 腊月二十三 换门神 送灶爷 除夕夜 正月初一 拜新年
三、本命之年忆往事 扣题 发烧 增温 预热
热爱生活,热爱人民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单元及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四单元第一课,属于“关注科学”单元。这个单元以求知和读书为主题,有三课四篇文章都是阐述求知欲读书问题的,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不少教益。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实业家罗迦·费·因格。文章聚焦创造性思维,谈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问题。文章先用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2、教学设想与教学目标
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富于思辨色彩。教学本文,首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明确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第三,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品味文中设问句的表达效果,培养学生的议论文阅读能力;最后,激发创造的火花,展开创造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阅读和口语交际的相关要求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
1、积累词汇并学会运用;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
3、了解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认识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富于思辨色彩的特点。能力目标:
1、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情感目标: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由于学生是首次接触议论文,而议论文又是九年级的学习重点,所以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并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二、说学情及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由于家庭条件所制,无条件查阅除课本、教辅以外更多的资料,致使知识面较窄,思维较为狭隘;而议论文学习又比较枯燥,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我在教授本课时,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教法,化枯燥为生动,化呆板为灵动,还课堂以活力,尽量使议论文教学多一些生机,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尝试培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帮助他们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并投入自己的情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小组合作,互相支持配合,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并在教学中创设研究情景,鼓励他们动手动脑,尝试独立创作,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说教法
在这堂课中,我充分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地位。我帮助学生制定了学习目标,引导他们选择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与他们一起朗读,一起讨论,一起创作。师生互动,形成一种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课的教学我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是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中心论点,理清全文论证思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论述的核心;组织竞赛活动,激发创造的火花。第二课时的教学要点是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运用事实论证的好处;品味文中的设问句,了解、掌握设问句的表达效果并学会运用。教具准备:录音机、朗读带、钥匙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关于文体
议论文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方法,直接阐明事物本质和规律,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文章。它一般有三个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是作者所需要证明的观点,即作者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主张、见解或态度。通常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论点,即中心论点。有些主议论文除了一个中心论点,还有若干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从属于中心论点,是中心论点的分枝。论点必须是一个明确或正确的判断,在形式上一般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没有一定。也有些文章对论点表述不很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论点要正确、新颖、有意义。论据是议论文中说明论点的根据,是议论文的基础。可分为两类:
(一)理论论据,即用人所共知的普遍道理或理论权威经典论述作根据。
(二)事实论据,即用具体可靠的事实(包括数据)来做根据。论据应可靠、充分有力,与论点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论证是议论文中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是达到论点与论据统一的桥梁。通过理论,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三者紧密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论证过程。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有驳论文中还采用'归纳法'等。
2、情景导入
大家还记得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他的老搭档范伟的一部小品《卖车》吗?其中有这么一段:赵本山出题:“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范伟答:“1+1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2”。高秀敏纠正:“1+1在答错的情况下不等于2。” 赵本山问:“你们家养了一只小狗,为什么不生跳蚤?” 范伟答:“因为我们家小狗讲卫生。” 赵本山:“错。媳妇答。” 高秀敏答:“因为狗只能生狗。” 赵本山问:“一位80岁的老奶奶上了公共汽车,车上没一个人给他让座,为什么?” 范伟答:“因为车上的人不讲文明礼貌。” 高秀敏纠正:“因为车上有的是空座。”大家边看边想:范伟答错了吗?(生(齐声):没答错。)为什么范伟的答案跟赵本山的老是不一样呢?(生1:因为他们两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生2:因为他们思维的方式也不一样。生3:因为范伟的思路太狭窄,想法也太老套了。)看来,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模式,就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包括需要积累的词语、引发思考的警句、文章的关键词、设问句等。
2、检查预习情况
3、提问:本文主要沦述什么问题?(学生明确: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提问: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学生筛选关键语句,明确: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三)精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明确作者的观点,把握论述的中心(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3.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要素? 4.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5.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作者的思维流程。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明确:
1.客观事物丰富多样、复杂多变,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
2.'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种思维方式符合客观实际,遵循自然规律。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作者先从反面论证。'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步不前。'然后从正面论证。'不满足于一 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论证,说理更全面,更透彻。
3.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有: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必须留意细小的想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尝试。4.作者通过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指出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
5.本文围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题从多层面展开论述。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人们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又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进而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沦,拥有刨造力需要具备三个关键性的要素。本文逐层论述,由分到总,思路清晰。
教师点拨:理清论证思路对于理解课文内容来说异常重要,需要注意第4段、第9段的过渡作用、末段的总结作用。
(四)组织课堂竞赛,激发创造火花,展示创新魅力 1.教师宣布游戏规则。
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十人,另设计时员一名,监督员一名。
游戏规则如下:(1)小组自备一串钥匙,传递钥匙,从第一个成员手中传给第十个成员,(2)钥匙必须经过每个人的手,不得落地;(3)以历时最短者为优胜组。2.各组讨论交流,确定最佳办法,并自行演示。3.比赛正式开始。4.宣布比赛结果。5.监督员总结:
游戏方法如下:
(1)第一组:十个人站成一排,第一位成员把钥匙抛到第二位成员手中,第二位成员以相同办法传递到第三位,依次类推。历时最长。
(2)第二组:十个人站成一圈,伸出右手,第一位成员左手拿钥匙,用其中一枚划过十个人的手心,最后放入第十个成员手中。历时较短。
(3)第三组:十个人站成两排,左边成员伸出右手,右边成员伸出左手,两两交差,形成斜坡,第一位成员左手抛掷钥匙,钥匙顺着斜坡滑落到第十位同学的手中。历时比第二组短。(4)第四组:十个人站成两排,左边成员伸出右手食指,右边成员伸出左手食指,依次排列组成一个垂直面,第一位成员将钥匙顺着垂直面作自由落体运动,第十位成员扬手接住。历时最短。
监督员建议:把第二组和第四组的方法结合起来,十根手指组成一个立面,第十位成员用其中一枚钥匙快速划过即可。6.教师总结:
同学们,创新带给我们的快乐洋溢在每个同学脸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只要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你就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 13 人。
(五)布置作业
1、以'生活'为本体,仿照'生活是一 杯酒,饱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的句式造几个比喻句。
2、动起你的巧手来:剪纸。(剪出你心中的图案,给它取名,下节课把你的剪纸作品介绍给大家)
(六)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