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涉江采芙蓉优质课教案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六首,这是一首游子的诗歌。全诗以游子的口吻抒发了对所思之人的想念
2、解析:
本课教学,其核心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特色,理解它关键是要作者在诗歌中式如何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涉江采芙蓉》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如果是男的,在诗歌中又是怎样来表现的,是女的又怎样来理解诗歌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呢?教学重点是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意象的分析,诗歌语言的赏析进行。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艺术特色。
2、解析:掌握通过意象的分析来理解诗歌的方法。《涉江采芙蓉》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为“芙蓉”,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涉江采芙蓉》诗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抒情主人公的性别的模糊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这首诗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诗歌进行分析,后两首诗歌还必须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其中关键是补充讲解一些古代常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在补充讲解古代生活常识的教学过程中,准备使用PPT课件。因为使用PPT,有利于学生直观了解,帮助他们来理解诗歌内容。播放课文朗读。
五、教学过程设计
涉江采芙蓉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8.采芙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怀人
9.“怀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是谁在“环顾”?
明确: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哩!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氢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以能遗送给谁?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了么?显然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尽的”长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你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你读到这结句时,你是否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匠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六、课堂小结
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七、目标检测
熟读《涉江采芙蓉》完成下面的题。
1、简要回答诗人为何忧伤?
2、《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3、试写出本诗的主旨。(不超过50字)
4、这是一首五言格律诗吗?为什么?请说说理由。
第二篇: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
备课人:赵如平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2、“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特定含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 1 / 4
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统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4、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成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4.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 4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5.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没有送出去了没有?没有。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6.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7.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8.五、六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其中“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9.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想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10.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总结:
/ 4
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五、本文的表达手法: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六、结束语:联系《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氛围特征及其所表现的对现世人生的思维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说,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自古以来,世间的凄楚悲怆可以数出千千万万种,其中以“无奈”两字最为苍凉。没有一种生命可以和时间匹敌,即使是目睹沧海桑田的神仙。牛郎织女的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心,大约是那不可超越的无奈以外,偏偏还有一段与无奈相抗衡的感情。用一年的时光去等候一年的相聚,用一生的执着去守望一刻的团圆,难怪世人慨叹“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七、作业:
1、背诵课文《涉江采芙蓉》,并准备默写。
2、完成《新学案》上的本课练习
/ 4
第三篇:《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
周凌云
一、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诗歌的主题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3、了解诗歌中对面写法的技艺及效果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几年,我们中国人也流行过西方人的节日。当母亲节来临时,年轻的儿女们会送给母亲康乃馨;当情人节来临时,浪漫的男士会送给心上人玫瑰花。不知从何时起,花俨然成为了人们的浪漫信使。也许我们会觉得这种表达方式是一种舶来品,是洋为中用的一种时尚,但其实我们学了中国古代诗歌之后会发现,我们的前辈,聪明的中国人早就领先于西方文明,为各种花卉植入了不同的花语。如:菊花代表恬然自处,傲然不屈
(唐)元稹(zhěn)把对菊花的喜爱表达到了极致: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杨花是轻柔多情,离愁别绪的载体
李商隐:【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丁香更是美丽高洁、愁怨易逝的化身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栀子花又名“同心花”,花语不言而喻
今天我们来认识芙蓉,解读芙蓉的花语。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问题:
1、谁在“涉江采芙蓉”,为何采芙蓉?
2、谁在“还顾望旧乡”?
(三)、探究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1、采芙蓉者为女子
问:从哪里看得出来,采芙蓉者为女子?她为何要采芙蓉? 明确:“所思在远道”,男子在外。女子采芙蓉是为了送给远在异乡的心上人。问:兰泽如此多的芳草,为何要送芙蓉? 依据:(1)“芙蓉”与“夫容”谐音,“莲”与“怜”谐音,怜子”即爱慕心上人,“藕”与“偶”谐音“思欢久,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读曲歌》)表达的也是爱人之间的心心相印。“采芙蓉”:有着思念心上人的寓意。
(2)、采莲喻男女情爱的诗歌俯拾即是,大多描写的是年轻女子借采莲表达情愫。
南朝民歌《西洲曲》:……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
2、“还顾望旧乡”者为谁呢?是男子,这个男子是女子看到的,还是想象的? 结合诗歌:多情的女子欢喜地采着莲花,但转而一想,我送给谁呢?思念的人啊,你是否独在异乡,回望着我的方向呢,你是否也在怅惘着回家的漫漫长路呢?还顾望旧乡者为女子的心上人。——从此种角度分析。此诗从主题上可理解为闺怨诗
2、采莲者为男子(山迢迢,水长长,我在这头,你在路的那头)男子身在异乡,看到“兰泽多芳草”,竟然起了鲜花赠心上人的念头。“兰泽如此多的芳草”,男子为何独独选择采芙蓉?(1)、女子经常被形容成“出水芙蓉”般的美,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有“芙蓉如面柳如眉”的诗句。芳草也可代指女子。
(2)、“芙蓉”谐音“妇容”
那么多的芳草,男子唯一钟情的只有那“出水芙蓉”般的心上人,这种情感不就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情有独钟吗?有了这种对“妇容”的忠情,才有隔着千山万水对家乡绵绵不尽的思念,才有与心上人分隔两地的撕心裂肺的哀痛。——如此理解起来,本诗从主题上来划分,可归为“游子诗”
归纳:把镜头首先定位到后部分的“还顾望旧乡”,会有一种奇妙的发现。男子在忧郁地望着家乡的方向,想到了远方的那个她在采着芙蓉,在思念着自己。这么一理解,我们发现这首诗真的耐人寻味呢。
3、男子“还顾望旧乡”想像家乡的女子在“涉江采芙蓉”在思念着自己,当然,从主题上来说,诗歌依然可以理解成“游子诗”。
三种理解均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采莲者为“女子”的理解似乎更恰当,“所思在远道”,因为徭役、战事、求取功名等因素,漂泊式的生活成为中国古代男子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存状态,抒发羁旅怀归之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四)、齐读本诗,要求读出情感。
(五)、发挥想象,根据诗歌内容用生动的语言再现画面。(5分钟完成)要求:
1、想象合理
2、突出人物形象(外貌、神态、动作、细节等等)
3、语言生动,感情充沛(置身诗境)
4、注意画面的层次性(一定的写作顺序)
(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推选出优秀作品并作展示。如何体现画面的层次感,即现实与想象的不同。可以用“仿佛看到。。。”,“我依稀看到。。”,“远方的人啊,你是否在回望渺渺的家乡。。。”用一种猜想的语气,写出那种痴情、那种幻想。
(七)、归纳本诗的艺术手法
联想与想象,虚实结合、对面写法
明确:诗歌前半部分实写女子在采莲的过程中想起了在外的心上人,后半部分虚写男子思归。架起这座感情桥梁的为“芙蓉”。诗歌运用了对面写法。
(八)结合课外诗歌理解对面写法的写作技巧与效果 举例: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效果: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这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写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这种表现形式常常使诗歌含蓄委婉,耐人咀嚼,富有余味富有意境。
(九)、总结:学习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不仅知道传统的中国人会借莲来表达思念这种浪漫方式,更知道如何借对面写法来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十)、推荐洛夫“众荷喧哗”,写得细腻,生动。
(2)、采莲女子动作的轻盈优美与采莲场景能够和谐成画,“江花玉面两相似”,女子姣好的面容与莲花粉嫩的花盘交相辉映,莲花摇曳生姿与采莲女的窈窕身姿相映衬,显得别有风韵。
初夏早上六点,清亮透明的月儿还躲藏在云朵里,不忍离去,校园内行人稀少,我骑着单车,晃晃悠悠的耷拉着星松的睡眼。校园内景色如常,照样是绿意盈盈,枝繁叶茂,鸟儿歌唱。经过西区公园,看那碧绿的草地,飞翔中的亭子,便想起十七那年,在这里寻找春天的日子。本想就此停车再感受一遍,可惜心中记挂北区的荷塘。回想起冬日清理完荷塘的枯枝败叶,一片萧条的景色:湖水变成墨绿色,没有鱼儿游动,四处不见了鸟儿的踪影,只有莲藕躺在湖底沉沉睡去。清洁大叔撑着竹竿,乘一叶扁舟,把一片片黑色腐烂的枯叶残枝挑上船。几个小孩用长长的铁钩把莲蓬勾上岸,取下里头成熟的莲子。
第四篇: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尤其是其中的爱情观和苦难观。教学重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教学难点: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片: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钟嵘《诗品》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有关的知识。
二、知识积累,出示幻灯片。
1、《古诗十九首》
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编者题为“古诗”,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
2、五言诗
古代诗歌体裁。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3、萧统与《文选》
萧统,梁武帝的长子,曾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卷二十九。
(过渡)从以上资料我们了解了它的诗文地位,现在齐读一遍。找一学生再读。
三、诗歌鉴赏品味
(一)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
1、读过之后?美吗?诗人在句首给我们带来了哪些美的意象?读出相关诗句。明确:芙蓉、兰泽、芳草
2、解读“芙蓉”
提问:芙蓉也被称为什么花?(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
追问:与其有关的诗文,同学们能张口就来吗?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追问:在周敦颐《爱莲说》里,莲象征着具有哪种品格的人?(品质高洁)师结:可见,莲可谓是君子之花。还有别的诗句吗?(超链接:(齐读)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曲二首(其二)》王昌龄)
追问:在王昌龄的《采莲曲》里,将荷花与谁放在一起相映成趣?(少女)师结:可见,莲可谓是佳人之花。【学生还可能回答到的诗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睛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3、解读“兰泽”“芳草”
提问:芙蓉在传统意象中有着如此丰富的象征意味,那么首句里的兰泽与芳草指的是什么?
明确:江边的芬芳馥郁的水草。
追问:同学们知道谁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香花香草?(屈原)
4、解读意境
提问:屈原对香花美草赋予善与美的高洁品性。借着《离骚》中芬芳馥郁的诗句,我们找到了浪漫主义诗歌丰沛而清洁的源头。这一系列美的意象,为我们创设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明确:高洁优雅的意境(再读,读出意境氛围)板书: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
(二)、一串真纯自然的动作
1、涉江而采的动作描写
在这一高洁优雅的意境中,主人公发出了哪些动作行为?(涉、采、遗、思、顾、离)幻灯片:
提问:抒情主人公来到这江边,望见对岸芙蓉花开朵朵,美丽动人,自然有采摘的冲动。他采之的目的是什么?(遗所思)(读出诗句。)
师结:他采之的目的就是为了赠予所思念的人。中国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株花或芳草。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又是通过什么方法途径采之?(涉江,辛苦吗?带着辛苦之情读一遍此句)
师点:从所采之物和这种不辞辛苦的执着看出,在主人公心里,这是一份怎样的感情?(纯洁美好、真挚深沉)(读一遍前四句,读出真挚之情)板书:一段深挚笃厚的感情
提问:采之的结果最终达成所愿了吗?(遗之不得)(读出该句)拓展延伸:类似的诗还有《古诗十九首》里的《庭中有奇树》,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们无须像古文翻译那样“字字有交代,句句要落实”,对于这首诗,我们整体感
知即可。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提问:这首《庭中有奇树》与《涉江采芙蓉》在表达情感上的异曲同工之处在哪里? 明确:(过渡)知心人却远在天涯,美丽的东西不能送达,即使这点情意都难以传达。但,还是不甘心,仍要回望故乡,主人公发出还顾而远望的这一动作的目的是什么?
2、还顾而远望的动作描写 明确:目的:远望权且当归。(还顾望旧乡的结果呢?——长路漫浩浩)
结果:归之不得
师结:主人公是通过想象活动完成归去的目的,有类似情感经历的还有哪些诗句?(超链接:(齐读)“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师结:在高洁优雅的意境中,抒情主人公不辞涉江之苦而采芙蓉,但却遗之不得,便以望代归,但视线必被青山阻隔,为浮云所遮,却又终究故乡归之不得,佳人见之不得。这一串动作是内在情感的怎样流露?(真纯自然的)
板书:一串真纯自然的动作(再读前六句,读出真纯之情)
提问:在全诗中,最直抒胸臆,最能表达主旨情感的是哪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追问:倍感相聚无望,于是,郁积在心中的忧伤就幻化为天地间的一声幽叹。叹什么?请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将最后两句诗加以想象描绘出来。
师结:世上多少情侣,碍于水阔天长,在日复一日的相思折磨中变成怨偶,没有一种生命能与时间匹敌,即使看得到沧海变化的神仙,最后也在逝水流年中身心俱老。比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迢迢牵牛星》(超链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佚名)提问:《迢迢牵牛星》一诗中,讲的是谁的故事?(牛郎织女)用了怎样的字词结构表达感情的(叠字)
请你选出你喜欢的含有叠字的,能表达他们痴怨感情的一句诗,品读一下。
师结:用一年的时光等候一天的相聚,用一生的执着守望一刻的幸福,难怪后人叹为“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有如此至深至真之情,却不能相守终老,难免令人扼腕叹息,造成这终老之叹的有哪些时代原因?你能联想到吗?
(三)、一腔无可名状的忧愤 幻灯片:
时代背景:汉末外戚宦官交相干政,此起彼伏,这些人把持朝政,安插亲信,使本来就有极大弊端的东汉选举制度也破坏殆尽,举官不再问品行、学业,只看门路和金钱,这就堵塞了一般士人的出路。士人一方面热烈追求仕宦,一方面黑暗社会进身无望,理
想与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因而就有了“游子”的“草木摇落功业无成思远路”的乡愁和“思妇”的“韶华易逝空床凄冷泪轻流”的闺怨。
提问:从以上资料中,能看出此诗还祈求了一种怎样的愿望? 明确:祈求社会安定、渴望家室团聚的愿望。
提问:可谓是“乱世之音怨以怒”的表现,这是一腔能直抒胸臆的忧愤吗?(不是)那是怎样的恼怒?
板书:一腔无可名状的忧愤
师结:这四个一结合铸就了一首成就极高的五言诗,讲述了东汉末年大多数文人的悲剧人生。
四、规律总结
如何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
1、通过抓取意象,解读意境。
2、通过动作描写。
3、通过表达情感的主旨句。
(师范背,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生齐背)
五、课外拓展
请同学们或就其执著追求人生价值而不得,或就其面对乱世给他造成的苦难,写一句话,或劝慰,或激励„„给身陷愁云阴霾的人一些方向,一些能重新绽放笑容的契机。
第五篇: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尤其是其中的爱情观和苦难观。教学重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教学难点: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世界总会有痛苦的感情,在奔腾不息的生命之河里漂流,我们今天就要去聆听一段忧伤的吟唱,那是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一声叹息,是一朵忧郁的苦痛的花朵。二:知识积累,出示幻灯片。
1、《古诗十九首》
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编者题为“古诗”,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
2、五言诗
古代诗歌体裁。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3、萧统与《文选》
萧统,梁武帝的长子,曾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卷二十九。
三、诵读,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我不说一起读,因为诗歌需要我们静思默想,一起读容易禁锢自己的头脑,使头脑一片空白,有句成语:异口同声,说的就是这种情形。但自由读可让大脑更有思想、更有情感。
1、正音
“采之欲遗谁”中的“遗”读“wei(4声)”,是赠送的意思;“还顾望旧乡”中的“旧乡”指的是故乡。
“同心而离居”中的“同心”和今天的不同,是指感情深厚。
2、那诗中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是哪些?
——思——离——忧伤。
3、那么这是一首什么诗?
——思乡怀人的诗。
4、说说同学们知道的“思乡怀人”的诗歌。出示幻灯片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古人表达感情方式
(1)、在本首诗中,诗人是通过什么方式去表达他的思想感情的?
——涉江采芙蓉——古人采摘香草赠亲友的行为
(2)、课外拓展,出示幻灯片
珍贵自古寓于常物,古代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枝花或是一棵芳草,如灞桥折柳,又如王维《相思》中的红豆。采摘花草赠亲朋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中也常有出现。如:
赠范晔 陆凯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陆凯赠给朋友范晔的是代表江南春意的一枝梅花。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这首诗中的主人公赠给所思之人的是“最好看的一串树花”。
四、诗歌鉴赏品味
(一)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
1、君子之花
问题:这首诗为什么是“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而不是其它物?芙蓉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请学生回答后,师总结“荷花”这个意象。(出示幻灯片)
(1)、“芙蓉”的别名有:荷花、莲花、菡萏、芙蕖、君子花、凌波仙子、水波仙子、六月春、中国莲、玉环、玉芝等。(为什么有这么多优美的名字?)
(2)、荷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也是品德高尚的花。从古至今,人们都把荷花当做是圣洁之花,不仅在于荷花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沁人肺腑,而且还在于荷花有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气质。
(3)、所以,君子们对此花情有独钟。如:
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特点:香气清幽、品质高洁
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有美好的品质。如《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通过芬芳的花草和繁盛的服饰来表现其高洁的品格和志向。
因此荷花的其中一个别名叫君子之花。
(4)、选择“芙蓉”这一意象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表达一种什么情感?
明确: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表达了纯洁美好的感情
2、佳人之花
采莲曲二首(其二)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沙扬娜拉一首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3、爱情之花
西洲曲 南朝乐府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二)、一串真纯自然的动作。出示幻灯片:
1、涉江而采的动作描写
在这一高洁优雅的意境中,主人公发出了哪些动作行为?(涉、采、遗、思、顾、离)
2、还顾而远望的动作描写 明确:目的:远望权且当归。(还顾望旧乡的结果呢?——长路漫浩浩)
结果:归之不得
情感:忧愁无奈之情跃然纸上。
(三)、一声沉重无奈的叹息。出示幻灯片
1、在全诗中,最直抒胸臆,最能表达主旨情感的是哪句?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倍感相聚无望,于是,郁积在心中的忧伤就幻化为天地间的一声幽叹。叹什么? ——离愁别恨
总结:世上多少情侣,碍于水阔天长,在日复一日的相思折磨中变成怨偶,没有一种生命能与时间匹敌,即使看得到沧海变化的神仙,最后也在逝水流年中身心俱老。比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迢迢牵牛星》(超链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佚名)提问:《迢迢牵牛星》一诗中,讲的是谁的故事?(牛郎织女)师结:用一年的时光等候一天的相聚,用一生的执着守望一刻的幸福,难怪后人叹为“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有如此至深至真之情,却不能相守终老,难免令人扼腕叹息,悲伤忧愁之情油然而生。
五、合作探究,出示幻灯片
1、抒情主人公是谁?
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2、游子的思念
假如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漂游在外男子,简称“游子”,我们怎么来讲这个故事?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末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3、怨妇的忧思
如果抒情主人公是一位多情的女子,我们怎么来讲这个故事?
一剪梅
北宋 李清照 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4、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