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历史教案
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很多高一学生感觉历史“无用”,若教师再不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知识的价值,把课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难使高一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一历史教案模板,快来看看写吧。
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
1、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高一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方法与过程: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高一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高一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高一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讲授新课:
一、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高一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导入新课: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高一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设问:请观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时的夏禹有何变化? 这时的夏禹因为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举例: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
1、王位世袭制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内部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选贤与能”。设问:成为夏国王的大禹还会继续推行禅让制,选出他的继任者吗?
材料分析:禹继位后,社会进一步发展,阶级已经形成,组成国家的各政治、军事要素已经具备,国名“夏”,禹就是“夏后氏”(夏朝)的第一位国王。他的儿子启杀掉益而夺得王位。从此,“禅让时代”结束,“夏传子,家天下”的时代开始。
——《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却不给他实权。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杀掉益而继承王位。这说明我国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已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中国社会也由“天下为公”的时代进入到了“家天下”的时代。
提供两段材料给高一学生,可比较分析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与阶级社会的“家天下”: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和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袭制不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终弟及这种形式。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商朝为例说明。在中央,最高统治者为王,设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卜、祝、史负责占卜、祭祀和记录王朝大事;武官师执掌军权,各类官职的主要职能划分非常清楚。在地方,商时期方国林立,方国首领被商王封赐为“侯”“伯”等,他们对方国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力,同时对商王效忠,定期纳贡、朝见,并奉命征伐。(这里可结合《商朝疆域图》和高一学生所熟悉的《封神榜》,以周方国的文王被赐封为西伯侯为例讲述,高一学生更易理解。)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前1046年,陕西一带周部落首领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西周强盛时控制的地区,已经远远超过商朝。
材料说明:“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
西周控制区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辽宁,南达长江,是三代中疆域最大的王朝。
情境设置:对于如此庞大的王朝,作为周王,怎样才能有效地统治?(西周疆域图)
1、西周的分封制(“分土封侯制”)(武王开始,周公继续)
(1)分封的目的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最根本的即巩固统治)
情境设置:如果我是周王,我该怎样进行分封呢?(结合《周朝分封诸侯分类示意表》说明分封的对象,能认识到分封的主体是同姓分封,同时可结合地图说说一些功臣的封地)
(2)分封制的内容(周王与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尽到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举实例说明,周成王、周康王时期的会盟诸侯,周昭王时期的巡游南方。)③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分封制也是一种分级立宗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以下不再分封。)
(3)分封制的影响 设问:当周天子把同姓王室贵族、立功的异姓贵族和先代贵族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以后,他们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是否真如周天子所想,巩固统治,扩大疆域?(用此设问主要是让高一学生充分体会分封制带来的影响,高一学生可结合教材以及自己的认识进行思考。)
教师总结:认识分封制的影响,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强大,与诸侯国势力强弱成反比。当周王室力量强大时,就能保持对诸侯国的震慑力,并能通过诸侯国强化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当周王室力量衰弱时,诸侯国独立性就会增强,并威胁到周王的统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对周王朝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明显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掩盖前者。
2、西周的宗法制
设问:在分封制下,为什么分封的主体是同姓王室贵族? 同姓王室贵族和周王的关系最亲。他们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而血缘关系的亲疏对周朝同姓贵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实际上,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亲疏不同的家族结构,构成了当时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它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1)宗法制的含义 简单说即宗族的法规。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庶嫡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庞大的宗族网;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其中嫡长子继承制是最大的特点)。
(3)影响:确立一整套分配与继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早期国家制度以宗法制为核心,用分封制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禄制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总结:在夏商周时期,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规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会统治秩序,分封制则保证了周王对全国各地的统治。它们互为表里,相互渗透,共同维持西周社会秩序正常运转。
第二篇:高一历史教案
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大象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内容《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我说课的第一个内容为说教材。
一、说教材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这一课时主要概括了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主要特点。本课内容我们这一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后面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商周三朝的兴起、强盛和衰落。从而使学生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本部分教学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知识目标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学习,理解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学会探究它对中国社会深远的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意目标
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难点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实现教学目标,结合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这几种教学方法。
讲授法可以向学生系统的传授科学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讨论法在于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谈话法则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师生双边的情感交流。
三、说学法
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新课改中“改变历史学习方式”的理念,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学习: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分析情境,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学会利用辨证法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讨论,相互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求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程序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按以下三个部分展开课堂教学:
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用约20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部分的学习。
最后,用约5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我的说课就到这里,下面进入试讲环节。。。。
1、导入新课(写题目)说起大禹治水的传说,我想同学们都是耳熟能详的。有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提问,评价。)我们中国国家的形成,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有密切的联系。大禹治水需要统一指挥和动员各地人民的力量,加强对人民的组织管理。所以,大禹治水和发展农业的过程就成为打破氏族部落组织,由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王权专制代替氏族民主,国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长的过程。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由于战争的频繁,禹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致发展成个人专断。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一个首领因迟到而被禹杀了。可见,禹似乎已不是群众的首领,而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了。这反映了中国早期的政治管理制度开始具备雏形。
2、讲授新知识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写提纲)
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2.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对于夏商的政治制度,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去搜集有关夏商的官位及其职能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进一步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教师给学生概括指出:)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最高的时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奴隶制的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3、结束部分
总结归纳,布置课外作业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科举制度的演变,其中交叠着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演变的趋势和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最后我布置了以下几个题目:分析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我国现在的政治制度有不有联系? 让学生课后认真思考。)
今天我的说课和试讲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希望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导。
第二课内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大象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内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我说课的第一个内容为说教材。
一、说教材
本次说课内容为大象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内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同样本课内容也是我们这一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后面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对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使学生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本部分教学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知识目标
了解“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知道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探究它对中国社会深远的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意目标
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的重点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难点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和作用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实现教学目标,结合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这几种教学方法。
讲授法可以向学生系统的传授科学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讨论法在于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谈话法则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师生双边的情感交流。
三、说学法
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新课改中“改变历史学习方式”的理念,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学习: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分析情境,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学会利用辨证法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讨论,相互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求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程序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按以下三个部分展开课堂教学:
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用约20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部分的学习。
最后,用约5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我的说课就到这里,下面进入试讲环节。。。。
1、导入新课(写题目)
我想大家关于秦朝的许多影视作品都很熟悉吧, 提到秦朝,大家第一印象是什么?(提问,评价。如秦始皇、兵马俑、万里长城、秦皇陵„„)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中间经过了群雄割据的春秋战国。战国后期,商鞅入秦,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后来居上,国力跃居七雄之首。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开始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秦王嬴政“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不到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中华民族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正如诗歌记载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秦王扫六合》)由此导入新课。
2、讲授新知识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写提纲)秦朝建立后,创制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这一制度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建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二是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是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一、至高无上的皇权 1.“始皇帝”的来历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以后,嬴政认为“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下令大臣“议帝号”。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秦王政决定从三皇五帝的称号里摘出皇、帝二字合成一个新词“皇帝”,作为统一大王朝的君主的正式称号,称“始皇帝”。秦始皇帝的名号有两点含义:一是创立皇帝称号;二是其中含有序号,自己为始皇帝,以下顺序为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从此皇帝就成了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一切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帝制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自秦开始至清末,延续了二千一百多年。历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都沿用了“皇帝”的称号。
(然后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下皇帝的称谓,拓展学生视野。)对于皇帝的称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皇帝自称为朕。我们知道,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唯我独尊,如果不是具有独一无
二、至高无上的特点,也就无法具有特殊的政治和社会 的意义了。(“孤”则是王的自称。)本来在先秦时期朕是男子的第一人称单数,从秦始皇帝开始不再通用,只有皇帝可以用。一类是第二人称单数,如皇上、圣上、陛下。
皇帝的特殊权力和地位使得皇位继承意义重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起政治动荡,导致无序、失控。皇太子继承制是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把父系家族内部的继承秩序稳定下来,并且明确化、法律化。
提问:中国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呢? ⒉特点
(1)皇帝神圣
皇帝地位至尊。天子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在讲此问题时,可以找如下资料进行补充,使学生了解皇帝至尊的地位。①名号制度体现皇帝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包括皇帝以及附属的皇后妃嫔、太上皇、皇太后、皇子、皇太子、皇孙、公主等在内的皇帝宗族名号系列,还有谥号、庙号、尊号等称号系列,突出皇帝制度的神圣、尊严。②有祭祀天地山川的权利,显示其联系上天与人间的特殊身分。③有历法、年号、礼仪、乘舆、宫廷、陵寝等一系列体现正统与等级的规章制度,表现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形象。④有后妃制度、宗室制度、以及有关皇子、公主、外戚等的一系列制度来保护、协调家族利益,其核心是宗法制度。⑤有皇太子继承制体现皇权的延续和稳定,并保障皇权的顺利交接。⑥皇室开支有财政保证。⑦有宦官制度为之服务。
(2)皇权至上
皇帝权力至上。皇帝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皇帝拥有最高权力,比如最高决策权、政务的最高决定权、财政的最高支配权、立法和司法权、官吏任免权、军事指挥权,等等。皇帝是封建社会政治权力金字塔形结构的尖,他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庞大的官僚机构来处理日常事务,实现政治统治。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是以皇帝制度为中心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社会秩序的理论基础。
皇帝制将国家的一切大权,即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手中,并且实行皇位继承制。这都体现出权力的高度集中,而高度集中的权力是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另外,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3、结束部分
总结归纳,布置课外作业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在历史上不断上演,专制的皇权也越来越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并且也越来越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障碍。
最后我布置以下几个题目:比较西周的分封制,分析秦朝郡县制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让学生课后认真思考。今天我的说课和试讲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希望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导。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大象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内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我说课的第一个内容为说教材。
一、说教材
本次说课内容为大象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内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同样本课内容也是我们这一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后面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使学生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本部分教学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知识目标
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明白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探究它对中国社会深远的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意目标
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的重点是:内朝与外朝、三省六部、行省制度
难点是:如何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按以下三个部分展开课堂教学:
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用约20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部分的学习。
最后,用约5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我的说课就到这里,下面进入试讲环节。。。。
1、导入新课(写题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我们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即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秦始皇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西汉王朝建立后,刘邦承袭了秦始皇所开创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讲授新知识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写提纲)1.汉承秦制
司马迁说“通古今之变”。汉承秦制,汉朝在注意总结历史经验上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汉朝继续推行皇帝制度。(引用教材“学思之窗”的材料,说明皇帝的权威得到加强,上传下达的命令得到有效畅通,汉初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汉内朝与外朝
汉武帝之前的西汉皇帝基本上是以黄老的清静无为思想制订国策,只求遵守刘邦、萧何定下的政策、法令、制度、皇帝垂拱深宫,由宰相主持日常政务。对宰相的要求不高,只要能照章办事就行。从汉武帝开始,这种局面无法继续下去了。因为经过七十年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国力强大,汉武帝又是一个雄才大略、不甘寂寞的君主。在他的指挥下,内外政策发生剧变,清静无为转为积极有为,对主要辅佐宰相之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怎么变呢?是感到他们权力太大,加以削弱吗?是认为他们出谋划策太多,“权移主上”,而故意搁置不用吗?(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学思的兴趣,以达到进一步获取知识的目的)
然后教师做一解释:否!恰恰相反,是更迫切需要统治经验丰富的宰相多行使权力,多出谋划策,以助自己大展宏图。然而,当时的宰相制度却愈加不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
中朝是汉武帝设置了一个新的机构,是和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宫廷系统相对立。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这个系统被称之为外朝。在中朝出现之前,丞相就是政府的行政首脑,他参与国家方针大计的决策过程,但是等到中朝一出现,真正得到皇帝信任的和皇帝一起参与决策的是中朝的官员,而不再是以丞相为首的合法的政府系统的官员。原来的合法政府官员被排斥出决策圈之外,成为一个政务的执行机构,真正的宰相职权落入了中朝官手中。中朝官的官员的构成起初是皇帝的文学侍从之臣,被称之为“天子宾客”,即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严安、主父偃等这批人,后来,汉武帝把这个制度更完善化,吸收了一部分朝廷的大臣来参与。汉武帝动用了不同的手段,使得丞相的实权被剥夺。汉光武帝进一步剥夺了宰相的权限,扩大了尚书台的权力,在这点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把大权实际有效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3.隋唐三省六部
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三省分掌议政、决政、行政三权,实际将秦汉以来的丞相之权一分为三,分隶三省,总与皇帝,从而大大加强了皇权。六部各自分掌行政、财政、军政、司法、工程等权利。各司其责,中央机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通过讲述三省六部的职能、相互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出其特点,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是相互牵制和互相监督的;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要注意引导学生与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进行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相权被一分为三,皇权大大加强。实质是加强皇权,有效地维护了统治。由于上面的讲述已为分析这个问题做好了铺垫,因此,教师在此只需稍加指点,便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出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最后,教师概括为:①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三省六部制使秦汉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得以完善,中央集权得以加强。这对于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4.宋削弱相权
三省六部制在宋朝演变,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宋朝建立的背景,重点强调在宋朝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皇权继续得到加强。
5.元中书省和枢密院
而宋之后的元朝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封建国家,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
提问:元朝实行中书省制的目的是什么?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还实行了哪些制度?(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进行提问、总结分析)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行中书省的权力很大,引用一段材料“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表里。”(《元史·百官志》),让学生来概括元朝设立中书省的目的。作为山东、山西、河北则称为“腹里”,作为中央特区,由中书省直辖。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还设立了枢密院为最高地军事机关;设立宣政院通领宗教事物和西藏地区,皇权继续加强。
3、结束部分
总结归纳,布置课外作业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可以看出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一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汉朝的中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元朝的中书省制度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自汉到元都不断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保证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最后我布置以下几个题目:(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认真思考。)今天我的说课和试讲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希望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导。
第四课
《明清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大象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四课内容《明清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我说课的第一个内容为说教材。
一、说教材
本次说课内容为大象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内容《明清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样本课内容也是我们这一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后面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对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使学生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本部分教学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知识目标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明清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探究它对中国社会深远的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意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明朝和清朝强化君主专制制度措施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分析清朝专制政策的危害,使
学生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的重点是:内朝与外朝、三省六部、行省制度
难点是:如何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按以下三个部分展开课堂教学:
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用约20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部分的学习。
最后,用约5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我的说课就到这里,下面进入试讲环节。。。。
1、导入新课(写题目)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一、明朝内阁制的建立(板书)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1)历史原因——元相权过大,威胁皇权(2)具体原因——胡惟庸恣意妄为(3)直接原因——明初宰相职权扩大(4)根本原因——加强皇权
第三篇:高一历史教案(共)
【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主备人:李华茂执行时间:第周学科长审查签名: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一、内容及其解析: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通过比较两次工业革命,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从世界交流频率、规模、联系方式等方面认识整体世界到来的含义。总结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阶段及各阶段的基本特点;科技革命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促进了西方殖民手段的变化,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对各国影响的区别。
二、目标及其解析:
正确认识整体世界形成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和其中的罪恶活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正确的世界意识,尊重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了解科学家的活动,学习他们为科学不断探求的精神和执著追求的人生态度,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方法及设计思想:
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举例说明自己身边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了解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整体化程。
四、教学过程: 导入:
材料:当美国人用1万美元买下通用汽车的庞蒂克牌汽车时,3000美元是给韩国装配工人的,1750美元付给日本制造零件厂商,700美元付给德国 设计师,400美元用来购买台湾和新加坡的各式零件,250美元付给美国的广告与营销服务,余下近4000美元给底特律与纽约的银行家、保险公司的„„这代表了当今全球产业的复杂关系。
——美国前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
提问:罗伯特·赖克的这个数学分析题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怎样的重要趋势? 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引入主题:走向整体的世界 新课讲授: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条件
(1)政治条件: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下来,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2)资本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和国际货币的出现,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3)劳动力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起来。
(4)市场条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各国通过革命或改革也进一步拓宽了国内市场。
(5)技术: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2、概况:
(1)能源——电力广泛应用: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到七十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动机出现——电灯、电车、电影等相继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如美国的发展变化。电气时代的到来,推动了钢铁产业的发展,钢铁工业的发展使重工业在工业的比重直线上升,史称“钢铁时代。”
(2)交通运输的发展——内燃机的使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90年代,德国卡尔·本茨等人发明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迅速发展。
(3)石油化工:内燃机的使用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促进了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的发展,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打出世界上第一口油井,60年代,德国建立世界第一家石油化工厂,1876年,瑞典的诺贝尔发明炸药。
(4)电信事业:70年代,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90年代,意大利人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成功,为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创造了条件。(5)农机:美国的汽油拖拉机。
(6)生产组织式的变化:垄断组织的出现,a、原因:生产和资本高度的集中
b、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c、进一步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垄断资本家控制着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命脉 *特点:
1、科学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起来。科学推动生产力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体现得尤其明显。
2、多国同时进行
3、有的国家是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以发电机,电动机的出现为标志,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5、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
三、世界连接为一体
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局部性的国际交流发展为全球性的沟通、分散的、局部性的世界变为互动的、连成一体的整体性世界。(1)交通工具的变革,使远程运输变得更为广泛、安全、便捷。(2)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使人们的跨时空联系日趋频繁和便利。(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使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更为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2、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过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3、影响:(1)积极
A、世界一体化,促进了人群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也带来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极大的促进了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
B、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C、世界一体化促进了全球文化交流的扩大,工业文明地区与非工业文明地区的交流,不仅是物质的流动,更重要的是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世界一体化客观上是历史的进步。(2)消极:
A、它扩大了资本主义工业国家以及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并最终导致亚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B、资本主义列强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不可避免导致军备竞赛、军事结盟乃至军事对抗和战争,19世纪日趋复杂的国际关系,实际上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在国际政治领域内的体现。
五、小结: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最终形成,各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均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也就是由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左右经济运行,任由企业自由发展、优胜劣汰,而政府并不对经济生活加以干预。自由市场经济如同没有笼头的野马一样在一个世纪的狂奔之后,灾难开始出现了,那么会是什么灾难呢?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美国又将如何应对呢?我们将在专题六一起寻找答案。
六、目标检测:
完成教材中的思考题及课文后的自我检测与材料阅读与思考
七、配餐作业:
1、有位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在北美生根开花?”这说明()
A.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B.地缘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C.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D.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2、右图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页,从中可以获取的准确信息有()①电话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②当时中国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③当时的教学已经讲授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④电话已完全改变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1882年,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后以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 B.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 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D.上海市民一直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 4、2006年北京国际汽车(Auto China 2006),于2006年11月19日至27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和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右图是展览会展示的世界首辆汽车——120岁的奔驰。与其同一时期出现的是()
A、火车
B、汽轮
C、电话
D、电脑
5、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成就,其主要发明包括:()①电灯②电车③有线电报④电话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手机是人们普遍使用的通讯工具。从科技的角度而言,这一工具的科学基础主要源于()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D.世界现代通讯技术的进步 7、19世纪下半叶,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上述状况反映了()A、全球化趋势出现
B、世界市场的形成C、殖民扩张的开始
D、资产阶级的形成
8、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之后,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此,丹阳五中开展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社会的变迁”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们可以通过以下哪些事实证明他们的观点()
艾克斯穿着人造纤维的衣服去拜访亲戚②爱丽丝与鲍勃谈恋爱不用面对面地进行
③李克尔梅在远洋轮船包厢里订了上海的旅馆④摩尔根家族开始投资石油工业,获利丰厚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2008年8月29届奥运会在北京圆满落幕。首届奥运会于1896年在雅典举行,有澳大利亚、美国等14个国家的311名运动员参加,他们参加奥运会最不可能使用的交通工具?()A.自行车
B.飞机
C.火车
D.轮船
10、右图漫画名为《参议院的老板们》,是美国画家约瑟夫·克普勒的作品。某班学生对此漫画的解读发生了争议,以下解读错误的是()A.此图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B.此图可被誉为“蒸汽时代”的政治生活
C.此图描绘了垄断组织控制国家政治生活的场景
D.此图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上层建筑
11、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的局面,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
A.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落
B.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来居上
C.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
D.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和日本的普遍确立
12、某学者进行了一场学术演讲,演讲提纲如右图所示,你认为该学者演讲的主题是()
A.重大科学理论的出现是科技革命的先导
B.欧洲是当今世界的科技中心
C.伟大的科技革命造就伟大的科学家
D.伟大的历史人物推动历史进程的大发展
13、近代两次工业革命中,美国都居于领先地位的是()A.蒸汽能源的广泛运用
B.石油产品的广泛出现 C.电力能源的广泛运用
D.交通运输工具的创造发明
14、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重工业占主导地位
B.交通运输业获得迅速发展
C.化学工业兴起
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15、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则消息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C.垄断组织不断扩大并占主导地位
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工业革命的主角——蒸汽机,是经济和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科学对工业革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工场手工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和以经验为主的技术;以机器为主的大工业生产,需要用自然力代替人力。这就得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知识。大工业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从此,科学在生产中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简明科学史话》
材料二:科学开始对工业没有什幺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做出。相反,它们多半是由相应非凡的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后,科学家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作坊。一——《全球通史》 材料三:在美国,产值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1904年约1900个,占企业总数的0.9%,而它们拥有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25.6%,它们的产值占总产值的38%。在德国.雇佣50个工人以上的大企业,在1907年占企业总数的0.9%,而它们拥有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39.4%,占有的蒸汽马力和电力分别高达75.3%和77.2%。
请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了工业发展与科学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发?(4分)
(2)对比材料一、二,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4分)(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4分)第4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答案
1---5CCCCC
6---10 BBBBB 11—15DDDAC
16、【答案】
(1)关系:科学转化为技术。对工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工业的发展又反过来对科学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为科学的进步发展创造条件。(3分)启发: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分)(2)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发明多来自于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科学的作用尚不突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对生产力的发展发挥显著作用。(4分)(3)现象:垄断组织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分)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扩大了生产的规模,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2分)
第四篇:高一历史教案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通过学习袁世凯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强大和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封反帝的革命任务;通过学习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使学生认识到:民主共和以深入人心。
重点分析 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运动是重点。难点分析
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是本课难点。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节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运动
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转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袁世凯专权
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后,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并且派人刺杀宋教仁,从而导致了反袁的二次革命。二、二次革命
1912年8月,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一是联合中间力量,造成中国第一大党,以夺取国会中多数席位,建立以国民党为中心的内阁。二是企图通过民主手段建立责任内阁,但是这一行为,阻挠了袁世凯的独裁。因此,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宋教仁
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
教学目标
第四节 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 重点:①中华民国的成立;②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历史教训。
难点:①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②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教学过程:
首先提问学生:“以前我们曾讲述过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这两次革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什么?”教师补充说明: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一贯采取仇视和镇压的政策,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就是在列强的武力镇压下失败的。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仍然采取了这种政策。只不过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他们也在不断地变换干涉、镇压的手段。引入本课主题。
一、“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关于“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伪装及实质”,所谓的“严守中立”然后让学生依据教材分析“严守中立”的实质。
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任何阶级进行革命的首要目的和基本问题都是建立政权和掌握政权。②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选择。③南京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④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⑤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①对内政策反映出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政权;②对外的妥协反映出这个民族资产阶级政权的软弱性。
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袁世凯篡权的有利条件:①中外反动势力的支持;②革命派的妥协退让;③袁世凯的反革命两手。
四、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
一、“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1.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伪装及实质
2.中外反动势力压力下的“南北议和”
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中华民国的成立
2.中华民国对内对外政策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和性质
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中外反动势力的支持
2.革命派的妥协退让
3.清帝退位
4.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四、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1.辛亥革命的性质
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3.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和教训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立宪派,保路运动,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3.通过对保路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保路运动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三节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重点:①保路运动;②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难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实质。
教学过程:
首先提问学生:“《辛丑条约》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清政府面对如此困难局面,将会有何打算?”,引入本课主题。
一、“预备立宪”和立宪派
二、保路运动
三、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关于“武昌起义后的形势”,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简单说明: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响应,各省相继摆脱清朝统治而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呈现土崩瓦解之势。与此同时,各省的立宪派、旧官僚相互勾结,采取各种形式进行篡权活动,使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潜伏着严重危机。板书设计
第三节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一、“预备立宪”和立宪派
1.背景
2.过程
3.实质
二、保路运动
1.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
2.保路运动
三、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1.武昌起义的成功
2.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3.武昌起义后的形势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同盟会的建立;同盟会的性质和政治纲领;三民主义;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内容和作用;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3.通过对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摧毁一个旧制度需要经过艰苦斗争,是要付出鲜血和生命代价的。学习革命党人为了革命事业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分析
①同盟会的建立是重点。
②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重点。难点分析
如何评价三民主义是难点。
教学设计方案
第二节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重点:①同盟会的建立;②同盟会的政纲。难点: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相关图片。教学过程:
一、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关于“同盟会的建立”,然后要求学生从规模、领导机构、组织形式、政治纲领、人员构成几个方面分析中国同盟会与兴中会的区别。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关于“黄花岗起义”,教师重点强调:第一,这次起义是同盟会领导的诸次起义中有充分准备的一次,孙中山吸取以往起义失败的教训,起义前,领导做了三项准备工作:首先他到欧美华侨中募款,支援起义;其次,在香港成立起义领导机关—统筹会;另外组织了“敢死队”作为中坚力量。第二,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同盟会领导上的软弱,始终没深入群众做思想发动,对各地分散的群众斗争,也没联系、组织和配合,使起义陷于孤立而失败。第三,起义的影响,补充说明它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使推翻清朝专制统治成为人心所向,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板书设计: 第二节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一、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1.同盟会的建立
2.同盟会的政纲
3.三民主义及其评价
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1.论战的起因
2.论战的内容
3.论战的作用
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1.萍浏醴起义
2.浙皖起义和镇南关起义
3.黄花岗起义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教学建议 重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课重点。
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是本课难点。第八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动画等。教学过程: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重点是讲原因和”扶清灭洋”的口号。原因可从以下二个方面讲。
(1)历史根源:自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在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过程中,山东民众深受其害,散布在山东各地的义和拳,便自然地成为广大民众反帝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核心。
(2)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矛盾激化。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罪行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板书设计
第八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的原因
2.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1.义和团运动向京津地区发展
2.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
2.义和团与清军抗击八国联军
3.八国联军侵略暴行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辛丑条约》的签订和主要内容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教学目标
1.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产生的年代和发布;中国早期著名的资本主义企业;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中国无产阶级诞生的年代、发布和来源;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早期斗争
2.⑴通过学习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使学生理解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认识到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产生。
重点分析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是本课重点。难点分析
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重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难点: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思考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由此导入新课。
二、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三、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1.兴起的社会条件
2.民族工业的出现
3.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二、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1.先于中国资产阶级而诞生
2.来源和分布
三、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早期斗争
1.特点
2.早期斗争
第五篇:高一历史教案-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一章第一节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局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局;“宁汉合流”;国民政府性质;“二次北伐”;“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国民党的“训政纲领”;蒋介石强化国家机器;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特点;“改订新约运动”。
2.能力方面:
(1)通过旧军阀与新军阀、一期北伐与二期北伐对比的教学,培养学生概括、比
较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训政纲领”和中美关税新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揭示其本质的能力。(3)通过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政策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具体分析
并作客观评价的能力。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国民政府的性质、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国民政府的反动本质。
(2)通过“东北易帜”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观点,强化爱国主义情感。4.学生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结合近代前期民族工业发展状况考察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显著发展,对历史知识进行纵向联系,整体把握民族工业发展线索。(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训政纲领”、中美关税新约等重要史料,掌握
正确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国民政府的性质是重点。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后,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成为代表大地主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党和反动政权。突出这一重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本章引言关于大革命失败后国民阶级关系变化的论述,把握1927年至于937年国共对峙这一时代特征,加深对国民政府一系列反动内外政策的认识。
(2)国民党的“训政纲领”是重点。“训政”的实行,确定了国民党***垄
京翰教育http://www.xiexiebang.com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www.xiexiebang.com 断国家政权的政治体制,维护了蒋介石的独裁专制。这一特征,贯穿国民党22年反动
统治的始终。2.难点分析:
民族工业发展状况是难点。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由显著发展到日渐萎缩的过程。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对民州长业具有推动和摧残、压迫双重作用。对此,学生容易以偏概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剖析国民政府经济政策对发展民族工业的利弊,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上学期欠已经学习了国民大革命的历史。自1924年国共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后,大革命的洪流在全国兴起。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谈谈大革命取得哪些成果,最
大的成果是什么?生:(思考并作答)
师: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却失败了。国民大革命是怎样失败的?
生:(与教师共同回忆)
师: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板书第一章与第一节课题,并用括号注明该时期起止年代:1927年8月~1937年7日)
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局
师: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面临怎样一个混乱局面? 生:(结合教材文字叙述,归纳新、旧各派政治、军事势力)
2.“宁汉合流”(1927年秋,南京)
师: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的是宁汉两派。这两派已彻底背叛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政策,在反共这一根本问题上取得一致。但他们都以国民党“正统”自居,互相争夺最高领导权,是哪些因素最终促成了宁汉双方合流?
生:(按教师要求读书)
师:以退为进,是蒋介石在政治风向对他不利时的惯用手法。请看他在日记中的自
白和下野后的活动。
生:(新闻记者教材史料和小字,了解蒋介石日本之行情况)
师:请同学们整理出国民政府自1925年7月成立到1927年秋宁汉合流的演变线索,在笔记本上绘制一幅国民政府分合示意图。
生:(同桌讨论、绘图)
京翰教育http://www.xiexiebang.com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www.xiexiebang.com 师:再回忆一下,中国近代除国民政府外,还有哪些政权曾定都南京?
生:(列举)
3.民政府性质师:请同学们思考,大革命失败后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已经成为哪个阶级的政治代表中国国内阶级关系有何重大变化?还可对比一下国民党新军阀与北
洋军阀有哪些异同?
生:(同桌讨论)
师:在独裁、卖国方面,新旧军阀并无区别。但北洋军阀单凭武力统治,封建性更为浓厚;而国民党新军阀实行一党专制,稍具近代色彩。宁汉合流后,国民党内派系争斗并未止息。蒋介石如何利用内外形势重新上台?
生:(分析教材)
师:为了共同对付奉系军阀张作霖,蒋介石复职后,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国民党实力派取得暂时妥协,承认他们各自控制一块地盘。这就为日后国民党新军阀混
战进埋下了祸根。
4.国民政府的“二次北伐”(1928年)
师:(出示《南京国民政府北代示意图》)1928年4月,国民政府蒋、冯、阎、李四个集团军共70万人正式出北上讨奉。这次北代与1926年国共合作北伐,发生是否
相同?为什么? 生:(同桌讨论)
师:同学们再思考几个问题:1926年北伐吴佩孚、孙传芳时,哪个帝国主义国家公开干涉并制造三次惨案?二次北伐符合哪派帝国主义利益?又必然遭到哪个帝国主
义国家阻挠? 生:(思考并回答)
师: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止北伐,公然出兵山东,侵占济南,大肆屠杀中国军民,制
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
生:(观看插图)
师:同学们回忆,在近代前期,日本帝国主义在哪座城市曾制造过屠杀过中国军民的大惨案?又在哪一年以什么为借口强占过山东?
生:(互相补充)
师:蒋介石对日本屈辱退让,下令绕道北伐。北伐部队继续北上,逼近京津。张作霖见大势已去,于1928年6月3日乘专列退出北京,次日在沈阳附近的皇姑屯被日军预埋的炸弹炸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皇姑屯事件”。日本侵略者为何抛弃这个工具?
京翰教育http://www.xiexiebang.com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www.xiexiebang.com
同学们如何认识这次事件?
生:(各抒己见)
师:(提醒学生注意北京名称的变化)张作霖死后,其子张学良就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国民党决定采取和平方式解决东北问题,日本却再次横加干涉,企图把东北从中国本土分裂出去。生:(参见本章第三节所引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密奏)师:张学良身负国耻家仇,冲破日本的阻挠,毅然决然,于1928年12月薪9日,发出东三省“易帜通电”,宣布“力谋统一,贯彻和平”,“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同学们如何评价张学良这一行动?
生:(同桌讨论)
师;再总结一下,在“二次北伐”中,日本帝国议如何三次干涉中国内政?生:总
结并回答
师;北伐告竣,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开始“训政时期”。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
1.国民党的“训政纲领”(1928年10月)
师:随着北伐军事行动基本结束,1928年8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宣布“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10月,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训政”原是孙中山设计的建立民国的程序,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思想。
生:(阅读教材注释)
师:蒋介石以实施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为名,实行“训政”。(出示投影《训政纲领》全文,见《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三册)
生(指定学生朗读
师:根据以上材料,大家思考:“训政”的实质是什么?
生:(思考)
师:(补充介绍国民党中央机构)中央执行委员会由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是国民党最高党务机关。其核心又有两个机构:一个是中央常务委员会,负责日常党务:一个是中央政治委员会,又称中央政治会议,负责指导国民政府大政府方针。蒋介石不仅身兼这两个机构主席,还兼国民政府主席和陆海空军总司令。
2,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师:蒋介石如何巩固独裁统治,残酷镇压革命才和进步人士?
生:(结合教材文字及插图,了解蒋介石独裁措施,缅怀革命先烈业绩)师:(补充有关“中统”、“军统”史料,点明两特务组织正式成立于抗日战争时
京翰教育http://www.xiexiebang.com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www.xiexiebang.com 期的1938年)蒋介石的独裁遭到国民党其他实力派的挑战,导致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1929年至1930年)
师:(出示投影“1928年国民党军队序列”,见《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二次北伐”后,国民党各派所占地盘大体如下:蒋介石占有最富庶的江浙等东南地区,控制沪宁杭三大城市;冯玉祥占有陕甘宁等西北地区;阎锡山占有晋冀等北方地区;李宗仁占有两湖广西等中南地区。利用中央政权排除异己,是新旧军阀的惯用手段。蒋介石在地盘分配和军队编遣问题上力图削弱其他各派,使他与冯、阎、桂之间的矛盾日趋激
化,最终导致兵戎相见。
生:(阅读教材大字及小字,了解新军阀三次混战概况)师:1930年的中原大战,阎、冯、桂三派联合反蒋,故又称蒋桂冯阎战争。教材指出,这次大战不仅是国民党新军阀规模最大的混战,而且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
生:(回忆北洋军阀时期的三次军阀混战)
师:不论是旧军阀混战,还是新军阀混战,都是为了争夺地盘,都给人民带来巨大
灾难。
生:按教师要求阅读教材史料及插图
师:我们再了解一下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和外交政策。
四、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整顿税务师:国民政府建立后,战争不断,军费开支浩大。生:(读“阅读与思考”中“1928~1936年国民政府军事支出表”)师:国民政府为了增加收入,巩固统治,采取四项经济政策和措施。首先是整顿税
务,加台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
生:(阅读教材小字及课后“1928~1936年国民政府主要税务表”)师:请谈谈对整顿税务的看法。有何成效?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何影响?
生:(互相讨论,发表意见)
2.控制金融
师:什么叫“金融”,谁能为大家解释一下? 生:(发言,互相补充。教师作必要归纳)
师:国民政府通过哪四大银行控制金融?(强调准确记忆四行名称)这四大银行有
哪些权?
京翰教育http://www.xiexiebang.com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生:(阅读教材并复述)3.改革币制(1935)
师:国民政府为什么要实行“法币政策”?能否与学过的世界史知识联系起来考虑?
生:(思考)
师:“法币政策”有其国际背景。在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国际市场贵金属价格上扬,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据国民政府财政部统计,自1934年7月至10月,三个半月流出达2亿元以上,严重影响中国的金融和经济。因此,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宣布实行“法币政策”,其主要内容如何?
生:(阅读教材)
师:补充一句。“法币”以行权原属中央、中国、交能三行,中国农民银行是1936年新增的。请结合教材叙述及两幅插图,谈谈“法币政策”的作用。
生:(互相补充)
师:(作简要总结)一是改变了银两、银元、铜币、纸币并行流通的币制混乱现象,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二是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三是控制
四大银行的四大家族乘机掠夺巨额白银。4.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
师:在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政策”的时候,世界资本主义各国逐步摆脱经济危机;国内大规模内战也基本停止。在此背景下,从1935年起,国民政府开展了“国民经济
建设运动”。生:(阅读材料)
师:(补充史料)轻工业发展较快,其中棉纺织品、火柴产量增幅较大;交通运输业有相当进展,1936年开避第一条空中国际航线,1937年建成钱塘江大桥;重工业有所发展,农业生产在1936年达到旧中国最高水平。但由于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经济
复苏只是昙花一现。5.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特点 师: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有何特点?
生:(泛读教材)
师:第一个特点是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其发展状况和原因是什么?
生:(阅读教材小字及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资料)
师:请结合近代前期历史,总结中华民族工业从生产到三次发展的线索。
京翰教育http://www.xiexiebang.com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生:(与教师共同回忆、总结)师:第二个特点是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毛泽东同志对官僚资本的论断,分析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迅速膨胀原因,对比官僚资产阶级与民族阶级经济地位、政治态度的异同)师:第三个特点是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一战”前的1913年,在对华商品输出中,英国居首,美国次之,日本又次之;到1928年,日本居首位;而到1931年,美国跃居首位。英、日、美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势力的消化说明了什么?
生:(联系已学知识讨论)
师:帝国主义加强商品倾销,1932年,中国入超达8.67亿银元,创外贸史上入超最高记录。与此同时,列强还扩大资本输出,进一步控制中国金融财政和重大业。生:
(读小字及圆型图示)
师:综合起来看,这一时期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是举步维艰的,它的发展受到哪些摧
残?结合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加以分析。
生:(分析并回答)
师:最后谈国民政府前期的外交政策。
五、“改订新约运动”(1928年)
师:国民政府建立后,外交政策的主旨是什么?结合国民政府阶级性思考。
生:(读书并回答)
师:既然国民政府反苏亲帝,那么它1928年为何又发展“改订新的运动”?
生:(分析教材)
师:请回忆,鸦片战争后,资本主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手中取得哪些特权?国民政府此次是否要废除外国所有在华特权?
生:(互相补充)
师:国民政府不敢提出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改订新约,只涉及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两项内容。关税新约谈判比较顺利。1928年7月,美国首先与中国订立《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出示投影,全文见《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三册)
生:(指定学生朗读)
师:美国出于什么目的首先与中国订约?新约是否会损害美国在华特权?
生:(结合教材中史料讨论)
京翰教育http://www.xiexiebang.com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www.xiexiebang.com 师:列强用条约形式,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是否意味着中国在实际上真能得到对等利益?结合当今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处不同地位
思考这个问题。生:(同桌议论)
师:外国人长期把持中国海关,更使关税自主的实施大打折扣。但关税新约华竟加强了国民政府对关税的控制,具有一定积极作用。生:(参看课后“阅读与思考”关税收入统计表)
师: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总是,由于英美法日等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借故拖延,迟迟未能签约。对改订新约运动,应如何评价?
生:(思考并作答)
师:改订新约,恢复了一些中国长期丧失的主权,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它并未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更远远没有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只有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愿望才得以实现。小结师: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统治。经过“二次北代”,统治中国16年的北洋军阀退出了历史舞台,此后又出现了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局面。蒋介石凭借英美帝国主义支持打败对手,建立起军事独裁政权。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采取了一些经济政策和措施,发起“改订新的运动”,中央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工农业也有一度发展。但是,中国仍继续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布置作业1.完成甲组、乙组练习。
2.按照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四项,编制1927~1936年大事年表。
京翰教育http://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