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敦煌旅游美文
导语:敦煌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隶属甘肃势泉市管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敦煌旅游美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敦煌旅游美文(1)
敦煌的夜是那么的漫长,我看到的是华灯初上却又染着凄凉。没有你的夜,唯有寄情杜康,但这又岂能让我把你遗忘。敦煌的夜,我夜空中最亮的星,何不释放你的光芒,让我找到你心的方向。
河的对岸留下了你发的芬芳,我要穿过桥梁,去见我最爱的姑娘。看着河水缓缓地流淌,正如你轻轻地歌唱你不要这样,你该回到你最初的地方。我就要离开敦煌,就如哈密瓜断了瓜秧。但它依然香甜,如我不断的思念。
敦煌的霓虹把我的身影拉长,即使相遇你也分不清我的模样。我经历的沧桑已是过往,你是否还是那我喜爱的模样。我最爱的姑娘,我就要离开敦煌,感伤、惆怅爬上了我的面庞。泪水洗不净的是你,我心爱姑娘的模样。
离开你的火车已发出声响,我离开了天堂有你的地方。我留下的是一抹忧伤,让你知道我来过有你的地方。你不要忘记家的方向,那里有温暖,阳光和洁白的婚纱飘扬。夕阳用大地遮住脸庞,留下一片金黄,我摘下为你披上。一起看着牛羊在高原上流浪,这不正是我们的过往?
我还在继续流浪,但是心留在了路上又或飞向远方,为了他心爱的姑娘。欢笑掩盖不了惆怅,我已厌倦了徒劳的空想,希望华山的秀丽与锋芒能让我重拾梦想。
敦煌旅游美文(2)
远处,一列列马车驶向远方;近处,一声声驼铃逼近东方……这已经是几千年以前的事了,可是敦煌的眼泪却一直流到了现在。是该觉醒的时候了,让它笑吧!
今天,我们也同海子一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双手环抱大敦煌,让它也看看大海的浩大,看看蓝天的浩瀚,让纯净的海水洗去它多年所受的耻辱。海潮退去以后,我们看到的是一张崭新的面孔。它笑了,看着一张张古老的壁画,它笑了。
今天,我们也同陶渊明一样怀良辰以孤往,或植仗而耘籽。张开双臂拥抱大敦煌,让它也看看大自然的无穷,感受自然的温暖,让清新的空气吸去它多年堆积的尘土。太阳下山以后,我们看见的是一个灿烂的笑容。它笑了,看着一箱箱珍贵的经文,它释怀地笑了。
今天,我们也同五环一样紧紧相连,伸出双手紧紧握住大敦煌,让它看看当代中国人的澎湃激情,看看当代中国的积极向上,也让大家看看敦煌的经久不衰,让岁月的狂风吹去它身上多年的疲惫。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以后,我们看见的是一张纯真的笑脸。它笑了,因为它再也看不见过去的伤痕,它看到了通往天堂的道路,它放声大笑。
远处,一阵阵掌声临近中国;近处,一声声喝彩走近敦煌……
敦煌笑得是那么灿烂,胜过一切美好的事物。它的笑,笑醒了沉睡了千年的睡莲;它的笑,笑直了弯腰多年的柳条;它的笑,笑开了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它的笑,传遍了中华精神文明文化的宝库。
敦煌的笑声还将传入世界的各个角落,让全世界都听见它那爽朗的笑声,听听这久睡初醒的笑声是怎样地鼓舞人心,怎样地启迪国人。
第二篇:敦煌旅游小结
敦煌旅游景点
敦煌是甘肃省酒泉市辖的一个县级市,中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
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旅游服务业次之,没有相对较强大的工业。这在全国县市中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因为敦煌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于1991年授于“世界文化遗产”证书。敦煌、平遥、凤凰古城、九寨沟与乌镇、丽江古城、水墨婺源和新疆布尔津白哈巴村共同评为蜜月必去中国最美的八个小镇。
敦煌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罗布泊荒原,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属暖温带气候。年降雨量只有39.9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400毫米。日照充分,无霜期长。在这个群山拥抱的天然小盆地中,党河雪水滋润着肥田沃土,绿树浓荫挡住了黑风黄沙;粮棉旱涝保收,瓜果四季飘香;沙漠奇观神秘莫测,戈壁幻海光怪陆离;文化遗存举世闻名,人才辈出。陈运和的《敦煌》诗写道:“一壁历代保存的名画 一部世界注目的评价 在敦煌用诗的接待形式 欢迎前秦跋涉来的世界文化„„”美丽的敦煌,是块富饶、神奇、诱人的土地。
【莫高窟】
又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因地处莫高镇而得名。它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一千六百米。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彩塑佛像等造型2100多身。石窟大小不等,塑像高矮不一,大的雄伟浑厚,小的精巧玲珑,其造诣之精深,想象之丰富,是十分惊人的。
【鸣沙山】
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处。古代称神沙山、沙角山。全山系沙堆积而成,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数十米,山峰陡峭,势如刀刃。沙丘下面有一潮湿的沙土层,风吹沙粒振动,声响可引起沙土层共鸣,故名。据史书记载,在天气晴朗时,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犹如奏乐,故“沙岭晴鸣”为敦煌一景。这是大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
【月牙泉】
月牙泉在鸣沙山下,古称沙井,俗名药泉,景区内的罗布麻、枸杞等药材很多,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去鸣沙山、月牙泉游玩以傍晚、黄昏时分最佳。月牙泉三宝也叫敦煌三宝:分别是铁背鱼、五色沙、七星草,传说铁背鱼和七星草吃了都可以延年益寿、百病不侵!月牙泉南岸的小红花罗布麻是月牙泉边独特而唯一的保健中草药,也有延缓衰老的功效,每年6,7,8月小花盛开,犹如夜幕中的点点繁星,根据老辈人的说法:敦煌特有的狗鱼也许就是铁背鱼,月牙泉南岸的罗布麻就是传说的七星草!敦煌罗布麻综合开发中心长年在月牙泉镇致力于敦煌罗布麻的开发,出品的敦煌罗布麻茶、敦煌系列养生茶和敦煌罗布麻家纺享誉四方,深受欢迎。
【雅丹地貌】
敦煌雅丹地貌(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地处敦煌西200公里处,分布区长宽各10公里,土丘高大,多在10~20米,长200~300米。又名三陇沙的地名始见于汉代,位置在古玉门关外,丝绸之路北线由此通过。三陇沙雅丹地貌,其走向与盛行的西北风向垂直,而与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和玉门关形成敦煌第二大景区,因其怪异特点,故有魔鬼城。
【敦煌古城】
位于敦煌市至阳关公路的南侧大漠戈壁,距市中心25公里。是1987年为中日合拍大型历史故事片《敦煌》,而以宋代《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仿造沙洲古城设计建造而成,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敦煌古城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情,城开东、西、南三门,城楼高耸;城内由高昌、敦煌、甘州、兴庆和汴梁五条主要街道组成,街道两边配以佛庙、当铺、货栈、酒肆、住宅等,敦煌古城再现了唐宋时期西北重镇敦煌的雄姿,被称为中国西部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具备拍摄古代西部国边塞军事片的独特优势,现已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在这里已先后拍摄了《封神演义》、《新龙门客栈》等二十多部影视剧。
【玉门关】
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建于公元前111年左右。为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位于敦煌城西北90千米处戈壁滩中。关城为正方形,黄土垒就高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的城墙保存完好,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面积633平方米,西北各开一门。城北100米左右为哈拉湖,湖水为淡盐水生有大片芦苇。小城堡挺立在荒凉的戈壁滩中,脚下的哈塔湖2000年前连接疏勒河故道,水面拥挤着运送粮食兵士的船舶,从大漠戈壁辛苦而来的商旅僧人在这里接受入关检查,然后就算进入中原大地了。
1907年,冒险家兼考古者兼偷运者斯坦因在关城北面不远处废墟中挖掘到了许多汉简,从简的内容判定出小方盘城为玉门关所在地。根据史书记载玉门关的位置也应当就在附近,但是小方盘城只有600余平米作为汉朝最西面的海关实在是太小了。所以目前玉门关的具体位置尚不能肯定,目前保存完好的小方盘城遗址暂定为玉门关。
【阳关】
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阳关镇境内,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两关之一,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西部边境之门户。唐代诗人王维“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使阳关名扬千古。
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达阳关故址:“古董滩”。1943年向达在这里考察时写道:“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滩,流沙壅塞,而版筑遗迹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时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钱之属,其时代自汉以迄唐宋皆具,古董滩遗迹迤逦而北以迄于南湖北面龙首山俗名红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东西流沙湮没,广阔不甚可考”。1972年酒泉地区文物普查队于古董道西14道沙渠后,发现大量版筑墙基遗址,经试掘、测量,房屋排列整齐清晰,面积上万平方米,附近有继续宽厚的城堡垣基。阳关故址当位于此处。
古代阳关向北至玉门关一线有70公里的长城相连,每隔数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阳关附近亦有十几座烽燧。尤以古董滩北侧墩墩山顶上的称为“阳关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势最高,保存比较完整。
阳关古塞何以建在这片荒漠之中?考古学家研究发现,阳关占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险要地势。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洼池和西土沟是最大的独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这里就 已成绿洲盆地,有发达的火烧沟文化;汉唐时期,阳关军
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沟平时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汇成水溪北流,时有山洪暴发。洪峰过后,沟岸纷纷塌落,河床加宽,大量泥沙顺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积。泥沙在西北风吹扬搬运下,形成条条沙垄,阳关古城送逐渐被水毁沙埋。
游客到丝路必到敦煌,到敦煌必到阳关。古迹并没有多少好看,关键是去凭吊历史,在想象的空间里去延续历史的哀音。阳关附近有南湖渥洼池、阳关博物馆、葡萄长廊和敦煌罗布麻综合开发中心野麻湾基地,风格殊具,可参观当地民俗。
【三危山】
敦煌三危山旅游区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和莫高窟与佛为缘,相互辉映,在丝绸之路上形成了一道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旅游风景线。三危山东西绵延数十里,主峰隔大泉河与鸣沙山相望,其“三峰耸立、如危欲堕,故云三危”。
三危山隔大泉河与莫高窟毗邻,莫高窟则因三危山之佛光而建,据莫高窟佛龛碑记:“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366年),有沙门乐樽、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止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架空凿岩,造窟一龛”。由此可见,三危佛光是开凿莫高窟的动因,也可说三危山是莫高窟的摇篮,因此有“敦煌八景”之二“千佛灵岩”,三危山与莫高窟就像情同手足的兄弟密不可分了。如果说莫高窟是一座佛教艺术宝窟,那么三危山就是一座佛教艺术名山了。
三危山为敦煌第一圣境,在地方志中被列为敦煌八景之首,曰:“危峰东屹”。而三危圣境的开发与建设,特别是三危大铜佛的落成开光,使游人参观完千年佛教胜迹莫高窟后,喝观音井水,品敦煌茶,再来大铜佛观音殿前烧香拜佛了却了心愿,可以极大的满足僧俗心中的愿望。
土特产品
李广杏
李广杏可称敦煌水果之王,每年六月底七月初是李广杏 的收获季节。
敦煌鸣山大枣
敦煌八大怪之六,鸣山大枣以个大味甘营养丰富著称。
阳关葡萄
古阳关下盛产葡萄,主要品种有无核白珍珠、白水晶、马奶子,喀什红、玫瑰香等,近年来又引进了红堤、黑堤等名优新品种。
敦煌瓜
到敦煌不吃敦煌瓜,可是一大遗憾。古时敦煌一带盛产美瓜,故有“瓜州”之称.香水梨
敦煌八大怪之一,将它浸人凉水之中,约一刻钟后,果品表面蜕出一层薄薄的冰壳,剥去冰壳,去皮吮食,酸甜适宜,余香沁人心脾。
李广桃
李广桃又名紫胭桃.为甘肃省稀有的独特品种。
敦煌罗布麻
敦煌八大怪之七,敦煌罗布麻纤维加工成的罗布麻纺织品抗菌防臭耐用,天然绿色健康,深受人们喜欢。
敦煌锁阳
敦煌八大怪之五,锁阳是敦煌特有的珍稀药物,又名不老药,素有“沙漠人参”之美称。
敦煌酒
采用传统工艺,以优质纯正的高梁、小麦为原料,用清澈透明的“沙州泉水”酿造而成,为地方名优产品之一。
风味小吃
驴肉黄面
黄面也是一种麦面制品,它细如龙须,长如金线,柔韧耐拉。煮熟后,调汤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别具风味.臊子面
敦煌臊子面是一种传统手工麦面制品,作法是将面粉加水和匀,用面杖把面团擀薄,切成长条煮熟,加汤食之。面条细长而匀称,尤像韭叶,加之汤的味道鲜美,吃上一碗,使人顿消饥饿疲劳。
浆水面
敦煌八大怪之三,三伏盛暑食之,不仅能解除疲劳,恢复体力,且对高血压、肠胃病有一定疗效。
酿皮子
敦煌酿皮子有的晶莹黄亮,有的光洁如玉,拌上特殊的佐料后味酸辣,柔韧爽口,食用方便,是极为普遍的一种民间小吃、本地快餐。将饼状的酿皮切成细长条,放几片面筋,加一点芥茉、蒜汁、辣椒,香油等便可食用。
泡儿油糕
泡儿油糕是敦煌宾馆根据民间传统方法创出的一种风味食品,因其色泽黄亮,表面膨松如轻纱,结有密密麻麻的珍珠小泡,故而得名,表层脆酥似飞絮,内里香甜如糯糖,吃起来酥松香甜,是中外游客首选的风味食品。
羊肉粉汤
羊肉粉汤是敦煌传统小吃。选用敦煌本地饲养的膘肥体壮羯羊,宰好洗净切成大块,然后清水下锅。待快熟时,打净血沫,放人少许精盐,肉熟后捞出,剃骨,后将剃骨回锅,温火熬煮成汤。食用时,先将骨汤兑水,放人适量生姜。胡椒,花椒,桂皮,玉果,辣椒、精盐,萝卜片。大蒜等香料煮沸,再将熟肉切成薄片与切成块的凉粉盛人碗中,舀入沸汤,上面撒上香菜末、韭菜和葱、辣椒末等。观之红黄绿白,香味扑鼻,食之香辣爽口,肥而不腻。有滋补、发热、祛寒之效。
最佳旅游时间
每年的5月至10月是敦煌旅游的最佳时间。敦煌深处内陆,受高山阻隔,远离潮湿的海洋气流,属极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9.3℃,7月平均气温24.7℃,一月9.3℃。全年干燥少雨,昼夜温差极大。每年春夏季这里还有沙尘暴和干热风两大自然灾害,如果此时前往,应早作防备,如备好帽子、头巾、口罩等。
淡季游敦煌
淡季游敦煌最大的好处便是省钱。此时敦煌所有的景点(阳关博物馆除外)门票价格减半,景点内的娱乐项目还可以砍价,这在旺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不过淡季在敦煌购物是比较困难的,不仅地摊几乎绝迹,就连一些较大的门店也都闭门谢客。此外,部分景点专用线路(如去莫高窟的绿皮公交)会停运,只能选择包车。
敦煌八大怪 敦煌八大怪,好吃又奇怪
第一怪:香水梨要放黑卖(香水梨)
第二怪:驴肉黄面拽门外(驴肉黄面)
第三怪:浆水面条解暑快(浆水面)
第四怪:风干馍馍掰开晒(风干馍)
第五怪:三九锁阳人参赛(锁阳)
第六怪:酒枣新鲜放不坏(酒枣)
第七怪:罗布麻茶人人爱(罗布麻茶)第八怪:榆钱也是一道菜(榆钱)
特色活动
四月八庙会
敦煌“四月八庙会”是民间的传统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当地居民,特别是佛教信徒为纪念释伽牟尼涅槃日,携老扶幼,成群结队,聚集在莫高窟、三危山、雷音寺烧香拜佛,朝圣祭祖。这一天,人们怀着虔诚的心理向佛祖诉说内心的痛苦和烦恼,寻求佛祖保佑,或祈福求财、或求消灾灭祸、或求子、或求官。当做完这一切,走出洞窟、寺庙时,人们如释重负,信心倍增。这一天整个窟区、寺庙人山人海,盛况不绝。
滑沙节
“沙鸣晴岭”是古代敦煌八大景之一。每年六月一日,敦煌市旅游局、文化局、体委等单位联合举办一次大型滑沙节,当上百名滑沙爱好者一齐从山顶顺坡滑下,整个山体发出雷鸣般的轰鸣声,五公里外的城内都能清晰的听到这一声音。中央电视台曾播放这一盛况,令世人叹为观止。
敦煌石窟
中国甘肃敦煌一带的石窟总称。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东千佛洞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五个庙石窟等。有时也专指莫高窟。莫高窟在今甘肃省敦煌市中心东南25千米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历经北凉、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相继凿建,到唐时已有1000余窟龛,经历代坍塌毁损,现存洞窟492个。保存着历代彩塑2400多尊,壁画4.5万余平方米,唐宋木构窟檐5座。洞窟最大者高40余米、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过几十厘米。窟外原有殿宇,有木构走廊与栈道相连。壁画有佛像和佛经故事、佛教史迹、神话等题材,构图精美,栩栩如生。造像均为泥制彩塑,分为单身像和群像。造型生动、神态各异,最大者高33米,最小者仅0.1米。壁画除佛教题材外还绘有出资建造石窟的供养人像和耕作、狩猎、捕鱼、婚丧、歌舞、杂技、旅行等生产、生活情景。1900年发现藏经洞,出土了大批古代写本和其他文物(见敦煌文书)。西千佛洞位于今敦煌市西35千米南湖店附近党河北岸断崖上。始建年代晚于莫高窟,现存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时代的洞窟20个,窟形、壁画同于莫高窟,塑像多为后世重修。榆林窟位于安西县城西南70千米的踏实河两岸。现存唐、五代、宋、西夏、元、清代的洞窟41个。东千佛洞位于今安西县城东南约70千米桥子乡的山谷中,约始建于西夏之前,今存有西夏、元、清等朝代的洞窟23个,塑像有说法像、思惟像、高僧像等,壁画题材内容、艺术风格与榆林窟同时代壁画相同。五个庙石窟位于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城南20千米党河上游的峡谷中,始建于北朝晚期,今存五代、宋、西夏、元等时代洞窟4个,无塑像遗存,壁画多经变和密宗佛像。毁坏严重。敦煌石窟始自十六国,至清代1000余年中不断修建,其塑像、壁画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历代佛教艺术的发展,形成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敦煌石窟艺术体系。其中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壁画
敦煌壁画泛指存在于敦煌石窟中的壁画。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 的特征。但是,任何艺术都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都有它的民族传统;因而它们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著名的敦煌壁画有九色鹿救人、释迦牟尼传记、萨锤那舍身饲虎等著名的壁画故事。
敦煌彩塑
敦煌彩塑是敦煌石窟的主体。因敦煌石窟是开凿在砾岩上,因此多为木架结构。在人工制作成的木架上束以苇草,草外敷粗泥,再敷细泥,压紧抹光,再施白粉,最后彩绘。始自十六国,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直到清代,目前尚存彩塑3000多身,其中圆雕2000多身,浮塑1000余身。其保存古代彩塑之多,历时之长,技艺之精,为世界所罕见。敦煌彩塑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可分三个时期。
(一)发展期,包括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四个时代,历时180年。早期洞窟形制有三:1.禅窟,塑像在正龛;2.方形或长方形殿堂窟,塑像置于正龛或南北壁列龛内;3中心柱窟,塑像置于长方形柱四面之龛内。
(二)极盛期,包括隋唐两个时代,历时300多年。洞窟多为方形殿堂式,一般都在正面大龛里列置以佛为中心的群像。
(三)衰落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回鹘、元几个时代,历时460余年。继承晚唐时代殿堂中心佛坛窟形制,塑像置于中心佛坛上。
敦煌彩塑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整窟塑像和壁画互相结合,互为一体,互相陪衬,互相补充。佛龛、佛坛上的彩塑与四壁的绘画辉映呼应,相得益彰,既达到了整窟艺术的统一和谐,又衬托出塑像在窟中的主体地位。另一特点是丰富多彩,姿态各异。所塑神像在洞中重复出现,容易千人一面。但古代雕塑家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将同一神像塑造出形神风貌、性格特征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的彩像,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欣赏价值。
第三篇:旅游文化学 案例 敦煌
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思考
以敦煌旅游为例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与旅游的本职属性决定了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不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只有将两者充分融合起来,才能形神兼备、互融共进。
一、只有将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融入旅游,才能使旅游产业更具活力和竞争力 从旅游的角度看,抓住了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旅游的过程实际是体验文化、感知文化的过程。积淀深厚的丝路文化、灿烂辉煌的汉唐文化和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不仅滋养了以《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千手观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文艺精品,也使敦煌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片沃土。由敦煌杂技艺术歌舞剧院创作的大型杂技剧《敦煌神女》,推出以来广受好评、一票难求,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敦煌旅游“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传统印象。这表明,只有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上寻找突破口,将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发展全过程,用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来诠释旅游,才能使旅游产业更具活力和竞争力。
从文化的角度看,抓住了旅游就抓住了巨大市场。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以来的2000多年时间里,敦煌一直是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合之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敦煌莫高窟更是一座取之不尽的文化艺术宝藏。但由于缺乏丰富而有效的传播手段和载体,敦煌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受到很大局限,在激烈的地域文化竞争中始终无法占据主动。在“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的带动下,今年敦煌游客接待量突破200万人,但与建设丝绸之路旅游集散中心和国际旅游目的地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利用旅游载体,加快文化传播,既可以满足更多人的旅游等精神文化需求,也有利于敦煌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二、把文化需求作为旅游的根本动因,培育多元文化消费,才能延长旅游的价值链条 当前,敦煌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第一句叫“旅长游短”;第二句叫“淡季太淡”。存在这两个根本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旅游与文化融合不够,没有相得益彰。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推进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把文化需求作为旅游的根本动因,培育多元文化消费,只有如此,才能延长旅游的价值链条。
敦煌是多元文化的荟萃之地,几千年里不同文明、民族、宗教、艺术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一个取之不尽的文化艺术宝藏,敦煌壁画和敦煌遗书中的故事、舞蹈、音乐等素材都是现代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近年来,以敦煌为源流,以丝绸之路为背景,以多民族为色彩,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生产出的一系列文化影视产品和舞台艺术精品,无不产生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方面,以人们的精神需求和生活方式作为商业操作的起点和归宿,借助新的视角、新的技术和新的包装,把抽象的文化概念变为具体的文化产品,使原创性的文化作品能够大规模复制,大力开发文化旅游标志性纪念品,并通过旅游市场的推广使之成为游客的“必购品”和文化交流的“必需品”,从而架起传播敦煌文化的桥梁。另一方面,把敦煌文化中的色彩、造型、人物、故事、图形等文化元素进行深入发掘,建立文化“基因库”,以现代的生活气息、独特的审美角度、纯化的艺术语言进行演绎表现,开发创作以敦煌文化为题材的雕塑雕刻、影视歌曲、动漫产品、舞台剧目、大型实景演出等文化产品,加快临摹壁画、木刻板画、仿真彩塑、艺术石材、文化墙砖等艺术品生产的工业化、规模化,使丝路文化、汉唐文化、边塞文化、民族文化、佛教文化、生态文化得以再生,满足更大范围、更多受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第四篇:浅析敦煌莫高窟旅游开发现状
浅析敦煌莫高窟旅游开发现状
旅英1012 陶浪莎
摘要:在旅游发展全球化、现代化的潮流下,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其对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世界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在敦煌莫高窟身上体现的尤为突出,一方面濒危的壁画、塑像需要加大保护力度;另一方面世界遗产却被当作地方经济发展加速器,众多游客的涌入给莫高窟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如何在满足当代人对莫高窟经典艺术审美欲望的同时,维护子孙后代继续拥有这份历史文化遗产的权利,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关键词: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旅游;保护与开发
一 敦煌莫高窟遗产的开发
近年以来,民族文化遗产资源不断被社会所认识并相继地纳入各地文化产业开发重点,从而使这部分重要的文化走向了社会,走向了市场。其结果,一方面丰富社会生活,增强了市场的营销能力;另一方面也使一些拥有这些文化遗产的城市通过开展旅游等方式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增长了城市经济。中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集中体现在保护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方面。敦煌莫高窟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多座,它对我国建筑,彩塑,壁画以及对我国古代文献的补遗和校勘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1987年12月,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敦煌莫高窟申遗成功之后,对其进行开发,发展成为旅游景点,让游客欣赏敦煌之美,同时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提升了甘肃城市的文化形象和经济总量。
二 敦煌莫高窟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石窟超负荷旅游承载力危机
莫高窟开凿在崖壁之上,加之洞窟内空间狭小,其石窟特性决定了游客的访问量。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行,新一轮的 ‚敦煌旅游热‛正在升温。莫高窟的常规日承载力是2 000人/天,但‚黄金周‛一天的游客数量就可以达到4000多人/天,曾创下月接待73482人的最高记录,超出常规接待能力的175% 一200%甚至 300%。从1979年莫高窟正式向游人开放时起,每年来敦煌石窟旅游的人数迅速上升,1984年首次突破lO万人。敦煌研究院提供的资料显示,‘五一’、‘十一’长假和客流高峰期,每天的客流量都在2000人以上‛。2002年突破5O万人次。由于气候等因素,敦煌的最佳旅游时间是5—1O月,在这段时间尤其是两头尾的‚黄金周‛人流量最为拥挤。
‚片面追求数量型增长的旅游发展模式下,遗产资源的保护受到威胁,旅游质量出现下降,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判断,这样的世界遗产地的旅游也很有可能走下坡路,逐渐失去本身的资源吸引力,失去市场号召力,从而导致旅游业发展的迅速衰竭
(二)洞窟的‚环境疲劳"与‚体质恶化‛
敦煌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测算,窟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半衰期分别是0.25小时、1小时和 3小时,由于洞窟内外空气交换条件很差,人们在洞窟里呼吸所排出的水汽的67%、呼出的二氧化碳约52.3%在离开洞窟后仍然留在洞窟内,人体在洞内所发出的‚三气‛(热气、湿气、废气)会严重破坏洞窟内的小环境,导致崖体及壁画底部产生氯化钠聚积,催化壁画发泡、起甲酥碱等,从而使洞窟陷于‚环境疲 劳‛状态,导致洞窟‚体质恶化‛。
(三)景区内部 ‚城市化‛和外围 ‚孤岛化‛
由于世界遗产的特殊性,在对其面向市场实现经济效益的过程中,政府主导的旅游规划和宏观调控是必需的。但是在旅游开发观念冲击下,敦煌莫高窟被开发为旅游产品,被当作纯经济对象而遭到破坏性开发。旅游业及相配套的餐饮、住宿和交通业在景区内的过度发展,破坏了遗产本身的审美价值和资源品位,对景区原有的历史风貌及其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景区内的 ‚城市化‛和人口大量涌入对遗产地的包围和蚕食,造成景区外围的 ‚孤岛化‛,终将可能造成景观的不协调和遗产地可能被现代文明所取代。
中国遗产地管理部门往往具有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双重属性,这使得遗产管理部门在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往往会选择后者。用经济开发区的概念、政策去开发利用保护性的社会公益性遗产地,必然导致风景区遗产地的错位开发和超载开发,造成自然文化遗产地的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使风景区遗产地遭到严重破坏。
(四)‚申遗‛后期管理滞后
敦煌莫高窟遗产景区是现存遗产资源中的精华,在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同时,需要政府抛弃盲目开发的功利心态加强景区管理,提供景区发展和遗产保护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严格在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下经营遗产旅游是政府规制的重要内容。世界遗产的不可再生性要求地方政府在遗产地加入遗产名录后,进一步做好保护、管理世界遗产的决策和工作。
(五)多部门条块分割、管理权责边界不明
我国在加人世界遗产公约以前,对文物、风景区、名胜古迹、森林公园等的管理一直实行分部门的管理体制,在现今遗产地范围内,更存在着遗产与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的重叠而造成的权属不清问题。遗产地管理部门‚多头管理导致世界遗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个权力的战场,也形成了责任的真空‛。
敦煌莫高窟风景区没有统一的行政管理机构,更没有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风景、旅游、土地、文物、宗教等分别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政策冲突、互相推诿、经费紧张的情况经常出现。虽然 ‚黄金周‛等旅游高峰期公安、工商、交通、物价等部门深入景点景区进行大检查,但‚龙多不治水‛的局面导致了景区行政效率的低下和管理的混乱。
三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与合理发展
(一)他山之石
德国是世界上对世界遗产保护所作法律规定最严格的国家之一。如德国《风景保护法》规定:如要占地建厂,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对由于开辟建筑用地而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损害进行补偿。在遗产管理工作方面,德国对世界遗产采用了地方自治型管理,中央政府只负责政策发布立法等面上工作,而具体管理事务则交由地方政府负责。建立合理的保护管理机制和法律保障世界遗产作为一种公共性资对遗产的保护理应由国家来承担,即由政府来承担保护世界遗产的成本,因此政府也是管理主体。在遗产保护资金投入方面,德国建立了统一的遗产管理机构,遗产管理费用主要由国家财政负担。在资金保障方面,德国立法明确规定了保护对象的资金补助额度和数量,其具体情况如下:第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通常是保护资金最主要的来源,款项数额巨大。第二,以国家投资带动地方政府、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及个人的多方合作投资的方式也存在。第三,其他各类相关政策的制定也为遗产保护提供了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筹措方式,如减免税收、贷款、公用事业拨款、发行奖券等,这些都使
遗产保护资金得到有效保障。另外,相关法律还规定,为遗产地修复进行的投资可以减少所交税收。
美国只要是能够达到保护历史现象的目的,美国对待各种保护方法的态度相当开放。‚藏之名山‛也好,新旧并存也好,仿古重建也好,住人也好,空臵也好,只要能将历史的现象保存起来,让现在的美国人了解过去的美国是个什么样子就可以了。与大多数国家不同,美国把重建作为一种正常的方法载入标准,认为复制的也属于文物。
(二)可以攻玉
针对中国国情,进行保护管理这一特点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背景特点,这是指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与制度;其二是资源特点,这是指中国文化遗产的类型。这样我国在改进文化遗产管理时不能一味照搬发达国家的制度与标准。因为现时的标准是欧洲人按欧洲文化遗产的特点制定的,未能吸纳中国的文化遗产特点。我们应该以我国的独特性去补充和丰富世界遗产事业。但要使现时的世界遗产委员会能接受那些基于中国特点的思想、概念和方法,我们应拿出过硬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让人家信服。制定遗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地方行政主管部门还应逐步调整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对于莫高窟附近地区污染严重,目前又无治理措施的企业应限期取缔。窟区应加强生活污水的处理,严格控制汽车的行驶和停放,限制各种服务摊点和饮食餐厅的数量和规模。开放机制的重新构建根据游人对洞窟小气候环境影响的规律,确定莫高窟的饱和旅游容量,控制人窟人数,轮流开放洞窟并限定开放洞窟的数量;改善窟内通排风条件,定期关闭洞窟进行检查;制定严格的参 观线路,以延长洞窟栈道寿命 ;建立健全监督执法队伍,加强旅游管理。此外,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向游人宣传莫高窟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有关旅游规定,增强游人的物保护意识。
结语:中国几十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只有通过认识的不断提高和对理论的积淀创新,才能端正思想,科学指导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应对在新的历史阶段所面临着的严峻挑战;才能抓住机遇,在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同时,使历史文化遗产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得到永续发展。我们不能以牺牲珍贵文物为代价换取旅游业的发展,但我们也不能因为保护而拒游客于门外,而是要
在切实保护和管理好文物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有代表意义的自然风景区和历史文化遗迹。以长远眼光来看,从整体利益出发。遗产保护工作进行得好,遗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才会持久;旅游业的繁荣也能够促进遗产的保护和新生。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施保护敦煌市莫高窟在保护与旅游业开工作的整体规划,创造一个适于敦煌莫高窟长期保存的最佳环境,使敦煌艺术文明能够永远传承。参考文献:
1张瑛,孔令栋.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敦煌莫高窟为例.思想在线,2006
2浅谈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一些问题 ?from=rec&pos=0&weight=7&lastweight=5&count=5,2008
3中国世界遗产,2004 5德国遗产保护对我国现状的启示 ?from=rec&pos=1&weight=48&lastweight=27&count=5,2010
6曹昌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1).中国名城,2009
第五篇:有关旅游美文
旅游随时随地,万水千山也挡不住一颗说走就走的心。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有关旅游美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有关旅游美文
1我从小就爱旅游,旅游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因为旅游可以增长见识,了解各地风土人情,还可以锻炼身体,有益身心健康。
古往今来,有无数的名人大家都喜欢“游山玩水”,如中国的徐霞客、班超、张骞、郑和,外国的马可波罗等,他们的足迹遍及全世界,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我也想象他们那样让自己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的名山大川。
到现在我已经游览了绍兴、杭州、奉化、普陀、庐山、南京、扬州、苏州、上海、青岛、威海、蓬莱、大连等地的风景名胜,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庐山了。
去庐山的那年,我才六岁。车到庐山风景区,沿着盘山公路缓缓前行,看到茂密的树林和秀丽的景色,“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从我口中脱口而出,引来车内大人们的阵阵掌声。第二天,去三叠泉玩,更是出乎大家的预料,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我简直兴奋极了。从谷底到山顶的数百级台阶,我居然只让妈妈抱了我两次,大部分都靠我自己攀登的,叔叔阿姨们都夸我真了不起。虽然我脚酸腿疼,累得满头大汗,但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当然,也有悲惨的时候。今年暑假,我们去象山海滨游玩,因为紫外线很强烈,经过几个小时的海水浴,我们的肩上都变得火辣辣的,第二天开始都脱起皮来了,老爸老妈的肩膀上连毛巾都不能擦,我们全家人就这样痛苦了好几天。
既有快乐,又有痛苦;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增长见识,这就是旅游的乐趣,我乐此不彼!
有关旅游美文
2香格里拉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去年的暑假,我终于有机会踏上了这方神圣的土地。过了虎跳峡镇,就是中甸县境内。沿冲江河而上,山势突然变得万分险峻:幽幽峡谷深不见底,巍巍群峰云雾环绕,陡曲狭窄的茶马古道似从云端拖下的玉带,飘在层层叠叠的云杉林间。这倒使我觉得自己不是去观光,而是要去天庭朝拜。
一路上,那位刚满20岁的藏族卓玛———引领我们进入香格里拉的使者,用她独有的歌唱方式招待着我们。看着寥无人迹的明山净水,听着异地他乡的天籁,远离尘世的感觉油然而生,思绪不自觉地随着冲江河的涓涓细流和那没有固定词曲的歌声流淌激荡。
我曾去过风景秀丽的黄山,那是芳菲四月,满山的杜鹃五彩缤纷,像出门踏青的快乐闺秀;凋零的桐子花静静地随水漂流,又似乎在预示着一种潜在的忧伤……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红楼之梦境。同样是重峦叠嶂,而这里给人的感觉却大相径庭。圣洁的雪山和触手可及的蓝天白云,像意念中的神灵时刻注视着你,容不得你有丝毫的私心杂念,只有彻底的虔诚和光明。
卓玛告诉我们,香格里拉的藏语意思为心中的日月,它不是指具体的某个方位,而是在每个人的心中。我想我已在高原那绝美的自然风光中,在藏民们那清澈见底的微笑中,在游人们那忘我的疯狂中找到了心中的香格里拉。
临别前的那天中午,几位平常不喝酒的叔叔阿姨也主动品起了青稞酒。我的爸爸妈妈还是第一次喝青稞酒,喝完后,他说:“这酒嗅起来香味浓烈,入口却是一种淡淡的甘甜。”这正如香格里拉带给了来访者神秘美的视觉冲击,但在这里,生活的本身是恬静的真实。
在我们下榻的藏式酒店的门前,我意外地发现几株奇异的花开得很艳,扎西告诉我此花叫忧郁花。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啊!我欣然采下一朵,午饭过后,就要离别了。扎西热情中略带腼腆地对我们说:“我只能送你们到这儿了,能为你们服务一回我非常高兴,俗话说‘两山不相交,人有重逢时’,欢迎你们下次再来香格里拉做客。”刹那间,我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也许他对他的每位游客都是这样,然而恰恰是这种憨厚、质朴与真诚,将整个香格里拉和藏民族最美好的一面留在了我们的心中,让我们流连忘返。
穿过那火红的狼毒草甸,汽车急速而下,再次回首,那片人间的乐土早已消失在白云之间。我细心地将那朵忧郁花夹在记事本中,同时也将这段心灵的境遇夹进了我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