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敦煌影评
大型纪录片《敦煌》影评
这几年电视里经常会冒出一些大制作的东西,所谓大,自然是投入大,但未必水平高,有些实在是生造出些大场面的热闹,胡扯地糟蹋钱;还有一些投入大也确实有诚意,因制作者水平问题,出来的东西大而空洞、华而不实,用力过猛却难打动人,再加上如今是个炒作的社会,万事不离一个炒字,“震撼、终极”之类的宣传词铺天盖地(如果件件如是,人只怕早都被震到地球外面去了!)所以看电视的期望值真不敢太高了,不过记录片《敦煌》的诚意、水平和境界还确实打动了我。据说为了这部片子,5年里摄制组先后9次深入敦煌,行程数十万公里,拍摄素材近400盘磁带,制作者为了充分了解敦煌的底蕴,多次与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及多位敦煌学者、研究人员进行文稿讨论,再将这些徐徐反应出来,采用了一集演一个主要人物的表现手法,拍摄水平也不错,高清摄像,很多画面极美!关键的一点——境界如何呢?以前看敦煌的片子和文章,里面常常会为流失的、损毁的文物痛心疾首,人一激动就难免不客观,纪录片的一大忌讳就是不客观,不过《敦煌》制作者的历史观是以前很少看到的,这部纪录片很平静、如涓涓细流缓缓地去讲一些故事,带给人的不再是恨,而是感动。片子的定位很恰当,没有想把自己宣传成大制作的东西,而且很少有特别正式的记录片会用许巍的歌声来做主题曲,虽然《悠远的天空》是个老歌,但放在这个片子的片头很合适,悠远、空灵、虔诚的歌声正是这部片子想向人传达的感觉。片头中制作者的名字在显现片刻后即化作了沙被风吹走了,一下子让我心里涌上了淡淡的悲伤,敦煌以及我们和所有的一切最终都会化作沙被风吹走„„好像这是首次对那些原来称为掠夺者的人采用了西方一致认可的称呼“探险者”(探险者本身是个中性词),“探险者们”的所作所为曾经成了中国文化人心里沉沉而尖锐的痛,但是说实话,看了整部片子之后,我不再象以前一样为那些文物被掠夺而愤恨了。敦煌经历了辉煌、沉寂后在中国国力最弱的时候被发现就是最大的悲哀,也就注定了后面悲惨的命运。当年道士王圆箓发现敦煌藏经洞后也曾经上书慈禧请求保护,一些经卷被运到北京,部分就被当官的私吞了,私吞到也罢了,怕事情败露,将那么多年大漠环境中很不容易保存下来的唐时经卷一撕两半,取好的自己留下,剩下的再交上去!英国的斯坦因也好、法国的伯希和也好,包括美国臭名昭著的华尔纳,或骗或买或偷或抢,但是他们知道那些东西的价值,没有糟蹋(华尔纳破坏了壁画),或交或卖都给了各自国家的博物馆,而中国剩下的呢?被撕得不忍目睹,所以想想那些珍宝只要还在,还被好好保护着,就比被自己的败家子毁了还是强太多!再说点题外话,在我看来,美不因政治、国家而存在而产生,美是属于全人类的,我很憎恶一种行为:把艺术品毁掉以抬升剩余艺术品的价钱!敦煌的建造持续了千年,一千年间,无数的画师、工匠、雕塑者用毕生心血浇灌出了这一旷世之作,那么多人!能想象吗?那么多人的精神、心血倾注进去形成的东西气场该多强大? 那些人的作品很多都可以超过如今所谓的大师,现今的“大师”们为了名与利都太浮躁了,没人会象当年的画师毕生
在敦煌临摹,只为在偶尔一个机会里能在一个哪怕很小的洞窟里留下哪怕一面壁画。在敦煌,我们看到很多类似吴道子画风的作品,吴带当风,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曹衣出水„„敦煌的美是直指人心的,当一个人去塑造自己所爱的,所追求的,所向往的东西和只是为了名与利做出来的东西就不可能一样!那些制作者们与其说在画画在塑造泥胎不如说是在创造理想的世界!莫高窟一定是有灵魂的,它的灵魂是所有这些创造者以及后来保护者灵魂的汇集,所以它能够那么动人,这种动人一定可以超越宗教和国界,一直被称为强盗的华尔纳在日记中写到“我不是佛教徒,但是这里塑的满天神佛是那么美,美得让我忍不住跪下去”该片中还是有为尊者讳的地方,只提了张大千对敦煌的保护而没有提他对敦煌的破坏!华尔纳破坏的壁画又怎么能和张大千相比??国人接受的教育总是非此则彼的,其实人是最复杂的动物,绝不该是单一方向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承认呢?这片子中已经用和原来完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和体谅王圆箓了,那为什么不能再客观点介绍张大千呢?辩证法存在那么多年了,还非要在宣传上走极端,被表扬的人就不能做坏事?被批判的人就不能做好事?何必呢?有一点让我略感惊讶的是,保护敦煌的人大多是长寿的,72岁的樊锦诗简直就算壮年,90多岁的学者还有那么多健在,由此我看到了,原来艰苦的物质环境并不会让我们的寿命损失多少,心灵的纯净可以这么有力量!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一个一个学者用他们几乎毕生的精力倾注进去保护敦煌,这些皓首穷经、长年修炼的中国学者真值得人去深深致敬!片子最后一集里的一个镜头很美也很
有寓意:雨过天晴了,在保护者的墓地和莫高窟直接横跨了一道彩虹,中间是他们种起来的保护林和奔流不息的大泉河,不需要说什么,这座上天给的桥一直联系着那些保护者灵魂和莫高窟的灵魂。
第二篇:《敦煌》第一集影评
陶炳辉聚焦敦煌,聆听百年前的无声倾诉
——敦煌文化的魅力
莫高窟以数量浩繁,技艺卓越的壁画艺术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千余年间的社会历史图景。《敦煌》之‘探险者来了’平静、如涓涓细流讲了一些故事,带给人的不再是因文物流失而产生的遗憾,更多的是感动。以故事化、人物化、细节化来表现,画面精致、意味悠长。以真实的史料完美展现了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感叹的的同时,也不禁引起共鸣,也许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产,更需要的是我们去悉心呵护。
以纵向的时间顺序,通过描述人物的命运故事,对敦煌的历史和生活进行生动的展示。本片涉及到的主要人物主要是,中国王道士、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美国人华尔纳以及俄国和日本先后来到敦煌获取经卷文物的人,还有最后出现的常书鸿;充分表现了他们在当时的历史情景当中的情感和思想的痕迹,以及他们的传奇经历。其中最重要是人物是王道士和斯坦因。敦煌莫高窟内的藏书是有王道士这个不起眼的中国农民发现的,也是他把大批的经卷、书画卖给斯坦因;最终死后,被冠以‘文化卖国贼’的名声,也有评价说他是发现者;他一生的命运就如那些流失了经卷,一次次被遗弃又重新拾起。
本片运用多种方式还原历史情景,试图引领观众重新走进大漠,走进敦煌。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本片运用了情景再现的手法还原了探险者们来到敦煌的情景。斯坦因的驼队,大木头箱子,横穿沙漠、不远万里。影片中多次出现斯坦因在户外的篝火旁思索和书写的场景,以及站在荒漠中向远处眺望的场景,诸如此类的无不展现着,敦煌文化对于外来者的吸引力,和它的恒久价值所在。
除却情景再现,片中还运用了大量照片和影像资料来还原历史。比如当斯坦因来到莫高窟后,给王道士拍的照片,还有藏经洞门前对方的经卷情况;以及在其来时路途中拍摄的祈祷照片等等,都真实的还原了当时的情景,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斯坦因的行程以及与王道士达成协议并取走经卷、书画的过程。此外,法国人伯希和给佛像编号的情景,还有展示30年代中国社会背景环境的影像资料,都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历史事实的还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带我们重温了敦煌那段令人惋惜又赞叹的时光。
时空交错,传递出一丝欣慰。影片采用了古今对比、现实时空与历史时空交替出现的手法,在这种被冷落和被推崇的对比中,即使历史是怎样,但它已经过去,现在的我们正在用心体悟着和呵护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比如,片中在讲到斯坦因与王道士进行交换谈判的过程中,就插进了现在的沙洲县的夜市场景,以及游人蜂拥进入石窟的情景;也许现在的人们并不知道那段已经被遗忘了的历史,和流失在外的许多经卷、书画;但敦煌的魅力丝毫也没有改变,一如既往的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的目光。
拍摄手法巧妙,细节之中流露真情实感。该片构图力求精美,特别是运用了相当数量的摇镜头来展示整个敦煌洞窟的宏伟场面;仰拍壁画与佛像,显示出古人的智慧与辛劳。特写佛像头部、脸部,那种变化着的线条尽收眼底。以动衬静,在书画作品本来以静物状态出现时,却用以移动拍摄或者推拉镜头,使得沉寂的文化即刻活了起来,赋予它们以新的生命力。此外本片由几处细节值得欣赏,其中主要的两个是埋在沙土中倒了的佛像和沙土中时隐时现的怀表。这两处细节都极具象征意中义;怀表是时间的象征,在历史的进程中,表被一次次掩埋,又一次次被风吹去沙土,这是一种时间的流逝,时间在流逝,但我们的情怀不变,对于敦煌,对于那些被取走的经卷,我们是否还有些许的还念与不舍。另外一个就是倒在荒凉沙土中的佛像,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在外国人运走文物时的情景,她的眼镜紧紧的盯着沙漠,也许她并不愿离开,也许她对这片土地情有独钟。
《敦煌》之探险者来了,在真实的基础上运用娴熟的艺术手法,将文物流失和敦煌独有的吸引力进行了完美的阐释;不论在世界各地,不论在天涯海角,那些已经被带走的或零散的经卷、书画、壁画.......都有一个共同的家——敦煌。
第三篇:敦煌考察报告(精选)
关于赴敦煌学习考察城市管理工作的报告
为学习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城市管理工作的新路子,局副调研员郑树军带领机关市容科、宣教科、督查大队人员,浔阳区大队、庐山区大队、开发区大队市容分管领导及部分中队长、路段管理责任人等共17名同志对敦煌的城市管理工作进行了考察。近年来,敦煌市党委政府确立了“敦煌的优势在旅游、突破口在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工作理念,围绕“展示魅力敦煌、建设艺术之都”总目标,城市管理按照“管理有序、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群众满意”的方向,坚持“科学、严管、精细、长效”方针,树立执法为民理念,构建和谐城管,探索出一条切合实际的城市管理新路子,城市管理工作从粗放到精细,为敦煌建设国际旅游名城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通过参观学习,大家亲眼目睹敦煌城市管理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果,受到极大触动,提振了鼓足干劲、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信心和决心。
一、敦煌市及敦煌执法局的基本情况
敦煌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甘、青、新三省交界处,境内因莫高窟、月牙泉等景观而享誉中外,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古丝绸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现有总人口18万,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绿洲面积占总面积的4.5%,有“戈壁绿洲”之称。
敦煌市于2006年3月组建成立敦煌市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局,具体负责市区范围内的城市管理工作,综合执法局将原来市容监察、环境卫生管理、户外广告管理、无证照经营管理等职能统归一处,由市政府授权行使行政处罚权。在此基础上,2011年3月经甘肃省政府法制办批准,敦煌又重新组建成立了敦煌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为敦煌市政府部门,将市容环境卫生、规划、环保、园林绿化、市政设施管理、工商管理、公安交通管理等方面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从原单位剥离,由敦煌执法局统一行使。执法局设有办公室、监察室、规划、广告4个职能科(室),2个直属大队。现有在职人员52人,其中正式编制32人,由市劳动局核发工资的协管员20人。
二、敦煌市开展城市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城市管理工作 为打造国际旅游城市,敦煌的城市管理工作自起步始,就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市委、市政府对城市管理高度重视,把城市管理作为全市经常性中心工作来抓。一是主要领导亲自抓。党政一把手亲自过问城市管理工作,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倾斜。建局之初,组织上为执法局配备了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市领导还多次带领城管干部到城市管理先进地区学习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开拓视野。二是分管领导具体抓。分管领导每月听取城管工作汇报,不定期组织建设、规划、房管、园林绿化、市政、工商、公安交通及有关责任乡镇召开联席会议,安排部署工
作、研究解决问题;在重要节日、节会前,亲自挂帅牵头开展市容环境卫生专项整治,集中解决突出问题;每年三月组织召开城管工作会,在会上与各职能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把城市管理工作纳入全市“三个文明”考核范围。三是四大班子领导协调抓。把城市管理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确定责任领导,负责城市管理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每年5-10月旅游旺季,由市委常委带队,市领导参加,每天夜间3小时检查市容市貌,发现问题督促相关单位及时整改、纠正。党委政府对城管工作高度重视,为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管理体制、机制顺畅,促进了城市管理工作 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涉及部门众多。各部门都不同程度地承担着城市管理的职责,职能交叉给城市管理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敦煌着力理顺城市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了大城管格局。一是成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从根本上解决多头执法、交叉执法、重复执法的问题。二是形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城市管理网络。以市、镇两级政府为依托,市、镇、社区三级管理为抓手,先后成立沙州镇等9个乡镇市容执法大队和青海油田敦煌生活基地、市场管理、河道管理、月牙泉风景管理区4个综合执法大队,还在沙州镇各社区成立城市管理工作办公室,配备执法人员。各执法大队由执法局委托执法,行政上受所在乡镇(部门)领导,业务上由执法局指导,实行双重管理,具体负责辖区内的城管工作。“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使城市管理逐步形成了
分级管理、多方参与、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格局,实现了执法全天候、管理无缝隙、责任全覆盖的目标。三是出台全新的督查考核机制。在理顺城市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制定出台了《敦煌市城市管理考核办法》、《敦煌市城市管理考核实施细则》等文件。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市委和市政府督查室、各乡镇、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考核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周检查、月通报、年考核,对城市管理各项内容实施考核。以定点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每周开展一个轮次的全面检查,每月对各乡镇、各职能部门落实城市管理工作任务情况计分排名,并在新闻媒体上公开通报,年底将检查情况纳入“三个文明”考核。在全面理顺城市管理体制之后,敦煌城市管理逐步实现了由分散到集约,由粗放到精细的转变,城市管理工作形成合力,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保障有力。
(三)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凸显了城市管理工作成果 敦煌市为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采取堵与疏、服务与管理、文明执法与严格管理、突击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方式,陆续出台《敦煌市城市管理暂行规定》、《敦煌市城市容貌标准》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围绕城市管理上台阶、上水平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维护市区干净、整洁的环境和良好的市容秩序。一是不断加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按职能划分,环卫保洁作业由市容环卫管理站具体实施,执法局对环卫工作实施指导、检查和协调。目前敦煌实行垃圾不落地、24小时保洁制,每月对市区五条主干道路面进行一次清洗,每年组织对大型建筑立面、城市雕塑等公共设施清洗。为加强对环卫工作的督促,执法局加强市容管理,实行延时、错时巡查,路段管理时间由早6点延伸至晚12点,执法队员轮班值守,发现问题及时督促责任单位整改到位,确保城区清洁卫生。二是严格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管理办法。“五包”责任制主要内容为“包卫生、包绿化、包美化、包看护、包秩序”,通过此制度,实现了城市管理从职能部门单一管理向群众参与的多渠道管理转变,不仅规范单位的行为,而且还有效监督、制止行人和商贩的不文明行为,使城市管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三是整治流动摊贩和占道经营行为。人行道上禁止摆摊设点,门店禁止跨门经营。在高峰时段,对沙州市场等重点地段实行专人定点监管,其它时段增加巡查次数;针对上下班时段人流相对集中,管理较为混乱的情况,安排执法人员在交通高峰时间值守,加大违章查处力度,并做好值守时的城管法规宣传,取得群众理解和支持。四是集中力量抓好车辆规范化停放工作。以“方便市民、顺畅交通”为原则,在人行道盲道坡口设置隔离墩,使汽车无法上人行道;在较宽路段设置自行车、摩托车停放点,施划停车位,方便市民出行,缓解车辆停放压力。对于一些经教育劝阻仍拒不在规定地点停放车辆的市民,从严处罚。教育和处罚相结合,使城市的交通秩序井然有序。五是想方设法清除城市“牛皮癣”。在居民区等地因地制宜设置免费公益广告张贴栏,方便市民张贴服务信息,规范便民广告的张贴。
同时执法队员在巡查时,自带工具,发现乱张贴乱涂写的垃圾广告立即进行清理、覆盖,净化居民生活环境。六是加强市场建设,在市区选择合适地点建设了一批摊点疏导区,实行定点定位管理,农副产品免费入场经营,并确保摊点(市场)布局合理、设置规范、经营有序。敦煌还专门成立了市场管理局,以加强各类市场的引导、规范和管理,如沙洲夜市各类摊点整洁规范、秩序良好,饮食摊、烧烤摊全部统一设置了不锈钢棚架并用厚木板铺地,在木板上铺设塑料布或彩条布,既规范有序又整洁卫生,弥补了市场建设的不足,活跃了当地的经济,实现了规范管理与经济繁荣的有机结合。七是加强监察管理,规范建筑市场。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前提下,对市区五条主干道和商业街的违章建筑、亭棚及凌乱管线,限期整改、强制拆除,解决道路、河道、绿化养护中涉及影响市容观瞻的问题,规范临街建设工地围挡、硬化进出口并对建筑渣土运输加强管理,杜绝城区余土扬尘。八是整体规划,提高户外广告设置水平。按“美化城市、保证安全”的原则,建立健全户外广告管理制度和资源开发、安全监测体系,推进户外广告综合整治工作,配合道路两侧建筑立面改造,规范、提高户外广告设置质量,实现规范化、科学化户外广告设置管理。以“节能、环保、美观”的原则,加强城市亮化工程管理,提升城市夜间灯光环境品位,体现出敦煌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特色。
在加强城市管理的同时,敦煌执法局注重加强队伍建设,坚持严格执法、文明执法,陆续出台《敦煌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
员十不准》、《敦煌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着装规定》等文件,要求执法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必须着装整洁、仪容端庄、风纪严整、举止文明。不得粗暴执法,不得辱骂、殴打管理相对人,不得毁坏相对人的财物,不得利用工作之便谋取私利。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要做到亮证在先、问好在先、教育在先、告知在先。严禁酒后执法。对于违法违纪造成严重影响和后果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目前敦煌没有一起因不文明执法引起的上访事件。文明执法行为,使得敦煌的城管执法赢得了市民的尊重与肯定,树立了良好的队伍形象。
(四)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一是以“我爱敦煌”主题教育为契机,从执法局及其他职能部门抽调人员,深入机关、农场、学校、社区,利用宣传广告、宣传车、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开展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进万家活动,全面宣传城市管理法律法规,提高市民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加强与群众联系,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代表参与城市管理,针对城市管理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提高市民对城市管理的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三是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上开辟专栏,对“门前五包”、市容环境卫生长效管理、违法建设拆除等活动进展、主要做法进行跟踪报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四是建立曝光台,对违反城市管理的典型行为进行曝光,对市领导检查市容时发现的问题、未及时整改到位的责任单位进行曝光,对城市管理月考核
排名中排末位的乡镇及职能部门进行曝光。
在组织重视、机制顺畅、执法严明、各界支持下,敦煌先后荣获中国“感动世界品牌城市”、“国家旅游名片城市”、“市民最满意城市”、“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2008中国魅力中小城市”、“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2010年十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优秀城市”、“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目的地”和“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县级市第一名”等荣誉称号,敦煌市执法局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建设国际旅游城市营造良好城市环境的中流砥柱。
三、启示和思考
(一)依托“大城管”,搞好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工作点多面广、复杂繁琐,涉及方方面面、千家万户,涉及各个阶层和不同的利益群体,各种问题集中、各种矛盾突出,其中有许多城管队伍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些矛盾,除了执法队伍深挖自身潜能、努力寻找最佳途径外,更需要市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只有党委委政府重视,依托大城管的管理模式,调动各部门、单位及全市力量齐抓共管,才能有效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城市管理氛围。敦煌新闻媒体把城市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来宣传和打造,在城市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新闻媒体对违反城市管理规定的行为曝光,监察部门追究其单位领导教育管理不力的责任,同时责任单位领
导要在媒体上公开检讨,较好地纠正了机关、团体和市民的不文明行为。我局成立以来,我们也进行了不少宣传,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部门利益和观念相互掣肘的情况,影响宣传效果。因此,搞好城市管理宣传,必须依靠和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不断提高市民的城市意识,环境意识和公德意识。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四个素质”。一是提高队员政治素质。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信念不变、苦学实干、观念常新、追求卓越。二是提高队员思想素质。坚持求实、公正、廉洁,把握好生活圈、工作圈和社交圈,时刻以廉洁自律的要求约束自己。三是提高队员业务素质。不断加强城市管理法律和法规的学习,广学博览,以宽求专,使全体执法人员都成为精通城市管理工作的行家里手,学会做思想工作,使管理相对人接受管理心悦诚服,提高城市管理能力。四是队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遇事不慌、临危不惧、正确应对、果断处理。
(四)优化管理手段,实现“四个结合”,维护良好的城市秩序。一是日常管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鉴于城市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反复性,城市管理工作必须采取集中整治和日常管理相结合的办法,以政府、部门及社会力量实现集中整治,以中队、路段责任人为主体实现日常管理;二是严格执法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既要坚持原则,维护政府的形象和法律的尊严,又要进行人性化管理,给违章者提供关爱和帮助,增加与管理相对人之间的
亲和力,促使其自觉守法;三是堵疏结合,执法人员坚持依法行政、从严管理,及时处理和制止违章现象,同时合理建设一些市场或者为经营者提供场地,解决经营场所问题,减少管理和被管理双方矛盾;四是将执法局重点管理与辖区街道常规化管理相结合。要密切与街道、社区的联动,充分利用辖区中队长在街道担任党委委员的优势,协助街道社区创办一些便民、利民设施,在方便居民的同时,使居民区、小街巷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使全社会都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
市容考察组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四日
第四篇:敦煌学习心得
【敦煌学】学习心得
2013级历史2班 201361010259 张永兴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在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他的评价很中肯,同时也反映了敦煌的重要性。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这个茫茫戈壁中崛起的河西四郡之一的敦煌。因莫高窟大批文物的出土,风靡一时。席卷了世界文化殿堂,成为闪耀的明珠。我们应该是惊叹的,是骄傲的,因此,我们更应该怀着一种虔诚的心态去对待这一发现。
敦煌远在祖国西陲,山高皇帝远。虽偏远,确是路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决定了敦煌处在多种文化碰撞与交流的中心,也注定了敦煌在急剧变动的时代繁荣昌盛直至衰落的变迁。沧海桑田,昔日的敦煌已经不见,能看到的是草木稀疏,沙海苍茫,地广人稀。人不知道换了多少代,千年前的历史也仅断断续续的口耳相传,或载于史书,或存于宗教典籍中,或长埋于地下。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而敦煌遗书,无疑是其极为重要的物质文化财富。给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也纠正了许多文献的漏洞与错误。同时,补充了宗教典籍的数量和种类,以及民族学的研究。也开启了了敦煌学的新起点,使敦煌学成为一门显学。
对于莫高窟遗书的封存,我比较赞同贺世哲先生的观点,宗教文化的冲突,伊斯兰教的宗教扩张,打破了佛教文化的再传播,为了保护佛学经典不被破坏而封存,其后或许遇见其他的**,人员离散,致使这些遗书被遗忘。对于西夏发动战争造成这批文物封存不敢苟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五):“景佑元年(1034)十二月癸酉,赵元昊献马百五十匹,以求佛经一藏。宋诏特赐之。”再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一):“元宝元年(1038)春正月癸卯,元昊请遣人供佛五台山,乞(宋)令使引护,并给馆券。从之。”纵然不排除元昊借机刺探宋国情,但是,也反映了西夏人是敬佛礼佛的。更不会去大肆屠杀佛教终生,毁坏佛经。西夏内部也有众多信徒,佛的世界给予他们精神寄托,所以莫高窟的僧侣们没必要过分的担心佛家圣地遭毁坏。而且,莫高窟在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的崖壁上,相对来说比较偏僻。不管怎么说,敦煌遗书的封存对于现代人无疑是利大于弊。至少我们有了当时的手头资料,能够更加清楚的去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民族文化,佛教的发展„„
话说回来,当这批文物被王道士发现的时候,则是文化传承的悲剧,是宝贵的文物的不幸。就如老子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敦煌遗书在风雨飘摇中重见天日,也开始了文化苦旅。王道士的行为已经代表了我国的一类人,中国人的劣根性体现得很是生动。国家的破败也是其重要的原因,对于文化遗迹遗物的不够重视,才会这般无奈。我们再多心疼,再多指责于事无补,要做的是保护,开发与深入的研究,争做中国的脊梁,把这份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而不是浅尝辙就,以一个小小的成就沾沾自喜,忘记敦煌学研究的任重道远。
同样,有人仅认为莫高窟的价值在历史研究的话,那么这些人就鼠目寸光了。莫高窟的研究包罗万象,去过莫高窟的大家们,才有深切的体会。开窟的人,虽没有了名字,但其精神,其毅力值得我们敬佩和缅怀。塑造佛像的大师们,即使不是顶尖人才,但是也是数一数二的高手。把时代的精神,时代特征塑在了佛像中。让佛陀的神韵表现的淋漓尽致。还有五彩的壁画,更是活脱脱的呈现一代画师的高手笔,令人叹为观止。一个时期的佛家故事也是在放映一个时代社会人的心态。能够追究到当时的社会动态,人民的生活。(【美的历程】第六章佛陀世容)阐述了三个方面:悲惨世界,虚幻歌颂、世俗化。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窟洞壁画题材多是割肉贸鸽、舍生伺虎、五百强盗剜目等故事。多变的社会人生充满了悲伤、惨痛、恐怖„„没有公平与不公平,坏人一百年,好人不偿命。大众百姓心灵是迷茫的,空虚的。佛于是走进了人们的世界,麻痹老百姓的精神世界,也给了统治者的安慰。雕塑的佛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心或动心。运用恐怖、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凸显佛的宁静、高超、飘逸。众人将希望、美好、理想都集中在了它身上。而门阀士族们:将某种病态的消瘦身躯,不可言说的深意微笑。洞悉哲理的智慧深情,摆脱世俗的潇洒风度的理念融入其中。隋唐的统一,使雕塑的面容和体态、壁画的题材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隋塑方面大耳、短颈粗体、朴达拙重,而唐代,更加的健康丰满。有了人情味和亲切感。也慈祥和蔼,关怀现世了。壁画悲惨的场景渐渐消失,继而被幻化的“极乐世界”的佛国世界代替。壁画中,金楼玉宇,仙山琼阁,满堂丝竹尽日笙箫;佛座莲中,环绕着圣众;彩云缭绕,飞天散花。有的是华丽的色调圆润流利的线条,丰满柔和的构图,热闹欢乐的氛围。中唐时期,菩萨小了,供养的人的形象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并且晚唐五代壁画中出现了【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宋国夫人出行图】等反映世俗生活的题材。其次,宋代的石窟尽管洞窟极大,但精神全无给人贫乏、无力、呆滞的感觉。洞窟内的种种变化已经无意识把我们引入到特定的时代中。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哲学思想,意境高远。只有想不到的文化价值,没有莫高窟找没有的文化价值。莫高窟可以说影响了无数的佛教信徒,画家,雕塑家,文字学家„„
都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星火相传,亘古不息,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中国传统文化夹在宗教的信仰中,随着宗教而传承,儒佛道无形中走在了一起。潜移默化了一代又一代的继承者。莫高窟的遗书记录的东西不单纯是佛家箴言。还有佛家以外的文化。所以,莫高窟就如同一个大杂烩一样。夸张的说,应有尽有。洞窟开凿的数量也在述说这这一时代佛家文化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盛衰。莫高窟,凝聚了无数佛学大师的心血。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思想,在这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形成了不同于中原佛学的新内涵。物之有境界者,莫过于此。来来往往的带着各种心理的人,绝大部分都是满载而归。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如来)。
佛曰: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这就是境吧!也是莫高窟让我们传承的一部分。马克思说,世界是物质,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永恒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其相关的论述深刻独到。
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说文》 物以群分。――《礼记·乐记》 境,疆也。——《说文新附》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所以,物境者,万物生长变化所达到的程度。即万物之境界也。万物非皆有生命,山川流水,电闪雷鸣等亦如是。
莫高窟是物,其境界在不同的人去悟,境界自然不同。非只看起本体,还要从其历史绵延,涵盖诸多文化艺术等方面理解。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应该说很有意思的一件大事。带着虔诚信仰的人,一丝不苟的制作着心中的**。把传承的技艺,时代的特点,自己的想法不自觉的融入在洞窟中。寄托着自己在世的功德,希望在因果轮回中,有个善果。同时利用佛性,佛家圣地的氛围,与怀着对佛的敬畏,荡涤内心的污浊,以及各种欲望。
尤其是那些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有文化的人,在入空门后,更是为佛学注入新鲜血液,也是佛教中国化的直接有利的推动者。他们关注的视角应该相对比较广泛,记载的佛家以外的事件也多,如曾流行中国的景教。佛教徒们,如此依数增加,有了自己的文化体系。他们有的懂多国文字,有的深入了解各民族的习性,到处传教,广纳信徒。宗教没有民族之分,也因此囊括了诸多民族文化,打破了国与国的界线,宗教受民众顶礼膜拜,才大行于世。佛教亦是如此。不过佛教早已属于东亚文化圈的特有,昔日的西域不复存在,伊斯兰也深深扎根在新疆,深入河西走廊。佛教在我国西部也就剩青藏高原了。敦煌莫高窟存在的是过去,是记忆的封存的文化遗产。
我所要追寻的莫高窟的精神文化。是过去人在这里活动所留下的遗迹,探寻其宗教信仰的层次与哲学思想的理念。以此来重构自我的物境命题。
或许我在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天马行空,华而不实。但这是自己的看法与思考。
第五篇:《又见敦煌》观后感
《又见敦煌》观后感
到敦煌给我的第一大震撼,是观看了大型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
可能是因为第一次看浸入式的舞台剧,采用流线式表演方式,边走边看,头上脚下,东南西北都是表演区,情景融入仿佛身临其境,汇入历史长河里的点点尘埃,带我们回到千年之前。
就是这样一种舞台表现形式,让我觉得很意外和惊喜。
看到一个个鲜活的敦煌历史人物从T台上向我们走来,名字被深情呼唤时,他们举起右手,掌心朝外,回答的那一声“我在”,眼睛瞬间就红了。
神秘莫测而又美丽慈悲的飞天,从窟中走出又隐去,对于王道士的背叛,她们选择原谅。演员演绎的极为精彩,搞得我一直在抹眼泪。
妃子们盛装打扮,对镜梳妆,一声声问着,我美吗? 我美吗? 可是因为逐年风化,人们保护不够,她们精心抹的胭脂,擦的陈粉,都在风沙中被逐渐抹平,消逝……
最后一幕是坐着看的。十多人马,为传丝路畅通的口信葬于大漠,仅仅生还一人,眼看着唐、宋、明、清、晋王朝从繁华热闹逐渐埋没于沙间……
每一幕的场景都设计的很巧妙,在行走中感受一个又一个的场景。历史瞬间在这一刻,汇聚重生。从入场,到落幕,仿佛走过了千年,又仿佛才经历了一瞬间。
看完出来的时候,我和云姐都忍不住对王潮歌这个天才型的导演啧啧称赞。
要不是这场剧,以前对于丝绸之路只停留于教科书上的这四个字,没有任何多余的感情,现在才真切感受到了它的魅力,才明白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容阔了多少故事,背后曾有过多少鲜活的生命化作黄沙沉寂在这片土地之上……
越走,觉得自己不知道的越多。
越走,对这片土地越是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