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经》两首(氓、采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及其现实主义风格。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3.了解四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4.用正确的节拍诵读这两首诗,力求语言通畅,感情充沛,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采薇》和《氓》前两章。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朗读古诗的能力。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诗经两首》中所表现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的爱情婚姻的向往以及为捍卫祖国的统一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诗经》距今约三千年,语言、内容都有着极大的陌生感,加之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所以疏通诗句,带着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和三千年前的古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势必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疏通诗句。2.借助诗的形象,体悟情感及主旨。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让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诗句,熟悉四言诗的节奏及重章叠句的形式。
2.试译其中一二首诗,诗句可长可短,押韵可严可宽。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诗歌及外国诗歌的学习鉴赏,学生们有了一些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为本单元学习鉴赏《诗经》奠定了基础。
1.介绍《诗经》及其开创的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3.学习鉴赏《卫风·氓》。
二、整体感知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把《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故称《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3.《卫风·氓》
《氓》是一首叙事诗,全篇都采用第一人称“我”(即女主人公)的口气来叙述,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的手法。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章节):追述恋爱生活。
第二部分(3、4、5章节):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部分(6章节):“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主的强烈愿望和抗争精神。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理解诗句:借助详细注释,疏通诗句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1)愆qiān——拖延。(愆伏)
(2)垣yuán——矮墙,也泛指墙。(断壁颓垣)
(3)载……载……zài——一边……一边。(载歌载舞)
(4)咎jiù——灾祸。(咎由自取)
(5)贿huì——财物。(行*受*)
(6)耽dān——沉溺。(耽于幻想)
(7)陨yǔn——落。(陨石、陨落)
(8)汤汤shāng——水势很大的样子。(浩浩汤汤)
(9)爽——过失,差错。(毫厘不爽,屡试不爽)
(10)罔wǎng——没有。(置若罔闻)
(11)靡mǐ——无,没有。(靡日不思)
(12)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13)遂——顺心,满足。(遂心如意)
(14)躬——自身。(事必躬亲)
(15)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旦旦:诚恳的样子。
(16)老使我怨。老——同你白头到老。
2.朗读课文,把握诗的节奏与情感基调
(1)把握诗的节奏。课文三首诗都是四言诗。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在音群和意群发生扦格不合的情形时,还是要按音群读,如“来/即我谋”要读成“来即/我谋”。通俗地说,就是两字一拍。
(2)体悟诗的基调
朗读时,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当时的女主人公充满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呼之欲出。因此,这两章要表现热烈欢乐的情感,语调应明快、活泼。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女主人公“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在此已沦为夫权社会的一位弃妇。前后的形象形成极大的反差。因此,这三章要表现怨恨、沉痛及对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强烈控诉,语调必须低沉、哀婉、幽怨。
第六章,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感受和决心。这一章情感比较复杂,有怨情也有怀旧之情,但更多的是清醒和刚烈,一反古代女子柔弱无奈的特性,严酷的现实使她坚强起来了,反抗不公平的命运。至此,主人公形象丰满典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因而,此章的情感应随内容变化又以严正的控诉为主。
3.领悟主旨。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4.理解本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氓》是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5.赋、比、兴手法在《氓》中的运用
本诗赋的手法被广泛运用,第一、二、五章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至被遗弃的经过。
比、兴集中在第三章前四句与第四章前两句。第三章前四句,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六句劝说形成对照,沉溺在爱情中的女子就像贪吃桑葚的斑鸠那样,以至不能自拔。第五章前二句,桑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这样,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至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来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轻美貌而至衰老憔悴,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总结、扩展。《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冲刷更显出它夺目的光彩。希望同学们课后能阅读《邶风·谷风》、《君子于役》、《七月》等,并尝试着把《谷风》与《氓》进行比较阅读,体味《诗经》的艺术魅力。
布置作业。1.《氓》在对比中怎样描写女主人公和氓的性格?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认识到什么?
2.从《诗经》的其他诗中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品味这些比兴诗句的艺术效果。
附:板书设计
情节 章节 基调
恋爱(第一、二章)热情、幸福 手法
氓 赋比兴
婚变(第三、四、五章)怨恨、沉痛 对 比
决绝(第六章)清醒、刚烈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习鉴赏《采薇》。2.学习重章复唱的手法。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关于这首诗创作的时代,《毛诗传》(西汉毛亨著)认为是周文王时候的作品,宋代程颐同意这种看法,并发挥道:“此皆极道其劳苦忧伤之情也。上能察其情,则虽劳而不怨,虽忧而能励矣。”“上能察其情”明显是附会之辞,因为从诗中很难体会到对在位者的感戴之心,所以难以断定它是周文王时候的作品。《汉书·匈奴传》则认为是周懿王时候的作品,然而也没有确切的证据。
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丰富、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并对己方的装备大加赞美,表现出一种自豪感。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甸甸的悲哀压着。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出孰轻孰重。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一直备受人们的赞赏?
【明确】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
2.了解重章复唱手法的运用。
【明确】“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许慎《说丈解字》),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了主题。
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叠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中关键词语“作”“柔”“刚”的变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中“莫(暮)”“阳”的变化,都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抒情主人公的焦虑、痛苦的心情则随着服役期的无限延长越来越重,从“心亦忧止”到“忧心烈烈,载渴载饥”,再到“忧心孔疚”,他的痛苦似乎到了承受的极限。
总结、扩展。课文节选了《诗经》两首,有描写爱情、婚姻的《氓》,有描写戍卒生活的《采薇》。但只是略窥一斑,我们应以它为契机,扩大阅读面,更多地汲取《诗经》中的精华,丰富我们文化底蕴。
《诗经》中重章复唱的手法非常普遍,希望同学们课外阅读《伐檀》、《硕鼠》、《无衣》、《关睢》、《蒹葭》,体味重章复唱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并尝试着把《无衣》与《采薇》,把《关睢》、《蒹葭》与《氓》比较阅读,这样对相近题材的了解会更全面辩证。
布置作业。1.把《采薇》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可以发挥想象,有所创新。2.背诵《采薇》全诗和《氓》前两章。
第二篇:诗经两首氓采薇教案
一、诗经氓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4.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5.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难点]
1.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设想]
首先讲解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同学们熟悉诗的基础上谈谈诗的写作特点,以便让同学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另外,还要通过诗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用具]
教师备课系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痴情女子负心郎,是诗人创作的母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诗人对之进行过阐释,我们今天阅读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感受作品的震没和恒久的生命力。体会、品味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二、《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1、“风”“雅”“颂”
“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
2、“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则是触物兴词,由客观事物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整体把握
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四、字词梳理
匪:fēi 汤:shāng
愆:qiān 徂:cú
将:qiāng 裳:cháng
载:zài 靡:mǐ
于:xū 隰:xí
说:tuō 角:jiǎo
五、具体分析
《氓》这首诗是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来叙事的。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一章 :写女子的定情。写出女子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我们可以从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女子的温柔。同时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作铺垫。
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通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专一,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的。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 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
第四章: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的悲惨生活。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后写“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顾影自怜,伤心不已。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怨恨、沉痛的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对于男子的无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毅然决定与男主人公决裂。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这一章写女子的被遗弃和坚强。写出女子所受伤害之深。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六、主题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布置作业
1、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氓》这首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诗的写作手法等。
二、字词归类
1、通假字(叫学生在听同学读时找出通假字)
“说”通“脱”,摆脱,脱身。例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泮”通“畔”,边岸。例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于”通“吁”,叹息。“无”通“毋”,不要。例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2、古今异义词:
氓 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涕 古义:眼泪,例如:泣涕涟涟;
今义:鼻涕宴 古义:欢聚,例如:总角之宴;
今义:宴会三岁 古义:多年,例如:三岁食贫;
今义:三岁的年龄
三、写作特点
1.《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诗经》中开创了比兴的手法,如: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四、体验拓展:
《氓》一诗中这位如此温柔、多情、勤劳、淳朴的女子为何遭弃?同学各自发言后师评: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勤劳、淳朴,具有多种美德,最后被丈夫虐待以至抛弃。这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剧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联系实际,请同学们谈谈对男女主人公爱情观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五、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的另一样生活。
3.预习下节课。
二、诗经采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生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诗中流露的保家卫国的自豪感,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
2)。学生能指出起兴手法的运用,能说出重章叠唱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熟读成诵。
2)。听《采薇》的吟诵音频,掌握重章叠唱所营造的音乐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诗中,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把握戍卒王朝强盛的自豪感,对不平等的愤怒,急欲回家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保家卫国的强烈挣扎的矛盾心。
2)理解古今戍边战士思家之苦、闺中女子思夫的共同情感。
3)学生能对和平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赋比兴、重章叠唱的艺术手法。
2、教学难点
1)把握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把握戍卒王朝强盛的自豪感,对不平等的愤怒,急欲回家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保家卫国的强烈挣扎的矛盾心。
2)理解古今戍边战士思家之苦、闺中女子思夫的共同情感。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预习:
1、听《采薇》吟诵音频,并大致能唱,感受其中戍卒的情感变化。
2、思考:我们学过哪些表达类似情感的诗词,这些诗词都有什么共同点?
3、自主选择其他《诗经》篇目,对其简要赏析。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已经预习了《采薇》,你喜欢《采薇》吗?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明确:凄苦的思乡之情
《采薇》是一位久戍思归的戍卒在回乡途中吟唱的血泪之歌,是一幅凄凉的物是人非的图画。我想,每个同学读完此诗,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今天,让我们一起读这首诗,再次走进戍卒的内心,感受那份凄苦与凄凉。
二、1——3章,把握重章叠句,感受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
1、吟诵1~3章,本诗前三章写采薇有何作用?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将使用赋、比、兴的诗句找出来?
赋: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比兴: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2、1~3章的兴咏唱的是什么?“采薇”做什么?为什么要采薇?
采薇,采集野生薇菜,戍防战士所为,粮草不够,为了生计,辛苦坦然去做,不勉强,也不做作。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面带饥色的戍卒一边在荒野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
3、1~3章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这种艺术手法叫什么?具体赏析。
特点: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这三章虽然采用重复的形式来表达同一种情绪,但是作者在字句上略加变化,便更深刻的表现了士卒的内心之苦。痛苦的感情层层递进。
从“作”到“柔”到“刚”暗示了什么?
第1章: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
第2章: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这是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
第3章: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这是写秋天,薇菜的叶茎老而粗硬。
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这些意蕴都是通过薇菜的变化表达出来的。
时间流逝,不得归家
4、每章具体描写思归之情的是哪几句?
第1章: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到了年底还回不了家,并抱怨:“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猃狁害得他有家难归。
第2章: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他因思乡而心头烦闷,好像火烧一样,而且感到饥渴难耐,还想到:“我驻守的地方不确定,连捎个家信也不可能”。
第3章:眼看已经到了十月,回家还是没有指望,戍卒不禁发出痛苦的呻吟:“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士卒极其痛苦,可又有谁能宽解呢?显然随着戍边时间的延长,乡愁也日益深重。
这种反复吟咏,渐次深入的方式让读者一步步走入戍卒的心灵深处,体会他们与日俱增的思乡之苦。
5、播放《采薇》前三章吟诵,归纳重章叠唱的艺术作用以及1~3章所表现的士卒的思想情感。
艺术作用: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使得思乡之情更深沉,更加突出主题。
思想情感: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二、第二部分:
4——5章。把握保家卫国的自豪感,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态,及歌唱中流露的士卒对不平等的怨恨之情。
1.第4章的比兴句是哪一句?由棠棣之花起兴,反复咏唱的是什么?4——5章写什么?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马匹高大、武器装备精良。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频繁的战斗。具体描述的是戍边战事频繁。
诗人描述军容威武、士气高昂、战斗频繁,从中能看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王朝强盛的自豪感。
“岂敢定居,一日三捷。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急欲回家和继续抗敌的矛盾挣扎。
没有写思归情愫,但苦涩的情味始终萦绕在诗人的歌声中。
2.除了起兴之外,还有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感情?戎车、四牡、象弭鱼服都是描写的谁?
对比。君子与戍卒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流露出不平等的怨恨之情。
三、6章,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齐读最后一章,感受其中主人公的心情。
补充资料一:
【资料一】: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刘义庆《世说新语》)
谢公,指谢安。遏,谢玄的字。毛诗,由毛亨、毛苌父子所作的《诗》传。
【资料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人体物之妙,侔于造化。然皆出于离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王国维《文学小言》)
侔,相等。
【资料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
1、对王夫之的论断,有人表示怀疑,认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根本没有“乐”可言,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然后说说你同意哪种观点,如果是同意写“乐”的,说出“乐”在何处,如果是同意写“哀”的,也要说出“哀”在何处,如果有不同于这两种看法的,也可以谈谈。
2、谈谈对“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理解。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戍卒归途中的艰辛。路途总是那么遥远,似乎总也走不到尽头,他忍着饥渴,挣扎着往前走。在这艰难的归途上,戍卒回忆起离开故乡的种种经历,默默地忍受着内心的苦楚。体会着自己的孤独,最终他痛苦地吟唱:“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补充资料二:
《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结束语: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这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慢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白雪皑皑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背诵《采薇》,尽可能会吟诵。
2、收集三首征人思乡、闺妇思夫诗,并作300字左右的小评
教学后记:
《采薇》上完后,结果应该是喜忧参半。我预设的是学生通过听吟诵音频和教师讲解把握戍卒的感情起伏。《采薇》这首诗共六章,诗词大意很简单,学生读几篇参照注释就能懂,但如果不深入体会戍卒的细腻情思,学生只能把握表层的皮毛,而不能深入戍卒内心把握那份凄苦。因此,我带着学生反复吟诵,把握重章叠唱与起兴的艺术手法,进而挖掘戍卒随着回环往复的吟唱所描述的时间流逝,而归途无望的绝望感,并且这种绝望感是层层递进,历久弥伤的。但第四第五章,戍卒的各种感情交织,最主要的是国家荣誉感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思归之切的挣扎和矛盾。诗的最后一张情景交融,道出戍卒的悲伤。
《诗经》里的战争、思妇诗歌应该是中国边塞诗最早的源头。学生在初中学过《君子于役》《渔家傲·秋思》《凉州词》《出塞》等边塞、思妇诗歌,因而我有意在最后做一个拓展,带着学生回忆总结这一类诗的主题,从戍边将士的妻子心理角度刻划——思妇思夫,从戍边将士心理角度刻划——征夫思归,并且将这类诗歌的常见意象做一个总结。
这节课整个流程进展比较顺利。但还是有很多不足,首先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课堂花在理清课文的时间比较多,且整个过程中磕磕盼盼,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不足。上课过程中,因为理清课文花了过多时间,导致把握戍卒感情的时间减少,因而把握戍卒的感情过程比较快,学生把握得不是很透。最后的拓展也因为时间原因,匆匆掠过,效果不是很好。另外,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很多时候,我比较着急,就自己说出了答案,而没有让学生自己归纳,学生没有形成深刻的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其实,学生是很有创造力的,只要老师引导得当,这种创造力是会被激发出来的。
总之,课堂是遗憾的艺术。今后我会在研究教法上多花时间和精力,争取让课堂遗憾更少,学生收获更大。
第三篇:诗经两首(氓、采薇)达标检测
《诗经》两首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愆期(qiān)
垝垣(huán)孔疚(jiù)尔卜尔筮(shì)熏陶渐染(jiān)B、涉淇(qí)夙兴夜寐(sù)咎言(jiū)自我徂尔(cù)匪夷所思(fěi)C、不遑(huánɡ)象弭(mǐ)归聘(pìn)雨雪霏霏(yù)风靡一时(mí)D、桑葚(shân)棠棣(dì)嗟叹(jiē)咥其笑矣(diē)载歌载舞(zài)2.下面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①曰归曰归,岁亦莫止②不见复关,泣涕涟涟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④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⑤匪来贸丝,来即我谋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⑦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⑧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A.①⑤B.②⑥C.③⑧D.④⑦
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是()A.何以知之B.何陋之有C.彼路斯何?君子之车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孔:内心痛苦的样子B.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斯:语气词,无实义 C.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即:就D.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过错 6.下列句子中无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D.岂不日戒,犭严狁孔棘
7.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竭我盈,故克之 A.两个“尔”相同,两个“彼”相同B.两个“尔”不同,两个“彼”相同 C.两个“尔”相同,两个“彼”不同D.两个“尔”不同,两个“彼”不同 8.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③三岁为妇,靡室劳矣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C.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也不同。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10.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这次比赛中,我们的球队就要获胜了,大批的球迷在周围高声呐喊,信誓旦旦。B.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C.多年来,他夙兴夜寐,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项任务。
D.在课堂上,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发言者各抒己见,二三其德。
11、默写:18分(1).,子无良媒。,体无咎言。不见复关。(2).《卫风•氓》中描写女主人公热恋时见到氓的高兴心理的诗句,。(3).《卫风•氓》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的诗句。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12、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二十四史”下一个定义。(6分)①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是二十四史的编撰目的。②封建统治者称二十四史为“正史”。③纪传体是二十四史釆用的体例。④对中国四千多年的历史,二十四史所作的记录是比较系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章节选的《诗经》,回答问题。(8分)《诗经•卫风•氓》节选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① 解说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复关”这个词的含义。(4分)
答:
②在本章诗歌中,为什么要刻画女主人公一会儿“泣涕涟涟”,一会儿又“载笑载言”?这样的刻画对全诗来说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浣溪沙(周邦彦)
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①。一番春信入东郊。闲碾凤团②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又移日影上花梢。
【注】①云鸠:形容云色如黑色的鸠。江皋:江岸。②凤团:一种名茶。(1)请分析本词第二句中“拖”字的妙处。(3分)
答:
(2)请找出下片中能表现词人情思的词语(至少两个),结合词句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5分)
答:
选择题答案:1——10(60分)
姓名
诗经两首同步练习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愆期(qiān)
垝垣(huán)孔疚(jiù)尔卜尔筮(shì)熏陶渐染(jiān)B、涉淇(qí)夙兴夜寐(sù)咎言(jiū)自我徂尔(cù)匪夷所思(fěi)C、不遑(huánɡ)象弭(mǐ)归聘(pìn)雨雪霏霏(yù)风靡一时(mí)D、桑葚(shân)棠棣(dì)嗟叹(jiē)咥其笑矣(diē)载歌载舞(zài)【解析】 A项“垣”应读yuán;B项“咎”应读jiù,“徂”应读cú;D项“咥”应读xì。【答案】 C 2.下面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①曰归曰归,岁亦莫止②不见复关,泣涕涟涟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④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⑤匪来贸丝,来即我谋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⑦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⑧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A.①⑤B.②⑥C.③⑧D.④⑦ 【解析】 ①“莫”通“暮”;③“泮”通“畔”;④“尔”通“”;⑤“匪”通“非”;⑦“于”通“吁”;⑧“说”通“脱”。【答案】 B 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解析】 A项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引出另一个话题。C项古义:眼泪;今义:鼻涕。D项今义:名词,雨和雪。古义:下雪,“雨”为动词。【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是()A.何以知之B.何陋之有C.彼路斯何?君子之车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解析】 C句属于正常语序,无宾语前置现象。【答案】 C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孔:内心痛苦的样子B.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斯:语气词,无实义 C.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即:就D.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过错 【解析】 “孔”意为“很”。【答案】 A 6.下列句子中无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D.岂不日戒,犭严狁孔棘
【解析】 A项“二三”数词活用为动词;B项“雨”名词活用为动词;D项“日”名词作状语。【答案】 C 7.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竭我盈,故克之 A.两个“尔”相同,两个“彼”相同B.两个“尔”不同,两个“彼”相同 C.两个“尔”相同,两个“彼”不同D.两个“尔”不同,两个“彼”不同 【解析】 两个“尔”都是代词,代指“你”。第一个“彼”,代词,指“那”;第二个“彼”,代词,指“对方、他们”。【答案】 C 8.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③三岁为妇,靡室劳矣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C.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也不同。【解析】 ①句的“三”是虚指,“三岁”是多年;②句的“三”是实指,“二三”意为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③④两句的“靡”意思都是“无,没有”。【答案】 C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解析】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答案】 D 10.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这次比赛中,我们的球队就要获胜了,大批的球迷在周围高声呐喊,信誓旦旦。B.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C.多年来,他夙兴夜寐,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项任务。
D.在课堂上,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发言者各抒己见,二三其德。【解析】 A项信誓旦旦:指誓言说得极为真诚可信?
第四篇:氓-采薇教案
《氓》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丰富人文积累;
2、体味本诗赋、比、兴艺术手法及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感知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思想与生活。
教学设想:
启发参与,适当分析,强化朗读
教学重点:
分析恋爱阶段,男女双方性格特点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自古以来,爱情就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出了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那是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这些都是诗经当中描写爱情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二、《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1 “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5)《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和情感线索,把握人物形象(方法:诵读和语言赏析。)
(1)、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叙事的?(板书:思路)
(2)、在这场情感生活的变故当中,女子的情感变化如何?(板书: 2 情感)
(3)、可见女子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板书)
(4)、《氓》全诗六章,每章十句。第一、二章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深情而渺远恻然;第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写了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训,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第五章前半部分继续回忆婚后的不幸,后四句则是回娘家后的情景,不禁伤心落泪;最后一章十句是一片如泣如咽之音多百无聊赖,无复可言。全诗层次分明,在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诗经》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板书设计:
(情节)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 第三至五章 第六章
(手法)叙述
抒情、议论 对比
(情感)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四、下面,我们进一步来感知全诗,请大家注意情节发展各部分的感情基调。分章提示,逐章朗读 ? 第一章,提示氓、蚩蚩、匪、即、顿丘、愆期、将等字词音义,“秋以为期”的句式特点(“以秋为期”的倒装)。
问题:这一章从故事情节来说处于什么阶段?人物给人什么印象?感情基调如何把握?
学生回答,要点:写“我”与“氓”开始接触到进入恋爱。“我”是真诚纯朴的;“氓”是“蚩蚩”的,一付忠厚的样子。感情基调应该是热情幸福的。
学生朗读,提示注意情感基调。
第二章,提示垝垣、复关、载、筮、咎、贿迁等字词音义,“尔卜尔 3 筮,体无咎言”的翻译。
问题:这一章又处于什么阶段?人物又给人什么印象?
学生回答,要点:写“我”与“氓”由热恋而进入婚姻。本章突出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足见“我”用情之专、思念之深。感情基调同样应该是热情幸福的。学生朗读,提示注意情感基调。
第三章,提示沃若、于嗟、桑葚、说等字词音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的翻译。
问题:这一章为什么提到桑葚,又提到斑鸠?本章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感情基调又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要点:提到桑葚、斑鸠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桑叶沃若,用以喻女子青春好年华,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喻);“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由眼前物引起对男女情爱的感慨,这是兴的写法。本章是恋爱到婚变的一个过渡,在感情基调上出现了突变,透出一种人生无常的苍凉。学生朗读,提示注意情感基调。
第四章,提示陨、徂、三岁、汤汤、帷裳、罔极等字词音义,“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翻译。
问题:这一章又如何来理解桑葚,写的又是什么情节? 学生回答,要点:比兴手法的运用。情节是婚变。基调是怨。学生朗读,提示注意情感基调。
第五章,提示靡、夙兴夜寐、咥等字词音义。问题:这一章如何来表现人物,写的又是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要点:突出“我”与“氓”的对比,刻画了人物,显示氓 4 的本性,也揭示婚变原因。基调是怨恨、沉痛。学生朗读,提示注意情感基调。
第六章,提示隰、泮、总角、晏晏等字词音义,注意“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两句的翻译。
问题:如何理解“淇则有岸,隰则有伴”及“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如何把握本章感情基调?
学生回答,要点:前者是比的手法,用淇水有岸,漯水有涯来反喻自己愁思无尽;后者是觉醒后的决绝。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
五、讨论探究:你如何看待女子这段失败的婚姻?
明确:
1、女子容颜衰老导致男子变心。(提醒:若如此便没有白头偕老的夫妻,也没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诗句。)
2、男子的喜新厌旧、始乱终弃。当时女子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一旦遭到抛弃,经济上的附属地位和对男性的依赖,就会导致女子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更没有保卫自身权益的能力。
总结:
根源在于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建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不平等逐渐产生并发展,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给女性造成的巨大伤害。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趁机教育男同学生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女同学要做一个坚强独立的半边天)
五、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
1、全诗通过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2、运用比、兴手法来使语言形象生动,进一步丰富内涵;运用对比手法,包括“我”“氓”对比及人物自身前后对比来塑造人物形象
九、板书设计:
(情节)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 第三至五章 第六章
(手法)叙述
抒情、议论 对比
(基调)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采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理解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体会战 6 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以爱情为主题的《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采薇》是一首以战争为主题的诗。
二、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三、合作探究
① 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②学生小组讨论,疏通语句,评点全诗。(通过小组之间的协作,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明确:第一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冒出了 芽尖。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又到了年末。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有家等于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不停地奔走,没有空闲。
第二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多么鲜嫩。说回家呀道回家,心中是多么忧闷。忧闷的 心好像烈火在燃烧,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 地方总是没有固定,无法叫人向家里捎信。
第三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已经又老又硬。说回家呀道回家,又到了十月小阳春。王室的 差事没有尽头,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 7 是那么痛苦,到如今有谁来慰问。
第一章至第三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③从4~5章来看:第四章:那开得茂盛的是什么花?是常棣的花密密层层。那驶过的 大车是 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 坐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一个月的交战就有几轮。
第五章: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牙装饰的弓和鱼皮箭囊。怎能不天天警戒,猃狁入侵,战事十分紧张。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④第六章:想起我离开家的 时候,杨柳依依随风飘飞。如今我在归乡的 途中,纷纷扬扬雪花漫天。路途泥泞步履艰难,饥渴交加满身疲惫。我的心是多么凄凉悲伤,满心的 伤痛又有谁能体会。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师评:
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
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
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四、分析鉴赏
再读全文,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战士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1、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
2、对父母妻儿的担忧。
3、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古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五、拓展探究:假使你就是当年归途战士中的一员,请描写你当时的心理。
六、课堂小结: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带给人们的回忆是痛苦的。从古到今,人们对战争的态度都是厌恶和反感的,相信大家都是热爱和平,并且会尽力去维护和平的。
七、作业 :阅读《秦风?无衣》,和《采薇》在内容和手法上进行比较。
补充介绍«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 10 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五篇:诗经 两首教案 氓
14.《诗经》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诗经》;熟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2.技能目标
学习《静女》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背诵这两首诗。3.情感目标
了解《诗经》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男女爱情的悲欢,感受人文之美。走向高考
⑴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学习细节描写,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⑵掌握重要实词,积累成语,了解文中文言句式,学习掌握“比”的表现手法和回忆与对比的表达技巧。教学难点
理解重章复唱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理解“兴”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卫风·氓》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⑴“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⑵“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⑶“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⑴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 ⑵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⑶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
二、二”节拍)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四.具体研习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女子:纯真、热烈、专
一、痴情、温顺迁就。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性情暴躁。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重点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五.艺术鉴赏:
板书一:对比的写法
《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回忆中运用了对比写法。婚前:生活幸福,性格热情、温柔、纯真。女主人公
婚后:受尽屈辱,性格刚烈,认识清醒。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氓 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板书二:结构图
情节 感情基调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赋)恋爱——热情、幸福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婚变——沉痛、怨恨(比、兴)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决绝——清醒、刚强(赋、比、兴)六.思考下列问题
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 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七.作业:翻译诗歌第六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邶风·静女》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巩固上节课内容
1.默写《氓》的前两章。
2.描述《氓》中女主人公形象。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
二、二”节拍)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三.探究创新:练习改写《静女》,可以改写成诗歌,戏剧,小说,散文四大文学体裁中的任意一种!
四.熟读课文,当堂背诵。五.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诗经》;熟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学习《静女》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了解《诗经》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男女爱情的悲欢,感受人文之美。学习掌握“比”的表现手法和回忆与对比的表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