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话说长江》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本站推荐)
长江,古称江、大江,是亚洲第一长河和世界第三长河,也是世界上完全在一国境内的最长河流,全长6397千米,发源于青藏高原东部各拉丹冬峰,穿越中国西南、中部、东部,在上海市汇入东海。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话说长江》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欢迎阅读。
《话说长江》课文原文
重庆是一座古城,早在3000年前,它就是巴国的首府。古名叫“巴”,隋朝改名叫“渝州”,北宋更名为“恭州”。到了公元1190年,南宋有个叫赵?的人,他先在这里当王,接着又当上了皇帝,双重喜庆,所以,把它改名叫重庆。
如果说重庆的地形像一条长长的舌头,那么朝天门就是舌头尖了。在朝天门的西侧,有许多码头,因而使重庆成为长江上游一个十分重要的港口。
重庆并不高,但是人们称它山城。
你看这重庆――从下到上,从上到下,到处都是房屋,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可以说,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市区的最高地面海拔280米,市区的最低地面海拔却只有160米,同在一座城,地面的相对高度竟差120米。这在我国以至于世界都是不多见的。因此,重庆被称作为山城是当之无愧的。
重庆的主要街道在山城的脊背上弯弯曲曲地延伸着。在重庆,即便在热闹的街区,你也难得看到骑自行车的人,因为骑自行车爬坡实在太困难了。有人开玩笑说:在重庆,有时候是人骑车,有时候是车骑人。
重庆的台阶特别多,它们好像数不尽的钢琴琴键。勤劳的山城居民,祖祖辈辈踏着这些琴键,演奏着生活的交响乐。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过去“睁眼看得见,抬腿走半天”的地方,如今坐上缆车说话间就到了。
假如你要到嘉陵江对岸去办事,现在不必乘舢板在风浪里颠簸了,可以从嘉陵江大桥上直接过江,也可以乘坐架空索道车,腾云驾雾似的飘过去,飞过去。
重庆还有“雾城”的雅称呢!
雾会使人产生扑朔迷离之感,雾像轻纱使人们的生活充满着浓厚的艺术气氛。轻轻的薄雾,使这座山城显得格外温柔、可亲。
这里,除8月份之外,好像一年到头总是雾气腾腾,平均每两天就有一次雾。到了冬季,山城的居民大部分的时间都过着雾中来、雾中去的生活。
重庆三面是水,空气湿度很大,这是雾多雾浓的主要原因。
四川是一个典型的盆地,四周高,当中低,到夜间,周围的空气冷却变重,促使盆地中部低地的空气也随着变冷。这湿漉漉的重庆正好处于盆地中部偏南,所以雾多雾浓就是必然的了。
雾给人民生活、交通运输带来许多不便,造成了相当的危险。但雾却为柑橘创造了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
重庆的夜,微波荡漾的江面倒映着万家灯火。江上,还有灯火在移动。
这闪烁的亮光,到底是江上的渔火,还是天上的星星?一盏一点,盏盏点点……
这是自由诗,这是交响乐,这就是山城、雾城――重庆的夜……
《话说长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府、驾”等10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当之无愧、扑朔迷离”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重庆“山城雾都”的特点,3、感受重庆的特有风貌,感悟建设者默默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重庆“山城雾都”的特点及其来由。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把事物特点介绍清楚和有条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想象情境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同学们,这是一首歌的歌词,你们知道它唱的是什么吗?这就是《长江之歌》,上世纪80年代,以它为主题曲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创下了中国纪录片的高峰。长江和长江两岸积淀着数不清的自然和人文,每个人都可和着《长江之歌》,循着《话说长江》去领悟它的神奇和博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话说长江》的解说词节选。板书课题。读题。(“话说”两个字提示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轻松、舒缓一些。)
2、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一段节选向我们介绍了长江上游一个十分重要的港口――重庆市,你们预习了课文,也查找了相关资料,对重庆有了怎样的了解呢?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地图,了解重庆的地理位置。
二、初读课文,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容易读错的字词:隋朝、渝州、恭州、赵敦、舢板、颠簸、扑朔迷离、湿漉漉。
3、前面四个词语虽然不好读,但对于我们了解重庆的历史特别有帮助。让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勾画下来,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些词语。
4、学生交流重要词语,老师在黑板上相机添加词语,调整板书如下:
3000年前隋朝北宋公元1190年南宋赵敦
巴――渝州――恭州――――――重庆
5、指名朗读第一段,朗读时注意以上词语。
6、不看课本,对照板书说说重庆的历史和名称由来。
7、齐读第1自然段。
三、看图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重庆地形图,指名读第2自然段,师引导其他学生看地图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2、齐读第2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3――7自然段,了解“山城”特点。
1、默读课文第3――7自然段,看看这部分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A、称做“山城”
(1)势不高,但相对高度大:
最高280米,最低160米,相差120米。(注意作者用数字说明的方法,朗读时要强调这些数据。)
这在我国以至于世界都是不多见的。(学习“以至于”的用法。)
(2)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
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都是房屋,密密麻麻,层层叠叠。(读句子,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意思,想象“山城”景象。)
(3)重庆被称为山城是当之无愧的。
结合以上两点理解“当之无愧”的意思。
有感情的朗读3、4自然段。
B、山城特点
(1)街道弯曲
想象街道在山的脊背上弯曲是什么样子;
理解“人骑车”和“车骑人”。
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2)台阶特多
读比喻句,说说句中的“钢琴、琴键、交响乐”各是比喻什么,你能体会到这句话中蕴涵的意思吗?(山城居民祖祖辈辈都在这里辛勤劳作,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今天这样繁华的都市和幸福的生活。)
(3)人力胜天
a、缆车:“睁眼看得见,抬腿走半天”――说话间就到。
b、索道:乘舢板在风浪里颠簸――腾云驾雾似的飘过去,飞过去。(想象这两种不同的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过渡导入。
百里青山是重庆的骨架,显示出不畏艰险的勇气与毅力;嘉陵江水的环绕依回,倾诉着重庆无尽的婉约和灵性。而最值得称道的是重庆的雾,这节课就让我们去感受雾的飘渺和温柔。
二、学习课文8――13自然段,了解“雾城”特点。
1、默读课文8――13自然段,说说你对“雾城”有了哪些了解?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A、“雾城”雅称
(1)雾美:
a、轻纱似的薄雾;(体会比喻句)
b、扑朔迷离之感(理解“扑朔迷离”);
c、浓厚的艺术气氛。
(2)雾多:
a、除8月外,一年到头都雾气腾腾;
b、平均两天就有一次雾;
c、冬季大部分时间在雾中来,雾中去;
“雾气腾腾”和“雾中来,雾中去”让你想到了什么?(如仙境般的神秘、缥缈)
多美呀,让我们把这种美感读出来。
B、多雾原因
(1)三面是水,空气湿度大;
(2)重庆在四川盆地中所处的位置。
C、雾对重庆的影响
(1)交通不便,造成危险;
(2)适合柑橘生长。
三、学习课文14――16自然段,欣赏重庆夜色。
1、自由读课文14、1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生交流,师出示重庆夜景图片,描述图中景象:
入夜的山城,以繁华市区的灯群为中心,街道和桥梁华灯为纽带,万家灯火为背景,构成一片高下井然、错落有致、远近互衬的灯海。那车辆舟船溢彩流光,不停穿梭其间,且依稀飞起喇叭、汽笛喧嚣之声,给夜山城平添无限动感与生机。此刻,分不清满天繁星似人间灯火,还是遍地华灯如天河群星,上下浑然一体,五彩交相辉映,真的是如梦如幻,人间天上。
3、有感情的朗读这三个自然段,注意体会三个“这是”中所传达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
1、选择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一听。
2、想一想,如果课文先介绍重庆“雾城”一称的由来,再介绍“山城”一称的来历,你认为合适吗?为什么?
(借此理清课文条理,将两种写作顺序进行比较,了解并列介绍的方法和详写在前,略写在后的书写习惯。)
五、作业设计。
1、课外观看《话说长江》的记录片。
2、写一亮段话介绍自己的家乡。
板书设计:
5、话说长江(节选)
山 城
重庆 雾 城
夜景美
第二篇:但愿人长久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
课文指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一般在语文或地理中出现英语,有对话和短文。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但愿人长久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欢迎阅读。
但愿人长久课文原文
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苏轼。有一年,他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已有七个年头了!
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埋怨 } 重亲情
转念
宽慰 } 通情达理
第三篇:习题:《话说长江》
武汉教育云资源中心
鄂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5课 《话说长江》习题
洪山区街道口小学 王静
一、书法展示台。
二、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三、书法展示。(抄写下面的词语)祖祖辈辈 弯弯曲曲 星星点点 蓬蓬勃勃 层层叠叠
你还能写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四、指出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的用法。
1.重庆还有“雾城”的雅称呢!(引号的作用)()2.这是自由诗,这是交响乐,这就是山城、雾城——重庆的夜„„(破折号的作用)()
3.这闪烁的亮光,到底是江上的渔火,还是天上的星星?一盏一点,盏盏点点„„(省略号的作用)()
五、按要求写句子。
1.重庆并不高。人们称重庆山城。(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2.人们把重庆称为山城。(改为“被”字句)3.重庆是长江上游一个十分重要的港口。(缩句)
武汉教育云资源中心
参考答案:
一、首府 延长 闪烁 促使 好像
二、略
三、略
四、特定称谓 解释说明 语意未尽
五、略
第四篇:壮丽的青春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
课文:
1963年11月18日。
清晨,轻风扑面,细雨沾衣。欧阳海带领全班,走在野营队伍的最后,担任收容。
朝前看,嗬!好险的一道峡谷,两道钢轨,明晃晃,亮铮铮,像条弯曲的臂肘,绕过山脚,吃力地延伸过来。
七班战士紧跟着人欢马跃的炮兵连,进入峡谷。突然,不远处,两山缝隙里,冲出一列火车。列车驶近了,炮兵连一匹胆小性躁的黑色驮马,骤然受惊,背着高大的钢铁炮架,疯狂的窜上铁道,横在路心,竖耳瞠目,瑟瑟打抖,死活不动。
雷霆万钧的车头,喷吐浓烟,鼓起强风,风驰电掣地逼近、逼近……
50米,马不动!40米,马不动!30米,马,还是一动不动!
急转弯!陡坡路!30米距离,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四秒钟后,脱轨覆车的惨祸,即将发生!
列车滚动巨大的钢轮,响声隆隆,排山倒海,越逼越近……
上去,粉身碎骨!不上,车毁人亡!上?不上?这惊心动魄的时刻,还容得斟酌吗?
欧阳海箭步飞身,抢上路心,水淋淋的雨衣,噗拉拉地飘起,高高地扬向风云变色的天空,他脸不变,心不跳,拼出性命把战马推离了轨道……
列车停稳了,旅客的危险消除了!
副班长在染血的车轮下,抱着重伤的欧阳海,失声痛哭,呼唤着班长的名字。
风停了,雨住了,雪白的云层里,射出了色彩缤纷的阳光。霞光万道的云空,搭起了虹桥。欧阳海慢慢地睁开眼睛,看看朝夕相处的战友,又看看转危为安的列车,嘴角上露出一丝微笑,安详地合上了眼帘。
这位伟大战士的一生,只有23年!
一首时代的颂歌,一支青春的壮曲,在一个战士英勇献身中谱成!
1963年11月18日,这个难忘的日子,将同一个光辉的名字——欧阳海,一起载入英雄的史册。
凭借教材情感因素,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壮丽的青春》教案设计
教材解读
《壮丽的青春》(人教版九义大修订教材第七册)节选自金敬迈的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文章用满怀的激情,富于震撼和感染力的语言讲诉了欧阳海奋不顾身救列车的惊心动魄故事,赞颂了英雄欧阳海壮丽的青春,《壮丽的青春》。是一篇思想性和语言表现力都很强的好教材。
本课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呈放于七册二单元最后一课,是有其明确的训练目的,本单元着重训练学生了解叙述的顺序,体会思想感情。本课就旨在引领学生凭借教材的情感因素,综合应用学习前面课文中习得的方法,独立自主地进行实践。因此,本课选编于此的意图就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遇险排险”这部分的内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目标预设
引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目的有三:
1、知识与技能:认识5个生字,积累好词好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重点句段的意思,丰富好词佳句的积累,并形成积累运用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了解欧阳海舍身救列车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欧阳海把青春和生命献给祖国和人民的崇高精神。受到正确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资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壮丽的青春》故事惊心动魄,震撼人心,曾经打动了一批批年轻人,从而投身报效祖国。但是,这个故事发生在1963年,已经有四十多年了,和当今的孩子生活世界有着一定的距离。这就要求教师对这些远离儿童视野的教学内容要重组、延伸、衔接到儿童生活的世界中去,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使其形象、鲜活,最终在学生内心强烈涌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壮丽的青春》》。
重组、延伸、衔接的资源可以是:课前了解建国初期自文革前这一段历史背景,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情感;了解欧阳海的生平;可以带着学生选择性地做延伸性阅读《欧阳海之歌》;选读一些主题、情感相类似的同期文本,与此相对应地阅读体会。如:臧克家的《有的人》。此外,教材本身的语言文字表现力极强,是很好的语言材料,要充分使用好教材。
四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阅读方法,形成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有自己的看法和自读自悟的能力,也是较好的课程资源。
设计理念
阅读本身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略读课文是学生独立进行阅读实践的范文,因此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独立阅读,使学生逐步做到自能读书。在此基础上,再展开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让学生披文入境、揣度深思,感悟情感探究问题。个人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
设计流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二读课文,在脑海中浮现课文中描述的情景;
3、三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内容,说给同桌听。
二、再读课文,理清顺序,明确重点。
1、边读边思考: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思考好后可以和同桌说说。
2、师生合作理清课文顺序:遇险——排险——牺牲
3、最震撼人心,让人感动的是哪些自然段的内容?(遇险、排险)
三、读重点段,体验评议,感悟壮举。
1、自由读4——8自然段,在自己认为很险的地方勾画、标注,并多读几遍。
2、学习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说给同伴听,读给同伴听,并互相评议补充。
3、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班共同交流体会练读重点句。
△ 指名学生说说体会到的危险是什么,品味词句,并练习朗读。其他学生评议,教师点拨。
△注意引导学生一定要联系具体词句去谈体会,如通过“胆小性躁、疯狂、竖耳瞠目、瑟瑟发抖、死活不动、一动不动”等词语体会马横路心的惊险情况;“雷霆万钧、风驰电掣、喷吐浓烟、鼓起强风”等词语体会列车将临的危急之险;“响声隆隆、排山倒海、越逼越近”等词体会情况惊险之极。
第五篇:《话说长江》教学设计
《话说长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府、驾”等10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当之无愧、扑朔迷离”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重庆“山城雾都”的特点,3、感受重庆的特有风貌,感悟建设者默默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重庆“山城雾都”的特点及其来由。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把事物特点介绍清楚和有条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想象情境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同学们,这是一首歌的歌词,你们知道它唱的是什么吗?这就是《长江之歌》,上世纪80年代,以它为主题曲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创下了中国纪录片的高峰。长江和长江两岸积淀着数不清的自然和人文,每个人都可和着《长江之歌》,循着《话说长江》去领悟它的神奇和博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话说长江》的解说词节选。板书课题。读题。(“话说”两个字提示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轻松、舒缓一些。)
2、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一段节选向我们介绍了长江上游一个十分重要的港口——重庆市,你们预习了课文,也查找了相关资料,对重庆有了怎样的了解呢?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地图,了解重庆的地理位置。
二、初读课文,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容易读错的字词:隋朝、渝州、恭州、赵敦、舢板、颠簸、扑朔迷离、湿漉漉。
3、前面四个词语虽然不好读,但对于我们了解重庆的历史特别有帮助。让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勾画下来,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些词语。
4、学生交流重要词语,老师在黑板上相机添加词语,调整板书如下:
3000年前隋朝北宋公元1190年南宋赵敦
巴——渝州——恭州——————重庆
5、指名朗读第一段,朗读时注意以上词语。
6、不看课本,对照板书说说重庆的历史和名称由来。
7、齐读第1自然段。
三、看图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重庆地形图,指名读第2自然段,师引导其他学生看地图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2、齐读第2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3——7自然段,了解“山城”特点。
1、默读课文第3——7自然段,看看这部分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A、称做“山城”
(1)势不高,但相对高度大:
最高280米,最低160米,相差120米。(注意作者用数字说明的方法,朗读时要强调这些数据。)
这在我国以至于世界都是不多见的。(学习“以至于”的用法。)
(2)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
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都是房屋,密密麻麻,层层叠叠。(读句子,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意思,想象“山城”景象。)
(3)重庆被称为山城是当之无愧的。
结合以上两点理解“当之无愧”的意思。
有感情的朗读3、4自然段。
B、山城特点
(1)街道弯曲
想象街道在山的脊背上弯曲是什么样子;
理解“人骑车”和“车骑人”。
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2)台阶特多
读比喻句,说说句中的“钢琴、琴键、交响乐”各是比喻什么,你能体会到这句话中蕴涵的意思吗?(山城居民祖祖辈辈都在这里辛勤劳作,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今天这样繁华的都市和幸福的生活。)
(3)人力胜天
a、缆车:“睁眼看得见,抬腿走半天”——说话间就到。
b、索道:乘舢板在风浪里颠簸——腾云驾雾似的飘过去,飞过去。(想象这两种不同的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过渡导入。
百里青山是重庆的骨架,显示出不畏艰险的勇气与毅力;嘉陵江水的环绕依回,倾诉着重庆无尽的婉约和灵性。而最值得称道的是重庆的雾,这节课就让我们去感受雾的飘渺和温柔。
二、学习课文8——13自然段,了解“雾城”特点。
1、默读课文8——13自然段,说说你对“雾城”有了哪些了解?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A、“雾城”雅称
(1)雾美:
a、轻纱似的薄雾;(体会比喻句)
b、扑朔迷离之感(理解“扑朔迷离”);
c、浓厚的艺术气氛。
(2)雾多:
a、除8月外,一年到头都雾气腾腾;
b、平均两天就有一次雾;
c、冬季大部分时间在雾中来,雾中去;
“雾气腾腾”和“雾中来,雾中去”让你想到了什么?(如仙境般的神秘、缥缈)
多美呀,让我们把这种美感读出来。
B、多雾原因
(1)三面是水,空气湿度大;
(2)重庆在四川盆地中所处的位置。
C、雾对重庆的影响
(1)交通不便,造成危险;
(2)适合柑橘生长。
三、学习课文14——16自然段,欣赏重庆夜色。
1、自由读课文14、1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生交流,师出示重庆夜景图片,描述图中景象:
入夜的山城,以繁华市区的灯群为中心,街道和桥梁华灯为纽带,万家灯火为背景,构成一片高下井然、错落有致、远近互衬的灯海。那车辆舟船溢彩流光,不停穿梭其间,且依稀飞起喇叭、汽笛喧嚣之声,给夜山城平添无限
动感与生机。此刻,分不清满天繁星似人间灯火,还是遍地华灯如天河群星,上下浑然一体,五彩交相辉映,真的是如梦如幻,人间天上。
3、有感情的朗读这三个自然段,注意体会三个“这是”中所传达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
1、选择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一听。
2、想一想,如果课文先介绍重庆“雾城”一称的由来,再介绍“山城”一称的来历,你认为合适吗?为什么?
(借此理清课文条理,将两种写作顺序进行比较,了解并列介绍的方法和详写在前,略写在后的书写习惯。)
五、作业设计。
1、课外观看《话说长江》的记录片。
2、写一亮段话介绍自己的家乡。
板书设计:
5、话说长江(节选)
山 城
重庆
雾 城
夜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