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曾经有一个小村落随笔
一场秋雨过后,一地的小黄花搭配着零星的枯叶,湿漉漉的躺在地上,偶尔,冬青叶上的水珠,依依不舍的滑落下来,惊得地面上的小草打个寒颤……路旁停靠着的车辆,早已没有了往日高富帅的颜值,灰土土脸的模样倒是很衬这温馨的秋意!
小区门口三轮车上的山羊们,温柔的注视着过往的人们,时不时一声清脆的“咩……”,为这慵懒的雨后黄昏,增添了欢乐的音符……
脚下的这条路,以前是我体育课跑操的地方,亦是我们每每考完试去中心广场散心的必经之路。一转眼的功夫,十年过去了,一切变得那么陌生了,就像当初的人一样!我突然有一种冲动,去我的母校看看!
恍恍惚惚就走到了尽头,却连学校后门的影子都没有发现,“大哥,我问一下,化肥所怎样走?”
“你刚才不是从那边过来的吗?怎样?没有看到?”摩的大哥皱着眉头,像是为我的智商捏了把汗。看着我尴尬的样貌,大哥不忍心再鄙视我,指着正前方的路说,“你从这边直走下去,第一个拐弯处左转弯直走也能够到学校另一个门!”
谢过大哥,沿着大哥指着的方向向前走着,马路两旁的老梧桐不甘红墙之内的枯燥,纷纷探出头来,谈论着每一个过往的老朋友。
我恍然大悟,猛地回头看,这不是从南程去火车站的那条路吗?!补习的那一年,这是我每周末必走的路,我要去火车站报栏老太太那里给我的好闺蜜打电话(因为便宜),诉说我这一周的充实与矫情,等着她讲述大学那个在我看来神秘的天堂……
到了拐角处,迎面而来的是五花八门的广告墙,墙内是啼咕隆咚建筑施工声,我站在原地,呆呆的注视着这一幕……
那些年,在那里,总有一个傻姑娘急匆匆的跑来告诉我:“走,去我宿舍,我爸又给我送了很多好吃的”,“走,去我宿舍,我给我堂弟补课回来,带了很多好吃的”……那个时候,分享食物是衡量两个人关系亲疏的关键。
那一年,在那里,我偶遇了一个男孩,清秀的面容,瘦高的身材,沙哑的嗓音,总是内敛的露出浅浅的微笑,从此,惊起我心中的涟漪……
那时,那里是温馨的小村落,晚上,我们在火车的长鸣中沉沉睡去,清晨,我们在房东整理果蔬的嗖嗖声中苏醒……
那时,站在阳台上,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总是泛着单纯的快乐与简单的烦恼,偶尔有人高喊一嗓子,挑逗挑逗“彼岸”的同学,如果有人“应战”,隔岸对唱,要是碰巧房东情绪不美丽,此刻定会收到房东的“逐客令”……
踏上南程的小路,仿佛又回到了十年前。挨家挨户的小两层,差不多的格局,门前有电线杆那么粗的排水渠,因为门前没有庭院,所以树木较少,仅有个别不规则的石凳点缀着。每一天,同学们三三两两结伴上课下课,一路上有说有笑,满满的书写了青春的篇章……
走着走着就到了学校门口,我晃荡了下,就离开了,不想再走近,成为“主人们”眼里的另类,只远远的看着,告诉自我,那里以前有我的青春。以前,一个青涩自卑的女孩,在那里成长过……
第二篇:曾经有位伟大的教育学家提出了一个口号
曾经有位伟大的教育学家提出了一个口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先不评论,先把这个口号翻译成标准的逻辑命题:所有的学生都是可以被教好的。有教师能教好所有的学生。如果那位教师有教不好的学生,那么这位教师就是不会教的教师。我想问各位看官你们认为上述三个命题有几个可以必然成立?我曾在铁血里发过一个论证:成年人有比未成年人高的智商和理解力,如果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被教好的,那么由此可以推论出社会上将没有成年人犯罪现象。现实是监狱里关着大量监龄比狱警的岁数还大的犯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换一句话就是有些学生是不可以教好的。如果世界上真的有能把所有学生都教好的教师,那能有多少个?一个,十个,还是一百个?天下所有老师都能有如此神勇吗?再说了,凡是具有正常逻辑思维能力的人都知道这种老师只能出现在空想中,即使是提这个口号的人他自己也无法做到这一点。一个老师因为个别学生没有教好就被判为不会教,你们认为这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公平吗?如果有一天你不小心摔了一跤,别人就据此判断出你不会走路,你觉得荒唐吗?如果说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被教好,每一个教师都会教,那么人人都能成为爱因斯坦了!(也就没有人乱发言了)退一步讲,社会上不会存在犯罪行为了,我们根本就不需要警察和监狱了,我们只需要“万能的教师”就成了!各位看官,这能实现吗?你们认为美好的不切实际的想象能成为衡量他人的标准吗?对于提出这个口号的专家和附和这个口号的同行,我只想用可爱这个形容词,因为这是我所能找到的最适当的词汇。他们为了自已的“红顶子”不惜以损害教育事业,阻挠学生的发展,破坏民族的前途为代价。
从这句口号还可以引出另一个意思是:学生没有学好就是老师的错,是老师不会教,与学生、家长、社会无关。这种思想成了现在全社会指则教育和教师的思想基础。现实生活中,报有这种思想的学生往往成不了才,因为他们无法发现自已的缺陷和错误。报有这种思想的成年人不是在爱国,而是误国!!只会用口水,不会用头脑的人是可爱的。
上帝是万能的,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我们教师即不是上帝,也不是国王。
第三篇:快要隐没的村落杂文随笔
有一个小村落,几村相连,叫什么名字?现在已说不准确,只知道它在一座大山的半山腰处。
最近的一次去这个村落是春节祭祖,夫家离我幼小生活的地方较远,娘家现也已移居,住别处,汽车只能行到山顶,我们到时天色已渐暗,好在山顶有亲朋,我们就当作了走亲戚。在亲戚家借宿一晚,次日清晨,我们从车后背箱里拿上准备好的祭祖用品,从山顶开始踏上那曲折的羊肠小路,大山虽大,山路还是较缓的,村里的路径依然保持原来模样,清晨从高处俯视,连绵的大山间薄雾萦绕,或高或低的山头半遮半掩的被晨雾托起悬于半空,好一幅人间仙境。来到丛林间的小路,森林里的树木大小不一,好多树都已长成了参天大树,要不是因为熟悉,会有去往原始森林的错觉。
山腰现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三两户人家,错落于村的房屋,有的也已因无人居住而开始倒塌,村落从前的盛况已不复存在。你说这留下的几户人家日子过得清苦?错也!
这三两户留下的人家,有一人曾是位老值教,儿女如今都落居于城市,在城里工作。他为赡养父母而回居于此,不值教后也就再没离开这土生土长的地方。还有一户是利用这山清水秀的村落作猪牛羊养殖,他们拥有丰富的猪牛羊养殖经验,猪养得不是很多,牛羊却不少。在这整座大山里,他们也是能排上名的知识分子与富贵家庭。养殖的人说,这座大山是他最自如的金钱来源,他离开了这座山,也就离开了能让他维持幸福生活的整个运程。老值教也曾言,他不喜城里的喧闹,看透了若近若远的父辈子女关系,在自己身体尚能运动的时候,可以体会“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方式,在这里也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带来的自在逍遥,守得一份老年的宁静,不为儿女们空添烦忧。
不管是养殖户,还是老值教,都因我在这里生活过而识得,见到我,他们采柑橘沏茶请吃饭,很是热情。临走时,还为我讨来自家的时令蔬菜,我掏点钱算是为他们的盛情给个回礼,可他们却要求我不用计较,老值教说,“这些全当是强身健体,自己待着哪怕是什么也不做,养老钱也能撑到直至自己不能下床动弹,这里的蔬菜,种类不如城里多,但它的药水也不多!安全!”满腹的热心话,一语击中要害!
打我记事起我念书在外婆家,不在这个村落,在这里生活也只有寒暑假期以及少数的礼拜天,在那个时候时起床是不用靠闹钟的,五更天,只闻农家“喔,喔,喔……”的鸡鸣,母亲就披上衣服点亮煤油灯,(那时其实已经有了现在的电灯照明,但母亲持家不舍得拉开开关)然后举着煤油灯,迈过堂屋,有时候我也会醒来,带上课本陪同母亲,母亲便会把煤油灯放在吃饭的木桌上,我坐在木条凳子上,借着煤油灯的微弱灯光朗朗晨读,她在旁边熟练的生火,然后徐徐炊烟回旋上升,慢爬至屋顶。
村里的房屋与城里的房屋不一样。它们有的全是土坯,有的以石为基础,其结构一致。土坯房是全土坯墙壁,相对低矮较为多见,而以石为基础的房屋,却更加牢固也相对高大,石墙用石六七十公分宽,九十公分乃至一米二左右的长短,一层一层往上垒,垒到约一米多或两米的高度加上点土墙与纯土坯房相结合,采用大小差不多的树干作支架,用古老的树干,经木工师傅改造成有一定厚度的木板,平铺于支架上敲牢固定,外围再加土墙,上梁,加隔板,盖黑瓦。不管是全土坯房屋还是以石为基础的房屋,夏天住起来似乎都没有那么燥热,冬天住起来好像也没那么阴冷。
村落里最热闹的要数大小红白喜事,大小红白喜事,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小时候多病,身子弱,白事这样的场面家人自然是不会让我参加的。喜事嘛,家家都想跟着乐,譬如看新娘。记忆中最清楚的一次看新娘是十五六岁时,小姑的出嫁,那时小姑穿着一身大红的古典婚服,缕缕青丝经盘发师作过造型后挽于头顶,头插一走随动的步摇,美极了!
村落里的婚礼那时候都是在自家操办,不像现在改在了酒店,前来道贺的人,主人家都不计较其贺礼的多少,一升稻谷,十元、二十元礼钱,“礼轻情意重”也就成了乡亲们最合适也最美好的祝福。酒席是两餐,大婚头一天晚餐,男女双方各自同招待自家客人,但第二餐女方则是早上男方则是中午,(因为男方来接亲女方就有人送亲,男方正酒办于中午,是便于送亲人用餐完后返回),一大早,男方邀请的唢呐乐队就吹着《喜庆》来到了小姑家人面前,唢呐杆长22—30厘米,形如喇叭花,“喇叭花”花冠上绑着红绸飘带以示喜庆吉祥。一行人到了小姑家,共同用过最早的餐点,这早餐既代表尊敬也代表接纳。早餐后,小姑家在选定的吉时鸣炮发亲,姑姑姑父一同拜谢父母恩,唢呐乐队一曲《经典名间唢呐喜庆吹打乐》合着鞭炮噼里啪啦声,响遍整个山谷,小姑抹泪迈出了娘家门,也迈向了她人生的另一一个幸福之门。
姑父家是对山的另一个村落,去他家要经过山谷里的那条河,奏乐的人来到小河沟边会用唢呐吹响那首《纤夫的爱》,送亲的人便会借此机会停下来把脚歇,新郎官是不能歇脚的,此时他要掏出香烟加红包打发送亲队伍的一行人,俗语称“给利是”(给利是就是给红包讨吉利)。新娘过河也讲究,凡碰到有桥的地方不能自己走过去,要等新郎回过头来背,新郎打点好利是,回来背上新娘一同过河,送亲队伍见这般情形,一般都是一阵欢呼,算是送于祝福,接着《抬花轿》唢呐再次响起,队伍又开始出发。
在对山的小半山腰处可以看到蜿蜒在河流上游隐没处,有一地势险峻的悬崖,悬崖是不是因村民搭建房屋采石而巧夺天工?我不曾细问过祖辈。悬崖陡壁上有一棵巨大的桂花树,每当桂花花开时节,花香随风飘散于山谷的角落,在山谷里闻桂花花香,花香沁人心脾,几个沿山相连的小村落,也被外界的人合在一起雅称了“桂花岩”,“桂花岩”这名字的得来到底是不是因为这个缘由?追溯起来可能也不会有准确答案。
悬崖壁高约三四百米,不知是何人请来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观士音菩萨雕刻于石壁,雕像虽不如现在所见这般细致,但村民们对她却很是敬仰,一直都以她作为神的代表,像姑姑结婚这般喜事,那个时候婚前也必定会去祈福。观士音菩萨的石壁下隐隐约约有一条永远流不干的山泉水,村民们为这泉水安名为“圣水”,当然这处悬岩以及这里的村落,也被人们安以了另一个称呼——“观音岩”。
观音岩没有梵音缭绕,也没有香炉烛台,人们逢年过节也都只是捎带点农家特产,外加一挂鞭炮和一叠纸钱,虔诚地跪拜于菩萨脚下,祈福家人身体安康,子女人中龙凤。随着“退耕还林”、“建设新农村”等号召,村落里的村民慢慢迁移,村落也就慢慢萧条下来,所以来参拜观音菩萨的人也渐渐少了。听父辈们讲起,观音菩萨曾因此托梦于一个从这里移居出村的村民,让他逢年过节再为其续燃三年香火,必保他家发大财,这村民本就信佛,坚持了三年,三年后果然发家,为了感恩观士音菩萨大德,他传开了这个神奇的梦,再为其通路,并搭建烛台,以方便别的信仰者前来参拜。观音岩直到如今,香火依然鼎盛,这里的香火也为这个村落增添了一丝神秘感。
如此古老而神秘的村落,不必究其信奉佛文化,是否真会带来健康与财富,把它作为心灵的胜地,理想与信仰落于生活,修行落于当下。现在大多数人相伴群居,集结于城市,老值教与养殖人向观士音讨得一处雅舍,独独享乐于这快要隐没的村落,安静的村落,隐没不了的是对故土的依恋,坚守的是对乡情的自尊。
第四篇:一个安静的小闹铃杂文随笔
这个世界里,除了我们人类和动物之外,所有的东西都是有感情的。
它们也有家庭,也有喜怒哀乐,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今天我要讲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小闹钟,我们暂且叫它闹闹。
一个月前,我们的主人公闹闹出生在一个工厂里。
令父母头疼的是,闹闹是一个极度安静并且懂礼貌的好孩子。
这要是放在其他东西身上,或许还可以接受,可问题的关键是闹闹是一个闹铃。
每天早上,父母总是会不厌其烦地向闹闹示范它们是如何工作的。
但是闹闹看到,每个人都是很痛苦的从美梦中挣扎着起来,生气地按掉闹铃,它就觉得闹醒别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所以,闹闹到现在为止,还没有闹过一次铃。
这一天,商店来了一位顾客,他需要买一个闹铃。
顾客走到货架面前,仔细挑选一番之后,指着闹闹对老板说:“老板,就这个闹铃吧”。
闹闹知道自己即将要离开父母开始自己的生活,不由的担心起来。
当然,同样担心闹闹的还有它的父母。
不过事到如今,以后的路也只能靠闹闹自己的了。
这一天晚上,主人在睡觉前,将闹闹设置在7点半起床,随后便睡了过去。
第二天早上7点29分,离闹钟设置的时间只有一分钟了。
此时闹闹心里也很纠结,一方面闹钟将人闹醒是本职,一方面又不想将人从睡眠中吵醒。
闹闹真的是太温柔安静了。
后来,闹闹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它让自己轻轻的闹了几下。
主人似乎听到了声音,但也只是翻了个身,又继续睡了过去。
后来,主人睡过了头,错过了一次很重要的会议,受到了上级领导的批评。
闹闹知道之后,涨红了脸,愧疚不已,因为它知道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
于是,它下定了决心,无论如何,以后都要勇敢地把主人闹醒。
第五篇:曾经有一个父亲问他的三个儿子说
曾经有一个父亲问他的三个儿子说:“如果有两筐容易腐烂的桃子,该怎么样吃才能使容易腐烂的桃子不浪费掉一个呢?”
大儿子说:“先挑熟透的吃,因为那些容易烂掉。”“可等你吃完那些,其余的桃子也要开始腐烂了”,父亲立即反驳到。二儿子思考再三说:“应先吃刚好熟的,先拣好的吃呗!”“如果那样的话,熟透的桃子会很快烂掉。”父亲把目光转移到一直沉默的小儿子身上,问道:“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他思考片刻说道:“我把这些桃子分给邻居们一些,让他们帮着我吃,这样就会很快吃完而不会浪费一个桃子。”父亲十分满意,不住的点头。
他就是现今联合国的秘书长潘基文!潘基文曾在不同场合说起桃子的故事。在我们与别人分亨的同时自然也会得到别人的回馈,只有那些被用于分享的桃子才会永久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