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孝的对象不分亲妈、后妈杂文随笔
今天(5月13日)是母亲节,每一年的这个时候,朋友圈就会晒起自己和母亲的合影,在朋友圈过起了母亲节。但最好的过母亲节的方式,莫过于在忙碌之余抽时间给妈妈打个电话或者回家陪陪妈妈,而且母亲节并不仅仅是这一天罢了,我相信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要时刻铭记在心,在每一天每一个细节里尽到自己的孝道。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讲求“孝字当先”。有时候可以是试着问问自己,什么是孝?怎样才算得上真正的孝呢?这两个问题,似乎大家觉得都不难,却又很不容易用语言表达上来,因为孝的确是融在我们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孝的身上包裹了太多的东西,人们给的定义多了,有的时候是对人的束缚,或是对孝本身的束缚,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爱的表达。
在《二十四孝》中,有两位东汉时期的孝子,一个叫王祥,另一个叫郭巨。他们的知名度还算高,但所记载的故事却十分奇幻,在现代堪称神剧。其中一位王祥,他的生母早逝,对于后母他又是怎样尽孝的呢?
王祥在历史上是一个很有能耐的人,因为生长在朝代更替的时期,所以他光是国籍就有三个:东汉、曹魏和西晋,家里面的绿卡特别多。不仅如此,王祥在职场上也是平步青云,升官的速度跟07年的股市一样快,甚至最后还封了爵位睢陵公,总而言之是一个很不得了的人物。
这样一个不得了的人,孝顺起来,简直可以用丧心病狂来形容,这一点毫不夸张。在王祥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父亲心想:“王祥这么孝顺,如果不给他找个后妈,他却孝顺谁呢?看来我得再找个媳妇儿了。”虽然王祥的父亲未必真这样想过,但是的确是给王祥找了一个后妈,一位姓朱的女子。就像不少影视剧里描述的那样,朱后妈有好吃的好玩的,王祥绝对都得靠后,而且朱后妈不但对他不好,也不希望别人对他好,每天跟王祥的老爸吐槽王祥的不好,导致连父亲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看哪哪不顺眼,父亲见到王祥时,连打招呼都简化了,直接一个字“哼!”如果家里的牛棚脏了,王祥就得第一时间去清扫,其他地方哪脏了,也是让他去扫。最后别的地方都干净了,王祥自己却脏得跟翔一样。
即便如此,王祥反倒愈发地孝顺他们,完全没有一点怨言。当父母生病的时候,他特别着急,而且也很细心。晚上睡觉的时候,他根本不敢脱衣服,生怕父母喊自己的时候,来不及照顾。煮好的汤药,王祥总会自己先尝一尝,才放心让父母喝下去。这样的举动,说实话在王祥这一孝子上发生,应该来说是合情合理的,不过史料中另一则关于他的故事,却神乎其神。
在《晋书》的列传中记载,说“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意思是说,有一年冬天,王祥的后妈突然想吃鱼了,鱼干、鱼罐头什么的不行,朱后妈非得吃活鱼。当时冰天雪地的,根本很难找到活鱼,河面结了厚厚的冰。可是这却难不倒我们的大才子王祥,只见他连头都没回,径直朝小河的方向跑去。河被冻住了怎么办?王祥何脱了衣服趴在了冰上,旁边路过的人看到了都点点头,“今年的冬天是冷啊,看把这孩子冻得都傻了。”还有人搭话道:“是啊,一看就是南方没集中供暖的。”
这时候王祥的心理活动就比较搞笑了,他居然想靠自己的体温去化掉河里的冰,也不考虑一下借助其他工具,简直漠视了人类所有的进化轨迹。可是,王祥不是一般人,他刚解开衣服往冰上这么一趴,冰立开始自动融化,紧跟着两条胖鲤鱼就从水里蹦了出来,王祥抱着鲤鱼开开心心地回家了。这桥段听着着实像科幻片,或许作者是美国大片看多了吧。
这还不算完,朱后妈还有新点子,鱼吃完了,抹抹嘴说:“呀,我又想吃烤黄雀了。”王祥答应一声,刚要出屋,几十只黄雀自发组织就飞来了。王祥赶紧把黄雀烤好了,让朱后妈趁热吃。老百姓们都被感动了,“你看人家过得这日子,想啥来啥,连菜市场都不用逛。”
“想吃鱼了,鱼自己从河里跳出来,想吃烤鸟了,鸟带着全家飞过来。”
“这是变魔术呐?”
很多人就开始议论,说是王祥的孝顺感动了苍天,从此王祥也就成了孝顺的典型人物。当然我们不提倡朱后妈这样的做法,不管是不是亲生的,既然叫你一生母亲,就该尽到母亲的责任。现在来看王祥的孝,可能确实有点传奇色彩了,但是在每个有良知的人的心中,对于孝都有自己的定义,他们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但对于父亲母亲的爱和孝,却是真真切切的。
第二篇:理解孝杂文随笔
甲古文“孝”字:
“孝”字,下面是一个正在吮乳的孩子,上面是代表妇女笄髪的头型“毛”字,代表已婚的女性。到了周秦金文时代,“孝”字上面的“毛”字就发展为“老”字的上半部“耂”了,就开始代表“差一点入土”的“老人”的意思了,下面就是一个“子”字了。这样“孝”字就有两层意思了,原意是妈妈哺乳子女,转为主要意思是子女背负着老人。
“孝”的观念产生较早。“孝”字,古作,上面为一老人,下面为一小孩。康殷说;“象‘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东汉许慎则解释)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良心意愿,使他们不至于行差踏错,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善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
周书?谥法中说: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
总结中国自古至今,中国的道德是“百善孝为先”;诸如:论语说:“弟子入则孝”、弟子规中说“首孝悌”、《孟子?离娄上.下》、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汉代经学家赵岐在《十三经注疏》都有论述。
实际归纳不孝的表现:
1、不尊重。
2、不养护。
3、不续后。
4、偏爱不贤妻室轻父母。
5、偏爱成年子女轻父母。
6、只孝生身父母不孝非生身父母。
7、己无德而连辱父母。
8、逞勇好斗危及父母。
9、能养而不悦。
10、嫌老病脏弱累而远弃。
11、父母危而不守死。
12、父母死而不亲葬。
13、父母死而不祭。
我认为,现代的子女不悖第一条,“能尊重”足矣!其余不求。
我理解,“孝”有这样五层意思:念、养、敬、顺、善。
1、念:“寓之心詠于口”为念。把父母老人放在心里,说在口上才称为“念孝”。
2、养:原繁体字为“飬”。原意“美食为养”。要给老人以“护养”,一是保护,二是养扶,这才是“养孝”。
3、敬:“尊重恭行”为敬。对待老人要“尊重在心,恭行在身”,这才是“敬孝”。
4、顺:“从而不逆”为顺。老人的要求不一定都合子女之理、不一定合子女的心情,但子女要对老人的要求“从而不逆”。这就是“顺孝”。
5、善:“慈心仁爱,逆恶建德”为善。高层次的孝是修德,修自己博爱仁慈之心,敌恶行修建自己成为有善德的子女,这才是大孝,这谓之“德孝”。
第三篇:论孝杂文随笔
仍然有人爱搞让青少年集体给父母洗脚、给父母下跪之类的宣传活动,为他们难过之余,有人想起《后汉书·孔融传》提到孔融的一段话:“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不过,这是曹操令军谋祭酒路粹“枉状”上奏的奏章中列举孔融对祢衡说的一段话,祢衡十年前就被害了,此时死无对证。孔子说孝为仁之本,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年十三,丧父哀悴过毁。”十六岁时,帮助受侯览迫害而来投奔哥哥的张俭逃脱,事泄后,他和当时不在家的哥哥、母亲争着承担死罪。由此看来,他也不似会说这种话的人。所以,刘勰的《文心雕龙》说:“路粹之奏孔融,则诬其衅恶。名儒之与险士,固殊心焉。”
孝,又是年轻人不易谈论的事情,因为一谈孝,小辈在长辈面前似乎永远是有罪的,无论孝与不孝,以前儿子给父母的书信中都要自称“不孝男”,而不孝又是十恶不赦之罪!要整人,也很容易给他加个不孝的罪名。近日听复旦大学的郭建教授讲《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他认为:“任何一个朝廷都要取得既得利益集团的支持。”皇朝都宣称以孝治天下,打动的是最广泛的既得利益群体。《论语·学而》所谓:“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但事实也不是那回事,孝子而造反的人多得是,《水浒》英雄个个都孝,倒是以孝治天下的统治者反而不孝的比较多。柏杨统计出中国历史上大概有五百六十余名皇帝和国王,“这些国王里面发生的害死自己兄弟,谋杀自己父亲,甚至于跟自己上一辈女性有发生奇奇怪怪恶心关系”,其中可以称得上大不孝的起码占十分之一,远远高于民间,但最起劲地提倡“二十四孝”,割股疗疾之类的又偏偏是他们。尊老爱幼本是出于天性,孔融所生活的年代却是“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礼教规定的父母的权利实际已经难以兑现。尽管被如此虚伪化了,也还是“只有提倡孝,才能得到全社会的支持,所有的家长都感觉到皇帝的好处。”孩子必须依赖父母,等到不必依赖的时候,仍然要用社会强制的力量迫使他依赖,要统治别人,也都会千方百计让人觉得必须依赖自己。
正如鲁迅指出的那样“前前后后,都向生命的长途走去,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谁受谁的恩典……所以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亲情不在于功利,也不在于表面形式,“责望报偿,那便不但败坏了父子间的道德,而且也大反于做父母的实际的真情,播下乖刺的种子。”现在还搞集体洗脚、下跪之类,岂不滑稽而可悲?
第四篇:发脾气的对象杂文随笔
我的读者贝壳的女儿今天高考。
昨天早晨时马鞍山周老师给了我一套关于高考作文秘籍课件,周老师是国家特级教师,多年从事高考阅卷工作,他的课件可谓千金难求,由于看距离高考的日期只有不足24小时了,急急忙忙转发给贝壳,当然也转给了其他孩子即将高考的朋友,然后我才仔细看了一遍课件的内容,的确不错,有理有据,而且很能把握出题老师的心理,我觉得这课件可以让一般学生提高五分左右,心里也暗暗替贝壳等人感到喜悦。
没想到中午时贝壳的女儿给我打了电话过来,怒气冲冲地抱怨了她的母亲,说贝壳就是简单的把课件全部打印出来给她送到了学校,太多内容了,根本无从看起,她说和母亲吵了一架。
这个时候是不能让高考生心情不好的,我虽然觉得她有点不对,但大局为重,于是按照我的理解把整体课件解释了一下,其中最关键的几点我让她找出那三张打印好的重点内容好好记忆,孩子说的有道理,太多的内容如果不仔细辨别是很难划分重点的,我最希望的就是她平复心态,这个时候提高成绩最有力的工具就是发挥好,背不过的就不去背了,空洞的说不紧张是没有用的,我和她聊了一会儿,听她说睡眠很好也就放下心来。
放下电话就想找贝壳谈谈,我的这位读友从来没见过面,但她对孩子的深厚感情总是让我很感动,我曾经和她女儿交流过,孩子是很优秀的孩子,性格有点要强,当然和母亲有代沟,最重要一点我很不满意的,就是这个女孩对母亲过于不尊重,她说的很多事情很符合逻辑,而且她的母亲处理事情也有点刻板,但贝壳对孩子的感情是我很懂得,生怕孩子受委屈,以至于有点唯唯诺诺,这反而更增加了孩子的骄纵之气。这样不好,等到高考之后我想和孩子好好交流一下,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且别说别人,单是年轻气盛的赵同学,当年就没少和我爸爸叮叮当当过,开始以为这就是媒体上常说的代沟,或者说是男人之间的战争,可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现,我可以心平气和的和一个陌生人解释某件事情,但是当同样事情是我们父子俩的时候,我一遍说不清楚,第二遍就带点火药气,父子之间本来有最好的沟通渠道和方式,我们俩则时常把这点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到了后来,往往就是各发一通脾气拉倒!我妈高举大棒骂过我俩,我也反思过很多次,差不多用了几年的时间才慢慢平复了自己的情绪。而且后来我发现,自从对我爸爸心平气和之后,居然身上少了一种浮躁之气,也许这就是一种成熟的方式:不对自己挚爱的人放肆!
我们在潜意识中总把和亲人的相互依赖,当做我们背后的绝对靠山,可以无拘束的暴露自己的劣根性,可以把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发泄出来,而对于外人则是维护一种特定的关系,但是我们要知道自己的亲人也是人,他们也会伤心,会失望,会哭,下午听贝壳说她哭了很久之后,我觉得一种隐隐的心疼,也许真正伤害亲情的就是我们亲情范围之内的人。
用心呵护自己爱的人,用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恶劣的一面,这就是衡量一个人情商的标杆!
第五篇:孝事随想杂文随笔
2018年3月14日? 星期三? ? 阴有雨公司的墙
那日,从公司的侧楼走廊匆匆穿过,发现同事小祝,在很认真的看挂在墙壁的“二十四孝故事”节选图。
说实话,每天从那几幅图前掠过,还真没有像他一样,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看一遍。
我记得从前舅舅家的侧墙,挂着俗称与中堂对应的几幅挂落图,图上讲的故事我至今印象深刻:
一对夫妇抬着一副担架行至深山密林,担架上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者,尾随三人后有一小儿,最后一图上,老人掩面、夫妇惭愧低头、小儿仰头责问;图文释义:担架既然能送爷爷独坐深山,记得取回,它日也有用得着的时候。
印象之所以深刻,是因为它讲的是一个关于孝的故事,跟公司节选的这几则故事一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昨日广祥老师转发了一则新闻,说扬城一户人家,把九十岁的老母独自锁在阴冷的车库,里面的设施并不适宜人居。
物业、记者轮番采访,这九十岁的老妈妈,四个儿女轮流度日,如今轮到这个亲生女儿家,因为房子是外孙儿家的新房,对于有轻微老年痴呆的老妈妈的到来,这个女儿的应急措施,就是让她在并未装修的车库待一段时间,轮到下家就ok了。
记者们描述老妈妈周围恶臭难挡,问及吃饭与否也是得到否定答案。可能她的脑筋不好,众人也不敢全信,不过这女儿的做法肯定是得到一致“差评”。
不管怎样,我想对那个做女儿的说一句,她养你小你养她老,就算条件不足,起码也得住个像人住的环境里,毕竟你自己也是用媳妇的人,你做的一切都有子孙后代看在眼里。
我的外公外婆过世早,舅舅当家很早,还领着两妹妹生活,但他在对待长辈的孝敬问题上,一直都是我的楷模。
逢年过节来我们家,他再穷都不会空手来,而且都是要先亲自请过我爷爷奶奶的安,才敢坐下来谈谈说说,吃饭上桌、端茶倒水,他没有一样事情不显示出他对长辈的尊敬。
奶奶在的时候,一直就是夸赞我的舅舅是个好小伙儿,虽然爹妈不在,但家教一样不少。
在小时候的我看来,舅舅遵循的繁文缛节有些迂腐,但现在回头想想,他是受传统美德的教育很深,而且是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的人,所以我这晚辈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深受其影响。
可惜,中年后的舅舅事业不顺,一日竟客死他乡,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二十四孝故事》虽然曾遭到诸如鲁迅先生这样的大人物抨击,剔除它的封建成分,其中的孝心善举还是应该值得后人学习的。
我记得其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唐朝有个人叫崔南山,他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龄大了,牙齿也掉光了,需要用牙齿咀嚼的食物都不能吃,每天都只可以喝稀饭。长孙夫人的媳妇,也就是崔南山的祖母唐夫人,是一个很孝顺的媳妇。唐夫人见婆婆每天只能喝稀饭没有营养,她就每天早晨起床洗漱后,来到堂屋用自己的乳汁给婆婆喂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间断,几年过去了,长孙夫人虽然没有吃过米饭但是身体一直很健康。人老了,终究有一天病了,长孙夫人也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把家里所有的人都叫到身边对大家说,唐夫人对自己的一片孝心自己才能活到今天,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报答她,只希望子子孙孙的媳妇们,能够像她孝顺自己那样,也孝顺她就满足了。这是长孙夫人生前唯一的愿望,要子子孙孙们一定要牢记在心。
我爷爷奶奶曾经用一句话跟我总结过这个故事:不要我儿孝顺我,只要我孙像我儿!
车库圈养老妈妈的女儿,估计最终也会得到“善报”。
当然,孝这个事情还会牵扯到许多问题,我们外人也只能跟着新闻感慨一下、指责一番,剩下别人家的日子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谁也插不上手。
甚至有些人家,对待长辈,就是喜欢“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而有些长辈也是“贱骨头”,不待见自己,宠儿无度,埋下祸根。
道德、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等都需要有所改进,有时在幻想,除了道德评价,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怕是还得靠制度、靠法律,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了,到了年龄大伙儿按政策规定,一起去养老院度余生,也许像新闻里这样的道德评价就可以少点了,所有的这个链条上的事情也就顺着良性发展的方向走下去了。
呵呵!只是,我现在能做的,只有先领着娃参观公司的墙文化,讲讲担架故事、舅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