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级项目管理师的课程改革与实践论文
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上是由国家统一计划安排,由国家统一财政拨款。当时的工程管理基本上采用两种形式:自行管理,指挥部管理,造成了工程质量差、工期延长、投资“三超”。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以法律制度的形式作出规定,国家一级项目管理师推行工程建设监理制度,从而工程建设监理在全国范围内进入全面推行阶段。现在工程监理已覆盖全国、全行业,但仍处在初级阶段。
随着土建行业的飞速发展,急需高素质的监理人才,本科毕业生从事监理工作,不仅要有施工技术、工艺方面的特长,还要有经济、法律、管理、会计、合同、安全、环保及风险规避等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高校重新修订工程建设监理课程的教学大纲,重新对本科生进行定位,培养出应用型的大学生。结合我校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和体会。
1教学内容的改革
1.1课程时间的安排
工程建设监理课程是使学生明确工程建设中的“三大主体”(业主、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各主体的立场、联系及工作重点,工程建设的“三大目标控制”(投资、进度、质量)以及工程问题的处理方式及责任的划分。所以该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怎样运用各种专业知识、经济管理知识、法律法规通过监理这个平台来开展项目管理工作。这就要求在讲授这门课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本专业知识、工程经济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本校的工程建设监理课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只有在这时学生才具备相应的能力,才能理解课本上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才能对该课程的理念有所把握,最终达到理解、掌握该课程的目的。
1.2教材的选择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前提。对于课时少的考查课,适合本科生学习的教材应内容全面、深度适宜,既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又能满足学生以后工作的需要。在选定符合要求的精编教材后,再选用注册监理工程师考试教材和一级建造师考试教材作为必要的参考,帮助学生理解、区分工程监理和工程项目管理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1.3对师资的要求
对于一名监理工程师来说,不仅要有较高的学历和多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更要有良好的品德和工作作风才能解决工程项目进行过程中的技术、经济、组织协调、合同管理等问题。这就要求讲授该课程的教师具有相应的能力和资格。在一般的高校,工程监理为考查课,课时少,信息量大,备课讲授的难度大,资深的专业教师不重视该课程的教学工作,该课程的教学任务一般由青年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缺乏工程经验,对概念把握不准、对工程实际了解不足,是导致该课程教学效果差的重要原因。我校讲授该课程的教师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一般都具有注册监理工程师或一级建造师资质,由于该课程还需要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把握,在师资允许的条件下,担任该课程的教师还应具备相应专业的勘察设计资质,如一级结构师、注册岩土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授课的效果。
1.4教学规划
以我国注册监理工程师的考纲为指导,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述”“监理工程师”和“工程建设监理单位”,这部分主要讲述工程监理的基本理念、方法,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对我国的工程监理制度有一定的把握。第二部分为工程建设监理的“三大目标控制”,这部分主要讲述监理工程师如何进行工程的进度、投资、质量控制,这不仅是本课程的核心也是监理工程师从事监理工作的重点。第三部分为“工程建设监理的组织”和“工程建设监理规划”,这部分主要讲述监理企业在实施工程时的组织形式及人员配备情况,监理大纲、监理规划及监理实施细则的内容、编写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等,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该课程,更具层次感。1.5增加专题讲座
(1)增加“三大目标控制”专题:从三大目标控制的概念入手,通过经典案例的分析讲述影响各目标完成的因素、各目标的控制方法及项目各阶段对于三大控制需要做的具体工作。通过案例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繁多而又抽象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增加监理常用标准表式专题:监理工作现已基本标准化、规范化,监理通常都采用工程所在地省建设厅及其相应主管部门颁布的监理用表,主要包括:承包单位向监理单位报验和申请用表,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发放的通知或答复用表,与监理有关各方进行工作联系或工程变更的用表这三类,掌握这些基本表式的使用,对学生毕业快速适应监理和施工工作将有较大的帮助。
(3)增加合同范本和相应法律法规专题:学生毕业后很可能接触到工程招投标,为了使学生能尽快地适应本职工作,本课程也增加了部分内容。通过案例和法律条文的运用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使学生对我国的招投标工作有一定的认识;讲述《工程建设监理招标投标文件范本》《工程建设委托监理合同》《安全生产法》等,重点解释标准条件和专用条件的含义等,尤其强调规避合同漏洞和风险。
(4)增加针对各专业的监理内容:一般的教材只讲述监理的一般原则即“三控两管一协调”,缺乏针对各专业的监理内容。为了让工程建设监理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在学习工程建设监理的一般原理的基础上,各专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增设一章针对本专业的监理内容,讲述《工程建设监理规范》和本专业的验收规范,如对土建相应的各专业增设建筑安装工程、路桥工程、岩土工程、暖通工程、市政工程、电气工程、园林工程有关施工工艺和相应监理工作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各专业有关质量控制的内容。增加这部分内容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工程建设监理较好地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工程运用能力。
(5)增加安全监理的内容:安全监理工作不仅是工程建设监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水平提高,控制和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下,安全责任是刑事责任,各方都对安全工作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该专题重点讲授安全监理的工作内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专项工作)和工作程序,各方的安全责任,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为学生从事施工和监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
2教学方式与手段的改革
2.1采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利用多媒体对文字、声音、图像等的综合处理特点,形象生动地再现监理理论知识、监理方法和监理手段等抽象内容,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在课时少的情况下集中大量的教学信息。可以播放监理工程师工作的实况录像,使学生对监理工作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2增加工程案例分析
我校选择注册监理工程师考试案例和一级建造师考试案例真题做精讲分析,既弥补了现有教材缺少案例或案例过于简单的不足,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实战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国正处于土木建设高速发展的阶段,每年大大小小的安全、质量事故屡见不鲜,教师在平时要注意收集最新的案例,教学时分析事故的原因,事故的补救措施及各方应承担的责任,这样既联系了实际,使课堂生动而活泼,又使学生对正确的作业流程、事故的处理、责任的划分加深了认识,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避免发生类似的事件。
2.3着手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减少课堂教学,增加现场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我校是一所正在发展中的大学,许多新建筑不断涌现,而且很多建设项目的监理工作由本校的监理中心承担,这就为现场教学提供了便利,工程建设监理课程改革要紧抓这个契机,在新建项目施工中取得业主方、施工方和监理方的支持,将实习基地与学校新项目建设结合在一起,对于实践性强而课堂讲授不容易表达的内容可以到现场参观,必要时请经验丰富的注册监理工程师进行讲解,使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直观化,将校园的资源充分的利用。
2.4课程考核的改革
很多高校对课时少的考查课采用交论文的考核方式,考核起到的效果十分有限,同时也给教师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带来困难。我校从教学的目的出发,从历年的注册监理工程师考试真题里挑选出三类题目:第一类基础题,旨在让学生掌握监理的基本概念;第二类易混淆题,旨在让学生区分辨析一些模棱两可的提法;第三类案例题,旨在考察学生的实战能力。对于后两类题,教师可以在考核时给予适当的提示,并在考场内密切观察学生的答题情况,并做好记录以利于评分。考核完毕后再对所有的考题进行讲解,着重分析易混淆题和案例题,给出具体的解答过程。让学生在最后一堂课又把这门课的主要内容和核心知识进行一次梳理,学生既有所收获,又达到了考核的真正目的。
3结束语
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研究学生的成功就业,而工程建设监理又是一门把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在我校的“工程建设监理”课程教学实践中,我校对工程建设监理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第二篇:人力资源一级管理师论文
浅谈中小企业人才招聘现状及对策分析
姓名: 单位:
摘要:中小企业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繁荣以及社会稳定具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人才”作为一种资源,必然也得到了企业越来越高的关注度。企业希望通过招聘获得合适的人力资源,获得更多的能量,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强大的竞争力,创造更多的财富。但就目前中小企业招聘的现状而言,依然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本文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入手,阐述了招聘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接下来从多个方面较为深入的分析了中小企业招聘存在的问题,再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小企业招聘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改进的对策建议,以期解决中小企业招聘难的问题,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关键词:中小企业;招聘现状;对策
21世纪,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而人才的取得与否关键取决于企业招聘工作的好坏。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是量大、面广、起点不高。中小企业优势在于市场承受能力强、适应性强、灵活性高;但却存在经营规模小、资本实力较差、资源拥有量有限、专业技术人员少、企业经营者的管理素质低等劣势。人才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高水平的技术人才的缺乏已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卡耐基 曾说过:“即使将我所有工厂、设备、市场和资金全部夺去,但只要保留我的技术人员和组织人员,四年之后,我将仍然是钢铁大王”。由此可见,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为企业注入活力成为我国中小企业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招聘现状
人才招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任何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都会考虑如何获得自身所需要的人才,然而现实中,虽然需要就业的群体非常庞大,但是中小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却依然很艰难。招人难,招到合适的人更难。即便招到了优秀的人才,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人才流失。作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只能不断的发布招聘信息,不断的进行招聘、面试、筛选、试用。反复的招聘工作不仅浪费公司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对企业的健康发展也非常不利。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的设置不到位
我国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在部门设置的时候并没有单独设置人力资源部,而是由办公室或行政部等部门兼任。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的重视性不够,忽略了人力资源部是现代企业架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正常有序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没有配备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即使有,其日常工作也仅仅局限于管管档案、工资等,按照“静态”的、以“事”为中心的传统人事管理模式进行工作,没有行使到人力资源管理应尽的职责。
(二)缺少人力资源规划
由于人是企业中活的资源,也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良好的人力资源规划能够指导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开发等各项活动,确保企业对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避免招聘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然而事实上,大多数中小企业并没有事前做好人力资源规划,更没有编写职位说明书,经常是没有计划,只根据当前情况短期制定的招聘计划。招聘计划的顺利完成建立在人力资源规划和职务分析两项基础工作至上。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现用现招的做法。在部门职位出现空缺时,匆忙发布招聘信息、面试、录用等一系列活动,易于忽视降低录用标准忽略应聘者的真实水平和素质。
(三)招聘人员缺乏专业系统培训,素质低
人事管理与生产、营销、财务等管理同为现代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管理职能之一,是企业达成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很多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地位一直都比较尴尬。招聘人员往往缺乏专业系统的训练,主要表现为:首先整体素质较低,专业知识薄弱,专业技能不足;其次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再次很多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者土生土长,没有受过良好的培训,经验也不够丰富。一位优秀的人力资源工作者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积累大量的经验和掌握科学的招聘方法。
(四)招聘标准和招聘原则不匹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企业不同层次的岗位对能力的结构和大小的要求也不同。松下电器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适当’这两个字很要紧,适当的公司,适当的商店,招募适当的人才,70分的人才有时候反而会更好。”松下幸之助认为人才的聘用应以合适企业为基准,并非越高级的人才就越好用。一个好的管理者并不是谋求把能力最优者聚集在自己的周围,而是正确确定本企业所需要人才的能力标准,寻求适合该组织能力标准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既不浪费人才,又提高工作效率。然而许多中小企业在招聘时任意提高招聘标准,造成人才浪费,人才进入企业中才发现自己的价值观与企业不符合,进而使企业的离职率升高。
(五)招聘渠道相对单一
人才招聘的渠道有很多种:现场招聘会、劳动力市场、网络招聘、猎头公司、校园招聘、平面广告招聘、内部选拔、熟人推荐等等,每种招聘方式都有其特定的优缺点以及人才储备的倾向性。例如,技术工人和一般办事人员可以到劳动力市场进行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进行校园招聘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中高级专业人才则可委托猎头公司进行物色。据调查,大多数中小企业仍多采用参加现场招聘会、到劳动力市场招聘、熟人推荐等传统的招聘方式,没有充分利用不同的招聘渠道,无形中减少了人才选择的范围,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
(六)面试过程不规范
1、广义的面试包括面谈法、答辩法、情景模拟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法、有领导小组讨论法、文件筐作业等多种测评手段。但在实际招聘时,大多数企业把面谈作为唯一的人才测评方法,仅此印象给应聘者打分,这样容易产生片面的评价,对应聘者本身不公平,最重要的是影响了招聘效果。
2、对于中小企业的面试而言,一般经过初次面试和复试两道程序,即人力资源部负责初次面试,用人部门进行复试,而复试的结果决定着录用人选。通常,在面试问题的设置上,面试考官基本没有仔细考量过,喜欢随机发问,至于问题的目的和考察求职者哪一方面素质,考官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在面试过程中,面试考官往往根据“第一印象”的偏好做出判断,印象好的多问些,相反则草草结束面试。经常是经验取人、以貌取人为主,没有一个合理、规范的操作流程,从而在客观上造成了对应试者的不公平、不尊重,损坏了用人单位的企业形象。
3、缺少用人部门参与招聘全过程。要想取得理想的招聘效果.用人部门必须全程参与招聘活动.从最开始的招聘规划到面试、考核都要参与,但传统的观点认为,招聘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任务,与用人部门无关。所以部分中小型企业在招聘时,往往是由人力资源部门说了算,没有用人部门的参与;影响企业最终的招聘结果。
(七)中小企业对应聘者吸引力较弱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战略目标不明确、企业文化缺失等致命缺点,因此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竞争力不强。然而大型企业却凭借其强大的文化品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丰厚的薪酬福利等因素吸引着市场上最优秀的人才。中小企业根本就无法与其匹敌。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弱,招不到优秀的人才这也是中小企业在招聘中遇到的重要问题之一。所以本身中小企业的环境对于优秀人才的发展往往产生局限性,无法提供给优秀人才发展和晋升的理想环境,是导致招聘结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同时,中小企业发展目标不明确,管理制度不
健全,企业文化缺失,也是造成企业比较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的原因。
二、改善招聘现状的对策及建议
玫琳凯说过一句话:优秀的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招聘到优秀的人才并留住他们,是一个优秀企业的标志。中小企业想要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存活下来,就必须要规范和完善企业的招聘制度。不断完善招聘机制,改善中小企业招聘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所谓“千金易得,一将难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负责为其优化配备所需的人力,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工作包括职务分析、人员招聘、人员配置、人员培训、奖酬制度、绩效考核等。
要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管理,首先应明确其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区别。传统的人事管理更侧重于事务性的活动,比如招聘、选拔、委派、工资、档案管理和人事规章制度的制定等。传统的的人事管理将人作为单纯的被管理、处置和安排的对象,而以解决“事”为重心,最关心的是用最少的人做最多的事。而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通过合理的开发和管理,激发人的潜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价值,达到企业和人才的双赢。
(二)加强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目标,科学预测企业未来的人力需求,预测其内部人力资源供给满足这些需求的程度,确定供求之间的差距,制订人力资源净需求计划。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应该明确自身的使命,确定短期以及长期的发展目标等一系列问题,制订出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一方面要根据企业的内部信息如组织结构,企业价值观,企业战略目标、现有的员工的数量等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的数量;另一方面要依据内在劳动力市场和外在劳动力市场两项因素来决定企业的需求有无供给,以及在何时何地要获得供给;最后加强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平衡人力资源供求之间的矛盾,促使人力资源符合组织的需要。
(三)按时开展招聘人员培训课程,提高职业化水平
合适的招聘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果断的意志和冷静的头脑,并且在工作中要足够负责。招聘人员熟悉公司的所有岗位分布和设置,而且自身的气质和形象能够流露出公司的企业文化。所以对于人力资源部门的招聘工作人员要进行定时培训,而且要进行严格的绩效考察和专业能力测试,这样就能规范公司的招聘人员,从源头保证中小企业的招聘人才的质量和效果。
(四)制定适合企业的招聘计划及招聘标准
1、公司要建立完整的招聘计划。结合当前企业的发展需求和现状,设计出招聘规划,先首要解决公司的重要岗位,分清主要矛盾,同时制定人才储备和档案储存。
2、优化企业雇佣过程当中的门槛设定。首先作为企业要从自己的实际岗位需求出发,合理的定制岗位要求,既不能制定虚高的岗位门槛,也不能降低岗位标准,不要盲目跟风社会上关于社会经验和学历的需求,回归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保证公司快速发展的前提下,结合工作人员的价值观、价值取向、道德和素养等多方面考察,而不局限在某一标准。
(五)扩宽招聘渠道和实现招聘方法的改良
中小企业对于招聘渠道要做到定向的选择,结合公司的工作岗位本身去选择人才来源,不能盲目去依赖某种渠道,而且作为中小企业来说,更加要扩宽招聘的渠道,寻找优秀的人才,可以通过猎头公司,公司内招等方式完成招聘渠道从单一到多元、混乱到定向的转化。招聘方式要朝着专业、先进的方面改进。
(六)面试过程规范化
1、采用合理有效的面试方式。
在现代化的企业中,为了招聘到企业所需求的人才,会采用不同的面试方式,目前有结构化面试、半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方式。所以为了提高面试的准确性,我们应该用合理的面试方式。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所制定的评价指标,应用特定的问题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选择适合自己企业需求的人选择合适的面试方式,这样才能保证面试的有效性。
2、合理安排面试,防止偏见
面试也是一门艺术,其成功与否关系到企业今后人力资源的质量。一般而言,面试需要完成的任务有:评估应试者干好工作的能力、技能、价值观和态度;评估应聘者是否实事求是;预先介绍工作情况,做诚实的企业形象宣传,完成对应试者的剖析。
完成面试任务需要设计完整的面试方案,在这方案中,首先确定面试时间,剔除条件不符者,确定最后的面试人员;根据职务分析和该职务未来要求,制定好结构性的面试问卷并确定好权重。面试前了解应聘者的背景资料和选择合适的装束及环境,在面试中要用心聆听应聘者的回答,让应聘者感到自己受欢迎,保持应聘者的自信,给他足够的时间去回忆和解释,也要尽量地询问细节,测定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在评价应聘者时,可以采取公用测试、心理测试,角色扮演等方法。同时面试完后,让应聘者等待结果。此间一定要搞好面试者的招待工作,不可冷淡求职者,借此机会继续宣传介绍企业文化,与求职者进行感情沟通和交流,以树立企业形象。
(七)注重企业社会形象的建立,宣传企业文化
招聘的过程一方面是企业寻找合适员工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企业进行自我宣传,展示企业形象,扩大企业影响力的过程。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建立良好的公司文化,打造公司的知名度,自然就能为公司吸引人才。在企业招聘的同时,企业应该做好其它的一些宣传工作,企业简介、招聘简章等凸显出企业的特点,以其优势来吸引应聘者,使应聘者能够在短时间
内能对企业有一定的认知。企业文化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员工的发展。要留住优秀员工,企业就应该把企业的价值观与员工的价值观融为一体,让员工增加对公司的忠诚度,认同公司的价值观,才能够让员工心甘情愿的为企业不断付出。
三、结语
总而言之,人力资源中关于招聘人才是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而中小企业的招聘人才现状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本文中所讨论的问题,在当下中小企业当中是普遍存在的,中小企业的招聘必须要形成系统化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招聘体系。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企业间竞争范围激励程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人才必然是未来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发展转型的重中之重。因此,中小企业的招聘工作一定要结合现实,认清形势,站在战略的高度,以人为本,结合企业用人需求制定完善的人才引进计划,建立科学化、系统化、正规化的人力资源招聘录用流程,并采用适当的招聘渠道、科学的面试方法以及专业化的招聘队伍将其有效的落实,发挥招聘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基础性的、决定性的作用。
注释:
①卡耐基: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1888-1955年),被誉为是20世纪最
伟大的心灵导师。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人性教父、人际关系学鼻祖,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人际关系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成功学大师。
②松下幸之助:松下幸之助是日本著名跨国公司“松下电器”的创始人,被人称为“经营之神”——“事业部”、“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等日本企业的管理制度都由他首创。
③资料来源:《中小企业员工招聘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君.企业在人员招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02,(3)[2]张颖昆:招聘管理入门.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12)
[3]张红星·企业招聘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管理观察,2010,9 115-116 [4]吴晓,李立轩.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杨文京.中小型企业怎样有效开展招聘工作[J].人才资源开发,2006,(04).[6]汪克夷.管理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第三篇: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改革实践论文
摘要: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工作的关键。《旅行社经营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中高职衔接的典型代表。本文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对该课程进行了解构和重构,确立了高职学段的课程定位和内容,体现了高职学段课程的高等性,对于中高职课程衔接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实施
一、课程改革背景
(一)中高职衔接的宏观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2011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中高职衔接,特别是“课程衔接、培养目标衔接、专业设置衔接、学习制度衔接”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从国家出台的系列政策文件看,中高职衔接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中高职衔接的现实需要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中高职衔接能否有效推进,关键取决于课程的衔接。但从实际操作层面上看,中职与高职学校缺乏沟通,各自构建课程体系,造成专业课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教育资源浪费[1]。例如广东省于2010年在部分院校开展中高职三二分段培养试点工作,旅游管理专业也被列入其中。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自2012年起来开始对中职院校生源实行单独招生,两年来,通过追踪调查,学生普遍反映一些专业课程的知识点、技能点重复,学习兴趣不浓,纯粹为了学历而被动学习。任课教师也感觉到中职来的学生不好教,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旅行社经营管理》作为和旅行社行业对接最紧密的一门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广东省内的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里基本都有开设,是中高职衔接课程的典型代表。为了进一步适应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工作,亟需加快课程特别是核心课程的衔接改革与实施。作者以《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为例,探讨该课程衔接改革与实施,以期对其他专业课程提供一定借鉴。
二、课程衔接的原则与方法
(一)厘清旅游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其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而后者的人才培养,则定位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虽都是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培养的是经验层面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策略层面的技能型人才[2]。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面向旅行社、旅游景区等行业(企业)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根据中职和高职的层次区别,中职学段应培养具备导游服务、旅行社业务操作、景区服务等职业能力,具有继续学习能力的初、中级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学段应培养具备导游服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经营管理等职业能力,在旅游服务与经营管理第一线的中、高级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能人才。
(二)对应职业成长路径区分并选择课程内容
在中高职衔接背景下,必须了解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人员的职业生涯路径,将实际工作中的岗位层级与人才培养的层次相对接。依据岗位定位的高低,来区分中高职培养目标的高低[3],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中职和高职培养的人才在就业中的竞争与冲突,例如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都培养导游人才,在求职时,中职和高职学生没有明显的层次差别,甚至出现中职生动手能力更强的现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进一步适应旅游行业发展转型升级的需要。随着《旅游法》、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法律和政策的出台,对旅游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必然提升了旅游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因此,在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时,不仅要遵循认知学习规律,考虑前导、后续和平行课程的设置及关系[4],还要遵循一定的职业成长规律,考虑学生毕业后及未来5-10年的职业生涯。
(三)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序化课程结构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是断层的,由于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整体思考,以致同样一个专业,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甚至还不如中职学校的学生掌握得好[5]。在中高职衔接课程内容的序化上,应当做到知识与技能由浅入深,逐渐提高,在课程开发中以高职教师为主体,中职教师和行业企业充分参与,采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设计,设置难度较高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实现经验技能到策略技能的转变,实现中、高职对技能人才培养的衔接,进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衔接改革与实施
(一)联手中职院校,广泛调研行业企业
为了有效推进中高职课程衔接工作,中职与高职对接、专业与行业对接必不可少。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在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的指导下,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广州市旅游商贸学校、广东省旅游协会等省内20多家旅游院校和单位,对全省62家旅行社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工作。一方面了解中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职业生涯路径,另一方面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及其岗位设置和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
(二)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们对全省受访旅行社提供的信息进行了归类,社内岗位设置有24种,其中,导游、计调、销售时出现频率最高的岗位。结合学生就业主要方向,我们将旅行社的业务岗位划分为导游(含领队)、计调(含票务、签证、策划)、销售(含前台、团队销售和电子商务)和客服四大类,并同时对每一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能力要求、知识要求、素养要求进行了具体分析。例如,旅行社中的计调岗位分析情况如表1。
(三)确定岗位分级
一般来说,行业企业对于中高职学生的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都是一样的,但有不同的层次需求。根据行业专家的意见,中职和高职学生在岗位发展路径及职业能力的学习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职业院校应该据此为中、高职学生设置内容有所不同、层次有所差别的课程内容。因此,我们根据岗位工作难易程度的递进关系以及同类岗位从业人员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进行了岗位层级分析,得到I级至VI六个层级,并与相应的学历层次要求、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相对应。以旅行社中的销售岗位为例,见表2。
(四)职业能力分析
为了进一步厘清旅行社岗位任务和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我们通过头脑风暴法让行业专家各抒己见,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最终按照“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结构形成系统的职业能力分析表。以旅行社计调岗位的“设计旅游产品”这一工作项目为例,其对应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及学习水平如表3所示。
(五)确立典型工作任务,完成课程转换
以上步骤可以说是对课程内容的解构,接下来就是需要将职业能力转化为教学单元,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的学习目标,实现课程内容的重构。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并根据旅行社各岗位的工作难易程度的递进关系,结合上述的职业能力分析表,我们将高职学段的《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确定为“模拟组建旅行社”、“设计旅行社产品”、“计调业务管理”、“客服业务与管理”、“提升导游质量”、“旅行社员工招聘与绩效管理”六个基本项目,并将每一项目需要完成的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一一对应,制定相应的教学单元、课程标准和教学标准,既明确了高职学段学生的学习目标,又体现了与中职学段的层次差别,促进了课程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我们仍以“设计旅行社产品”这一工作项目为例,共设计了三个学习情境,在比较中逐步教会学生从最简单的产品设计直到要求最高的主题旅游产品的设计。
四、构建课程教学评价指标并予以实施
课程教学评价不仅为教师授课提供一定的参考,也是用于检验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标准。《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评价可由平时考核(60%)和期末考试(40%)两部分构成。平时考核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项目考核等。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其中,项目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项目过程和项目结果。本课程共6个项目,每学习完一个项目均进行相应项目的考核,各项目考核成绩加权累计为学生平时成绩,各项目权重见表5。项目考核评价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组成,以“项目二设计旅行社产品”为例,其具体考核内容和标准见表6。
五、课程衔接改革后的变化
通过以上工作步骤,重新构建了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旅行社经营管理》较之衔接前的课程方案也发生了变化。
(一)课程性质的变化
该课程在中职学段由原来的专业核心课程成为专业方向课程,在高职学段仍是专业核心课程,突出了高职院校在专业核心课程衔接中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定位的变化
该课程在中职学段以培养客服助理及客服员、实习导游及初级导游、销售助理及销售员、计调助理为主,在高职学段以培养客服主管、中级导游或领队、资深销售、计调员为主,突出了培养目标的差别和层次。
(三)课程内容的变化
该课程在中职学段侧重于一线岗位的基础性服务操作内容,在高职学段侧重于一线岗位的综合业务操作内容和基本管理,体现了该课程在不同学段的能力要求差别,例如在中职,学生只需熟悉旅行社产品,并知道针对目标市场怎样进行推介销售,这是属于“怎样做”的技能;而高职学生则需要针对目标市场设计旅行社产品,并制定营销推广计划,这是属于“怎样做更好”的技能。这些变化恰好体现了中职与高职课程的区别,也有利于教师在课程教授中明确教学目的和内容,避免中高职衔接后课程资源的重复与浪费。
六、课程衔接改革实施中的几点建议
(一)共建中高职衔接平台———旅游职教集团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注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广东的中职和高职院校在这方面都有各自比较显著的成绩,但在中高职衔接问题上,双方交流甚少,甚至互不来往。中高职衔接工作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也是未来广东省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课程衔接更需要一个长效平台,有力推进。构建以高职院校为龙头、中职院校和旅游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旅游职教集团,对于促进中高职课程衔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还有利于促进双方在招生、专业建设、师资培训、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等方面的交流并使其常态化。与此同时,旅游职教集团还可以成为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融合的平台,成为旅游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有效途径。
(二)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
从现行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教材来看,主要存在两种现象。一是编写体例上,仍是按照传统的知识结构和学科框架模式,如“旅行社导论”、“旅行社产品”等章节内容,与普通中等或高等教育教材几乎一样,未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二是一些教材虽已按照工作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架构教学内容,但未针对中高职衔接问题进行一体化课程建设,没有层级和梯度的区分,体现不出知识和岗位能力的渐进、深化与提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师授课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建议以高职院校为主,联合中职院校和企业人员,根据课程标准共同开发针对性强、实用率高的教材资源。
(三)调整教师心态,努力完善自我长期以来,受中国教育政策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处于普通中等学校之后,升入高职院校的中职生源素质落后于普通高中生源。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具有正确的认知能力,调整心态,提高教学效能感。首先,不能有歧视心理,认为中职生低人一等,反而应该树立信心,认识到他们是来自中职院校的精英,有着良好的专业技能基础;其次,要掌握学情,不能一下课就走人,而是要走到学生中去,加强沟通和交流;最后,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与中职院校教师的沟通交流,学习他们在学生管理、专业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发挥自身的个人魅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四)建立课程衔接的评价机制
广东省中高职衔接工作开展以来,在全省众多中高职院校产生了较大影响,第一批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工作已基本结束,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理论上,这些科研成果应作为教学标准依照执行。但在实施中,由于受各校政策和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影响,这些成果能否有效转为教学实用工具,一来需要靠时间证明,二来更需要通过教育部门或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课程衔接的评价机制,用来检验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徐国庆.高职课程的职业性与高等性[J].职教论坛,2007(22).[4]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5]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问题[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2).
第四篇: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论文
项目的XX管理
[摘要]:
XX年X月,我作为项目经理开始参与XX系统项目的开发,主要负责系统的组织规划实施开发与项目管理,该系统具有严格的安全,稳定,时实高效和可靠性能要求,该系统由XX子系统和YY子系统两部分组成,XX子系统主要实现XXXX业务,YY子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采用了struts+hibernate+spring主流WEB应用框架,实现了WEB应用服务器websphere与协作应用服务器lotus domino 的高度集成.随着软件系统的日益复杂化和用户需求,软件更新的频繁化,XX管理在软件项目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本文以该项目为例,结合作者实践,(此处提出论点,后面正文会用到,建议3个论点即可,论点来源于各个知识领域的过程和方法)主要通过在项目前期,做好需求调研,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并制定完整的配置管理计划。在该项目全过程中规范化配置管理,注意员工培训并加强沟通与协调,来实施项目的XX管理。目前,该系统已开发完毕,正式投入运行,状况良好,受到客户一致好评。
[正文]:
(本段在摘要的第一段的基础上扩充即可)XX年XX月,我作为项目经理开始参与XX系统项目的开发,主要负责系统的组织规划实施开发与项目管理,当然还做一些编码工作,主要是公用基础代码和核心代码的编写与维护。XX系统是将XX子系统和YY子系统有效的结合起来,采用先进的XX技术和YY技术,充分利用【电话,短信,传真,因特网】等信息化手段,解决XX问题,规范了业务流程,强化了内部管理,与XX技术的完美结合,使应用系统功能更加完善,提高了整个XX业务的工作效率。其中,XX子系统包括:[客户管理,机票管理,票证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结算,调度管理,远程营业部(代理商/分销商)管理,系统管理]八大功能模块,并统一于服务器端软件模块。YY子系统由【电话呼叫系统,短信分发系统,传真呼叫】系统三部分组成。YY子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采用了struts+hibernate+spring主流WEB应用框架,实现了WEB应用服务器websphere与协作应用服务器lotus domino 的高度集成,在本次开发中,我把它视为整个项目的重点
由于考虑到寒假和春运期间将会是旅客的高峰期,客户要求系统必须在12月底前交付,项目开发周期为XX个月,为此我做了如下安排:前XX个月主要集中精力用于XX子系统,后XX个月主要完成XX子系统和YY子系统的集成以及项目收尾工作
(摘要的第二段的基础上扩充)随着软件系统的日益复杂化和用户要求,软件更新的频繁化,XX管理逐渐成为软件生命周期中的主要控制过程。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个好的XX管理过程能覆盖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各个方面,同时对软件开发过程的客观管理,即项目管理也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在该系统项目中,我主要使用(XX管理的过程和方法),并通过在项目前期作好需求调研,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并制定完整的配置管理计划。在项目全过程规范化配置管理,注意员工培训并加强沟通与协调等方法和策略来实施XX管理。
(采用总-分-总的格式)
1. 项目前期做好要求调研,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并制定完整的配置管理计划。(总)
(分,描述各个知识领域的工具和方法,不用面面俱到,要有侧重点,要结合实际,不要纯摆理论)项目计划阶段,我对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这三项活动工期安排如下:需求分析12天,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总共20天,时间尽量充足。在做需求调研的时候,我要求一定要和客户充分沟通,深入挖掘客户的隐性需求。不仅要实现客户需求的功能,在界面上也要让客户满意,为此我们作出了航空系统的虚拟界面,让客户对系统 有一个感官上的整体了解,在需求分析完成工作之后,我们还通过小组会议的形式进行了确认和评审。并邀请客户方代表参与。最终的《需求规格说明》我们也要求客户方代表一定要签字确认。在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过程中,我们尽量使用适合本项目团队特点的工具和技术,并充分考虑其先进性和成熟性。在设计完成之后,我们仍旧对其进行了评审,总结和讨论,对争议比较大的地方交公司资深专家审核评定。
(总)配置管理计划的制定也使配置管理中不可少的一步,它能有效的指导后期配置管理工作。在本项目中,配置管理计划由配置管理员完成,我只做一些审核工作,软件资源配置管理计划,配置项目计划,交付计划,备份计划,CCB
审批计划等....总之,我认为(结论或观点)项目前期做好以上铺垫工作可以减少变更,对后面一些工作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同时,一个比较完整的计划,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项目反工,而且项目管理员的工作也会比较好做一些。
2.项目全过程规范化配置管理。(第二个论点)
开发过程中,对文档修改非常麻烦,在配置管理中,对任何一配置项的修改都可能导致版本的变化。因此,对配置管理规范化势在必行,在本项目中,我要求配置标识一定要规范,必须独立命名配置项,配置对象的标识要充分考虑命名对象间存才联系。在配置管理中,项目组成员要各司其职,不得越权操作,同时还要根据自己的权限操作配置项。我的工作在配置管理中主要是:定制开发子系统,定制访问控制,制定常用策略,制定集成里程碑,进行系统集成.....而配置管理员的职责主要是:创建配置序,为项目成员分配权限,对存储库进行日常备份恢复等...软件开发人员主要根据项目的开发配管理策略,创建,修改和测试工件等。软件生存期内全部软件配置是软件产品的真正代表,必须保持精确,软件工程中某一阶段的变更都会引起软件配置的变更,对这种变更也必须做到严格规范的控制和管理。为此,我做了如下规定:处于工作状态的产品开发人员可对其修改,而作为基线进入配置库的产品,则不允许开发人员对其进行修改。在本项目中,我们还成立了临时CCB,由项目经理,用户代表,软件质量控制人员,配置管理员5人组成。我们要求对于用户提出的变更请求要严格按照变更控制流程处理。在用户提交更多请求后,开发人员对其进行评价,并产生变更报告。在由变更控制委员会〈CCB〉作出决定是否进行变更。通过批准,就重新检出变更的配置项,建立测试基准程序,并执行质量保证和测试活动,必须通过CCB的鉴定审批后,方可实施变更。
3.注意员工培训并加强协调与沟通。(第三个论点)
项目组成员大多来自不同部门,对项目环境还不熟悉,为了能实施配置管理系统,我建议公司对项目组成员进行相关培训。针对配置管理员,我们要求他学习配置管理工具管理相关的内容。针对开发人员,主要学习配置管理工具与开发相关的常用操作。针对全体人员,要让他们了解配置管理策略和流程,以及如何与开发管理,项目管理相结合。同时,我要求项目组成员要加强协调和沟通。可以使用PVCS,通过ressionmanger文档共享和连锁机制。Tracker与电子邮件的集成,加强项目成员之间的沟通,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修改,及时通知,但又不额外增加很多的工作量,这样有助于营造一个和谐,公平,竞争的气氛和环境。
XX系统在XX年XX月正式上线,提前完成了项目,目前系统运行正常,受到客户和有关部门的一致好评,对项目的满意度较高。(回顾和反思)重新回顾该项目也存在一些问题不足,比如:项目初期,大多数成员对版本管理一点都不重视,总是敷衍了事。代码编写人员编写得代码也混乱不堪,给测试人员和维护人员带来了很大不便,一些没多大用的垃圾资料也被放置到配置服务器上,给配置管理人员带了很多麻烦。因此我建议(展望未来)在项目一开始,就要让项目成员认识到版本管理的好处。对源码的管理,要保证书写代码的规范性,强化注释力度,还应作好build和relase工作.
第五篇:项目管理师万能论文
[摘要] 2013年7月,我公司承接了某国有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系统工程项目,我作为该项目的项目经理负责全程管理此项目。该项目的主要业务目标是建设供应链融资系统,为供应链链条上的相关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在实施该项目过程中,项目在成本管理方面具有以下特点:该项目是多技术、跨平台的复杂系统,涉及范围广,项目的干系人众多,因而该项目的成本管理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在充分分析了该项目特点的基础上,在成本估算方面我详细分析了项目的成本科目,采用类比估算法、固定资源费率法等方法对项目上总体成本进行了估算。在成本预算方面采用了项目逐步分解分摊的方法,详细的制订了项目的预算。通过挣值分析法来控制项目成本。通过这些方法我很好的做到了成本管理,项目最终总成本仅超出了项目预算的2%,较好了完成这个项目。论文最后还对成本估算和成本控制方面的一些不足进行了总结和建议。[概述] 供应链融资就是为了保证商品贸易的正常运行,银行在企业原材料采购阶段、商品生产销售阶段、货款回收阶段提供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以及企业从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获得的金融支持。供应链融资实际上就是通过对有实力核心企业的责任捆绑,以核心企业为依托,以核心企业真实履约为保障,控制产业链关联风险。供应链融资重点关注企业贸易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交易的不间断性、交易各方的实力和信用、业务的正常运作与贷款的自偿性。
供应链融资让中小企业能够得到实惠,让链条中的核心企业获得业务和资金管理方面的支持,从而使企业提升供应链整体质量和稳固程度。供应链融资不仅对解决相关企业融资难题有利,还对金融与实业的互动发展起促进作用,使银行摆脱了只与单个企业合作的不利局面。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多个企业合作,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视野、思维脉络和营销战略,实现了银行与企业共赢。
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供应链融资需求,某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于2013年7月启动了供应链融资系统建设项目,通过与监管企业、核心企业、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等业务系统的对接,从而发挥该银行在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优势,实现业务资金流和物流的封闭运行。我公司承接了该系统的建设工作,我作为该项目的项目经理负责全程项目管理。该系统实现了核心企业、供应链客户管理、业务管理、合同管理、支用管理、押品管理、贷后管理、风险管理、仓储管理等多个功能模块,通过与行内对公核心系统、客户信息平台、行外速递物流公司ERP系统、大宗交易市场信息平台等8个系统的对接,最终实现保兑仓、融通仓、应收账款质押、应收货款融资等18个供应链融资产品,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该项目合同金额560万,共实现783个功能点。项目组实施9个月,历经需求分析、设计、开发及系统集成测试和UAT测试等阶段,于2013年3月实现全国的推广上线。
供应链融资系统不仅系统功能复杂,而且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同公司业务部、授信管理部、会计部、系统建设部等多个业务、技术部门进行沟通协调。所以在项目的管理过程中,项目的成本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保障。在具体工作中,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灵活的工作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项目最终总成本与经过审批后的项目预算相比仅超出了2%。系统上线至今,运行稳定,系统日均放款1200笔,日均放款额为1.7亿元,有力的推动了该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使全行的服务能力进一步的提升。
成本估算
鉴于供应链融资项目工期较长,项目复杂,项目干系统人众多,发生的各种费用繁多,因而我在该项目前期组织人员制定了项目成本管理计划,并根据成本管理计划对该项目的成本进行了详细的估算。因为项目估算应该考虑到项目所使用的所有资源的成本,所以在该项目中主要对于项目所涉及的人员费用、房租、差旅、分包费用、设备折旧与分摊费用等费用科目行了详细的估算。我根据之前的该银行个人信贷项目成本发生情况,作为项目成本估计的重要参考,采用类比估算法,估算了供应链融资项目的所有资源科目。考虑到项目计划中对于进度和人员的要求,根据项目的WBS结构采用了自底向上的成本估算方法,估算总的工作量。成本估算是该项目成本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正是因为在项目前期对可能发生的成本类型都进行了详细的估算,所以项目最终实际发生的成本与前期成本估算偏差很小,控制在了10%以内。
成本估算工作为后面的成本预算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框架和坚实的基础。只有成本估算工作做得全面,成本预算才能更准确。
成本预算
根据成本管理计划,我结合供应链融资项目的特点,以及我公司对项目的要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项目预算。我将得到批准的项目估算总成本,逐项分摊到每一个工作包中,为每一个工作包制订具体的项目预算,并且对于相对比较复杂的工作包还制定了成本控制的标准,确保项目的所有工作包预算累加和不超过项目总体预算。在此基础上将每一个工作包的预算再次分摊到每一个项目活动中,以确定项目的每一项预算的支出时间,最终形成项目时间点对应的项目预算累计支出,并形成项目预算支出计划。在项目预算过程中我使用了成本总计方法,将WBS每一个工作包的预算累计成为WBS上一级的预算金额,最终累计成为整个项目总体预算。在进行成本预算时,考虑到了项目在管理上的储备,尤其对于比较复杂的工作包,按照5%~10%的额度设定了管理储备。
成本预算既是将成本估算进行细化,结合项目具体活动将项目成本进行预先的演练;同时又要考虑成本控制的标准,在项目的各个里程碑确立成本控制的指标。因此说,成本预算是成本控制的基础。
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的目地就是使项目活动按照成本管理计划完成,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活动所发生的项目实际成本与项目预算进行对比、检查、纠正,尽量使项目的实际成本控制在成本计划和成本预算之内的管理过程。
为了确保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每周做一次子项目的绩效测量,每两周做一次整体项目的绩效测量,通过计算项目挣值,与成本管理计划和成本预算进行比对,找出与项目成本管理计划和预算的差距。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制订了公司级与项目级的两级成本控制体系,根据项目实施过程的绩效测量,当与预算出现3%以内的偏差时,在项目内部解决,出现3%以上的偏差,报公司解决。当出现项目成本偏差时,通过成本变更申请、成本变更审批以及成本变更执行最终完成成本变更。
总结语
在供应链融资项目管理过程中,我全面应用了项目成本管理的方法,使得该项目在成本管理方面较好的达到了预期目的。鉴于我们在项目初期就建立了项目成本管理计划,并依据成本管理计划对项目成本进行了估算,在项目估算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项目的特点,并结合公司对项目的要求,我制定了行之有效的项目预算,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通过挣值分析进行项目成本与预算的比对,并形成项目与公司两级成本控制体系,项目最终发生的成本与项目前期批准的项目总预算仅超出了2%,这也是近年我公司在同类项目中对于成本绩效完成比较好的项目。通过对本项目的总结,对于项目的成本管理方面我认为还存在一些不足:
1.成本估算中对于成本科目还可以进一步细化,比如还可以将实施过程中的租车费用考虑进去。
2.成本预算很大程度还依靠对以往项目的经验,对于人员因素的依赖性过强。3.在项目执行中,对于成本控制还应该通过挣值分析法加强项目成本预测工作。如果对于以上方面能够进行更好的总结与提高,在今后的项目管理过程中成本管理水平将得到不断提高,真正达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目标。[摘要] 2013年7月,我公司承接了某国有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系统工程项目,我作为该项目的项目经理负责全程管理此项目。该项目的主要业务目标是建设供应链融资系统,为供应链链条上的相关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在实施该项目过程中,项目在进度管理方面具有以下特点:该项目是多技术、跨平台的复杂系统,实施周期长,涉及范围广,项目的干系人众多,因而该项目的进度管理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在充分分析了该项目特点的基础上,在进度管理方面我对项目的所有活动通过工作分解进行了定义,使用前导图的方法对项目活动进行了排序,经过对项目活动的资源估算、项目活动历时估算并制订了项目进度计划,形成了项目进度甘特图,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依据甘特图,进行项目绩效测量,根据测量结果以及通过项目进度变更控制系统对项目进度进行了良好的控制,顺利完成了这个项目。论文最后还对活动历时估算和进度计划制订等方面的一些不足进行了总结和建议。[概述] 供应链融资就是为了保证商品贸易的正常运行,银行在企业原材料采购阶段、商品生产销售阶段、货款回收阶段提供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以及企业从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获得的金融支持。供应链融资实际上就是通过对有实力核心企业的责任捆绑,以核心企业为依托,以核心企业真实履约为保障,控制产业链关联风险。供应链融资重点关注企业贸易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交易的不间断性、交易各方的实力和信用、业务的正常运作与贷款的自偿性。
供应链融资让中小企业能够得到实惠,让链条中的核心企业获得业务和资金管理方面的支持,从而使企业提升供应链整体质量和稳固程度。供应链融资不仅对解决相关企业融资难题有利,还对金融与实业的互动发展起促进作用,使银行摆脱了只与单个企业合作的不利局面。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多个企业合作,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视野、思维脉络和营销战略,实现了银行与企业共赢。
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供应链融资需求,某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于2013年7月启动了供应链融资系统建设项目,通过与监管企业、核心企业、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等业务系统的对接,从而发挥该银行在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优势,实现业务资金流和物流的封闭运行。我公司承接了该系统的建设工作,我作为该项目的项目经理负责全程项目管理。该系统实现了核心企业、供应链客户管理、业务管理、合同管理、支用管理、押品管理、贷后管理、风险管理、仓储管理等多个功能模块,通过与行内对公核心系统、客户信息平台、行外速递物流公司ERP系统、大宗交易市场信息平台等8个系统的对接,最终实现保兑仓、融通仓、应收账款质押、应收货款融资等18个供应链融资产品。该项目合同金额560万,共实现783个功能点。项目组实施9个月,历经需求分析、设计、开发及系统集成测试和UAT测试等阶段,于2013年3月实现全国的推广上线。系统上线至今,运行稳定,系统日均放款1200笔,日均放款额为1.7亿元,有力的推动了该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使全行的服务能力进一步的提升。
供应链融资系统不仅系统功能复杂,而且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同公司业务部、授信管理部、会计部、系统建设部等多个业务、技术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对于这样一个规模大、周期长、结构复杂的项目,要使项目能够顺利实施,准确的项目进度安排和合理的分配工作至关重要,同时也为提高项目成本、质量和资源估算的准确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活动定义
首先,我们根据项目范围说明书以及项目的WBS对项目的所有活动进行了定义。我们将项目先进行了阶段定义,包括项目的需求获取、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系统测试、用户测试、系统试点、系统正式上线阶段,然后,我根据项目进展的不同阶段,采用滚动规划方法,将项目涉及到的所有活动逐步进行了定义。对于近期需要完成的工作在工作分解结构最下层详细规划,远期需要完成的工作则表现在工作分解结构相对高的层次上。通过滚动规划方式随着项目工作的开展,项目活动也逐层清晰。
活动排序
根据活动定义,我将所有活动进行了排序,通过前导图的方法,将所有活动之间的依赖关系整理形成项目网络图。在此阶段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确各个活动之间的依赖关系,例如在系统测试阶段,我们通过与用户沟通,最终明确先进行我们公司内部的单元测试、系统集成测试工作,然后再由业务人员进行业务测试和验收测试工作。
活动的资源估算
为了做好所有项目活动在所需资源上面的准备工作,我们还对项目活动的资源进行了估算,通过自下而上的估算方法我们整理了整个项目所需要的相关资源。例如在测试阶段,我们针对所需测试的子系统数量、每个子系统的测试人员数量,我们估算了所需要的指纹机和文档扫描设备,在测试之前要求相关设备按时到位以保证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
活动的历时估算 对于活动历时估算我们使用了活动历时三点估算法,由于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业务算法相对比较复杂,具体开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不确定因素,为此,我要求项目人员估算了最乐观、最悲观以及最可能的开发历时时间,使用三点估算法计算公式计算出项目活动的历时估算。
制订进度计划
在前期进度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我制定了项目进度计划,通过项目甘特图全面反映了项目进度状况。在制订进度计划过程中,使用了关键路径法,根据各项目活动之间的依赖关系以及项目活动所使用的资源情况,我们分析并寻找了项目的关键活动,并形成了项目的关键路径。通过平衡与协调资源使用情况,最终制订了项目计划甘特图。为了使项目直系人都了解和掌握项目进度计划,我还将项目计划甘特图印刷成册,形成项目手册,下发给项目参与各方,得到了用户方的好评。
进度控制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组各小组每周根据项目进展报告进行挣值分析,并形成项目跟踪甘特图,并与项目计划甘特图进行比对,如果发现有滞后现象则安排小组进行赶工。每两周项目整体进行绩效测量,通过挣值分析以及项目跟踪甘特图进行绩效评估,如果出现进度变更,则通过变更控制系统进行变更管理,并规定进度变更的批准由变更控制委员会批准执行。并在变更执行过程中进行跟踪,以确保达到效果。
总结语
在供应链融资项目管理过程中,我全面应用了项目进度管理的方法,使得该项目在进度管理方面较好的达到了预期目的。鉴于我们在项目初期通过项目工作分解进行了活动定义,使用前导图法对项目活动进行了排序,并使用了自下而上的估算方法对项目活动进行了资源估算,使用了项目历时点估算法降低了历时估算的不确定性,最终形成了项目进度计划,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很好的运用了绩效测量以及进度变更控制系统,对项目进度进行了控制,最终确保了项目的顺利上线
通过对本项目的总结,对于项目的进度管理方面我认为还存在一些不足:
1.在项目活动历时估算时还应该更多的安排预留时间,为项目风险做好时间方面的准备。2.在制订进度计划方面还应该更多考虑资源平衡方面的问题,使项目在确保时间进度不变的情况下更好的减少成本。
3.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各个里程碑评审过程还应该加强用户参与,在项目进度方面增加与用户的沟通。如果对于以上方面能够进行更好的总结与提高,在今后的项目管理过程中进度管理水平将得到不断提高,真正达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