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管理》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时间:2019-05-15 15:1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学与管理》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学与管理》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第一篇:《数学与管理》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摘要:本文根据本人在学院新开课程《数学与管理》中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应用数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总结出一套相应的教学方法与规律。

关键词:数学与管理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过程中,由于学生实习时间加长,不可避免地要大量减少公共课的教学时间,数学教学时间也必然相应减少,甚至由于对应用数学课程的认识不足,加上应用数学教学方面目前存在的与专业学科教学相脱节的缺陷,有些专业认为应用数学没有用,取消了应用数学课程,从而导致:一方面,数学教师认为课时太少,无法进行教学,甚至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而不是从数学教学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对应用数学教学进行改革;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遇到应用相关数学知识时,因学生数学知识贫乏甚至没有学习过,而感觉难以讲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学生则由于数学基础知识不足而对新学的专业知识也是一片茫然。我学院针对以上问题,结合高职高等数学教育的特点以及我院自身的办学特点,编写了《数学与管理》教材。该教材汇集了管理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将数学知识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介绍数学知识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2008年下半年起我院开始开设《数学与管理》课程作为学院的公共必修课,总共48课时,其中有8个课时为数学实验课。这一课程的开设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这主要归功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新教材以生动有趣的实例蕴涵的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相应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也应该改变旧有的模式,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课程的改革。

1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的基础课程,它在高职院校中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这门课程不仅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方法,而且也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高等数学知识掌握的好坏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程、后续课程的教学以及高质量、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但是,目前多数高等数学教材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追求数学理论逻辑推理的完整性和严密性,这些内容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很抽象、难度较大,也难以看到高等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我院以《数学与管理》课程代替《高等数学》课程后,使这些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为了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体现新课程的实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必然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使学生能够感兴趣、听得懂,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要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经验,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改进理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传统的数学教学形式单

一、呆板,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一问一答的形式。《数学与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提倡问题引入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针对《数学与管理》课程的不同内容,可以使用黑板板书和多媒体课件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并且适当地使用案例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数学素质的差异较大,如果继续沿用固定不变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显然有悖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且会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还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将教学内容分为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两部分。基本要求是对所有学生都要求掌握的,而提高要求则是针对数学基础较好、学习兴趣较浓的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听课,在最适合自己学习的环境中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3数学实验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1数学实验课程教学的意义:开设数学实验课,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定义、定理的证明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独立参与到课程实践中去,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更多的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学生学习数学不是为了研究数学知识本身,主要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应用。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把使用Excel制作统计图表、计算数据的集中指标、变异指标,和使用Mathematica数学软件求解线性规划模型、极限、导数、定积分列入到数学实验课程中,使得学生从繁琐的数学计算中解脱出来,看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大大提高了。

3.2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应该遵循量力性、实用性、开放性和趣味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就是要适合大学新生的原有数学知识水平,在进行数学实验时适当补充一些知识就可入手。例如学习使用Mathematica数学软件,只需要介绍一些简单的函数命令格式和运行操作方法,学生就可以入门了;实用性原则就是所处理的问题都具有实际生产、生活的背景和较好的应用价值。选取具有“可移植性”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数学建模和求解过程中不仅能体会到数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而且还能从结果的实际意义中看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要解决大量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离不开数学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开放性原则就是在进行数学实验时,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合作,提供必要的参考书目,在讨论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案;趣味性原则就是在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和求解过程中,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钻研,启迪学生思维,开拓学生眼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结语

《数学与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数学改革的新课程,是我们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进行的一次新的尝试,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还有许多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地方。我们也会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更多地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使高职数学更好地为专业课程及后续课程服务。

参考文献:

[1]袁华春.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4,12.

[2]周明中.高职数学改革的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1,2.

[3]朱家生,施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谢云荪,张志让等.数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朱旭.开展数学实验教学加强科学素质培养[J].中国大学数学,2004,12.

第二篇:化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化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围绕新教材、课堂教学等方面对高一化学教学进行了反思与总结

启秀中学高二化学备课组

新课程给我们教师带来很大的冲击,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学年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交织着得失成败,日夜奋战在课改第一线的我们也有不少心得体会。围绕新教材、课堂教学等方面对高一教学进行了反思与总结,现汇报如下:

一、关于教材

优点:

1.教材理念新, 整体思路很好, 增加了科学史话、科学视野、科学探究,资料卡片,学与问、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等栏目,用问题把丰富的材料串联起来,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和探索意识。

2.教材编写结构新颖,内容紧扣时代脉络,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深切地感觉到化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对自己将来的作用,明确化学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对学生的引导有积极的作用。

3.对知识的掌握由以前的重结论到重过程和方法、重科学素养的提高、重态度情感、重学科的现实应用、重知识的迁移能力、重基础知识的建构,不再片面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如有机知识体系: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醇-醛-羧酸-酯,现教材:只介绍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来自煤和石油的两种基本的化工原料乙烯和苯,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和乙酸。

4.体系构建人性化、素材选取生活化、语言文字通俗化、版式设计美观化。制版、内容、图片能吸引学生。如科学家的肖像、实物图、实验装置图、反应(或工作)原理图如火电站工作原理示意图、产品介绍和用途示意图、新科技新技术如C-14射线测定的装置图等等。

5.新教材的一大亮点是在课后给思考、运用、探究、拓展性的问题,在明确探究目标的前提下提出实践活动的建议。在学习内容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个拓展、延伸的平台,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深入思考,这就使得课程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开放度,是以往教材所不能比的。如计划建一座大桥,并研究防止钢桥生锈的方法。三个选择:a.涂上油漆 b.使用镀铬的钢 c.使用不锈钢。

问题:

1.一个模块的量太大,教材知识点太多,每个课时的内容也安排得太多,以至无法正常完成。如必修(一)、必修(二)模块包括的知识是原高

一、高二的全部内容,必须在一个半学期内完成。

2.教学课时紧张。对于新课标精神的贯彻、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实现都是十分不利的。新教材中大量材料、名词、理论观点都是教师以往教学没有接触到的,需要为他们补充知识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如选修(三)物质的结构教材中杂化轨道等理论和晶体结构密堆积和非密堆积等知识。

3.部分教学材料的典型性不强,教材中有些内容虽寓意深但显得不简洁,有的选材不太好。如选修(一)化学与生活教材中探索生活材料等知识。汽车的配件如电线芯、外壳、灯丝、发电机、排气管所用的是什么金属或合金? 4.教材中体系不是很完备,前后知识点间逻辑关系不是很好。化学教学中出现需要的数学基础知识但数学没学的现象,急需加强学科整合。如有机物、晶体结构等用到数学立体几何知识,但数学没学这部分的几何知识。

5.不配套:课本所述的知识比较基础,但课后的题目有的较少,教材中所配习题的题量还应大一些,以便于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还有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把高考原题照搬过来,对刚刚学习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讲,其难度定是过大了,有的将以前的旧题、高考题等不管进度地拿来,难度大,对学生的适用性不好,不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

6.探究课的教学模式还应不断探索。探究课在以往教材中没有出现过,“怎么上?怎样上好?”没有可以参考的成功范例,完全靠教师摸索,有一定的难度,今后应加强交流,相 互学习借鉴,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7.新教材的推出可能是时间太仓促缘故,有些地方出现了知识差错,勘误应及时更正。

二、关于课堂教学 优点:

1.新课程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学习的主要目的不再是仅传授给学生结论性的东西,而是教给一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

2.现在的课堂上,学生思维灵活了,发言踊跃了,学习气氛比以前活跃。老师的少讲精讲,带来的是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

3.新课标赋予老师较大的教学自主权,也给予学生更大的主动学习空间,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双向互动有利于改变过去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4.新课程教学的四点转变(1)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中心,以活动为重点。(2)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师生合作。(3)实践性作业和探究性实验增多。(4)学生带着问题来,带着更多的问题走。

5.新课程下的备课改革:改变过去的单人单学科孤军奋斗的局面,让教师合作,集体研究,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才智,加以优化整合,并在课堂中实践操作,予以完善修补,反思总结,最终形成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的详案。

实施办法:

1.面对新课程改革,学校注重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利用假期安排高一教师参加了省、市新课程的培训,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参加研讨,使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在思想和理念上做好迎接新课程改革挑战的准备。学校为了便于高一年级更好地实施新教材还专门给我们高一年级组配备了电脑、便于我们集体备课和查阅资料。

2.我们高一备课组化学教师采用集体备课形式,同备同讲同一节课。用新课程理念共同商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高一年级一共有十八个班,六位化学教师,先由每位教师把下周的课各备出一节,在备课过程中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几方面展开,然后在每周五集体备课时间先由备课人进行说课,然后大家共同钻研教材、研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措施。备课人综合大家的意见修改教案,并打印出六份,每位教师一份。及时把上课中的得失反馈给大家,修改教案并写出教后记。在下次集体备课时先对本周所讲内容修改教案,然后再进行下周课的说课。

3.我们备课组年青教师比较多,为了能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我们高一化学组教师每周安排一节课、利用集体教研时间大家进行说课、评课。从中发现问题、优化教学,共同提高。我们还利用教研时间进行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为了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我们还进行了一些课题实验,如江琪上了一节《金属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探究课、施维上了一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网络课、凌晨上了一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课,三位教师上的课受到了听课教师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教学中的经验:

1.注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贴近高一学生的现实生活。传统教材的最大的弊端,就是过分注重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因而在内容的选择上,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忽视与生活的联系,因而显得比较枯燥,缺乏生动。而新教材比较注重新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引入,将知识以情景教学的教学形式出现。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展现在他们眼前,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并不陌生,就在自已的身边。如注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带来大量的实物,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亲自动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既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又发展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与相互合作的意识。

2.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化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而低年级学生主要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同时还保留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新课程要求我们提供给学生充分学习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认识化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学习中发现解法的多样性,而不拘泥于单一的方法。

3.课堂开放,给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大胆发言的机会和勇气,使学生畅所欲言,积极表达自已的想法。课堂上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实现新教材中的“活”。在课堂教学中,多种教学手段并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新知识。

4.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鼓励学生完整地说出自已的意见和建议。学生的思想能上升到语言的高度,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很帮助。还经常选取一些课例,跟学生一块策划、设计教学过程,并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勇敢地走上讲台讲课。

5.用好书中的开放题。在教材中有大量的开放性题型,我们利用这些开放题型,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呈现出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

问题:

1.关于课时分配和课程安排。课时紧张,所学内容(3本书)却近乎是课改前的2倍,教师只能匆匆授课,蜻蜓点水,很少有时间复习反馈,强化训练,学生则疲于奔命,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其结果必然是不仅创新的精神、主体性意识未能培养起来,连传统教学中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过硬的优势也要丢掉了。教材中的实验太多,没有时间做。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发言,一课时的教学任务两课时也完成不了等等。

2.课改的根本目标就是要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自觉自主的学习方式也就成为教学的首要任务。研究性学习是高中课改的一大亮点,自然成了关注的焦点。由于缺乏其他资料来源,只能借助网络。而学生上网不是看图片就是偷着聊天,教师苦不堪言。不仅未能培养学习能力,反而助长了学生散漫的学习风气,实在是得不偿失呀。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新颖的学习方式需要长时间的细致的用心地慢慢培养,新课标知识点太多,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只能是走走过场。实践性很强的课的教学,在班级人数多,学生之间水平相差较大的情况下难以有效地进行。

4.基于新的教学理念,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教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但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教师讲得少正好又可以掩盖部分教师知识储备的不足和课堂准备的不充分。结果是,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反而不如以前。以前虽然不怎么精彩,但好歹没有什么错,把教师讲的背下来,也不失为一种收获。

5.学习气氛空前活跃,主要发言者仍然只是部分活跃分子,而一部分沉默内向者仍然少有表达自己的机会。一节课发言的人次可能会有几十次,但发言的学生的面并不广。课改让部分学生更多的自我表现,这样他们自然也可能更努力地去学习,思考问题,以使自己表现更佳,赢得教师更多的青睐和同学更多的掌声;而另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大多数时间是在看别人的“表演”,自己也就不用准备,不想思考。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课堂上的收获反不如以前。这样下去就隐伏着一种危险:学生中能力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走向两极分化,课程改革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可能就会落空。

三、实践与思考

1.传统的教学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因而教学效果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究其原因是忽视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新的课程下,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即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因此新课程下,应实施教师角色的转变,还课堂于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积极探讨,实现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和合作。

2.对教材内容和课堂教法进行调整,打破授课的固定形式,根据各部分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安排,削减部分易掌握知识点的课堂用时,少讲、精讲甚至不讲,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将与课本联系密切、学生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鲜活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中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发思维潜质,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综合的教学方法。减少学生在课堂上的无 效劳动,提高认知效率,缩短理论认知到实践应用的距离,争取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好的效果。对于少讲、精讲甚至不讲的部分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练习测验法、课下阅读题目设置、练习置疑法、分组讨论归纳提纲法等,可以收到良好效果。教学内容以课程标准为准,结合学科特点对于部分重点内容,它们是基础中的基础,不仅要展开详讲、细讲,而且要讲深、讲透、讲开。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和研究创新性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之一,探究、合作、实践、创新的学习要求在新课程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作业面临更多的探究性活动,从作业的时空来看,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作业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社区、家庭以及他人协同合作。并且很多作业已不再是传统的问答式作业,而是逐步向创新型、设计型转变。目前,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开展,学生搜集、发现、获取信息更快捷,分析、评价、优选并加工、利用信息的信息技术与能力将在学生的作业过程中得到体现。

4.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紧密依托课堂主渠道。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教师做实验得出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新的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课堂上要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在抓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引导者,而不单纯是知识的授与者,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创设情境、自主提问、合作与探究、三维课标表现等环节的把握。

5.改进教学方法,保障课程改革的实施。在课改之初,我们手中只有教材与课标,而无现成教案及其它教辅资料。因此只好“摸着石头过河”去摸索、去尝试。为保证教学效果,备课组必须加强集体备课,每周至少一次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有议题和中心发言人。现阶段备课组要重点对新课标进行研究,对教学内容的取舍要形成统一意见,讨论怎样在上课各环节有效地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特点、形成学科特色方案,课后交流教学心得,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同时我们还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关注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提高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6.坚持持久论。对学生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堂课能解决的,要持之以恒,因此课改还需不断的在实践中探索,才能形成较完备的体系。克服硬件决定论,要有因地制宜的思想,部分教师存在课改需要较高的硬件设施,目前的教具是以前教材的,条件差了课改不易成功的想法。其实不然,我们主要从教法领会课改精神,根据现有条件因地制宜体现课改。注意课改的实效性,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科学探究的基础。

7.以课标为目标,以教材为工具。我们应当明确地认识到课程标准是我们的目的地,而教材是达到这个目的地的交通工具,只要能够安全、快速地到达,使用哪一种交通工具都无关紧要。因此,我们应增强课标意识,不必死抠住教材不放。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更重要的是用好教材。应充分发挥教材的工具性能,让教材成为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引导他们进入知识殿堂的有效工具。新教材的工具性特点特别鲜明,内容丰富、材料广泛、图文并茂、信息量大。其中有些内容是为了培养兴趣,有些内容是为了积累材料,有些是供学生自学的,如果把这些信息都当作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一讲解,那课时肯定是不够用的。有效使用教材资源:(1)精选新教材中多而杂的图片。(2)充分利用新教材“栏目”。重点用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

8.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恰当的使用多媒体素材和网络资源。好的资源用于课堂教学如同“画龙点睛”而违背教学规律则“画蛇添足”适得其反。资源的使用忌:一闪即逝、教师包办、只看不问、色彩强烈、动画过多、录像过长、幻灯片代替板书。总之以有效、恰当、合理、实用为原则。合理有效的设计学生活动,如:实验设计、现象描述、实验操作、文字表达、观看录像、问题讨论课堂习题、知识概括与整合等,调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笔。

9.适当处理配套练习,有些科目要增加适合学生的作业,双基训练必须落实。对课后练习分类处理,个人完成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硬性作业与弹性作业相结合,书面呈现与讨论交流,如化学课把练习分为三类:“基础知识型题”要求人人过关,个人硬性书面作业,是测 试评价的主要题型。“情景型题”多在课堂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完成,“实践活动型题”布置课后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交流。

10.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培养起来了,教材与课时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而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是需要引导和培养的。之所以现在有些教师觉得第一学段中自己摸爬滚打、用尽全力,还是效果不佳,落下了课程进度,其原因还是一个理念问题。只是讲教材赶进度,而没有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上下功夫,大多数学生还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被动就有阻力,有阻力就影响速度,自然也就影响了许多老师念念不忘的教学进度。化学课程目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体验化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具有一定的化学视野,逐步认识化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等。纵览新课程标准,学科把培养能力和提高素养放在首位。

在新课改理念下的几点初步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些微薄的成绩。但我们觉得,在“怎样切实有效地减轻教师负担?只要我们能不断探索“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会取得新的成绩。

2006.10.18

第三篇:数学十年课程改革的成效与思考

数学十年课程改革的成效与思考

从本世纪初开始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第十个年头了。早在三年前的2007年,实施新课程的小学就完成了第一轮的改革实验,其毕业生进入了中学。这次改革的主要理念是推进素质教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时至今日,人们已经普遍认同,课程改革实验并不仅是一个验证实验方案的过程,而更是一个充满了探索、创造与建设的教育改革实践的过程。所以,总结与反思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是非常必要的。这对继续深化改革,追求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成果具有重要意义。于2009年10月底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基本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部署了下一阶段深化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小学数学教育界对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过程和成果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反思当然也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无论是小学数学教育界的专家学者还是基层的教研部门,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小学数学的课改进行了总结与反思,而这些总结和反思的成果或许能够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指引方向。

一、小学数学教材的改革与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必要基础

在我国的历次课程改革中教材改革都处于核心地位,因为“教育改革理念在学校教学中的实施,必须以教材为‘媒介’”。因此,从2001年夏季开始进入实验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从教材的改革推开。在2001到2003的三年内,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实验教科书迅速推向全国。在小学数学教育方面,一个较快的变化是基本实现了“教材多样化”;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教材在内容选择、编排和呈现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教材的新面貌成为数学教育转型的重要标志。

新课程的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在更新教学内容上,重点体现了数学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例如,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理解数学知识,内容的展开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提示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学习数学;关注学生能否从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愉悦的体验;努力为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丰富的素材和途径;等等。这样,实验教材就为推进课程改革的每一步举措(如教师培训、教学研究、评价的变革等)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然而,由于时间过于仓促,编写者的经验有限,实验教材在如何体现教育教学新理念方面,所设计的教材结构、所安排的教学节奏、所采取的呈现方式、所选择的具体素材,等等,都还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有的处理方式比较生硬、有的层次安排深浅无序、有的素材选择比较牵强。例如,在如何实现“解决问题”这一课程目标,如何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估算意识和能力提供合适的素材、清晰的线索和有效的途径等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

“数学教育改革理念对数学教学最持久、最有效的影响是借助数学教材来完成的。”“数学教材所包含的思想和内容反映着教育改革的理念。数学教材是否正确、有效且清晰地表达了教育改革理念,将左右着教育改革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因此,目前教材研究人员正在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即厘清实验教材的不足,透析产生不足的原因,吸取十年来广大教师积累的探索经验,对实验教材进行修订与发展性研究,等等,既是为了编出科学、有效、好用的教材,也是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必要基础。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在曲折中前行

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带来的变化是广泛而深刻的,而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最为直接又是最为艰难的。在进入课改实验的初期,对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几乎是全新的教学理念——数学观、教学观、教材观、学习观,等等,通过各种媒体、各级各类培训,冲击着他们的思想、情感和教学实践。

从教学目标角度讲,强调三维的目标,要求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成功的、愉悦的情感体验,等等;从组织教学的角度讲,强调联系学生的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尽可能提供自主探索、主动建构、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的机会,等等;从评价角度讲,强调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过程性评价、多元的评价方法,等等。在各级教育教研部门的指导下,以使用新教材为契机,广大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使得小学数学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的面貌。有位教师曾归纳出新课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四变”——变“课前铺垫”为“创设情境”;变“静态呈现”为“动态生成”;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变“远离生活”为“走进生活”。

随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逐步为广大教师所认可、接受,并在不同程度上内化为教师的认识、渗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却产生了一些偏差。为了追求教学的“新”与“活”,课堂上形式主义做法盛行。例如,教学的“情境化”“生活化”的作用常常被夸大,进而忽视了“数学化”,使得数学课缺少了“数学味”;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忽视了教师的必要指导与学生的独立思考;冗长的情境或漫无边际的探索造成了诸多的“教不完”现象;等等。面对这些偏差,人们

产生质疑,开始反思。经过一些学者、教研员、教师等一系列的阐述、讨论甚至是争论,大家对课改理念的认识不断深入,日趋理智。逐步形成求真务实的氛围,追求符合数学教育教学规律且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以期达到切实的课改目标。

从2005年开始,我们看到关于数学教学改革的多角度的研究逐步展开来,提出一系列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例如,关于把握数学学科本质的研究、有效的数学教学的研究、解决问题教学的研究、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研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读懂学生读懂教材的研究,等等,不一而足。

近两年来,在教育理论界对数学课程改革进行反思性总结,提出“课改再出发”命题的同时,关于什么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的讨论,对如何避免教育改革中的“钟摆”现象的讨论,对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内涵与途径的讨论,等等,也在各个专题研讨会上进行,在各种媒体上表达和传播。另一方面,更可喜的是,关于课堂教学的探索,已经从对新增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逐步转入对传统教学内容教育价值的提升实践。从比较宏观的如何落实教学新理念的探讨,转入针对每一课题如何提升教学质量的研究。例如,在计算教学中,对如何把握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之间关系的探讨;在应用问题教学中,对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教学策略的探讨;在设计教学时,如何做到理解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意图、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展开教学,等等。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一线的教师们也正利用自身的优势,以独特的方式参与如何利用教材有效施教的研究,如一位教师通过行动研究中得出教学《分米毫米的认识》时,应把握“实践活动是载体,知识目标不宜深,单位使用求合理,先估后量促建模,回归生活显价值”五个要点。另一位老师用课题研究方法得出:“植树问题”教学,“间隔排列”是基本模型,学生能判断出两个量是否是间隔排列是要点;用一一对应分析所积累起的经验、方法及能力是正确解决植树问题的关键;画图是解决以上两点的重要策略,等等。

总之,十年来,我们经历了从理念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从关注形式到注重内涵的发展过程。人们希望通过进一步的探索,逐步形成既能继承中国优良文化传统又能面向未来的小学数学教材和教学的发展模式。

三、关于深化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考

从上述简单回顾不难看出,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是在曲折中前行的,数学教育改革的“钟摆现象”同样在这里出现。在急剧的改革过程中,人们往往把握不好影响改革的各种因素的平衡发展。在小学数学课

程改革中,诸如数学学习与素质养成,学生经验的积累与系统知识的学习,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教师的适度引导,经历学习的过程和获得学习的成果,书本知识的系统性和探索活动的开放性,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等等。这些因素的处理,如果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往往就会使得改革的发展出现偏差,处理好这些关系则会使得改革逐步走向深入。

目前,经过五年多修订而形成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已广为人知。人们期待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能比较好地反映数学教育的规律,既体现时代精神又符合教育实际,比较好地处理了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重要关系。因此,也期待着对于它的实施成为推动我国数学教育前进的新起点。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课程改革再出发”之际,作为小学数学教育的前沿工作者——教材的研究编写者、教研员、教师等,可能更应该关注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在教材修订中,如何改进估算教学内容的编排,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比较好地体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体会到估算的意义和价值。又如,如何进一步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使孩子们喜欢上数学课,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抑或是更为具体的研究——例如,如何处理好笔算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使得笔算教学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的挖掘;如何让学生学会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整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析使用方法的优劣,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促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有序、概括,逐步掌握数学基本思想方法。或许通过这样的具体而微观探讨的积累和提升,才能越来越接近数学教育教学的规律,并且这些探索实践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第四篇: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统计学是关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论科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作为管理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之该课程不仅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多元回归分析、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等课程的前导基础课程,而且对学生开展科研训练项目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因此,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不但要强调基础理论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方法、思路及实践指导。

笔者针对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统计学课程自身的特点,结合国内外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学生应用统计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对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构建了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课堂讲授、实验教学、统计调查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在承担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任务伊始,首先针对该课程的原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在学生中进行了访谈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以前的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内容之间不銜接

统计学课程的先导课程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相关后续课程有多元回归分析、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结构方程模型等。由于教学科研基层组织的改革而撤销了教研室,致使课程教学活动缺乏有效的组织和规划,任课教师之间没有有效的沟通渠道。因此,统计学课程中的统计推断内容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存在着交叉重复,造成学时的浪费;而另外一部分非常重要的内容,如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却又没有足够的学时进行讲授,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造成困难。

(二)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教学环节

重理论轻实践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许多高等院校统计课程的教学中。这一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偏重于统计学基本概念、基本模型和基本方法的学习,系统性强,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统计学的知识体系。但是,这一教学模式对统计方法的应用性重视不够,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缺乏统计软件的学习与训练

在现代计算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不会使用计算机手段和相应的统计分析软件,统计学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因此,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演示统计软件的使用而缺失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训练,将导致学生只掌握了统计学的“皮毛”而没有抓住统计学的核心,只记住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却没有掌握将统计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实践当中的工具和手段。只有通过大量的上机操作训练,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统计分析软件,并能正确地应用。

二、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发展趋势

笔者在悉尼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曾选修了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当地高校商学院的统计学课程,并与授课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此外,还与美国西华盛顿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学者就其商科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并对国内高校特别是“985”院校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发展趋势呈现出以下特点a_a:

第一,重视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对统计理论和方法的讲授不是从僵化死板的概念和公式定理出发,而是基于社会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来阐述统计理论和方法产生的背景、应用的条件以及基本统计思想。

第二,重视统计分析软件的学习。通过学习进而掌握各类统计分析软件,可以快速而简单地对大量统计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将重点转移到对统计输出结果的分析与解释上,真正体现统计学的实用价值。

第三,重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针对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统计分析,能熟练运用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手段与方法,不仅拓展了学生所掌握统计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且提高统计学成果的社会效益。

三、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针对管理专业学生,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突出学生统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统计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围绕这—教学目标,按照图1所示的教学改革思路对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探索,从实用角度出发,构建统计学课程“课堂讲授、实验教学、统计调查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建立将统计学原理、统计软件应用以及应用统计学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相结合的应用型统计学知识体系。

(一)优化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内容之间的銜接

针对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与统计学相关课程主讲教师进行充分沟通,协调统计学课程与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教学内容,制订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根据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现代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将统计学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其中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据的整理与展示、描述性统计分析、抽样分布、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将数据的收集方法放在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课程中,而统计推断内容仍放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统计软件的使用,教学重点集中在对统计输出结果的分析和解释上。据此,一方面,管理专业与统计学相关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界限分明,分配合理,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多地传授学生以知识;另一方面,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完美协调,使学生不仅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而且全面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增加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应用统计分析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实验室建设条件的加强,为统计学方法的学习和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统计学实验,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软件操作及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统计分析能力。这也是统计学课程改革的重点。

首先,针对上述理论教学内容设计了相应的实验教学计划,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进行有机地整合。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学时比例为2:1,并通过增加课外实验练习,以期达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学时1:1的比例。在实验教学中,将统计方法和计算机软件应用结合在一起,用所学理论方法指导实验教学,在实验练习中把一些抽象、难懂的统计理论和方法直观地展示出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者互相促进,有效结合。

其次,微软公司开发的MSOfficeExcel不仅能够制作图表,而且还提供了比较强大的统计分析功能,便于掌握,更易于推广使用。因此,统计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以Excel软件的统计分析功能的学习和应用为重点,在掌握了Excel软件统计分析功能的基础上,辅以SPSS专业统计软件的学习和运用,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SPSS专业统计软件。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可使学生从大量繁琐的统计计算中解脱出来,将学习重点放在统计模型和结果的分析上。

最后,撰写实验报告,这是实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撰写实验报告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巩固和加强对所学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和理解;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学生运用统计软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统计输出结果的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统计方法应用效果的认识和理解,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三)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统计学课程本身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3。其科学性要求知识的传授必须关注基本概念、基本模型、基本方法;而艺术性在于它更重视统计学基本概念、基本模型、基本方法在经济管理、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应用的技巧,强调管理统计学的正确实践。正因如此,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也要一改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积极引进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理念,提高学生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基于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即“情境一问题一假设一解决一验证”5个步骤通过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地探索发现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生在问题讨论、相互激发、协作和互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探索性学习,培养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的态度和习惯,逐步形成探索的技巧。

统计学教学既强调理论学习,又强调实际操作,而案例教学正是连接统计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案例是现实问题的一个缩影,案例的引入给学生提供了逼真的练兵场,学生对案例中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研究和讨论,选择若干统计学方法进行实际计算和分析,并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和比较评价,最后得出统计结论。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对如何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更为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既包括课堂实践,如课堂案例讨论及实验课,也包括课后的个人实践和团体实践。课后个人实践主要是指课后作业和独立上机练习;团体实践主要是以小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活动。这里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指团体实践。为此,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由学生独自完成“选题一样本选择一数据收集一描述统计分析一统计推断”完整的统计调研过程。在社会实践调查过程中,学生要独立承担以下具体工作:(1)观察分析实际问题,查阅相关文献,提出研究选题;(2)设计抽样调查方案;(3)收集整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4)进一步做出统计推断和相关性分析;(5)撰写统计调查报告。最后,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各小组在课堂上对其调查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并由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环节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通过上述4个方面的工作,基本形成“课堂讲授、实验教学、统计调查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统计能力的培养,实现了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中,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可以看出统计学方法的实际应用仍然是教学中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如何更好地将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是今后课程改革中的重点。此外,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统计学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统计学实验教学内容目前主要偏重于软件操作功能的介绍,而教会学生使用常用的统计软件仅仅是统计学实验课程教学目的的一部分,还需对统计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建立完备的实验教学体系。

第五篇: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2001年9月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可以说是我国这一个时期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结晶。它体现了幼儿园课程新理念,引导幼儿园课程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预设走向生成,从关注课程的结果走向关注课程行进的过程,关注过程中幼儿的经验、兴趣的需要,使课程有了不确定性。它以现代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理论为基础,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相一致,允许课程多元化和教法多样化,允许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园本课程三级并存,兼收并蓄,百花齐放。同时它确立了幼儿园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培养目标、组织实施及相关问题的评价等,给幼教工作者指明了实践和努力的方向。如何适应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这给幼儿园的教学研究提出了任务和挑战。

一、我园实践课程改革及其新变化

1、研究的目的是建立、改进和完善课程。

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就是在研究课程的不断构建和完善中进行的。因此我园将建立、改进和完善课程作为教研的重点进行研究。在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共同讨论幼儿课程方案,研究主题活动的推进;在学期末的教研活动中大家分享实施课程的经验和体会,并对课程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由于幼儿园教研目标明确,教研内容也就更加充实、有效,教研不再走形式,也不再枯燥乏味。

2、研究的起点是课程改革中的问题。

幼儿园教研就是要解决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研究的目的不是在验证某些理论假设,而是利用先进的理论,解决教育现实中的问题,反思和构建适合本园特点的园本课程。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了课程的深入发展。通过实践,教师们逐渐体会到,自己身边感到困惑的问题就是研究的内容,研究不再神秘,研究就在我们身边,将自己亲身体验到的感到困惑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才更有针对性,才能获得成效。

3、教师是课改的积极参与者和研究者。

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形成新《纲要》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课程改革成功关键所在。引导和鼓励教师从自己的日常教学、教育工作出发,找准课改的起点和切入点,从事教育的现场研究,案例分析,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不断的重新审视和调整,才能改变教育行为,提高教育水平,使避免唱高调,说空话,真正让课改落到实处,受到实效,使教师由课程忠实的执行者逐渐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建构者。

4、将农村资源优势纳入到课程中

农村幼儿园周边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花草树木,水土沙石、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将其纳入课程内,可使课程更加适合本地实际,使课程更贴近幼儿生活。我园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展课程研究,自制大量符合农村幼儿园特色的教玩具,既方便课程的开展,又为学校节约资金。同时有计划地举行家长半日开放活动,使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的意识得到了增强,家长的教育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园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作为一名幼教人更需要的是用踏实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它,少些急功近利的思想,真正落实好课程的精神实质

二、问题与困难

1、客观条件制约着教师实施新《纲要》的理念

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幼儿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幼儿,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

异,使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那么小班化教学教学尤为重要,《幼儿教育指导纲要》特规定幼儿园每班配有“两教一保”,小班25人,中班30,大班35人。例如:新课程的预成生成理念源于瑞吉欧教育,它适合小班化教学。然而以我县城镇一级的幼儿园为例,超班额现象较严重,师生比达到1:40,有的超班至七八十人。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内能有序地组织好孩子的一日生活程序已属不易,还要善于观察五六十多个孩子的活动情况,及时捕捉孩子的兴趣走向生成新课程内容实属不易。对于大班额的幼儿群体来说,整体性的兴趣并不容易捕捉,它往往来自于预设主题的安排,随着主题的深入发展兴起。而且由于教师自行设计生成,无论在材料提供还是活动设计、开展上都存在许多问题与缺陷,有的教师连预先设计好的活动都不一定能组织得好,更何况新生成的内容?那么,这种生成课程的实际价值对于农村幼儿园来说究竟有多少呢?因此,新课程的预设和生成可能会给农村幼教工作者带来一些理念上的收获,但对实际工作帮助不是很大,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

这种师生比增加,直接导致幼儿受关注程度明显下降,与教师之间交流机会减少。同样因素,不仅增加教师工作量,还影响班级的教学秩序和活动的开展,教师特别怕出事故,为了降低事故风险,教师不得减少一些必要的活动。

2、新课程的实施推行取决于教师的素质能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基本导向已由强调教师教授学业知识和技能逐步转化为强调儿童的发展和一般能力的获得,从注重课程的标准化和统一化逐步转化为注重幼儿园课程发展和实施的多元化和自主性。这种转化的实现,根本上依赖于教师素质和水平的提高。不能否认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许多教师存在理念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这里面有教师的个人因素,也有来自组织(如超班额严重导致教师精神疲倦)、家长等方面的因素。而现在的幼儿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待遇偏低,随着社会转型加剧,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许多变化,大量的优秀人才对幼师职业敬而远之。而现在的幼师生由于准入门槛低,本身在学习、行为习惯上就存在不少的问题,加上多是由初中直接升入,基础知识差,综合素质不高,即便通过五年的专业训练也难以保证能提高到怎样的程度。很难想象,本身素质不高,行为习惯不好的幼儿教师会给天真无邪的孩子起到什么样的熏陶影响?带来什么样的教育质量?这是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如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盟学前教育,为他们创设良好的自我发展空间,不但是幼儿园考虑的问题,也是全社会上下需要协同努力解决的问题。

3、缺乏与课改要求相配套的硬件设施、教育环境和条件。

幼儿园完善的硬件设施和优化的教育环境是课改顺利实施的有效保证,且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实现的。但是农村的幼儿园由于教育资金较不足,而教育教学活动所需要的设备设施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幼儿园改革的进程,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思考与建议:

幼儿教育怎样发展,如何深化教改,使我县的幼教改革更上一层楼,是我们幼教人共同面临的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转变教研视角,解决教学困惑。

怎样的教研既符合教师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建构和长远发展?这是急需考虑的一个问题。我们应该转变教研视角,多从教师的角度、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上考虑,通过教研解决教育理念与

教育行为融合的问题,多引导教师主动搜寻问题,反思教学、积累经验,促使教师的教育行为向教育理念转化,让教师在行动中思辨,在研究中成长,真正成为课改的主人。

2、加大师训力度,提升教师能力。

1)从源头上加强对幼儿教师队伍的吸收和培养。2)根据课改要求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机制,加强培训的实效性。,一方面要依托专家、我县名师的优质资源、发挥教研室的作用、辐射试点园的经验和做法;另一方面要加大园本培训的力度,引导各园开展符合本园实际的师资培训,使区域培训和园本培训形成合力,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让教师的专业素质从知识到技能、从观念到行为实现整体提升。

3、加强园长培训,提高管理效能。

加强对园长的培训,拓展园长课程管理的新理念、新思路,给教师在课改中自主探索与发展、大胆实践与创新提供空间与机会;提升园长善于发现、分析教师发展中的问题,并给予有效引领的能力,从而提高园长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

4、注重经验积累,深化课改实践。

在课改的探索与实践中,注重积累,留有痕迹。善于总结经验,提升经验,使我们的工作不断地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呈螺旋上升的态势,使课改工作得以扎实、深入地开展。

下载《数学与管理》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学与管理》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思考

    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思考 内容提要: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学改革创新的密切关系,对探讨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具有现实的意义。以计算机网......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要:“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大中专院校的电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里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要分析施教对象,掌握其认知水平,不断结合新......

    一级项目管理师的课程改革与实践论文

    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上是由国家统一计划安排,由国家统一财政拨款。当时的工程管理基本上采用两种形式:自行管理,指挥部管理,造成了工程质量差、工期......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改革与实践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还必须会“动手”。要培养具有出色职业能力的毕业生,就必须从与职业能力密切相关的课程入手,只有立足高职酒店管理......

    柳树中学关于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123)

    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射洪县柳树中学高2010级课堂改革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专家: 随着全省乃至全国课程改革日益推进,培养创新性人才就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学校要再上台阶,......

    农村小学管理论文:农村小学学校管理实践与思考

    农村小学管理论文: 农村小学学校管理实践与思考 摘要:师资是教育的脊梁,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永恒的主题。教师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个学校赢得优势、展现特色、累......

    现代职业教育与改革实践论文

    摘要:职业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就业为导向,立足为地方经济建设做贡献,为地方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需要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技术......

    幼儿园课程现状与思考(论文)

    摘要:在世界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我国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呈现一种对现有幼儿园课程进行反思、对一些主流的教育观念进行质疑并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思维方式,幼儿园课程改革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