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没走过的是路走过的才是人生》读后感
可以说我是看着德叔的这本书一部分一部分的被创作出来的,两个月的时间,一遍遍的读,一遍遍的感受,我想,再没有一本书我是如此认真仔细地、一个字一个字咀嚼着读下来的。因此,在得知它经历了大半年的时光终于出版了之后,毫不夸张地说,我是特别激动且期待的啦!
如果把人生看成是一堆凌乱问题组成的麻烦经历,而我们总是被困在这中麻烦、矛盾与纠结当中,那么我想,这本书大抵是可以帮助我们在现实生活寻找到些许答案和解决的方式。当然,它更注重让你学会如何自己去寻找到问题所在。它告诉了我们,我们自己是怎样的,世界又是怎样的,它也系统的教给我们,如何学会担当自我、了解真相、自我界定、保持平衡。我想,这种认知,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得到的。而正确的自我认知,也将是我们培养成熟的心智、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点。
正如德叔所说:“自我的建立,人生的行进,说到底就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必须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总是迎接着各种各样的痛苦,像在雨中行走的人一样,不管是快与慢,你注定会接受问题和痛苦的雨滴。”而所谓的痛苦,其实也就是心灵成长心智成熟的一个必要的过程。无论是生活中的种种疑难,还是我们生理上心理上的各种杂症,我们都如果迫切地想去了解和解决我们遇到的痛苦和问题。
而这本书,它将结合具体的事例来告诉你,怎么去解决你的痛苦与问题。德叔在一个个现实的小故事中融入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以及知识。然而它既非生硬严肃的心理咨询知识的普及,也非空洞无趣的理论的阐述,它是本质问题与解决方法的结合,更是融进了生活和故事当中,既不会让你感到晦涩难懂,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毫无疑问,这个特点将是此书一个很大的亮点。
也许最适合阅读它的人不是我这种二十出头的还未正式走进社会的人,而更应该是那些已然工作并且在继续前进的道路上、在人生的一些抉择上、在家庭的一部分矛盾上,以及在爱与感情的认知上……等等等等迷茫疑惑的人们,他们的内心里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冲突与矛盾,当是更加需要去解决的。但是即便是我这样的年纪来看,也仍然收获颇多,既然还未经历到什么,但用心去了解故事中别人的经历、事情的本质缘由,以及心灵上的治愈方法,也是很好成长的,更何况我们都是需要学会举一反三的,学了什么,再反诸于己,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这是一个浮躁的世界,人们快节奏的生活一步一步地侵蚀着自己安静的心灵以及学习安静的能力。我们需要学会安静吗?需要的。我们需要真正进入到自己的心里头,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学习解决自身的冲突与矛盾。而面对那些混乱如麻的事情和情绪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学着去安静下来,以一种沉稳镇静的状态寻找到疏通这团乱麻的方法。安静的能力,即与世界和谐相处的能力,与自己和谐相处的能力。
人人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人人都有可能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迷茫而慌张,那么,希望大家可以在此书中寻找到那么一些的答案,无论是面对爱,还是面对选择,还是面对形形色色的自以为的“心理疾病”。
上课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提到了“自我意识”,说自我意识是我们检验一个人的情商高低的因素之一。如果你不能够很好地认知自我,不能够很好地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不能够准确地定位自己,不能够很好地自我调节,那么,可能你的自我意识就不是那么好。这些问题,其实多多少少都在困扰着我们,而从这本书里,你一定可以寻找到一些灵感,或者是直接的解决方式。
我很喜欢书中“了解真相”这一部分,大抵也是因为于这一部分领悟得更好的缘故吧。我们总是以为自己掌握了一个事情的真相,通过蛛丝马迹的推理,通过原有的印象,轻易地得出符合我们观念的“真相”,可是,那真的就是真相吗?我们真的完全清楚了事实吗?我们真的没有因为自身的偏见和隐藏的价值观问题而给“真相”多多少少地涂改或者遗漏或者增添了一些东西吗?而这些伪“真相”,让我们跟事实相差甚远,有时候甚至会因为这样的问题,而破坏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而我们,难道不应该去尽可能地接近真相吗。或许,这也是我们直面自己、担当自我的一个开端吧。
这是一篇读后感,有点凌乱和破碎,不那么系统也不那么完整,甚至我都有点儿不知道该怎么组织语言来形容我的感受,加之距离看的时间有点久了,我想,如果拿到书之后再看一遍的话,会更加的能清晰地了解读后的感受吧。限于自己的表达,我还没有办法完完整整地写出一篇完全能表达我看书之后的读后感来,这本书里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点实在太多了。
《没走过的是路,走过的才是人生》,希望连同落微自己在内的所有读者们,可以安静而喜悦,健康而灵动!
让我们一起阅读这本书吧!
第二篇:不曾走过怎会懂得读后感---路与人生
不曾走过怎会懂得读后感---路与人生
《不曾走过怎会懂得》终于读完了,读完的瞬间,我有许多的感触,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没走过的,是路;走过的,才是人生。平时在生活中总是认为某某的人生路是怎样的?而不知人生与路是不同的两种概念。读完后,我对人生路有了新的看法。
当初,谁没有在青春的路口彷徨过?我也有过迷惘,路过成功,路过失败,路过欣喜,路过愤怒。但是只有在漫漫的人生途中曾经走过,才有得失,有收获。
后来,谁没有在未来的道途中走岔过?是的,弯路是捷径的积累,没有弯路,哪来的捷径。再说了,弯路走多的积累的阅历自然丰富,走捷径过多的对人生没有太多的感悟,缺少历练。
再后来,谁没有在人生的弯道上彻悟过?所以对人生的理解,以及对生命的体悟,通过在一路或者是人的一生成长中遇到的曲折和欣喜,是一种生命体验,快乐也好,悲伤也罢,最重要的是自己去走、去体验,最终会彻悟。
年过三十有余,走过的路坎坷与平坦,是人生的一种积累,是一种体验,是一种收获。走过无悔。
第三篇:《少有人走过的路》读后感
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一本书。
人的成长是一生的过程,它不是18岁的时候就能完成的“作业”,而很多人甚至到临死之前也没能做到,甚至不曾意识到。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我身边的家人,朋友当中很多人都还没意识到吧?父母给我的传统观念认为:立足社会,并能够为社会,人类作贡献才是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人生的最高目标。而个人的成长是摆在这个首要目标之后的,又自己在“私下”的时间里慢慢去做的事。总而言之,人精神上的成就和物质上(被社会承认)的成就相比是不足挂齿的。但是,没有强大的精神后盾,人生又怎么能走的“顺畅”呢?我认为,个人心智的成长是必须的,是比在社会能力上的进步更重要的。社会,不管是否“正常”,它都可以被称为“社会”;然而不健康的人生,将导致一个人一生的不幸。
这本书的作者在我面前展开了一个不一样的人生,一个与我们社会中所“习惯”的人生定义所不同的人生。的确,我们的社会太过于依赖“习惯”,依赖“和大多数保持一致”。因为经验告诉我们,这样做好像是“最安全的”,虽然这可能不是“最正确的”。但“安全”可比“正确”重要多了!所以,我们宁可放弃“进步”和“成长”;我们宁可“墨守成规”,做 “习惯的事”,而不冒险改变。在书中,作者提到“人的一生都要冒险”。我觉得如果以作者的人生定义为基准,那么这句话是正确的。因为,不冒险改变就无法实现“个人成长”。
必须时常反省自己,调整前行的方向。
我们生活中有太多不愿意冒险改变自己那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人了。即使,他们的习惯已经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他们仍然拒绝改变!这些当中,也包括我自己,包括我亲爱的家人和我的“知己”们。如果我们不努力寻求改变,我们的祈祷和对命运的抱怨都将是徒劳的!
也许,我们还真的像书中说的不够“自尊自爱”吧?
在此书的第二和三部分,作者(译者)的文笔十分犀利!我几乎无法以平和的心态去阅读。作者在书中多次讨论了在童年时期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和教育方式对子女未来心理成熟度的影响。并提出“什么是真爱?”这一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把孩子以后能过上安稳的生活当作自己对孩子最现实,最真诚的期望。然而明确地指出“孩子,我希望你能成长为具有智慧的成熟的人”的家长是比较少见的。“安稳”在传统的观念上一直被认为是“幸福”的体现;而寻求子女生活上的“安稳”,这真的是对子女最大的关爱吗?这真的完全是对子女未来最无私的考虑吗?在这一点上,作者提出了反对意见。实际上,本书作者的观点和孔子的“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的思想比较相似,是对常人的幸福观念的一种挑战。
我很想把这本书推荐给现在我生活中的人们,虽然我知道他们就如书中所说的“把自己的心灵藏在厚厚的盔甲下”,而且孔子也说过“忠告而善道之,不可而止…”。
第四篇:走过的路作文
走过的路作文
走过的路作文
(一)世上本来没有路,路,是人走出来的。
曾经,多少风雨霏霏的夜晚,我独自坐在书桌前,茫茫然地走进枯燥乏味的文字迷宫,却在茫茫然中忘记了自我,忘记了一切。
曾经,多少清水般平静的周末,我刚跨进家门,面前是双亲那严峻而又充满希冀的目光,以及手里捧着的一沓知识养料。我无奈地接过书,迎面而来的又是一扇令人望而生畏的房门。
——种种所以都由于学习。只有刻苦钻研,始终才能满足父辈们那“恨铁不成钢”的欲望。
考试,作业,像雪片,没过了唇齿,高过了我矮小的身高。无数次的考试,不知不觉中磨练了我的毅力。学习,使我原本多病的身子变得坚强了许多,健壮了许多。
忙碌在其中,苦乐在其中。考试渐渐在这惆怅,紧凑的快奏之间结束了。此时此刻,我如释重负。这时,一个信念,像种子般埋在了心底,迫切地期待来日的萌发。
日历翻过了一张张,我几乎是每天仔细地看了一番,也激动了一阵。
某日,同学打了个电话给我:“你成功了,名列前茅!”我欣喜地挂了电话,呆了好一阵。我成功了!激动与惊讶相交,心中滚过一缕难以言状的感觉„„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曾经走过的路啊,你何尝不令我怦然心动过?
走过的路作文
(二)人生的道路,漫长而艰辛,但却也不缺乏快乐,有时候,甚至还有点迷茫。我们会越过无知的童年,穿过美好的青春;我们会品尝失败之果的苦涩,也会欣赏成功之花的艳丽„„
小时侯,我无时无刻都在梦想着,梦想着成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就像牛顿、爱因斯坦一样,被世人所敬仰,永远的将自己的名字,雕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这是多么伟大,多么光荣。或许初春就是这样,幼稚、好笑,一切都是如雾里观花般朦朦胧胧。
几年后,上了小学,也开始与虚荣交上了朋友。我喜欢在同学面前呈威风,喜欢在他们面前显示自己的阔气,喜欢与他们争论谁的家庭更有钱。不为什么,只为追求那一句他人的赞赏。每当爸爸妈妈教育我太铺张浪费之时,我总会哭着与他们斗气,谁叫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呢?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发现,赚钱是那么不容易。爸爸妈妈每天早出晚归,只为了这个家啊!我为我从前的所作所为感到羞耻,感到惭愧,感到无地自容。自责,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
转眼间,我到了六年级。或许时间冲淡了一切,心中的羞愧开始褪去,我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当中。我体会到,只有学习才是我的出路;只有学习,我才能到达梦想的彼岸;只有学习,我才能取得成功。六年级,是一段充满泪水与欢笑的奋斗史,虽然短暂,却令人回味无穷。
现在,我上了初中,成为一名初2的学生。成长使我渐渐发觉,生命中不应只有学习,不应只有成绩。人还有许多值得追求的东西。于是,我加入了校民乐队,成为了一名大提琴手,同时,我也喜欢上了篮球,喜欢上了NBA。虽然时间更加紧迫,但正是由于它们,才使得我不在学习的大海中消沉。放下手中的书本,走出封闭的小卧室,我发现,生活竟是如此的美丽!
人生的道路无比漫长,只有前进才是我唯一的方向,不管它是快乐,还是悲痛„„勇往直前的人,没有失败!
走过的路作文
(三)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一个着名的“毛毛虫”实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伯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寸的地方撒上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不停地团团转。一连七天七夜,它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亡。
法伯于是在他的实验笔记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在那么多毛毛虫当中,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便会避免死亡的命运。
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个小村庄,它靠在一块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从这里走出沙漠一般需要三昼夜的时间。然而,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的人们没有一个走出沙漠。据说,不是他们不想离开那儿,而是尝试了很多次都失败了。肯·莱文对此表示难以置信,于是他亲自做了个实验,他从比塞尔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这使得比塞尔人惊悟:原来他们中根本没有人向北走过,第一个试图走出沙漠的人都是沿着他前面那个人走过的路线走的,从来也没有人想过另辟蹊径。
如今的比塞尔已成了一个旅游胜地,每一个到达比塞尔的人都会发现一座纪念碑:“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人能走多高首先取决于你站在哪儿,更重要的是选准方向,持久稳健地走上去,则有望达到“顶峰”。
美国作曲家盖什文,成就卓越,闻名遐迩,可是他还想跟法国作曲家、《茶花女》的作者威尔第学作曲,他远渡重洋,来到巴黎,没想到威尔第竟不买账,他一口回绝了盖什文的请求,并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你已经是一流的盖什文了,何苦还要成为二流的威尔第呢?”
学别人无论学得多像,也只能成为别人第二。走别人走过的路,将会迷失自己的脚印。
生活中我们太习惯于走别人走过的路,我们偏执地认为走大多数人走过的路不会错,但是,我们不会想到的是,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往往更容易成功。
第五篇:作文--走过风雨路
作文--走过风雨路
成都外国语学校张可怡
看!那滔滔江水中光滑圆润的鹅卵石!那令人百看不厌的柔美的曲线是怎么来的?是因为不规则、丑陋的岩石经过了河水的冲刷与磨砺。看!天边为何五彩缤纷的虹?是因为天空经历了暴风雨的洗礼。上课时我最喜欢举手答问,仿佛举高手我就能成为高手。记得那次上课,老师给我们出了许多题,并补充道:“最后一道双星题可以选择不做。”我一路过五关斩六将,一帆风顺。正在我得意洋洋之时,最后一道双星题将我拦住了。我左思右想,急的抓耳挠腮。眼看着那些选择不做双星题的同学早已高高的举起了手,我羡慕极了。
可这道题不愧为“双星”,我完全找不着北,一连串的阿拉伯数字让我头昏眼花。“算了吧,何必这样白白的努力,你已经做完了老师规定的题,举手吧!”我的心里出现了两种既然不同的声音,“不登上险峰,怎么欣赏绝佳的风景?不攀上峭壁,怎么采到洁白美丽的雪莲?唾手可得的大都是没有意义的。”
我犹豫不决之时,眼前模模糊糊的出现了一个面孔丑陋,却气质非凡的人。
他,21岁,做生意失败
22岁,角逐州议员失败
24岁,做生意再次失败
26岁,妻子去世
27岁,精神几乎崩溃
34岁,角逐联邦众议员失败
36岁,角逐联邦众议员失败
45岁,角逐联邦参议员失败
47岁,提名副总统失败
49岁,角逐联邦参议员失败
52岁,终于当选美国第十六任总统
全世界为他鼓掌!
他,就是不怕困难与失败,坚持不懈的林肯!
和他的困难挫折比起来,我眼前这道小小的题算些什么呢?我怎能不坚持呢?
我拿起笔,聚精会神的在草稿本上绘图、计算。
“滴答,滴答……”时间流动的声音那么清晰。
可最终,我没能高高地举起了象征成功的手。失望的泪水夺眶而出。
林肯又出现在我的眼前,微笑着对我说:“我就坚信上帝的延迟并不是拒绝。”
对,“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的耳边又想起了《真心英雄》激昂优美的旋律。我为当初选择了坚持而自豪,我也坚信总有一天我会成为高手的!
这,可算我学习中的“苦”,也可是“甜”。
有一句话妙极了:“心中愿意,对待苦头自然甘之如饴,如此,苦也会变成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