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都没有那么勇敢杂文随笔
从始至终,我都是一个胆小的人。我不勇敢,一点也不。这个世界的每个人都那么的渺小,却都努力得生活着。我们一味地以为,我们会是这世界的主宰。我们内心深处的脆弱,我们的勇敢有力地保护着。有时候会让我们忘记,我们其实很渺小。
但我并不勇敢,也许不只是我。我们都没那么勇敢。项羽怕见关东父老拒绝过江;诸葛亮怕刘备以后会害他而留有一手;司马懿害怕空城里会有伏兵,错失灭掉对手的好时机。我们都没有那么勇敢。我们害怕朋友与自己绝交、害怕亲人与我们分离、害怕小偷偷走自己辛苦获得的东西、害怕未来的道路不好走。也许,只是我。我是个胆小的人。我不敢一个人看鬼片、一个人走夜路,不敢一个人爬山、一个人坐车。有时候,我也会被逼着去勇敢,去承受一些我从未想过自己会承受的东西。好累。有时,我会突然落泪,只是一点点。因为曾经的记忆、突然的失落、别人的打击。有时,我会突然的大笑,不是因为高兴,而是因为积压了太多不快,找不到发泄的方式。有时,我会想到自杀,我感到自己是与这个社会不一样的,没人在乎或是只有嘲笑与讽刺。当心情好些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幼稚,自己的生活,不用在乎别人的眼光。但,谁在乎呢?我在乎。
我们都没有那么勇敢,这一刻,我们是一样的孤独。
第二篇:我们都没有上岗证书
我们都没有上岗证书
都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一直承担着很重的分量。家长对于孩子的引导无形当中会形成孩子未来的性格趋势。然而任何一个家长也不是教育专家,心理专家。我们从身为人父人母之时也都没有“上岗证书”,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小心翼翼过河的途中,弄湿过衣裳、磕 破过膝盖、伤过心、流过泪,苦辣酸甜,可谓是什么滋味都尝过。在经历了养育下一代的挫折之后,有些人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完善与孩子沟通,解决问题的方式,令孩子更容易接受我们的思想理念,在家长与孩子之间形成无形的桥梁,这座桥是父母与孩子互通有无,传递思想,最终促成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的目的的重要媒介。如果说亲子关系追求的是与孩子成为朋友关系,那也仅是我们建立家庭关系追求的目标,现实情况有很多家庭不能达到这样一个程度。毕竟是两代人,毕竟年岁相差大,毕竟一个扮演着抚养的角色,另一个是被照顾的角色,所以,真正达到朋友的关系,在少数思想观念更新的家庭可以达到,但大多数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依然是家长与子女。
既然是两代人,在某些观念上必然会有分歧,偶尔会争执,那么亲子间用什么抹平分歧争执后的裂缝呢?除了直系血缘让孩子与父母有难以割舍的情感,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就是体谅与理解。有时一些争执并不是原则性的问题,站在父母或孩子的角度都有道理,这时应该听谁的?没有谁对谁错,只有谁能理解谁。如果父母能理解孩子的冒险与创新心理,理解他们是年轻人,应该具有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那么父母就会放开手,鼓励孩子勇敢去尝试探索,即使撞了南墙,因为年轻,还可以退回来重新选择生活;如果孩子能体谅父母对自己的爱,对自己未来的担忧,理解父母强烈反对自己的良苦用心,那么子女就不会与父母争锋相对,至少会以温和交流、安抚安慰的方式沟通交谈。这样一人退一步,就能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但这个良性循环的状态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基础:与孩子要有有效沟通。
第三篇:没那么简单杂文随笔
很多人都说过,简单点生活就会很快乐。我也很推崇这样的生活方式。但是,这话说起来容易,一旦做起来,你就会发现举步维艰。事实上,任何人,任何事情都没那么简单。
说生活可以简单的人,必定是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人。说实话,在这样一个追求物质已越来越成为人们活着主要目标的时代里,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简单呢 ?在我看来,即便是不太在意物质,一心扑在精神追求上的人,也很难做到生活简单,他们也必须通过辛苦的学习,持续不断地追求,这一切,局外人又怎么有机会感知呢?
人,必须要先经历很多的不简单,然后才能拥有一点点选择简单的权利。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先苦后甜。当然,也有很多一辈子一直受苦的人,而他们就更加的不简单了。
不简单,是因为我们要为了生活而起早贪黑辛勤劳作。这是所有劳动者的共同之处,我们无须抱怨,连一只鸟、一条虫都需要为了生存拼命,更何况人呢?
不简单,是因为我们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苦难,人这一生,很少有一帆风顺的。我们总是看到别人满面春风,而他们关起门来在家里吵闹哭泣的情形,我们却并不知晓。
不简单,还因为我们常常受制于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关系,亲人、朋友、同事、合作伙伴等等,这众多复杂的关系,不知在何时何事上就会影响到你。想要简单,谈何容易?
人生一世,本来就没那么简单。除非你有一颗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心,否则,还是乖乖承受这不简单。
说到底,大家都不简单,我们须先冷静地认识到这一点,不夸大,也不抱怨。我们说人人平等,我想也是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吧。既然如此,接下来的事,就是好好的做自己了。你有多大本事,就使多大本事,尽力做事,用心做人,如此来看,也就简单了。
第四篇:勇敢去做别想太多的杂文随笔
《年轻人,你就是想太多》是一本励志类书籍,松浦弥太郎将个人经历以30篇小短文的形式呈现给青年人,书中讲述了松浦弥太郎的个人经验和人生智慧。全书文笔自然轻松,仿佛是一个长辈在一个冬夜围着炉火与你促膝长谈,谈谈他的一生,说说他的期盼。
《年轻人,你就是想太多》装帧精美,书里含有三十个人生道理,大到处世哲学,小至如何去爱一个人。因为松浦米太郎擅长摄影,书里的插图都是精心拍摄,可见作者的用心。
在我看来松浦米太郎的一生充满着戏剧性的变化,他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打破常规。他儿时是问题少年,叛逆的违反着规定,可是却遇见了好心的同学父母。被拯救的松浦米太郎后来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高中,表现优异的他却选择了辍学,与街边混混为伍。
终于厌倦了街头混混生活的松浦弥太郎用几个月的打工积蓄只身前往美国追求心里的自由。因为语言不通,松浦弥太郎惧怕与人交流整日沉迷在书店,终于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
回国创业的松浦弥太郎拓展人脉的方式与大多数推销人不同,他不是长篇的阐述自己的优势,他珍惜每一次与人会面的机会,他不推销产品而是推销自己,他的目的是为了让约见的人喜欢他这个刚刚认识的年轻人。
《年轻人,你就是想太多》每一篇文章都带着温度,能让我感受到作者的温柔,与其说是讲道理,更像是在讲故事。年近四十的松浦弥太郎一生都在勇敢尝试,尝试打破常规,尝试新鲜事物,尝试成为不一样的人。
我也认识和松浦弥太郎一样的朋友,他是我实习时候的小伙伴,他小时候是那种特别聪明的孩子,可是总是想要做些和大家不一样的事情。他逃课,打架,去网吧,是百分之百的问题少年,可是期末考试排名总是在前面。别的孩子打游戏是为了打发时间,他是以打游戏赚钱,他在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自己赚钱了。考入大学以后,他厌倦了大学的教育,去尝试他的新生活去了。
我不知道他后来怎样了,但是我猜,当他满头白发的时候细细的和儿孙讲述自己的青春岁月,一定和松浦米太郎一样精彩有趣。他的一生不会甘于平庸,不会遵循常规,不会停下尝试,这样的年轻人才算真正活过。
我们生在这样的体制里,我们自幼被耳提命面的要求好好学习,我们都被社会裹挟着走在拥挤的道路上。高考成为我们大多数人的救命稻草,不努力学习就是离经叛道,就是问题少年。
可是生活可以有千万种方式,年轻人就要勇于犯错,总是在想要疯狂的时候想到别人怎么看,思考未来会怎样,思来想去热情消散,梦想只停留在梦里。松浦米太郎告诉我们:“年轻人,勇敢的去做你想做的事,不要想太多,不要太着急。”
第五篇:我们,年轻真好杂文随笔
“抛开所有不可能,假如给你想象你可以重返二十岁,你最想做什么?又打算去哪里冒险?”
“又或者,你正年轻着”。——《重返二十岁》
中午隔着玻璃看着当空烈日下的车水马龙,想起了这部电影的某段台词,身后是新的面孔、新的工作环境,想到三百多公里外的家人和六百多公里外的思念,心潮莫名的翻涌。
“确实,我们活着真好,年轻真好”。
从前的自己总会困顿于生活的琐碎和困难,过于放大自己的不幸和悲伤,忘了二十几岁处于立业之初的我们,哪怕历程稍显灰黯,却是我们最好的年龄。
我们享受着成年人的权利,初尝着相对自由下的大人模样,可以不畏惧人情世故,可以不困于家庭责任,可以趁着阳光正好去拥抱想念的人,可以在失意的时候任意哭喊,还可以跟不完美的自己较劲。
年轻的我们大概是富有得只缺钱,穷得就剩无限多跌倒重来的勇气和转身就走的底气吧,所以失意算什么,失去失败也不过如此,有多少困难能敌得过清晨阳光的暖意,又有多少伤春悲秋敌得过那碗心心念念的牛肉面,哪怕独自度过深夜痛哭和醉得不省人事的夜晚。
像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说的:“在我一生中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吃,想爱,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一朵半明半暗的云。”年轻真好,我还可以不顾时间、不顾现实、不顾一切,肆意妄为的去爱你。
或许到了某个年龄,时间教会我们收起背上的芒刺,但至少还会记得,我们曾身藏利刃,曾来自山川与湖海,最后囿于厨房与爱。
然后慢慢的学会跟喜忧参半的生活和不完美的自己,握手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