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静》读后感
喜欢安静,不仅缘于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周国平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利的诱惑。”正是这种对追求的执着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静的无比珍贵。
他将安静的氛围融入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让我刚打开书页,就已经不能释手。在周国平的随性抒写下,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经过长久的提炼和沉积,内心丰富而饱满,心灵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绝望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安静不是一瞬间的偶得,安静需要心灵的创造。在书里,哲学和散文时而平行,相互对望,相互倾慕;时而相交,绽放出无声的思维火花。周国平所期待的,正是这样一种充满乐趣的安静。生活中只要有乐趣为伴,怎么品味,都别有情趣。
安静不是毫无变化的静止,尽管它常常逗留在某一风景的边界上。在他的旧作《人与永恒》里,爱情如同林中的溪水,点滴入耳,超凡脱俗,令人怜惜。但一说到“私隐”、“隔膜”,溪水则渐入入境,再无仙气,似乎将要千涸。爱,应该踏实,应该长流,如他所说,“爱情是一条流动的河”。不止是爱情,还有更多的事物在流动。
少年时代的周国平有幸在北大那深沉丰盈的人文环境和氛围下成长。在**的文革时期,他又有幸在深山里与圣贤先哲的思想交流,和花草虫鱼对晤。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经历下,大宁静产生了大孤独,大孤独催生了大智慧,智慧和从容让他完成了一种内在的超越性突破。而时至今日,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利益的驱动超越一切,物质的诱惑淹没精神的愉悦,我们很难再听到来自心灵本真的呼唤——这样的浮躁中,安静显得如此珍贵,守住这份宁静又是何等不易。
关于“安静”,周国平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现在想来,真是至理名言。
夜深入静的时候,静静地翻开这样一本《安静》,去品味书中对人生、灵魂以及入性的感悟,体味由静到净再到境的美。
评点:熊芳芳
丰富而安静,大约是最高境界的美了吧,而且如天地般大美无言。安静却又不是毫无变化的静止,正如“爱情是一条流动的河”,这条河拥有毫无杂质的清澈和无须证明的美好,所以它不喧嚣也不张扬,并且,它一路流动,一路催开岸边的花朵,滋润繁荣的草木。
第二篇:安静读后感
安静的有灵魂的生活
——读《安静》有感
特点与地位:
本书收集了作者1999年至2002年8月的散文作品。在将近四年的时间里,作者逃离了镁光灯的追逐,为自己的心灵保留一个自由安静的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由此作者笔下的文字也透露出安静的意蕴,让读者也随之处于一种超脱了世俗的浮躁的状态中,从而对现实、对自己的生存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与升华。主要观点:
1.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P2-3 2.一个人要拥有内在的丰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只要你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你就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感到充实和踏实。P6 3.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P15 4.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P19 5.学和思不可偏废。在这二者之外,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录。灵感是思想者的贵宾,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思想者要懂得待之以礼。写作便是迎接灵感的仪式。P22 6.从一定意义上说,哲学家是一种分身有术的人,他的精神性自我已经能够十分自由地离开肉身,静观和俯视尘世的一切。P26 7.真正的信仰也必是从智慧中孕育出来的。P27 8.恨是狭隘,爱是超越。只爱你的亲人和朋友是容易的,恨你的仇敌也是容易的,因为这都是出于一个有局限性的人的本能。P30 9.一切精神上的伟人之诞生与本乡何干?他们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们从来就不属于本乡,他们是以全民族或者全人类为自己的舞台的。P35 10.人生有千百种滋味,品尝到最后,都只留下了一种滋味,就是无奈。P44 11.探险是一项用身体实现的精神事业。P50 12.当我们用上帝的眼光来看自己,就会发现我们内在生命永远是完整的,是永远不会残缺的。是的,在上帝的眼中没有残疾,每一个人都能够生活的高贵而伟大。P53 13.两性有着不同的生活形式,要辨别何种形式更有价值是无聊的,两性的差异本身就是价值,藉此才能把生活推进到最高层次。我相信,无须用女性主义眼光改写历史,我们仍可对历史上的许多杰出女性深怀敬意。P72 14.爱使人富有。如果说爱的经历丰富了人生,那么,爱的体验则丰富了心灵。爱情不是人生中一个凝固的点,而是一条流动的河。这条河中也许有壮观的激流,但也必然会有平缓的流程,也许有明显的主航道,但也可能会有支流和暗流。除此之外,天上的云彩和两岸的景物会在河面上映出倒影,晚来的风雨会在河面上吹起涟漪,打起浪花。让我们承认,所有这一切都是这条河的组成部分,共同造就了我们生命中的美丽的爱情风景。P77 15.因为对于灵魂的相知来说,最重要的是两颗灵魂本身的丰富以及由此产生的互相吸引,而决非彼此的熟稔乃至明察秋毫。P89 16.就是隔膜本来就存在着,只是现在才被发现了而已。只要你的确认清了巨大隔膜的存在,就千万不要试图去挽救什么,那样只会造成更大的浪费。人类心灵的个别性和复杂性,沟通必然是有限度的。首先,高质量的交往应该是心灵最深层次的相通,同时对那些不能沟通的方面互相予以尊重。其次,在现实生活中,两个人即使无法有深层的沟通,也未必意味着不能在一起相处。P96 17.任何一种真实的活法必定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健康的生命本能,二是严肃的精神追求。生命本能受到压制,萎靡不振,是活得不真实。精神上没有严肃的追求,随波逐流,也是活得不真实。P141 18.因此每一个人的首要使命正是寻找自己精神上的根据地,这个根据地就是他的真实的自我。寻求真实的活法是每个人在天地之间固有的自由,但享用这个自由却需要勇气。P146 19.精神生活与意识形态的区别:在内容上,精神生活所寻求的是生命意义,被寻求的这个意义往往体现为某种超越于世俗的肉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精神价值,因而对之的寻求和守护往往具有终极关怀的性质。意识形态则是为了维护特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而建立的观念体系,马克思正确地把它看做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无疑具有强烈的世俗性和功利性。
在形式上,精神生活在本质上只能是以个人为本位的,是个人对生命意义的自觉寻求和对某种精神价值的自觉认同,因而必须是一个内在的自由的领域,在社会层面上则呈现多元化形态。如果一个人被强迫接受和强制灌输某种思想,我们当然不能说他是在过一种精神生活,而意识形态恰恰在不同程度上是这样一个过程,它本质上是以国家、阶级、阶层、政党为本位的,不承认个人,只把个人看作由它操纵的群体之一分子,因而具有强烈的一元化、整体化倾向。P202 20.哲学关注的是人的精神生活,满足的是人的精神需要,因此,哲学有没有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对精神价值的评价,亦即对于个人和人类来说,精神生活有没有用。P330
我的体会:
之前并不是很喜欢看一些关于哲学的书,总是觉得这类的书是很枯燥的。看了《安静》之后,让我对这种学术的书有所改观。这本书是我在老师给的书目里千挑万选才选出来的。选这本书是因为我想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浮躁的心能找到一个安静的场所沉淀下来。
当然,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反而给了我许许多多的惊喜。一开始,就被这本书吸引了。周国平先生用朴实的语言,真诚的讲述着他所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很多地方,我跟他有了共鸣。很多体会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但是很少会去像他一样认真地深入地思考。看到他对生活的思考,尤其是自己生活中也会遇到的问题的思考,就像眼前蒙着的那层纱,突然被人掀开了,豁然开朗。
他是长者,他的经历自然是比我这个初生牛犊丰富的多很多。他的阅读经历,他的旅行经历,他的南极探险经历,教给我了很多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这时,就又像是在浏览一部游记一样,精彩纷呈。我很赞同他对《小王子》这本书以及对几米作品的评价。这两个是我一直非常喜欢的作品。他的南极和香格里拉之旅,让我羡慕不已。我一直希望自己自由自在的去各处游玩,去探险也好。旅行是个很享受的过程。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享受的,就像在和一个智者聊天,就像听一个长者倾诉,就像在看一部精彩的电影。这个过程需要细细品味,却总让人想忍不住想往下看,不知道接下来他还会说些什么,介绍些什么。
《安静》是周国平先生比较晚期的作品了,这时候的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解读,心态方面更多的是平静,祥和。这本书就像是涓涓细流,静静的,轻轻的洗涤人的心灵,抚平人心中的浮躁。我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书。它是教我如何好好生活的良师益友。安静的有灵魂的生活,是我读完这本书后最大的体会。
现在人的生活,总体来说,有点浮躁。灯红酒绿,歌舞升平,这种快节奏的都市感,总让人不自觉加快脚步,不断追求浮华的生活。当然,这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自我。他们有时会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忽略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活着,只是为了能活着而活着吗?
这时候,我们或许应该好好静下心来,静静的听听,来自灵魂深处的声音。那是你的梦想,是你真正是人生意义所在。这就是要有灵魂的生活。
忠于自己的灵魂,忠于自己内心所做的事,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那才是那些事的意义所在。当然,内心所想做的事不排除想让自己过上大富大贵的日子。
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勉强自己去做不喜欢的事。虽然,有时候,有些事是我们不得不去做的。做自己想做的,内心才能真正的快乐,这样的生活才是一种享受,才是有灵魂的。做不想做的事的时候,是痛苦的,麻木的,没有灵魂的。
安静的生活,是我一直向往的。这是一种内心的安静,否则,内心躁动,即使外界再怎么安静,那也不是真正的安静。面对一切浮华,都不骄不躁,坦然对之。充满激情,充满动力,但理性的追求自己的理想。
有时候,一杯茶,一本书,一个充满阳光的下午,那是一种安静的生活;有时候,一个包,一个相机,一段布满美景的旅途,那是一种安静的生活。安静,要的是内心世界丰富的安静,那是灵魂在的地方的安静。
希望,在未来的道路上,我能一直学着安静的有灵魂的生活。
第三篇:安静的位置 读后感
寻找自己的位置——读周国平《安静的位置》有感
初看到这本书书名时,就有一种触动让我在众多推荐书目中选择了它。我向来并不喜欢看这种高深哲理的书籍,原本打算随便翻读几则,可是当我随意的翻开第一页之后,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注入我的血液,流遍了我的全身。他不是宗教徒,但是他的话语比相当一部分宗教家更深刻,更纯粹,更发人深省。他也不是演说家,演说家喜爱用华丽的辞职,夸张的表情和言不符实的承诺来吸引众人的眼球。在他的文本里,我看见的只有一个相貌敦厚、平易近人的老师在那里向你娓娓道来——是生活的真谛,是宇宙的广袤,是人性的光辉,还是社会的无奈……看他的书,很平静,没有鼓动,只有抚慰。周卫平先生的这本书恰恰勾起了我所有的兴趣,就决定把它完完整整的看完。
这本书是由周卫平先生许多关于生命感悟的散文汇集而成的,有关于生活不同方面的论述。该书所包含的哲理内容深刻又颇多,实非三言两语就能表达,且本人能力和阅历有限,有些书中言语亦不能深刻体会,所以就其中几篇散文写一些自己的感想。
一、了解自我—— 读《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当人们在无尽宇宙前觉得自己微不足道时,回过头来,却又发现人自身原来如宏观宇宙一样丰富深渺。生命全息说认为部分即全体,佛语则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原来我们自身也是一个宇宙。
每当退居红尘十丈的市楼一角,细细体味繁华与孤寂之间微妙的距离;每当独自将所有的烦忧暂且置诸头顶,如一柄寒剑,而偷得片时的惨欢,则洞彻己身的自省便成为对苍凉世界的告白,晚风如水,弦月若钩…… 人历世一遭,总要有所依托,否则便会空虚无聊。有两样东西似乎人皆有求,在讲究实际的人那里被叫作职业和家庭,在注重精神的人那里被叫做事业和爱情。这两种东西使人付出了无穷烦恼的代价,然而满足却是没有把握的事。而更有太勤勉、太敏感的人,即使据而有之,却依然不能摆脱空虚。何也?原来是缺乏对自我宇宙的营造和洞察。一滴水中可见太阳,同样,一个人可映照整个社会,人是不能脱离社会和他人而独存的。但人又不能一味攀援在社会建筑物和他人身上,而必须在自己生命的土壤中扎根,在人生的大海中抛下自己的锚。固然,我们欣赏人们生气勃勃地去创造事业,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去如痴如醉地沉入情海,尽情地享受生命,但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你仍然属于你自己!是的,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有一个既映照他人又有别于其他人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在这个小的宇宙中,珍藏着你最宝贵的矿藏,任何他人都不能来挖掘它。人的心灵是一本奇特的帐薄,只有收入,没有支出,人生的一切痛苦和欢乐,都日积月累地化作宝贵的体验收入其中,自我回味、自我陶醉的境界是人生宝贵的财富,哪怕回味是苦涩的,陶醉是虚幻的。人生是一本特殊的书,我们既是作者又是读者。对自己,我们要学会书写,也别忘记及时阅读。写就的生活,已无法更改,而要使平淡的过程变成有益的经历,我们就要静静地品味。我们也有坎坷,也充满沧桑,也有过沉重,同样也一路披荆斩棘?从个人成长的历史中,可以读出深刻的内容。这种阅读不是为了检验我们的记忆力,而是为了唤醒我们沉睡的那一部分感觉;不是为了速成我们的表达力,而是要培养一片思维的土壤。读懂自己,读透自己,才能理解潮起潮落,风卷云舒;才能理解山与崎岖,河与激流。没有人给你讲解,所有的体会都只能通过阅读;可以不用眼睛,但必须用心灵。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营造一个适当的自我世界,也许是人适于自然与社会,于孤寂中创造自己恬静的小宇宙的秘径。徜徉在这同样深渺的小宇宙中,生命的征帆才会不倦地驶向自在的彼岸。
二、坚守自我—— 读《安静的位置》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没有人会跟别人有相同的经历,和相同的人生。有些时候,我们会觉得某个人的经历好像与自己的经历差不多,从而思想上就会引起我们的共鸣。如果是坎坷的,就会同样同情对方;如果是幸福的,就会同样祝福对方。可是那也仅仅只是相似而已,毕竟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不同,从遇到那个与自己经历相似的人之前,我们所经历的所有事情不可能都是一样的。
父母将我们带到这个世上来,不是来让我们虚度的,是给予我们一个体验人生的机会,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曾经有朋友问我知不知道女人是怎么生孩子的。我摇头,说:“当然不知道,我又没生过!”他说他看过一个生孩子的全过程,看的很震撼。想想父母也真是不容易,特别是妈妈在临产的时候,她与死神较量,几乎是以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孩子的生命,所以说世上所有的妈妈都是最伟大的!
再换想一下,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明天会是怎样,会在哪里生活,或许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或许还是按部就班,跟原来的生活一样……“人生苦短”何不“即使行乐呢?”呵呵……
周国平先生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中讲到,要是一个人能做自己想做的事,那是一种幸福!人生下来,自打懂事起,就会经历很多复杂的事情,有些时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老是抱着“被迫”的想法去做自己其实不想做的事情,那是悲哀。就比如学习吧。没有那个学生是天生就爱学习的,但是,也确实有以读书为一种乐趣的人,那种人就比一般的人幸福,因为他们读书是一种享受,而那些不爱读书的人,读书就是一种束缚。
可是,成功的真谛是什么呢?是你如何如何用功,最终达到让人望尘莫及的高度么?还是你只是漂亮得完成了一件事,而且自己很满意呢?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后者。我个人是一个比较会安排时间的人,我喜欢明确自己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什么时候不该干什么;也知道什么事情,自己愿意做,什么事情不高兴做。朋友羡慕我能很好得安排自己的生活,因为他们看我貌似活得很自在。其实,不然。我也会有烦躁的时候,我也会有发牢骚的时候,只是当那些烦心事儿来袭的时候,我懂得怎样让自己安静下来。就如书中讲的,将自己放在一个“安静的位置”上,不管“世界多热闹”,我依然“独善其身”。呵呵……也许,我比较会生活吧。
我总觉得人生,不一定要锦衣玉食才会幸福,粗茶淡饭也何尝不是一种温馨?身为女生,父母肯定是希望我将来能找个可以依靠的男人,陪我走完以后的人生,最好对方要有优越的生活底子,那就不用自己愁了。父母都是为子女着想的,没有那个父母说要看到自己的子女过得不好。但是,父母没有问过自己的子女心里是怎么想的。就如我吧,我喜欢靠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好,身边的人会以我为豪,我想以后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赚钱,买房,买车。不想靠老公取得这方面的财富。是的,这样会让自己很累,但是我愿意。花自己的钱,比较心安理得。而这种想法,在我父母看来就是不现实的,也是不赞同的。他们总想我能嫁个好人家,不用很累就可以得到好的生活条件,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自己买房买车是很难的。可是,我就是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自己赢得的财富,那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看着周国平先生的文字里透着一种淡然,一种对生活的淡然。
是啊,我们在这热闹的年代里是否需要给自己一个安静的位置了?钱小样按照我的心愿很聪明的发现了她妈妈的变化,悬着的一颗心放下来了。毕竟钱小样没有像琼瑶剧中的主人公一样就那么糊里糊涂的自怨自艾起来。不过她妈妈也变了,变得那么冷静,冷静得让那个应该嘴瘫的父亲变得是那么的多余!热热闹闹的生活里透着冷静的妈妈让人心痛!
是啊,我们是不是需要一个安静的位置,把自己安静下来。做一些自己的事情,看看那些追逐者,然后笑一笑继续做自己的事。就像钱小样那样,继续为了斗争吃饭吧。
就把自己安置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好好品味自己的人生,过自己的生活。
第四篇:丰富的安静读后感300
丰富的安静读后感300
《安静》的诞生,于我几乎是一个惊喜。它是周国平继《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后的第三本散文集。丰富的安静读后感300 丰富是拥有了内在的精神宝库.”他对安静的理解不正切合了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吗?——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同为当代智者的文化大师余秋雨也在其代表作《文化苦旅》的自序中说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英气是以尚未悟得历史定位为的,一旦悟得,英气也就消了大半.”“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这个不正也是国平先生说道来的安静吗?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也正是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少年时代的周国平有幸进多少人所梦寐以求的北大,在那如此深沉丰盈的人文环境和氛围下成长.在中国最的十年时期,他又有幸在深山里安静思考,与圣贤先哲交流,和花草虫鱼对晤,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经历下,他完成了对思想的构建,对灵魂的提炼.大宁静产生了大孤独,大孤独又催生了大,和从容又让他完成了一种内在的本身的超越性的突破.凭着他思考者的身份,他可以随意逡巡于任何国度的思想界,穿梭古今,吞吐千年,与尼采,与苏格拉底、斯宾诺莎,与柏拉图、帕斯卡尔完成心与心的对晤.他甚至纯碎可以以父亲的身份对自己逝的女儿哭歉:“在这个时代,平庸的哲学家太多了,而杰出的父亲太少了.”“你短促而美丽的生命是我最真实的宿命.而我在人世苟活只是一个幻影.我抱着你小小的尸体,拒接受任何哲学的安慰……”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智者,顿时让我们感觉到他是多么的真实和贴切啊!智者是人,不是神,哲学也并不是无所不能.搞哲学研究的周国平能写出如此丰富深刻的散文,集哲学与文学于一身,融理性与感性于一体.质朴平实又不失诗的光华,畅达深邃渗透着哲学的.正是这样一种风格,使他摆脱了纯学术的艰涩而实现了对哲学本身的突破.时光如梭,岁月荏苒,从童年到青年,从意气风发渐渐步人生的暮年,一路走来,生命如同一曲终将谢幕的长歌,在击节处倾听周国平六十载人生回首,一个向死而生的人站在上帝的心灵独白:岁月改变了曾经的脸,性情在岁月中宁静致远.夜深人静的时候,再回过头来,静静地翻开这样一本《安静》,再品味书中对人生、灵魂以及人性的感悟
丰富的安静读后感300 我之所以喜欢并推荐周国平的这本《安静》,是因为我自己不仅非常喜欢“安静”这个书名,而且十分艳羡“安静”这样的境界。看看我们生活的世界,利益的驱动往往高于一切,物质的诱惑远高于精神的愉悦。连学界这样一片本应成为净土的地方也叽叽喳喳地成了名利场——一年里人为地制造一两个看似热闹的话题,话题不断在变,不变的是不同学科的这家那家、这“腕”那“腕”们在同一时期仿佛全在研究着相同的话题,或者是某些貌似学者的人在某一阶段煞有介事地用同一话语解释着根本不同的社会文化现象。在这样一种日趋喧嚣与躁动的社会氛围里,安静、宁静就会显出多么的珍贵;守住一份宁静又是多么的不易。
周国平的随笔散文,真正映了“随”和“散”这两个字。每篇文章都透着淡然,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的文章更多地关注自己而不是家国大事,好像就一直停留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境界。这看似不够伟大,用套话说就是“缺少社会责任感”。不过如果以他所制定的修身圆满的标准来衡量,天下之大,那些正行治国之事的“伟人们”又有几个是做到了修身、甚至尝试过修身呢?官吏腐败问题是哪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要面临的问题。可如果我们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循序渐进的话,哪里还会有贪官污吏得势的道理?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任务和位置。如果不细心叩问自己的心灵,如何能发现社会早已为自己预留的位置?对于我们,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可是如果在迈出探索的步伐之前,连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进途中渐渐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么资格口称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进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了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周国平用他的散文教给我们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问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于俗世,迷失了自我。
智者的沉默—— 《安静》的诞生,于我几乎是一个惊喜。它是周国平继《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后的第三本散文集。
对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安静似乎来得更为纯碎和彻底。我喜欢《安静》,缘于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周国平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
“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这个不正也是周国平说道来的安静吗?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绝望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关于“安静”,周国平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现在想来,真是至理名言。
丰富的安静读后感300 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这就好像在海边,有人弄潮,有人嬉水,有人拾贝壳,有人聚在一起高谈阔论,而我不妨找一个安静的角落独自坐着,是的,一个角落-在无边无际的大海边,哪里找不到这样一个角落呢,但我看到的却是整个大海,也许它比那些热闹聚玩的人看得更加完整。
周国平《安静》北岳文艺出版社
是的,热闹一时的吹嘘和喝彩,终是虚声浮名,在万象喧嚣的背后,在一切语言消失之外,隐藏着的才是世界的秘密。因为世界是无边无际的,有声的世界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只会听得见语言而不会倾听沉默的人就像是被声音堵住了耳朵的聋子!只有懂得沉默价值的人才拥有有双倾听沉默的耳朵,如同纪伯伦所说的,“他们听见了寂静的唱诗班唱着世纪的歌,吟咏着空间的诗,解释着永恒的秘密”。一个听懂了千古历史和万有存在的沉默的话语的人,他自己一定也是更懂得怎样说话的。周国平也不例外,他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读周国平,你会觉得就像读中国古代哲人的书一样,让人沉静、让人平淡、让人孤独、让人出世。因为他是安静的,而与此同时又是能让你灵魂受到强烈的震撼和撞击,在平静之余又是精神充实之时,如此之魅力,自然吸引我义无反顾地走进其精神家园以窥究竟。于是,在寻寻觅觅中,我略有所获,现将之呈上,贻笑大方了。
作为一个哲学家,他所作的是一种探究人生之谜,他所追求的是富有生活价值和意义的哲理人生,而在这日趋功利化的时代,这样的探究显得不合时宜,从此意义上讲,周国平是孤独的,因而也是安静的。然而,走进周国平的精神世界之后,你会惊喜地发现他的灵魂是如此丰富和耀眼!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首先,他享受孤独带来的安静。“孤独之为人生的重要体验,因为惟有在孤独中,人才能与上帝、与神秘、与宇宙的无限之迷相遇。释迦牟尼的成佛,不但是在出家之后,而且是在离开林中的那些苦行者以后,他是独自在雅那河畔的菩提树下连日冥想,而后,豁达彻悟的。耶稣也是在旷野度过了四十天,然后才向人宣示救世的消息。穆罕默德在每年的斋日期间,都要到希拉山的洞窟里隐居。”(《各自的朝圣路》,长江文艺出版社)因而,国平先生说,他的孤独是“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可见,安静给了他思考解释永恒秘密的时间和空间。
其次,追索人生价值和意义已经成为他难以解分的情结,他在追索中体验人生的乐趣和心灵的欣慰。在《守望的距离》中,他怀着深切的爱意谈及生活和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到现实的利益中,在其中随波逐流,因为“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缘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现实生活中还应该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使轰轰烈烈,也只能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空虚。”“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的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只有一个人生》,长江文艺出版社)可见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意义。于是,我们不难发现到他丰富的安静源于他的精神家园。
再次,不幸的人生遭遇激发了他对生命、对死亡的思考,由此提升了他的精神境界。妞妞-那个他不幸而有幸的女儿,在来到这个陌生世界的五百六十二天后,带着对世界的依恋和渴望,在父亲绝望的祈祷中,悄悄走了,多发性视网膜母细胞是一种发病率仅为一万二千分之一的绝症,但这一万二千分之一的厄运偏偏落在了可爱的妞妞身上,成了这个不幸家庭在劫难逃的百分之百。周国平用他的笔留下了和妞妞相处的五百六十二个日日夜夜,她的可爱与死亡的阴影抹在了父亲细腻而深沉的内心境地,我想也许这一过程中正是对周国平先生思想灵魂的一次大洗礼,由此让他感受到了死亡这一冰冷的存在,从而转入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更深层次的寻求。人总有一死,无论经历多少喧哗和骚动。结局总要走向寂灭。也正因为这样,他不会看重和孜孜追逐虚名浮利,“我们短暂的生命过于拥挤,我们把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场和喧闹的市场。”一个思考过死亡的人就像是“把人生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只有一个人生》,长江文艺出版社)于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的一种人生境界:绚烂归于平淡,执著于安静中的丰富。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所以,在我看来,凡有志于探究人生真理的人,首先要学会安静,在安静中面对灵魂中属于他自己的重大问题,比如孤独,比如平淡,比如死亡。
第五篇:周国平的《安静》读后感(本站推荐)
智者的沉默——《安静》
《安静》的诞生,于我几乎是一个惊喜。它是周国平继《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后的第三本散文集。对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安静似乎来得更为纯碎和彻底。我喜欢《安静》,缘于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周国平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
浮行的诱惑。
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的精神宝库。”他对安静的理解不正切合了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吗?——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同为当代智者的文化大师余秋雨也在其代表作《文化苦旅》的自序中说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英气是以尚未悟得历史定位为前提的,一旦悟得,英气也就消了大半。”“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这个不正也是国平先生说道来的安静吗?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绝望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少年时代的周国平有幸进入多少人所梦寐以求的北大,在那如此深沉丰盈的人文环境和氛围下成长。在中国最**的十年文革时期,他又有幸在深山里安静思考,与圣贤先哲交流,和花草虫鱼对晤,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经历下,他完成了对思想的构建,对灵魂的提炼。
大宁静产生了大孤独,大孤独又催生了大智慧,智慧和从容又让他完成了一种内在的本身的超越性的突破。凭着他思考者的身份,他可以随意逡巡于任何国度的思想界,穿梭古今,吞吐千年,与尼采,与苏格拉底、斯宾诺莎,与柏拉图、帕斯卡尔完成心与心的对晤。他甚至纯碎可以以父亲的身份对自己逝去的女儿哭歉:“在这个时代,平庸的哲学家太多了,而杰出的父亲太少了。”“你短促而美丽的生命是我最真实的宿命。而我在人世苟活只是一个幻影。我抱着你小小的尸体,拒绝接受任何哲学的安慰……”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智者,顿时让我们感觉到他是多么的真实和贴切啊!智者是人,不是神,哲学也并不是无所不能。
搞哲学研究的周国平能写出如此丰富深刻的散文,集哲学与文学于一身,融理性与感性于一体。质朴平实又不失诗的光华,畅达深邃渗透着哲学的智慧。正是这样一种风格,使他摆脱了纯学术的艰涩而实现了对哲学本身的突破。时光如梭,岁月荏苒,从童年到青年,从意气风发渐渐步入人生的暮年,一路走来,生命如同一曲终将谢幕的长歌,在击节处倾听周国平六十载人生回首,一个向死而生的人站在上帝面前的心灵独白:岁月改变了曾经的脸,性情在岁月中宁静致远。
夜深人静的时候,再回过头来,静静地翻开这样一本《安静》,再去品味书中对人生、灵魂以及人性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