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5 15:2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关于《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关于《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第一篇:有关于《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螳螂捕蝉》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历史故事,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的道理,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应全局整体思考的寓意,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来看,基本能体会到文章的主旨。那么我们语文老师怎么办呢?语文如同人文宇宙中承载生命讯息的一艘小船,教师能在文本背后这个意义世界走得远些,学生就能跟得远些。(当然,老师不能让学生过分深入,也要根据学生年龄决定)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育,其设置目的不只是为了把握一种工具,它是要培养具有我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因此,我仔细阅读了这篇故事,发现两个串联的故事之中蕴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交际法则(在当时是君臣之间的交往法则)。吴王乃一国之君,且独断固执,少年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具有谋略意义上的劝说呢?这是一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和教育性的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是它的基本特点。因此,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确定综合的目标体系。

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内容复述;把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含义,会用“自由安闲”“恍然大悟”造句。

2、把握“思前想后”的读书法,学会推己及人、推测事物发展可能性的思维方式。

3、通过对文本语言材料的阅读,懂得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保持社会和谐共处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㈠直奔重点,引向最精要处

课堂中的活动安排不应该是随意、任意的,而是需要对活动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并进行科学组合,在教学过程中构成一个逻辑环。本文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是一个表象,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它应在逻辑线路的第一层。

我问“故事中哪几段直接讲述了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快捷迅速地把注重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我指名学生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在这个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几个具体对象。借板书画一个关系链:蝉——螳螂——黄雀——少年。在这个关系链中,蝉是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它整天叫着“知了,知了”,却对自己将碰到的灭顶之灾浑然不觉。这样的人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呢?自得忘形、自鸣自得……等等,学生体会“自由安闲”“悠闲”中强烈的讽刺意味就不难了。而其他几个具象由于比较类似而可以一笔带过,不再浓墨重彩地进行处理。

这一组块最后,我请学生借助关系链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完成复述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中的口语交际应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让学生承担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老师先扮演小弟弟的角色,请学生讲给小弟弟听,引导学生尽可能采用生动、简洁的口语来复述;再变换角色,老师当吴王,引导学生注重语气的转换。

㈡多元体验,引向最广阔处

“吴王听了少年的故事,恍然大悟。”什么叫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明白过来了。这时候老师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再次凸显寓意:吴王明白了,你小子说这么一大段话,无非就是为了说一句话。哪一句?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齐读,加深巩固。贾志敏说“三分文章七分念”。到这里,我请学生再次好好读书。“吴王还明白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间,也可以因学生理解特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答案。

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种读法。出声朗读比较适合一开始接触课文和对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后,而默读有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把思维更向纵向深入。

我送给学生一种读书方法:思前想后法,也就是读读前面的,看看联系后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获?

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得出:

1、吴王明白了少年说的寓意。清醒地熟悉到自己身处的情势实际与寓言故事相差无几,自己也是这个关系链中的一员。怎么得到的?课文第一自然段早有交代,引导学生读一读,说一说。

2、吴王明白了少年的用意。结合着少年的行为体会一下,少年几天来异样的表现有了原因。

3、吴王明白了自己该如何决断。“取消了攻打的念头。”便是证实。如此思前想后,全文贯通!

㈢适时点拨,引向最深远处文及此,似乎意已断。但诚如前面所说,语文课堂是人的课堂,是文化的课堂,是民族的课堂。

因此,结尾处,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吴王明白了少年的专心,从好的来讲是专心良苦,从坏的来说则叫居心叵测。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全在吴王一念之间。那么吴王会怎么处置少年呢?从结果可以推想应该不会处罚。那么少年这次说服成功的奥妙何在呢?这个问题故事里没有揭示,但生活中却十分需要,让学生讨论一下。

通过交流,可以小结出两点:

1、少年方式巧妙,增强了成功的可能性;

2、少年是站在吴王的利益角度着想,忠心可嘉。

以此类推,我们在生活中,若要说服别人,也当注重这样两个原则。

最后,我给学生留一道口语交际题。说服大师在试图说服别人时,先确定自己的目的,并把握住“站在对方立场设想”和“事情的可能发展”两大原则,就能增加说服力!请你也来试试看。先勾选你说这段话的目的,再写出说服别人的话。

一、目的:□想增加零用钱 □想买新的玩具 □想出去旅行□其它()

二、我会

这么说:()尾声引用周老师的一段话,其实就是想表达本次说课中努力体现的三个理念:科学设计教学逻辑、尊重学生的多元体验、重视老师的适时点拨。

第二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理解课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螳螂捕蝉。“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一个深刻的道理。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同学们想了解什么?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

(2)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

(3)故事的起因、经过、结局各是什么?

(4)这则寓言故事讲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螳螂捕蝉 诸侯国 禀报大王 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毫不介意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2、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3、了解学生初读感知情况

(1)故事发生在“第二天清晨”。地点在“王宫花园里”。

(2)故事中出现了人物有大臣、吴王、少年。主人公是“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

(3)故事的起因: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一些大臣竭立反对,但吴王固执己见;经过:少年创造机会,给吴王讲了“螳螂捕蝉”这件“挺有意思的事”;结局: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这则寓言故事讲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是:“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是不行的。

4、学生同桌间说一说故事的梗概。

5、指名说说故事的梗概。

四、解读故事的因果

(一)解读故事的前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一句话分别写了什么?从这一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2、指名学生说一说。

(1)这一自然段共有3句话。先写吴王准备攻打楚国,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再写一些大臣反对的理由;最后写了吴王的固执己见,并且还以处死相威胁。

(2)一些大臣看问题比较全面,做到了一分为二。或者说是,既考虑了“利”,又顾及了“弊”。权衡“利”与“弊”,“弊”明显大于“利”。所以一些大臣持反对态度。

(3)“取胜的希望很大”,表明取胜的可能性大一些,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获取胜利,仍然存在不能获取胜利的可能性。

(4)“虽然„„但„„”、“乘虚而入”、“不堪设想”,表明了一些大臣坚决反对出兵攻打楚国的充分理由。

(5)如果吴王是一个理智的、开明的君王,他可能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6)可事实上,他怎么说的?你从中看出了什么?

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谁敢”和“处死”,写出了吴王的固执己见、独断专横,凶狠残暴。

(二)解读故事的后果

1、自由读课文第十二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结局。从这个结局中,你们读懂了什么?

3、学生思考后同桌间进行交流。

4、交流:

(1)“恍然大悟”写出了吴王从少年所讲的一番话中得到了启迪。

(2)“你讲得太有道理了!”这是吴王对少年的赞叹。

(3)吴王为什么会“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5、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五、小结设疑

请学生将故事的“前因”与“后果”进生比较,激发阅读探究的欲望:那么多的大臣劝阻吴王不要攻打楚国,都没有成功;为什么吴王“听了少年这番话”,竟然“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呢?少年运用了什么方法?巧妙在哪里?我们下节课再来分析。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起因:准备攻楚 经过:螳螂捕蝉 结局:恍然大悟

第三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舒城县干汊河镇顺河小学 王 敏

[教材简析]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典出《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从人物对话入手叙述故事,使人妙悟事理,警示人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文章前后照应,从开头的吴王有意攻打楚国,到结尾的“恍然大悟”,一脉相承,一线贯通,构成了有机整体。[第一课时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乘虚而入”“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 自由自在”“毫不介意”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第一课时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请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1)螳螂是什么?(昆虫、益虫)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举例:蜻蜓。你们也找找看?(蚂蚁、蝴蝶、蚂蚱、蚱蜢)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举例:青蛙、蛇、蚯蚓。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个八字成语。说一说此成语的意思。

(3)今天学习的《螳螂捕蝉》这篇文章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指名认读后齐读。诸侯国

禀报

固执

毫不介意 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 打消念头 隐伏祸患 劝阻

2、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 处死 打着鸟 转来转去 弹弓 禀报大王 乘虚而入 举起前爪 露水

3、分节次开火车朗读课文,纠正误音,并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有的需结合上下文,在具体的语文环境中理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吗?

3、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从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 A、吴王是位暴君

相机出示句子: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1)“固执”是什么意思?找近义词法理解,可以理解为——顽固(2)你能否讲讲吴王怎么样,才叫固执?

(3)学学这位 暴君的样子,表演朗读,然后全班一起来学一学。B、大臣为国家着想

相机出示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C、事情发生在战国时期

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看来吴王的固执是有原因的。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

五、细读课文,了解结果。

同学们,尽管大臣们极力劝阻,吴王的态度仍是如此坚决,似乎不可更改。可结果,他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出国的念头。

1、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一节,边读边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圈画出来,好好体会体会。

2、理解“恍然大悟”吴王明白了什么?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3、文章开头说吴王固执己见,最后又交代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样的写作上的安排我们称之为——首尾呼应。那么读了这两个自然段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呢?

(1)少年说了什么?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呢?

(2)吴王说少年讲得太有道理了,到底有什么道理呢? 这正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重点。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起因 固执攻楚

经过 巧妙劝说 前后照应 结果 打消念头

第四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 “恍然大悟”的意思。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中的寓意。教学难点 :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道理。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你觉得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二、学生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弄清课文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2)指名说,集体讨论。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1.出示生字。2.指名读。3.师生评价。4.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1.完成习字册描红。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所说的话。(2)你自己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固执”可以看出吴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会听大臣们的建议吗?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直接劝说,让吴王感到没有威严,所以失败。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用一个故事来“智劝”,既维护了吴王的面子,又令吴王茅塞顿开。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

1.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2.练习说话。

3.搜集生活的一些寓言故事或者是成语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附: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赵国在后)螳螂―――蝉(黄雀在后)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第五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说苑》

教学目的:

1、能在明确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意思。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我们在这学期已经学习了四篇古文,那么有谁能总结一下学习古文的方法、步骤?

(明确:①多读。②看注释,查字典,理解重点词的意思。③在理解每句话的基础上,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④查阅有关资料)

二、按预习要求逐项检查预习情况。

1、由学生把预习时通过查字典找到的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谏(jiàn)孺子(rú)曲附(qū)颈(jǐng)

2、通过课外查阅资料,关于这篇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你有哪些了解?

(1)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2)老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刘向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的后代,属于汉室宗亲,所以他特别关心汉王朝的兴衰,他著名的两本书《新序》和《说苑》都是专供帝王阅读的书籍。主要目的用于劝谏。如果同学们想了解的更多,可以到图书馆去借阅《新序?说苑选译》。《说苑》一书共20卷,《螳螂捕蝉》是其中第九卷“正谏”中的一个小故事。作者刘向写这个小故事能给人以怎样的启迪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3、指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然后评读。

4、教师范读课文,再要求全体同学齐读课文。

5、检查字词的理解。

(1)分别指定学生逐句朗读,指出句中自己预习的重点词的意思,再逐句翻译。

(2)以下是注释中没有的、必须通过查字典才能理解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子(你)是(这,此)务(追求)悲(动听)

(注:“悲”在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中均没有“悲鸣”的解释,学生大多选“悲哀”,这里老师须引导学生理解“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此时它不但不悲,反而是在唱着动听的歌,这“动听”的意思是从古代汉语词典中查到的。有许多字古今的意思差异很大,所以同学们要想深入学习古文还要预备一本工具书—《古代汉语词典》。)

三、提出不懂的问题:

1、老师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1)少孺子为什么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2)吴王为什么不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

2、学生小组合作,展开讨论,解决这两个问题。(可结合课外资料谈)

引导学生找出“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什么。(找出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老师可给予进一步补充:如果吴王为了夺取地盘而攻打楚国,就可能使吴国遭到巨大损失,甚至丢掉整个江山。可见少孺子对当时的形势看得非常清楚。

3、少孺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劝阻吴王不要攻打楚国,要考虑周到,通盘谋划。)

4、既然目的是这个,直接向吴王讲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呢?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想象少孺子听了吴王“敢有谏者死!”这个命令后的心理活动,认识到直谏不行,不见又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国家白白地葬送。所以他才故意地“怀丸操弹,游于后园,”故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就是要引起吴王的注意,趁机讲这个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精心安排设计的,足见他用心良苦。)

5、吴王为什么没有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呢?

(1)少孺子的目的达到了吗?读读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意思。(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2)吴王说:“好啊!”他在夸赞什么?

(3)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吴王在夸赞少孺子的同时还在为自己没有攻打楚国而庆幸,为国家有少孺子这样的栋梁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说了一句“善哉!”。应当重重奖赏的忠臣,能杀吗?——不能(生齐答)。

(教材的译文翻译成“你讲得很好!”似乎不完全,吴王当时不仅在感叹少孺子讲得好,同时也感叹少孺子的办法想的好,也为自己没攻打楚国而庆幸,一个“善哉”包涵了多重含义。当然,面对初一的小孩子,也完全把当时的情况简单地解释一下,说成“你讲得很好!”)

四、总结全文

教后记:

下载有关于《螳螂捕蝉》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关于《螳螂捕蝉》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螳螂捕蝉。(板书:螳螂捕蝉)请同学们读课题。2. 我们在使用“螳螂捕蝉”这个成......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落旗河小学孙毅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例名称: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 11 册《螳螂捕蝉》 授课教师:李敏(北京市东辛房小学 小学高级) 教学目标: 1. 借助字典和注释及课文内容,理解“此三者皆务欲得其......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课前: 5、6、7、8字成语。同学们,都听说六(1)班同学个个满腹经纶,今天我就想来难为难为你们。我们经过了几年的学习,一定积累了不少成语吧,谁来说说。(世上无......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 2、 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 细读课文第一部分。 4、 书写生字......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第十课:螳螂捕蝉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复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始末。 2.知道少年如何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吴王放弃攻打楚国,了解故事与现实的联系。 3.学习少年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淮安市楚州区上河中心小学:陈超邮编:223239 【教材简解】 《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2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为“诗文精粹”,还安排了《三打......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观察板书的课题,你发现了什么?(课题中游三个字带虫旁),可见这故事和两种昆虫有关,这题目是一个成语,你们知道这成语还可以用八个字来表达吗?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