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瑞午节手抄报
关于瑞午节手抄报大家了解过多少呢?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瑞午节手抄报内容,一起来看一下吧。
瑞午节手抄报内容篇一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端午节是一个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独特遗产。每逢端午,家家户户的门口,插菖蒲,挂艾叶;小孩子胸佩五色香袋,玩耍嬉闹;还有那软糯可口的粽子,弥漫着幽淡的清香……给传统节日披上假日的盛装,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给端午节注入了新的活力,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端午节习俗:
1、悬钟馗像
2、挂艾叶菖蒲,3、赛龙舟
4、吃粽子
5、饮雄黄酒
6、游百病
7、佩香囊
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河北省﹞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
﹝山东省﹞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
﹝江西省﹞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
﹝广东省﹞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
端午的卫生习俗:①采药。②沐兰汤。③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④采茶、制凉茶。
瑞午节手抄报内容篇二
端午节的习俗大致有吃粽子、赛龙舟、桂香袋、饮雄黄酒、用雄黄蘸酒洒在额头上画王字、接女归宁(这一天出嫁的女子都要回娘家),采百草、插艾蒲、系五彩线……各地往往不一。
“端阳节碌忙人,剥粽蘸糖当早茶。苋菜落油和片粉,面筑捣蒜拌黄瓜”。每当端午来临人们便芬芬包粽子,赛龙舟喝米酒、插艾蒲、系五彩线,这便是我们郧县人民的风俗。
包粽子
包粽子喽,包粽子喽,我兴奋的叫着,可老妈不让我包,气也,气也。就凭着我这三寸不烂之舌不到两分钟就把老妈说的无言以对了。(不是吹的)老妈让包了,我又不会包,又想放弃,莫不包上一两个怎能体现端午日的气氛呢?恒心突起坚持要包上一两个,左手拿着一片竹叶,右手拿起大勺,怎么包呢?要不偷偷窥探一下OK!悄悄瞄两眼“Mygod,真简单,偶会了”。再次拿到竹叶感到轻轻折叠成一个三角形,拿起大勺,挖上一勺糯米,倒入竹叶中,再放上枣、花生、葡萄干,包好用线扎好放入锅里渚一渚,经过一夜的沸腾,一个个香喷喷的大粽子便出现在眼前,一闻,哇,真香,“口水直流三千尺,不及粽子让我吃”。好诗,好诗,我在心中暗的想着,莫不尝上一两个大粽子怎么对得起我的劳动成果。嗯,好吃。
赛龙舟
“赛龙舟,嘿咻……”听那不是“龙头”在叫吗(带头),看五条长七、八米的龙船在江面上飞奔、腾舞,一条比一条勇猛,船长可坐12至18个桨水,一个带头的,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手持一支短浆,随着鼓声缓促为节拍,拼命的向前划去。(我爸是桨手;三爹是带头的)带头人员双手左右挥动大声呼喊到:“划龙船”,桨员人也跟着喊到:“嘿咻”,再加上岸上人山人海的观众,可想而知呐喊助威声音有多大。
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介绍我们郧县的端午日了。
你把你们的端午日也告诉了吧,就这么定了,OK!
第二篇:端 午 节
端 午 节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每当大家唱起这首流传千古的儿歌时,我就知道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来了。端午节的习俗有许多,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一、赛龙舟: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二、吃粽子: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苇叶包米代替竹筒。包粽子的米当地人多用糯米,现在也有用江米的。馅料则多以小枣为主,当地人还经常用腊肉。
三、挂艾叶: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艾蒿、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四、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端午节的假期,我们既吃到传统的美食,又快乐的游玩,真好呀!
第三篇:端 午 节
端 午 节
一到端午节,我就想起关于端午书的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咩。”
端午的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各家要插“五端”:萺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还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的粽子、雄黄酒。无论南方北方,这一天还要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个“王”字,还要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
端午的习俗让我更深刻的了解了中华民族祖生的智慧。
第四篇:走 进 端 午 节
走 进 端 午 节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次主题活动的设计思路是以“端午节”为切入点,以小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让孩子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自主制定关于端午节习俗的研究课题,通过合作调查、采访、访问、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展示与评价等探索活动,拉近学生与传统节日文化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
活动时间:1课时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通过端午歌谣、以及身边人如何过端午的录像,使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引起共鸣,激发学生想要进一步探究端午节的兴趣,生成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走进端午节”。
2、征集意见,确定方案
A、端午节的习俗
B、端午节的食俗
C、端午节的诗词、歌谣。
D、端午节的由来
E、端午节的活动
F、端午节的佩饰:
3、分小组进行研讨。
三、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活动时间:课外1—2周活动方法:以小组为单位邀请指导老师或家长一起收集有关资料、采访有关人员,也可个人实践。活动过程: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
A、按预定的方案采访有关人员,录音、拍照、摄像。
事前准备:明确采访目的,确定采访内容,设计采访提问,确定采访记录形式;电话联系,预约时间;分工准备设备,有需要的邀请辅导老师或家长随去。
B、行动实施,进行调查、采访,做好调查记录,写好研究日记、感悟等。
C、按预定的时间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等查找有关资料。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阶段性的资料整理和交流
3、实践过程的指导
A、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材料,在活动中运用观察、调查、访问等方法。
B、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感悟及及时记录采访内容。
C、指导学生遇到困难时将研究问题引向深入。
第三阶段展示阶段
活动时间:课内 1——2课时
活动过程:
一、汇报交流:
今天,我们来开个展示会,小博士们,比一比,看谁展示的内容丰富,方法新颖,同学们最感兴趣!
1、小组汇报调查的专题。学生已按事先的分组坐在一起,各小组桌上放好调查专题标志牌。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自己的资料。
2、全班交流。下面就以调查小组为单位把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其他小组成员边听边想,有问题可以及时提出。
(鼓励学生用丰富多采的形式展示,如文字资料、图片、录音、现场表演等,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二、交流评议:
1、同学们,听了这些小博士的调查汇报,你们有什么感受或疑问吗?能不能对他们再继续充实资料提点建议?教师相机予以点拨、引导,特别提示学生未研究到位的问题。
2、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情况,以鼓励为主,根据学生小组的不同表现颁发各类小奖章。如:最佳表演奖,最新创意奖,同心协力奖等。
3、各小组长把本小组搜集的资料制作成“端午风俗文化集”
第五篇:午节赛龙舟的由来
午节赛龙舟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龙舟竞渡又称“赛龙舟”、“划龙船”、“龙船赛会”等,大多数人只知道是为了纪念楚大夫屈原而源远流长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其实,其起因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说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事物原始•端阳》)吴越交战,勾践败而被俘,在吴国过了三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骗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回国后,他卧薪尝胆,立志雪耻,于当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师,开始操练,终于在数年后,一举消灭吴国。后人为了昭彰勾践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五月五日这一天划船竞渡,以示纪念。
二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和曹娥。传说伍子胥因遭谗言诽谤,被吴王夫差命人抛于钱塘江波涛之中,有曹娥驾舟去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曹娥碑》)。后世遂划龙舟,作救伍员状。
三说是为了纪念楚大夫屈原。这种说法普遍被接受,其文字记载始见于南朝梁人撰写的《续齐谐记》:“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
这些说法,都各有各的道理,但都没有说清楚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不管是为了纪念某某人,还是为了“迎夏至”、“避恶日”,为什么偏偏要举办“龙舟”竞渡呢?也就是说,为什么要赛“龙舟”而不赛其它什么“舟”呢?
回答这个问题,得从龙的基本神性入手。我们说过,龙有喜水、好飞、善变、征瑞等神性和兴云布雨、司水理水的神职。既然有这样的神性和神职,被生活在江渎四流、湖泊星罗的水乡各族人民所崇拜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崇拜意识必然要外化为具体行为。这些行为包括:祭神,将人间美味敬献给神灵,并伴之以香火,让其款款享用;娱神,歌唱、舞蹈,想着法儿让神快乐;拟神,模仿神的举止形态,表示自己和神物有密切的关系,自己身上已秉赋了“神性”,从而能够“神灵活现”。这大概是“龙舟竞渡”的深层动因。人们相信,通过声势浩大的竞赛龙舟,能使天上水中的神龙心神感应而大娱大悦,从而焕发神性,克尽神职,保佑一方水土风调雨顺,稼渔丰成。同时,也使人们自身秉赋龙性,像龙那样强悍矫健,进而怯邪弥难。至于纪念某某人云云,只不过是一种附会。原因大概在于,这些人杰的“人性”和龙的“神性”有相通一致之处,又多少分担了龙的一部分“神职”。比如伍子胥就曾被奉为长江水域的“水仙”、“涛神”、“潮神” 和“江神”;屈原也曾被封为“广源顺济王”,有“江神即楚大夫屈原”之说。
端
二、赛龙夺锦
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很早就有人把它与屈原联系起来。《书钞》卷一三七引晋.葛洪《抱朴子》佚文云:“屈原投汩罗之日,人并命舟楫以迎之。至今以为竞渡,或以水军为之……州将士庶,悉临观之。”《寰宇记》卷一四五《寰州风俗》引《寰阳风俗记》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江,其妻每投食以祭之。原通梦告妻,所祭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今俗其日皆举五色丝,食粽,言免蛟龙之患。又原五日先沉,十日而出,楚人于水次迅楫争驰……意存拯溺,喧震川陆。风俗迁流,遂有竞渡之戏。”风俗传承至今,成了人民群众一项喜闻乐见的游娱活动。每年四月初一,就开始举行“龙舟出龛”仪式。因为每年赛舟后,这些龙舟总要架在各族的祠堂里,现在应该把龙舟请下来修葺油漆,然后下水开始练习。于是这一个月内,鼓声咚咚,处处可闻。龙舟,顾名思义,就是像龙形的船。船头像高高昂起的龙头,船舷和船腹分别涂上不同颜色。龙舟大小不一样,桨数也不同,有六对,有十二对的,有十七对的,也有五十二对的。如果是一样参赛,那么龙舟的大小一定要相同。如果是新船,那么还必须举行祭龙头的仪式。过去,潮州人赛龙舟还要举行开赛仪式:分别把龙舟划到妈祖庙前祭拜“龙尾爷”。龙首朝庙门,划进划退参拜三次,谓“三参灯”,祈求神灵保佑旗开得胜。比赛时,各龙舟如同长跑的运动员,在起点紧张待发。当发号枪一响,龙舟上的司鼓闻声起鼓,健儿挥臂划桨,那龙舟就如同离弦之箭,在水面疾飞。围观的人为自己的队员为队员泼水,使其精神抖擞。
据考证,早在屈原之前,已有赛龙舟习俗。先秦故事集《穆天子传》卷五载:“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注谓:“舟皆以龙鸟为形制。”可见“龙舟”很早就存在。至于竞渡,著名学者闻一多认为端午节赛龙舟是古代吴越族举行祭祀的一项内容。吴越多水,江河湖泊密布,有“三江五湖之利”,越人又有“善操舟”之称,而且有“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汉书.地理志》)风俗,在祭祀他们所崇拜的“龙”时,举行具有吴越特色的龙舟竞赛是很合理
【简介】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龙舟船的大小因地而异。比赛是在规定距离内,同时起航,以到达终点先后决定名次举行,船长一般为20—30米,每艘船上约30名水手。
【由来和发展】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是日笔记、志书 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
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lOO人,桡手约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县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除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装饰。如广东顺德龙舟上饰以龙牌、龙头龙尾旗、帅旗,上绣对联、花草等,还有绣满龙风、八仙等图案的罗伞。一般龙舟没有这么多的装饰,多饰以各色三角旗、挂彩等。古代龙舟也很华丽,如画龙舟竞渡的《龙池竞渡图卷》(元人王振鹏所绘),图中龙舟的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龙身还有数层重檐楼阁。如果是写实的,则可证古代龙船之精丽了。又如《点石斋画报。追踪屈子》绘芜湖龙船,也是龙头高昂,上有层楼。有的地区龙舟还存很精丽。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