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阳随笔
[秋兴]
岭上残红褪,湖边苇絮飞。
蓬舟裁逝水,暮鸟剪余晖。
欲赋豪情韵,何堪妙字稀。
纵然无好句,也抱夕阳归。
[秋晚]
天际归鸿远,江中逝水流。
微霜侵古道,野渡过扁舟。
日落余辉尽,风轻白浪悠。
重阳观百菊,煮酒赋金秋。
[登高]
岭上望江流,开怀向远秋。
浮云随阵雁,卷浪戏群鸥。
野旷寒霜厚,风清落叶稠。
闲亭留雅韵,对景话丰收。
[望归]
闻君几许愁,醉步上西楼。
瑟瑟秋风劲,悠悠逝水流。
白云知底事,落叶晓今秋。
又是重阳日,登高望埠舟。
[思乡]
天边横阵雁,路草染初霜。
枝上秋蝉静,窗前菊蕊香。
清樽融皓月,瘦影落寒墙。
落叶随流水,凭栏望故乡。
第二篇: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逢称为“重九”,所以叫重阳节。民间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今年的10月17日是重阳节,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我校开展了尊老、敬老、孝老、助老主题活动。
10月15号早上,我校利用升旗仪式的国旗下讲话,向全体同学介绍了重阳节的习俗,并发起尊老、敬老、孝老、助老倡议。
随后,各班班主任召开以“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为”主题的班会,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为你身边的老人送一句温馨祝福的话,帮他们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以此来尽一份晚辈的孝心。开学后,许多学生把他们的假期生活中有益义的事说给老师听,其间,为老人做的好事也让学生们津津乐道,在这之中也正凝聚了他们对老人的一片孝心。学生们积极发言。
学生们一起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老师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为你身边的老人送一句温馨祝福的话,帮他们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以此来尽一份晚辈的孝心,鼓励学生做家务,照顾老人,帮老人洗脚。
其间,为老人做的好事也让学生们津津乐道,在这之中也正凝聚了他们对老人的一片孝心。
我校举行了手抄报评比活动。浓浓的敬老情跃然纸上!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认识到,爷爷、奶奶老一辈人为儿女、为社会奉献了很多,一生非常不容易,应该得到晚辈们的尊敬和爱戴,学生们立志一定要从小做起,尊重、孝敬老人,做美德少年。为营造和谐社会,创造幸福家庭奠定基础。
第三篇:重阳习俗
盘点海南各地重阳习俗: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文昌铜鼓岭是重阳登高好去处
即将到来的10月5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又称“重九”,古代人将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九九相重,所以称做重阳。在内地,重阳节有登高游览、饮酒赏菊、佩插茱萸、蒸吃重阳糕等传统习俗。那么,海南的重阳节又有着什么样的风俗习惯呢?这几天,记者通过走访民间老人,从各地挖到不少有意思的传统风俗和节日趣闻。
民间歌谣咏重阳
海南民间歌谣起源于海南岛祖祖辈辈先民的日常生活中,这些歌谣内容涉及民间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不乏一些传统节日的歌曲。作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海南民间歌谣中有不少记录了先民们在重阳节这天活动的情景。民歌是一种蕴含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形式,散落在海南民间各地的歌谣则极具地方特色。这些植根于海南民间的文化瑰宝,有着悠久而厚重的地域文化背景。
据考证,在海南东部文昌、琼海一带的民间,流传着一曲名为《重阳节登铜鼓岭歌》的民间歌谣,此歌谣用海南方言描述了游人登文昌铜鼓岭时的所见所闻,人们可以在悠扬的曲目中感受到自然景观和游人情感情景交融的境界。
家住文昌市文城镇清群村的李氏今年已经86岁高寿,村子里的人都亲切称呼她“姑婆”。“姑婆”告诉记者,她年轻时候很喜欢唱歌,许多本地民间歌谣她都有唱过。关于重阳节的歌谣,除了较为流行的《重阳节登铜鼓岭歌》外,“姑婆”至今还对一曲名为《龙颜欢四时风景歌》尚有残存的记忆,而这一首歌谣就有唱到“重阳到,采摘茱萸登高山”的词句。“八月完到九月天,九九重阳登高天;桓景避灾传后世,孟嘉落帽在山圮。”除了“姑婆”介绍的这两首民谣之外,记者还从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中了解到另一首海南民间歌谣《十二月歌》的存在。该歌谣中所唱“孟嘉落帽”的典故,据说与重阳登高望远的习俗密切相关。“孟嘉落帽”这个典故,源于重阳佳节的桓温大宴。主人公就是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后来,人们就以“孟嘉落帽”形容才子名士,风度潇洒,才思敏捷。海南土歌《十二月歌》中所唱“桓景避灾传后世”,讲的就是重阳节登高避祸的传说。尽管传说不一定是事实,但先民却逐渐形成了在重阳节这天登高远眺的习俗,并代代流传至今。
姑婆还向记者介绍,她小的时候,每到农历九月初八那晚,父母就带着子女们来到文昌的铜鼓岭山脚下。从凌晨四五点开始,全家人一起爬山,趁日出之前登上山顶。观日出,听涛声,为美好的生活祈福迎祥。“每逢重阳,到铜鼓岭登山的游人就特别多,总有走散的家人,在登山时你呼我喊,甚至有不少年轻男女高歌一曲,一路上叫嚷声不绝于耳,十分热闹。”姑婆如是说。
至今,许多文昌本地人都还保留着重阳节登山的习俗,并且这一习俗还吸引许多外来游客在临近重阳节这一期间,去感受攀登铜鼓岭的乐趣。倘若游人有幸,途中遇到当地一些古来稀的老人,可以向他们领略一下这些在今天只存在史料中的古老歌谣。
“九九”重阳祭先人
据史料记载,明代嘉靖年间的名臣——礼部尚书、定安人王弘诲在游览铜鼓岭后,钟情于这片山水,倡议海南文人学子每逢“九九重阳”之际,在此吟诗作画,缅怀先人。此后,每年临近重阳节,都会有许多岛内游人登高望远,吟诗作赋,并且随着时间推移,登高的地点逐渐遍及海南其他名山。
海南省民俗学专家焦勇勤教授向记者介绍,历史上海南岛有人居住的地区多为平原地带,高山并不常见。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人们,重阳佳节往往会远足海边,隔海寄托思念的感情。在一些地方,会有群众在重阳节这一天,祭扫祖墓,纪念先人。渐渐地,重阳节这天也
就成了仅次于清明节的拜祭先人的重要节日。
从形式上,重阳节拜祭先人的仪式较清明节并不算太隆重,但由于时间上处于秋收季节,所以拜祭的贡品丝毫不逊色于清明节。根据海南各个地方不同的风俗习惯,拜祭的方式也略有差别。家住儋州市木棠镇的黎子丰向记者介绍了重阳节这天拜祭先人的一些特殊“规矩”。家家户户摆放祖先灵位的台子必不可少三样东西:一只母鸡、一条鱼、一块猪肉。黎子丰解释说,母鸡能生蛋,寓意请求祖先保佑家里财富不断;鱼,是中国人传统节日餐桌必不可少的食物,意为年年有鱼(余);猪,是自古以来炎黄子孙祭祀不可缺少的家畜,也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
重阳节这天拜祭先人,普遍存在海南各地民间。这一天,长辈们给祖先牌位摆上丰盛的贡品并上香,还要烧纸钱、放鞭炮。这种方式在城市已经不多见,但是在一些村落,却还保留这样的习惯。比较常见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文昌、琼海、万宁以及澄迈、临高、儋州一带。吃重阳糕沐艾叶水
人们都知道,八月十五吃月饼,但对于九月初九食重阳糕却知之甚少。其实,传统的重阳节也有属于自己的特殊食物,即重阳糕。
据悉,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其做法和用料并不统一,较为随意。韩先生是海口市府城的一家糕点铺老板兼糕点师,因家中排上老三,因此人们亲切称呼他“三叔”。“三叔”自十八岁从事糕点制作行业至今,已经有25年的历史。“三叔”告诉记者,海南本土的重阳糕做法也有多种形式,比如海口一带制作出来的重阳糕类似三明治构造,上下两层是米粉,中间一层是配料。配料的搭配并不固定,根据个人口味任意添加。在儋州、白沙地区,重阳糕一般做成块状,用粽叶或者芭蕉叶包起来,此地区的重阳糕里面的陷多为以糖浆搭配五仁为主。还有一种做法,依然是用植物的叶子包成球块状,但是使用的料不是米粉而是糯米,再混合本地产的一种豆类。海南的重阳糕以甜食为主,口味清淡,寓意平淡的生活中蕴含着甜甜美美的幸福。
无论是北方方言还是海南本土方言,“高”和“糕”谐音,作为传统节日中的食品,在重阳之日品尝糕点,最早是庆祝秋季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随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的意思,有步步高的吉祥意味。“三叔”告诉记者,在万宁、琼海一带,乡邻之间,晚辈给年纪较大的长者赠送重阳糕,是一种表达尊老敬老的传统习俗。当长辈收到晚辈赠送的重阳糕时,总会拿出早已准备的艾叶给子孙们,并嘱咐他们这一天要用艾叶水来沐浴。老人们相信,重阳节这一天用艾叶水沐浴具有清除身体杂质的功能。现代医学也证明,艾叶水不仅可以去痱子和内热,还可以驱除蚊子防止蚊子叮咬。
一直到今天,这种风俗习惯在海南东部地区山村都还保留着。
驱除鬼神“赶山猫”
家住儋州市光村镇新富村的杨超才老人向记者介绍了过去临高、儋州等地重阳节这天非常有趣的一项传统习俗。旧时重阳节这天,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会在黎明前起床,长辈们起火生灶,然后其他人手持一根稻草或者较细的树枝点燃一端使其冒出星火,然后全家人会齐声高喊“赶山猫”。一些上了年纪的长辈还懂得一些遗留下来类似咒语的东西,当其他人只是发出欢呼声时,他们会小声用方言“嘀咕”这些咒语。杨超才说,这些咒语很可能是祖辈们流传下来,用于拜祭先人时一种特殊口语。
“西方土神、南方土神、北方土神、东方土神„„”,杨超才还记得这些咒语的开头几句。除了是古人信奉神灵的一种表现外,现在的“赶山猫”习俗大多是人们以此来表达一种驱赶鬼神疾病,祈祷吉祥安康的用意。
1989年,我国正式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古老的重阳演变至今,为了尊重和顺应九九重阳节这个“九
九、久久、延年益寿”的民俗与吉祥观念,人们“积极开展尊老敬老活动,大力提倡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为老年人办实事、好事。现在,重阳节已经发展成为爱老、敬老的节日。
每个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关爱老人也同样是关爱我们的将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这天高云淡、秋风飒爽的季节,祝愿所有的老年人健康快乐。(注: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第四篇:重阳敬老
“重阳敬老”国旗下讲话
尊敬的老师、同学:
大家好!
最美莫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每天,我们迎着朝阳上学,沐浴着夕阳回家,不知不觉又走进这秋风送爽、瓜果飘香的日子,再过些日子就是九九重阳节了。在古老的《易经》中把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因此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九九重阳,因为与长长久久的“久久”同音,而九在数字中又数最大,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中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此后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日子。
今天的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进一步倡导尊老敬老的传统文化尤其显得必要。有数据表明: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占全国人口的10%以上。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老年人口将达4亿,占全国人口的1/4。
“花无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老人。我们应该发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在重阳节这天,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致以节日的问候,感谢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在平时,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关心照顾他们,多陪他们聊聊天,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同时向社会上的爷爷、奶奶伸出关爱、帮扶之手。
当然,尊老敬老绝不是重阳节一天的事,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帮助老人解决生活的困难,多给老人一些心理慰藉。因此,我提议,每一位同学都要用实际行动向老人们献上我们的一份心意,为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邻居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他们洗衣、洗碗、扫地、叠被,多为他们着想,少让他们做那些本来应该是我们自己做的事,把好吃让给他们,把有趣的事告诉他们,对邻居长辈有礼貌,外出礼让老人。“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从现在做起,都能尊老、爱老。在天高云淡、秋风飒爽的季节,让我们共同祝愿天下所有的老人都能幸福、安康。
谢谢大家!
第五篇:重阳问候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重阳问候
作者:邬 帆 刘飞鸣
来源:《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08年第10期
每年的农历九月九重阳节那天,市中心四宜糕团店门口总要排起长龙。买重阳糕孝敬家里的老人,是重阳节里最重要的一项活动。我也不例外,每到这一天,总要带上女儿去买很多重阳糕,送给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两年,一到重阳节,除了父母亲之外,心里总还惦记着另外一位老人。
记得三年前,就在重阳节前几天,我接到市老龄委老吴的电话,告诉我中央电视台正在拍摄《我们的节日》文化系列片,其中重阳节这一集就安排在咱们南通拍摄,并邀请我进行插花表演,我欣然应允。第二天老吴就送来一本厚厚的打印资料:“这是我从网上收集的一些有关重阳节文化的资料,或许对你创作有帮助。”望着老吴那满脸执着认真的表情,真不知如何谢他。
插花表演那天正好是重阳节,拍摄地点选在离市区较远的塘闸公园,这是国內一个著名的菊花生产基地。我们到达那里的时候已经是夕阳西沉了,田野里一望无际的小菊花已经怒放,金黄的、紫红的、朱红的、雪白的,一团团,一片片,与天边的晚霞辉映着,交融着。当大家还陶醉在美景之中时,老吴已按导演的吩咐把我表演要用的桌子搬到了花海中,并把事先准备好的半成品也一盆盆搬上了桌子。
结束时天已经完全黑了,在回城的路上大家都很疲惫,车里静悄悄没有人说话。才开出没多远,突然,老吴大叫停车:“明天要拍的那部纺车上的一个木构件还没有落实,我有个朋友家里可能有,他家就住在这里,我这就去。”还是那副执着认真的表情。外面黑灯瞎火的,回去的车也没着落,大家极力劝阻他,可老人还是执意跳下车,挥挥手消失在黑夜中。回到市里已是华灯齐放,四宜糕团店前还有人在排队买重阳糕,这次我比以往多买了一盒。
那年的大年初五,中央电视台十套播放了在我们这儿拍摄的重阳节节目,真没想到我那在花海中插花的场景非常壮观漂亮。节目一结束,老吴就来了电话:“小邬,太好了,我已帮你录下来了,过几天送给你。”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我又一次语塞,不知如何感谢,眼前又浮现出他那执着认真的表情。
如今塘闸公园里的菊花已含苞欲放。又一个重阳节即将来到,此时此刻只想轻轻地问候您一声:“老吴,您还好吗?”
遍插茱萸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据说,重阳节这天,采摘茱萸的枝叶果实佩带在身上可以避难消灾。重阳节插茱萸这一习俗因王维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变得家喻户晓。
清香菊饮
重阳节在赏菊之余,人们还将菊花花朵摘下泡茶饮用。屈原在《楚辞》中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一杯菊花茶在手,闻之、饮之、品之,当齿颊留芳,回味无穷。
重阳登高
每年的重阳节正值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民间有登高的习俗,人们登上附近的高山极目远眺,放松身心,故重阳节又名登高节。
秋菊傲霜
民间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重阳节前后菊花最为繁盛,“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文人骚客喜欢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赏菊、赋诗、作画,给节日增添了几分文人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