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的教案设计

时间:2019-05-15 15:13: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愚公移山》的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愚公移山》的教案设计》。

第一篇:《愚公移山》的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流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

2、明确故事寓意

3、正确理解有关实词、虚词的含义

教学重点:

1、明确故事寓意

2、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1、神话色彩结尾的作用

2、“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想:

通过朗读和思维训练来开展师生双边活动,让学生在泛读感知、品读感悟、研读迁移中,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通晓课文内容、理解故事寓意

3、理解词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属于文学作品范畴。愚公是作品中一个艺术形象。这是一幅放大的书中插图,请说出图中各种景物、人物的名称。(“太行、王屋二山”、“云层”、“夸娥氏二子”、“愚公”。教师板书课题:“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本文选自《列子·汤问》。这篇故事的内容是什么?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仔细体会。

二、检查作业

1、注音

箕畚()始龀()穷匮()

亡以应()魁父()

2、解释加点的词

惩山北之塞()指通豫南()

毁山之一毛()寒暑易节()

三、师范读课文

1、对照书中的注音,学生默读课文。要求读流畅。

2、学生齐读课文。分小组或分男生女生读。

3、教师指导朗读,学生练习后,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节奏,读出语调。

四、学生品读课文

1、理解读。对照书中的释义,默读课文。教师检查阅读效果,根据教师提示的要求,学生读特定的句子(如教师提示:“请读出写愚公移山方法的句子,……原因的句子、……结果的句子”)

2、理解说。(每个同学根据老师提出的说的内容和要求,先个人思考,后小组交流,每一小组推派一人在全班交流)

①说故事内容

②说故事寓意

③用现代文分角色表演。

3、理解写。①感悟道理:愚公不畏困难移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后代人。愚公认识山不加增,人力能战胜自然的道理。

②设计板书: 苦

愚 愚公:利 移山 不愚

公 理

山 智叟:知难而退

无所作为 不智

讥讽阻拦

五、课堂检测

1、注音:

万仞()孀妻()迂()曾不能()

一厝()朔东()智叟()

2、解释词语

惩_____ 险______诸______ 箕畚_____ 心_____ 虽_______ 匮_______感________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文中文言词的含义

2、体会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3、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学生提出质疑的词语,互动解疑

2、小组汇报交流网上搜集到的信息

3、背诵课文某一段落

二、品读课文。

(教师设问激思,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以下设疑供选择。)

1、愚公的年龄有多大?

2、小男孩有多少岁,父亲可疼他?

3、愚公妻子和智叟话的结构相似,都对愚公的体力提出了质疑,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4、“江阴大桥”中的“阴”是什么含义?地名或企业名中有类似的词吗?请举例。

(江阳工业园区、淮阴市)

三、检测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其妻献疑曰()年且九十()

①惧其不已()②

其如土石何()且焉置土石()

以君之力()

③操蛇之神闻之()无陇断焉()

魁父之丘()④

汝心之固()且焉置土石()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四、研读课文

(一)阅读思考,探究迁移。(以下设疑供选择)

1、能不能以“智公移山”为题?

2、如果没有玉帝的被感动,愚公的志愿最终能实现吗?

3、文中为什么要安排邻人相助的情节?

4、有人说“面山而居”不如“背山而居”,根本不需要耗巨资(人资,物资)去移山。

你认为对吗?

5、想一想,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在现代化的经济建设中,在你的学习生活里,会遇到“山”吗?面对“山”,我们应抱怎样的态度?

(二)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三)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学生自测自评自结。

(四)小结参考:

1、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自然或社会的现象,就借助于幻想中具有超人智慧的力量的神来解释问题。神话往往代表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2、愚公的精神,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因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是伟大、艰巨的,必须有坚毅的精神才能完成。所谓绕道搬家,是屈服于自然,是害怕困难、逃避矛盾的心理表现。

五、布置作业

1、书后思考练习

2、背诵全文。、3.以“有志者事竟成”为话题,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篇:《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愚公移山》选自修《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文章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本文,首先应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其次应引导学生思读课文,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探究文章的时代意义,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3)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 年且九十 曾不若孀妻弱子

方其远出海门 且焉置土石 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河曲智叟亡以应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吾义固不杀人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 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

第三篇:愚公移山教案设计[定稿]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分享了愚公移山教案给大家,欢迎借鉴!

1.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2.了解寓言的特点。理解故事的对话、情节、悬念等知识。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信心和毅力。

难点:对愚公的评价,对愚公精神的认识。

2课时。

1.学生反复阅读、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列子》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2.教师查阅、准备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包括课文录音、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歌曲《愚公移山》等。

以讨论为主,加强朗读。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学生根据预习时查到的资料,简单介绍作家、作品,然后由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原作早已不见,今本《列子》八篇,从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看来,可能是晋人的作品。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

四、歧路亡羊等。

(一)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补充注释的字词:

1.面山而居 面:面对。

2.损魁父之丘 损:减少、削减。

3.叩石垦壤 垦:挖。

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曾:简直。

5.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竟然。

6.而山不加增 加:增加。

(二)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纠正自己译得不准确的地方。

(三)学生讨论,找出课文中与现代汉语表达不同的句子,说说现代汉语中是怎样表达的。

若学生找不出,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讨论。

1.聚室而谋。——(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在家里商量。(省略句)

2.杂然相许。——(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省略句)

3.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山王屋山能怎么样呢?(固定句式)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定语后置句)

5.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主谓倒装句。对比“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理解倒装句的强调作用。)

6.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宾语前置句)

7.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被动句)

(说明:以上句子牵涉到多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但由于学生刚接触到文言文,只要讲清其特殊之处、现代汉语中怎么表达即可,目的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一些材料,而不必讲述特殊句式的名称。)

(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要求读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

(二)对比以下带“曰”的句子,学生讨论可以在各个“曰”字前加上什么样的状语,应该用哪种语气来读“曰”字后的对话。

1.聚室而谋曰

2.其妻献疑曰

3.杂曰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北山愚公长息曰

说明:1.句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议,态度是诚恳的,“曰”字前可加上“诚恳”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要突出商量的口吻。2.句中愚公的妻子虽然也同意移山,但她信心不足,对具体的问题没有解决的办法,“曰”字前可以加上“担心、犹豫”等词,读这句时要读出她担心、犹豫的心理。3.句是众人的回答,“曰”字前可以加上“坚定”“异口同声”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语气要肯定。4.句中河曲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做法不但不理解,而且还有讽刺的意味在其中,他的“笑”应该是讽刺、嘲笑的意思,“曰”字前可以加上“不屑”“嘲笑”“讽刺”等词语,朗读时更多的是突出其嘲笑的口气。5.句是愚公的回答,从“长息”中可以看出愚公认为智叟是可叹可悲的,“虽我之死”以后的几句话则是表明态度,“曰”字前可以加上“叹息而又坚定”等词语,要读得充满信心,语气坚定。

还可以从各人的用词中引导学生加以品味,理解其妻、智叟、愚公的不同态度:

其妻——献疑、君、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

智叟——笑而止之、甚矣、汝、不惠、残年余力、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长息、汝、固、不可彻、曾不若、虽、何苦

说明:其妻用“献疑”“君”等词,表现了她的尊敬,“且焉置”句说明她的担心。智叟用“汝”表现他态度的不尊敬,“甚矣”“不惠”表示了他嘲笑的程度,“其如土石”句是反问句,与其妻的“且焉置”句的一般疑问句在语气上是大不相同的。而愚公的“长息”表示他对智叟顽固的悲叹,“虽我之死”几句突出了他的信心。

以上是一家之见,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也应该肯定。

投影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让学生加深理解。

(三)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的情感态度。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中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二)解释“阅读练习探究”第四题,掌握其中的词语。

上节课我们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进行了初步的探究,相信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都有许多的感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想让大家来交流这些想法。

(一)研讨的问题之一: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写愚公移山的故事。你认为愚公移山会成功吗?

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推选代表发言讨论,要求有理有据。

学生可能出现的看法:

1.愚公移山一定会成功。理由是愚公决心大,又能坚持不懈,全家齐上阵,又有邻居相助。山不会再增高,而愚公的子子孙孙是无穷尽的。

2.愚公移山是不可能成功的。愚公虽然有坚定的决心,但是他们的移山力量实在是太小了:①工具简陋,只有锄头、畚箕之类;②人数太少,只有自己一家人和少数邻居(如智叟之类估计是不会参加挖山劳动的);③从现代科学来看,山也不是永远不变的东西,它也有增高的可能,而这在地质上的微小变化,也会给移山带来无法克服的困难。

教师可以倾听学生的意见,不要忙于下结论。

(二)研讨的问题之二:同学们都阐述了自己对于移山是否成功的看法,那么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呢?再次读课文体会。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引导:作者的看法应该是肯定愚公的移山精神的。课文中智叟在愚公的反驳下“亡以应”、结果天帝派神仙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山等,都表明了作者的态度。

(三)研讨的问题之三:对愚公移山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例如课文后“阅读练习”就引述了四种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读读,谈谈你同意这些看法吗?你还有其他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看法,如:

1.愚公移山破坏生态环境。

2.愚公移山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

教师引导:

1.这篇课文是两千年前的人写的,不能以今天的科学发展去衡量当时人的思想、行为。但是不管科技怎样地发达,效率效益如何的重要,人类永远都会遭遇各种的困难。怎样对待困难,怎样克服艰难险阻,永远是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

2.从现实可行性、功利效益的角度看,这些看法(包括练习中的四个看法)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从愚公的行动看,要挖去两座山确实不容易,最后两座山也不是愚公凭人力移走的,而是神仙帮助移走。

3.但是作者在本文中不是探讨现实中移山的可能性和操作方法,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来阐明一个道理: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只要正视困难,敢于挑战困难,坚持不懈,就能成功。

愚公移山的精神长期以来成了鼓舞人民斗争的力量。1945年6月,毛xx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引用这则寓言鼓励全党同志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

(四)研讨的问题之四:既然作者肯定愚公的移山精神,为什么又把他称为“愚”,而把智叟称为“智”呢?

教师引导:从现实的、世俗的角度看,愚公确实是愚蠢的,而智叟是明智的,但从对待困难的精神看,愚公又是聪明的,而智叟是愚蠢的。这样的取名一语双关,是按世俗的角度来命名,又是用反语的手法,对世俗的看法加以讽刺。

《愚公移山》是人们千古流传的名篇,你读了以后,认为在写法上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呢?以小组开展讨论。

学生讨论后分小组发言,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教师可以补充以下几点:

1.选材十分集中。移山是一件巨大的工程,时间也应该是相当长的,但是故事没有过多地描写劳动的经过,而只集中写愚公全家商议的过程、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和事情的结果,特别是比较详细地描写了人物的对话,用对话突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感情,可谓详略得当。

2.成功运用对比手法。故事中有多组对比:山又高又大与愚公的年纪、移山的人数、幼小的助手对比,愚公与智叟对比,移山的难度与最后的结果对比等。

3.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姿。故事开头似乎很顺利,愚公提出移山,全家都同意,而且马上行动,但就在这时“其妻献疑”,出现了第一波折;经过全家人的商议,解决了这个问题,又出现了智叟的干扰,这是第二次波折;最后神仙相助可以视为又一次转折。一篇300来字的故事,设置了几处转折,引人入胜。每一次的转折都引起了读者的关心,这种写法就是设置悬念。悬念的设置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教师小结寓言的特点:这篇课文通过故事来阐明道理,这种文体我们叫它寓言。寓言常常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一)课外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等,体会寓言的特点。

(二)完成配套的《伴你学语文》中本课作业

新课程明确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新课程要求教和学都要利用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探索发现新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思维。这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恰到好处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寓意,认识到愚公精神的伟大,并表示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学习愚公精神,排除万难,争取胜利。课堂气氛活跃,有激烈的讨论交流,也有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课堂效果比较令我满意。

第四篇: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

兰州二十中

王永春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

2、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感悟愚公形象及其意义。

3、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2、自主理解,合作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教学难点:

1、品味语言、感悟愚公形象及其意义。

2、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课时安排:

两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通过诵读,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4、积累文言词汇。教学重点:

1、课文诵读。

2、积累文言词汇。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课文寓意。教学流程:

一、导入教学

1、导语设计

由成语“朝三暮四”的故事导入教学。

2、《列子》介绍(简要说说你对作者的了解,多媒体辅助)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决字词(对照注解注拼音,多媒体补充)給下列字注音。

仞()

娥()

孀()

龀()

箕畚(匮()

厝()

叟()

拢()断

2、学生自读(放声自由朗读)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文中多音字的读音)要求:自主完成,用原文回答问题

()1)

(1)愚公为什么移山?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

(3)愚公认为能移走得山的理由是什么?

4、整体感知

(1)口述故事。

(2)从本文中你能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吗?畅谈故事的寓意。(多媒体辅助)(3)教师总计(多媒体辅助)。

三、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多媒体辅助)

①指通豫南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甚矣,汝之不惠

④一厝朔东

⑤无陇断焉

⑥河曲智叟无以应

2、解释加点字,年且九十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

以君之力

遂率子孙 .....何苦而不平

闻之

惧其不已也 ....

3、巩固提升: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多媒体辅助)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②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③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⑤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4、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逐词对照着解释翻译课文,并在课本上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5、合作研讨

要求:组内交流,解决不会的字词句,将不理解的字词句划出来准备全班交流。

6、全班质疑交流

四、课堂总结(多媒体辅助)

“愚公移山宁不智,精卫填海未必痴。”愚公大智若愚,他站得高,看得远,有远大的抱负,在困难面前有恒心,有毅力,愚公移山的成功,让我们想起了三句名言,那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让我们从愚公手中接过精神的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小练笔: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自主、合作、交流

1、积累文言虚词

“之”的用法

①结构助词,“的”

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③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④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①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他”:

惧其不已也

②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且”的用法 ①副词,“将”:年且 九十 ②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 “于”的用法

介词,“到”:达于汉阴

“向”:告之于帝

2、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

3、特殊句式

①被动句

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②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

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

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

③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

一厝(于)雍南

4、质疑交流

(1)愚公移山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2)愚公的家人和周围的人对此事的反映怎样?

(3)试比较愚公的妻子和智叟两人的言行,他们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5、讨论

(1)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作用?

(2)从课文看,“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命名有何用

意?

(3)课文以神话结尾是迷信吗? 6师总结(多媒体辅助)

三、课文总结

1、主题

2、写法

四、课堂拓展

思考: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第五篇:《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目标确定的依据】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大意,理解基本内容,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作者思想,领会文章寓意。

【教材分析】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这则寓言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本文除个别难懂的字句外,大部分都能理解,教师须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精心指导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大意。

2、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可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这支振奋人心的歌曲,歌名叫《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间流传的寓言故事,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学就熟知这个故事,有谁愿意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呢?(学生讲好后,教师从鼓励角度进行评价,板书课题,介绍相关知识:《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列御寇,战国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俗话说,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读原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品尝出独特的滋味。(二)自读感知

1、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同座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听读,根据要求相互评价。)

2、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自读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上打上问号,准备向同学、老师求助。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的进展情况。)(三)合作解疑

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工具书解决,或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检查自读

1、给加粗的字注音:

万仞(rèn)

惩山北之塞(chéng)(sè)

荷担者(hè)

箕畚(jī)(běn)

河曲智叟亡以应(wú)一厝朔东(cuò)(shuò)

始龀(chèn)

无穷匮也(kuì)

雍南(yōng)

2、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3、辨析多义词:

(1)焉 且焉置土石(哪里)有子存焉(呢)

(2)而 而山不加增(可是,表转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表修饰)

/ 3

何苦而不平(表承接)

(3)其 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其妻献疑曰(他的,指愚公的)惧其不已(他,指愚公)

4、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甚矣,汝之不惠(3)其如土石何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的解读,巩固文言知识,了解不同人物对移山的不同态度,把握愚公这个艺术形象,领会寓言的教育意义。

(一)诵读导入

(二)研读新课

上一堂课,同学们认真自读,提出了不少问题,许多问题由于大家积极动脑,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可见只要大家积极思考,学习上的许多事是自己可以做好的。今天老师将提出一些问题,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看看对课文理解得怎么样。

1、这篇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

提示: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板书)

2、愚公多大年纪了?智叟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那个“遗男”多大了?

提示:愚公——“年且九十”,将近九十岁。(“且”,将近,快要。)

智叟——老年人。(“叟”,老头。)

遗男——“始龀”,七八岁。(“始龀”,刚刚换牙,七八岁的光景。)

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山移走了有什么益处?

提示: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益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阴”:水的南岸,山的北坡;“阳”水的北岸,山的南坡。)

4、有哪些人参加了移山劳动?总共几个人?

提示:参加移山的人有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儿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遗男;总共五个人。

5、移山的任务艰巨吗?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了任务的艰巨?

提示:(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面积大,高度高,可见土石工程之艰巨。

(2)愚公“年且九十”,遗男“始龀”,“荷担者三夫”——移山者,老的老,幼的幼,总共还只有五个人,就移山这项巨大的工程而言,劳动力极弱,可见要完成任务极其艰巨。

(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叩”“垦”“箕畚”,可见劳动工具落后,完成任务谈何容易。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一年),才回家一次,可见运送土石的路途遥远,劳动何其艰辛。„„

(学生只要能结合文本的解读,体会到移山的艰巨,言之有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亦无须拘泥于上述提示。)

6、在如此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

/ 3 么做的呢?(引导学生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由此可见他们各自持怎样的态度呢?

提示:(板书加点的字)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献疑”——关心、担心。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笑而止之”——轻视、嘲笑。

(3)(子孙)“杂然相许”;(遗男)“跳往助之”——支持、参与。

(愚公的妻子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也很接近,这是一个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可以通过揣摩朗读的语气,结合“献”与“笑”,“君”与“汝”,“如„„何”与“其如„„何”等字词及句式的比较,来实现教学目的。)

7、愚公认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他是怎样驳斥智叟的呢?(提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8、这段话念起来让人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提示:(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顶真”的修辞作用)这段话,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方法,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增强了语言的力量,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9、小组讨论: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可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提示:愚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献自己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所以对移山充满信心;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畏惧困难,怀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获利,从而断定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该给予肯定,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概括。)

10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人愚笨呢?

提示:愚公不“愚”,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大智若愚”;智叟不“智”,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板书加点字上的引号)

11、追问:作者为什么在这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呢?有何用意?

提示:作者在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12、故事结尾,两座山还是靠了神仙的相助才搬走的,有人说,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依据)

提示:“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可见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使山神都害怕了;“帝感其诚”——表明愚公的精神连天神都感动了。所以,故事以神话结尾,更加突出了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同时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

(三)延伸拓展

讨论思考: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你认为愚公的做法可取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愚公能不能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进行多元思维,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对于学生的明显偏频的观点,教师应该引发学生相互评点或辩论。)

(四)布置作业

以《“愚公移山”外传》为题,写一则小故事,表明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见解。

(五)板书

愚公移山

“愚”公

其妻--- 献 疑

关心 担心

子孙--- 杂然相许

支持 参与

“智”叟---笑而止之 轻视 嘲笑

/ 3

下载《愚公移山》的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愚公移山》的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愚公移山心得体会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做当代“新愚公” 为扎实推进我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效,8月29日我校组织全体党员赴济源市愚公移山干部学院进行“两学一做”党性......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教学目的] 1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

    《愚公移山》评析

    看《愚公移山》课堂实录后赏与思 卢氏县官道口中学张聪苗今天看了钱梦龙先生执教的《愚公移山》课堂实录,感慨颇深,教了二十多年的书,讲了不知几遍的《愚公移山》,却从没达到过......

    《愚公移山》读书笔记

    《愚公移山》读书笔记1 今天,我妈妈给我读了一篇愚公移山的故事,这个故事讲了: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90多岁叫愚公的老人,他家屋前有两座太平和王屋的大山挡了愚公们的外出,他们每......

    愚公移山案例

    《愚公移山》案例展示 郭明红 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

    《愚公移山》读后感

    《愚公移山》读后感 时就听说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不止一次地被愚公契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这则寓言故事流传了几千年, 愚公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奋发向上的炎黄子孙。可......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教学目标: 1. 顺畅翻译课文 2.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4. 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在我......

    愚公移山说课稿

    愚公移山说课稿 愚公移山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在前四册分散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初中语文第五册将各篇相对独立的文言文集中编排在第八单元学习,旨在培养诵读习惯,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