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说课稿
愚公移山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在前四册分散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初中语文第五册将各篇相对独立的文言文集中编排在第八单元学习,旨在培养诵读习惯,增强文言语感,进一步提高阅读欣赏能力,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故教学要求侧重于朗读和背诵。
2、教材特点:《愚公移山》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3、教材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诵读课文第三段;认识愚公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材难点:神话结尾的作用,重新认识“智叟”。
4、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特点,努力实施素质教育,本课目标确定如下:
①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诵读课文第三段。
②能力目标:在对比中认识愚公形象及神话结尾的作用,理解故事的寓意。
③创新目标:“智叟也智”。
④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发扬愚公精神,克服困难,勤奋进取,移走学习中的“太行、王屋山”。
二、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导读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学法则以诵读、讨论为主。诵读分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及背诵。讨论也可采用分组方式。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手段、技巧的运用
运用自制课件及教学插图,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强化视听感受,既提高兴趣,又丰富教学内容,起到拓展迁移的作用,从而实现“小课堂” 与“大语文”的有机组合。
四、教学程序:
(一)、激趣启思,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观察对比,提问思考,然后让其带着问题学习新课,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新课教学
严格体现“三为主原则”,以读贯穿整个教学,在教师的导读点拨下,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师生合作,逐项分层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三)听录音范读
加强听力训练,正音、断句、模拟人物语气,为下一步诵读作好 铺垫。
(四)文言词汇及句式的教学
这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为突出这一重点,采用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分组讨论与集中归类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于通假字(4个)、词语辨析(且、焉、之、其、于及一些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倒装句、反问句)及难翻译的句子,这样,便可轻松完成任务。
(五)课文讲析
1、故事情节的教学
让学生找出愚公移山的原因、目标、办法、行动、影响等有关语句,突出一个“难”字,一方面加强朗读,另一方面为下面的讨论张本。
2、愚公形象的认识和神话结尾的作用
愚公形象认识是本节教学的又一个重点,可引导学生从人物对比入手来分析讨论,特别是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宜分角色朗读,从人物对话及语气角度全面理解愚公。神话结尾是本文的难点,它既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实质上也是对愚公精神的一种高度肯定。只要从现实出发,从肯定愚公精神角度出发,即可突破这一难点。
3、重新认识智叟
传统教材认为智叟不“智”,但他的话也很实际,因此重新认识智叟便成了一个很有创造性的活动,课堂打算从为何“无以应”角度入手深层挖掘,从而认识其也有“智”的一面,力求有所突破。
4、寓意的教学
归纳寓意是本文的重点之一,教师可在移山与搬家的对比中,引导学生认识,然后归纳,放MTV,拓展课堂,活跃气氛。
五、德育渗透
学生自由发言,重在知识的迁移,充分体现本文实践性强的特点。
六、指导背诵(力争当堂背诵)
1、愚公先斥后驳
2、有些句子运用了顶针手法。
七、作业布置
1、加强巩固练习《中考模拟题》
2、注重知识的迁移,对比阅读。
八、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愚公不愚 智叟也智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愚公移山说课稿2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文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愚公移山》。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说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说学生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说教学设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说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五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3分钟)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5分钟)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检查练习,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习,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3.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20分钟)
此版块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如下: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
3.故事结尾写神仙把这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对于这几道题的处理方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大组(班级)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这四题的设计意图及处理方式分别是:
第一题:主要引导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对于移山的不利的条件,学生可能对愚公其妻与智叟提出的疑问混为一谈,对此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读课文,明确他们所说的话的不同语气及在情节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第二题: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的衬托和对比的写作手法的作用。可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估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估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愚公移山的做法不聪明,不明智,如果搬迁自己的住所,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不是更好吗?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看法,在评价时注意评价的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第三题:主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它是本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处理方法是:改写比较法,即把结尾换成:“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这两座山挖掉了。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再将它与课文的结尾作比较,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解答出来,分解了难点。
第四题: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正确评价愚公的精神,这既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又是难点之一。让每位学生写一段话,说说学了本文后的感受,但必须紧扣本文的寓意来。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能力训练。(6分钟)
由课内到课外,开阔知识视野,培养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这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此环节安排的拓展训练的形式是课内外的文段阅读,具体见学案。
第五版块:布置作业,强化巩固.(1分钟)
此环节设置一道题目,供课外练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消化.题目是:本文是传统经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就你阅读后感受最深的一点,请你写一篇简单的文学评论.
以上仅是我个人对《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发表的粗浅看法,再次恳求各位领导、专家的批评指正。谢谢!
愚公移山说课稿3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3分钟)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
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5分钟)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检查练习,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习,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3.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26分钟)
此版块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如下: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
3.故事结尾写神仙把这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下面具体谈谈问题的展开。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研读课文1。3段,了解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教学流程是先将学生分为男女两大组,男生找不利条件的语句,女生找有利条件的语句,并以读代答,进一步作口头翻译,教师适当点拨,并择要板书,可用多媒体逐一显示(板书内容详见最后的板书设计)。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学生可能对愚公其妻和智叟就移山这件事都提出疑问会混为一谈,认为都是移山的不利条件。对此,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读课文,读出两个疑问句不同的语气以及他们的话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明确:愚公之妻的话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心的语气;智叟的话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说的,带有责难、讥笑和轻蔑的语气。他们的话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愚公之妻的话引起大家对运土石地点的讨论,促使大家立即行动起来;智叟的话引起愚公的反驳,并在反驳中阐明了人力无穷尽的观点。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这才显得自然合理。 第二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衬托和对比的写作特色。教学形式可采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
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第三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它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方式是采用比较的方式,教师把结尾改为:“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两座山挖掉了。”再将它与课文的结尾作对比,让学生比较优劣,充分发表意见。通过比较,明确课文的结尾好,好在两个方面:一是词语运用生动,山神“惧”,上帝“感”,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惧”、“感”、“负”三字,表现出愚公移山的壮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二是富有神话色彩,当时科学不发达,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人们往往“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第四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并正确评价愚公精神,这是学生感悟形象的重要环节,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之一。突破难点采用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就“愚公移山是一时感情冲动吗?现在提这种精神过时吗?”各抒己见,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要给予鼓励,当然最终要明确:愚公精神并未过时。愚公知道人力是可以战胜自然,并决定将这个道理付诸实践,且不怕困难,挖山不止;相反,如果绕山丽行或干脆搬家则是害怕困难、停滞不前的观点。而人世间无处不存在着艰难和险阻,那是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回避的。愚公的决心和精神,代表了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愿望,现在我们仍需要这样的精神。
(学生互动交流后启发,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走进现实生活。发掘文本的最大价值。让学生在情感认知上达到实质性的飞跃。这一环节可激活课堂,使文本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勾连,形成活泼热烈的辩论局面,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拓展视野活跃了思维。进一步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现实意义,培养自己顽强的毅力。注重学生情感体验从课本走出课外,从关注书本到联系生活。培养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能力训练。
学生交流结束后,要求学生将观点整理成文,写一篇小作文,题为《小议愚公精神》或《也谈愚公精神》。
愚公移山说课稿4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文章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愚公移山》。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文章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文章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设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文章,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文章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五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3分钟)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文章。(15分钟)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文章,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检查练习,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习,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3.再读文章,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学生再读文章,对照注释,复述文章。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20分钟)
此版块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如下: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
3.故事结尾写神仙把这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对于这几道题的处理方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文章,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大组(班级)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这四题的设计意图及处理方式分别是:
第一题:主要引导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对于移山的不利的条件,学生可能对愚公其妻与智叟提出的疑问混为一谈,对此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读文章,明确他们所说的话的不同语气及在情节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第二题: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的衬托和对比的写作手法的作用。可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估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估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愚公移山的做法不聪明,不明智,如果搬迁自己的住所,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不是更好吗?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看法,在评价时注意评价的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第三题:主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它是本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处理方法是:改写比较法,即把结尾换成:“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这两座山挖掉了。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再将它与文章的结尾作比较,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解答出来,分解了难点。
第四题: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正确评价愚公的精神,这既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又是难点之一。让每位学生写一段话,说说学了本文后的感受,但必须紧扣本文的寓意来。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能力训练。(6分钟)
由课内到课外,开阔知识视野,培养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这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此环节安排的拓展训练的形式是课内外的文段阅读,具体见学案。
第五版块:布置作业,强化巩固.(1分钟)
此环节设置一道题目,供课外练习,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消化.题目是:本文是传统经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就你阅读后感受最深的一点,请你写一篇简单的文学评论.
以上仅是我个人对《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发表的粗浅看法,再次恳求各位领导、专家的批评指正。谢谢!
愚公移山说课稿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可谓家喻户晓,众人皆知。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这篇脍炙人口的寓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创意、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
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
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
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
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能力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三、教学创意:
创意一: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习愚公的意志与毅力。教学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验课。
五、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六、教学程序:
教学版块之一:同学们进行读诵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掌握课文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文言词进行。
1、导入。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课文学习(1分钟)。
2、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听朗读后的师生互动探讨。(3分钟)
(1)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2)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
3、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4分钟)
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
4、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共7分钟)
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翻译方法指导:(2分钟)
(1)加。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近的词“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5分钟)
教学板块之二:学生进行“发现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文章的主题写法、进行探讨。并且给每个自然段或情节标上小标题。
1、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
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暗示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本”字的作用在于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有此县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为后面写愚公精神作了铺垫。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包含哪几层意思?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作用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原因,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目的,老愚公领着家人投入开山除障的行动,运上搬石的艰巨劳作,邻人孀妻的小孩子也跑去和他们一同干起来……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其妻献疑”衬托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小孩子“跳往助之”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也有烘托的作用。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朗读第三段。思考:智叟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的话有什么用意?愚公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愚公的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精神?
讲解智叟之先言表明他自视聪明,而嘲笑愚公之不智。为了加强其嘲讽之意,他还用了个倒装句;智叟之言说是在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连山上的一根草也无力除之,
却要去挖出掘石。出言不逊的智叟,自视聪明,傲慢待人,其实是个识陋智拙,胸狭见短之人。通过智叟的言行,更加突出愚公的伟大。
愚公首先斥责智叟自视聪明,然后用子孙后代是“无穷匮”的道理驳斥,令智叟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愚公的这些话表现了他的志向的宏远,心愿的挚诚,意志的坚定,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有战胜自然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愚公开山平险意志坚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鼓励学生加段落小标题。
朗读第四段,提问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
让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样作结有三个好处:
①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愚公开山平险心意之诚、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受之感动。
②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如此作结,既富于想象,又寓托深情。
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惩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5、进一步明确主旨的3分钟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辨证的看问题:明确智叟也有智的地方。
教学版块之三:同学们进行“学法体验”(8分钟)
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1、多次概括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几次概括。
文序把握法——找出表现文章顺序的关键字或句子,迅速理出文章脉络。
画面标题法——从文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精美的片段,然后给它“命名”。
请各位同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尝试,并进行课中交流活动。有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还有更好的读课文的方法,也可以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准备来配合各学法补充的内容有:
多次概括法:
①壮举
②移山传说
③艰巨的任务与微弱的力量
④远大的理想,坚韧的毅力
⑤愚公不愚
⑥智叟不智
⑦永不放弃
⑧感天动地移山情
⑨艰辛的移山,曲折的情节……
文序把握法
文章先制造悬念,然后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第一部分(1)写山高大与原来的位置。
第二部分(2-3)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部分(4)移山的结果
画面标题法:
第二段:愚氏开山运石或毕力平险
如第一段:高大的山
第三段:“愚”“智”之辩或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第四段:神力相助或理想成现实
教学版块之四:师生小结后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选作一题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
1、在家庭会议上
2、愚公智叟辩难
愚公移山
《列子》
愚公不“愚”-----勇往直前
智叟不”智“-----成为笑谈
愚公移山说课稿6
《愚公移山》是版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本文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三年级阶段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里,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
经过两年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设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五个部分: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
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穿插练习,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习,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三:合作讨论,探究质疑。
此版块共设置了11个问题(略),通过问题的解答即熟悉了课文又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进一步深化。
四:拓展延伸,能力训练。
由课内到课外,开阔知识视野,培养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这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此环节安排的拓展训练的形式是课内外的文段阅读,具体见教案。
五:布置作业,强化巩固.
此环节设置一道题目,供课外练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消化.题目是:本文是传统经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就你阅读后感受最深的一点,请你写一篇感受。
六: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说课稿7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愚公移山》,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可读性强,易于学生背诵、记忆;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教育性强,寓意深刻。文章通过讲述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本篇是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了解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2、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应该使学生在获取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增强实际运用能力,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本节说课中,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学生学会用全面辨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迎接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初中学生的基本学情,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把握文章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感悟寓言所传达的愚公精神。难点在于掌握文言文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第二部分教法分析
作为初中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几十篇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具备了基本的独立阅读和欣赏古文的能力。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究发现、和问答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为了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我会配合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第三部分 学法指导
有人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莫过于学习方法的知识,所以老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秉承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交流,让学生学有所得,得
之有法,培养他们阅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第四部分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首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江涛演唱的歌曲《愚公移山》。这首歌曲学生都十分熟悉,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歌曲的旋律铿锵有力,听起来十分有气势,能起到渲染课堂气氛,振奋学生的精神的作用。然后在音乐背景中引入本课的导语,导语是这样设计的:这首歌曲大家一定都十分熟悉,它述说了中国古代著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人对愚公的敬仰。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愚公到底是怎么把山移走的?完整的故事本身到底是什么样的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首先通过多媒体屏幕向学生呈现这样几个问题。愚公为什么要移走两座大山?愚公移山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有哪些?愚公要把山移到何种程度?故事结尾带有神话色彩,为什么要这样写?
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大声的朗读课文,按照自己的理解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字词的含义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在学生中间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最后我还要强调一下一些重点词语的用法意义、重点语句的翻译,便于学生的记忆和积累。
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
此版块共设置了两个问题:
1.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
2.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次朗读课文,然后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班级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这两题的设计意图及处理方式分别是: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主要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的衬托和对比的写作手法的作用。可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估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估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愚公移山的做法不聪明,不明智,做事不能量力而行,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看法,在评价时注意评价的开放性,要给学生表达自我意愿的空间,但也要倡导积极乐观适应时代发展的思维模式。
第二个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准确体会愚公精神。找到文本与现实的切
入点,这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又是学习本文最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九年级的学生,概括出文章的寓意不难,应该要求概括性语言的准确和简练。后一问属于开放性话题,教师要注意主流的倡导,力求让同学们明白,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将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
第四版块:布置作业 强化巩固
为了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消化,巩固所学知识,在本课结束时,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作业:本文是经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
总之,对于本节课,我是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和方法为主线。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愚公移山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愚公移山》是六年制小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对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玉帝派大力士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本文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寓意深刻,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移山原因,移山准备,移山过程,移山成功四部分。
2.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对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自强不息,博大自信的民族精神更不能深刻理解和深刻领悟。学生学习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现,乐于与人交流,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多种多样的教学呈现形式,一定会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的。
3.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新标准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认识“霄,渤,箩”等7个生字;理解痴心妄想、风烛残年词语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全文内容,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锻炼分析、概括、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过程和方法:尊重和信任学生,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和情境,敢于放手,善于组织,相机进行启发、示范、指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故事中感悟道理,深刻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本文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但不能停滞于对故事的粗浅复述,要挖掘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以及愚公精神的精神实质,把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密切联系起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因此特制订本课重难点如下:
(1).愚公与妻子,智叟的对话。
(2).理解愚公移山的深刻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教学时我采取创设情境,读中感悟,分组讨论,引导和点拨的教学策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三.【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学时间】:
本课需要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体会精神
第二课时:
(四)研读课文,情感升华
(五)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愚公移山》的动画Flash,创设生动有趣的视觉效果,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当中,同时也使学生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有初步的感知,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展开。
点击播放flash
(播放《愚公移山》的动画Flash)提出思考的问题:动画中主要人物是谁,他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
预设:学生汇报(愚公移山)
教师借机板书课题:
同学们:《愚公移山》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流传了上千年,大家想对他了解更多吗?让我们共同走入课文。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也是学生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所以,要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提炼,综合表达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精神。1.(1)、默读课文,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此时学生已经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但对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还没有完整的认知,教师要选择恰当准确的切入点,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同时也进一步锻炼学生朗读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过程如下: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合作探究,课文中共有几场争论,都是谁与谁的争论,这两场争论有什么不同?他们各是什么样的态度和语气?
(2)、全班交流,由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进行发言。我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板书,并在多媒体上出示课文中的两段对话:(略)
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抓住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要读出妻子的善良,担忧,智叟对困难的畏惧以及对愚公的嘲笑,讽刺,愚公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研读课文,情感升华
《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该能帮助学生在自学和思考的道路上迅速前进。并且还要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所以,对于本文的难点,我采取了下面的教学策略,力求在碰撞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锻炼学生的语言和表达,为学生对文本的个性体验创造平台。
1.默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把一些善于思考,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孩子作为反方,提高他们的认知与表达难度.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预设:
正方:愚公实愚
年事已高,已经90岁了,死了之后怎么办;两座山雄伟高大,直插云霄,历时漫长;人少,只有愚公全家和邻家的一个孩子;工具简陋,只能肩挑箩筐,手提锄头;路途遥远,往返时间太长。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生活劳动上的闭塞之苦,有改变生活环境的强烈愿望,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子子孙孙干下去,不怕大山平不了”,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敢于奋斗,博大自信的民族精神;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根据正反两方关键词语,相机板书。)
此时,有的同学一定会产生疑问,愚公为什么非得移山?不能搬家吗?不能搬到别的地方去生活吗?
进一步明确主旨的3分钟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辨证的看问题:明确智叟也有智的地方。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预设:
A.有志者事竟成。
B.不怕无成,就怕无恒。
C.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D.不怕无成,就怕无恒。
3.《标准》在“教学建议”里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此时学生对愚公精神的内涵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但还要更进一步的深化学生情感体验,向更高的层次推进:
我首先设疑: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中的体验、感受和学习上的积累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们说的一样,一个人具有了愚公那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就没有做不成的事;同样,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同样需要这种精神。让我们一起用心来感受:
多媒体播放《红旗渠》片段;
“神五”成功发射视频;
教师总结:愚公精神实质上就是排除千难万险,持之以恒,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面对困难,我们选择畏缩不前,哪里会有30年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非典,禽流感的成功防止?哪里会有汶川的重建?我们应该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炬,点燃智慧,照亮我们前行的路,丰富自己的人生,去实现生命的价值!
(五)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1.作业布置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生活的强者,我安排如下作业:(出示作业)
你认为愚公移山的精神过时了吗?写一篇文章,可以从书刊,报纸,影视节目和生活中搜集,选取一些资料,并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愚公移山的精神的认识。
2.多媒体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学生学唱。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此环节的设计是提高学生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避免教师简单,枯燥的说教,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目的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同时彰显文章的深刻内涵,使学生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记忆。
愚移山原因---遇到困难排除万难民
公移山准备---寻找策略自强不息族
移移山过程---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精
山移山成功---战胜困难誓不罢休神
《愚公移山》说课稿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的重点。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3分钟)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5分钟)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2.检查练习,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习,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3.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26分钟)此版块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如下: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 3.故事结尾写神仙把这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下面具体谈谈问题的展开。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研读课文1。3段,了解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教学流程是先将学生分为男女两大组,男生找不利条件的语句,女生找有利条件的语句,并以读代答,进一步作口头翻译,教师适当点拨,并择要板书,可用多媒体逐一显示(板书内容详见最后的板书设计)。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学生可能对愚公其妻和智叟就移山这件事都提出疑问会混为一谈,认为都是移山的不利条件。对此,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读课文,读出两个疑问句不同的语气以及他们的话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明确:愚公之妻的话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心的语气;智叟的话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说的,带有责难、讥笑和轻蔑的语气。他们的话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愚公之妻的话引起大家对运土石地点的讨论,促使大家立即行动起来;智叟的话引起愚公的反驳,并在反驳中阐明了人力无穷尽的观点。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这才显得自然合理。第二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衬托和对比的写作特色。教学形式可采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 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第三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它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方式是采用比较的方式,教师把结尾改为:“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两座山挖掉了。”再将它与课文的结尾作对比,让学生比较优劣,充分发表意见。通过比较,明确课文的结尾好,好在两个方面:一是词语运用生动,山神“惧”,上帝“感”,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惧”、“感”、“负”三字,表现出愚公移山的壮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二是富有神话色彩,当时科学不发达,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人们往往“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第四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并正确评价愚公精神,这是学生感悟形象的重要环节,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之一。突破难点采用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就“愚公移山是一时感情冲动吗?现在提这种精神过时吗?”各抒己见,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要给予鼓励,当然最终要明确:愚公精神并未过时。愚公知道人力是可以战胜自然,并决定将这个道理付诸实践,且不怕困难,挖山不止;相反,如果绕山丽行或干脆搬家则是害怕困难、停滞不前的观点。而人世间无处不存在着艰难和险阻,那是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回避的。愚公的决心和精神,代表了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愿望,现在我们仍需要这样的精神。(学生互动交流后启发,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走进现实生活。发掘文本的最大价值。让学生在情感认知上达到实质性的飞跃。这一环节可激活课堂,使文本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勾连,形成活泼热烈的辩论局面,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拓展视野活跃了思维。进一步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现实意义,培养自己顽强的毅力。注重学生情感体验从课本走出课外,从关注书本到联系生活。培养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四版块:拓展延伸,能力训练。
学生交流结束后,要求学生将观点整理成文,写一篇小作文,题为《小议愚公精神》或《也谈愚公精神》。
【板书设计】
—一愚公移山———
《列子》(寓言)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 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
年且九十——年龄之高 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
叩石垦壤,箕秘一工具之简陋
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
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 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
———智叟静止的观点 ——一愚公发展的观点
——一对比衬托————一
寓意: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篇二:《愚公移山》优秀说课稿
《愚公移山》说课稿 x x x x中学 x x x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的重点。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五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3分钟)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5分钟)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2.检查练习,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习,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这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读准字音,使学生爱上朗读,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3、学生质疑
把课文中不会翻译的字句说出来,大家一块探讨。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质疑探究能力
4、教师明确重点语句的翻译。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增加重点字词的积累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让传统教学模式闪光。5.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20分钟)
此版块共设置了两个问题,如下: 1.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2.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对于这几道题的处理方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大组(班级)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这两题的设计意图及处理方式分别是:
第一题: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的衬托和对比的写作手法的作用。可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估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估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愚公移山的做法不聪明,不明智,如果搬迁自己的住所,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不是更好吗?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看法,在评价时注意评价的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第二题: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准确体会愚公精神。找到文本与现实的切入点,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愚公精神的内涵与意义,希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恒心和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这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又是学习本文最重要的现实意义。让每位学生写一段话,说说学了本文后的感受,但必须紧扣本文的寓意来。第四版块:拓展延伸,创编故事片段,写作能力训练。
此版块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创新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第五版块:推荐课外阅读书籍.此环节设置一道题目,供学生课外练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消化.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心得体会。1要用好远程资源,必须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能力。要用高效课堂、创新课堂的理念来充实自己,授课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利用远程教育的丰富资源,让语文课堂变得精彩、生动。2创造性的使用远程教育资源。远程教育资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一些普通的、基本的知识和素材,它给我们教师提供了很多可发挥的空间。我们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意图和学生实际创设实效、多彩的语文课堂,达到成功的教学效果。2013年4月篇三:愚公移山说课稿 愚公移山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愚公移山》,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可读性强,易于学生背诵、记忆;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教育性强,寓意深刻。文章通过讲述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本篇是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了解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2、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应该使学生在获取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增强实际运用能力,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本节说课中,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学生学会用全面辨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迎接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初中学生的基本学情,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把握文章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感悟寓言所传达的愚公精神。难点在于掌握文言文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第二部分教法分析
作为初中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几十篇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具备了基本的独立阅读和欣赏古文的能力。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究发现、和问答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为了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我会配合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第三部分 学法指导
有人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莫过于学习方法的知识,所以老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秉承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交流,让学生学有所得,得 之有法,培养他们阅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第四部分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首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江涛演唱的歌曲《愚公移山》。这首歌曲学生都十分熟悉,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歌曲的旋律铿锵有力,听起来十分有气势,能起到渲染课堂气氛,振奋学生的精神的作用。然后在音乐背景中引入本课的导语,导语是这样设计的:这首歌曲大家一定都十分熟悉,它述说了中国古代著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人对愚公的敬仰。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愚公到底是怎么把山移走的?完整的故事本身到底是什么样的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首先通过多媒体屏幕向学生呈现这样几个问题。愚公为什么要移走两座大山?愚公移山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有哪些?愚公要把山移到何种程度?故事结尾带有神话色彩,为什么要这样写?
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大声的朗读课文,按照自己的理解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字词的含义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在学生中间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最后我还要强调一下一些重点词语的用法意义、重点语句的翻译,便于学生的记忆和积累。
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
此版块共设置了两个问题: 1.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2.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次朗读课文,然后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班级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这两题的设计意图及处理方式分别是: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主要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的衬托和对比的写作手法的作用。可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估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估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愚公移山的做法不聪明,不明智,做事不能量力而行,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看法,在评价时注意评价的开放性,要给学生表达自我意愿的空间,但也要倡导积极乐观适应时代发展的思维模式。
第二个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准确体会愚公精神。找到文本与现实的切
入点,这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又是学习本文最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九年级的学生,概括出文章的寓意不难,应该要求概括性语言的准确和简练。后一问属于开放性话题,教师要注意主流的倡导,力求让同学们明白,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将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
第四版块:布置作业 强化巩固
为了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消化,巩固所学知识,在本课结束时,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作业:本文是经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
总之,对于本节课,我是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和方法为主线。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篇四:愚公移山说课稿 愚公移山说课稿 大新寨学区初级中学 杜玲
各位领导: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愚公移山》。我所使用的课件是河北远程教育资源网的课件并经过自己整理。使用此课件的预期目标与效果是:通过多媒体,把文本知识图文并茂的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通过重点词句的翻译,增加学生知识的积累;通过质疑和辩论环节的设置,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拓展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总之通过此课件的使用,达到优化语文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目标与效果。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的重点。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五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3分钟)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5分钟)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 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2.检查练习,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习,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这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读准字音,使学生 爱上朗读,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3、学生质疑
把课文中不会翻译的字句说出来,大家一块探讨。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质疑探究能力
4、教师明确重点语句的翻译。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增加重点字词的积累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让传统教学模式闪光。5.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 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20分钟)
此版块共设置了两个问题,如下: 1.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2.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对于这几道题的处理方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大组(班级)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这两题的设计意图及处理方式分别是:
第一题: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的衬托和对比的写作手法的作用。可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估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估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愚公移山的做法不聪明,不明智,如果搬迁自己的住所,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不是更好吗?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看法,在评价时注意评价的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第二题: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准确体会愚公精神。找到文本与现实的切入点,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愚公精神的内涵与意义,希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恒心和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这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又是学习本文最重要的现实意义。让每位学生写一段话,说说学了本文后的感受,但必须紧扣本文的寓意来。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创编故事片段,写作能力训练。
此版块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创新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第五版块:推荐课外阅读书籍.此环节设置一道题目,供学生课外练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消化.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心得体会。1要用好远程资源,必须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能力。要用高效课堂、创新课堂的理念来充实自己,授课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利用远程教育的丰富资源,让语文课堂变得精彩、生动。2创造性的使用远程教育资源。远程教育资源给我们提供的只
是一些普通的、基本的知识和素材,它给我们教师提供了很多可发挥的空间。我们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意图和学生实际创设实效、多彩的语文课堂,达到成功的教学效果。2011年11月9日篇五:愚公移山说课稿
说课稿〃中学语文] 课 题:
姓 名:李
单 位:河南省太康县常营一中
秋 红 《愚公移山》说课稿 愚公移山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愚公移山》。下面我从说教学主
导思想及思路、教材与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四个方面说课。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说教学主导思想及思路
从新目标看语文教学应追求一种人文性与工具性齐抓并举的 境界,从而实现培养发展型人才的教育追求。在基础教育阶段应
做好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本课的教学思路便是以人文性与
工具性为总的指导思想,以抓好基础能力培养为基本目标,以完
成本课教学任务为最低目标。
二、教材与学情
1、教材分析:《愚公移山》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
课文,该单元是一个古诗文单元,所选古诗文都具有较强的思想
性、艺术性和可读性。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
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
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能力的目的。《愚公移山》选自《列
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基础
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
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
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的理解。
2、学生分析:
学生到了九年级,已具备借助工具书阅读理解浅近文言文,并大
致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但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
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虽难度不大。但仍须教师给予方法
技巧上的点拨指导才能成功。
3、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本课需一课时
4、结合本课和学情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
毅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
和勇气。
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习愚公的意志与毅力。
三、教法与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和
谐完美的统一。对于本文,我主要采用诵读法,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引导,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分析方法。学法上,我以“学生
是学习的主人”为准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有诵读法、圈点勾画法和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 多媒体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
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
系实际,总结升华。
四、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
学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 欣赏动画,激情导入。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一则小动画,你能说出它的主要内容
吗?(找同学复述动画内容).这节课,我们将详细了解这个故 事,你将会有更多的收获的,(板书课题)(网上下载的flash动画,既有声音又有画面,既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过渡:课前已经让
同学们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来检查一下课文朗读。)
环节二 作者与作品及体裁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列子》
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
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
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
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环节三 检查预习:(展示听读要求)
1、学生听读课文,听朗读录音。展示易错字万仞()汝()魁()父 荷()担 箕()畚()孀()妻 始
龀()智叟()曾()不若 亡()以应 陇()断 穷匮(),2、检查课文朗读,学生代表朗读课文,其余学生点评。(从读音、停顿、语气方面评价)3师评价:(过渡:同学们读得非常好,现在请大家根据注释译读
课文,同桌间相互交流,解决译读中的困惑。)环节四 译读课文 理解文意
1、译读课文,同桌交流,解决困惑,理解文意。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请同学逐句翻译,并解释重点字词,其
他学生点评纠正。
3、译文:
一厝()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仞。原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快九十岁了,面对大山住
着。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出入绕远。(便)召集全家人
商议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险峻的大山,(使道路)直接
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行吗?”他的妻子提出疑问
说:“凭您的力气,连魁父那样的小山都平不了,还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扔到渤海的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邻居京城氏的寡妇
有个孤儿,才换牙,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暑换季(一年
时间),才往返一趟。河曲这个地方的智叟嘲笑并制止他说:“你
太不聪明了!
凭你这样大的年纪和衰弱的体力,尚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
能把山上的土石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
固,简直顽固得不开窍,还不如寡妇和小孩!即使我死了,还有
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再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
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无穷无尽的。但是这山不会增高了,何愁挖
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可回答了。
山神听到了这件事,害怕愚公会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禀报这
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
子背走这两座山,一座放到朔方的东面,一座放到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就没有山岭阻隔了。
环节五 研读课文 合作探究
出示探究题目:
初步探究:
1、谁主张移山?谁支持移山?谁反对移山? 移什么山?移山原因?移山目标?移山困难?移山结果?
2、学生展开讨论,3、展示讨论结果,师适时纠正补充,愚公主张移山。妻子、家人、邻居、遗孀孤子支持移山。智叟反对移山。
移太行王屋二山,移山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移山困难:
1、山体高大;2年老体衰,人力匮乏;3工具简陋;4路途遥远。一移山结果:惊山神,感天帝。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无陇断焉。
深层探究:、一、1、课文为什么写“邻人”“孤儿”移山的细节?
2、愚公面对智叟嘲笑的态度是什么?他的话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了什么品质?
3、比较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和感情是否相同?(注意读法)
4、从表面上看,智叟的“智”,愚公的“愚”表现在哪?实际上智叟不智,愚公不愚,如此命名寓意何在?
5、智叟这一人物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二学生展开讨论,三展示讨论结果,师适时纠正补充,1、(1)与智叟形成对比;(2)说明移山得到众人的支持;(3)为下文“曾不弱„„弱子”埋下伏笔。
2、态度:针锋相对,反唇相讥,用了顶真的修辞,体现愚公移山的决心和信心
3、其妻献疑、关心。智叟反对、嘲笑。4智叟的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智叟不智。愚公的愚在于他决定毕力平险,挖山不止。这是用发展的问题,目光长远。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愚公的形象。
5、不矛盾。“杂然相许”表现愚公提议移山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移山的关心,并提出移山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是反对移山。(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研读课文、合作交流中解决教学重点。
1、“磨刀不误砍柴工”老师要充分发挥导师作用,明确的学习任务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