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幸福感来自内心和谐美文
何谓幸福?有人说,“幸福就是三句话:能笑,能吃,能睡”;有人说,“幸福有三个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有人爱”;有人说,“幸福就是快乐,快乐胜过黄金”;有人说,“幸福就是健康”;有人说,“幸福就是发现你最爱的人最爱你,发现他们值得你爱,你也值得他们爱”。
毋庸讳言,有幸福就有痛苦,没有痛苦也就没有了幸福,这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幸福和痛苦,是辩证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也就是说,为了避免疾病的痛苦,就要锻炼身体,只有这样,才能有健康的幸福;为了避免坐牢之苦,就要遵纪守法。
由此想到了季羡林先生说过的“内心和谐”。幸福,除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外,更重要的是“内心和谐”。所谓内心和谐,就是古人说的“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知足常乐”。对已经得到的很满足,又知道自己的不足而努力工作。
清人胡澹淹的《解人颐》中,有一首打油诗《知不足》,很好地诠释了内心不和谐的种种表现:“终日奔忙为了饥,才得饱食又思衣。身着绫罗和绸缎,堂前缺少美貌妻。娶下三妻和四妾,又怕无官受人欺。四品三品嫌官小,又想南面做皇帝。一朝登上金銮殿,却慕神仙下象棋。洞宾与他把棋下,更问哪有上天梯?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九天还嫌低!”语言虽然夸张,但却刻画出了某些欲壑难填者的嘴脸。
贪婪使一些人心理失衡,致内心不和谐。结果守着成堆的赃款,整天提心吊胆,哪有什么幸福可言?一朝东窗事发,锒铛入狱,那滋味正如一位贪心官在狱中写的:“在这里真是度日如年,不,度分如年,度秒如年……”
对普通公民来说,内心和谐则幸福常在。
第二篇:使每一个教师内心充满幸福感[定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使每一个教师内心充满幸福感
作者:
来源:《教师教育》2012年第06期
教师的幸福感关系到中小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特别关系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影响教师幸福感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有三点:教师是否受到尊重,是否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工作环境。
给予教师以充分的尊重。教师是“生命体”而非“工作体”,需要关心和爱护。关爱教师,要维护其人格尊严。对待教师,应避免呵斥、命令、处罚等非人性化手段,建立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关爱教师,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发展,力求实行自主选择岗位。自己选择的才可能是自主的,只有自主的,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的乐趣与教育的职业结合起来,工作就变成了一种享受、一种幸福。关爱教师要实现民主管理。要保障教师参与管理的权利,重大事项提交教代会或职代会讨论通过。决策来自于教师,便会更加公平、公正、公开和透明,贯彻落实会更加顺畅。当教师切实体会到主人的尊严,他们的内心会感到幸福。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妨碍教师幸福感的最大障碍是不良人际关系,干群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的恶化会严重损害教师的幸福感。要努力让教师置身于宽松的工作氛围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之中,使教师觉得在这样的学校里工作着是愉快的、幸福的、美好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求领导和教师学会理解、沟通和谅解,学校领导之间要精诚团结,以诚相待,做出表率。要树立正气,建立良好、有序、公平的竞争环境,使每个人都信服、心服、口服。
改善条件,创建温馨、宽松的工作氛围。目前由于学校办学条件所限,大部分教师的办公环境拥挤而简陋,满墙是约束教师的各种制度,满桌是判不完的各科作业,满屋是走不断的问题学生,这极大影响了教师的工作情绪和幸福指数。改善教师办公环境,一要减少办公室人员,以两人为宜,避免人满为乱,还教师以清静;二要减少甚至取消制度上墙的做法,代之以励志名言、名人书画、偶像画像等,像女教师还可以把自己宝宝的相片压在桌子下,给教师以视觉享受;三要改善硬件设施,力求办公室宽敞明亮、干净整齐、办公用品现代够用,办公装修体现文化气息。总之,要创建愉快、合作、开心、高效的办公室文化。
第三篇:关注内心和谐 共建和谐社会
关注内心和谐 共建和谐社会
——观电视剧《老大的幸福》有感
最近,电视连续剧《老大的幸福》在央视一套、八套和各地卫视频道黄金时段热播,吸引了数亿电视观众的目光。该剧以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艺术表现,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而我也完整地收看了这部电视剧,观后之余,给了我以内心的震撼,引发了我对于“内心和谐之重要意义”的思考。
《老大的幸福》这部电视剧将镜头对准一个普通老百姓,描述了憨厚老实的足疗师傅老大的简单平凡的生活。以一种看似平常的笔触探究了人内心和谐的魅力。片中傅老大是个无私、大度、善解人意的人,无论在家庭的纷争、感情的磨砺还是利益的诱惑中,他都云淡风轻,乐于牺牲,勇于奉献,恬静隐忍。他以自己的独特经历与处世方式,教给了身边人与观众如何实现自身和谐与健康的方法,如何拥有豁达开朗的胸怀,及时化解生存矛盾与现实困难,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同时,电视剧还通过商界拼搏的傅家老
二、官场挣扎的老三等人的惨痛教训,使观众深思人生的意义与底蕴,明白人生幸福的真谛与本质,进而超越现实纷争,获得心灵永久的宁静与和谐。
构建和谐平安社会是我国当前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不过大多数人在谈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时,往往较多关注的是外部力量对于规范社会秩序的影响力,很容易忽视人的内心和谐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
意义。而实际上,人的内心和谐才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也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高层境界。
季羡林先生曾说过:“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在于每个人自身内心的和谐。”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处理这些关系的前提则是人的内心是否和谐。
人的内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和谐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它能使人们的才智得到全面发挥,使社会全体成员各尽所能,使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可见人内心的和谐就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需要各方面的力量,但是我个人觉得和谐的心灵力量才是最为根本也是最重要的。试想一个心态不平衡的人,总觉得别人有负于他、社会有负于他,他能以和谐的心态去应对他人、处理社会关系吗?纵使社会对于规范秩序的外部力量再强大也无法敌过不和谐的心魔。《老大的幸福》中傅老大正是以一种知足常乐、助人为乐的和谐心境来处理与别人、与兄弟姐妹、与社会的关系。唯其如此,他才把自己的职业——足疗师看得无比的高尚,因为他能给别人带来快乐。
人的内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更高境界。构建和谐社会,强调人与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或许只是客观的和谐,而论及人的内心和谐才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一个高层境界。如果没有人内心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注定只是表面的或低级的。
很多人或许把《老大的幸福》仅仅是当作一个单纯的电视剧在观看,谈笑之余也许留不下什么,而它留给我的感触却很深。
《老大的幸福》教给了我要有一颗好学之心,因为学习是提高个人修养,增加智慧的基础。只有通过学习,人才可以开阔视野、理解他人,更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习是夯实自我和谐的基础。
《老大的幸福》教给了我要有一颗责任心,因为责任感能让人变得更加有秩序。在人生旅途中,我们当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地看待每一件事,并敢于担当。要学会对别人负责,对家庭、社会和国家负责,也要学会对自己负责,一个人人都有责任感的国家将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讲责任凸现和谐自我的作用。
《老大的幸福》还教给了我要常怀一颗宽容之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用宽容之心包容他人,谅解他人,那么人和人心灵的距离将会更加拉近,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才能有更好的环境,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宽容锻造和谐自我的品格。
《老大的幸福》从人的内心和谐视角来探讨社会和谐,以一种深刻而生动的笔触传递了一种“关爱他人,关注并积极践行心灵、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并从中得到自我满足”的高尚幸福观。
若生活中的我们都能以傅老大般宽容的心去包容身边的人和事,能用发现幸福的眼睛去对待你和我,从心底产生和谐之感,那么,相信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平安社会的时代不会很远,社会将会实现真正的和谐!
第四篇:企业管理者首先要追求内心和谐
三种和谐铸就成功企业管理者
--
-----------《和谐拯救危机》观后感
我看了这个节目《和谐拯救危机》,我心里一片澄明。我很感动:有那么多有识之士在为了拯救人类而努力,如净空法师等人许哲等人。人类是迷失了自我,失去了根,才导致社会的混乱,混乱的是社会是现象,而根源是人心。能力和命运形成的良性循环。
关于和谐,有三个层次:人内心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三种都和谐,人生就幸福愉快,否则就会痛苦。我想,最难的就是人内心的和谐,《和谐拯救危机》让我看到了修炼内心和谐的方法和途径:老祖宗那里有我们需要的一切。
企业管理者生活在社会,首先要认识自己,求得自己的身心和谐;然后追求家庭和谐、企业和谐、社会人与人关系和谐;最后与自然的和谐,乃至国家的和谐,求得真正的智慧。通俗的讲一句话:人和自己,人和人,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
首先要认识自己,求得自己的身心和谐
净空法师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解释目前世界各种灾难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法师的理念;‘ 灾难是由人类的妄想、分别、执着,以及人类的贪、瞋、痴、慢、造成的’。也就是说,人类贪婪、争夺、竞争、的行为意识、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破坏和谐与自然的‘磁场’。世界金融危机不断,自然灾害不断,军事冲突不断,就来源于此。如果人人都学习儒、释、道文化,净化人们的心灵、礼让三先,环境自然就会改变,世界就会和谐,各种危机就得到拯救。
不久前,在报纸上曾经读到一篇文章,题目是《重视人的内心和谐》。文章提到温家宝总理去医院探望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在谈到和谐社会建设时,季老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对此,温总理说:“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文章在引用了上面季老和温总理的两段讲话的基础上,一方面提出:“实现人的内心和谐,首先在于自我调节”;同时举例强调:“实现人的内心和谐,还在于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 人的内心和谐或不和谐,实际上是内心的一种感受与体验,就是通常说的心态,也可称作心境。人的心态,无疑属于“内因”。人的心态当然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外部环境,只能属于外因。毛泽东说得好:“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显而易见,人的内心和谐或不和谐,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人的心态,而不是外部环境。
二是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就像有的多大学生接受了别人的资助,连一句道谢的话都没有。很多的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也引起了很多争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实?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很多人已?不知道感恩父母了。我们想一想,一个人连父母这么大的恩德都不能记在心上时时去报答的话,那么对于陌生人的资助,对于社会、国家的帮助,他又怎么可能记在心里,念念不忘呢?在西方发达国家,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事实:一些残疾人受到了政府特别的照顾,政策给他们倾斜很多,但是这些人不仅没有感恩之心,反而还造出一些假的证据,以期从政府那里获得更多的资助。这也是因为他们没有孝心这个根基。
《管仲论相》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怎么样来看一个人。
管仲在年老的时候躺在病榻上,齐桓公来向他请教说:“仲父啊,眼见您病得这么厉害,那您去世以后,我们请?来做宰相比较合适呢?”管仲非常聪明,他知道齐桓公实际上心里已?有人选了,于是他就故意问:“大王啊,您觉得?做宰相比较合适呢?”齐桓公说:“易牙这个人怎么样?易牙这个人对我非常好,非常忠心。有一次,他跟我聊天,问我说:'有什么东西你没有吃过吗?'我回答说:'天下的山珍海味、飞禽走兽我都尝遍了,只有婴儿的肉我没有吃过。'结果他回到家里就把自己亲生的孩子给杀死了,还用他的肉烹制了非常好的佳肴,来供奉给我。你看,易牙这个人爱我比他自己的亲生儿子还要多,对我是不是很忠心啊?这样的人是不是可以做宰相啊?”管仲听了之后摇了摇头说:“大王啊,人情所挚爱的莫过于自己的儿子了,而这个人居然为了讨你的欢心,把自己的亲生儿子都杀掉了,这不是杀子奉君王吗?他的背后肯定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所以这个人你绝对不能用。”
齐桓公听了之后说:“易牙不可以,那么竖刁总可以了吧。竖刁这个人对我也很忠诚,他为了取悦于我,不惜把自己变成了太监,进宫来陪我玩,他爱我胜过了爱自己的身体,这个人是不是可以用呢?”管仲听了之后,仍然是摇了摇头说:“大王啊,这个人也不能够用。人情所珍惜的,莫过于自己的身体了,而竖刁这个人为了取悦于你,不惜自残以求荣,他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大的目的,你一定要小心他,不能够用这个人。”
齐桓公听了之后说:“既然易牙和竖刁这两个人都不行,开方这个人总可以了吧。开方对我也很忠心,他本来是卫国的公子,但是他到了齐国很多年,都没有回去探望一下父母亲,即使是他的父母亲过世,他都没有回去,这个人爱我胜过了爱自己的父母,是不是可以信任了呢?”管仲听了之后,还是摇了摇头说:“大王啊,人生在世对自己恩情最大的人,莫过于自己的父母了。而开方这个人连自己父母的恩情都不能够报答,怎么可能真心实意地侍奉您呢?他这是绝亲以干禄,和自己的父母亲离别,而来求得一点点的富贵荣华。这个人也是不可以用的。”
后来齐桓公没有听管仲的劝告,结果自己死得非常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看人要看根本,要看一个人是否有情义、有恩义、有道义,那就要“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这个用人的方法在日本的企业中一直延续至今,当企业要想把一个人提为中层领导的时候,一定要去探望这个人的父母,看看这个人在家是不是孝子。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拔人才的方法。在《孝?》上也有这样两句话:“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也就是说你不爱自己的父母亲,却爱其他的人,这是与性德相违背的;“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不尊敬自己的父母亲,却尊敬别的人,这也是和礼相违背的。
三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数以万计人的死与水污染有关,食品中毒事件经常发生。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造成这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个方面不可忽视: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三是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四是价值偏见。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至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 集天地之灵气,采万物之精华,勇敢的人类从洪荒时代走到了文明的世纪。人类的智慧创造了经济的奇迹,无知与贪婪却留下了可怕的后果。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地球发出了痛苦的呻吟,善待万物,就象善待我们的朋友;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我们的家园!人类渐渐从噩梦中觉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突如其来的SARS病毒,令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人类应如何对待大自然?人类该怎样与自然和谐共处呢?与自然相通相依,协调一致,和谐共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要思想。建立生态环保型社会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随着我国人口的急剧增长,许多地方都在闹“能源危机”,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无数森林的乱砍滥伐使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势十分严峻。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因此,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家园毁于我们人类自己手中。人类啊,行动起来吧,让我们节约一滴水,保护一棵小草。让天空依然明净,让河水依然清澈,让小草依然碧绿,让花朵依然鲜艳,让阳光依然灿烂,让地球依然生辉!痛定思痛,我们应该选择一条理性发展的道路,呼唤绿色文明,呼唤科学的决策方式,呼唤科学的生产方式,呼唤科学的生活方式。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吧!
第五篇:什么叫做内心强大美文
能够接受最坏的也能享受最好的,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能坦然应对,这种坦然并不是出于无奈的接受,而是心平气和不起波澜的面对。
不需要借助外在物质的东西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安全感,不是开着玛莎拉蒂住着山顶别墅才有从容和气魄,换一身泥衣草房就自卑到尘埃里。
不刻意表达你没有的品质,能真实面对自己,不虚荣不浮夸,不打肿脸充胖子。是穷就是穷矮就是矮,有缺陷就是有缺陷,并且并不因为这些而感到自卑。
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不管是一座破庙还是皇宫。对于事情和看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追求,并不因为一些物质的原因轻易改变自己的价值观。
有自嘲精神,就算生活总是跟你开不怀好意的玩笑,你也有顺水推舟把它变成黑色幽默的蛋定。
能够认识自己是普通的大多数,可能一辈子都是普通的大多数,做不出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壮举,也无法改变世界拯救宇宙,你心态平和的做自己的超人。尽人事听天命的去处理很多问题。
不把自己在生活中受的磨难和苦楚推到梦想身上,这样是很懦夫和逃避的表现。
能分清楚欲望和梦想的区别,对于物质爱情名利等的欲望个需求在一个合适的平衡点,不可太过。
任何事无太多执念,顺势而为。
理解身边不同人不同角色的不同众像,以包容之心对待。将心比心便是佛心
不说硬话,不做软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