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骆驼阅读答案梁实秋
《骆驼》是梁实秋所写的一篇散文,就是借骆驼的形象说人生感慨、思乡愁绪的抒情之作,一些给大家提供了骆驼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参考!
骆驼
梁实秋
台北没有什么好去处。我以前常到动物园走动走动,其中两个地方对我有诱惑。一个是一家茶馆,有高屋建瓴之势,凭窗远盼,一片油绿的田畴,小川蜿蜒其间,颇可使人目旷神怡。另一值得看的便是那两只骆驼了。
有人喜欢看猴子,看那乖巧伶俐的动物,略具人形,而生活究竟简陋,于是令人不由地生出优越感,掏一把花生米掷过去。有人喜欢看狮子跳火圈,狗作算学,老虎翻跟头,觉得有趣。我之看得骆驼则是另外一种心情,骆驼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它的槛外是冷清清的,没有游人围绕,所谓槛也只是一根杉木横着拦在门口。地上是烂糟糟的泥。它卧在那,老远一看,真像是大块的毛姜。逼近一看,真可吓人!一块块的毛都在脱落,斑驳的皮肤上隐隐地露着血迹。嘴张着,下巴垂着,有上气无下气地喘。水汪汪的两只大眼睛好像是眼泪扑簌的盼望着能见亲族一面似的。腰间的肋骨历历可数,颈子又细又长,尾巴像一条破扫帚。驼峰只剩下了干皮,像是一只麻袋搭在背上。骆驼为什么落到这种悲惨的地步呢?难道“沙漠之舟”的雄姿即不过如此么?
我心目中的骆驼不是这样的。儿时在家乡,一听见大铜铃丁丁当当响,就知道是送煤的骆驼队来了,愧无管宁的修养,往往夺门出视,一根细绳穿系着的好几只骆驼,有时是十只九只的,一顺的立在路边。满脸煤污的煤商一声吆喝,骆驼便乖乖地跪下让人卸货,嘴角往往流着白沫,口里不住的嚼反刍。有时还跟着一只小骆驼,几乎用跑步在后面追着,面对着这样庞大而温驯的驮兽,我们不能不惊异地欣赏。
是亚热带的气候不适于骆驼居住。动物园的那两只骆驼不久就不见了,标本室也没有空间容纳它们,我从此也不大常去动物园了。我常想:公文书里罢黜一个人的时候常用“人地不宜”四字,总算是一个比较体面的下台的借口。这骆驼之黯然消逝,也许就类似“人地不宜”之故吧?生长在北方大地的巨兽,如何能局促在这样的小小圈子里,如何能耐得住这炎方的郁焦?它们当然要憔悴,要悒悒,要委顿以死。我想它们看着身上的毛一块块地脱落,真的要变成“有板无毛”的状态,蕉风椰雨,晨夕对泣,心里多么凄凉!真不知是什么人恶作剧,把它们运到此间,使得它们尝受这一段酸辛,使我们也兴起“人何以堪”的感叹!
其实,骆驼不仅是在炎热之地难以生存,就是在北方大陆,其命运也是在日趋于衰微。在运输事业机械化的时代,谁还肯牵着一串串的骆驼招摇过市?沙漠地带该是骆驼的用武之地了,但听说现在沙漠里也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骆驼是驯兽,自己不复能在野外繁殖谋生。等到为人类服务的机会消失的时候,我不知道它将如何繁衍下去。最悲惨的是,大家都讥笑它是兽类中最愚蠢的一个;因为它只会消极地忍耐。给它背上驮上500磅的重载,它会跪下来承受。它肯食用大多数哺乳动物所拒绝食用的荆棘苦草,它肯饮用带有盐味的脏水。它奔走三天三夜可以不喝水,这并不是它的肚子里储藏着水,而是因为它体内的脂肪氧化可以制造出来水。像这样的动物若是从地面上消逝,可能不至于引起多少人的惋惜。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世界,大家所喜欢豢养的乃是善伺人意的哈巴狗,像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舞台上退下去罢!
注:梁实秋,中国现代著名作家。1949年从大陆到台湾,70年代移居美国西亚图,80岁时怀着深深的遗憾重返台湾。
阅读练习
16.为什么作者认为“那两只骆驼”“值得看”?(4分)
17.第2段描写动物园中的骆驼有什么作用?
18.作品借物抒怀。联系全文主旨,请概述出作者在文中两处划线句子中所寄寓的情怀。(4分)
19.有人说这篇散文是作者就是借骆驼的形象说人生感慨、思乡愁绪的抒情之作。你赞同这一说法吗?请结合全文具体作答。
参考答案:
16.因为它们的遭遇与作者类似。4分因为它们的遭遇让作者联想到自己。4分
因为它们引起作者无限感慨。4分因为那两只骆驼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2分
因为它们显得可怜。2分因为它们值得同情。2分
17.第二段描写动物园中的骆驼,第三段描写儿时所见的骆驼,作品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突出了骆驼的悲剧形象。
18.【分析归纳】(6分)
海外游子思归却有家难归的痛苦之情。(6分)
答对下列其中一点得3分
①作者思归(思亲)之情。(3分)
②台湾不适宜自己久居的感叹。(3分)
答对下列其中一点得3分
①游子(作者)有家难归的痛苦之情。(3分)
②对忍辱负重的人(自己)却不容于现实的感慨。(3分)
19.同意,文章以“骆驼扮演的悲剧的角色”为主线,首先描写了骆驼狭小、肮脏的生存环境,表现骆驼被人冷落的处境;再通过肖像描写,突出骆驼生活的艰辛、凄凉;又通过“水汪汪的两只大眼睛扑簌的盼望着能见亲族一面似的”细节,表现自己对回到家乡的渴望,从而完成了骆驼这个拟人化的形象的塑造。这正如作者自己的经历,1949年从大陆到台湾,70年代移居美国西亚图,80岁时怀着深深的遗憾重返台湾。所以说,这篇散文是作者就是借骆驼的形象说人生感慨、思乡愁绪的抒情之作。
第二篇:梁实秋《骆驼》阅读答案
《骆驼》就是借骆驼的形象说人生感慨、思乡愁绪的抒情之作.文章以“骆驼扮演的悲剧的角色”为主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梁实秋《骆驼》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骆 驼
梁实秋
台北没有什么好去处。我以前常到动物园走动走动,其中两个地方对我有诱惑。一个是一家茶馆,有高屋建瓴之势,凭窗远盼,一片油绿的田畴,小川蜿蜒其间,颇可使人目旷神怡,另一值得看的便是那两只骆驼了。
有人喜欢看猴子,看那乖巧伶俐的动物,略具人形,而生活究竟简陋,于是令人不由地生出优越感,掏一把花生米掷过去。有人喜欢看狮子跳火圈,狗作算学,老虎翻跟头,觉得有趣。我之看得骆驼则是另外一种心情,骆驼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它的槛外是冷清清的,没有游人围绕,所谓槛也只是一根杉木横着拦在门口。地上是烂糟糟的泥。它卧在那,老远一看,真像是大块的毛姜。逼近一看,真可吓人!一块块的毛都在脱落,斑驳的皮肤上隐隐地露着血迹。嘴张着,下巴垂着,有上气无下气地喘。(1)水汪汪的两只大眼睛好像是眼泪扑簌的盼望着能见亲族一面似的。腰间的肋骨历历可数,颈子又细又长,尾巴像一条破扫帚。驼峰只剩下了干皮,像是一只麻袋搭在背上。骆驼为什么落到这种悲惨的地步呢?难道“沙漠之舟”的雄姿即不过如此么?
我心目中的骆驼不是这样的。儿时在家乡,一听见大铜铃丁丁当当响,就知道是送煤的骆驼队来了,愧无管宁的修养,往往夺门出视,一根细绳穿系着的好几只骆驼,有时是十只九只的,一顺的立在路边。满脸煤污的煤商一声吆喝,骆驼便乖乖地跪下让人卸货,嘴角往往流着白沫,口里不住的嚼——反刍。有时还跟着一只小骆驼,几乎用跑步在后面追着,面对着这样庞大而温驯的驮兽,我们不能不惊异地欣赏。
(2)是亚热带的气候不适于骆驼居住。动物园的那两只骆驼不久就不见了,标本室也没有空间容纳它们,我从此也不大常去动物园了。我常想:公文书里罢黜一个人的时候常用“人地不宜”四字,总算是一个比较体面的下台的借口,这骆驼之黯然消逝,也许就类似“人地不宜”之故吧?生长在北方大地的巨兽,如何能局促在这样的小小圈子里,如何能耐得住这炎方的郁焦?它们当然要憔悴,要悒悒,要委顿以死。我想它们看着身上的毛一块块地脱落,真的要变成“有板无毛”的状态,蕉风椰雨,晨夕对泣,心里多么凄凉!真不知是什么人恶作剧,把它们运到此间,使得它们尝受这一段酸辛,使我们也兴起“人何以堪”的感叹!
其实,(3)骆驼不仅是在炎热之地难以生存,就是在北方大陆,其命运也是在日趋于衰微,在运输事业机械化的时代,谁还肯牵着一串串的骆驼招摇过市?沙漠地带该是骆驼的用武之地了,但听说现在沙漠里也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骆驼是驯兽,自己不复能在野外繁殖谋生。等到为人类服务的机会消失的时候,我不知道它将如何繁衍下去。最悲惨的是,大家都讥笑它是兽类中最愚蠢的一个;因为它只会消极地忍耐。给它背上驮上500磅的重载,它会跪下来承受。它肯食用大多数哺乳动物所拒绝食用的荆棘苦草,它肯饮用带有盐味的脏水。它奔走三天三夜可以不喝水,这并不是它的肚子里储藏着水,而是因为它体内的脂肪氧化可以制造出来水。像这样的动物若是从地面上消逝,可能不至于引起多少人的惋惜。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世界,大家所喜欢豢养的乃是善伺人意的哈巴狗,像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舞台上退下去罢!
注:梁实秋,中国现代著名作家,1949年从大陆到台湾,70年代移居美国西亚图,80岁时怀着深深的遗憾重返台湾。
16.为什么作者认为“那两只骆驼”‘“值得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末说“像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舞台上退下去罢”,对骆驼的遭遇,句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试简要说出其中的两种。(4分)
18.作品借物抒怀。联系全文主旨,请概述出作者在文中三个划线句句子中所寄寓的情怀。(6分)
19.下列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二段描写动物园中的骆驼,第三段描写儿时所见的骆驼,作品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突出了“不能不惊异”的感受。
B.作品对骆驼的遭遇作了大量的描写,这些描写都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寓主观色彩于客观描写中,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C.作品中的骆驼,可以看成是作者的自况。作者将情感倾注于“骆驼”这一形象,并通过对其遭遇的描述,抒写了自己的人生体验。
D.作品的感情富于变化:先是对动物园里骆驼遭遇的同情,继而是对家乡骆驼的温驯的惊异,最后是对北方大陆骆驼的命运的释然。
E.作品的文字平实,但在平实的字里行间,却流淌着一股源于作者对人生经历的深沉思考而产生的充满悲壮色彩的情感激流。
【参考答案】
16.因为它们的遭遇与作者类似,并让作者联想到自己,引起自己无限感慨;因为那两只骆驼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它们显得可怜,值得同情。
17.表达了对骆驼被迫退出舞台的(1)无奈;(2)失落(惆怅或痛苦);(3)不平;(4)自嘲。
18.海外游子思归却有家难归的痛苦之情。(1)作者思归(思亲)之情(2)台湾不宜自己久居(答对以上一点3分)(3)游子(作者)有家难归的痛苦之情(4)对忍辱负重的人(自己)却不容于现实的感慨(答对以上一点3分)。
19.B C(A文中的对比不是为了“突出‘不能不惊异’的感受”,而是为了突出骆驼的悲剧形象。D对北方大陆骆驼日趋衰微的命运,作者不是“释然”,而是不平与痛苦。E作者的感情基调“悲”而部“壮”。
第三篇:骆驼祥子答案
骆驼祥子答案
1.那个晕倒的老车夫姓(马)(五十五)岁,早上没吃东西,又饿又晕了过去.他有个孙子,后来病死了.2.祭灶那天下午祥子拉曹先生回家,后面跟着一辆(自行车),其实是(侦探).3.祥子刚刚到曹先生家大门,就被(侦探)拦住,这个人原来就是当年抢祥子车的兵匪之一(孙排长).4.(孙侦探)把祥子所有的钱都勒索走了
5.被勒索后的祥子,只落得一身衣服,和
(五)块钱
6.祥子拿了铺盖,逃到(王)家的车夫(老程)那
7.曹先生没有给(阮明)及格的分数,被告发(党部)曹先生在青年中宣传过激的思想
8.在刘四爷生日宴会上,(虎妞)与老爷子吵翻了,决定与祥子结婚
9.在和刘四爷闹翻后,虎妞安排祥子暂时住在冯先生的(顺天)煤厂的铺子里
10.虎妞将喜日顶的是(大年初六)既是好日子,有不忌门
11.结婚后,祥子用(虎妞)的钱又买了一辆新车
12.二强子在去年夏天把女儿(小福子)-----十九岁-----卖给了一个军人,卖了(二百)块钱
13.祥子病了,虎妞到娘娘庙,她求了个神方;一点香灰之外,还有(两三味草药)
14.一场暴雨过后,祥子病了,昏睡了(两)昼夜,最后请了大夫,-扎了两针,服了剂药,醒了过来
15.自从怀孕后,虎妞将作菜作饭的事全托给了(小福子)
16.祥子,小福子,收生婆,连受了虎妞
(三)天
(三)夜
17.虎妞难产,自己出主意,教祥子到德胜门外请(陈二奶奶)---顶着一位虾蟆大仙
18.虎妞在夜里
(十二)点,带着个孩_子,断了气
19.医生来一趟要
(十)钱.接生要(二十)钱,祥子没钱,只好等死
20.虎妞死后,祥子(烟卷)上了瘾
21.祥子自己笨手八脚的拿个打针把(三十多块)钱缝在里面,永远贴着肉的地方
22.立秋时,祥子又拉上包月,主人姓(夏),五十多岁,知书明礼;家里有太太和12个儿女
23.可以投奔的,可依靠的人,祥子心中,只有两个(小福子)和(曹先生)
24.祥子从曹先生那出来,买了个冻结实了的(柿子),他要去找(小福子),一起到曹先生家里
25.除了讲价,祥子一天到晚老闭着口;口似乎专为吃饭喝茶与(吸烟)预备的26.祥子从高妈那里拿到(两)块钱,高妈转脸,她奔了天桥,足完了一天
27.(阮明)是个小矮个,倒捆着手,在车上坐者,像个害病的小猴子;低着头,背后查着两尺多长的白招子
28.人们都在街上看阮明,祥子藏在那清净的城根,他不敢再在街市上走,因为他(卖了阮明)
29.祥子把阮明卖了(六十)块钱,把钞票塞在腰间
30.阮明想用思想换来点钱,他参加了组织洋车夫的工作,就认识了(祥子)
31.老舍在文末说祥子是“,(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第四篇:《骆驼祥子》答案
《骆驼祥子》答案
第一章
1、骆驼。
2、是个较比有自由的洋车夫,这就是说,他是属于年轻力壮,而且自己有车的那一类。
3、三年,一百块。
4、96块。
第二章
1、只关心车,对待战争只当做是谣言,并没有十分在意,心存侥幸。
2、被抓去当兵。
3、磨石山。
4、他伏在骆驼旁边,像兵丁藏在沙口袋后面那样。大兵放弃了骆驼,祥子就成功逃脱了。
第三章
1、他把军衣脱下来:一把,将领子扯掉;那对还肯负责任的铜钮也被揪下来,掷在黑暗中,连个响声也没发。然后,他把这件无领无钮的单衣斜搭在身上,把两条袖子在胸前结成个结子,象背包袱那样。这个,他以为可以减少些败兵的嫌疑;裤子也挽高起来一块。他知道这还不十分象拉骆驼的,可是至少也不完全象个逃兵了。加上他脸上的泥,身上的汗,大概也够个“煤黑子”的谱儿了。
2、卖了骆驼买新车。
3、35块。
4、第一他愿干脆快办完,第二他不相信能这么巧再遇上个买主儿。“
5、对于钱,他向来是不肯放松一个的。
第四章
1、卖了骆驼在小店里病了三天,或许就在那时他与三匹骆驼的关系由梦话或胡话中被人家听了去。一清醒过来,他已经是“骆驼祥子”了。
2、西安门大街人和车厂。
3、父亲:刘四爷:虎相。快七十了,身体硬朗(腰板不弯,拿起腿还走个十里二十里的。两只大圆眼,大鼻头,方嘴,一对大虎牙,一张口就象个老虎。个子几乎与祥子一边儿高,头剃得很亮,没留胡子),人老,心可不老实。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库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账。干这些营生所应有的资格与本领——力气,心路,手段,交际,字号等等——刘四爷都有。大家若是有个急事急病,只须告诉他一声,他不含忽,水里火里他都热心的帮忙,这叫作“字号”。
女儿:虎妞:长得虎头虎脑,因此吓住了男人,帮助父亲办事是把好手,可是没人敢娶她作太太。她什么都和男人一样,连骂人也有男人的爽快,有时候更多一些花样。
4、刘四爷:祥子老实,为人勤快。
虎妞:她说什么,祥子老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别的车夫,因为受尽苦楚,说话总是横着来;她一点不怕他们,可是也不愿多搭理他们;她的话,所以,都留给祥子听。
第五章
1、没有包月,他就拉整天,出车早,回来的晚,他非拉过一定的钱数不收车,不管时间,不管两腿;有时他硬连下去,拉一天一夜。从前,他不肯抢别人的买卖,特别是对于那些老弱残病。现在,他不大管这个了,他只看见钱,多一个是一个,不管买卖的苦甜,不管是和谁抢生意;他只管拉上买卖,不管别的,象一只饿疯的野兽。
2、杨宅。不顺心。四天。
第六章
1、十一点。虎妞。
2、设若当个朋友看,她确是不错;当个娘们看,她丑,老,厉害,不要脸!就是想起抢去他的车,而且几乎要了他的命的那些大兵,也没有象想起她这么可恨可厌!她把他由乡间带来的那点清凉劲儿毁尽了,他现在成了个偷娘们的人!
3、曹先生。非常和气。
4、请祥子后天到他家拉包月。
第七章
1、刘四爷:黄天霸。曹先生:孔圣人。
2、因为虎妞和惦记着寄存在刘四爷那的三十块钱。
3、摔车,曹先生擦破一点皮,祥子满脸都是血。
4、曹先生:认为不是祥子的错,希望祥子赶快洗洗、涂药水。祥子:内疚,认为都是自己的错。
第八章
1、放利钱。没有。
2、方太太,存银行。
3、买一个闷葫芦存钱。
4、虎妞。黑塔。
第九章
1、告诉祥子她怀孕了,希望刘四爷生日那会祥子能来,商量如何让刘四爷同意他俩的婚事。
2、祥子存在刘四爷那的钱。
3、豁上一条命,买酒喝个大醉。
4、“事情的确是不好办,但是总有个缝子使他钻过去。即使完全无可脱逃,他也不应当先自己往泥塘里滚;他得睁着眼,清清楚楚的看着,到底怎样被别人把他推下去。”
第十章
1、祥子“初拉车的时候,摹仿着别人,见小巷就钻,为是抄点近儿,而误入了罗圈胡同;绕了个圈儿,又绕回到原街。现在他又入了这样的小胡同,仿佛是:无论走哪一头儿,结果是一样的。”
2、以前:最理想的事。
现在:拉车的自己“原来不过是个连小水筒也不如的人”!
3、老人力车夫。凄惨的他就是大家自己的明天。
4、“手里用块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
5、光景凄惨,儿子当兵一去不回头,媳妇也走了,剩下自己和孙子小马儿相依为命。
6、“在小马儿身上,他似乎看见了自己的过去;在老者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将来!”“那一老一少似乎把他的最大希望给打破”。
第十一章
1、看到了那个闷葫芦罐儿,认为不能前功尽弃,还是要往正路上走。
2、侦缉队上的人。黄化门左先生那儿。
3、书房里的那几张画。
4、(1)叮嘱太太带小孩和东西来左先生家。(2)等大家离开后,祥子搬到书房睡,那里可以接电话。(3)见事不好,到隔壁王家去躲几天。
5、路上跟踪曹先生的侦缉队员孙侦探。存的钱被孙侦探敲诈走了。
第十二章
1、回到曹家去帮忙看家,并叮嘱高妈让曹先生赶紧离开。
2、示例:小人。身为曹先生的学生,因为曹先生给他不及格,所以整理曹先生平时的言论到党部去告发、陷害他。
3、因为他是个拉车的。一个拉车的吞的是粗粮,冒出来的是血;他要卖最大的力气,得最低的报酬;要立在人间的最低处,等着一切人一切法一切困苦的击打。
4、示例:实诚人。虽然有想到偷曹先生的一点东西弥补损失,但最终没有,因为已经为有愧曹先生的嘱托而悔恨。他害怕自己心灵上有污点,怕别人误会他,还特意叫醒老程为他作证。
第十三章
1、老程建议祥子再去找曹先生,把事情前后告诉他,曹先生“必不能怪你,碰巧还许赔上你的钱!”
2、人和车厂。拉车。
3、祥子:不高兴。“虽然不肯思索,不肯说话,不肯发脾气,但是心中老堵一块什么,在工作的时候暂时忘掉,只要有会儿闲工夫,他就觉出来这块东西——绵软,可是老那么大;没有什么一定的味道,可是噎得慌,象块海绵似的。心中堵着这块东西,他强打精神去作事,为是把自己累得动也不能动,好去闷睡。把夜里的事交给梦,白天的事交给手脚,他仿佛是个能干活的死人。” 虎妞:高兴。见到祥子回来,说话“非常的亲热,她的眼中笑得发了些光。”
4、不领情。“虽然放一天车份是个便宜,可是谁肯白吃一顿,至少还不得出上四十铜子的礼;况且刘四的话是那么难听,仿佛他办寿,他们就得老鼠似的都藏起去。再说,正日子二十七不准大家出车,正赶上年底有买卖的时候,刘四牺牲得起一天的收入,大家陪着“泡”一天可受不住呢!”
第十四章
1、两个事情:主要是因为很多女眷带着小孩来参加他的寿宴,想到自己没有儿子,难过;二是早晨给车夫们摆饭时,祥子差点和人打起来。
2、被刘四爷赶走。一方面觉得解气,一方面又为祥子不平,认为刘四爷过河拆桥。
第十五章
1、虎妞并没有怀孕,她是骗祥子的。
2、天桥。
3、二人对今后生活的的打算不一样。祥子希望自己拉车挣钱; 虎妞希望先和祥子过几天舒服日子,回去求刘四爷,一块过舒服日子。
第十六章
1、愁苦的生活,大家挣扎在生活的边缘上。虎妞有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和得意。
2、看不惯。年十七出去赁车拉车。
3、虎妞愿意花钱买车让祥子去拉车,他又能够慢慢攒钱买车了。
第十七章
1、刘四爷把人和车厂收了,换成钱藏起来享福。
2、嫁鸡随鸡,不过只给祥子钱去买一辆车拉,其他钱还在自己手里攥着。
3、杂院里的二强子。
4、因为卖女儿小福子换来,而因打死老婆才出手。
5、祥子:不很喜欢,觉得不吉祥、别扭。虎妞:喜欢,认为便宜、质量好、新。
6、有。小福子。没有。因为她把小福子的蹂躏看成享受,小福子的困苦她似乎看不见,“帮”着罪恶的社会把小福子往“火坑”里推。
7、不幸福。军官到哪个地方驻扎就安个简单的“家”,买小福子过去当个短暂的“妻子”,还得帮忙做家务。军队一走,就扔下小福子,小福子还得帮忙还欠下的房租。
第十八章
1、虎妞,小福子,祥子,二强子。
虎妞:有了孕,相信怀孕不宜多运动的传统,而且要借此表示出一些身分,所以晚起晚归。小福子:她怕院中那些男人们斜着眼看她,为躲着院中人的注目,所以晚出晚归。
祥子:院里众人的穷说,使他心里闹得慌,他愿意找个清静的地方独自坐着。屋里呢,他越来越觉得虎妞象个母老虎,他一进去就仿佛要出不来气。近来,有小福子作伴儿,虎妞不甚管束他了,他就晚回来一些。
二强子:他晓得女儿的营业,没脸进那个街门。但是他没法拦阻她,他知道自己没力量养活着儿女们。他只好不再回来,眼不见心不烦。
2、“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了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把雨比作箭头、瀑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势之猛、之大,这样的雨让人不处躲藏。
3、拉的客人要求他冒雨把他送到目的地,一个子也没多给。
4、被雨水激病。
第十九章
1、无效。请医生打针吃药。
2、没有。“道路是死的,人心是活的,在入棺材以前总是不断的希望着。”
3、祥子病了,小福子来看他,和他说话,虎妞认为小福子是来“吊棒”的,地方不再借给小福子。小福子没了去处营生,“减价出售”,而虎妞又认为这是小福子在故意气她,所以有客人来,虎妞就扯着嗓子说闲话,让他们难堪,也让小福子吃不住。“小福子晓得这么下去,全院的人慢慢就会都响应虎妞,而把自己撵出去。她只是害怕,不敢生气,落到她这步天地的人晓得把事实放在气和泪的前边。”所以她带着小弟弟过来,给虎妞下跪。
4、祥子虽然懂得省钱,可是虎妞很会花钱。
5、虎妞的岁数大,这又是头胎,平日缺乏运动,而胎又很大,因为孕期里贪吃油腻;这几项合起来,打算顺顺当当的生产是希望不到的。况且一向没经过医生检查过,胎的部位并没有矫正过。折腾了三天,虎妞带着个死孩子,断气了。
第二十章
1、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一落: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
二落:干包月时,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孙侦探骗去,第二次希望破灭。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祥子的命运三部曲是“精神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
2、小福子。因为“她美,她年轻,她要强,她勤俭。”
3、没有。二强子来闹,祥子想到在她的身上看出许多黑影来。“他还喜欢她,可是负不起养着她两个弟弟和一个醉爸爸的责任!”
4、三十来块。
5、生活习惯:以前不吸烟,现在吸上瘾了。
神情态度:以前红扑扑有生气,现在没什么表情,而且几乎没和人说话。
拉车:以前火着心拉买卖,现在淡而无厌一天天混着;以前希望得到光荣和称赞,拉车拼命跑,现在不快不慢、小心翼翼地跑。
为人处事:以前不合群没什么朋友,也不太理会人情世故;现在交了朋友,也懂得随大家玩、尽人情。
6、夏家。不喜欢。因为祥子现在懂得从生活实际去考虑问题了,认为为不靠边的事辞工不像话。
7、夏太太虽然漂亮年轻,但她的神情态度像虎妞那样让祥子觉得可怕。
第二十一章
1、因为祥子虽然“身量还是那么高,可是那股正气没有了,肩头故意的往前松着些,搭拉着嘴,唇间叼着支烟卷。有时候也把半截烟放在耳朵上夹着,不为那个地方方便,而专为耍个飘儿。他还是不大爱说话,可是要张口的时候也勉强的要点俏皮,即使说得不圆满利落,好歹是那么股子劲儿。心里松懈,身态与神气便吊儿啷当。”
2、没有。因为他独自一人时,还会自我反思,会想到自己买车的梦想,会想到小福子,他厌恶自己这样的改变。
3、他爱惜自己的力气,“他不再希望随他们的善心多赏几个了,一分钱一分货,得先讲清楚了再拿出力气来。”
4、刘四爷。虎妞的近况。
第二十二章
1、抢他车的大兵,不给仆人饭吃的杨太太,欺骗他压迫他的虎妞,轻看他的刘四,诈他钱的孙侦探,愚弄他的陈二奶奶,诱惑他的夏太太。
2、喝难喝的茶、吃难下咽的食物。
3、曹先生和小福子。
4、非常高兴。出了曹家,祥子觉得“这一天特别的晴美,蓝天上没有一点云,日光从干凉的空气中射下,使人感到一些爽快的暖气。”因为曹先生不尽帮祥子拿主意,而且还同意让祥子带着小福子一块来曹家工作。
5、因为他找不到小福子,不知道小福子现在如何。
第二十三章
1、老马。白房子。
2、早几个月就上吊自杀了。、3、祥子完全没有了希望,意志消沉。“心中完全是块空白,不再想什么,不再希望什么,只为肚子才出来受罪,肚子饱了就去睡”。
4、“现在,他只顾眼前”。残酷的现实让他如此,“经验告诉了他,明天只是今天的继续,明天承继着今天的委屈。”
5、不会。因为现在的祥子虽然可能吃喝比过去好一些,但是他狡猾他恶,他出卖了自己的人格,而且他的好吃懒做、不检点的生活也让他自己种下了病。更何况,“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过去的祥子虽然有委屈,可是活得像人;而现在的祥子活得就像行尸走肉,而且他自己也会在深夜落泪,他自己也不满意现在的自己。
6、对待车的态度。现在“只要有法子能暂时对付三餐,他便不肯去摸车把。”
第二十四章
1、看阮明被枪毙。
2、这种看客心理很变态、残忍,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3、祥子。他出卖了阮明。
4、阮明是个假社会主义者。当初他为了私利、出于报复心理,出卖、陷害曹先生。他口口声声要革命、为社会做贡献,却在纸醉金迷中沉沦。为了金钱,他出卖了思想,利用祥子,甚至打算在必要的时候牺牲祥子。他是这样的可恶,然而,最后却被同样为了金钱的祥子出卖,也实在可悲可叹。
5、个人主义。
6、“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第五篇:梁实秋《勤》阅读答案
梁实秋《勤》阅读答案2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梁实秋《勤》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梁实秋《勤》阅读答案1勤 梁实秋
勤,劳也。无论劳心劳力,竭尽所能黾勉从事,就叫做勤。各行各业,凡是勤奋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出人头地。即使是出家的和尚,息迹岩穴,徜徉于山水之间,勘破红尘,与世无争,他们也自有一番精进的功夫要做,于读经礼拜之外还要勤行善法不自放逸。且举两个实例:
一个是唐朝开元间的百丈怀海禅师,亲近马祖时得传心印,精勤不休。他制定了“百丈清规”,他自己笃实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面修行,一面劳作。“出坡”的时候,他躬先领导以为表率。他到了暮年仍然照常操作,弟子们于心不忍,偷偷的把他的农作工具藏匿起来。禅师找不到工具,那一天没有工作,但是那一天他也就真个的没有吃东西。他的刻苦的精神感动了不少的人。
另一个是清初的以山水画著名的石谿和尚。请看他自题《溪山无尽图》:“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懒惰。若当得个懒字,便是懒汉,终无用处。……残衲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诵,稍余一刻,必登山选胜,一有所得,随笔作山水数幅或字一段,总之不放闲过。所谓静生动,动必作一番事业。端教一个人立于天地间无愧。若忽忽不知,懒而不觉,何异草木?”人而不勤,无异草木,这句话沉痛极了。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生活,英文叫做vegetate,义为植物的生活。中外的想法不谋而合。
勤的反面是懒。早晨躺在床上睡懒觉,起得床来仍是懒洋洋的不事整洁,能拖到明天做的事今天不做,能推给别人做的事自己不做,不懂的事情不想懂,不会做的事不想学,无意把事情做得更好,无意把成果扩展得更多,耽好逸乐,四体不勤,念念不忘的是如何过周末如何度假期。这就是一标准懒汉的写照。
恶劳好逸,人之常情。就因为这是人之常情,人才需要鞭策自己。勤能补拙,勤能损欲,这还是消极的说法,勤的积极意义是要人进德修业,不但不同于草木,也有异于禽兽,成为名副其实的万物之灵。
【赏析】
勤奋对于人的一生至关重要,而实际情况是,人,总是有惰性。懒是人的天性:早晨起床,被子没叠,算了吧;屋子没收拾,由他去……不要以为这是小事。岂不闻: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
春天的花萌发在冬天的白雪间,秋天的'果实生长在盛夏的枝头上。趁着春天的气息,让我们振作精神,时时鞭策自己,勤勤恳恳,在学业上,在生活上发奋努力,为收获丰硕的果实努力耕耘吧。
从文章第一自然段看,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0.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举的都是和尚的事例,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11.文章第三自然段中有“这句话沉痛极了”三句,联系文意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12.根据作者的阐述,“勤”有什么意义?(回答不超过30 个字。)
参考答案:
9.解析:判断中心论点,关键要看下文的材料(论据)能否紧扣它,它是否表达了作者对议 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参考答案:各行各业,凡是勤奋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出人头地。
10.解析:此题关键是看两个例子与作者观点的对比。
参考答案:勤行善法不自放逸。
11.解析:要联系文章的主旨来回答。
参考答案:人不勤,失去了做人的意义,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这是最令人痛心的。
12.解析:总结全文,这是文章的主旨,对文章前面出现的观点进行归纳即可得出结论。
参考答案:勤能补拙,勤能损欲,勤要人进德修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万物之灵。
梁实秋《勤》阅读答案2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7-20题。(13分)
勤(作者:梁实秋)
①勤,劳也。无论劳心劳力,竭尽所能黾勉从事,就叫做勤。各行各业,凡是勤奋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出人头地。即使是出家的和尚,息迹岩穴,徜徉于山水之间,勘破红尘,与世无争,他们也自有一番精进的功夫要做,于读经礼拜之外还要勤行善法不自放逸。且举两个实例:
②一个是唐朝开元间的百丈怀海禅师,亲近马祖时得传心印,精勤不休。他制定了“百丈清规”,他自己笃实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面修行,一面劳作。“出坡”的时候,他躬先领导以为表率。他到了暮年仍然照常操作,弟子们于心不忍,偷偷地把他的农作工具藏匿起来.。禅师找不到工具,那一天没有工作,但是那一天他也就真个的没有吃东西。他的刻苦精神感动了不少的人。
③另一个是清初的以山水画著名的石豁和尚。请看他自题《溪山无尽图》:“大几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懒惰。若当得个懒字,便是懒汉,终无用处。……残衲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诵,稍余一刻,必登山选胜,一有所得,随笔作山水数幅或字一段,总之不放闲过。所谓静生动,动必作一番事业。端教一个人立于天地间无愧。若忽忽不知,懒而不觉,何异草木?”人而不勤,无异草木,这句话沉痛极了。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生活,英文叫做vegetate,意为植物的生活。中外的想法不谋而合。
④勤的反面是懒。早晨躺在床上睡懒觉,起得床来仍是懒洋洋的不事整洁,能拖到明天做的事今天不做,能推给别人做的事自己不做,不懂的事情不想懂,不会做的事不想学,无意把事情做得更好,无意把成果扩展得更多,耽好逸乐,四体不勤,念念不忘的是如何过周末如何度假期。这就是一标准懒汉的写照。
⑤恶劳好逸,人之常情。就因为这是人之常情,人才需要鞭策自己。勤能补拙,勤能损欲,这还是消极的说法、勤的积极意义是要人选德修业,不但不同于草本、也有异于禽兽,成为名副其实的万物之灵。(选自《梁实秋散文选》浙江文艺出版社20xx年版)
17.请简要归纳这篇文章的论点,并说说作者是如何提出论点的?(4分)
1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不自放逸:
(2)沉痛:
19.百丈怀海禅师和石谿和尚的“勤”各体现在什么地方?(3分)
20.请说出本文两种主要的论证方法,并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案:
(三)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7-20题。
(13分)17.论点:各行各业,凡是勤奋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出人头地。(2分)作者先解释“勤”含义,然后提出“勤”是从事各行各业的人取得成就的不二法门这一论点。之后用出家的和尚都以“勤”作为进德修业的根本来完善论点。(意思对即可)(2分)
18.(1)不放纵自己,贪图安逸。(1分)(2)深刻,令人警醒的意思。(1分)
19.百丈怀海的“勤”体现在以身作则,严格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人生戒律。1.5分)石豀和尚则把“勤”提升到人与禽兽、草木的根本区别,说出了“勤”的本质: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万物之灵,人必须“勤”。(1.5分)
20.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沦证。(2分)以出家人的“勤”为例论证,既典型又有说服力。用“勤”和“懒”作对比,使二者的不同结果更显而易见。通过举例和对比,文章的沦点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2分)
样卷结构及双向细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