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篇一: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个语文园地的第二篇课文。
这一课以韵文的形式,不但形象地讲述四种动物爪(蹄)的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而且语言活泼,富有童趣,读起来琅琅上口。
鉴于本课是本册教材最后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因此在全册便起着“巩固识字,用学到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朗读课文,能提出课文中不明白的问题并能讨论解决”等作用。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己课汇报课进行反思。
一、首先是我的授课思路: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迸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本课时,我牢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其参与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凭借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观赏北方的雪景,一幅幅美丽的雪景把学生带进了大雪纷飞的雪地里,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不时 “哇!—哇!—”地惊叫起来。学生参与的激情被激发了。
(二)、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突破难点。
本课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的爪(蹄)子的不同形状。对于这一点呢,我是通过以下几步来完成的。
1.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对四个小动物在雪地上如何画画,怎么画一目了然。
2.在理解第四句时结合图片理解了小画家的画与自然界里的一些景物是多么相象,然后结合四个小动物,反复诵读,这句话。
3.准备了贴图,让学生到黑板上把脚印对应到相应的动物上。再次检验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
4。采取看图背诵的方法,让学生快速记忆。
(三)、注重课内外相结合。
在课外延伸环节中,我让学生看着下雪的画面,想想雪地里还会来哪些新的小画家,他们会画什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也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这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这堂课我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目标明确:
正确朗读全文,理解课文,感情朗读,了解不同动物的脚印特点。会认其中的11个生字,学写2个生字。对于5,6句还要知道什么是冬眠。
(二)、整堂课“趣”字当头:
无论言谈举止或各环节教学设计,我都围绕一个“趣”字。应该说一节课四十分钟对一年级来说是很漫长的,但这节课却紧紧地抓住孩子们的心,学生们至始至终处于一种高亢的学习状态中,课堂效率极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本节课开课环节创设了如下情境,用课件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雪景图,学习了课文的第一句话。自然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产生了自主学习课文的欲望。良好的开端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开始就让学生进入愉快的学习情境,营造了自主学习的氛围。
在课堂上,我尽量用富有儿童化的语言和肢体语言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看了课文视频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读,培养了学生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又培养了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三)、生字教学扎实,有序
采用集体识记和随文识字相结合的方法,将11个要认的字有侧重地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1.新课开始“啦”的教学,结合标点指导朗读到位
2.在阅读中解决字义的重点,并通过看图理解,组词,联系实际生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字义,使学生学习的方法灵活多样,兴趣盎然。例如:梅的学习:多次反复出现“梅花,赏梅,画梅”等环节。
3.“用”、“几”放在写字教学中,分散学习,分步到位。
(四)、阅读和朗读教学突出,巧妙
针对几个关键句子训练学生朗读的意识,1.第一句突出指导了“下雪啦,下雪啦!”。
2.”瞧,他们不用颜料不用笔,多么了不起的小画家呀!你为他们感到自豪吗? 那就夸夸他们吧!“这个环节中激发了学生自豪地读的情感。
3.“小青蛙在洞里睡着了,我们要不要大声的把他吵醒?”学生在读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会把声音放轻。
三、通过本节课我发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具体问题如下:
1.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应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适时机地向学生抛出便于讨论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议一议中统一思路,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逐步得到培养。
2.另外应引导学生试着在朗读后进行自评、互评,这样学生的评价水平会逐渐增强。
3.没有进行很好的课堂调控,识字练习用时较长,致使课堂说的多,读的少,没有达到预期的朗读效果。
4.教师语言欠缺精练,有时重复学生的回答。
以上是我上了这节课后的一些反思,可能有更多的我还没有认识到。有待于我学习更多的新课标理念,有待于我进行更多的实践和思索。
篇二:《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以韵文的形式形象地讲述了四种动物爪(蹄)子的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语言活泼,富有童趣。教学本课时,我首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让学生都能主动愉悦地去获取新知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下面谈谈教这一课后的一些感想。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到北方的雪景,一幅幅美丽的雪景把学生带进了大雪纷飞的童话世界,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我及时启发学生,让学生谈谈最想在雪地里干什么?因此引出了第一句话,我再次引导,有一群小动物也来到雪地里,他们还是小画家呢?都有谁呢?学生都能从课文插图、课件感受到,很自然地说出答案。
二、读懂课文,突破难点
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就是让学生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四种动物的爪(蹄)子的不同形状。先让学生通过情境感受下雪这样的环境,在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找到谁是“雪地里的小画家”?在这基础上我出示了这四种小动物及它们的脚印,让学生进行连线,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就能不知不觉中突破这一难点。认识了四位小画家之后,同时进一步引出青蛙为什么没参加?让学生明白青蛙是冬眠的动物,所以它没有参加雪地里画画。并向学生介绍还有哪些动物是冬眠的?学生的知识面一下子扩展了许多,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效果。
三、讲授重点,巧用电教。
孩子对小鸡、小鸭、小狗、小马的认识,他们的熟悉来源于生活、电视、动画片和书本等,但对这些动物们在雪地里留下的脚印却不怎么清楚。同时,了解这几个动物脚印的形状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在讲授这段时,结合直观形象的图片让孩子准确地理解了所谓“画竹叶、枫叶、梅花、月牙”实际上不过是小动物们把自己的脚印踩在雪地上留下的痕迹而已。准确地理解了这一点,从而也准确地理解了下一句“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这些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还体会了小画家作画时的高兴自豪感,很轻松的读出了文章的基调。在孩子深深地被小画家们的作品感染的时候,我巧妙设问:“他们能轻轻松松的画出这样美丽的画,这是谁的功劳呀?”接着我回头来学第一句,不用多加指导孩子就读出了 “下雪啦,下雪啦!”的高兴、欣喜、若狂之情。
最后,通过青蛙“他在洞里睡着啦。”创设情境采访睡觉的小青蛙,来了解动物“冬眠”是怎么回事。让学生找找冬眠的动物,并用他们来替下青蛙问一问,答一答。生活处处皆语文,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这也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于是,在课外延伸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会在雪地里画画?他们的脚印又像什么呢?”这些都是课内与课外学习的有机融合,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材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素材,在课前需要备的内容很多,但是那毕竟是一个人的思维,往往有疏忽。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许多课前所设想未及的事情发生。学生的思路往往是不按着老师的思路去走就需要老师去引导。学生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去仔细揣摩和反思的。从孩子们课堂表现来看,这堂课的目标基本达成。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需要什么,喜欢怎样学的角度,采用恰当的教法,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课堂教学。
篇三:《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为一体的儿歌,富有童趣。作者设置下雪的环境,采用拟人的手法,运用形象的比喻,根据几种小动物踩在雪地上的脚印来介绍它们脚印的形状特征:又用设问的形式,指出青蛙没有参加“绘画”的原因,介绍 青蛙需要冬眠的知识。
《雪地里的小画家》以韵文的形式,不但形象的讲述了四种动物爪子和青蛙冬眠的特点,而且语言活泼,富有童趣,读起来朗朗上口。如何让孩子们投入地学习、尽情地朗读,我觉得首先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播放了美丽的雪景图,把学生带入到了大雪纷飞的雪地里,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在启发学生回忆下大雪的时候,看到一片雪白,你的心情怎么样,想做什么?由次激发学生朗读时的喜悦。然后让学生展示读,注意在轻快活泼的语调中,读出“小画家们”兴奋的心情。因为课文里有冬天,又有小动物,所以学生学起来非常有兴趣。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仅突出课文”工具性“的特点,还应突出”人文性“的特点。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以下一些方法来让学生积极参与,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如演示法,在解决”了解四种小动物爪(蹄)的形状“这一教学难点时,则用实物进行演示,这样就使难点迎刃而解。再如读中悟情,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而朗读又贵在一个”悟“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将非常注重学生
对课文的朗读。但在读中,并不是一味地告诉他们该怎样朗读,而是通过自己的范读,请不同学生的个别朗读,给学生创设情景,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心去感受和体会朗读课文时轻快活泼的基调。
通过实践证明,这样做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一、学生们互相评价时往往是站在同一个高度来看问题,这样更直接,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学生们在评价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加深认识,甚至是对问题的理解上升一个层次,从而提高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
三、这样做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在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当然,在教学中学生之间的评价只能是评价的一种,而且有时学生的评价会比较费时,或者有的时候学生往往说不到“点”上,这时候教师就要把握一个“度”,合理地运用这种评价方式,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但是,仍然有遗憾的地方,开始想为孩子们准备头饰,调动他们的模仿欲,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最后因为准备不充分作罢了。所以,再次感觉到,备课需要花的时间精力之多,决不是临时抱佛脚就可以解决的。具体表现以下两方面:
1、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出发点,教师的语言要儿童化,把自己当作他们学习中的一员,去感受,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那么和蔼可亲,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开始想为孩子们准备头饰,调动他们的模仿欲,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最后因为准备不充分作罢了。所以,再次感觉到,备课需要花的时间精力之多,决不是临时抱佛脚就可以解决的。
2、在教学中,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体验和阅读感受,强化感受性、体验性,绚丽多彩的画面,美妙动听的音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学生创设了表达的欲望,从学生的发言中不难看出,学生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在此得到了充分的训练。总之,这课时设计的内容较多,虽然按计划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教学过程有些匆忙,抓的不太实。板书忘记书写了,还是经历太少,继续努力,继续加油。
篇四:《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以韵文的形式,不但形象地讲述四种动物爪(蹄)的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而且语言活泼,富有童趣,读起来琅琅上口。又因为这篇课文和小动物们息息相关,所以孩子们学习起来兴趣特别高。
课的开始,我先用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动态雪景图,引入了课文的第一句“下雪啦,下雪啦!”使孩子们自然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产生了自主学习的愿望。接下来我紧紧抓住课题中的”画家"一词,让学生谈谈画家,谈谈画画,再让学生说说画画都需要哪些工具,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在讲授课文第二段时,我结合直观形象的pp课件,让孩子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让孩子准确地理解了所谓“画竹叶、枫叶、梅花、月牙”实际上不过是小动物们把自己的脚印踩在雪地上留下的痕迹而已。准确地理解了这一点,从而也准确地理解了下一句“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这些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也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还体会了小画家作画时的高兴自豪感,很轻松的读出了文章的基调。最后,通过青蛙“他在洞里睡着啦。”创设情境采访睡觉的小青蛙,来了解动物“冬眠”是怎么回事。
由于在课前需要备的内容很多,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许多课前所设想未及的事情发生。学生的思路往往是不按着老师的思路去走,就需要老师去引导。学生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去仔细揣摩和反思的。从孩子们课堂表现来看,这堂课的目标基本达成。自我感觉特别不足的是,课(实际完成容量)的结构不够圆满。本来是想把它设计成“总—分—总”的样式,(从文本出发——发散——再回到文本)可结果在朗读、背诵环节,因时间不足而有点仓促,总感觉这被放出去的羊群还没收回。另外应再多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表达的空间,让他们想其所想,谈其所谈。
篇五:《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在本学期的教学开放日中,我执教了《雪地里的小画家》。本文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为一体的儿歌,不但形象的讲述了四种小动物爪(蹄)的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而且语言活泼,富有童趣。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语言和兴趣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愉快地接受新知识,获得发展。基于上述认识,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参与。下面谈谈教这一课后的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趣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能有所得。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虽然小,但他们的心中蕴藏了无数的小问题,头脑中积蓄了无数的小问号。因此,在学习中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激活他们的小问号,无疑是落实主体地位,使他们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产生“我要学”这一心理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教学初,我就借助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下雪的场面:雪花纷纷扬扬,大地一片银白,使学生进入情境,接着又精心设计了动画片。“同学们,今天是小白兔乐乐的生日,小伙伴们答应他一大早要到他家做客,可是天下起了大雪,小伙伴们还能来吗?小乐乐可着急了,风停了,雪住了,他推开门一看,高兴极了,原来小动物已经来了,他们还为乐乐画了一幅美丽的画呢!”(课件演示由各种动物的脚印组成的画。)顿时,学生情绪高涨,议论纷纷。“这画真漂亮!”“看,还有梅花呢!”??听着学生的议论,看着学生饱满的热情,我立刻抓住时机问学生:“看到这么美丽的画,你都想知道什么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有了充分想象的空间,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立刻就提出了“这漂亮的画是谁画的?”“它们为什么要画这幅画?”“它们为什么能画得那么好?”“它们是怎么画的?”等等问题。因为活生生的画就摆在眼前,他们有疑可问。接着,板书课题,让学生再依课题来质疑,由眼前的形象思维转移到抽象思维。“谁是雪地里的小画家?”“它们都画了什么?”“它们是怎样画的?”三个问题的提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没有任何的强制措施,也没有任何的点拨引导,他们怎样提就怎样板书,一切都是学生的主观愿望,主观要求。这就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成功感,从而使他们处于一种高度的自我满足,积极愉快的情绪状态之中,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自主释疑,讨论交流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针对这种观点,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我就大胆放手,一句不讲,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思考、讨论的时间,活动的空间。在学习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想回答哪个就回答哪个?想怎样解决就怎样解决?可以自己读书思考,可以离开座位找小朋友商量,也可以四人一组、三人一伙共同讨论??总之,只要能把问题回答出来,怎么学都行,顿时,教室里人声鼎沸,讨论声、争辩声、读书声以及回答出问题愉快的笑声组成了一首美妙的乐曲。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对力所能及又开动脑筋的问题,一旦独立思考,有了正确的结论时,就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所以,我赶紧抓住时机,让他们登台汇报学习情况,使他们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方式之多,让我瞠目结舌,有的是自己说,有的是朋友一块演,有的是小组分工合作,一人说一个??特别是朱奕洁把三个问题的答案别出心裁地编成了儿歌唱了出来。
“小马、小狗、小鸡和小鸭,它们都是小画家。
它们画了竹叶、枫叶、月牙和梅花。
它们的脚呀,真神奇!
走走蹦蹦就能把画画。”
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准确到位,潜力之大,能力之强,令人难以想象。
三、大胆想象,开拓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没有它,创新的鸟儿就不会飞翔。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诗歌中的空白,让他们尽情畅游在想象的空间。
在教学本课时,一改往日语言训练的基本模式,而且利用动画演示小鸡、小狗、小马、小鸭在雪地上绘画的过程,一个个美丽活泼的小动物在洁白的雪地里尽情地蹦啊、跳啊的场面一出现,学生立刻就沸腾起来了。于是,我马上请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给这些小动物配音,才能使它们更加可爱?配音时要注意想象:小动物们心情如何、他们会说些什么等等,学生个个兴趣高昂,一片哗然。“红领巾广播站”开始播音了,“小鸡”程紫颜出现了“叽叽叽,叽叽叽”,我是一只美丽的小黄鸡,我今天高兴极了,因为今天特别漂亮,到处都是白雪,我一定要在这上面画画,你们瞧,我画了什么?告诉你们吧!是竹叶,这是因为呀,我的爪子像竹叶。”“小鸭子”付梓乐双手放在背后,屁股高高翘起,一摇一摆地过来了,他一边笑,一边说:“小朋友们,见到你们真高兴。”然后在地上一边蹦一边唱:“我是小鸭子,嘎嘎嘎,嘎嘎嘎,我今天要来把画画,猜猜我会画什么?大枫叶,嘎嘎嘎。”
班内又是唱,又是跳,气氛热闹极了。在本首儿歌中的结尾,说到“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这里面涉及到的是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冬眠,那么多的动物都在雪地里尽情作画,那小青蛙躺在洞里会想些什么呢?学生们头脑中的想象一下子被激活了,有的说:“小青蛙会想,别急,明年春天我再去和你们玩!”有的说:“小青蛙会想,我要好好休息,明年吃更多的害虫!”有的说:“小青蛙会想,它们画的多好啊!真想去看看!”还有的说:“小青蛙会想,外面的景色真美!但我不能出去,要不会被冻死的”??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儿歌内容的理解,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一举两得。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充分说明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比给予知识本身更重要。然而,我却觉得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仅授之“渔”,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因为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会求知,会做事,会相处,会做人”的高素质的人才。所以,我觉得教师在教学中要授之以“渔场”,即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具体实践的环境,让他们自己能够充分地、主动地、自由地、愉快地在其中思考、琢磨、讨论交流到底如何“捕鱼”?这样,才能使他们有“鱼”可得,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他们的主体地位。
第二篇: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2010学年上学期研究课教学反思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逸景第一小学
欧颖飞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篇富于童趣的课文,全文只有六句话,讲的是一群小画家在雪地里画画的事。课文内容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在本课设计中,我作了以下尝试:
一、注重学生情感和兴趣的调动
学生内心世界是丰富的,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能尽情抒发内心的感触,能够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宣泄。根据学生由于生活在南方,没有看过真正的雪景。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雪吗?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到北方去看雪” 接着课件出示下雪时情景,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大树披着雪,地上盖着雪的雪白的世界!”接着让学生说说看到这美丽的雪景有什么感受,吸引学生的兴趣。游戏是学习知识的有效载体。在识字环节中,我设计“开小火车”、“走迷宫”等多种游戏活动巩固识字,鼓励学生争当“识字大王”。在阅读教学中用“评选金嗓子”这样的比赛形式促进学生朗读,这些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也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二、注重以读为本,自读自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因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学习导语的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阅读过程的展开则是留大量的时间给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评价。这样的设计不但让知识点有机渗透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之中,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还借助课件,让学生感悟“小画家”作画后再读。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竹叶、梅花、枫叶、月牙”这些自然物学生虽然熟知,但与动物脚印之间的联系似乎还有一段思维的距离。为了缩短这段距离,将学生带入思维最近发展区,我适时播放课件:白雪纷纷扬扬落下,伴随着美妙的轻音乐,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在雪地留下清晰的“脚印”,请学生看后再读文。启发学生,提问:你们读懂了什么?这时学生对第二、三句话的理解将豁然感悟,读得更有感情了。
三、注重课内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树立开放意识”是本次课改所倡导的理念之一。生活处处皆语文,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这也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于是,在课外延伸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还有哪些动物像青蛙一样要冬眠?”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会在雪地上画画?它们画的是什么?你能把它们的脚印画一画吗?”这些都是课内与课外学习的有机融合,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总之,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低年级好奇好动的年龄特点,有利于激发童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存在问题,有待改进。
1、没有进行很好的课堂调控,扩展练习用时较长,致使课堂说的多,读的少,没有达到预期的朗读效果。
2、教师语言欠缺精练,有时好重复学生的回答。
以上是我上了这节课后的一些反思,可能有更多的我还没有认识到。有待于我学习更多的新课标理念,有待于我进行更多的实践和思索。
第三篇:《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遵循“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的原则,把重点放在了指导学生朗读上。本课的第一句“下雪了,下雪了!”是朗读的重点。一年级的学生很难领会其中惊喜、愉快的心情。教学时,我首先用一段优美的语言将学生引入情境,然后,又继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迁移生活经验到学习中来。这时,在出示文中的句子让学生朗读,不做任何提示,但学生已把生活中的经验迁移至此,读得很出色,达到感情朗读的境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如,指导朗读最后一句“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了”一句时,我说:“青蛙是益虫,来年开春还会帮庄稼捉害虫。那它现在冬眠,我们能不能去叫醒它?所以,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句话?”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情境中,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教学中精选扩展性练习:
叽叽叽,我是(),我的脚印像(); 汪汪汪,我是(),我的脚印像(); 嘎嘎嘎,我是(),我的脚印像(); 驾驾驾,我是(),我的脚印像()。
老师给他们创设了充分想象的空间,使他们自由地展开想象的翅膀,思维活跃,各个层次的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黄柳青 2011.12
第四篇: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篇一: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潍坊锦绣学校 宋宝丽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个语文园地的第二篇课文。
这一课以韵文的形式,不但形象地讲述四种动物爪(蹄)的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而且语言活泼,富有童趣,读起来琅琅上口。
鉴于本课是本册教材最后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因此在全册便起着巩固识字,用学到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朗读课文,能提出课文中不明白的问题并能讨论解决等作用。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己课汇报课进行反思。
一、首先是我的授课思路: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迸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本课时,我牢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其参与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凭借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观赏北方的雪景,一幅幅美丽的雪景把学生带进了大雪纷飞的雪地里,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不时 “哇!—哇!—”地惊叫起来。学生参与的激情被激发了。
(二)、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突破难点。
本课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的爪(蹄)子的不同形状。对于这一点呢,我是通过以下几步来完成的。
1.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对四个小动物在雪地上如何画画,怎么画一目了然。2.在理解第四句时结合图片理解了小画家的画与自然界里的一些景物是多么相象,然后结合四个小动物,反复诵读,这句话。
3.准备了贴图,让学生到黑板上把脚印对应到相应的动物上。再次检验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4。采取看图背诵的方法,让学生快速记忆。
(三)、注重课内外相结合。
在课外延伸环节中,我让学生看着下雪的画面,想想雪地里还会来哪些新的小画家,他们会画什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也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这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这堂课我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目标明确: 正确朗读全文,理解课文,感情朗读,了解不同动物的脚印特点。会认其中的11个生字,学写2个生字。对于5,6句还要知道什么是冬眠。
(二)、整堂课趣字当头:
无论言谈举止或各环节教学设计,我都围绕一个趣字。应该说一节课四十分钟对一年级来说是很漫长的,但这节课却紧紧地抓住孩子们的心,学生们至始至终处于一种高亢的学习状态中,课堂效率极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本节课开课环节创设了如下情境,用课件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雪景图,学习了课文的第一句话。自然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产生了自主学习课文的欲望。良好的开端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开始就让学生进入愉快的学习情境,营造了自主学习的氛围。
在课堂上,我尽量用富有儿童化的语言和肢体语言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看了课文视频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读,培养了学生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又培养了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三)、生字教学扎实,有序
采用集体识记和随文识字相结合的方法,将11个要认的字有侧重地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1.新课开始啦的教学,结合标点指导朗读到位
2.在阅读中解决字义的重点,并通过看图理解,组词,联系实际生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字义,使学生学习的方法灵活多样,兴趣盎然。例如:梅的学习:多次反复出现梅花,赏梅,画梅等环节。3.“用”、“几”放在写字教学中,分散学习,分步到位。
(四)、阅读和朗读教学突出,巧妙
针对几个关键句子训练学生朗读的意识, 1.第一句突出指导了下雪啦,下雪啦!”。
2.瞧,他们不用颜料不用笔,多么了不起的小画家呀!你为他们感到自豪吗? 那就夸夸他们吧!这个环节中激发了学生自豪地读的情感。
3.“小青蛙在洞里睡着了,我们要不要大声的把他吵醒?”学生在读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会把声音放轻。
三、通过本节课我发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具体问题如下:
1.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应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适时机地向学生抛出便于讨论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议一议中统一思路,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逐步得到培养。
2.另外应引导学生试着在朗读后进行自评、互评,这样学生的评价水平会逐渐增强。
3.没有进行很好的课堂调控,识字练习用时较长,致使课堂说的多,读的少,没有达到预期的朗读效果。4.教师语言欠缺精练,有时重复学生的回答。
以上是我上了这节课后的一些反思,可能有更多的我还没有认识到。有待于我学习更多的新课标理念,有待于我进行更多的实践和思索。篇二: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语言浅显易懂,以诗的形式描写了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画画的事。课文形象地描述了四种动物爪(蹄)的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这篇课文极富儿童情趣,形象生动可爱,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了调动起孩子们对雪的兴趣,我先用创设情境,伴随着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把学生带进了大雪纷飞的雪地里,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随即,我问学生,看到这么美的雪景,你的心情怎么样?你想怎么表达你的高兴心情呢?学生由于前几天亲身的经过,能将下雪后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于是,我就出示了课文的第一句话:“下雪啦,下雪啦!”让学生把自己的高兴读出来。“这美丽的雪景吸引了一群小动物来作画,他们是谁呢?他们在雪地上画了些什么呢?”带着疑问,学生进入了一个如诗如画般的雪地世界里。
在初读环节中,我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朗读课文,在读中初步识字。然后,把生字圈出来自己认读。再同桌互助,互相检查读音。最后是大家交流识字的方法。在识字环节中渗透了多种的识字方法,如:加一笔、换一笔、换部首、形声字规律识字等方法。我还设计“开小火车”、等多种游戏活动巩固识字,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也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这篇课文很适合朗读,我留出了充分读的时间,以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师生合作读、引读、男女问答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例如,在学习课文第四句时,我利用贴画让学生了解了动物作画的成果。我问,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种小动物,你什么都不用就画出了这么美的画,你的心情怎样?带着你的心情来读一读。这样不但让学生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课外延伸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还有哪些动物像青蛙一样要冬眠?”有的学生课外积累的知识很丰富,他们说出了“蛇、狗熊”等动物。于是我让学生仿编诗句,把课文最后两句改成这些动物的名字。在一问一答中,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出发点,教师的语言要儿童化,把自己当作他们学习中的一员,去感受,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那么和蔼可亲,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到教师在课前的备学生是很重要的,一定要从他们平时的生活出发,多准备些授课过程中需要的图片,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当下课后孩子们关上课本还能有声有
色地用童真的声音喊着“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的时候第一次感觉到小小的成就感!
韩霞 2013年12月 篇三:《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柳林一小 周启兰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以韵文的形式形象地讲述了四种动物爪(蹄)子的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语言活泼,富有童趣。教学本课时,我首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让学生都能主动愉悦地去获取新知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下面谈谈教这一课后的一些感想。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到北方的雪景,一幅幅美丽的雪景把学生带进了大雪纷飞的童话世界,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我及时启发学生,让学生谈谈最想在雪地里干什么?因此引出了第一句话,我再次引导,有一群小动物也来到雪地里,他们还是小画家呢?都有谁呢?学生都能从课文插图、课件感受到,很自然地说出答案。
二、读懂课文,突破难点
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就是让学生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四种动物的爪(蹄)子的不同形状。先让学生通过情境感受下雪这样的环境,在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找到谁是“雪地里的小画家”?在这基础上我出示了这四种小动物及它们的脚印,让学生进行连线,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就能不知不觉中突破这一难点。认识了四位小画家之后,同时进一步引出青蛙为什么没参加?让学生明白青蛙是冬眠的动物,所以它没有参加雪地里画画。并向学生介绍还有哪些动物是冬眠的?学生的知识面一下子扩展了许多,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效果。
三、讲授重点,巧用电教。孩子对小鸡、小鸭、小狗、小马的认识,他们的熟悉来源于生活、电视、动画片和书本等,但对这些动物们在雪地里留下的脚印却不怎么清楚。同时,了解这几个动物脚印的形状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在讲授这段时,结合直观形象的图片让孩子准确地理解了所谓“画竹叶、枫叶、梅花、月牙”实际上不过是小动物们把自己的脚印踩在雪地上留下的痕迹而已。准确地理解了这一点,从而也准确地理解了下一句“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
幅画。”。这些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还体会了小画家作画时的高兴自豪感,很轻松的读出了文章的基调。在孩子深深地被小画家们的作品感染的时候,我巧妙设问:“他们能轻轻松松的画出这样美丽的画,这是谁的功劳呀?”接着我回头来学第一句,不用多加指导孩子就读出了 “下雪啦,下雪啦!”的高兴、欣喜、若狂之情。
最后,通过青蛙“他在洞里睡着啦。”创设情境采访睡觉的小青蛙,来了解动物“冬眠”是怎么回事。让学生找找冬眠的动物,并用他们来替下青蛙问一问,答一答。生活处处皆语文,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这也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于是,在课外延伸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会在雪地里画画?他们的脚印又像什么呢?”这些都是课内与课外学习的有机融合,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材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素材,在课前需要备的内容很多,但是那毕竟是一个人的思维,往往有疏忽。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许多课前所设想未及的事情发生。学生的思路往往是不按着老师的思路去走就需要老师去引导。学生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去仔细揣摩和反思的。从孩子们课堂表现来看,这堂课的目标基本达成。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需要什么,喜欢怎样学的角度,采用恰当的教法,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篇四: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语言浅显易懂,以诗的形式描写了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画画的事。小画家们在雪地上留下了不同的作品,而青蛙却正在冬眠呢!课文形象地描述了四种动物爪(蹄)的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这篇课文极富儿童情趣,形象生动可爱,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南方的孩子一般都很少见过雪,他们对雪的了解一般都是从电视上、书本上等渠道得来的。为了调动起孩子们对雪的兴趣,我先用谜语引出雪花,再在实物投影下出示美丽雪景图,伴随着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把学生带进了大雪纷飞的雪地里,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随即,我问学生,看到这么美的雪景,你的心情怎么样?你想怎么表达你的高兴心情呢?学生由于没有亲身的经过,无法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于是,我就出示了课文的第一句话:“下雪啦,下雪啦!”让学生把自己的高兴读出来。学生在教师一次次的引导中,终于体会到了看到下大雪的高兴心情了,“这美丽的雪景吸引了一群小动物来作画,他们是谁呢?他们在雪地上画了些什么呢?”带着疑问,学生进入了一个如诗如画般的雪地世界里。
二、自主学习,合作识字。
在初读环节中,我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朗读课文,在读中初步识字。然后,把生字圈出来自己认读。再同桌互助,互相检查读音。最后是大家交流识字的方法。在识字环节中渗透了多种的识字方法,如:加一笔、换一笔、换部首、形声字规律识字等方法。我还设计“开小火车”、等多种游戏活动巩固识字,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也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三、以读为本,自读自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要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留出了充分读的时间,以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师生合作读、引读、男女问答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例如,在学习课文第四句时,我利用贴画让学生了解了动物作画的成果。我问,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种小动物,你什么都不用就画出了这么美的画,你的心情怎样?带着你的心情来读一读。这样不但让学生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注重课内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树立开放意识”是课改所倡导的理念之一,因此教师要合理地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在课外延伸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还有哪些动物像青蛙一样要冬眠?”有的学生课外积累的知识很丰富,他们说出了“蛇、狗熊、乌龟”等动物。于是我让学生仿编诗句,把课文最后两句改成这些动物的名字。在一问一答中,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五、板书简洁形象。
一年级小朋友是具体形象思维,因此老师的板书,也要力求简单、形象、直观。这课的板书,突出了重点——四种动物及它们的脚印。教师以简笔画的形式画下与脚印相像的事物,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说这些动物是小画家。利用板书,让学生很快就背诵出了“谁画什么”这个句子。
这课时设计的内容较多,虽然是按计划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还可以,但总觉得教学过程有些匆忙,抓得不够实。篇五: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篇一: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和自主识字的能力。识字教学我采用了三步走的模式:互相交流、熟练掌握识字方法多角度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语言环境中识字——字词重组、灵活运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
我首先示范读一遍课文,给学生一个很好的读书导向,并要求学生评评老师读的怎么样。师生平等对话、互相学习、互动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然后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学习生字,学会读文。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识记它吗?”让学生意识到可以通过“读拼音、问>同桌、请教老师、查生字表、猜一猜”等多种方式来认识生字,使学生找到识字途径,为识字奠定基础。接下来 我强化了识字方法的指导,在学生已有的加一加、组词、生活中识字等识字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学习规律性识字的方法(如:啦、啊、吧、呀、哩等语气助词在句子末尾时,一般情况都读半边,而且读轻声。呀、哩是没学过的字,可以作为巩固识字方法让学生猜猜念什么,当然呢除外);讲>故事猜字谜识字的方法(如:“用 ”王安石招用书童的故事)和理解意思、想象识字的方法(如:“睡”字,左边目,右边垂,眼皮垂下来就要睡着了)。然后从认读注音词语到去拼音认读词语,从读词语到以游戏的形式读单字再到读全文,引导学生经历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读、同桌互相读、小老师领读、会读的抢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等多种方式反复再现生字、巩固记忆。从读文中的句子,再读生字重组的新句子,使学生经历认读使用汉字的过程,提升识字的层次,巩固识字的效果。这个过程体现了 互相交流、熟练掌握识字方法多角度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语言环境中识字——字词重组、灵活运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的三步走识字教学模式。
学习写规范字也是一年级>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难点。在指导写字时,我先让学生对学过的容易混淆的字和要学的有共同点的字分别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如“儿”和“几”的比较,“几”和“用”的比较,既区别了形近字,又根据汉字中有相同笔画的特点使写字教学互相联系。然后再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是怎么写的?为汉字的书写规范奠定基础;最后在学生观察辨别后,有针对性的示范、指导书写。
不足:
1.课堂上教师表现的仍然不够镇定自若,总会有走教案的痕迹吗,对于生成的东西不能很好的把握。
2.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激励性不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3.教学的课堂串联语言不够优美。
篇二: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一体的儿童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作者以生动活泼的儿童语言,讲述了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画画的故事。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虽然也利用课件、贴图等辅助工具,将生活带入了课堂,为他们创设了情境,但由于我本身经验不足,没有好好地把握教材,对教学目标的认知还不够清晰,备课的时候没有作好充分的预设,最后导致本节课出现了一下几点不足:
一、课堂上的朗读指导不够扎实。
在课堂将近尾声的时候,我安排了一个齐读课文的环节,可遗憾的是,我现学生的朗读水平没有丝毫地进步。回想整节课的朗读指导过程,感觉最缺乏的就是指导学生有层次地提高。究其原因,我发现课堂上自己给学生自由练读的时间不够多,每次读重点句时,我总是以指名读、齐读的方式进行,这种单一的方式不仅会使学生产生疲倦,而且也减少了学生与课文语言材料接触的机会,更限制了他们朗读个性的发挥。我想,如果我试着让他们自由的练一练、读一读,或者同桌之间比一比,同时提醒要注意表情、语气等,他们肯定会读得更投入,而且与课文的距离也会随之缩小,那么,他们的朗读水平也会随之上升。另外,我觉得自己还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朗读情况进行贴切的评价。其实,朗读的指导也可以通过老师的评价进行,比如在学生读完之后,先肯定他的某一个优点,然后针对他的朗读情况,提出一些建议,如此一来,不仅他本人找到了读好的方法,而且课堂上的其他学生也能明确读好的标准,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二、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把握上,还显得不够合理。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而我却安排了识字和阅读两部分内容。将如此繁多的教学任务放在40分钟之内完成,未免会显得有点紧张,同时,也带来了各个环节落实得不到位的问题,学生的学变成了“走马观花”的学,课堂变成了“走过场”的课堂,于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便成了一个很值得推敲的问题。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了,第一课时的课应该是很扎实的,尤其是生字的教学,绝对不能像二年级那么简单,而是要一步步的落实“音、形、意”这三个要素,比如可以让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读来掌握字音,通过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来掌握字形,通过用上词语宝宝说上一句话来掌握字意等,还可以通过游戏等方式让生字在课堂上不断地再现,让学生通过反复见面来加深的生字的掌握程度。特别重要的是,应该安排写字指导的环节,而且起码要5分钟。
三、主体和实效的问题。
课堂上,总感觉自己对学生不够放心,总是扶着他们,而没有大胆地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探究。比如,在教学生字词的时候,在小老师领读之后,我又自己挑选出其中的后鼻音和翘舌音让学生跟着我读,其实这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找,他们完全有这样的能力。再如,在“青蛙为什么没参加”这一问题上,可以让学生自己说出冬眠的知识,不必要自己解释。教师的任务除了向学生传输知识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引导他们思考,启发他们,在他们充分说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整理,只有这样,才能让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
在课堂的最后,我临时增加了一个拓展的环节,让学生说说雪地里还会来哪些小画家,它们又会画些什么。由于学生事先并没有去查这方面的资料,所以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但如果换一种方式,先由老师出示一些已有的图片资料,再让学生说,也可以把自己想的内容代到课文里去说一说,对课文进行改变,可能这样的处理会更好些,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同时也让课堂显得更加有实效性。
除了以上三大点不足之外,我还有许多零碎的感触。如,上课的时候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调动起自己每一个充满激情的细胞,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让学生真正地融入课堂。又如,在指导学生背诵的时候,也要有一定的层次,可以让他们从部分到整体地背,再到有声有色地背,层层递进。也可以借助根据课文改编而成的歌曲,让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来帮助学生背诵。如,备课的时候不能光想着自己的教案,而要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进行尽可能多的预设,并想好相应的应对措施,否则,实际的课堂效果永远也比不上我们原先所设想的。因为,上课并不是演戏,它虽然有已经设定的环节,却没有一句句既定的台词,40分钟内,有着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在考验着我们的教学机智,所以,如果能做好成分的预设,我们将会更加自信地面对那些考验。
篇三: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以韵文的形式出现的,不但形象的讲述了四种小动物爪(蹄)的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而且语言活泼,富有>童趣。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语言和兴趣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愉快地接受新知识,获得发展。基于上述认识,我在语文教改实践中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参与。下面以我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前游戏铺垫巧设伏笔。上课前我让学生在白纸上画出自己的手印,并引导观察这手印像什么。这一设计,一方面为理解“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提供思维借鉴,使这一教学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而且游戏的形式,畅所
欲言的氛围又充分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奠定了整堂课的感情基调。一下子就把学生从课间玩耍的情境中吸引了过来。
二、电化激趣导入新课。大理学家朱熹认为:“教人未见兴趣,必不乐学”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我乐意,我喜欢”的心境下和老师一起活动,能使整个课堂的教学受到良好的效果。上课一开始,我就播放雪天的景象,随着录像播放,我说:“下雪了,下雪了!大树披着雪,房屋披着雪。雪天雪地,好一个白雪的世界!孩子们,厚厚的雪地在召唤着你,你最想做什么呢?”这样牢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进了大雪纷飞的雪地里,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借学生兴奋之时,我问孩子们:“你们想知道小动物们会在雪地里做什么吗?”进而导入新课。
三、讲授重点,巧用电教。孩子对小鸡、小鸭、小狗、小马的认识,他们的熟悉来源于生活、电视、动画片和书本等,但对这些动物们在雪地里留下的脚印却不怎么清楚。同时,了解这几个动物脚印的形状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在讲授这段时,结合直观形象的图片让孩子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让孩子准确地理解了所谓“画竹叶、枫叶、梅花、月牙”实际上不过是小动物们把自己的脚印踩在雪地上留下的痕迹而已。准确地理解了这一点,从而也准确地理解了下一句“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这些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也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还体会了小画家作画时的高兴自豪感,很轻松的读出了文章的基调。在孩子深深地被小画家们的作品感染的时候,我巧妙设问:“他们能轻轻松松的画出这样美丽的画,这是谁的功劳呀?”接着我回头来学第一句,不用多加指导孩子就读出了 “下雪啦,下雪啦!”的高兴、欣喜、若狂之情。
最后,通过青蛙“他在洞里睡着啦。”创设情境采访睡觉的小青蛙,来了解动物“冬眠”是怎么回事。让学生找找冬眠的动物,并用他们来替下青蛙问一问,答一答。生活处处皆语文,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这也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于是,在课外延伸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会在雪地里画画?他们的脚印又像什么呢?”“你能仿照课文也来编首《雪地里的小画家》儿歌吗?这些都是课内与课外学习的有机融合,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材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素材,在课前需要备的内容很多,但是那毕竟是一个人的思维,往往有疏忽。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许多课前所设想未及的事情发生。学生的思路往往是不按着老师的思路去走就需要老师去引导。学生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去仔细揣摩和反思的。从孩子们课堂表现来看,这堂课的目标基本达成。自我感觉特别不足的是,课(实际完成容量)的结构不够圆满。本来是想把它设计成”总—分—总“的样式,(从文本出发——发散——再回到文本)可结果第四环节”朗读、背诵全文“因时间不足而有点仓促,总感觉这被放出去的羊群还没收回。另外应再多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表达的空间。让他们想其所想,谈其所感受。
第五篇: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是以韵文的形式,不但形象的讲述了四种小动物爪的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而且语言活泼,富有童趣。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迸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本课时,我牢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其参与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凭借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观赏雪景,一幅幅美丽的雪景把学生带进了大雪纷飞的雪地里,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不时 “哇!—哇!—”地惊叫起来。学生参与的激情被激发了。
二、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突破难点。
本课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的爪子的不同形状。对于这一点呢,我是通过以下几步来完成的。
1、是让学生在不是很熟悉课文的情况下,看课件上的下雪图,找找小画家把画画在哪了。这一步设计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先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感受一下雪地这样一个环境。
2、是让学生通过自读,四人小小组合作读等形式找到“谁是雪地里的小画家”?
3、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了这几种小动物及它们的脚印,让学生连线。这样层层递进,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这一难点。
总而言之,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让学生在喜悦中探索,使教学发挥出最高效益。
为了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我让小朋友伸手指表数、上黑板贴画、跟“小画家们”一起游戏,小朋友们学得都很开心。但也有些遗憾,如:课堂效率不是很高,也就是听课习惯不是很好。教师的朗读指导欠佳。还有,应再多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虽然有些遗憾,但当我看到课堂上学生举起的那一只只小手,一双双满怀期待的眼睛,我被他们深深的感动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正是因为有了兴趣这个动力,学生才会有如此期待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