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其实幸福就在脚下爱情诗歌[模版]
幸福就在脚下
当晨露在花瓣间晶莹地闪烁
直到消失得无影无踪
是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
染红了窗棂
我在为谁守候
当葱郁的林间奇山
瀑布连连
双燕比翼
时而盘旋
时而轻言
我在为谁伤悲
当一个个惊雷炸破天空
狂风大作
骤雨瓢泼
一个个蛋大的冰雹
砸向了哪个角落
我在为谁担忧
当夜幕召唤着沉睡
当一只只鸟儿早已归巢
困倦地双眼盯着表针
滴答滴答地
时间仿佛已停止
我在为谁牵挂
当鱼儿离开了水
大雁折断了双翅
星星离开了月亮
鞋子离开了脚
一切都没有了最初的眷恋
谁在为我叹息
踏遍千山万水
逆流而上
苦苦寻觅
梦中的芳草地
暮然回首
灯火阑珊处
依然含笑
其实幸福就在脚下
黎明刺破了黑暗
那一堵堵厚实的砖墙呀
终于也阳光灿烂
雨水的涤荡让他越发坚强光亮
胸前的鲜花
我在为你鼓掌
迷途的羔羊找到了生活的食量
那一片片绿草地
那一汪汪的湖水
还有那可人的小羊羔
是她一生的爱恋
她深深地觉悟
其实幸福就在脚下
第二篇:成才之路就在脚下
前一段时间,我们连结合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强和改进科学文化学习教育的意见》,就战士成才问题进行了“当兵想干啥”的思想调查。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大家希望成才,渴望成才,有成才的强烈愿望。但是,大家对成才的看法和认识却不尽相同。有一部分同志认为到无人机队、通信站或者汽车队等专业技术比较强的单位去工作,学习和掌握一些实用技术,才算是有了成才的条件和基础,对在我们连工作不太安心。更有人感到“当兵,是走对了路,可到咱们警勤连却是入错了门”,甚至有人直截了当地问我:“指导员,我也知道,在部队能够锻炼成才,可在咱们连,天天站岗执勤,到底能成啥才?”
这些想法,归结起来,无外乎是在我们连工作学不到专业技术,成不了才。应该承认,我们连的专业技术特点确实不是很强,但这并不等于说在我们连工作就学不到东西,成不了才。相反,我认为,在我们连工作不仅有望成才,而且大有可为。这就是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讨论的话题:成才之路就在脚下。
看到这个题目,有的同志可能要说,我们小战士一个,再怎么努力也当不了科学家,成不了军事家;在连队,人手少,任务重,甚至连钻一钻电脑、学一学驾驶这样的机会都很少,怎么能成才? 的确,科学家、军事家是人才,一般的同志是当不了;懂电脑、会开车也算是有才,在咱们连,你也不容易有机会都学会。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在咱们连就不能成才。这里面,首先有一个怎样看待人才的问题。
一、怎样看待人才
《辞海》上讲:“人才,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能以其创造性劳动,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做出一定贡献的人。”
从人才的定义上看,它并没有把人才局限在科学家、军事家上,也不仅仅只是懂电脑、会开车。你只要有一技之长,能对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那你就是人才。
那么,怎样看待人才呢?我们应该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人才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相对性
我国著名的华罗庚、陈景润等科学家是人才,我们学院的专家教授是人才。但是,连队的战士中也有人才,你能说连队里做出香甜可口饭菜的炊事员不是人才?通信站确保通信畅通的接线员不是人才?炮连里连发连中的炮手不是人才?
在我所列举的这些人中,有科学家,有专家教授,也有我们普通一兵,这就是人才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关于人才的相对性。我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有一个人对他的朋友说:“我赢了象棋大师和围棋大师。”
朋友惊讶,“你太厉害了!你是怎么赢的?”
那人说:“这还不简单,我与象棋大师下围棋,与围棋大师下象棋,就是这么赢的。”
当然,这只是个笑话。但这个笑话告诉我们,象棋大师之所以称之为“大师”,是因为他在象棋方面有所建树,如果让他改下围棋,就称不上“大师”了。同样一个道理,如果你让华罗庚、陈景润去操作火炮,他们肯定玩不转;反而言之,如果让我们去研究数学,那我们肯定比不上华罗庚、陈景润。所以说,我们立志成才,眼光不能老是盯在科学家、军事家,还有电脑、汽车上。要知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二)人才都是有出息的人
这里所说的“出息”,指的是在所从事的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集体和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我们平常说 “某某同志有出息”,或者说“某某同志出息了”,指的就是他在自己的工作上干出了一定的成绩。
比如说,我们学院无人机队的四级士官巨孝成,他入伍的时候只有初中文化,但他不气馁,先后参加了中专、大专函授和本科自考。他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了13项装备技术革新,成了无人机专业的技术尖子和学院唯一的给本科生上课的“士官教员”。去年,他被评为“全军优秀士官”,名字上了《解放军报》、《科技日报》,战友们夸“巨孝成真有出息”。你能说他不是人才吗?
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连每年入党、立功、受奖和被评为“优秀士兵”的同志,他们都在本职岗位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为连队做出了贡献,都是有出息的人,是连队建设的人才。所以说,作为连队的一名战士,就应该把成才的追求与为连队建设作贡献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你才能走上正确的成才之路,才能做一个真正有出息的人。
(三)人才都是后天之才
人们常把那些才智超群的人称为“天才”,认为这些人后来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由先天带来的。其实并非如此,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天生就是人才。“才干”并不是与生俱来、一蹴而就的,而是靠后天的不断努力而形成的。也就是说,成才是有过程性的,人才成长的过程就是他们不断付出辛苦劳动,进而收获成功的过程。大发明家爱迪生说:“天才,百分之一来自于灵感,而百分之九十九是血汗。”数学家华罗庚说:“发白才知智叟呆……一分辛苦一分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可见,人才都是后天之才,经过后天努力才能成才。应该说,在成才的道路上,大家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只要大家朝着正确的方向和合理的目标去努力,人人都可以成才。
以上,我们一起探讨了什么是人才和怎样看待人才的问题。那么,在咱们连能不能成才呢?答案是肯定的:警勤连的战士也是能够成才的。这就是我要和大家探讨的第二个内容。
二、怎样认识警勤连战士能够成才 前面我已经讲了,咱们连不同于其他专业分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站岗执勤,你可能学不精电脑,也可能没机会学开车。但这并不等于你就学不到知识、长不了能力。事实上,军营里的每一个岗位都与成才的道路相连,成才的最近通道,就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在大家看似平常、单调、枯燥乏味的站岗执勤中,你将磨练出军人特有的思想、意志、品质和作风,你也就由此迈上了成才的阶梯。
为什么这样讲呢?至少有以下三点可以说明:
(一)连队重要特殊的工作任务,可以培养我们成才所需的责任意识
强烈的责任意识,既是成才的基础,也是成才的动力。无论你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责任意识都是必备的基本素质。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担负着大量的警卫、纠察、巡逻以及升旗等任务。能否完成好这些任务,事关学院的安全稳定,事关学院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事关学院的对外形象,事关学院的人才培养。可以说,我们的工作,岗位特殊,责任重大。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学院的大门哨位已成为省城合肥的一道靓丽风景,素有“安徽第一哨”之称;国旗班每天升国旗已成为连队、学院乃至驻地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咱们自己平时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几组片断(插播录像)。从中,不难看出,连队的工作是多么的神圣和庄严,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紧张和充实。长期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对于培养我们的责任意识,激励我们爱岗敬业、砺志成才都是十分有益的。可以说,我们的小连队是个大熔炉,我们连队的小环境是个大课堂。
老一点的同志可能还记得朱本泽,他是我们连2002年退伍的战士。这位同志在刚来到我们连队时,面对整天的站岗执勤,也一度产生过这样那样的想法,后来在连队环境的影响下,靠着对任务职责的深刻理解,热爱上了站岗执勤这份工作,刻意磨练自己,成为了全院上下公认的“警卫标兵”,先后当了班长、入了党、被评为“优秀士兵”、还荣立了三等功。退伍时,正遇上地方银行招聘保卫干事,他第一个被录用。
我这里有他当年的两篇日记。第一篇是他刚到咱们连队时,面对枯燥的哨位,满腹疑虑。他在日记中写到:“新兵连结束后,我被分到了警勤连,主要任务是站岗,现实一下子把我的梦想击碎了,我本来想去战场,谁知却跑来站岗……”经过两年的连队生活,他接受磨砺,感受收获。在接下来的日记中,他道出了另一番心里话:“„工作有分工,干啥都光荣‟,军营有权选择我,而我却不能像逛商店、挑商品那样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只有负责地干好自己的工作,才能算是优秀的士兵。”
讲到这两篇日记,或许有人会问,他的日记怎么会在我手上?那是老兵退伍离队的最后一天,朱本泽穿着已经摘下肩章和领花的军装,带着大红花,握着老指导员的手,热泪盈眶。他说:指导员,我朱本泽能有今天,都是在连队锻炼的结果。马上就要离开连队了,真舍不得。我这有本日记。我把当兵这几年的困惑、感悟和经历都记在了里面。我想把它留在连队,希望对后来的战友有所帮助。老指导员含泪替大家收下了这本珍贵的日记,并传到了我这一任指导员手里。
从朱本泽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连队的成长过程,就是努力培养工作责任感,并把这种责任感转化为爱岗敬业实际行动的过程。他在退伍时能给连队留下日记,说明他的这种责任感,已经转化为他自身的一种内在素质。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才被银行第一个招聘录用。
(二)连队严格艰苦的生活环境,可以磨练我们成才所需的意志品质
俗话说的好,“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温室中栽不出万年松。”艰苦的环境,紧张的生活,每时每刻对军人都是一种考验。正是这种考验,磨练着军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品质。有了这样的意志和品质,在工作和生活中才不会被困难所吓倒,不为挫折所屈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连2003年退伍的溧阳籍战士黎永刚,入伍时连初中都没有毕业,报名参加自学考试,因为文化水平低,对那些深奥的专业知识一时搞不懂,就不想学了,一度放弃了3个多月。但后来我发现他又拿起了书本。有一天,我就问他原因,他告诉我:之所以重新拿起书本,是因为在一次值勤时悟出了一个道理。他说:“那是在一个冬天的晚上,2点钟要起来站岗,虽然极不情愿,但还是起来了。当时天下着大雪,我站在冰冷枯燥的岗台上想:有什么事能难得过大冬天深夜2点起床站岗?还有什么事能比在这冰天雪地里一站两个小时更单调乏味?这些我都能做到,我在学习上为什么就没有这个劲呢?我想,只要我坚持,我就一定能学下来。”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小黎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读完了规定的所有课程,获得了大专文凭。就是因为他有着这股韧劲和执着,退伍时,被深圳的一家公司老总看中。参加工作后,他在思想品德、管理能力和工作作风上的优势很快就显现出来,业绩非常突出,被破格提升为公司副总经理。
他去年给我来过一封信。在信中他说:“虽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乏味枯燥的岗台上站了两年,但我决不后悔,是连队艰苦的环境和紧张的生活磨练了我的意志,锤炼了我的性格,是连队严格的管理、系统的教育,开阔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才干。假如还有机会让我选择的话,我还会选择军营,选择我们的连队。”
通过黎永刚的事,我们应该感到,一个人要想成才,没有毅力是不行的。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你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是不能缺少的。而这些基本素质,在连队尤其是在我们警勤连,你将得到全面的磨练和提高。
(三)连队紧张有序的工作训练,可以培养我们成才所需的实际能力
在我们连队,无论是队列训练、升旗训练、心理训练,还是日常生活管理,我们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进行的是正规化训练和管理,着重培养、练就军人紧张快速、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和组织、管理、协调等多种综合能力。我们每周组织警卫人员模拟营门卫兵处理各种纠纷,并召开勤务分析会,让大家集体会诊,提出最佳处理办法,就是为了锻炼提高大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公勤人员模拟办文、办事,目的是为了培养大家认真、细致、周到的工作作风;我们模拟组织大型活动,让大家自己排兵布阵、模拟连队干部组织训练,目的是为了培养锻炼大家组织管理能力;我们组织有一定技术的放映员、驾驶员、打字员、炊事员分类比武、技能竞赛,目的是为了给大家创造一个竞技环境,做到精益求精。我们这样做,就是要大家在紧张的工作和训练中不知不觉地锻炼能力,提高素质,打好成才的基础。
最近,我作了一次统计,我们连自95年组建以来,先后有400多名同志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过,他们当中有42%的同志受到各种奖励,60%以上的同志通过“两用人才”培养取得中专以上学历或掌握一门实用技能,有12人考取军校。去年退伍的39名战士中,有3人被地方事业单位录用,17人成为地方乡镇企业生产和管理的负责人,有12人利用学到的本领在家乡成为致富带头人。从我们身边看,现在正在研究生队攻读作战指挥学硕士学位的我们的老连长孔祥峰,原来就是我们连的公勤班战士。还有我们院计算机教研室的曲文虎教员,原来也是我们连的警卫排战士。他们的成长进步离不开自身的主观努力,更离不开在连队的锻炼和积累。
以上我和大家一起探讨了怎样看待人才,回答了警勤连战士可以成才的理由。也许有同志会说:“这些问题我已经明白了,但我不知道究竟怎样做才能成才?”下面,我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三、怎样做才能成才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要想成才,关键要靠自己努力。联系咱们自己工作和生活实际,我感到大家应该自觉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立足本职努力干
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是对军人的基本要求。我们不能说为了成才,就把自己的工作丢在一边,这是不对的。要知道,干工作的过程,就是自己成才的过程。
有的同志可能会在心里说:“连队的工作、生活那么紧张,条件有限,甚至可以说是艰苦,压力太大,有时劲头不足。”对此,大家应该非常现实地想一想,我们那些常年在雪域高原、沙漠边陲的战友,与我们所处的环境相比,他们在恶劣的条件下,痴心不改,坚守岗位,创造业绩,可谓是“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与他们相比,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事实上,成才与自然环境没有多大的关系,无论条件怎样,都要干好工作,只要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你就已经走在成才的道路上了。
无数的事实说明,只要有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和严格要求的工作标准,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大家都说在通信站能学到技术,可是通信站尤其是话务班的工作也是很枯燥的,成千上万个电话号码要背,成百上千个问候语每天都要重复,上千条技术数据要熟记,但是她们就是凭着对本职岗位执着的追求,赢得了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的光荣称号。
因此,一个真正的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们都是把成才的着眼点和出发点放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的。如果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干不好,不想干,那你还谈什么成才呢?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二)要挤出时间刻苦学
勤奋学习是成才的前提。我们连队一直坚持有计划地组织大家进行学习,尽可能地为大家创造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但仅靠连队组织是不够的,必须靠自己挤时间,多学一点,学深一点。
有的同志说:“工作那么紧张,每天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哪来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不错,大家每天站岗执勤,苦不苦?确实苦,累不累?肯定累。站岗值勤一天下来6、7个小时,确实想歇一歇,休息一下。而正是在这“歇一歇,休息一下”的过程中,就可能白白地浪费掉许多宝贵的时间。关于业余时间,我粗略地计算过,每天有24个小时,除掉站岗执勤大约7个小时,学习、训练大约3个小时,睡觉8个小时,就餐大约1个多小时,文体娱乐和处理杂务用掉大约1个小时,那么还有近4个小时的业余时间。在大家服役的两年里,业余时间总共有近3000个小时,相当于120天还多。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鲁讯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我们连队已考取军校的12名同志,他们都是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有所成的。我想,只要大家善于“挤”,就能巧妙地抓住稍纵即逝的宝贵光阴,比别人获得更多的时间财富,用来学习求知。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我相信,你将会与众不同。
(三)要自我加压勤锻炼
大家都知道“卧薪尝胆”这个典故,它告诉我们舒舒服服是成不了大事的。我们要想在岗位上有所建树,就要发扬“卧薪尝胆”的精神,自我加压,发奋图强,勤于锻炼。
在我们连队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是有很多锻炼机会的。比如说,当好一名骨干可以锻炼你的指挥和管理能力;当好一名普通的警卫战士,善于妥善处理各种纠纷,可以锻炼你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连队举办活动,你主动承担,可以提高你的组织能力;生活中遇到困难,你想方设法去克服,可以锻炼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你善于自我加压,锻炼的机会可以说无处不在。多一次锻炼,就多了一份成才的积累,也就多了一份成才的希望。
人生从这里启航,成才从这里起步。同志们,不要停留观望,不要怨天尤人,要相信自己,从现在做起,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勤劳的双手一定会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成才之路就在你的脚下。
今天就讲到这里,下课。
第三篇:成功之路就在脚下
成功之路就在脚下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诗人汪国真的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成功之路就在脚下。
年轻的战友大多是怀着美好的憧憬来到军营的。处在青春期的他们,勃发而生种种欲望,如大鹏展翅,如高山流水,如冲浪的风帆,如三月的桃花汛,成为催人进取、确立志向、报国济民、建功立业的强大驱动力。在他们看来,人生之路尽管漫长,但无不充满着浪漫。因而在他们的脑海中,装满着种种大计划、大希望、大梦想,犹如烈酒一样燃烧着他们的血液,使他们兴奋,使他们如醉如痴。于是,他们亢奋的情怀引致贬天讽地笑傲一切,因而多了几分豪气和激情,少了几分沉静和清醒。一旦最初的目的和梦想不能马上实现时,他们就走向另一个极端,悲观失望,不能自拔。殊不知,人生有如五公里越野,爆发型的选手在开始时跑得快,耐力型的选手则后来居上,无论你属于哪一种类型的选手,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朝着既定目标不停地奔跑,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胜利抵达目的地。相反,如果你看到别人遥遥领先时,就心灰意冷,脚底没劲,或干脆停滞不前,那就永远也达不了终点。优秀的水手爱唱“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优秀的军人爱唱“向前向前向前”。因为他们知道,挫折是意志的磨刀石,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到绚丽的彩虹。投笔从戎,人人都有理想,从都有目标,但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不一定相同。学知识学技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做人。思想上有了明镜,行动中就会有方向。也许你的梦想是当一名军官,成为一名将军;也许你的梦想是学一门技术,学到一点本事;也许你的梦想是入党,给自己的军旅生涯增添些光彩,但无论怎样说,要想成功,唯一的办法只能是脚踏实地,拚搏进取,永不言败。
成功之路就在你的脚下。
第四篇:路就在自己脚下
路就在自己脚下:黑龙江小村官成就大事业
2009-04-22 00:00:00 作者:王绘沣 邵„ 来源:黑龙江日报 浏览次数:721 网友评论 0 条眼下正值乡村大忙季节,在海林市海林镇蔬菜村,人们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一个年轻人的身影,他或是骑着摩托车穿梭往来于田间地头,或是钻进大棚温室与菜农攀谈商讨。他叫康伟,许多村民都称...眼下正值乡村大忙季节,在海林市海林镇蔬菜村,人们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一个年轻人的身影,他或是骑着摩托车穿梭往来于田间地头,或是钻进大棚温室与菜农攀谈商讨。
他叫康伟,许多村民都称他“小康”、“康书记”。今年28岁的康伟,出生在海林市海林镇双桥村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对农村的贫穷落后有着深切体会。2004年,他从东北农业大学毕业后,放弃去北京的机会,报名参加了我省“村村大学生行动计划”,回到了家乡海林市并选择了蔬菜村,决心用他所学的知识报效家乡父老。他被海林镇党委任命为蔬菜村党委副书记,开始了两年的农村工作和生活。
蔬菜村是海林市最大的一个行政村,也是海林市乃至牡丹江地区蔬菜产业的龙头村。康伟到任后,充分利用村里1400平方米的“科技楼”,多次协调邀请农业专家、教授到村里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他还依托国际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帮助村民上网宣传,拉客户、找定单。如今全村棚室总面积已经达160万平方米。去年,仅西红柿一项就出口俄罗斯1200多万公斤。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康伟协助村委会建设了海林市最大的蔬菜交易市场,为蔬菜交易提供了平台,年交易蔬菜量达5亿斤,蔬菜产业为全村创收3000多万元。
寒来暑往,一晃儿,康伟到蔬菜村工作已是第5个年头。如今,康伟已经在这里娶妻生子。相比那些在城市里发展的同学,他不感自卑,反而自豪。他说:在这片广阔的田野里,我感受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因为,乡亲们需要我!
骑车走遍了蔬菜村的上万亩耕地。
“尝尝俺们出产的西红柿,出口到俄罗斯呢!”
帮助村民建大棚。
幸福的三口之家。
教村民学上网查信息。
第五篇:成长之路就在脚下
成长之路就在脚下
牟平区高陵镇中心小学孙军
这学期,我读了《教师成长 追溯生命轨迹》这本书,作者在书中借10位教师专业成长的典型事例,阐释了教师如何进行专业化发展。书中既有深刻的教育理论,又有真实的教育案例,给我以深深的启迪。
翻开《追溯生命轨迹》一书,沿着作者齐健老师对教师专业成长思考的脉络,深入研读。我读懂了教育的本质,读懂了教育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懂得了思想是教师的灵魂,教师要做生命的歌者。其中十位齐鲁教育名师成长的事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徐治兴老师研究作文教学,创立了“快速高效作文法”;韩兴娥老师引导学生海量阅读,提高了教学效率;史建筑老师一路与书相伴,提升了自己专业素养;杨屹老师痴迷于课堂教学改革而创立了“情趣教学法”。当我捧读这一位位“名师”成长的感人故事,他们化蛹成蝶的教育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他们专业发展之路也渐渐在我眼前清晰起来。他们在教学实践中都有过自己的困惑,但他们面对困惑没有迷茫,没有等待,更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边走边歌,一路上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绚烂的教改之花。正是因为他们求知若渴,才促使自己去读书学习、实践研究、反思求索,自己成长的同时,学生也得到了生命的成长。他们专业成长的事迹让我懂得了要想使自己成为具有教育思想的“生命型教师”,就必须学习,必须实践,必须反思,把教师专业成长之树植根于自己教育实践的沃土。
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有艰辛,有挫折,有欢笑,也有思索。记得2009年刚调到高陵中心小学的第一个学期期末考试,当成绩出来的时候,我惊呆了,自己与平行班的老师的成绩相差了整整四分,看着眼前的成绩,我有点不知所措。在试卷分析时,我认真查找原因。经过比较,我发现我们
1班的阅读与作文成绩太差,导致我们班的成绩整体下滑。因为与别的老师成绩相差太大,分管学习的王主任找我了解情况,我把自己的分析向领导做了汇报,王主任听后对我说:“既然你发现了问题的所在,那你就要在阅读和作文教学方面多研究,平时要善于学习,要取彼之长,补己之短。”一席话说得我茅塞顿开,同时,我也深切感受到自己知识的贫乏与浅薄。是啊,不学习,心灵之泉就会枯竭,工作也就无“心”可用。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找到永不枯竭的水源。这个水源就是学习、实践、反思。
带着这样的认识,我开始积极投入到读书学习中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窦桂梅教你阅读》等教育理论书籍摆在了自己的案头。开始的时候,我耐着性子去读,自己逼着自己去读。一遍读不懂,再读一遍。白天上课,时间不足,我就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去读。在读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书读过后,没有太多的印象,于是我就边读边写摘抄笔记,在阅读的同时我还常常把自己读书的感受与自己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进行反思和总结。除了阅读教育专业理论书籍,我还观摩名师的教学课例,对他们的课堂教学艺术我认真地看,用心地揣摩。读书和学习让我眼界大开。我发现,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在我的眼前好象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我真实地领略到了语文教学之美,备课变得容易了,课也讲得生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变得浓厚了,每次学校听课,都会得到领导和教师的好评,教学成绩也逐步上升,2010年在区教研室质量抽测中,我们班的语文获得了全区第二名的好成绩。看到这个成绩,看到自己显著的变化,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我和学生们一起得到了成长。我真切的感受到读书学习对于教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虽然我在自己的教育岗位上,只是向前迈出了一小步,但我欣喜地感受到了自己成长的力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读书学习,让我的课堂呈现出生机和活力,让我与学生共成长,也让我的教育生命更丰盈。
如今,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论正不断挑战着我。“时不待我,只争朝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学习的过程是艰苦的,俗语说得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沉下心来,与书为伴,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读完此书,我清晰地记得美国著名作家弗格森曾说过的一句颇为精辟的话“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打开这扇门。”我明白教师的专业成长之门也只能由教师个人开启,专业发展之路也只能以自己的追求去开拓、延展。谢谢齐健老师,他让我懂得了如何开启教师专业成长之门,更让我懂得了教师专业成长之路就在自己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