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未来的路就在脚下
未来的路就在脚下
不要悲伤,不要害怕,未来的路就在脚下,不要迷茫,不要彷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一个希望。充满自信,斩钉截铁,所有的迷雾都会弥散,所有的机遇都会与我们不期而遇。经过短短48小时的拓展训练,虽然没有改变我的外表,但是塑造了我的内心。笑过了,哭过了,汗也流过了,但收获了许多的幸福和感动。有太多的感情无法用言语表露,随着早晨的集结令,我和同学们结伴来到操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军装素裹的同学和两个身穿教练服培训老师。当他们培训我们玩游戏的时候,我看到的是如我一样同学们的灿烂笑颜,我们玩“不倒森林”、“松鼠搬家”,在玩的过程中,所有的难关都在欢笑声中打破了。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培训第二天的末端,才知道一个团队不光靠团结、凝聚的力量才能强大起来,更重要的还有感恩。
这是个哑巴帮盲人过难关的游戏,我戴着眼罩,我不知道那时候是踩着我们队友的身体上过去的。当我看到那个场景时,我当时泪就狂飙了,这种感激、惭愧、感动的感情顿时迸发,我不知道说什么,就觉得很感动。对呀,没有哑巴的帮助,我一个盲人的力量是永远都过不了关的,这如人生,在生活中,没有互相帮助,这样是不会走到成功的尽头的,我懂得了感恩。我感恩父母,是父母从小帮助我洗脸,教我用筷子教我说话;我感恩朋友,是朋友让我体会到这世间除了亲情,也有他们的相伴,也拥有你而流光溢彩;我感恩伤痛,我谢谢他们曾经看轻过我,让我不低头,更精彩地活;我感恩欺骗,是谎言让我有了判断力和洞察力,让我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该做,什么该收手;我感恩所有关心过我的人,我会带着你们队我的爱,展开双翅,像雄鹰一样,直冲而上,俯身直下,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人生路上甜苦和爱我的人,祝福你们一生幸福平安。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第二篇:未来路
未来路
2014届学生毕业典礼
浙大校长林建华的演讲
又是一年毕业季,此情此景成追忆。今天,你们将背起行囊告别母校,从求是园出发,奔向有着无限可能的未来。作为校长,既为你们过去的点滴成长感到欣慰和自豪,更为你们精彩的明天真诚祈愿和祝福!
诸位同学,未来充满未知,也充满期待,光明与黑夜交错,鲜花与荆棘同在。无论怎样,“每一种色彩都应该盛开,每一个梦想都值得浇灌,这就是最好的未来”。
未来路,志存高远。几年前,我曾读到一个很经典的小故事。大卫·安德森和吉姆·墨菲一起到铁路公司工作,20年后,吉姆成了公司总裁,而大卫仍然是普通工人。同事好奇地问其中的原委,大卫感慨地说:“二十多年前,我只为每小时1.75美元的薪水而工作,而吉姆·墨菲却一直为这条铁路而工作。” 故事很小,却耐人寻味,因为这样的故事可能随时发生在我们身边。作为一个学生,如果只为分数而学习,最多能够得到好的分数;但如果为知识、为未来而学,那你会得到更多的知识和感悟,并会得到更好的分数。作为一个公务员,如果只为晋升而奔波,或许会得到渴望的职位;但如果为造福一方而倾力,则还将收获信任与尊重。
事实上,人生的真正赢家总是那些胸怀远大,不断追寻生命真谛的人,他们能够不断超越自我,保持良好的心态,享受其中的乐趣。我希望你们记住:充分利己,最多只能算是谋生,利他奉献,才能成就事业与人生。
未来路,合作分享。过去的几年中,你们学习了很多专业知识和本领;走出校门,你们将面对更多新的挑战,学会合作,学会宽容,与人为善,结伴同行,你们的人生将更加多彩。普林斯顿大学曾做过一项分析,发现在成功的因素中,专业能力、知识和经验只占1/4,而良好的合作和与人为善的精神将更有助于成功。
科学史上有一个经典故事。上世纪50年代,两个机构都在进行DNA结构的研究。
一个是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沃森和克里克,他们两个人合作,研究DNA结构,他们的研究成果被称为二十世纪一个最伟大的发现,两人同时荣获诺贝尔奖。
另一个是加州理工的鲍林。鲍林教授是著名的化学和晶体学家,曾两次获诺贝尔奖,他对化学键有深刻的理解,在专业知识和对问题的理解上,鲍林比沃森和克里克是有利的,但因为DNA双螺旋关键的衍射实验数据是由伦敦另外一个科学家弗兰克林研究出的,而鲍林教授并不了解这些信息(没有跟别人合作),因此错失了DNA结构这个二十世纪一个最伟大的发现。
最近一项统计也发现,超过2/3的诺贝尔奖是通过合作研究获得的。实际上,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团队精神、合作共享都是非常重要的。专业本领只是利用你自身的能量,只能提供一种机会,而合作共享将会给你带来无限外在的能量,给予你更多的可能。
人们常讲,大家都能看得见的机会并不是机会。真正的机会都被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窗户纸,关键在于你是否远见卓识,能够看透这层纸,并还要有一根能够捅破窗户纸的手指。驾驭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独立思考,不怕失败,勇于开拓,不断进取。
亲爱的同学们,借此之际,我还想和你们一起缅怀前几天刚刚去世的吴平副校长,他本应主持今天的毕业典礼,但一场意外夺走了他宝贵的生命。他是同学们尊敬的师长,是老师们亲密的事业伙伴,这些天每个人都沉浸在无比的伤痛之中。千言万语,临别依依。期待你们健健康康,期待你们平平安安,期待你们顺顺利利!
同学们,学校声誉最重要的来源是她培养出来的人,今后请时刻记得:你们的精神将代表浙大精神,你们的高度就是浙大的高度,你们的肩上担着浙大的未来。相信你们,祝福你们!出发吧,孩子们!
第三篇:成才之路就在脚下
前一段时间,我们连结合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强和改进科学文化学习教育的意见》,就战士成才问题进行了“当兵想干啥”的思想调查。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大家希望成才,渴望成才,有成才的强烈愿望。但是,大家对成才的看法和认识却不尽相同。有一部分同志认为到无人机队、通信站或者汽车队等专业技术比较强的单位去工作,学习和掌握一些实用技术,才算是有了成才的条件和基础,对在我们连工作不太安心。更有人感到“当兵,是走对了路,可到咱们警勤连却是入错了门”,甚至有人直截了当地问我:“指导员,我也知道,在部队能够锻炼成才,可在咱们连,天天站岗执勤,到底能成啥才?”
这些想法,归结起来,无外乎是在我们连工作学不到专业技术,成不了才。应该承认,我们连的专业技术特点确实不是很强,但这并不等于说在我们连工作就学不到东西,成不了才。相反,我认为,在我们连工作不仅有望成才,而且大有可为。这就是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讨论的话题:成才之路就在脚下。
看到这个题目,有的同志可能要说,我们小战士一个,再怎么努力也当不了科学家,成不了军事家;在连队,人手少,任务重,甚至连钻一钻电脑、学一学驾驶这样的机会都很少,怎么能成才? 的确,科学家、军事家是人才,一般的同志是当不了;懂电脑、会开车也算是有才,在咱们连,你也不容易有机会都学会。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在咱们连就不能成才。这里面,首先有一个怎样看待人才的问题。
一、怎样看待人才
《辞海》上讲:“人才,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能以其创造性劳动,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做出一定贡献的人。”
从人才的定义上看,它并没有把人才局限在科学家、军事家上,也不仅仅只是懂电脑、会开车。你只要有一技之长,能对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那你就是人才。
那么,怎样看待人才呢?我们应该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人才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相对性
我国著名的华罗庚、陈景润等科学家是人才,我们学院的专家教授是人才。但是,连队的战士中也有人才,你能说连队里做出香甜可口饭菜的炊事员不是人才?通信站确保通信畅通的接线员不是人才?炮连里连发连中的炮手不是人才?
在我所列举的这些人中,有科学家,有专家教授,也有我们普通一兵,这就是人才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关于人才的相对性。我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有一个人对他的朋友说:“我赢了象棋大师和围棋大师。”
朋友惊讶,“你太厉害了!你是怎么赢的?”
那人说:“这还不简单,我与象棋大师下围棋,与围棋大师下象棋,就是这么赢的。”
当然,这只是个笑话。但这个笑话告诉我们,象棋大师之所以称之为“大师”,是因为他在象棋方面有所建树,如果让他改下围棋,就称不上“大师”了。同样一个道理,如果你让华罗庚、陈景润去操作火炮,他们肯定玩不转;反而言之,如果让我们去研究数学,那我们肯定比不上华罗庚、陈景润。所以说,我们立志成才,眼光不能老是盯在科学家、军事家,还有电脑、汽车上。要知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二)人才都是有出息的人
这里所说的“出息”,指的是在所从事的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集体和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我们平常说 “某某同志有出息”,或者说“某某同志出息了”,指的就是他在自己的工作上干出了一定的成绩。
比如说,我们学院无人机队的四级士官巨孝成,他入伍的时候只有初中文化,但他不气馁,先后参加了中专、大专函授和本科自考。他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了13项装备技术革新,成了无人机专业的技术尖子和学院唯一的给本科生上课的“士官教员”。去年,他被评为“全军优秀士官”,名字上了《解放军报》、《科技日报》,战友们夸“巨孝成真有出息”。你能说他不是人才吗?
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连每年入党、立功、受奖和被评为“优秀士兵”的同志,他们都在本职岗位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为连队做出了贡献,都是有出息的人,是连队建设的人才。所以说,作为连队的一名战士,就应该把成才的追求与为连队建设作贡献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你才能走上正确的成才之路,才能做一个真正有出息的人。
(三)人才都是后天之才
人们常把那些才智超群的人称为“天才”,认为这些人后来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由先天带来的。其实并非如此,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天生就是人才。“才干”并不是与生俱来、一蹴而就的,而是靠后天的不断努力而形成的。也就是说,成才是有过程性的,人才成长的过程就是他们不断付出辛苦劳动,进而收获成功的过程。大发明家爱迪生说:“天才,百分之一来自于灵感,而百分之九十九是血汗。”数学家华罗庚说:“发白才知智叟呆……一分辛苦一分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可见,人才都是后天之才,经过后天努力才能成才。应该说,在成才的道路上,大家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只要大家朝着正确的方向和合理的目标去努力,人人都可以成才。
以上,我们一起探讨了什么是人才和怎样看待人才的问题。那么,在咱们连能不能成才呢?答案是肯定的:警勤连的战士也是能够成才的。这就是我要和大家探讨的第二个内容。
二、怎样认识警勤连战士能够成才 前面我已经讲了,咱们连不同于其他专业分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站岗执勤,你可能学不精电脑,也可能没机会学开车。但这并不等于你就学不到知识、长不了能力。事实上,军营里的每一个岗位都与成才的道路相连,成才的最近通道,就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在大家看似平常、单调、枯燥乏味的站岗执勤中,你将磨练出军人特有的思想、意志、品质和作风,你也就由此迈上了成才的阶梯。
为什么这样讲呢?至少有以下三点可以说明:
(一)连队重要特殊的工作任务,可以培养我们成才所需的责任意识
强烈的责任意识,既是成才的基础,也是成才的动力。无论你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责任意识都是必备的基本素质。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担负着大量的警卫、纠察、巡逻以及升旗等任务。能否完成好这些任务,事关学院的安全稳定,事关学院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事关学院的对外形象,事关学院的人才培养。可以说,我们的工作,岗位特殊,责任重大。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学院的大门哨位已成为省城合肥的一道靓丽风景,素有“安徽第一哨”之称;国旗班每天升国旗已成为连队、学院乃至驻地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咱们自己平时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几组片断(插播录像)。从中,不难看出,连队的工作是多么的神圣和庄严,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紧张和充实。长期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对于培养我们的责任意识,激励我们爱岗敬业、砺志成才都是十分有益的。可以说,我们的小连队是个大熔炉,我们连队的小环境是个大课堂。
老一点的同志可能还记得朱本泽,他是我们连2002年退伍的战士。这位同志在刚来到我们连队时,面对整天的站岗执勤,也一度产生过这样那样的想法,后来在连队环境的影响下,靠着对任务职责的深刻理解,热爱上了站岗执勤这份工作,刻意磨练自己,成为了全院上下公认的“警卫标兵”,先后当了班长、入了党、被评为“优秀士兵”、还荣立了三等功。退伍时,正遇上地方银行招聘保卫干事,他第一个被录用。
我这里有他当年的两篇日记。第一篇是他刚到咱们连队时,面对枯燥的哨位,满腹疑虑。他在日记中写到:“新兵连结束后,我被分到了警勤连,主要任务是站岗,现实一下子把我的梦想击碎了,我本来想去战场,谁知却跑来站岗……”经过两年的连队生活,他接受磨砺,感受收获。在接下来的日记中,他道出了另一番心里话:“„工作有分工,干啥都光荣‟,军营有权选择我,而我却不能像逛商店、挑商品那样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只有负责地干好自己的工作,才能算是优秀的士兵。”
讲到这两篇日记,或许有人会问,他的日记怎么会在我手上?那是老兵退伍离队的最后一天,朱本泽穿着已经摘下肩章和领花的军装,带着大红花,握着老指导员的手,热泪盈眶。他说:指导员,我朱本泽能有今天,都是在连队锻炼的结果。马上就要离开连队了,真舍不得。我这有本日记。我把当兵这几年的困惑、感悟和经历都记在了里面。我想把它留在连队,希望对后来的战友有所帮助。老指导员含泪替大家收下了这本珍贵的日记,并传到了我这一任指导员手里。
从朱本泽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连队的成长过程,就是努力培养工作责任感,并把这种责任感转化为爱岗敬业实际行动的过程。他在退伍时能给连队留下日记,说明他的这种责任感,已经转化为他自身的一种内在素质。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才被银行第一个招聘录用。
(二)连队严格艰苦的生活环境,可以磨练我们成才所需的意志品质
俗话说的好,“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温室中栽不出万年松。”艰苦的环境,紧张的生活,每时每刻对军人都是一种考验。正是这种考验,磨练着军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品质。有了这样的意志和品质,在工作和生活中才不会被困难所吓倒,不为挫折所屈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连2003年退伍的溧阳籍战士黎永刚,入伍时连初中都没有毕业,报名参加自学考试,因为文化水平低,对那些深奥的专业知识一时搞不懂,就不想学了,一度放弃了3个多月。但后来我发现他又拿起了书本。有一天,我就问他原因,他告诉我:之所以重新拿起书本,是因为在一次值勤时悟出了一个道理。他说:“那是在一个冬天的晚上,2点钟要起来站岗,虽然极不情愿,但还是起来了。当时天下着大雪,我站在冰冷枯燥的岗台上想:有什么事能难得过大冬天深夜2点起床站岗?还有什么事能比在这冰天雪地里一站两个小时更单调乏味?这些我都能做到,我在学习上为什么就没有这个劲呢?我想,只要我坚持,我就一定能学下来。”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小黎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读完了规定的所有课程,获得了大专文凭。就是因为他有着这股韧劲和执着,退伍时,被深圳的一家公司老总看中。参加工作后,他在思想品德、管理能力和工作作风上的优势很快就显现出来,业绩非常突出,被破格提升为公司副总经理。
他去年给我来过一封信。在信中他说:“虽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乏味枯燥的岗台上站了两年,但我决不后悔,是连队艰苦的环境和紧张的生活磨练了我的意志,锤炼了我的性格,是连队严格的管理、系统的教育,开阔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才干。假如还有机会让我选择的话,我还会选择军营,选择我们的连队。”
通过黎永刚的事,我们应该感到,一个人要想成才,没有毅力是不行的。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你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是不能缺少的。而这些基本素质,在连队尤其是在我们警勤连,你将得到全面的磨练和提高。
(三)连队紧张有序的工作训练,可以培养我们成才所需的实际能力
在我们连队,无论是队列训练、升旗训练、心理训练,还是日常生活管理,我们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进行的是正规化训练和管理,着重培养、练就军人紧张快速、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和组织、管理、协调等多种综合能力。我们每周组织警卫人员模拟营门卫兵处理各种纠纷,并召开勤务分析会,让大家集体会诊,提出最佳处理办法,就是为了锻炼提高大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公勤人员模拟办文、办事,目的是为了培养大家认真、细致、周到的工作作风;我们模拟组织大型活动,让大家自己排兵布阵、模拟连队干部组织训练,目的是为了培养锻炼大家组织管理能力;我们组织有一定技术的放映员、驾驶员、打字员、炊事员分类比武、技能竞赛,目的是为了给大家创造一个竞技环境,做到精益求精。我们这样做,就是要大家在紧张的工作和训练中不知不觉地锻炼能力,提高素质,打好成才的基础。
最近,我作了一次统计,我们连自95年组建以来,先后有400多名同志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过,他们当中有42%的同志受到各种奖励,60%以上的同志通过“两用人才”培养取得中专以上学历或掌握一门实用技能,有12人考取军校。去年退伍的39名战士中,有3人被地方事业单位录用,17人成为地方乡镇企业生产和管理的负责人,有12人利用学到的本领在家乡成为致富带头人。从我们身边看,现在正在研究生队攻读作战指挥学硕士学位的我们的老连长孔祥峰,原来就是我们连的公勤班战士。还有我们院计算机教研室的曲文虎教员,原来也是我们连的警卫排战士。他们的成长进步离不开自身的主观努力,更离不开在连队的锻炼和积累。
以上我和大家一起探讨了怎样看待人才,回答了警勤连战士可以成才的理由。也许有同志会说:“这些问题我已经明白了,但我不知道究竟怎样做才能成才?”下面,我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三、怎样做才能成才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要想成才,关键要靠自己努力。联系咱们自己工作和生活实际,我感到大家应该自觉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立足本职努力干
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是对军人的基本要求。我们不能说为了成才,就把自己的工作丢在一边,这是不对的。要知道,干工作的过程,就是自己成才的过程。
有的同志可能会在心里说:“连队的工作、生活那么紧张,条件有限,甚至可以说是艰苦,压力太大,有时劲头不足。”对此,大家应该非常现实地想一想,我们那些常年在雪域高原、沙漠边陲的战友,与我们所处的环境相比,他们在恶劣的条件下,痴心不改,坚守岗位,创造业绩,可谓是“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与他们相比,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事实上,成才与自然环境没有多大的关系,无论条件怎样,都要干好工作,只要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你就已经走在成才的道路上了。
无数的事实说明,只要有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和严格要求的工作标准,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大家都说在通信站能学到技术,可是通信站尤其是话务班的工作也是很枯燥的,成千上万个电话号码要背,成百上千个问候语每天都要重复,上千条技术数据要熟记,但是她们就是凭着对本职岗位执着的追求,赢得了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的光荣称号。
因此,一个真正的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们都是把成才的着眼点和出发点放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的。如果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干不好,不想干,那你还谈什么成才呢?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二)要挤出时间刻苦学
勤奋学习是成才的前提。我们连队一直坚持有计划地组织大家进行学习,尽可能地为大家创造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但仅靠连队组织是不够的,必须靠自己挤时间,多学一点,学深一点。
有的同志说:“工作那么紧张,每天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哪来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不错,大家每天站岗执勤,苦不苦?确实苦,累不累?肯定累。站岗值勤一天下来6、7个小时,确实想歇一歇,休息一下。而正是在这“歇一歇,休息一下”的过程中,就可能白白地浪费掉许多宝贵的时间。关于业余时间,我粗略地计算过,每天有24个小时,除掉站岗执勤大约7个小时,学习、训练大约3个小时,睡觉8个小时,就餐大约1个多小时,文体娱乐和处理杂务用掉大约1个小时,那么还有近4个小时的业余时间。在大家服役的两年里,业余时间总共有近3000个小时,相当于120天还多。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鲁讯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我们连队已考取军校的12名同志,他们都是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有所成的。我想,只要大家善于“挤”,就能巧妙地抓住稍纵即逝的宝贵光阴,比别人获得更多的时间财富,用来学习求知。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我相信,你将会与众不同。
(三)要自我加压勤锻炼
大家都知道“卧薪尝胆”这个典故,它告诉我们舒舒服服是成不了大事的。我们要想在岗位上有所建树,就要发扬“卧薪尝胆”的精神,自我加压,发奋图强,勤于锻炼。
在我们连队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是有很多锻炼机会的。比如说,当好一名骨干可以锻炼你的指挥和管理能力;当好一名普通的警卫战士,善于妥善处理各种纠纷,可以锻炼你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连队举办活动,你主动承担,可以提高你的组织能力;生活中遇到困难,你想方设法去克服,可以锻炼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你善于自我加压,锻炼的机会可以说无处不在。多一次锻炼,就多了一份成才的积累,也就多了一份成才的希望。
人生从这里启航,成才从这里起步。同志们,不要停留观望,不要怨天尤人,要相信自己,从现在做起,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勤劳的双手一定会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成才之路就在你的脚下。
今天就讲到这里,下课。
第四篇:成功之路就在脚下
成功之路就在脚下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诗人汪国真的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成功之路就在脚下。
年轻的战友大多是怀着美好的憧憬来到军营的。处在青春期的他们,勃发而生种种欲望,如大鹏展翅,如高山流水,如冲浪的风帆,如三月的桃花汛,成为催人进取、确立志向、报国济民、建功立业的强大驱动力。在他们看来,人生之路尽管漫长,但无不充满着浪漫。因而在他们的脑海中,装满着种种大计划、大希望、大梦想,犹如烈酒一样燃烧着他们的血液,使他们兴奋,使他们如醉如痴。于是,他们亢奋的情怀引致贬天讽地笑傲一切,因而多了几分豪气和激情,少了几分沉静和清醒。一旦最初的目的和梦想不能马上实现时,他们就走向另一个极端,悲观失望,不能自拔。殊不知,人生有如五公里越野,爆发型的选手在开始时跑得快,耐力型的选手则后来居上,无论你属于哪一种类型的选手,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朝着既定目标不停地奔跑,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胜利抵达目的地。相反,如果你看到别人遥遥领先时,就心灰意冷,脚底没劲,或干脆停滞不前,那就永远也达不了终点。优秀的水手爱唱“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优秀的军人爱唱“向前向前向前”。因为他们知道,挫折是意志的磨刀石,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到绚丽的彩虹。投笔从戎,人人都有理想,从都有目标,但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不一定相同。学知识学技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做人。思想上有了明镜,行动中就会有方向。也许你的梦想是当一名军官,成为一名将军;也许你的梦想是学一门技术,学到一点本事;也许你的梦想是入党,给自己的军旅生涯增添些光彩,但无论怎样说,要想成功,唯一的办法只能是脚踏实地,拚搏进取,永不言败。
成功之路就在你的脚下。
第五篇:路就在自己脚下
路就在自己脚下:黑龙江小村官成就大事业
2009-04-22 00:00:00 作者:王绘沣 邵„ 来源:黑龙江日报 浏览次数:721 网友评论 0 条眼下正值乡村大忙季节,在海林市海林镇蔬菜村,人们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一个年轻人的身影,他或是骑着摩托车穿梭往来于田间地头,或是钻进大棚温室与菜农攀谈商讨。他叫康伟,许多村民都称...眼下正值乡村大忙季节,在海林市海林镇蔬菜村,人们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一个年轻人的身影,他或是骑着摩托车穿梭往来于田间地头,或是钻进大棚温室与菜农攀谈商讨。
他叫康伟,许多村民都称他“小康”、“康书记”。今年28岁的康伟,出生在海林市海林镇双桥村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对农村的贫穷落后有着深切体会。2004年,他从东北农业大学毕业后,放弃去北京的机会,报名参加了我省“村村大学生行动计划”,回到了家乡海林市并选择了蔬菜村,决心用他所学的知识报效家乡父老。他被海林镇党委任命为蔬菜村党委副书记,开始了两年的农村工作和生活。
蔬菜村是海林市最大的一个行政村,也是海林市乃至牡丹江地区蔬菜产业的龙头村。康伟到任后,充分利用村里1400平方米的“科技楼”,多次协调邀请农业专家、教授到村里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他还依托国际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帮助村民上网宣传,拉客户、找定单。如今全村棚室总面积已经达160万平方米。去年,仅西红柿一项就出口俄罗斯1200多万公斤。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康伟协助村委会建设了海林市最大的蔬菜交易市场,为蔬菜交易提供了平台,年交易蔬菜量达5亿斤,蔬菜产业为全村创收3000多万元。
寒来暑往,一晃儿,康伟到蔬菜村工作已是第5个年头。如今,康伟已经在这里娶妻生子。相比那些在城市里发展的同学,他不感自卑,反而自豪。他说:在这片广阔的田野里,我感受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因为,乡亲们需要我!
骑车走遍了蔬菜村的上万亩耕地。
“尝尝俺们出产的西红柿,出口到俄罗斯呢!”
帮助村民建大棚。
幸福的三口之家。
教村民学上网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