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赴金乡杂文随笔(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15:30: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吊赴金乡杂文随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吊赴金乡杂文随笔》。

第一篇:吊赴金乡杂文随笔

金乡,是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的一个古镇,位于江南垟平原地区,濒临东海湾。我先后两次因赴吊有幸前往,既对这里的风情习俗、历史文化留下印象,也弥补了改革开放前期错过到温州考察学习的遗憾。

第一次是2012年12月23-26日,永益集团林董事长的老母亲去世,我受托代表齐河方面随王总、陈总前去吊唁;第二次是2018年1月7-11日,山东永益公司法人代表王总的家母逝世,我和肖锋一同赶往过去参加丧务。相同的原因,相同的地点,相同的流程,仅是不同的对象,期间顺便考察了这里的民俗和历史。

亡人为大,丧葬礼俗家家躲不开,离不了,而各地各民族的风俗又不尽相同,无论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无非都是在繁琐的习俗中寄托着亲人的哀思。温州一代丧葬习俗格外隆重,“出殡讲究择日,葬议重视排场”,既涵盖了儒、道、佛三大教派的信仰理念,还融入现代元素,尤其出殡这天,长长的送葬队伍中,不仅是亲属子孙,还有邻居好友,而更多的是“吹吹打打”的鼓乐队、管弦队、花圈队,等等,围着金乡街道、沿着护城河转上大半圈,才奔向街西部的山丘安葬。当地流行生前建“寿域”,也就是“活人墓”。在不太高的山坡上,布满了不同规模的坟茔,其造型多为坐椅形状,故又称“椅子坟”。坟冢坐落于草木葱郁的山腰,坟面灰白相间,大概是表达亡灵坐在椅子上尽享冥寿、坐赏山水、“仁者乐山”的意蕴。但是从生态环保角度来看,似乎有些另类风景,那就另当别论了。

据资料记载,金乡镇系明朝时期的军事卫城,是浙南抗倭重镇,具有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最鲜明的卫城标志就是城墙、护城河,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城防格局。漫步金乡街巷,最能感受到的是“现代化与传统特色的融合”,时代风尚中散发着乡土气息,古老的宅院、狭窄的胡同,来来往往的“摩的、黄包车”,繁荣的商贾门店,灵巧的加工作坊,异步异色,魅力无限。遗憾的是未能看到旧城墙,只见到宽阔清澈的护城河,围绕着古老的街市涌流,很自然的将金乡划为“城内城外”,整个古镇大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令人禁不住的驰骋想象。

在金乡的迎旭路,有处古建筑方宅,占地1500平方米,院内坐北朝南的二层小楼,砖木混构,青砖砌筑,彩绘雕饰,古朴典雅,具有独特典型的欧洲“巴洛克”风格,2004年被改造为“金乡镇博物馆”。在这里进一步了解到一些历史文化、民间传说,尤其是一首关于城池风貌的民谣,最能体现金乡特色:“一亭二阁三牌坊,四门五所六庵堂,七井八巷九顶桥,十字街口大仓桥”。图景布墙,栩栩如生,人们看后就想着按图索骥,实地考究一番这些古建筑。然而很遗憾,多数古建筑已经不复存在,留下的仅是古迹或者复原仿建。我们能看到仅是“四门三牌坊”,很有考究的是“八巷”,据介绍,建城当初是按照“八卦乾坤”的核心部分“一卦六爻”设计的,后加了马巷、牛巷,形成八条胡同。岁月沧桑,建筑更迭,但是其框架至今保存完好,古城风貌,多彩新姿。

在金乡期间,虽不以游玩为主,但仍有较多空闲时间,集团的缪存宝、陈钦波老总和李永松主任及老同事潘昌锁先生,既热情接待安排,还带我们游览了狮山公园、梅峰公园,参观了金乡“小商品、大市场”,考察了当地的家庭工业。这里不愧被誉为“温州模式”的发源地之一,民营经济格外活跃,前店后厂,户户有老板,从“四小商品”起步,逐步壮大规模,基本形成了“复合材料、包装印刷、塑料薄膜、商标标识”四大支柱产业和“笔记本、台挂历、文具盒”三大全国性生产基地,现在比较有名的金乡企业主,绝大多数是从家庭工业的主人起步的,为金乡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凡到过金乡的外地人,在听当地居民语言交流时,就会感觉这里的方言很有意思,“女声柔婉,男声慷慨,高音调,快语速”,并且交织着“蛮话、金乡话、闽南话”三种不同方言,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交流者自由自在,不懂的听者就像听“鸟唱”。据介绍,现在依然流行的“金乡话”,主要集中在护城河以内,在语言学上称之为“方言岛”现象,它与金乡设卫的军事移民有密切的关系,属于北部吴语与官话、苍南方言长期混合使用后形成的一种独特方言,在全国极为罕见,可算的上金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方言能否传承下去,就是另回事了。

吊赴金乡两次行,闲暇漫步觅卫城。古镇风貌多新姿,难忘江南一片情!

草草几笔,记下行程,留住印象,感谢友人,足矣!

第二篇:吊诡杂文随笔

这个词之前听涛哥说了很多次了,今天才在kindle上看到正确的写法。百度了一下,原来是“诡异”的近义。

最近其实没什么紧迫的事,大约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却时常感觉压力很大。婆婆妈时常透露出想抱孙子的企盼,而在诊所接触各路熊孩子后与日俱增对孩子的憎恶,就像一股麻绳两条筋,不断在心头纠结。想找涛哥讨论,可不巧近日一直头痛,感冒未愈。

路上等地铁的时候还曾绝望地想,婚姻到底是为了满足什么?经济方面?精神方面?貌似我一面也不沾边。娘家这边的亲戚朋友一直不解为何在人生转折点选择结婚,而婆家那边则催婚后紧接着开始念叨孩子的事。让我这个等待着即将独立生活扛起人生方方面面的人,开始质疑婚姻的实质。明面上是时候到了该履行手续,实际则依然懵懵懂懂走进围城。是的,围城,一座切断了未来无数可能的城。

不少人说,你去了港大,世界一流学校,见识的人更多,为何不给自己新的选择。解释了那么多,无非离不开“爱”一字。爱是什么,我说不清楚,只知此时自己爱着,不想放手。

不少人爱替别人担忧,而我虽是一名悲观浪漫主义者,却深深明白不要随意透支痛苦的道理。要我怎么消解你们的担忧?要我诅咒发誓么?你们信么?

与体检中心谈合同时,已学到,合同就是,利来则聚,利分则散。婚姻和合同似乎又有些许相似之处吧。此刻爱着,则聚;其他事情,没有发生的情况下,你能预知多少呢?

还有一项压得喘不过气的就是工作。并不是说工作累,而是太轻松。真不敢想象,要是没收到offer,此刻的我即将面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鲜有希望的小诊所干着不紧不慢的活,拿着刚刚满足温饱的工资,抬头,看得到哪里才是路?

也许,没有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吧。本来计划干到5月底,怎料涛哥说他六月不空,蜜月只能暂时顺延到八月。而不工作我又能干嘛呢?也在留意合适的机票,期待自己策划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样也好,很多事情参不破,证明红尘为了。为了参破,好好活着。

第三篇:吊饰,木,玉人杂文随笔(范文)

他不懂,为什么那人要给他这枚玉人挂饰。

玉人是一对的、照他俩的样子刻,彼此持有对方的模样。旁边挂着一块小木牌,「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轻抚着那似嘲讽的十六个字,他看着白马上那人身着大红色喜服的英姿,后头跟着一顶花轿,唇角勾起无限怅然。

那人口口声声说爱他,终究……要与哪家的姑娘结婚了吗?

既然如此,他付出的真心实意,算什么?那人所言的「爱」……又算什么?

他背过身,不愿再看。他无法真诚地去祝福那人,只能离那人越远越好,远到他俩再也见不到彼此。

现在就走吧。他咬牙下了决定,抬脚欲离,一股强劲力道却突然将他往后一拽──

他被迫撞进一个温暖而熟悉的怀中,鼻间充斥淡淡的草药味,平稳的心跳令他莫名心安。

「怎么……」

他瞬间懵了,而那人低沉的嗓音于他耳畔响起:

「媳妇儿,去哪呢?不上轿吗?」

第四篇:晚安杂文随笔

武汉久违的连夜雨 让我回归于幼年时的习惯

随手翻起一本搁置很久的书 慢慢翻看

脱离电子产物的时光 原来也过的飞快

我愿意与自己对话 以各种方式

看过去的划线与注解 “嘲笑”当时自己的心境

当时的感受开始慢慢浸透此刻的灵魂

突然想起在很久以前的多个夜晚

下雨时钟爱起身拉开窗帘 看透彻夜空的闪电

听雨声敲击在屋檐的滴答声 以静默 陪伴

书籍就像一面镜子 它一直在那 投射出不同时期的自己 传达的价值观不@知不觉在变 当时觉得晦涩难懂的文字 在阅历不断加深时慢慢显化真意 又或者是当下的真意 热爱每一个时期的自己

当感觉快要迷失方向的时候就要开始快点与自己对话了习惯在晚睡的夜里提醒我 不要丢失童真 即使看的透彻也要继续往前走 每一个人都在往前 马不停蹄 像大家都渴望找到灵魂伴侣一样 即使不知道它是否存在 也仍然积极寻找 这可以看作一种勃勃的生命力量 有所追求的好事 脱下外表光鲜的皮 是否还能够认清二十多岁的自己的内心呢?被越来越多的事物所束缚 每天又有太多人来动摇自己的世界观 要怎么使它健全且不动摇 很难但需要坚持做到。

越来越少的软件可以单纯的书写,或许不久要回归带着墨香的笔记本了把,打下这段文字时窗外有撕裂的哭声与雨声相承,听不出来男女,不知道什么情况,持续了好久打断思路,准备去冲一杯速溶咖啡就睡了。

第五篇:一条路杂文随笔

公司“退城进园”搬迁到了离市区几十公里以外的新园区,虽然大家对搬迁工作早就有了准备,但正式确定了搬迁日期,又适逢年关,各项事务冗杂,不免显得紧张忙碌。

市区到新园区有班车往返,单程大约一个小时。

每天早上,闹铃要较之前提前一个钟点,才不致贻误班车,谁愿意将暖被里的酣梦截短一个钟头呢?除非他是个傻子!

哪家公司会录用傻子呢?

清早从家里出门到班车站点,有两条路线选择,一个在东一个在西,以脚力来计,大致相同。

更愿意走东面,迎着晨曦。

天还没有大亮,沿街的门面大多没有开张,早点铺已开始营业。虽是一条小街,吃食却颇为丰盛,当地特色的道和顺的大包子、老东门糁汤、谢家馅饼;外埠的兰州拉面、沙县小吃、南京灌汤包亦是顾客盈盈。我习惯自己在家里做早点,所以从未进去过哪一家买过什么,但那热气腾腾的香味与店家一大早热气腾腾的勤勉总是让我感到亲近与踏实。

大悲庵颇有些历史,那灰墙朱门锁着我无尽的好奇,却从未踏进去看过。逢初一、十五,庵门早开,一清瘦尼姑在阶下清扫,看上去年龄不大,薄唇抿着并无表情,一位年长的尼姑整理着安放在庵门外的香火摊,香烛火纸一应俱全供香客选购,回转身又将一侧的一副一米多高的金属支架往前挪了挪,近前看时,上面红纸黄字“外香莫入”赫赫醒目。安放妥当,那老尼便满意的坐在摊位后面,像守护她的信仰一样守护着她的生意。

会通桥下的河水早已冰消雪融,翠碧的绿波映出岸边萌动的春柳。每天和榆叶梅打着招呼,花苞却紧敛一如美人不说话,才仅仅隔了一个周末呢,再去看时,枝头繁花已烂漫到难管难收。

河边的小公园简静安适,虽有不少早起晨练的人,却并不喧闹,连那太极音乐都极轻缓柔和。不知何处来的一泓泉水,由假山处汩汩流着,激荡出碎玉般的声响。三足亭对着有两丛绿竹,在这轻寒料峭的春晨,那扑人眉宇的浓翠赶走了因早起而滞缠的一点儿困意,生命原是如此清朗,于无声处,那苍郁似暗含了动人心魄的力量,使懦者立弱者强的的力量

惊蛰过了,白昼渐长。倘若不加班而又没有塞车,回家总不致太晚。

小街比早上要热闹的多。日杂店里灯火通明,那些杯盘碗盏在灯光的映照下像重新刷了一层釉色,光洁照人;竹编的笸筐紧致细密,又轻巧又扎实;胖墩墩的钢筋锅,似乎在盘算,揽一怀暄软的大白馒头该是多么可喜……陶瓷的砂锅、香椿木的擀面杖、石雕的蒜臼子......都是过日子所需,价钱也都不贵,却自有俗世的清洁朴实。

花鸟鱼虫市场就要准备打烊了。店家招呼着最后一批顾客,马上就收摊了,价钱好商量,四条锦鲤个头可真是不小呢,收50块钱再送一包鱼食儿,着实够划算,买卖双方都喜笑和气约定下次再来;隔壁关在大铁笼子里的哈士奇可不知为了什么不满意,蹙着眉仰着脖子高声叫嚷;猫儿要柔顺的多,间或优雅地坐直了身子,不屑的四下望望,又蜷缩了身子,不声不响;花店的门虚掩着,营业已移到了室内,玻璃窗里的绿叶红花热情的招邀,我闻到了晚香玉的味道……

这世上有没有完全相仿的两条路呢?我不知道,但一生中走过的每一条路都给我好奇,并不是什么特别的新鲜激起我的探索,在这普通的街,我只是尚葆有热情来爱这当下的一切。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人的一生何尝不是一条路呢,或长或短或曲或直,一马平川要过跌宕坎坷也要过,一路风霜磨砺了耿耿之心,不妥协、不怯惧,顺天应时是对岁月的步步礼让。

每天,都含着笑意,在因缘的变化中顺应、无憾、欢欣,相信在每条路上,都能遇到最好的自己。

下载吊赴金乡杂文随笔(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吊赴金乡杂文随笔(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存在杂文随笔

    我不存在于此。不,不是说没有存在,而是存在不在此地的意思。通常的,我们会认为,存在即身体的存在。只要身体在这,你就依然存在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是认为,存在不单指肉体,还指人......

    静音杂文随笔

    窗外是淅淅沥沥的雨滴,滴滴答答的已经沉吟了一天。滴…滴……答……答……我很喜欢这样的天气,天空是纯明的,空气是脱俗的,心情也因此变得沉静。我躲在暗沉沉的、时刻预示着可以......

    卜卦杂文随笔

    那天在厂里,老公要用一份以前签好的合同,东翻西找了半天才找到。和它躺在一起的还有一盒未开封的扑克牌,不知它在那里寂寞了多久。总之,我已经有好多年未碰过这玩意了,于是趁着没......

    片语只辞杂文随笔

    关于价值针对某人所说的,社会的真实。真实未必是正确的。社会的丑恶是一方面,人放弃自己的信念和立场又是另外一方面。如果说是从小就浸淫在丑恶现实中的话,倒不算太坏,因为总有......

    老槐树杂文随笔

    家中的老槐树在我的记忆中就有,树干周长五米左右,高高的树干从三米左右处枯了,但树干周围还是好的,既支撑着高大的老槐树,又供给周围方圆几十米的树冠养分,使家中的老槐树一、二百......

    分水岭杂文随笔

    慢慢地云雾来到山岭尽头,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丝顾虑,就这样泄了下去。那把银壶倾注已过半,那个水盆积蓄已满。不久之前,我还在跟别人形容自己被打碎了,看着自己到处都是,在失......

    眼泪杂文随笔

    记得在高三有一天,我和朋友们在操场上跑跳着,嬉闹着,那个时候我就觉得,天怎么那么蓝,阳光怎么那么灿烂,风轻轻的,所有人的笑都那样可爱。那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马上就要毕业了,在毕业......

    初雪杂文随笔

    天津,继五爷卷雪事件之后,下了第一场雪,在立春前几天。她一大清早就哆哆嗦嗦地咒骂着这雪,今天恐怕又要摔跤了。八点的课,六点半就到了学校。何必呢。按照惯例,以前这种情况,她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