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月迹》散文

时间:2019-05-15 15:51: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贾平凹《月迹》散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贾平凹《月迹》散文》。

第一篇:贾平凹《月迹》散文

贾平凹的作品多为乡村的题材,语言朴实,通俗易懂,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份贾平凹《月迹》散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原文】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觉得不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

“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缺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

“它走了,它是多多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是树,孩子。"奶奶说。

“什么树呢?”

“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月里了,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

“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奶奶说。

“嫦娥是谁?”

“一个女子。”

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吗?”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

“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儿的嫉妒。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

“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地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赏析:

《月迹》是贾平凹散文中代表作。最初发表在《散文》1980年第11期,后编入散文集《月迹》。

文中的月亮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事物。作者含蓄地告诉人们:对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想方设法地努力追求,才能得到它。作品通过山村儿童追寻月迹的行踪,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中秋夜月的淡雅图画,显示出明月的神秘而又慷慨的性格。散文从“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起笔,接着细致地写了孩子们的“盼月”和“赏月”的情景。作者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柔美,也写出了孩子们对月亮的热爱及他们天真好奇的性格,为后面的“寻月”设下了铺垫。他们追逐月亮的踪迹,追到了院里,发生了谁拥有月亮的争执,描写了孩子们想要得到它的急切心情,从而将散文的思想再一次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随着奶奶出来倒酒、喝酒,证明月亮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接着是他们又在院内、院外、河船、河的上湾、下湾,以及同伴的眼睛里,全都发现了月亮,于是恍然大悟:“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这里表现出孩子们为了得到月亮而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并且使主题再一次得到了深化。最后他们的好奇心和爱美的心理都得到满足,便甜甜地睡去。

《月迹》构思新颖、独具特色。历代有许多文人用月亮象征圣洁、光明、美好的事物。但是把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情追求的思想感情,浓缩到对月迹的追逐之中,则是独具一格的构思;作者用追寻月迹作为行文的线索,既能表现自己的立意,又使《月迹》具有一种清新优美、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月迹》的语言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作者把热烈的感情倾注在画面描绘和简洁的人物对话中。不论是“放了竹窗帘儿”的中堂,还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都是作者用清新明丽的语言谱写出来的“月光曲”。将作者对美好事物追逐的感情,和谐地融汇于景物描写之中。作者还成功地运用了拟人、想象等手法,增强了散文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文中寥寥数笔就勾勒出月的踪迹:“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作者想象那“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对童心的描写更是既传神又逼真。正如孙犁评价的那样“在他的笔下,客观与主观,都是非常自然的,非常平易近人的,而其声响却是动听的,不同凡响的。”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_月迹_贾平凹_课件下载

月 迹

贾平凹 了解文中所写寻月的全过程. 把握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体会一切从孩子眼中看出的意义. 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 培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贾平凹(1952----)正音、解词: 觑()倏()袅()锨()糙()掬()酥()偎()款款: 面面相觑: 袅袅: 争执:

1、明确文章要素: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 品读课文

(二)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教师点拨:好是什么?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

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讨论分析: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

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情节特色

本文情节线索清晰。在安排情节上,文章前后连贯,层层推进。看月时,月亮却没了踪迹,于是引出寻月。写院子里的桂花树,是为后面写月亮里的月桂和嫦娥作铺垫,而写嫦娥又是为写三妹漂亮,从而为引出我们争月亮作铺垫。“喝”掉了月亮,又自然引出第二次找月亮,最后全文归结于议月亮,各自获得感受。语言特色 文章以第一人称手法,以孩子的视角来看事物,因而写得充满童趣。既清新质朴,又亲切生动。文章大量采用生活化、口语化的语句,表现出孩子们的生活情趣,例如“啊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噢,月亮竟有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等。儿化句的使用,更突出儿童生活的乐趣。文章也大量采用叠词,显得亲切自如,例如“粗粗的”、“疏疏的”“甜甜的”等等,在增强文章的生动感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写作特点: 线索清晰。富于童趣。立意丰富而深刻。?

?? 1 搜集描写月亮和月光的文章,诗歌,词,故事,做一期手抄报。

找出描写月亮和月光的句段,读一读,背一背。* * * * * * 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著有长篇小说 《废都》、《白夜》、《浮躁》等,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媚自然。qù shū xiān niǎo cāo jū sū wēi 缓慢。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讶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觑:看,瞧。形容烟气缭绕上升。争论中各持己见,不肯相让。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2、明确寻月过程:

(1)文中的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2)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品读课文 问题一: 文中所写的月亮是孩童们眼里的月亮,你能举例说明吗 ?可从两个方面回答。一是以孩童朴素的视觉感知来写月亮。

二是以孩童的生理感觉来写月亮。问题三:

奶奶说,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联系上下文,讨论: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吗?

展开想象

当大家知道月亮不仅属于漂亮的三妹,同时也属于每个人时,他们满足了,他们在月光下,相依相偎地睡着了,睡得那么甜。看,睡梦中的弟弟正在笑呢,他会梦到什么呢?

同学们,明月寄相思,作者回忆童年的一个中秋夜,是为了什么呢? 明确:是为了表现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课后拓展作业: * * *

第三篇:贾平凹月迹读后感

《月迹》是贾平凹的第一本散文集。收入了贾平凹早期的34篇散文。其意韵之深远,恰似“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令人“欲辩已忘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贾平凹月迹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月迹读后感

这是一篇立意清新深邃地优美散文。作者运用象征地艺术手法,通过中秋之夜一群天真烂漫地孩子盼月,赏月、争月、寻月地趣味横生地故事地描述,含蓄地表达出光明,美好地事物,只有想方设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够得到地思想。

月,有影无踪,但文章题为《月迹》,仿佛暗示这高悬天际地月亮在地上是有迹可寻地,命题机趣地展现出孩子们淳朴天真地内心世界。文中所写,孩子们眼中看到地月亮,地确是从竹窗帘儿“溜进来”,又爬上穿衣镜,“是长了腿地”。有了这个“发现”,当月亮由满而亏而消失地时候,才引出孩子们院中赏月,争月地一幕。为什么要争呢?因为月亮圆满满地。月光“玉玉地,银银地”多么美好啊!美好事物谁不想拥有呢?争地结果怎样呢?奶奶送来地每人一杯甜酒消除了这场“争端”。原来,“月亮是每个人地。”同样是由于奶奶地引导,孩子们便在院外寻起月亮来了。在院里,他们在葡萄叶儿上,磁花盆上,在爷爷地锨刃上都发现了月亮;在院外,他们又在“灿烂地闪着银光”地河上湾、下湾和河地每一处都找到月亮;后来,甚至在弟弟妹妹地眼睛里看见了月亮。最后,“我”由惊叹“月亮竟是这么多地。”而得了自己地结论:“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这“愿意”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执着地追求。通过寻月,孩子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月亮、天空以及未来生活中地一切都是属于他们地,因而眼下就把月亮当成自己地“印章”按在了天空上。孩子们地意识升华了,作者地写作意图也完美实现了。

这篇散文之所以光彩熠熠,美不胜收,是在于它地立意新,语言美,这也是吸引我地地方。

篇二:《月迹》读后感

我们都看起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月迹》

每个人与月亮都有不解的缘分,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和回忆,对于我来说也有着许多令我难忘的回忆和故事。

就想贾平凹作者一样,我小时侯也会和兄弟姐妹们一起坐着看天上的月亮,玩些在现在看来有些愚笨但却可爱的小游戏。

小时候,还在妈妈怀里的时候就会听到许多关于月亮的故事,最多的便是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那时总是不太明白为什么嫦娥要去月亮上,但时间久了就会发现,原来月亮是很漂亮的地方。当然,那只是我当初单纯的想法,认为月亮看上去就很漂亮,自然住在上面也很好。那时候也曾怀疑过嫦娥住在那么小的地方上,不会觉得很挤吗?那时妈妈告诉我“小傻瓜,看上去那里很小,但实际上因为它离我们很远,所以其实那里并不小,只是看上去小而已。

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和哥哥总是在奶奶家居住,所以每年夏天的时候,我和哥哥总会一起在马路旁的人行道上纳凉。那时的天气和现在的天气不一样,没有那么热,那是因为那时的车子没有那么多,就算有,也大多是自行车之类的,没有排放烟的车辆。也就是因为车辆少,所以车子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是件很希奇的事情,我和哥哥总喜欢坐在马路旁人行道上的栏杆上看来往的车辆,数着数量,那时的月亮总会出现在栏杆上。只是那时的我们都忙着数车子,无暇去关注那普普通通的月亮。

正如贾平凹说的那样“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其实月亮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只是在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不会去注意它,因为,它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没有那么神秘了。

或许更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那份纯真,童真,那是我们最珍贵的东西。

第四篇:贾平凹散文读后感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

我小时候没离开过家的时候,从书上读到的都是外地的名胜和故事,当时就觉得家乡没有名气,到处都是山,向往山外面的世界,羡慕有名气,有名胜的地方,直到上大学我才第一次走出山阳,走出商洛。大学期间,游玩了很多北京的名胜古迹,上班后又去过其他一些地方,但现在还是经常会想起在家时,穿着拖鞋沿河趟水的那种惬意。后来无意中读到贾平凹的《商州三录》,由多篇中短篇散文组成,描写了商洛的好多风土人情和故事,描写手法和用词很平淡,我却看得很入味儿。

他在《商州初录》的《序》里面这样说,这本小书是写商州的。为商州写书,我一直处在慌恐之中,早在七八年前构思它的时候,就有过这样那样的担心。因为大凡天下流传的地理之书,多记载的是出名人的名地,人以地传,地以人传。而商州从未出现过一个武官骁将,比如霸王,一经《史记》写出,楚地便谁个不晓?但乌骓马出自商州黑龙潭里,虽能“追风逐日”,毕竟是胯下之物、喑哑牲口,便无人知道了。姚雪垠先生著的《李自成》风靡于世,那就写的是闯王在商州的活动,但着墨商州地方的极少。他写得也是我的家乡的山和水,人和事,其中还写我们山阳县的一些文章,所以就觉得离我很近。有些感觉是曾在我心头经朦胧地出现过,但我却从来没有整理过这种思绪,他在《序》里所提到的担心,正是我以前对家乡的看法,啥有名的东西都没有,只想着长大了要去看外面的世界。看到他这么一说,我一下找到了共鸣,觉得他把我想

说又说不出的话给说出来了,的确以前大家描述商洛都是用穷山恶水来形容,物产贫乏,交通不便,不能赐予那里的人民财富,所以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想离开这个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在城市污染、拥堵的对比下,原来的穷山恶水变成了人们眼中山清水秀的地方。

读他的文章,一些熟悉的地名不由得勾起我的回忆,也让我重新开始认识自己的家乡,原来商洛的名字来源于商山洛水,而山阳则是因为地处商山之南。商洛是秦朝卫鞅的封地,故卫鞅又被称为商鞅、商君。汉有“商山四皓”出山助吕后扶太子,居功不受隐居而商山,明末李自成兵败进商洛养精蓄锐,而后驰骋中原;近代五支红军进商洛,播撒了革命种子;李先念率师突围,建立了陕南革命根据地。而山阳县,则有徐向前、李先念、徐海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过,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和边区苏维埃政府。

而他文章里面的很多地方,我都去过或者听说过,比如他的《黑龙口》一文,就写的是商州的一个小镇,文中写到:黑龙口的人不多,几乎家家都有做生意的。这生意极有规律,九点前,荒旷无人,九点一到,生意摊骤然摆齐。因为从西安到商州来的车,都是九点到这里歇息,从商州各县到西安,也是十点到这里停车。于是乎,旅人饥者,有吃,渴者,有茶,想买东西者,小么零甚山货俱全。集市热闹两个小时,过往车一走,就又荡然无存,只有几只狗在那里抢骨头了。

我是从小就听说了这个地名,并且听这个地名的频率绝不低于听见商洛市的频率。因为黑龙口过去是商洛五个县通往西安的必经之地,我小时候家乡只要出过西安的人,当时都会提到黑龙口这个地方,加上这个名字听着有些煞气,小时候总觉得这个地方挺神秘。结果在我95年第一次走出家乡的时候,我心里一直很期盼要看看这到底是个啥样的地方。回想起我第一次看见的黑龙口是两排平顶楼房,已经和他83年笔下的截然不同了,他笔下所写的是河对岸的旧址,都是土木结构的瓦房,像我们县城老街的房子,适合以前的人们做生意,尽管已经没有客人往来,宽大的门面,墙上和房子的屋檐手工制作的精美又复杂的装饰,让我依稀感觉到往日的繁华。没多久,通往商洛的312国道修通了,来回虽然还经过黑龙口,但车已经不用停了。而现在高速通了,我也就再没经过那个地方。读着这篇文章,又把我再次把我的记忆翻了出来,那破旧却依然精美的墙上装饰,高挑的屋檐,从二楼直通河床的木楼梯,瞬时又浮现在我眼前。

他的短片散文《松云寺》也是我路过那个地方之后才读的,是第一次走通往商洛的高速时,路过一个地方时我哥告诉我,那个就是贾平凹写过的《松云寺》,只见路旁有个挺小的院落,三面已经被一所小学所包围,中间的确有棵挺大的松树,树冠像一把大伞罩着院子。回来就读了他的《松云寺》那篇短文,文中写到:松树真的像条龙。应该起名松龙寺吧,却叫松云寺。叫松云寺正好,因为松已是龙,则需云从,云起龙升,取的是腾达之意哈。后来我自己也去近距离看过松云寺,院子很小,松树很特别,树干很粗,树皮像龙鳞,树冠几乎将整个小院罩住,看过之后的感觉就是松即是寺,寺即是松。院中石碑上说,当年王莽追杀皇族刘秀,刘逃进商洛山,躲在这棵松树下化险为夷。

他的另一篇文章《莽岭一条沟》,说在莽岭山脉,有条沟没有路牌,也从无有人丈量,里数由人嘴说,有说六十里的,有说八十里的,但人口是十分地准确:十六家。这十六户人家,一家离一家一二十里,但算起来,拐弯抹角都是些亲戚,谁也知道谁的爷的小名,谁也知道谁的媳妇是哪里的女儿。读着这么几句,我忽然想起我一个亲戚说过的,正是这种情形,他家就在我们那儿的大山沟里面,他们那几条沟相距十几里,人家不多很稀少,谁都知道谁家的底细,有几口人啦,谁和谁家是什么亲戚关系啦,随便在哪儿碰见都像见了亲人一样,都要聊上半天,谁家有事大家知道了都会前来帮忙,比如房子这种困扰在座每一个人的大事,在他们那儿你给我帮忙我给你帮忙,房子就盖起来了,不用付工钱。在他们眼中很平常的事,在我们居住在城市里面的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我们住的近在咫尺,却经常不认识隔壁的邻居;偶尔用一下自行车铺的打气筒而人家没要钱,我们也会觉得诧异或难能可贵。

这么多年在西安的生活,越发的觉得了家乡的美丽与可爱,每次回家觉得身心能够得到彻底的放松,也发现和认识了原来家乡的历史人文环境也是绚烂多姿的,而每次读他的散文,都会把我带回祥和、安静的家乡,也随着他的笔端一起回忆和见证家乡的巨变,也想借此机会希望大家在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之余,也能静下心来发现自己身边的美丽。

第五篇:贾平凹散文探微

贾平凹散文探微 ­沙 月 ­序 2001年5月11日下午,整理了关于贾平凹散文的一束杂感,忽然有了一种失落:单纯地挑剔他人的疵点,实在是一种心理缺陷。若用作警示自己,便不失为一种评判能力。单纯地帮助作者提高评判无疑是一种善举,为自己的提高而学习则又是一种带刺的宽容、博大和谦恭了。我属于什么呢? ­ 2001年5月12日记 ­ ­

一、读《在商山》 这是平凹先生的成名作,即关于商州地界之《初录》、《再录》。至于现今结集,名为《在商山》,则至少表现了作者的归真意识。无论怎么说,对一个作者来说,影响最大的并非成年后的荣辱沉浮,绝对是青少年时期的苦辣酸甜、打闹戏耍。青春期给人生留下的明显标志就是青春的骚动。它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情感归宿。犯罪心理学是这么说的,其实,不犯罪的人也是这样的。所以,当教授容易,做中学教师难,即缘于此。包括扉页作者肖像下的题字,很是率真可爱。平凹在向读者说明呢,他将归于质朴,那么,改州为山的意思就明白了。州是城市的意象,山自然为乡野气了。这里边文章深呢。汉文化有人是泥捏的一说,在这里可得印证。­ 文章作法里总是讲风格,强调民族性,太抽象了。说白了,就是熟悉的生活,即对作者产生影响的生活,并不是作者开始影响的生活。­ 少年时,人抵御外界的能力弱,是生活左右人。长大了,生存能力强了,人便企图左右生活了。甚者,人竟不能按生活的规律去生活。明白吗? ­ 1999年12月17日晚醉记 ­ ­

二、读《脚跟太阳》 脚跟太阳,心跟什么呢? ­平凹诡秘着呢? ­ 小时候喜欢看打仗的书和电影,长大了爱做一些莫名其妙的时事,让别人琢磨不透。老了呢?也许就去参禅了。兵者,诡道也。莫名其妙,奇怪也。参禅,就是神秘了。《蒙娜丽莎》之所以受人推崇,门道,原来在这里!­ 艺术的门道在这里,文学创作的门道自然不会在别处了。四十岁以后的平凹,悟得很透,所以对其作品命名为脚跟太阳,是反思?还是自嘲?李白喜道事,王维喜佛事,东坡二者皆喜。鲁迅也说不懂得道,便不懂得中国文化。佛且不论,道是讲虚无的。鲁迅是大家公认的反封建的斗士啊!­ 他们骗了世人数千年。他们接近神秘,认识神秘,利用神秘。这便是缘。故,平凹的书房中高悬佛缘斗方。可见,他有佛缘,却绝不是佛了。若成佛,则太虚;若成人,则太实。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恰是艺术之大境界啊!看看目前平凹散文的老辣,再品品本书作品的嫩溜,就不得不想点儿啥了。想完了就到太阳坡里晒暖暖去&& 1999年12月14日晨记 ­

三、读《菩提与海枣》 书中少的是物事,多的是人事。觉悟人事之道,便其乐融融了。可见,佛是精明的,他要人露出至性来,省却了悟的诸多烦恼。人若到得这步天地,得有佛缘,用佛眼看人才成。1999年12月14日记(书中文字)平和气息尚不足,梁实秋先生文痕尚存。不论怎样,能用超然心态观世事人情,足了不起了。人生是无奈的。偏有人违天命而行之,于是,世界上就产生了悲剧、喜剧和闹剧,人间也就不平静了。心乐,才是真乐。水看见了月亮,水中就有了月亮。1999年12月15日补记 ­

四、读《人草稿》 意念很是明白。人类真在不停地丢弃人性中本来最美好的东西。戕害人类的不是别的,是人类自己。这,便是人之草稿的来由。挖掘人之本性,张扬人之本性历来文人到了某个层面必须做这些事儿,但各有局限(包括政治信仰、价值取向等),从全人类角度着眼入手就少了,能用巧妙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就更少了。­ 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更富于艺术性,不普通的人往往失去本性,人为做作的痕迹太浓。所以,高明的艺术家挖掘的是,做出了非凡成就的人的生活常态。低能的写手,关注的则是平凡人生活的变态。­ 自然与人肯定存在着某种默契,二者之间总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话。世界上只有三种人才可以听懂:小儿、作家和上帝。(昨日冬至)1999年12月23日记 ­

五、读《树上的月亮》 这是平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一批作品。据他说,当时是租房子住在西安北郊的一处农家小院。那儿是城乡接合部,同住有一文友,两个人比赛着写。对方缓慢,他则见天一篇。所以,回忆、以小见大、想象等等,尽情展开了。生活味儿不足自然就很明显了。与后来写的《进山东》、《秦腔》等相比,高下立马可见。后者的文化含量、思想含量绝非前者可能比拟。这表明,生活积累,想象力培养,对于作品的高度是何等重要哦!­ 赋予花草树木、风云雨雪、鸟兽虫鱼以情感,这是作家的使命。不能移情恋他,就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小说重在移情于人,散文重在移情于物。­ 2000年1月22日记 自古文人为什么喜爱月呢?是它的阴晴圆缺与人生的难得完满太相似了吗?是它的隐于白昼、显于黑夜的孤独冷清与文人们趋雅厌俗的情趣太一致了吗? 黑也是美的,明月是高贵的。多么神奇的黑白原色啊!中国的国画、书法艺术等皆是建立在这种美的基础上的哦!2000年1月22日又记 老虎熊猫濒于灭绝,多与皮毛花哨相关。平凹深谙此理,标题绝不花里胡哨,擅取土黄色,与土地一体,可谓妙绝。2009年5月16日补 ­ 注:新世纪前的那一年,购得贾平凹散文(《唐克文集》)一套五本,就细细看了,有所感,就写在书的扉页上。2001年5月,将其整理到笔记本上。我绝少对别人评头品足,于是就一放过去了数年。2008年5月,四川那边山摇地动。我的内心也动摇不宁,于是就翻出旧作来,感觉当时写的这组作品还不算应景,就又一次整理出来了。­ 我经常干这种事,随手写下不少东西,就放到一边去了。等过了好久,岁月无情中,感觉不错的,就拿出来自我陶醉,可算是另一种厚积薄发了。

下载贾平凹《月迹》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贾平凹《月迹》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贾平凹散文摘抄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当代作家。2017年3月22日,澳门大学向贾平凹颁授了荣誉博士学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贾平凹散文摘抄,希望......

    贾平凹散文欣赏

    贾平凹散文欣赏 我越来越不懂贾平凹了! 看了他的一些作品,我发出如此感叹。以前自以为看了他不少的小说,就很了解他,至少对于他的风格是熟悉的,也是把他定性成一个“农民作家”,笔......

    贾平凹散文精选

    导语: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当代作家。他写过不少出色的散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贾平凹散文精选,欢迎阅读!谢谢!篇一、贾平凹散......

    贾平凹《月迹》原文及赏析(最终五篇)

    贾平凹《月迹》原文及赏析《月迹》是现代作家贾平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一篇散文。下面是贾平凹《月迹》原文及赏析,快来看看吧!【原文】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

    贾平凹《月迹》阅读与赏析(本站推荐)

    贾平凹《月迹》阅读与赏析 贾平凹(1952— ),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

    论贾平凹散文《月迹》独特的抒情视角(合集5篇)

    论贾平凹散文《月迹》独特的抒情视角 *连慧英 (忻州师范学院 中文系,山西 忻州 034000) 【摘要】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写月亮的作品数不胜数,而贾平凹的散文《月迹》之所以在......

    贾平凹

    贾平凹 贾平凹(wā),陕西作协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

    贾平凹

    贾平凹贾平凹(wa),陕西作协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