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论语十则》的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5 15:36: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文《论语十则》的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文《论语十则》的教学设计》。

第一篇:课文《论语十则》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能读会写“愠、罔、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

⑵ 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

⑶ 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⑵ 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3、德育目标:

⑴ 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⑵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本文所选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评点、质疑法:

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文字、写法的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打印好的作业讲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就其语言材料进行充分有效的分类整理的实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设计二: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多媒体显示孔府、孔庙、孔林)那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曲阜是孔子的家乡,人们尊称他为“圣人”“先师”)(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同学们请看: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长九尺有六寸(注:约合现在6.4尺),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庄严、高大。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资料助读

投影显示: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教师提示:

⑴ 正音:

① 论语(lún)

② 说(yuè):通“悦”,意思是愉快。诲女知之乎:同“汝”,人称代词“你”。是知也:通“智”,聪明。(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

③ 愠(yùn):生气,发怒。

④ 三省(xǐng)吾身:察看,检查。

⑤ 传(chuán)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⑥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dài):有害。

⑦ 弘(hóng)毅:强毅。

⑧ 凋(diāo):凋谢。

⑨ 矣(yǐ):语气词。

⑵ 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教师提示字词释义:

⑴ “学而”章: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的“同学”“同班”相近。句中是孔子对弟子说的,“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⑵ “吾日”章: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九”诸字在文言中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⑶ “温故”章:

温故而知新“故”,旧的,从前的。

⑷ “士不”章:

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在《论语》中,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

⑸ “知之”章:

是知也“是”,先秦时代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作“这(就是)”。

⑹ “其恕”章: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⑵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⑷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⑸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明确:

⑴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⑵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⑶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⑷ 我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⑸ 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5、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6、学生跟着录音轻读,尝试背诵。

四、析读课文,深层体悟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指导学生运用“ 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

⑴ 成语类: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⑵ 格言警句类:

① 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 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 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问题研讨:

⑴ “学而”章:

此章为儒家压卷经典《论语》开宗明义第一段。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明确:“君子”,在《论语》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义。

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达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自谓之“不愠”,这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可为百世之师。

⑵ “温故”章:

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结合孔子的思想谈谈。

明确:《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了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⑶ “诲女”章:

《论语》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脸上还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

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明确: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对这一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要纠正。

⑸ “岁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确:何晏集解:“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这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4、学生集体背诵全文。

五、课堂小结

《论语》全书今本485章左右,课文所选的十则主要是语录体,若干章为一篇,每篇从第一句话中抽2至3个字作篇名,题注里提到的《学而》《为政》《里仁》《述而》等,都是篇名。清朝时有个故事:文学家毕沅在陕西当巡抚,一天到庙里住宿,看一位和尚在念经,就问他:“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陀佛’?”和尚说:“我是个蠢人,不知道这个。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明得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吧?”毕沅也答不出。因为“子曰”实在太多了,谁也没有统计过。

过去有句俗话“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安排好秀才”。这七个字都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学习中要加以比较、品味。

六、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1、下列句子朗读中,停顿处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思而/不学则殆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比较下列各句“而”的不同用法,按A(顺接)、B(转接)分别归类,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⑴ 学而时习之()

⑵ 人不知而不愠()

⑶ 思而不学则殆()

⑷ 择其善者而从之()

3、在括号中解释加粗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文句:

⑴ 温故知新()。

⑵ 见贤思齐()。

⑶ 任重道远()。

⑷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⑸ 学而不思则罔()。

⑹ 思而不学则殆()。

4、选出对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A、别人不知道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B、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C、别人不了解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D、别人不了解,我就不怨恨,不是君子吗?

⑵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A、选择其中善良的跟随他,其中不善良的让他改正。

B、选择他们的优点就学习,选择他们的缺点(自己如果也有)就改正。

C、看到他们的优点就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让他们改正。

D、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5、根据提示,用课文原句填空:

⑴ 真正有修养的君子应具有的风格:。

⑵ “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是。

⑶ 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依据是。

⑷ 子曰:“,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学而》)

⑸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泰伯》)

6、《论语》中的许多内容,后来逐渐演化固定为成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等,请看《论语》中的下列语句各是什么成语的原型。

⑴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⑵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⑶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⑷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⑸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⑹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参考答案

1、B

2、⑴ A ⑵ B ⑶ B ⑷ A

3、⑴ 旧知识 复习旧的知识,能有新的发现。

⑵ 相同 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⑶ 路程 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⑷ 走 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⑸ 迷惑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

⑹ 有害 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4、⑴ B ⑵ D

5、⑴ 人不知而愠

⑵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⑶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⑷ 学而时习之 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

⑸ 任重而道远 不亦重乎不亦远乎

6、⑴ 见贤思齐

⑵ 尽善尽美

⑶ 举一反三

⑷ 道听途说

⑸ 巧言令色

⑹ 诲人不倦

七、布置作业

(分发讲义资料)阅读文段,回答1~8题: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⑴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⑵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⑶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小子⑷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

────────

【注释】

⑴ “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理解为“凭着轼”(表敬意)。

⑵ 壹似,很像。

⑶ 舅:公爹。古时女子称丈夫的父亲。

⑷ 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⑴ 孔子过泰山侧()

⑵ 夫子式而听之()

⑶ 然()

⑷ 昔者吾舅死于虎()

⑸ 何为不去也()

⑹ 小子识之()

2、“小子识之”的“识”应读为。

3、“式而听之”中的“而”表示()

A、顺接 B、转接

4、文中的“夫子”指的是。

5、妇人当时在墓前哭的是。

6、妇人的丈夫与儿子因何而死?

7、“而曰”前省略了主语,如果补出来,应该是。

8、文中哪句话可作为本文主题?翻译这句话。

〖参考答案

1、⑴ 经过 ⑵ 妇人的哭声 ⑶ 是的⑷ 从前 ⑸ 离开 ⑹ 这件事

2、zhì

3、A

4、孔子

5、儿子

6、被老虎吃掉。

7、妇人

8、苛政猛于虎。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

【板书设计】

《论语》十则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活动与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举行学习情况座谈会,让每位同学谈谈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总结出自己的学习名言。

2、学完课文后,哪一点对自己最有启发,写篇随笔,字数、形式不限。

3、开放探究:

阅读文段,请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说说这个故事对你的启发。(50字左右)

动筒(人名)尝于国学(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中看博士论难(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着冠:成年)?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结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岂合:怎么能)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可探究:

⑴ 敢于怀疑。

⑵ 不迷信,不盲从。

⑶ 要培养创造性思维等。

第二篇:课文《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教学重点】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页)

二、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三、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四、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⑴ 用于学习态度: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⑵ 用于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⑶ 用于思想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⑷ 用于思想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 用于人生感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 用于日常生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⑵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⑸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课外收集其他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格言警句。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第三篇:《论语十则》课文优秀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

目标3。

〖教学难点

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1、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

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课后心得

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3、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三、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四、翻译课文6~10则

1、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五、、独立思考

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六、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七、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八、背诵指导

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九、作业

1、课后练习三、四题。

2、默写课文。

第四篇:课文《论语十则》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 能停顿正确、字音准确、语速流畅、语调从容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⑵ 了解孔子及《论语》;整理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语言材料,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⑴ 初步学会借助注解、工具书、用“换字法”“增字法”等疏通文言文。

⑵ 通过反复诵读,领悟文章丰富的思想内容。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 感受中国悠久、优秀的传统文化。

⑵ 逐步完善自我,端正学习态度,积极掌握并运用其中的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

一、由疑激趣

1、你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

是《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

介绍孔子,突出三个“最”: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的教育家,最伟大的典籍整理编订家。展示多媒体资料:孔庙中孔子的塑像、孔庙中孔子讲学的杏坛、山东曲阜孔府大门、孔子墓(山东曲阜)、然后是两段简介孔子的视频。

2、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可以了解我国5000年的历史,知道许多精彩诱人的故事。

文言是现代汉语之源,现代汉语的许多词语出于文言,文言的许多句子成为现代汉语的成语,学文言能大大促进现代汉语学习。

提高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提升人生价值。

文言文简练,典雅,抑扬顿挫,读起来有很大的美感。

我国古代典籍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有大量资料可供现代研究之用,但如果不懂文言文,则无法利用。

举几个例子:

现代气象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现代气象记录最多也只有100多年,但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却写出了专著《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在国际上引起震动。他从哪里找来到资料?从古代各种书籍中寻觅的。别国气象资料只有100多年,我国的却有几千年。

古籍中有治疗癌症的方法。

《梦溪笔谈》中有“UFO”的记载。

还有关于地震、洪水、日食、月蚀、彗星……。

3、给学生一把钥匙,自己打开文言知识之门。对这一课来说,最重要的是指导怎样学习文言文。

读懂──能见“言”而知“意”;

读熟背诵──熟悉文言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形成语感;

积累词句──特别是古今不同的词语和句式。

二、自学存疑

放范读录音,学生跟读。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学生在自我阅读时作如下要求:对照注释疏通课文;学会查工具书;标出疑难字句。

三、质疑答难

为了有效地组织这一环节,可将以下三种方式交替运用,互为补充,以此调节课堂教训的“放”与“收”:

集合式──先集中让学生发问,教师汇总后作解答。

逐一式──学生质疑,教师及时解答。

切磋式──归纳学生所问,然后让学生互议,再作解答。

四、设疑引议

疑问探究:

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自己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修养上,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有什么内在联系?可能不可能没什么联系?

五、释疑多练

学生解释疑难,教师分析总结。

学生练读:自由朗读,分段齐读,接力赛读,分段背诵,全文齐背。

知识点的巩固练习:

1、语文常识:孔子是什么时代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论语》是一部什么书?

2、读准字音: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曾子、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是知也、自省、弘毅等。

3、古今不同的常用词:日、省、信、传、习、弘毅、已……

4、三个通假字:“说”通“悦”,“女”同“汝”,“知”通“智”

5、出了哪些成语:不亦乐乎、温故知新、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岁寒知松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作业

反复诵读,直到成诵。

收集整理文中的成语、格言、警句。

课外阅读《论语》。

第五篇: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学而》前六章

一、即兴导入,简介孔子和《论语》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光辉的文化巨人,他们的思想和著述对我们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全人类都产生过影响。其中,孔子就是这样一位先哲圣人。

在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这样讲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还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那么,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近孔子。

二、走近孔子【幻灯片】

1.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相传弟子3000,著名的有72人。整理了《诗》、《书》,并且编修了《春秋》。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流传起了重大的作用。

2.回忆和巩固孔子生平,加深学生了解。

三、简介《论语》 1.揭示课题

孔子是连传千古的文化名人,而最能体现孔子的为人和思想的就是《论语》。

北师大教授郭家齐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假如只读一本书,就要读《论语》,假如要读两本书,那就加上《道德经》,这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文明的源头。每个人都应该从这个源头中汲取养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声名远扬的《论语》。(板书:论语)2.读课题,质疑

(1)猜一猜:“论语”是什么意思? “论”是编辑,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1)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编辑谁的语言呢?由谁编辑?

《论语》共有500多条言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六条。

四、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正音。

老师先来范读一遍这三则,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幻灯片】

论lún

说 yuè

愠yùn 为wéi 罔wǎng 殆dài 2.生齐读,指导朗读

明确了字词的读音,现在请大家把前三则齐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大家刚才读得很整齐,很有气势,但老师还想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孔子与学生围坐在一起,给学生讲课的时候语气应该是什么的?(循循善诱)语速又如何?(舒缓)好,现在我们就用这样的语气和语速再来读一遍。

3.跟录音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再来听一遍录音,大家可以跟着录音朗读。(播放录音)

4.生展示读

刚才老师看到有些同学读得很认真,看起来很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现在谁勇敢地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谁来挑战他? 5.赛读:男女赛读,小组赛读。6.练习背诵 7.疏通重点字词

五、学法迁移

1、用学习前三章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4至6章。

2、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六、总结前六章的思想

我们说今天要和孔子探讨的是学习方法方法和做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应该是不断地复习,学习学习再学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正确的学习方法: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这也说明温习旧知识并不只是简单的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把与朋友交往互相探讨当成乐事,告诉我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应该是与朋友切磋,虚心探讨。(乐学的态度)

七、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拓展延伸,深入理解课文

八、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九、作业布置

1.背诵前六章,理解句子的含义。

2.把你的学习收获和同学以及家长交流。

下载课文《论语十则》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文《论语十则》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3.学会......

    《论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重、难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总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创作背景、内容及影响;识记《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2、感受《论语》的魅力,激发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兴趣和热情; 3、学习孔......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3.学......

    论语教学设计

    9、学而时习之(一) 教学时间:2017、2、10 教案序号:1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论语》相关内容,初步理解文字内容,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 2、塑造学生们的人格,提升学生的......

    (论语)教学设计

    《第三十九课 恭、宽、信、敏、惠》教学设计 沈阳市第六十三中学李晨阳 一、教材分析 《第三十九课 恭、宽、信、敏、惠》选自《论语•阳货》,原文为: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 【教学课时】2课时。......

    论语教学设计

    第1课时 1 教学内容:《论语》诵读。 教学目标: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积累文言词汇。 授课时间:2013年3月7日 星期四 第五节 授课教师: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