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舞记》原文及赏析[本站推荐]
原文:
我应当怎样地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的彩色,渲点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用我自己贫乏的文字,来描写这惊人的舞蹈艺术。
如同一个婴儿,看到了朝阳下一朵耀眼的红莲,深林中一只旋舞的孔雀,他想叫出他心中的惊喜,但是除了咿哑之外,他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但是,朋友,难道我就能忍住满心的欢喜和激动,不向你吐出我心中的咿哑?
我不敢冒充研究印度舞蹈的学者,来阐述印度舞蹈的历史和派别,来说明她们所表演的婆罗多舞是印度舞蹈的正宗。我也不敢像舞蹈家一般,内行地赞美她们的一举手一投足,是怎样地出色当行。
我只是一个欣赏者,但是我愿意努力地说出我心中所感受的飞动的美!
朋友,在一个难忘的夜晚──
帘幕慢慢地拉开,台中间小桌上供养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两旁是燃着的两盏高脚铜灯,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
卡拉玛·拉克希曼出来了。真是光艳的一闪!她向观众深深地低头合掌,抬起头来,她亮出了她的秀丽的面庞,和那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
她端凝地站立着。
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一段一段的舞蹈表演过(小妹妹拉达,有时单独舞蹈,有时和姐姐配合,她是一只雏凤!形容尚小而工夫已深,将来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的),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最精采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我实在描写不出,只能借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来包括了。
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这种多树枝在大地里面,息息相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他的食粮的供养,而这大地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印度的广大人民群众。
卡拉玛和拉达还只是这颗大榕树上的两条柔枝。虽然卡拉玛以她的二十二年华,已过了十七年的舞台生活;十二岁的拉达也已经有了四年的演出经验,但是我们知道印度的伟大的大地母亲,还会不断地给她们以滋润培养的。
最使人惆怅的是她们刚显示给中国人民以她们游龙般的舞姿,因着她们祖国广大人民的需求,她们又将在两三天内惊鸿般地飞了回去!
北京的早春,找不到像她们的南印故乡那样的丰满芬芳的花朵,我们只能学她们的伟大诗人泰戈尔的充满诗意的说法:让我们将我们一颗颗的赞叹感谢的心,像一朵朵的红花似地穿成花串,献给她们挂在胸前,带回到印度人民那里去,感谢他们的友谊和热情,感谢他们把拉克希曼姐妹暂时送来的盛意!
赏析:
这是一篇如诗似画的优美散文。
将近四十个年头过去了,时光如水,早已把人们大脑皮层上的种种印象冲淡,然而,作家当年以她那清词丽句,绘声绘色地记下了这两位年轻舞蹈家的风姿,随着她那深情的赞美,又唤起了我们对那美好夜晚的回忆。
舞蹈原本就是与诗歌、音乐结合为一的艺术,那么,用柔曼的诗句给予描写,自然是最合适的技法。
于是我们看到,作者以颇为作难的设问,引出的四个排比的假设句中,用准确而调和的色彩,勾画出这一对舞蹈家的变幻多姿的旋舞、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以及她们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可是,作者对这些饱含情意的艺术语言,用来表达她心头的惊喜,似乎尚感不足,她又重新设喻,用婴儿的纯真双眼,突然看到朝阳下一朵耀眼的红莲,深林中一只旋舞的孔雀,以这些鲜活的形象,来描画她心中所得的总的印象,和她的满心的欢喜和激动。
我们知道,冰心对印度的古老文化素有研究,她的最初的诗作,就是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中受到启迪而得以飞翔;她翻译过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园丁集》、《泰戈尔诗选》和其他论著,翻译过印度作家安纳德的《石榴女王》;1953年底参加中国中印友好协会代表团对印度作了一个多月的访问后,归来不久即翻译出版了《印度童话集》。她自然熟谙印度舞蹈的历史,以及它们同宗教的渊源,然而这篇散文不在于作学术论述,作者只是以一个欣赏者的身份,来说出她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感受,可是,就在她谦逊的表白中,也还是为我们指出了她们所表演的婆罗多舞是印度舞蹈的正宗。正是在这一提示下,我们可以方便地翻检有关资料,从而了解到这派舞蹈流行的地点和它的主要特色。
倘若我们把文章的第一部分比之为中国画中的写意,因为它的用笔是这样简练,而又如此形神兼备地点染出了作品的意境,那么,这文章的第二部分可以视之为工整细致的工笔画法了。
你看,作者用她那丹青妙笔,细腻地描绘了台上的装置和它所氲氤的静穆气氛之后,又给我们刻划了舞蹈家出台亮相时的那美妙的一瞬:她似乎是低头合掌来到台口,那绚丽的服装正让人耀眼,她缓缓抬起头来,以她那秀丽的面庞,和那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把全场的观众的视线吸引过去。人们屏住呼吸,一切赞叹、欢呼,全然缄默于胸,深恐任何一丝声响,会把这位再生之光惊逝。
作者写舞蹈家如何随着乐声翩翩起舞时,先概述她怎样运用四肢五官、服饰脚铃,以及她那时缓时疾的舞步,来表达繁复的人间亘古难以诉说的离合悲欢之情;然后再作细部的工整描绘,忽而颦蹙,忽而粲然,忽而垂睫,忽而嗔视,忽而温顺,忽而威武。而对作者为之心折的蛇舞,更是作了细致入微的描摹,从颈的轻摇,到肩的微颤,再写到平展的双臂如何作柔韧的蠕动,我们从这里不仅是看到了无可疵议的风姿,更感受到那扣人心弦的旋律。
泰戈尔在他的散文诗集《再次集》中的《剧本》篇中,曾经用诗的语言对散文的艺术魅力作过如下的阐述:
散文时而喷射火焰,时而倾泻瀑布,散文世界里有辽阔的平原,也有巍峨的山岭,有幽深的森林,也有苍凉的荒漠散文没有外表的汹涌澎湃,它以轻重有致的手法,激发内在的旋律。
我们以此来印证冰心的这篇散文,不是更有助于对这一佳作的理解与欣赏么?
卡拉玛姐妹都还年轻,她们的技艺固然出众,但在古老的印度文化面前,只能是榕树上的两条柔枝。这是作者的比喻,也是作者对年轻舞蹈家的期望;赞美不同于溢美,这正显出作者的仁慈敦厚,并且给我们有益的启迪。
第二篇:《伐树记》原文及赏析
文言文《伐树记》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
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
他日,客有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客既去,修然其言而记之。
【翻译】
官署的东面有一个园子,一直以来有很多的野草,都没有去治理它。我到了那里,开始开辟已经荒芜的土地。用粪便浇灌贫瘠的土地,用水浇灌干枯的地方,然后种上十几畦农作物,另外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正是春天,植物开始有萌芽的迹象。这时守园人给我提出意见,说:“这园子里生长着樗树,根茎粗壮,枝叶繁茂。根茎粗壮就妨碍了地下的流通,要消耗很多大地的精气,使得你新栽的农作物都得不到营养的滋润。枝叶繁茂就使得地上的阴影面积更大,让新栽的农作物得不到充足的阳光照射,而无法正常生长。又因为樗树的形状并不直,反而弯曲,看起来十分臃肿的样子,这样的木材中间纹路稀疏,导致重量很轻,而且很不坚固。(这样的树木)不值得栽种,应该把它砍掉。”我听了他的意见,把樗树砍掉了。第二天,他又对我说:“园子南面的那棵杏树,它的根茎所占的面积半径都有六七尺大,而它所在的地方却是这里最好的土地,让杏树长在那里而不能种植农作物,是很可惜的,应该把它也砍掉。”我说:“哈哈!如今正是杏树生长最好的时期,而且长得繁华。它也即将结果,你就不能为了这片杏林而放弃几畦菜地吗?”所以没有将它砍掉。
后来我突然想到,并发出这样的感叹:“唉!我记得庄子曾经这样说过,樗树和栎树因为其木材没有用而能自然老死,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而如今樗树是真的没有用,一旦知道了就会马上将它砍掉并抛弃;杏树的躯干是很坚固的,纹路也很紧密,色泽美丽,还可以拿来做装饰,它反而存活下来。难道有用和没用是各自要用天生条件的影响而来判断吗?”
后来有一天,有客人来拜访我。这时恰好有仆人正拉着砍掉的木材走过客厅,我便指着木材对客人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希望得到指点。客人对我说:“这有什么奇怪的呢?你认为用不着便是无用,说明你提出了与庄子相反的看法,这是很可贵的。而以无用发挥出很大的作用,又怎么不可能呢?那杏树之所以能结出很多的果实,是因为它天生就依靠着它庞大的根系。这是它的幸运。如果桂树和树漆不能逃出刀斧的砍伐,则说明有用的东西是需要牺牲的,形势不允许他生存,这与杏树结果是不一样的。樗树庞大而木材不可用,它的庞大是有害的,所以把它砍了也是很合理的,这与你有用者死,无用者生的说法又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所有的物体都是这样,它是幸运的还是不幸运的,要看它当时所处的环境。”客人走了,我同意他的话,而将其记下来。
第三篇:观舞记说课稿
2011年樊相镇中心学校教师技能大赛——说课
《观舞记》说课交流稿
张爱敏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观舞记》(幻灯片1)。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法——学法——评价——程序——反思”等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幻灯片2)。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幻灯片3)
1、说地位、作用:
本单元以文化艺术为主题,《观舞记》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作者冰心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舞台艺术,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参与能力基础,联系现实生活,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幻灯片4)(1)知识目标:“语文”,即“语言”和“文字”,因此我把积累字词作为本课的知识目标之一;同时,根据单元学习要求,我把“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作为本课的知识目标之二。
(2)能力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的能力目标定为:品味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舞蹈的语句,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用优美的语言,比喻、排比等手法表现(视觉)形象,提高艺术欣赏能力。(3)情感目标:新课标强调在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能力,而《观舞记》正是一篇反映印度舞蹈文化的绝妙佳作。因此,我把本课的情感目标确定为“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中外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3、说教学重、难点:(幻灯片5)
下面我侧重谈谈对这节课重难点的处理:
(1)教学重点: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在阅读时能够“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根据单元学习要求和七年级学生知识结构特点,特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学习冰心用优美的语言,比喻、排比的手法表现(视觉)形象;品味并积累文中精妙的语言。”
(2)教学难点: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能力,而初一正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运用语言描述视觉美的能力也有限,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二、说教法:(幻灯片6)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本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文化背景、高超的语言技巧及写作的特色,我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永威模式贯穿始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动起来;学生暴露出了问题,才能让学生进步;学生对知识能举一反三,才能心领神会;于是,学生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不断反复,对知识的理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知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因如此,让学生以读代讲,老师适时点拨,巧妙演示。朗诵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
三、说学法:(幻灯片7)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探究优美的语言。
四、说评价:(幻灯片8)
新课程之所以“新”,不仅体现在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新型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更体现在评价方面。评价需要教师有一双“爱”的眼睛,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需要在心里装着所有学生,激励他们不断进步,鼓励他们健康成长。本课时的教学我采用两种评价方式:
1.教学语言梯度评价: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的回答,作出相应的评价。使用 “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 “我看到了大家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等等有梯度的语言进行评价。
2.师生互动行为评价:采用鼓掌方式或学生充当“小老师”来评议。
五、说程序:(幻灯片9)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参照教学重、难点,我将以“朗读挑战——扫障碍、理清结构——谈感知、合作研讨——品佳句、走近印度——赏艺术、课堂达标——我能行、拓展作业——用妙语”等五个环节来展开教学程序,同时。我之所以这样确立,是因为我一直都信奉的这样的一句话:“一棵树苗,或生长在荒凉的沙漠,或生长在茫茫盐碱地,或栽种在肥沃的土壤,不同的地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我们的学生就犹如是树苗,我们的课堂就犹如是培育树苗的地域,而只有民主的、和谐氛围才是学生积极学习,努力思考,顺利实现学习目标的土壤。
1、视频导入——说舞蹈(3分钟):(幻灯片10)
以“千手观音”视频导入,使学生直观感觉到舞蹈的优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求知的喜悦,轻松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2、朗读挑战——扫障碍(10分钟):(幻灯片11)
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学生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者段落,并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初一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望,“朗读挑战”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朗读的语感。
3、理清结构——谈感知(7分钟):(幻灯片12)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自学指导,要求学生边读书边分段,写出大意,几分钟之后比谁的正确。
(2)学生默读,分段写大意(先学)。(3)讨论(后教)。
讨论顺序为:
①分段对不对?
②全文段与段之间有什么联系,理清写作顺序(文章的线索)。点拨:可从题目入手,文章哪一部分是写观舞的?这一部分的前后分别写什么?
③说说段意概括得是否准确、简洁。
4、合作研讨——品佳句:(12分钟)(幻灯片13)
第三次“先学后教”(三读课文,品析人物描写或环境描写、正面和侧面描写以及修辞手法运用等写作特色)
(1)自学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结合问题勾划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把认为写的精妙的句、段,以着重号“△”标出,细心品味、大声朗读并加以积累。问题设计如下:
①卡拉玛姐妹的舞蹈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②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现“飞动的美”的? ③作者用了哪些词、句描写这动态的美? ④作者运用了哪些语言技巧?(2)学生读书,思考。
(3)学生回答问题。——以上为先学
(4)讨论明确。(小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后教
5、走近印度——知文化:(幻灯片14)
6、达标检测——我能行:(8分钟)(幻灯片15)
6、拓展作业——用妙语:(幻灯片16)
欣赏杨丽萍的《雀之灵》。要求学习冰心奶奶用优美的词语来表现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都行。
设计意图:一是激起学生练笔的兴趣,二是提供一种容易模仿的模式,放飞学生想象。小组及全班交流,鼓励和肯定大胆新奇的想象。
六、说教学反思:(幻灯片17)
本文在教学后给我最大的一个感触就是要相信学生,他们身上的潜力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课程资源,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以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付诸实践的思路贯穿课堂始终;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提高其交往技能,开拓其思维;对学生多给予肯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最终让新课标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特别是学生的小作文,写得非常精彩,虽然语言还略显稚嫩,不过达到了令我满意的教学效果。所以我感觉,有些东西是急不出来的,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往往会给我们惊喜。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会盛开的花,不如用等一朵花开的时间,静静的聆听花开的声音。
最后,请允许我以本课的结束语作为今天说课的结束语:让我们用明亮的眼睛去观察,用聪敏的双耳去倾听,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用灵巧的双手去描绘,用优美的语言去表述,因为艺术——就在你我身边!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四篇:观舞记教案
观舞记教案
冰 心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积累语句,熟读课文,了解印度舞蹈的艺术瑰丽,体会比喻和排比句的作用。
★ 态度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 道德情感价值观: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吸取精神营养,开阔胸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展开想象,领略印度舞蹈的艺术之美。2.品味语言,感受魅力所在。计划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老的民族造就古老的文化,古老的文化是记录人类文明历史的宝库。本学期 我们感受了来自迅哥儿家乡带有呢土气息的乡村戏剧——“社戏”,那月下神形兼备的绘画艺术——“竹影”。还有那巧舌如簧的高超表演——“口技”,这一切无不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历史的进步。今天,著名的冰心女作家又给我们带来一场美幻绝伦的异国风情表演——印度舞蹈,不相信?还是让我们先睹为快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运用自己喜爱的朗读方式,自主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2.教师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之后,让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3.教学小结:
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一次观赏印度舞蹈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古老的印度 舞蹈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三、课文探究
(一)探寻“舞蹈美” 课文中作者说到:“我只是一个欣赏者,但是我愿意努力说出我心中所感受到的飞动的‘美’!”作者认为卡拉玛姐妹的表演是一种“飞动的美”,同学们,我们也是欣赏者,我们虽不能亲眼目睹她们姐妹俩的表演,但是印度舞蹈的美已尽在作者的笔下了,请仔细研读文中有关卡拉玛姐妹表演的语段,请同学们用“印度舞蹈真美!‘美’在她们的 ”这一句式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现自主阅读,勾画圈点。
*小组前后四人合作交流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全班交流。教学小结:
本文就是从卡拉玛姐妹俩的身体、服饰、神态、心灵等方面来写这印度舞蹈 “飞动的美”。
(二)探寻“语言美” 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俩那“飞动”的印度舞蹈美,这一感受让我们久久不忘!这都源于作者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现在请同学们再次细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你认为写得最精妙的句段,体会一下这些语段的“精妙”所在。
1.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寻找“精妙”句段,仔细体会。2.全班共同交流,教师倾听引导。小结:
这一篇文章作者注重将“视觉效果”与自己的“主观感受”相结合,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比喻句,使文章的语言摇曳多姿。
四、质疑解惑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对于文章内容,尤其是对一些富有深意的句子的理解,你还有什么不懂吗?请提出来,我们一同来解决。*学生质疑,全班共同解决。
五、布置作业
1.本单元我们曾学过另一篇有关舞蹈的文章,那就是《安塞腰鼓》,请同学们比较一下本文与这一篇文章的异同。
点拨提示:从内容、语言的表达、主题、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表格的形式写出探究结果。
2.积累本文自己不懂的生字词,摘抄本文中出现的关于对歌舞描写的精彩故事文。
第五篇:观舞记教案
观舞记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印度舞蹈的艺术瑰丽,体会比喻和排比句的作用。
2、展开想象,领略印度舞蹈的艺术之美。
3、品味语言,感受魅力所在。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老的民族造就古老的文化,古老的文化是记录人类文明历史的宝库。本学期我们感受了来自迅哥儿家乡带有呢土气息的乡村戏剧——“社戏”,那月下神形兼备的绘画艺术——“竹影”。还有那巧舌如簧的高超表演——“口技”,这一切无不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历史的进步。今天,著名的冰心女作家又给我们带来一场美幻绝伦的异国风情表演——印度舞蹈,不相信?还是让我们先睹为快吧?!
二、整体感知:
1.运用自己喜爱的朗读方式,自主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2.教师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之后,让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3.教学小结: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一次观赏印度舞蹈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古老的印度舞蹈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三、课文探究
(一)探寻“舞蹈美”
课文中作者说到:“我只是一个欣赏者,但是我愿意努力说出我心中所感受到的飞动的„美‟!”作者认为卡拉玛姐妹的表演是一种“飞动的美”,同学们,我们也是欣赏者,我们虽不能亲眼目睹她们姐妹俩的表演,但是印度舞蹈的美已尽在作者的笔下了,请仔细研读文中有关卡拉玛姐妹表演的语段,请同学们用“印度舞蹈真美!„美‟在她们的 ”这一句式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现自主阅读,勾画圈点。小组前后四人合作交流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全班交流。
教学小结:例如:13段:这一段用生动优美的词语写出卡拉玛姐妹形体的美。16段:这一段从衣饰方面写出了舞蹈的美。
17段:这一组排比句,它写出了卡拉玛姐妹神态的多变,舞姿的优美,舞艺的精妙。
18段:这一段也是从形体方面的美来写的。
本文就是从卡拉玛姐妹俩的身体、服饰、神态、心灵等方面来写这印度舞蹈“飞动的美”。
(二)探寻“语言美”
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俩那“飞动”的印度舞蹈美,这一感受让我们久久不忘!这都源于作者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再次细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你认为写得最精妙的句段,体会一下这些语段的“精妙”所在。
1.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寻找“精妙”句段,仔细体会。2.全班共同交流,教师倾听引导。
小结:这一篇文章作者注重将“视觉效果”与自己的“主观感受”相结合,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比喻句,使文章的语言摇曳多姿。
四、质疑解惑。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对于文章内容,尤其是对一些富有深意的句子的理解,你还有什么不懂吗?请提出来,我们一同来解决。
1、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因为好的舞蹈不仅要动作美,还要全身心地投入,这样才是好的舞蹈。
2、说说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飞动的美”的? 衣着、神态、动作这三个方面
3、“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在作者观看时,即看不懂,为什么会起共鸣?
我们看不懂的是舞蹈背后的故事,但是卡拉玛姐妹高超的舞技,让人可以感受到一切悲欢离合,让观众随舞蹈的起伏而起伏,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4、作者为什么只描写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动作,为什么不描写观众?
作者完全被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吸引,根本没有注意到观众的反应。从侧面写出卡拉玛姐妹舞蹈的精彩。
5、舞蹈是一种娱乐,为什么这次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
印度舞是印度的传统文化之一,表示着对印度古老文化的尊重,所以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明确:这是一种宗教舞蹈。)
6、我心中的“咿呀”指的是什么?
作者对卡拉玛姐妹舞蹈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7、为什么开头作者说“难以形容卡拉玛姐妹的舞蹈”,文中也说“我实在描写不出”,文章作者对卡拉玛姐妹舞蹈的描写却又生动形象,请问矛盾吗?
不矛盾,文章作者对于卡拉玛姐妹舞蹈的描写却又生动形象,实指卡拉玛姐妹的神态。而“我实在描写不出”实指心灵的舞蹈,真正的舞蹈。
8、文中为什么有这么多“假如”?
因为作者觉得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实在太美了,但自己贫乏的文字又不能描绘得那么好,她想从多方面来描绘舞蹈的美,说明作者非常想把卡拉玛姐妹舞蹈的美描绘得淋漓尽致。
五、小结:同学们,如果说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声响的话,那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是心灵之舞,只有心灵之舞才是真正的舞蹈。我衷心祝愿大家每天都活得如这舞蹈一样精彩。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
2、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1、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学习作家冰心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视觉形象的写作手法,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教法分析:
1、诵读法。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品味,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深入体悟语言的内涵。学法要求:
1、充分预习
2、小组合作学习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以舞导入(4)
许多同学喜爱绘画,喜欢唱歌;也有些同学有乐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长,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欣赏一段舞蹈,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一个国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乐的片段)。
利用多媒体播放《印度舞》选段,展示美丽、华贵的印度服饰;活力四射印度舞蹈;神气的印度风情,让同学们产生浓郁的兴趣,很快进入兴奋状态。师:请同学们用心欣赏这段舞蹈,然后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鼓励。
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音乐、舞蹈能够反映不同的文化风情。比如说我们的邻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独具特色的歌舞闻名于世。(简单介绍印度舞蹈的特征)
动人的音乐,优美的舞姿,都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可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时,却似乎捉襟见肘,为语言的匮乏而苦恼,但大家别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冰心老人的《观舞记》,相信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会有许多收获的。(检查预习,介绍冰心,解决生字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6)默读课文
要求:
1、给课文标上小节号。(共22小节)
2、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思考问题:
1、写给谁的?作者为何要送给他们?
2、谈一谈初读本文的体会。
三、品读课文,集体探究(6)
1、师:冰心的描绘,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之美,那她们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能否从文中找出两个字概括?(飞动。)
2、师:这种美在文中哪些具体语段得到生动的描绘?(16、17、18三个自然段。)16段:从衣饰方面写出了舞蹈的美。
17段:写出了卡拉玛姐妹神态的多变,舞姿的优美,舞艺的精妙。18段从形体方面的美来写的。
3、师:此时此刻,让你对这三个自然段作一个选择,你最喜欢哪一自然段?为什么?(学生可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4、师:推荐朗读能手,为大家朗读些三段,教师点拨读出感情,注意语调。
四、赏读课文,找出语言美(17)
1、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对全文语言美进行小组研讨,根据教师所列出要点,找出语言美,让学生体会语言特点,也可找自己喜欢的语句,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8)我发现动词美,比如——————
我发现反义词美,比如———————— 我发现比喻句美,比如———————
我发现排比句美,比如—————————……
(学生合作研讨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在师生的互动中,学生的情绪进一步高涨,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产生更多的心得,朗读时感情就更充沛、真挚。本课的教学重点“生动的语言描写”及教学难点“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得到了突破。)
2、提出不能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9)师:同学们,冰心老人的文章不但语言优美,它还有着深深的内涵。你能说出这些语言的巧妙之处吗?
预计主要有这样的几个问题:
(1)“文中为什么有这么多„假如‟?”
四个“假如”句分别描绘了印度舞蹈的类别、服饰、舞步和灵动的身影。
引起读者注意,表现了对卡拉玛姐妹的由衷赞美!
(2)“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3)“„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在作者观看时,即看不懂,为什么会起共鸣?”
文中除了正面描写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还从观众的反映侧面地描写。
(4)“文中说: „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怎样理解这句话?”
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卡拉玛姐妹也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不会这样美妙动人。欣赏卡拉玛姐妹的舞蹈,是离不开她们的文化背景
五、知识迁移,课堂拓展(4)
1、分析《安塞腰鼓》与《观舞记》的同异之处 同:
1、题材相同,都是描写舞蹈
2、都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舞蹈。
异:
1、在舞蹈风格上《安塞腰鼓》表现了阳刚之美;《观舞记》表现的是阴柔之美。
2、都写了舞蹈的文化背景。(《安塞腰鼓》的文化背景是这么厚这么厚的黄土高原;《观舞记》卡拉玛舞蹈的文化背景是印度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
六、课堂小结,情感延伸(3)
同学们,如果说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声响的话,那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是心灵之舞,只有心灵之舞才是真正的舞蹈。请问同学们,我们中国有这样的舞蹈吗?
(学生可能会答:有。如果没有学生回答,教师可以提示:春节联欢晚会上你们看到过这样的舞蹈吗?)有的,如杨丽萍的《孔雀舞》、黄豆豆的《丰收》等。他们的舞蹈是心灵之舞吗?明确:他们的舞蹈是整个身心的投入。杨丽萍的舞蹈不仅舞姿优美,而且还让人感受到中国女性的美丽和温柔。黄豆豆的舞蹈让人感受到中国男儿强壮的体魄和力量,感受到中华男儿坚强不屈的精神。
结束语:45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们从印度到中国,从古典到现代,从卡拉玛到美丽的杨丽萍。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我国著名舞蹈演员杨丽萍的《雀之灵》我衷心祝愿大家每天都活得如这舞蹈一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