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话杂文随笔(模版)
这个周末,读完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我忘了我当时为什么买这本书。我总是这样,买下去和收到有个时间差,然后我已经忘了我之前看上了啥,兴趣已经转移到别的方向。看到封面,我以为这是一本格言或者鸡汤,很奇怪我为什么会买,大约是散文吧,我想。一边疑惑一边翻开,却原来是小说。
我对于刘震云没什么印象,只知道他写过《手机》和《一地鸡毛》。这两本书我都没看过,只是听说过而已。现代作家的小说,我买的不算多,因为安凡老师要求孩子读矛盾文学奖的书,买了两本,一个余月了,一直是塑封着,我与安凡都还没兴趣去动。
翻进去,却是讲小人物的真实的苦难的生活,却不像余华的活着那样满目悲凉。开始的时候我是没有兴趣的,我以为我很快会放下它,那个年代离我很远,那些小人物的悲欢我没有多少感同身受。大约因为我的圈子我的阅历离这些太远,也许我的父辈爷辈会有更多感触,但他们自己的苦难已经很多,想来不会想重温而是宁愿忘却。
我只是好奇书名似乎与内容完全不符合,这一点点的好奇驱使我继续往下读,当然,文笔的精炼与叙事的简洁也让我能读得下去,对人物命运的好奇让我读了一页又翻过一页,并且不太愿意放下。
不喜欢读我国现当代的小说是因为我不喜欢鸡汤不喜欢说教不喜欢虚假的泡泡。我一直爱看小王子夏洛的网长袜子皮皮这样似乎对孩子道德感毫无帮助的书,也不想买很有教育意义的童书给孩子看。叛逆期在我身上隐藏的很深,似乎一直没有离开。
读着读着,我明白了书名的含义,再卑微的人,也希翼着能有一个说得上话的人,不惜历尽艰辛去寻找。
是啊,人活在世上,要找到一个可以说得上话的人谈何容易。纵使现在说得上话,也难保以后还说得上话。
从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俞伯牙钟子期的高山流水再到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自古以来,人类就是寻寻觅觅,无非想有个说话处。
在这本书里,这些普通人,因说得上话而成为朋友,因不再说得上而分崩离析。吴摩西为了寻找说得上话的继女兜兜转转走过寻生路时都没敢走的远路,走出河南延津。而杨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这里所有的人与人的关系,家庭之间的关系,无非就是说不说得上话。吴香香和老曹抛下各自的店铺私奔到郑州火车站做苦力,因了能说得上话,苦日子也变得甜了。而更多的家庭是夫妻俩说不上话,或凑活着过,各自痛苦或分开。
其实不管是谁,心里都盼着能有一个说得上话的朋友。但现实利益纠葛,能毫无戒备放下心防说话的人越来越少,更多的还是和自己说安全一些。周末去看安凡,问他是否有交到朋友,他说没有。我担心地问,那你有想说的话怎么办?他一脸平静:“和自己说吧。”原来,在孩子间,找个说得上话的人已经不容易了。
第二篇:说话与沉默杂文随笔
有很多人都看到我语言少,都说我嘴笨不善于跟别人沟通。肚子里也没有什么墨水,一看就是情商太低。在事业上也没有什么好出路。
现在社会的人都喜欢口才好的人,好像话里有糖,人人都爱听。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出口成章,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学不会。
我头脑简单,总是露出象牙来,经常伤害到别人,自己却不知道错在哪里。让人莫名其妙。就像谈恋爱,女孩问你在世界上你最爱谁,你要是说只爱她,她就觉得你说假话。因为你还有父母。你要是说爱父母她又觉得你心里没有她。只好沉默。
我总想把话说的又好又不会出口伤人,实在是太难了,总在无形中给别人一种伤害,比如跟一个跟一个悲观的人分享快乐时,他就觉得是炫耀,跟乐观的人谈心他就觉得你传播负面情绪。
现在我把话语浓缩,能少说就少说,能不说就不说。我总是怕说错话而得罪人,尽量说事情重点,不说毫无味道的话,时间一长,我的语言自然就少了。所以请人们能理解。
现在我比较喜欢倾听,我认为倾听也是另一种语言,只是别人不懂我的目光,当我一直倾听下去时,别人就越是继续讲下去,这样我就知道别人的头脑装的是什么。是好人还是坏人。
不知不觉倾听久了,变得多疑。总是把别人的话理解成几个意思,比如现在别人问我小陈,今年你带了多少钱回家?我总是理解成两个意思,第一个是别人说我在外面打工挣了很多钱,第二个就是别人在嘲笑我今年没挣到钱。有时候我理解错了场面很尴尬。
倾听多了,总是对别人的话有所防备,比如别人当同样一句话在一天问两次,总觉得别人在试探我的回答是不是实话实说。比如别人问我到哪里去,感觉别人是想知道我的行踪和生活节奏,这些事情总在无形中暴露出我的缺点。
看来说话的学问太深奥了,如何学会回答别人的问题,沉默就是最好的回答。
第三篇:和不熟的人说话的杂文随笔
感觉最近变得敏感了很多,会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而感觉悲观。但是也可能是昨天自我思考的余韵,总之我觉得我最近并不适合和周围认识的人说话。但是我又很想和人说话,如果和一个不太熟的人说话,那么我们会谈论很多千奇百怪的东西,而不是大家都不想提的现状。
我今天有一个觉得生气的事情,但是因为昨天发生的事情,我连可以倾诉这件生气的事情的人都没有,于是就变得更加生气了,但是大部分是气我自己。
今天生气的原因是,人很难以好人或者坏人,去界定,而且通常自己其实也不自知。一个觉得自己善良的人可能很自私,但是并不能因为她自私而将其称为坏人。但是她也的确不算什么好人。
现在人们交际总是忘记了“有来有往”这件事情。总是一个人认真地获利而忘记同伴的存在,真是伤心。最近总是为了一些早就知道的事情而伤心,大概是心里忍受到一定的程度了吧。
与自私的人生活让我觉得十分痛苦,想想就觉得不自在,而当你指责对方的自私的时候,她也会以同意的理由来指责你。就像是一种互相影响,互相指定。可以确定的是,我短时间都不想回复她们了。我需要换换气,需要在一个别的地方休息一阵子,才有勇气前进呢。
第四篇:愿长夜里有人陪你说话杂文随笔
我一直有着焦虑的心态
因为现实无人分担重压
一个人对抗着这个社会的现实
偶然内心也会脆弱不堪
导致自己浮躁
养成了一种结果性思考方式
而忽略了没有好的过程
拿来什么结果
所以积木式的过程
慢慢拼凑起生活的积木
别老去想着结果
做好生活过程中的每一块积木
做一块,也许会消除下自己的焦虑感
也许会离自己的梦想又进一点
哪怕只是近一点
哦,对了,昨天看到了一个描述蝴蝶效应的视频
哪怕开始一个小小的误差
在时间的后期,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
人生那么长,现在哪怕一个小小的决定
在时间的长流中,说不对会变得波澜壮阔
所以,做好过程的每一个细节
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结果,这个东西很多时候真的很难说
自己哪怕用再焦虑的心去想,也都是扯淡
积木式过程,最起码加上时间的催化器
说不定会孵化出一个上帝才知道的结果
哈哈……
这首歌,里面有一句歌词很触动人
应该是一句触动了我而也许触动你的是另一句
……
第五篇:听自然说话随笔
《礼记·大学》中有云:“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亲近自然,倾听自然诉说,倾听万物诉说,就是修身。
数字时代来到,人们沉浸于手机中,“低头族”越来越多,他们目光之外,“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是股市、房价,他们听不到大自然的细语怒吼。诚如周国平所说:“听不懂的耳朵却什么也没有听到,对于听得懂的耳朵,大海、星辰、季节、野花、婴儿都在说话。”
诗仙李白,辞亲远游,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漫游大江南北,访遍名山古迹。与之相比,现在又有多少人愿意走路、步行?大多都是以私家车的方式出行的,速度快,沿途的风景有几人能赏?苏轼,经历“乌台诗案”,但他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慨叹“笑谈间,樯橹灰飞烟灭”时雄姿英发的周瑜,看滔滔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颂一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也走进大自然,以天为盖、地为庐,与自然万物相诉相说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欧阳修,与民同乐,赏“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这隐隐青山、茫茫碧水,与陶渊明的心境不谋而合,所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寄情于田园山水之间。著名探险家鲍莱森在自然中探险,作家三毛游历撒哈拉沙漠……他们与万物相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游历山水,感悟人生。
此刻,你何曾想过在晚风习习、疏松萧萧下漫步呢?何曾试过在满月当空、柳梢高挂的时候去赏花呢?你又何曾体验过站在暴风雨下任凭风吹雨打的快感呢?大自然的馈赠远不止这些啊!欲得之,必行之。
何不倾听自然,倾听万物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