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乘加乘减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是在用一步计算解决问题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教学上的重点又是难点。特别是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一、在这一课的教学里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用游戏的方式贯穿这个教学过程,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仔细观察图画,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画面的内容,并根据画面的内容编应用题,用多种方法解答问题。
2、板书设计简洁明朗整,有条理,有对比。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反思自己的教学上不足之处:
1、“做一做”主题图,学生没有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会提出一般简单的一步计算的问题,两步计算的问题只是个别学生会提。应该多给予学生引导和思考的时间。
2、一部分学生看图不够认真细心,对于跷跷板乐园图文的题目里面隐含的条件较难找到,不能清楚的说画面的内容。导致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诸多错误,以后要多练习这些隐含条件的题目。
3、部分学生不会写综合算式,还是习惯用两个算式解决问题。
4、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经历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
5、整理图文信息,在教学中应该多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挖掘题意,能用语言完整地表述题意。让学生通过有条理讲题,帮助理解题意。
6、对学生的各种算法做出及时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答。
7、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各条件之间的关系,理清解题思路。尽量让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充分理解题意。
第二篇:《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学会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减)问题,初步了解用乘加(减)解决问题的思路。
经历乘加(减)分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与结果,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感受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的作用,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步计算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步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一般思路和解题策略。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师:老师给大家每人发了两张作业纸,请你按顺序放在课桌角。老师听说咱班的学生喜欢唱歌,请一位同学起头,大家一起唱吧!
【设计意图:做好课前准备,调整学生学习状态,缓解学生紧张气氛,为课堂学习做好心理准备。】
(二)课前复习题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解决旅游中的数学问题吧!1.一班有4组同学去旅游,每组5人,一班一共来了多少人?,怎样列算式?
2.二班又来了15人,你能提出两个问题吗?(1)问题1:-----------------,解答------------
(2)问题2--------------------,解答---------------------。
3.我发现:要解决第二题中的问题1和问题2,都必需先求出()的人数。
师:怎样列算式?你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生:要求一共来了多少人,就是把二班的15人和三班的10人合起来,所以用加法。
二、探究新知,理清思路
(一)解决第一个问题(乘加问题)(出示课件)
1.师:旅游团马上要出发了,他们先来到了停车场。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大声读一读。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小汽车和大汽车一共有多少辆?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多少辆?(板书)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出示:每组9人,分成4组,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小汽车和大汽车一共有多少辆?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多少辆?(板书)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我们先解决第一题。谁能把信息(学生读到信息时,老师把他们贴到黑板上)和问题完整的读一遍? 生读
师:想一想,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写,师巡视
师:要求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找生作业本展示)和他做的一样请举手。说说自己怎么想的?4×9=36 这一步是求得什么? 36+5=41 这一步是求得什么? 谁能像这样再说一说,学生说出先求,再求老师能及时表扬,并板书。两个同学再说
2.师:谁再来完整地说说,要求一共有几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学生说老师贴问题}
生:先求已经分组的人数,再求一共有多少人?
师贴两个问题,问:每一步怎样列算式?
板书算式:4×9=36 36+5=41
师:同意吗?你为什么会想到已经分组的人数? 生说想法
①师:原来这位同学是从信息入手的(贴:从信息出发)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能求出什么?(4组有多少人?)我们还知道什么?(剩下5人)根据先求的4组有多少人和剩下5人,能求出什么?
用这种思路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2生)
生:根据两条信息,求4个组有多少人,再加上剩下5人,求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小结:从信息入手,根据两条信息,先求出求4个组有多少人,再加上剩下5人,就是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人。
②师:除了从信息入手,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如果说不出,师贴:从问题入手。
师:要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哪两个部分合起来?(已经分好4个组人数、剩下的人数)哪个知道了?哪个不知道?不知道怎么办?找到两条有用的信息,师小结: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4个组人数和剩下的人数合起来,4个组人数不知道,所以找到有用的两条信息先求已经分好的人数。明白了吗?说给同位听。
3.师总结:思考问题时,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从信息入手,一种是从问题入手,无论怎么想,都是先求4组有多少人,再求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解决一步计算问题的经验,充分放手给孩子一个思考的空间,教师适时引导、规范两种思考方法:分析法、综合法。理清思路,知道要求一共有几辆,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以及明白为什么先求这个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初步了解分步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一般思路。】
4.小练习课件出示:
小汽车和大汽车一共辆?学生自己做说想法,课件演示
(二)由扶到放,迁移类推(乘减问题)师:现在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谁来完整的读一读这道题。
师:想一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会不会做?(会)完成在1号作业纸的第二题上。板:做。
汇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求小汽车有多少辆,再求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师贴,板书:7×3=21(辆)21-9=12(辆)
师:同意吗?为什么会想到先求小汽车有多少辆?
生1:从问题入手,要求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用小汽车减去大汽车的辆数,小汽车不知道,所以先求小汽车的辆数,再求多几辆。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2:从信息入手,根据两条信息能先求出小汽车有多少辆,再用小汽车减去大汽车的辆数就是求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
师:无论怎么想,都是先求小汽车有多少辆,再求大汽车比小汽车多几辆。做全对的请举手。画一面红旗。
【设计意图:学生初步了解解决两步问题的方法之后,类比迁移,从喜欢的思路方式入手,分析要求这个问题,就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理解两步计算问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分步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一般思路和解题策略。】
(三)对比两道题
师:大家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乘加乘减两张幻灯片对比}
预设:①信息相同;②问题不同;③都用两步解决;④第一步都是求小汽车有多少辆。
总结:都是用两步解决的问题,无论是求小汽车和大汽车一共有多少辆,还是求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都是先求小汽车有多少辆。像这样用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我们都是先解决一个问题,再求最后这个问题。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
师:我们是按什么步骤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
生:认真读题——理清解题思路——列式——检查结果是否准确。
师:在想的时候,用什么思考方法?
生:从信息入手、从问题入手。
小结:我们先读,理解题意;再想,要求什么,必须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思考时可以从问题入手、也可以从信息入手;最后做。(按照一读、二想、三做的步骤解决问题,在想的什么可以从信息入手,也可以从问题入手)
【设计意图:掌握分步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一般思路和解题策略。】
三、巩固练习
1.师:自主练习1 按照刚才的步骤先读一读、再想一想、完成在2号作业纸上。
(指明汇报或投影订正)你是怎么想的?要求这个问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全对的画红旗。
【设计意图:这是乘加、乘减的基础题,让学生独立读、想、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连一连
智慧乐园的气球真好看,小明买气球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读题,出示问题和算式。怎么连?你怎么想的? 第一个问题和第2、3个问题有什么关系?
生:第一个问题是后两个问题的第一步。
【设计意图:分析要求的问题和第一步问题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3.小红是个爱学习的孩子,旅游时还不忘读书呢!
出示:小红每天看8页书,看了7天,还剩几页?
你能解决吗?(不能)为什么?要求剩下几页,得知道什么?(看过的页数、一共的页数。)看过的页数能求吗?一共的页数呢?
生:缺少一条信息。
师:缺少一共的页数,我们加上“一共有60页”。现在能做了吗?把信息加在作业纸的空白处,完成。
订正,你是怎么想的? 有没有错题?
【设计意图:再次体会题中的数量关系,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保持信息的完整性。】
四、全课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我们按什么步骤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 想的时候有什么思考方法?
组内交流:
1.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要求人人都说。
2.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全班反馈:在黑板上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并注意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结合算式明确不同列式方法的道理。(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4.比较异同:理解各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5.总结方法:说说刚才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强化检查习惯。
五、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第三篇:《乘加乘减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减)问题,初步了解用乘加(减)解决问题的思路。
2.经历乘加(减)分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与结果,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
3.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感受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的作用,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步计算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步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一般思路和解题策略。
教学准备:
学具准备:文具盒
教师准备: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师:老师给大家每人发了两张作业纸,请你按顺序放在课桌角。老师听说咱班的学生喜欢唱歌,请一位同学起头,大家一起唱吧!
【设计意图:做好课前准备,调整学生学习状态,缓解学生紧张气氛,为课堂学习做好心理准备。】
一、课前复习题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解决旅游中的数学问题吧!
1.一班有4组同学去旅游,每组5人,一班一共来了多少人?,怎样列算式?------------
2.二班又来了15人,你能提出两个问题吗?(1)问题1:-----------------,解答------------(2)问题2--------------------,解答---------------------。
3,我发现:要解决第二题中的 问题1和问题2,都必需先求出-----------的人数。
师:怎样列算式?你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生:要求一共来了多少人,就是把二班的15人和三班的10人合起来,所以用加法。
二、探究新知,理清思路
(一)解决第一个问题(乘加问题)
1.师:旅游团马上要出发了,他们先来到了停车场。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大声读一读。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小汽车和大汽车一共有多少辆?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多少辆?(板书)
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出示:每组9人,分成4组,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小汽车和大汽车一共有多少辆?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多少辆?(板书)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我们先解决第一题。谁能把信息(学生读到信息时,老师把他们贴到黑板上)和问题完整的读一遍?
生读,师:想一想,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学生写,师巡视
2师:要求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找生作业本展示)和他做的一样请举手。
3、说说自己怎么想的?4×9=36
这一步是求得什么?
36+5=41
这一步是求得什么?
谁能像这样再说一说,学生说出先求,再求老师能及时表扬,并板书。两个同位再说
4、谁再来完整地说说,要求一共有几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学生说老师贴问题}
生:先求已经分组的人数,再求一共有多少人?
师贴两个问题,问:每一步怎样列算式?
板书算式:4×9=36)
36+5=41
师:同意吗?你为什么会想到已经分组的人数?
生说想法,①师:原来这位同学是从信息入手的(贴:从信息出发)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能求出什么?(4组有多少人?)我们还知道什么?(剩下5人)根据先求的4组有多少人和剩下5人,能求出什么?
用这种思路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2生)
生:根据两条信息,求4个组有多少人,再加上剩下5人,求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小结:从信息入手,根据两条信息,先求出求4个组有多少人,再加上剩下5人,就是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人。
②除了从信息入手,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如果说不出,师贴:从问题入手。
师:要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哪两个部分合起来?(已经分好4个组人数、剩下的人数)哪个知道了?哪个不知道?不知道怎么办?找到两条有用的信息,师小结: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4个组人数和剩下的人数合起来,4个组人数不知道,所以找到有用的两条信息先求已经分好的人数。
明白了吗?说给同位听。
3.师总结:思考问题时,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从信息入手,一种是从问题入手,无论怎么想,都是先求4组有多少人,再求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解决一步计算问题的经验,充分放手给孩子一个思考的空间,教师适时引导、规范两种思考方法:分析法、综合法。理清思路,知道要求一共有几辆,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以及明白为什么先求这个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初步了解分步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一般思路。】
4、小练习课件出示:小汽车和大汽车一共辆?学生自己做说想法,课件演示
(二)有扶到放,迁移类推(乘减问题)
1.师:现在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谁来完整的读一读这道题。
师:想一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会不会做?(会)完成在1号作业纸的第二题上。板:做。
2.汇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求小汽车有多少辆,再求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
师贴,板书:7×3=21(辆)
21-9=12(辆)
师:同意吗?为什么会想到先求小汽车有多少辆?
生1:从问题入手,要求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用小汽车减去大汽车的辆数,小汽车不知道,所以先求小汽车的辆数,再求多几辆。
你是怎么想的?
生2:从信息入手,根据两条信息能先求出小汽车有多少辆,再用小汽车减去大汽车的辆数就是求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
师:无论怎么想,都是先求小汽车有多少辆,再求大汽车比小汽车多几辆。做全对的请举手。画一面红旗。
【设计意图:学生初步了解解决两步问题的方法之后,类比迁移,从喜欢的思路方式入手,分析要求这个问题,就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理解两步计算问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分步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一般思路和解题策略。】
(三)对比两道题
师:大家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乘加乘减两张幻灯片对比}
预设:①信息相同;②问题不同;③都用两步解决;④第一步都是求小汽车有多少辆。
总结:都是用两步解决的问题,无论是求小汽车和大汽车一共有多少辆,还是求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都是先求小汽车有多少辆。像这样用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我们都是先解决一个问题,再求最后这个问题。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
师:我们是按什么步骤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
生:认真读题----------理清解题思路------列式------检查结果是否准确。
师:在想的时候,用什么思考方法?
生:从信息入手、从问题入手。
小结:我们先读,理解题意;再想,要求什么,必须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思考时可以从问题入手、也可以从信息入手;最后做。(按照一读、二想、三做的步骤解决问题,在想的什么可以从信息入手,也可以从问题入手)
【设计意图:掌握分步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一般思路和解题策略。】
三、巩固练习
1.师:自主练习1
按照刚才的步骤先读一读、再想一想、完成在2号作业纸上。
指明汇报或投影订正
你是怎么想的?要求这个问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全对的画红旗。
【设计意图:这是乘加、乘减的基础题,让学生独立读、想、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连一连
智慧乐园的气球真好看,小明买气球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读题,出示问题和算式。怎么连?你怎么想的?
第一个问题和第2、3个问题有什么关系?
生:第一个问题是后两个问题的第一步。
【设计意图:分析要求的问题和第一步问题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3.小红是个爱学习的孩子,旅游时还不忘读书呢!
出示:小红每天看8页书,看了7天,还剩几页?
你能解决吗?(不能)
为什么?要求剩下几页,得知道什么?(看过的页数、一共的页数。)
看过的页数能求吗?一共的页数呢?
生:缺少一条信息。
师:缺少一共的页数,我们加上“一共有60页”。现在能做了吗?把信息加在作业纸的空白处,完成。
订正,你是怎么想的?
有没有错题?
【设计意图:再次体会题中的数量关系,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保持信息的完整性。】
四、全课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我们按什么步骤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
想的时候有什么思考方法?
3.组内交流:
(1)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要求人人都说。(2)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4.全班反馈: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并注意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结合算式明确不同列式方法的道理。(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5.比较异同:理解各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总结方法:说说刚才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强化检查习惯。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第四篇:《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
一、创设生活情境——体会数学的亲切
《乘加乘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解决乘加乘减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应用意识。于是我将教材进行了重组,经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帮助学生寻找富有生活性和开放性的数学学习素材。整节课置身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并通过主题图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真是水到渠成,相得益彰。而且我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可观察、思考的素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增加思维含量,启迪学生思维。
二、积极评价,增强参与的信心。
要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就要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信。我运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让学生感到我时刻在关注着他。我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积极正确的评价。
整节课的评价相对较少,课中有一些学生精彩的发言,如:当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时,可以说整个思路很清晰、完整,语言严密。我没能及时抓住这些闪光点加以评价,而让这些资源白白流失。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挫伤。因此,在学生汇报交流想法时应认真倾听,过后可适当增加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同时也能更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三、注重教学的开放。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
四、用生活经验作为数学问题的参考
通过练习我使学生领会到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生活经验来做参考,进一步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达清楚,对一些数学术语要加强训练.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注重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提高,在不同的体验中应用。通过练习体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通过同桌交流等形式,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关注,通过组间评价、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乘加、乘减》教学设计就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方法,鼓励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上完《乘加、乘减》一课,对本堂课教学进行了小结,发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玉米主题图——图二”理解,从而解决今天所学的内容。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主题图设计了“图一”、“图三”的教学内容,这样跳出了课本的框框,不拘泥于课本,实现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通过“还剩下几个玉米棒子?”这个问题,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如:引导学生列出算式有:“4×3-2=10;3×3+1=10 ;3+3+3+1=10;3×4-2=10;
3+3+3+3-2=10:3×2+4=10…….等算式。这种不同的解题策略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通过练习体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例如:本节课的“给杯子盖盖子”、“夺红旗”、“摘苹果”、“给小狗戴帽子等”的活动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关注,同时,使学生感受在乐中学.当然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处。 如:小组合作互相交流,留给学生空间,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在这些方面做得还不够。所以,我深深的感到:要想上一堂好课,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热情,更需要教师教学技巧,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数学教学成为真正的数学活动的教学,使数学教学活在动中充满真正的生命活力。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3
在备课时我借鉴了别人的想法,上课时没有直接出示书56页的图,而是在黑板上画了4棵树,然后贴磁铁苹果。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树上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大部分学生都会用加法计算4+4+4+3=15,我肯定学生的想法,继续提问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这时有学生观察到前面有3个4相加,所以提出3×4+3=15,4×3+3=15,这得到了我所要讲的乘加算式,但乘减有点困难,我于是说看看老师变魔法,在第四棵树上添1个磁铁,变成了4。观察后又把这个拿下。很快有学生反应说4×4—1=15。我把3×4+3=15, 4×4—1=15板书在黑板中间,让学生观察跟以往的算式有什么不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
引出乘加乘减,但在说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讲得不是很详细,还有我先在每棵树摘掉一个,让学生列式时,效果不太好,式子没写对,答案也不对。我又讲了一遍。然后做书上练习,比刚才好了很多,但也有出错的。在巡视中发现学生对乘法口诀不熟练,根据图提取信息的应用能力不强。所以乘法口诀一定的抓实,保证每一个学生熟练。这样才能保证正确率,同时应让学生树立用乘加乘减解答应用题。可以先试着加法,然后再改写,但以后要强化。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4
放假三天,今天又走进了课堂,看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还沉浸在节假日的兴奋中,隐隐约约感觉到今天的课一定不会那么顺心。于是又把教案拿出来看了看,改了改,准备好教具。晨会下课铃声未响便走出了办公室,早早的来到了班上……
为了让孩子们及早进入上课状态,我带孩子们把1-4的乘法口诀复习了一下,采用对口令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孩子进入状态还算快,我顺利地进行了新课的教学。
这节课,按以往的教学经验得知,教材中解决实际问题时只要求学生列出乘加算式,教参中叙述到“要求不宜太高,学生想不到的方法(比如乘减),不必强加给他们。”可大册上出现了看一幅图用乘加乘减列出两种算式。也就是得要求每位学生掌握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乘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它包含了逆向思维。记得前几年我对此课还专门写了一篇有关数形结合的文章,就是针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乘减的算理的。今天这节课我主要注重以下几点的讲解:1.关注学生对图意的理解、对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即让学生多说图意。2.对算式含义的理解,借助算式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以及乘加与连加之间的联系。3.渗透并逐步强化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解决问题,最后的答案必须一致,因为解决的问题是统一的。(如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加、乘减等)4.讲清列乘减算式的思考步骤,借助“形”为学生的思维搭好脚手架。具体步骤:1.画。把最后一份也画的和前面的同样多。2.数。数一数现在有几个几。列乘法算式。3.划。把刚画上去的划去即减去。
思考:乘加算式在图中是可视的,对学生来说是真实存在的,而乘减减的部分则是一种虚拟存在,低年级儿童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自然会产生这样的建构偏差。如果凭空让学生列出乘减算式是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画、数、划——数形结合,为学生搭了个“脚手架”,理解起来就“有理可据”了。
反思:可整节课上下来,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也许是安排的太满了,强调的太多了,书上练习没有全部练完,也许把乘减的算理理解放在第二课时,训练的会更扎实些吧。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5
小数乘法、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前面就掌握了,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沟通两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知道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小数中同样运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先把例题改成整数连乘的应用题,唤起学生对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回忆,在此基础上百例题中的整数改成小数,让学生感觉到这两个题的情境和数量关系是相同的,列式方法和运算顺序也应一样,从而得出“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学生掌较好。由于前面知识的掌握有点欠缺,对题率并不高。
又一次证明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6
小数乘法、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前面就掌握了,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沟通两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知道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小数中同样运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先把例题改成整数连乘的应用题,唤起学生对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回忆,在此基础上百例题中的整数改成小数,让学生感觉到这两个题的情境和数量关系是相同的,列式方法和运算顺序也应一样,从而得出“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学生掌较好。由于前面知识的掌握有点欠缺,对题率并不高.又一次证明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7
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是四册教材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的问题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对于比较聪明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根据学生的基础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一、强化“生活性”,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因此,这节课我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将全班学生的名字按照行列利用多媒体呈现出来,7行6列,并告诉学生我们班有16名女生,问有多少名男生,让学生很清楚的看出,并迅速计算出结果,把计算过程告诉大家。之后又呈现了,学生中的一些相关数学信息:一只玫瑰花3 元,每顿营养餐7元钱,打电话每分钟6角,一根跳绳4元,一吨水4元,每天上6节课,每个星期有7天。将这节课的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学得有兴趣。
二、大胆尝试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曾经参加过马明艳老师讲的数形结合讲座,当时没有很好的消化应用。在我的这节课中,大胆的尝试了一把,学生给了我很好的答卷,学生能够理清楚数学信息中的关系,并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图画出来,利用简单的符号比如圆圈、三角、小圆点、集合图等,加上自己简单的文字注释把题意表述出来,而且还能把自己的理解讲清楚。
三、训练学生审题意识。
审清题目要求是正确解答题目的关键,我为学生出示的题都是文字叙述,在学生画图后再解答,但是往往生活中的题是有色彩的,由声音的,需要观察的。因此,在课的将要结束时,我让学生认真看了教材,一是了解今天学习了什么,二是让学生认识有图有字的题。
在教学中,我也存在一些问题。
1、没有在黑板上给孩子们一个画图的样板,好让一些学困生有一个基本的数形结合的了解,完全有必要找个学生到前边来画图板眼,老师也好及时的指导。
2、数形结合的图比较单一,没有出现线段图,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遗憾,我完全可以找一些聪明的同学尝试一下画线段图,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另外可以和中高年级接轨。
3、对于教学设计,教师备的还不够,有些环节提前于了课件内容,另外课件中还把“顿”错打成了“吨”,有些尴尬。
我想,教学一节成功的课,还要在于老师深挖教材,将教材内容贴近于学生的生活,从这节课我也深深尝到了数形结合的巧妙之处,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注重以下几点:
1、把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作为解决问题的重点。
2、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注意鼓励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4、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发展的过程。乘加、乘减这节课是在基本掌握了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对一些生活现象能用数学方法正确列出简便算式,并能根据算式的意义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我感受最深的'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想学生能理解运算顺序,最好的方法是图文结合教学,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理解运算顺序。开课出示主题图后,学生根据主题图中的情况列出算式。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可以列3+3+3+2,3×3 +2 =11 ,但是乘减算式4×3 ——1 =11 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三棵都有三个玉米,第四棵为什么只有两个玉米呢?生:我想原来每棵都有三个玉米,小熊拿走了一个。所以原来有4×3 个玉米,再减去小熊拿走的一个:4×3 ——1 =11 。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生:这两个算式中都有乘法。师: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相互进行讨论。生: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师出示算式1+4×3 ,这个算式应该怎么算呢?学生都受到前面的影响(依次计算)。师问:乘3 ,谁乘3 ?是1+4 的和乘3 还是4 乘3 ?学生这时有意识地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究竟是谁来乘3 。于是大家得到了共识:是4 乘3 ,那么12 加什么呢?由此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的题应该怎样算?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到了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原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许多事情是要讲究优先的:比如:残疾人坐车优先、军人看病优先等待。乘法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这些特殊人一样,在计算的时候都应该优先。从而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顺序。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为只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才能将知识深刻掌握 。乘车教学反思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乘加、乘减》教学设计就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方法,鼓励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上完《乘加、乘减》一课,对本堂课教学进行了小结,发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玉米主题图——图二”理解,从而解决今天所学的内容。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主题图设计了“图一”、“图三”的教学内容,这样跳出了课本的框框,不拘泥于课本,实现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还剩下几个玉米棒子?”这个问题,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如:引导学生列出算式有:“4×3-2=10;3×3+1=10;3+3+3+1=10;3×4—2=10;
3+3+3+3—2=10:3×2+4=10……。等算式。这种不同的解题策略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通过练习体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例如:本节课的“给杯子盖盖子”、“夺红旗”、“摘苹果”、“给小狗戴帽子等”的活动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关注,同时,使学生感受在乐中学。当然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处。如:小组合作互相交流,留给学生空间,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在这些方面做得还不够。所以,我深深的感到:要想上一堂好课,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热情,更需要教师教学技巧,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数学教学成为真正的数学活动的教学,使数学教学活在动中充满真正的生命活力。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0
上周学习《乘加乘减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课的开始,我出示书上82页情境图,出示情境图后,我并没有直接出示书上例例题中的问题: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而是让孩子们看图,看着大猴的条件,说说知道什么,能求出什么;然后再完整地看情境图,让他们又说说,现在能提出什么问题了。
宇说,大猴采了多少个?
冉说,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个?
桐说,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小猴比大猴少采多少个?
璐说,大猴采的个数是小猴的多少倍?
宇的第一个问题孩子们都能正确列式解答,第二个问题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多数学生说应该先求出大猴采的个数。我追问,你是怎么想到要先算大猴采多少个的?
学生先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时候,我把他们的方法归为从问题想起,和从条件想起,并注重了表达,一节课下来,估计有小部分孩子,能清晰大胆表达;一半的孩子,有自信表达自己的思路,另一半孩子模糊的懂,但不是很会表达,需要同学帮着一起说,小部分孩子可能会做,但是思路不清晰。
一节课下来,通过学生对题目的解答,我想,从问题想起还是从条件想起,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理解并做出来。但又想想,如果不让学生表达,到了高年级解决问题时又不能具体分析,只注重解题结果肯定不行。
课本83页“想想做做”第2题“有4行树苗,每行14棵,已经浇了38棵,还有多少棵没有浇?”,生读完题后,我没有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交流时发现,好多学生在学完例题乘加的基础上,想都没想直接列了一道乘加算式。
课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乘加做起来比较顺手,因为乘加算式在图中能直接看到两个部份,对学生来说是真实存在。可乘减算式中减法那部份则是一种虚拟存在的,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如果凭空让他们列出算式容易出错,因此对有困难的学生,我教给他们:1、画。把最后一份也画的和前面的同样多。2、数。数一数现在有几个几。列乘法算式。3、划。把刚画上去的划去即减去。这样,学生对于乘减就比之前容易些了。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1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这部分知识很重要,是进一步学习四则运算的基础,由于学生长时间习惯了从左往右运算的顺序依次计算,开始学习这部分内容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导致运算顺序的错误,因此在教学时从分步列式出发,让学生弄清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为什么先算乘法,再一步步引导学生接受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将学生推向认知发生的主体地位,引导探究,注重体验。
一、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本课选择学生喜爱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有学习价值的材料作为学习资源,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选择适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教学混合运算,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因此,教师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计算混合运算时要先算乘后算加减,而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答得出运算顺序。这样,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三、利用生活经验,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学生自主探索的一个主要过程,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础。本课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经历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让学
生在全班交流时勇于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乐于表现自己,积极地参加课堂的学习活动。
四、获取新知后,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生活问题。在授完新课后,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交流,得出解决混合运算的一般规则,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个规则去解决其他问题,这样能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
当然我在执教本课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言有点单调。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把握的不是很到位,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有待提高。
这次的教学虽然存在种种的不足,但同时也让我收获了很多数学教学上的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从而优化数学课堂,优化自己的思想。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发展的过程。”乘加乘减这节课,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把教学过程当作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乘加算式在图中是可视的,对学生来说是真实存在的,而乘减减的部分则是一种虚拟存在,低年级儿童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自然会产生这样的建构偏差。如果凭空让学生列出乘减算式是超越学生的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画、数、划——数形结合,为学生搭了个”脚手架“,理解起来就”有理可据“了。
1、注重趣味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素材和思考空间。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喜欢的动物小金鱼走进课堂,课一开始,就向学生呈现了一幅生动形象的鱼缸里小金鱼的情境图,并伴以轻松明快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的身心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而且,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学生熟悉的、生动的事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可观察、可思考的材料,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条件,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在练习中,我巧妙地利用主题图,让学生思考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可以用哪些方式解答,可借助学具,同时采用赠予小礼物的方式,为学习增添了趣味色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实现算法多样化。
学生提出了”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这个问题后,通过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图画,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展示自己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享受收获的快乐。
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列出几个乘加乘减的算式后,我让学生结合图,展示自己真实的想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在这个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收获成功的体验,充分享受着数学学习活动带来的快乐和喜悦。
4、用生活经验作为数学问题的参考
通过练习使学生领会到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生活经验来做参考,进一步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达清楚,对一些数学术语要加强训练。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3
《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认识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选择相关联的信息,理解数量关系,提出并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分步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下面就以这节课为例,谈一下自己在创设问题情景、自主探究环节的策略的运用。
设计有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数量关系,初步探索分步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的方法。
课一开始,我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上次水灾过后小动物们忙着重建家园。出示两道有关小动物重建家园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用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为学习两步计算做好铺垫。同时又设计了两个根据问题想条件的问题,帮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解决小熊每次搬4块,已经搬了5次。还剩24块没搬。小熊一共要搬多少块砖?我是这样引导的——这个问题可以怎么解答?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这个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理清了这个问题的解题思路——“一共要搬多少块砖”这个问题是分几步解决的?为什么分两步,不能直接一步求出来吗?我们第一步求了什么,怎么想到的?这样的设计引导可以进一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分析数量关系,学会通过找出间接问题解决最后问题的方法。
有了对第一个问题的解题思路后,学生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就比较顺利。其实这节课的关键就是让学生找到第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反思: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我把大量时间放在了让学生说为什么会这样想的叙述上,由于孩子的年龄太小,总体感觉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是很好,特别是在说为什么的时候,需要一大窜语言文字来描述,一些同学的诉说,断断续续,不太清楚,所以我得重复他们说的话,在这里耽误了不少时间。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4
本课的教学不如以往《两步计算式题》的教学,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是由教师提出和说了算。而是学生从图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列出的算式而进行尝试计算,最后在实际情景(主题图)中得以验证算法,从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我认为,这才是本节课算用结合的真谛。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发现可以列式为3+3+3+2=11,33+2=11,也就是当若干份中有一份与其它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但是乘减算式43-1=11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3棵每棵都是3个,第4棵为什么只有2个呢?生:我想原来每棵都有3个,小熊拿走了一个。所以原来有43个,再减去小熊拿走的一个:43-1=11。学生能够想到比4个3少 1。也就是说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同时结合摆小棒帮助理解,边摆边说摆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都明白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
这节课,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最后,我设计了富有开放性的、创造性的题目,发散留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遗憾的是,形散而神不散这样的境界,是让我感到望尘莫及的,也是我今后该努力的方向。还有在课堂上对差生的关注不够,差生没有充分参与,好学生又特别爱表现。。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5
《乘加、乘减》是苏教版第三单元第七课时的内容,本节课学生要会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加、乘减算式的含义,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能根据图意列出乘加算式,能联系具体情境理解运算顺序,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难点是能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中发现规律,并能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本课的教学不如以往《两步计算式题》的教学,“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是由教师提出和说了算。而是学生从图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列出的算式而进行尝试计算,最后在实际情景(主题图)中得以验证算法,从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我认为,这才是本节课算用结合的真谛。
下面我谈几点对本节课的反思:
本节课利用金鱼一共有多少条来导入,先出示3个鱼缸,每个鱼缸里都有4条金鱼,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条?”。这里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在接着出示一个鱼缸,可是这个鱼缸只有1条金鱼,现在提出疑问现在该怎么计算“一共有多少条金鱼?”学生就很容易由前面的经验引出乘加算式。有了情境图的理解,学生较容易的就知道乘加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减则是个难点,学生比较难想到,这时候需要引导,假设:最后一个鱼缸也有4条金鱼,就是4个4,可是其实鱼缸里并没有4条金鱼,所以要把多补的3条去掉。利用这样的情境来理解乘减算式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这对学生思维来说是一个难点,我在这节课中处理的不够妥当。有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理解,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其他题目中。
在巩固练习中设计果园的一角有美味的水果,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把燕子和小鹿都吸引来了,主要的设计意图就是学生结合主题图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与需改进之处:
1、学生动手计算偏少,大部分由学生口答。
2、在新授课讲解从情境图中引出乘减算式这一步骤时,时间把握不好,学生思考时间太少,这一难点没有突破。对于例题中学生想到的可以补上3条金鱼,其实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上3条金鱼,列出乘法算式,4×4,接着再去掉补上的3条金鱼,这样学生可能更好理解乘减的这种方法。想想做做中的第一题中,最后一盘只有2个桔子,也可以引导学生补上3个桔子,列出乘法算式5×5,再去掉补上去的3个桔子,最后列出乘减算式5×5—3=22。我想这样是不是能更好的达到本节课“图式结合,以明算理”的效果。
3、在练习环节中的摘苹果游戏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巩固练习的设计有待思考。例如:在练习中课设置贴红星:每次贴3颗,1次,2次、3次,最后再贴一颗,然后让学生列出算式。
4、乘减部分是本课难点,在这部分处理的太仓促。要是能进行乘加算式与乘减算式进行对比,学生会更容易理解。
5、在果园情境图中,在处理时要是分块汇报更好,西瓜组,燕子组,梨子组,长颈鹿组。那么这里可设置超链接,譬如:学生提出西瓜有多少个?就可点击西瓜出示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后,再点击出示算式。
6、教师说的偏多,应该将课堂更多的时间交还给学生,多让学生说说依据情境图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课程标准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
7、教师课堂语言有待提高,教师亲和力不够,课堂组织管理、教师板书设计有待加强。
第五篇: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
《乘加、乘减》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和学习了 1-5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在经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1、做好复习铺垫。
学数学就是用数学,每一个新的知识点的学习,都是在旧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基于此,我认为在教学新知时,先做好复习铺垫还是非常重要的。本课复习时,我结合前面初步认识了乘法的知识上,让学生看图乘法列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让学生口算乘法算式,并说一说用哪个口诀来计算得数的。而这两部分内容正是接下来的学习中要用到的知识。
2、解决问题,理解运算顺序。
教学运算顺序,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因此,我教学中,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计算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而是让学生求生物组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要求先把同样多鱼缸里的金鱼先求出来,即34,再加上不同条数鱼缸里的1条金鱼是13条,得出乘加的运算顺序,先算乘再算加。这样,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3、课件演示,解决难点。
看例题图列出乘减算式并计算,学生理解上是有较大难度的。教材没有特别要求这里要列乘减,而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难点正在这里,可以拓展开来,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于是通过课件演示情景来简化这一难点,教学中,我告诉学生在这之前,第四个鱼缸里也有4条金鱼,这时一共有几条,学生很容易得出有4个4条,即 44,接着说:后来从第四个鱼缸里送走了3条金鱼,(课件演示第四个鱼缸里少了3条)现在有多少条。这时学生很快就知道从44里去掉3条,得出 44-3这个乘减算式了。
不足之处:
1、难点知识还应多强调、多巩固。如学会了看图列乘减算式后,应多练习一题加以巩固。
2、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言有点单调,缺少童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从而优化数学课堂,优化自己的思想。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2
一、创设生活情境——体会数学的亲切
《乘加乘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解决乘加乘减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应用意识。于是我将教材进行了重组,经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帮助学生寻找富有生活性和开放性的数学学习素材。整节课置身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并通过主题图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真是水到渠成,相得益彰。而且我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可观察、思考的素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增加思维含量,启迪学生思维。
二、积极评价,增强参与的信心。
要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就要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信。我运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让学生感到我时刻在关注着他。我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积极正确的评价。
整节课的评价相对较少,课中有一些学生精彩的发言,如:当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时,可以说整个思路很清晰、完整,语言严密。我没能及时抓住这些闪光点加以评价,而让这些资源白白流失。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挫伤。因此,在学生汇报交流想法时应认真倾听,过后可适当增加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同时也能更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三、注重教学的开放。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
四、用生活经验作为数学问题的参考
通过练习我使学生领会到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生活经验来做参考,进一步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达清楚,对一些数学术语要加强训练.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注重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提高,在不同的体验中应用。通过练习体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通过同桌交流等形式,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关注,通过组间评价、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3
《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认识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选择相关联的信息,理解数量关系,提出并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分步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下面就以这节课为例,谈一下自己在创设问题情景、自主探究环节的策略的运用。
设计有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数量关系,初步探索分步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的方法。
课一开始,我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上次水灾过后小动物们忙着重建家园。出示两道有关小动物重建家园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用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为学习两步计算做好铺垫。同时又设计了两个根据问题想条件的问题,帮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解决小熊每次搬4块,已经搬了5次。还剩24块没搬。小熊一共要搬多少块砖?我是这样引导的——这个问题可以怎么解答?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这个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理清了这个问题的解题思路——“一共要搬多少块砖”这个问题是分几步解决的?为什么分两步,不能直接一步求出来吗?我们第一步求了什么,怎么想到的?这样的设计引导可以进一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分析数量关系,学会通过找出间接问题解决最后问题的方法。
有了对第一个问题的解题思路后,学生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就比较顺利。其实这节课的关键就是让学生找到第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反思: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我把大量时间放在了让学生说为什么会这样想的叙述上,由于孩子的年龄太小,总体感觉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是很好,特别是在说为什么的时候,需要一大窜语言文字来描述,一些同学的诉说,断断续续,不太清楚,所以我得重复他们说的话,在这里耽误了不少时间。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4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是在用一步计算解决问题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教学上的重点又是难点。特别是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一、在这一课的教学里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用游戏的方式贯穿这个教学过程,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仔细观察图画,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画面的内容,并根据画面的内容编应用题,用多种方法解答问题。
2、板书设计简洁明朗整,有条理,有对比。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反思自己的教学上不足之处:
1、“做一做”主题图,学生没有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会提出一般简单的一步计算的问题,两步计算的问题只是个别学生会提。应该多给予学生引导和思考的时间。
2、一部分学生看图不够认真细心,对于跷跷板乐园图文的题目里面隐含的条件较难找到,不能清楚的说画面的内容。导致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诸多错误,以后要多练习这些隐含条件的题目。
3、部分学生不会写综合算式,还是习惯用两个算式解决问题。
4、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经历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
5、整理图文信息,在教学中应该多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挖掘题意,能用语言完整地表述题意。让学生通过有条理讲题,帮助理解题意。
6、对学生的各种算法做出及时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答。
7、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各条件之间的关系,理清解题思路。尽量让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充分理解题意。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5
案例描述:
1、操作小棒,初步感知:比几个几多几,比几个几少几。
(1)先摆3个5,算式:3×5。
(2)先摆3个5,再摆2根,算式:3×5+2。
(3)先摆4个5,在拿走3根,算式:4×5—3。
2、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科学小组的同学正在做实验,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生:3人一组的有3组,2人一组的有1组。
生:求“共有多少人?”
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比3个3多2 3X3+2
(2)比4个3少1 4X3—1
4、基础练习。
5、开放练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感觉学生学习有点困难。它要求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通过创设情景,是顺向思维,学生掌握得还可以,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对中差生来说,理解有点困难。我吸取了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多创设情景、多摆小棒、多说摆的过程。出示主题图:如:在科学活动课上,老师把小朋友按3人一组,分成了3组,还有2人。学生很快想到3个3,再加上多的2人。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可以列3+3+3+2,3×3+2=11,也就是当若干分中有一份与其中一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但是乘减算式4×3-1=11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3组每组都是3人,第4组为什么只有2个人呢?生:我想原来每组都有3个人,小红可能有事先走了。所以原来有4×3个人,再减去小红走了的.1人:4×3-1=11。学生能够想到比4个3少1。也就是说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同时结合摆小棒帮助理解,边摆边说摆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生:这两个算式中都有乘法。师: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相互进行讨论。生: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
整节课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然后口算式题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充分牢记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归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后,设计了富有开放性、创造性的题目,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6
今天做了一节乘加乘减的公开课,现结合课堂教学对本节课进行反思如下:
这节课我主要注重从以下做起:
1 我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并不是计算教学。
2 注重学生的理解 , 让学生充分的发表各自的意见 , 增强学生的分辨理解力。
新课程提出要 “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 ,它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主张在知识内容与对一般策略的需要都很丰富的情境中启动思维的教学。人教版第三册 “ 乘加、乘减 ” 一课安排在乘法学习这一单元的中间部分,是方便学生根据前后口诀间的关系进行乘法的正确计算,如果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会 “ 正确计算 ” 这一层次,可以说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一听就会,变成类似于练习课。但如此一来,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反面得不到丝毫发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说、圈、练等多种形式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乘加和乘减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图画,理解图画的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要想学生能理解运算顺序,培养学生熟练的计算的能力。并掌握计算的顺序。
1、注重趣味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素材和思考空间。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物小熊走进课堂,课一开始,就向学生呈现了一幅生动形象的'小熊掰玉米棒的情境图,并伴以轻松明快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的身心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而且,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学生熟悉的、生动的事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可观察、可思考的材料,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条件,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在练习中,我巧妙地利用主题图,设计玉米棒的秘密问题,以及创设了“丰收联欢会”、“参观森林果园”、“小小设计家”等活动,同时采用赠予小礼物的方式,为枯燥的练习增添了趣味色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实现算法多样化。
学生提出了“还剩几个玉米棒”这个问题后,我通过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图画,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展示自己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享受收获的快乐。
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列出几个乘加乘减的算式后,我让学生结合图,展示自己真实的想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在这个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收获成功的体验,充分享受着数学学习活动带来的快乐和喜悦。
不足之处:课堂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其实孩子的智慧在手指尖上,这种理念是知道的,但在平时教学中怕麻烦总是不愿意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我想今后教学中应该加以改进。毕竟孩子的发展是第一位的。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7
乘加、乘减应用题是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时内容,本课重在根据问题,想出不同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会列综合算式计算。但在做练习有的学生列综合算式计算时,碰到先乘再减,并且乘号在后面的,本来不用添括号的,可学生一想到后面的要先算,就把括号加上去了。从这看出学生对小括号的使用并不真正熟练掌握,还需要加强训练,进一步巩固小括号的正确使用。
这节是关于乘加乘减应用题的巩固练习课,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加、乘减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列式解答乘加、乘减应用题,并掌握并巩固乘加、乘减两步应用题的解题策略。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乘加、乘减混合算式运算过程理解的基础上安排应用题,让学生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教学“混合运算”从学生熟悉的购买商品的事例中抽象出“混合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顺序。由购买商品的事例入手,说出一个混合运算的算式以及运算过程,本课设计能根据学生的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动手摆,动脑想,动笔算,逐步发现“混合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顺序。新课标中指出,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是否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是否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正是我们教师必须所关注的问题。在教学本课时,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探究出混合运算的方法和规律,在活动中注重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时候,关注了学生语言的发展。
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混合运算”计算格式以及运算顺序,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出现了如“24元可以买8枝康乃馨,一枝玫瑰花5元,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钱?”等学此类的问题学生感到困难,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这四类问题学生刚刚接触,虽然上册的教材偶尔也会出现,但是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理解。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8
《乘加、乘减》是苏教版第三单元第七课时的内容,本节课学生要会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加、乘减算式的含义,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能根据图意列出乘加算式,能联系具体情境理解运算顺序,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难点是能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中发现规律,并能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本课的教学不如以往《两步计算式题》的教学,“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是由教师提出和说了算。而是学生从图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列出的算式而进行尝试计算,最后在实际情景(主题图)中得以验证算法,从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我认为,这才是本节课算用结合的真谛。
下面我谈几点对本节课的反思:
本节课利用金鱼一共有多少条来导入,先出示3个鱼缸,每个鱼缸里都有4条金鱼,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条?”。这里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在接着出示一个鱼缸,可是这个鱼缸只有1条金鱼,现在提出疑问现在该怎么计算“一共有多少条金鱼?”学生就很容易由前面的经验引出乘加算式。有了情境图的理解,学生较容易的就知道乘加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减则是个难点,学生比较难想到,这时候需要引导,假设:最后一个鱼缸也有4条金鱼,就是4个4,可是其实鱼缸里并没有4条金鱼,所以要把多补的3条去掉。利用这样的情境来理解乘减算式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这对学生思维来说是一个难点,我在这节课中处理的`不够妥当。有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理解,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其他题目中。
在巩固练习中设计果园的一角有美味的水果,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把燕子和小鹿都吸引来了,主要的设计意图就是学生结合主题图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与需改进之处:
1、学生动手计算偏少,大部分由学生口答。
2、在新授课讲解从情境图中引出乘减算式这一步骤时,时间把握不好,学生思考时间太少,这一难点没有突破。对于例题中学生想到的可以补上3条金鱼,其实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上3条金鱼,列出乘法算式,4×4,接着再去掉补上的3条金鱼,这样学生可能更好理解乘减的这种方法。想想做做中的第一题中,最后一盘只有2个桔子,也可以引导学生补上3个桔子,列出乘法算式5×5,再去掉补上去的3个桔子,最后列出乘减算式5×5—3=22。我想这样是不是能更好的达到本节课“图式结合,以明算理”的效果。
3、在练习环节中的摘苹果游戏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巩固练习的设计有待思考。例如:在练习中课设置贴红星:每次贴3颗,1次,2次、3次,最后再贴一颗,然后让学生列出算式。
4、乘减部分是本课难点,在这部分处理的太仓促。要是能进行乘加算式与乘减算式进行对比,学生会更容易理解。
5、在果园情境图中,在处理时要是分块汇报更好,西瓜组,燕子组,梨子组,长颈鹿组。那么这里可设置超链接,譬如:学生提出西瓜有多少个?就可点击西瓜出示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后,再点击出示算式。
6、教师说的偏多,应该将课堂更多的时间交还给学生,多让学生说说依据情境图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课程标准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
7、教师课堂语言有待提高,教师亲和力不够,课堂组织管理、教师板书设计有待加强。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乘加、乘减》教学设计就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方法,鼓励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上完《乘加、乘减》一课,对本堂课教学进行了小结,发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既有所“得”,也有所“失”,还有所“想”。
一、所“得”即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在使用教材中体现新理念。
《课标》中指出:“新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玉米主题图——图二”理解,从而解决今天所学的内容。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主题图设计了“图一”、“图三”的教学内容,这样跳出了课本的框框,不拘泥于课本,实现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在生活情境中激发求知欲望。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学习乘加和乘减的知识时,我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作为教学活动的开始,创设生活情境,情境中蕴涵着数学学习目标,激发学习情趣,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需要,使数学知识生活化;同时创设情境,使学生从静态学习走向动态学习。在教学本节课过程中,都是创造一种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有趣的生活中探究数学问题。
3、在自主合作中探索知识。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目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尤其重要,重视学生自主探索,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在出示“玉米图三”时,便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各自解决的问题,使学生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学生列出算式有:“4×3-2=10;3×3+1=11;3+3+3+1=11;3×4-2=10……这种不同的解题策略不仅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
4、在趣味练习中深化知识。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对趣味性的事物感兴趣。因此,数学课堂上趣味的新鲜的'事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本节课的“给杯子盖盖子”、“夺红旗”、“摘苹果”、“购物”的活动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在完成的练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寓练于乐。
二、所“失”即本课教学中没有处理好的环节。
没有最好的课,只有更好的课。在《乘加、乘减》的教学过程,我对于最后一环节的练习处理的感触颇深,同时也深感遗憾。这个环节的练习设计是非常好的,首先,它带有极大的趣味性,同时又是为教学服务,目的是通过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而由于经验不足,事先没有把规则讲清,就急于让学生进行购物,以致出现课堂中较为“乱”的情况,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从中却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乐趣,事实上学生也能在购物活动中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
三、所“想,即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把握。
在教学的道路上要学的太多了,我深深的感到:要想上一堂好课,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热情,更需要教师教学技巧,再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数学教学成为真正的数学活动的教学,使数学教学活在动中充满真正的生命活力。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0
《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教学反思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找到解题的关键所在,抓住突破口,从而体验并掌握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一般策略。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渗透着这一思想。
一、在例题中初探,体验解题策略
一个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往往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我设计了大猴、小猴花果山采桃的情境,孩子们看到喜欢的情景,兴致可高啦,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此时,我适时抓住学生的的兴奋心态,让学生说说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并相机板书: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小猴采了6个。接着请学生提出问题:你能根据两只猴的采桃情况提出什么问题呢?并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地板书问题。
首先解决乘加问题: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先问一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得知道什么?(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可是大猴采的个数题目里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所以关键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各自动手列式并计算。最后指名交流,重点说说两个算式分别算的是什么。
这样,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给思维以方向;并且,学生面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想要解决问题的愿望强烈,探究的热情高涨,学习兴趣也异常的浓厚,给了思维以充分的动力,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初步体验到了乘加两步计算问题的解题策略,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二、于试一试中尝试,形成解题策略
由于学生是刚刚接触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所以在试一试中还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还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考虑的?要知道大猴比小猴多采的个数,关键要先知道什么?再算什么?接着学生自己就能比较顺利地完成解题。交流时请学生重点解释每个算式在题目中所表示的意思。然后通过对两道题目(乘加、乘减)解题方法的比较,学生发现:不管是求两只猴一共采的个数,还是求大猴比小猴多采的个数,都要先算大猴采的个数;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就再用加法算,求大猴比小猴多采了多少个就再用减法算。
学生又经历了一次解题的体验,通过对两道题解题方法的比较,明确并形成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解题策略。
三、在想想做做时加强,巩固解题策略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并且此时学生思维已经有些疲倦,为了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练习题,都是孩子们喜爱的童话或生活场景,有公园买票、学生种树,还有兔子拔萝卜等。在完成公园买票这一题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上的信息后,让学生自己思考计算方法并列式计算。其他两题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可以和同桌商量一下。在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解题关键是什么?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和童话场景,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可观察、思考的'素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并强化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课堂应变能力还有待加强。当学生的回答不在意想中时,我还不能灵活地应变,将学生的失误转化为课堂的有机资源。
2、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上还可以再深入。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练习中的出现的错误,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思维基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1
上周学习《乘加乘减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课的开始,我出示书上82页情境图,出示情境图后,我并没有直接出示书上例例题中的问题: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而是让孩子们看图,看着大猴的条件,说说知道什么,能求出什么;然后再完整地看情境图,让他们又说说,现在能提出什么问题了。
宇说,大猴采了多少个?
冉说,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个?
桐说,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小猴比大猴少采多少个?
璐说,大猴采的个数是小猴的多少倍?
宇的第一个问题孩子们都能正确列式解答,第二个问题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多数学生说应该先求出大猴采的个数。我追问,你是怎么想到要先算大猴采多少个的?
学生先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时候,我把他们的方法归为从问题想起,和从条件想起,并注重了表达,一节课下来,估计有小部分孩子,能清晰大胆表达;一半的孩子,有自信表达自己的思路,另一半孩子模糊的懂,但不是很会表达,需要同学帮着一起说,小部分孩子可能会做,但是思路不清晰。
一节课下来,通过学生对题目的解答,我想,从问题想起还是从条件想起,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理解并做出来。但又想想,如果不让学生表达,到了高年级解决问题时又不能具体分析,只注重解题结果肯定不行。
课本83页“想想做做”第2题“有4行树苗,每行14棵,已经浇了38棵,还有多少棵没有浇?”,生读完题后,我没有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交流时发现,好多学生在学完例题乘加的'基础上,想都没想直接列了一道乘加算式。
课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乘加做起来比较顺手,因为乘加算式在图中能直接看到两个部份,对学生来说是真实存在。可乘减算式中减法那部份则是一种虚拟存在的,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如果凭空让他们列出算式容易出错,因此对有困难的学生,我教给他们:1、画。把最后一份也画的和前面的同样多。2、数。数一数现在有几个几。列乘法算式。3、划。把刚画上去的划去即减去。这样,学生对于乘减就比之前容易些了。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2
本课的教学不如以往《两步计算式题》的教学,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是由教师提出和说了算。而是学生从图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列出的算式而进行尝试计算,最后在实际情景(主题图)中得以验证算法,从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我认为,这才是本节课算用结合的真谛。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发现可以列式为3+3+3+2=11,33+2=11,也就是当若干份中有一份与其它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但是乘减算式43-1=11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3棵每棵都是3个,第4棵为什么只有2个呢?生:我想原来每棵都有3个,小熊拿走了一个。所以原来有43个,再减去小熊拿走的一个:43-1=11。学生能够想到比4个3少 1。也就是说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同时结合摆小棒帮助理解,边摆边说摆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都明白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
这节课,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最后,我设计了富有开放性的、创造性的题目,发散留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遗憾的是,形散而神不散这样的境界,是让我感到望尘莫及的,也是我今后该努力的方向。还有在课堂上对差生的关注不够,差生没有充分参与,好学生又特别爱表现。。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3
作为一名刚刚入职的新教师,9月18日上午,我进行了加入教师行列以来非常重要的一次讲课:小学二年级乘加乘减,于老师、曲校长和我们实验二小的各位前辈在我教课结束后,对我提出了非常中肯、实用、有价值的建议,使我在数学教学设计上有了新的认识。这一天,我的收获颇丰!
以下是几位前辈的评课及其提出的宝贵意见,我将其整理如下:
1.课堂的放与收存在一些问题。课堂上让学生讨论、研究这一点不错。但是,在总结学生成果,呈现学生作品时存在问题。我在授课时随意找学生汇报自己的解题方法,这使得呈现的内容缺乏针对性,是随意的,缺乏目的性,没有层次。而且也会使得原本一些不想本节课呈现的内容也出现了。这使得本节课信息量大而不精。所以,在如何放,如何收,是本节课我要重点改正的地方。
2.缺乏数学的抽象化思维。本节课大部分内容我都是以生活情景进行教学,如玉米被一个一个掰走,小汽车开走两辆等,让学生直观具体的体会到乘减是一个优势,但是却过于强调生活化,没有把乘减的数学抽象化思维展现出来,不能从生活中的数学抽象出数学算理,假设思维。
3.连加、加减混合运算与乘加乘减运算的梯度、联系没有诠释好!没有让学生体会到从连加、加减混合运算如何上升为乘加乘减运算,前后缺乏对比、总结与升华,使得学生过于追求求解方法的多元化。
4.乘加被弱化了。由于乘减的出现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从乘减的角度设计本节课,这使得原来很顺应学生思维的乘加被忽略了,这也体现出了作为新教师的我缺乏经验,顾前不顾后,在解决了一个问题的同时又出现了其他的问题。这一需要我在未来的实践中继续磨练。
5.问题的提出方式。出示情境图后,所提出的问题应是玉米地里还剩多少个玉米?还是现在玉米地里一共有多少玉米?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求一共,很多学生很容易会想到用加法,而如果求还剩,那么学生较倾向减法。
6.课堂中的很多细节需要我注意。如:对情景图的阐释,要说明每个玉米杆上有3个玉米,有三个玉米杆,让学生体会到3个玉米为一组。在列式解答时,需要加上单位,给学生留下答题要带单位的好习惯。
以上是各位前辈对我提出的几点建议,每一点都直中要害,每一点都凝聚了各位前辈丰厚的教学阅历,对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对我的课以及各位前辈提出的建议的几点反思。
一、让课堂更加收放自如。
针对我在授课时随意找学生汇报自己的解题方法,使得呈现的内容缺乏针对性,缺乏目的性,没有层次的问题。于老师向我呈现了一个非常适合的解决方法。学生在列式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来呈现。选取什么样的作品呈现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选取符合自己教学目标的作品,同时也要考虑到教学的层次性。如:在讲授乘加乘减的课堂上,先选取采用连加或加减混合运算的作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让学生理解算理;再呈现乘加乘减分步运算的作业,这是为乘加乘减综合算式的出现打下基础;最后在呈现乘加乘减综合算式。依据这3个步骤,可以让学生体验乘加乘减综合算式出现的历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这三种算式进行对比,体现出教学的梯度性。
这样,课堂上有放手让学生探索、讨论的过程,也有教师总结、升华的过程,二者相互配合,才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知识的同时接受来自教师的潜意识引导,最终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知识的积累.
二、生活化与抽象化的数学。
数学从生活而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从生活的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思维,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但是,在使数学生活化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只强调数学的具体性,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如在本节课中,要使得学生学会假设的思维。假设最后一排有4个圈,而现实中只有3个圈,所以要把补上的那个圈减掉。这是乘减的由来,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毋庸置疑,用生活化的情景很容易让学生列出乘减算式,但我们在这种情景式的教学中也不能忽视学生的算理、抽象思维的发展。把生活情境抽象出数学思想,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也是我们基础教育应该完成的任务。
本节课,学生很容易从动态的掰走一个玉米、开走两辆小汽车列出算式,但面对静态的、只呈现出几组圆形的图片时,有些学生出现了问题。这些学生很难从动态的直观思维中总结出静态的抽象思维。这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做好能够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能够说出算理:假设最后一排有4个圈,而现实中只有3个圈,所以要把补上的那个圈减掉。这样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三、阶梯式的课堂教学。
教学要具有层次性。首先,问题的提出要具有层次。一个大问题抛出去可能学生不能一下子就解决,这就需要一些小问题来辅助。其次,学生的成果展示需要层次性,一级一级的展示,如爬楼梯般一层层递进。要先打好地基,抓住基础知识,能够让学生从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过渡到乘加乘减的分步运算,锻炼他们分步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再将其综合,列出综合算式。每一层都要夯实基础!第三,在夯实乘减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乘加的出现,让学生明白乘加出现的缘由,使其体会到乘加相比连加的联系。最后,在运算顺序的讲解上,二年级只要让学生体会到先算乘即可,相信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会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真正体验到四则运算的顺序!
以上是我在《乘加乘减》讲课完毕后的感悟,作为一个教学新手,在诸多教学方法上、实践上的经验十分匮乏。在这里,希望自己能够在各位前辈的指导下,在自身的努力下能够成长为一位出色的数学教师!也希望自己每一天都能进步一点点!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4
小数乘法、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前面就掌握了,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沟通两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知道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小数中同样运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先把例题改成整数连乘的应用题,唤起学生对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回忆,在此基础上百例题中的整数改成小数,让学生感觉到这两个题的.情境和数量关系是相同的,列式方法和运算顺序也应一样,从而得出“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学生掌较好。由于前面知识的掌握有点欠缺,对题率并不高。
又一次证明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5
1、创设生活情境——体会数学的亲切
《乘加乘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解决乘加乘减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应用意识。于是我将教材进行了重组,经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帮助学生寻找富有生活性和开放性的数学学习素材。整节课置身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并通过主题图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真是水到渠成,相得益彰。而且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可观察、思考的素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增加思维含量,启迪学生思维。 2、积极评价,增强参与的信心。
要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就要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信。教师要善于运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让学生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教师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积极正确的评价。
整节课的评价相对较少,课中有一些学生精彩的发言,如:当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时,可以说整个思路很清晰、完整,语言严密。我没能及时抓住这些闪光点加以评价,而让这些资源白白流失。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挫伤。因此,在学生汇报交流想法时应认真倾
听,过后可适当增加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同时也能更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3、注重教学的开放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
4、用生活经验作为数学问题的参考
通过练习使学生领会到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生活经验来做参考,进一步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达清楚,对一些数学术语要加强训练.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注重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提高,在不同的体验中应用。通过练习体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通过同桌交流等形式,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关注,通过组间评价、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