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汇总

时间:2019-05-15 15:41: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汇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汇总》。

第一篇:《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汇总

8集纪录片《鉴史问廉》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该片深入中国历史,试图从总体上探寻廉政建设与社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全片共8集,分别为《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众所周知,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古人提出“六廉”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几乎贯穿中华文明史。

《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观后感

近日,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廉政教育记录片《鉴史问廉》,坐下来观看了一集《清浊之辨》,感触颇深。

在看完这集影片之后,沉思良久,清浊之辨的标准是什么?孟子说“君为轻,民为重,社稷次之。”我觉得这应该是明辨清与浊的标准。君,古时候应该理解为国君,但是拿到今天来理解,应该解释为为官之人;民,古代指下层的百姓,今天应该解释为人民大众吧。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人就清楚的指出了为官之道是要看轻自己,把人民大众看得很重,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为官清廉。由此,我又想起了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其实这就是诗人总结的清与浊的结果。也告诉了我们,对清与浊的评价,不是决定于我们自己或者某一个人,决定于人民大众。人民大众的心中有一杆秤,这杆秤是最公平的。为官者必须认识这杆秤,知道这杆秤的标准,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对为官者清廉的写照。“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对为官者提出的要求。文天祥,于谦这脍炙人口的诗句道出了人们的心声,也是他们本人真实的写照。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戴,得到社会的认可。

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李世民的清正,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正是因为李隆基对清廉的正确的认识,才出现了大唐的开元盛世。也正是因为对清正廉洁的正确的认识。历史上才出现了包公,狄仁杰,魏征等这样一批为人民所讴歌的清正廉洁的人物。人民的爱与憎是分明的。他们所给予的评价是公正的,合理的。无论你是一个七品芝麻官,还是权倾朝野的将相。就算你是统领天下的帝王,他们也会给你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大明的魏忠贤,满清帝国的和珅,尤其是和珅,其财富恐怕拥有了大清的半壁江山。但是史册上留下的是什么?是骂名,是臭名。还有陈后主,一曲《后庭花》唱出了家破国亡的悲剧。“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诗句道出了南宋王朝灭亡的根本。尽管他们是将相,他们是帝王,但是他们都无法来改变人民对他们的评判。

细观《鉴史问廉》我们深深懂得了读史可以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是因为清正廉明所致,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是奢侈腐败所致。我们要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常怀“居安思危”之心,警钟长鸣。让廉政之花常开,拒腐败之风与千里之外。只有如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廉如幽兰,其形虽然朴实无华,其馨久而不灭。腐败之风若罂栗之花,虽艳丽无比,仅是一时之艳。

《鉴史问廉》的主题应该是:人廉品馨,世廉永恒吧。

《鉴史问廉之四道德之择》观后感

历史那些事,尤其是道德君子的那些事,常被后人诟病,如坐怀不乱的柳下惠,有人惊呼“他是天阉之人吧?!”言下之意,除非柳下惠是天生的性无能,才会坐怀不乱。联系到昨天习近平告诫县委书记要过美色关,看来,总书记的话显得大有深意。当然,普罗大众无法企及的道德高度,不能否认他的存在。昨夜,《鉴史问廉》第四集《道德之择》就向观众讲述了历史上的几位“道德标兵”。有图有真相哦!

一座城,一个人的故事。历史倒回到1900年前,有一个知恩图报的人王密,在其恩师杨震途径自己管辖地时,特地去拜访,为报举荐之恩,王密奉上自己的积蓄十斤黄金,杨震不收。王密再三恳求,杨震仍拒,王密跪下:晚上没人知道。杨震勃然大怒: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道德典范就是这么“无情”,但理讲得让人不得不服。后人感其清正廉洁,把其工作地的一座山改名“四知台”,称其宅为“四知堂”,用以警戒人们“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一条鱼,一个人的故事。羊续曾任南阳太守,他的属下,一位府丞给他送来一条当地有名的特产——白河鲤鱼。羊续拒收,推让再三,府丞执意要太守收下,羊续无奈。当这位府丞走后,羊续将这条大鲤鱼挂在屋外的柱子上,风吹日晒,成为鱼干。后来,这位府丞又送来一条更大的白河鲤鱼。羊续把他带到屋外的柱子前,指著柱上悬挂的鱼干说:“你上次送的鱼还挂著,已成了鱼干,请你一起都拿回去吧。”这位府丞甚感羞愧,悄悄地把鱼取走了。后人赞其廉洁自守,敬称其为“悬鱼太守”。连写过“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也曾赋诗赞曰:“剩喜门前无贺客,绝胜厨内有悬鱼。”

一首诗,一个人的故事。历史上,清正廉洁的官吏不少,有治世才干的官吏很多,但能将此二者集于一身,可谓凤毛麟角。于成龙就是其中难得的一位。他廉到家徒四壁,死后遗物只有一只破箱,里面有官服一套,官靴一双,瓦缸中仅有粗米数斛,盐豉几罐。故深得百姓爱戴,“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当朝皇帝康熙亦御书“高行清粹”,谥“清端”,并曾写诗褒奖他的清廉,称赞他“清官第一”。

《鉴史问廉》作为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演进,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清”“勤”“慎”为主题,内涵深厚、立意高远、气势恢宏。该片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对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鉴史问廉之一·兴衰之思》观后感

《鉴史问廉之二·清官之念》观后感

《鉴史问廉之三·清浊之辩》观后感

《鉴史问廉之四·道德之择》观后感

《鉴史问廉之五·文化之力》观后感

《鉴史问廉之六·律令之矩》观后感

《鉴史问廉之八·千秋之评》观后感

《鉴史问廉之七·制度之重》观后感

一条江,一个人的故事。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文章了得,治国安邦之才更是了得。居庙堂之高,为君主分忧;贬地方为吏,为黎民造福。潮州人民为感念他的恩德,将当地江河命名为“韩江”,把当地的树木称为“韩木”。

一条巷,一个人的故事。六尺巷的故事,家喻户晓,王岐山曾亲自造访。这个“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当朝宰相张英,一让成就了六尺巷的美名,也造就了父子两代同为宰相的辉煌。

一座城,一个人的故事。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妇孺皆知,司马光卖马的故事更是诚信的表率。作为著名史学家、政治家的他,其“文治武功”已写进历史,供后人瞻仰。司马光因儿子司马康穿了一件葱绿袍,就感到儿子奢侈了,写下了《训俭示康》,教训儿子要以“简朴为美”,不要以“奢靡为荣”。司马光出生地和少年生活地方的民众为纪念他,遂以“光山”命名该县城。

故事讲完了,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这几位“道德高人”都是“官家”。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已被历史验证。修好身,管好家,才能从政,这是硬道理,当成为为官者的“王道”。

毛泽东曾经告诫党内的同志时说过,一个人无论能力大小,只要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王岐山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治国理政、管权治吏思想,有丰富的礼法相依、崇德重礼、正心修身的历史智慧。‘国家’是我们民族独有的概念,国与家紧密相连、不可分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首要。讲究德治礼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文明的DNA,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天经地义。”

以史为鉴,鉴往古今。“执政为民,廉洁自律”是官员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在众多利益诱惑面前,要学会拒绝,以清廉的作风影响党风;改变政风,打造高效廉洁的政府;净化社会不良风气,还一个风清气正的世界。

《鉴史问廉》观后感

清官,历来是百姓的追求与信仰。因为百姓总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易于满足,只要能被官吏帮到哪怕是一点点小忙,他们都会到处传扬官吏的好处,即使别人不认同,他们也会坚定的信任下去。所以,成为一个清官,成为一个好官很容易,帮人民群众办好事这就够了。然而,要想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这就难了。因为光办好事不行,还得把办好事当成一种习惯,还得能解决百姓的困难,还得能公正的处理纠纷,还得让自己和家人不贪不占,直到生命的终点。这样的清官是人人追捧的,因为的确很难得。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好汉来投奔,王朝和马汉在身边。”相信二十多岁以上的人,绝大多数都对这句歌词异常熟悉。包拯,包青天,铁面无私,为民解忧,不畏权势,大义灭亲,让千年后的我们仍然感怀这位古人,仍然对他持有崇高的敬意。很多人都说中国古代的百姓有一种清官情结,希望他们那个朝代有能为民请命的廉官能吏来守护他们,其实现代人依然有清官情结,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村长,一个街道办的主任,只要是能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小麻烦,他们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民心中的守护神。所以,清官还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在为政的岗位上,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贪不占,那就是清官,就是好官。

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个清官梦,只是因为后来选择的不同,而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清官的清结肯定是有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要和政府部门的人打交道,所以跟他们打交道时多少都希望他们能很负责地帮自己的忙,而不耽误自己的时间。过去风气很不好,总有人把人民群众不当人,把自己当人,以至于人民和政府之间起了隔阂,有了矛盾。本来和谐的社会,被这些渣滓坏了风气。这样一来,人民对清官的期望就更强烈了,更希望清官出现,来造福一方。如今的中央领导,利剑一挥,先惩贪腐,顺势提拔清正之官,让我们对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充满希望,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希望。大家不再害怕什么了,敢在媒体或者街头举报贪官污吏了,这无疑让清廉之官能够崭露头角,让他们来维持我们国家的和谐安定,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的奔小康了。所以说,生活在今天,我们是幸运的。

打击贪腐,肃清风气,让清官不再是人民群众的追求,而是变成一种新常态吧!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由中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8集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在央视记录频道(CCTV-9)晚8点播出了第一集《兴衰之思》。观看毕,不由想到习近平曾经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的重要性;王岐山也曾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是啊,历史这本教科书真的值得我们去好好读一读。于是,《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速读”历史、鉴往古今的平台。

坐在电视机前,重温那一段段湮灭的历史,观看那一个个沉重的故事,一次次受到震撼和警示。不由发出“历史尘烟滚滚来,朝代兴衰廉与贪”的感慨。荧屏里,我看到了秦国虽有万里长城,能抵御外敌的入侵,却抵挡不了“奢”的侵蚀,最终始皇千秋万代的帝国梦因“奢”而止于二世;我看到历史上最腐败的政权之一,也是最短命的王朝之一的西晋,毁灭在“斗富”中,正应了当今人们所说“不作死就不会死”;我看到了贞观之治的李世民明白“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崇尚“恭俭爱民”,开创了大唐王朝的鼎盛繁荣;我看到了繁华汴京(开封)因“艮岳”的奢侈建筑而很快土崩瓦解,靖康之耻,皇帝被掳,耻在亡国,实为贪腐,皇帝成了囚犯,当应了这句话“出来混,早晚都要还的”……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看罢《兴衰之思》,李商隐的这句诗蹦了出来,奢是祸胎,奢是坏兆——奢必将引起腐败,腐败必将失掉人心,失掉民心,必将亡国。这就是“历史老师”给我们传授的明鉴。共产党人最知历史,从建党之初,我们党就继承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等具有共产党人革命风格的艰苦奋斗精神。靠着这种精神,我们吃草根、咽树皮,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用“小米加步枪”,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夺取全国政权后,党又率领全国人民继续发扬战争年代的拼命精神,冲破封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了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鞍钢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都是共产党人在执政条件下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当然,我们党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想方设法维护和扩大既得利益。但是,我们党的领导人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我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认识的腐败是附着在党的肌体上的毒瘤,严重影响了党的健康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于是,狠抓开展作风建设、反对“四风”,反腐倡廉、打虎拍蝇,清除党内毒瘤,把那些贪腐的官员一个个拉下马,从严治理党风,赢得了民心,就是以史为鉴的最好体现。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观看《鉴史问廉》第三集《清浊之辨》观后感

鉴史问廉之《清浊之辨》观后感(优秀篇)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兴衰之思》

《鉴史问廉》第一集兴衰之思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兴衰之思

“以史为鉴、鉴往古今”,国人,尤其是党员干部,都应该好好去看看这部纪录片!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廉则兴,贪则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一个治国之道!

《鉴史问廉》的第一集——兴衰之思所讲述的西晋王朝、唐、北宋的兴衰史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石崇和王恺的斗富,表面看不过是富豪间一掷千金的炫富大比拼,背后折射的却是西晋王朝制度上的败笔,用人上的“只讲门第、无论才能”导致庸官蠹吏把持朝政高高在上,有才之士困顿江湖;经济上的“占田制”更加速了“官越大钱越多”的不正常的官阶晋升之争,而这种最不公正的制度,最终导致了西晋王朝官员整体性腐败和社会的溃败,因而在王国之后还被后世史学家赋予“中国历史上最腐败、最黑暗王朝”的“美誉”!

大唐的兴衰更是一面镜子:在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吏治清廉时代的辉煌之后,自从误用了一个不学无术而又精通音律的李林甫为宰相后,曾经的一代明君唐玄宗一步步坠入了李林甫为他精心设计的“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昏庸无为的温柔乡,进而引发了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并就此终止了一代天朝的神话。

有了前朝的教训,大宋初年呈现出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治国新景象。科举制度的兴起真正做到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有了一代“圣相”李沆,才有了对官员“婚丧、宴饮、车马、服饰”的严格规定,才有了对官员“贪污受贿者处以极刑”的重典,才有了包括印刷术的发明在内的科技大爆发,才有了《清明上河园》中的大宋京华梦!

可惜这样的繁华却不敌一块块石头!瘦金体的始祖——宋徽宗赵喆,热衷于艺术家的享受,大江南北的臣子投其所好的运来各色奇石异花,修建了“艮岳”的同时,提拔了一介平民却献石有功的朱勔为节度使,动摇了严密、公正的科举制度;使江浙百姓受花石纲之役二十年,怨声载道;陷入了内有方腊的起义造反、外有金兵入侵的窘境,最终蒙受了靖康之耻,北宋就此终结。而那些跋山涉水而来的艮岳之石,最终却堆砌在了金人新建大都的皇家园林中。

由此想到了前段时间网上频频闪现的“炫富照”——郭美美炫富坏了不仅仅是红十字会的名声,还引发了全国的血荒,成就了网络热词“干爹”;表哥杨达才不经意的名表炫富揭开了一个贪腐大案;湖北通山县80后女县长胡娟更是坐在铺满百元大钞的沙发上……中国的老百姓从来就是“不患穷,就患不公”,一个个官员或是官员的“干女儿”厚颜无耻的炫富照,怎能不激起人们“仇官恨富”的心理?!“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再说说追求。人是要有追求的,可这追求必须是正能量的、利人利己的,如果打着追求的幌子,利用手中的权利,满足一己私利、贪图奢靡的享受,就不仅仅是“追求”那么简单了。原江西省长胡长清就有追求,一向以“书法家”自居,南昌的大街小巷的店铺曾经挂满了他手书的匾额,但在他2000年3月因索贿受贿数额巨大被判处死刑后,南昌的垃圾堆里处处可见他的“墨宝”!河南省原人大副主任秦玉海的摄影作品集《真水天香》曾经悬挂在上海、深圳、北京建国门地铁,在北京开过个人摄影作品展,甚至获得过全国摄影界最高奖——艺术创作金像奖,然而在他“犯事儿”后,经专业摄影师曝出内幕称,秦玉海的摄影技术近卫入门级,其作品全部都是经过必要的修图软件处理,甚至有专业摄影师为他调好光圈和速度,“就等领导按下快门”——就是这样一个入门级的摄影大师,手持着价格不菲的摄影器材,走过了《焦作山水》、领略了《云台山风光》,在《十月凤凰山》留下了《五大连池印象》,并最终结成了个人摄影精品集《真水天香》(以上均为秦玉海摄影作品集名称),他的摄影足迹也是他从勤政到犯罪的历程!这,也叫一种“追求”!

以铜为镜,可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鉴史问廉》观后感:清官之念

《鉴史问廉》之“道德之择”观后感

观看纪录片《鉴史问廉》有感

观看廉政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最新】

第二篇: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清官,历来是百姓的追求与信仰。因为百姓总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易于满足,只要能被官吏帮到哪怕是一点点小忙,他们都会到处传扬官吏的好处,即使别人不认同,他们也会坚定的信任下去。所以,成为一个清官,成为一个好官很容易,帮人民群众办好事这就够了。然而,要想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这就难了。因为光办好事不行,还得把办好事当成一种习惯,还得能解决百姓的困难,还得能公正的处理纠纷,还得让自己和家人不贪不占,直到生命的终点。

跨越历史的长河,在数千年的时空中,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包拯、狄仁杰、海瑞、于成龙等著名清官,在他们的传奇故事的背后,隐藏着中国人绵延数千年“青天情节”。《清官之念》将通过对这些历史上著名清官及他们背后的故事的探究,解读中国人千年“清官情结”背后的历史文化密码,那就是对公平正义和政治清廉的不懈追求。

包公是中国清官廉吏的符号,青天文化在中国的形成和延续,反映了在君主专制时代底层民众对清明政治的期待和对主持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的祈盼。中国青天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以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封建道统为核心,清官廉臣虽有缓和社会矛盾,为巩固帝制服务的一面,但他们刚正不阿、惩恶扬善的道德人格却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清官情结”和“青天文化”对现实社会仍具有启示价值.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无数文人士大夫的不懈追求,也是为官从政者一生戮力奋斗的终极目标。在古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其中的廉洁、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融入了传统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通过文化艺术颂扬光明与希望,鞭笞黑暗与腐朽,彰显着中国人对清廉与正义的不懈追求。这种蕴含在文化深处的巨大能量,直到今天还在激励着人们。历史是天下苍生书写的。每一种文化符号的背后,都有对现实的警示与告诫。

历史是古代中国为官者和读书人心中的“上帝”,是他们在一生中最为倚重的精神支柱。文天祥曾有这样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中国人有一种对历史的虔诚感和敬畏感,历史有终极审判的功能。历史具有公正性品格和终极性审判的能力,能够对人间是非做出公正的终极审判,使善恶最终各得其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第三篇:最新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

追根朔源,“廉政”的概念古已有之。其本来的含义与“廉正”相同——“廉”为官德,“政”者“正”也,是指清廉公正的政治。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廉政制度、政策的日益完善,人们对廉政的理性认识也日益深化。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纪委和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拍摄了《鉴史问廉》,全片共8集,分别为《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这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该片内涵深厚,立意高远,气势恢宏,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演进,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

总书记曾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鉴史问廉”它揭示的是以民为本、顺应民心的传统;是勇于进谏和善于纳谏的经验;是不畏强权、公正执法的优良传统;是严以律己、不欺暗室、廉洁奉公的官德与政风。

腐败,严重损害着党和国家的形象。作为一名国企员工,必须清醒认识到腐败的巨大危害,做到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恪尽职守。腐败削弱了个人的德行能力,腐败破坏了社会公序良俗。贪污腐化、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造成的社会种种不公,极大扰乱了社会正常秩序,败坏了社会良好风气,挥霍了大量社会财富,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腐败葬送了个人前途和家庭幸福,一旦把握不住自己,锒铛入狱,不仅自己身败名裂,大好前途瞬间化为乌有,也使家庭失去顶梁柱,甚至牵连妻子儿女,落得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

清廉,干部的威望,国家的希望。习近平13日上午在中纪委五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在坚持中见常态,向制度建设要长效”,他要求,反腐倡廉建章立制要着重抓好党内监督制度、选人用人管人制度、体制机制改革、国有企业监管制度4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不难看出,抓好制度建设,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相契合。制度与法律相结合,无疑是反腐的治本之策。要打赢反腐这场战斗,就要用制度建设打造反腐利剑,向一切腐败行为说不。

2015年反腐将进入“升级版”,编制科学、有效、实用的制度“笼子”,把权力牢牢关进制度这个“笼子”,是反腐的重中之重,是形成不敢腐、不能腐局面的关键。以史为鉴,鉴往古今。反腐制度的建设,应该借鉴历史上的经验和智慧,扎紧制度篱笆,绷紧侥幸的神经,堵住让人乘虚而入的漏洞,狠刹一切贪污腐败的行为。

细观《鉴史问廉》我们深深懂得了读史可以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是因为清正廉明所致,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是奢侈腐败所致。我们要常怀“居安思危”之心,警钟长鸣。让廉政之花常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

杨虚戈

第四篇:《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廉和贪腐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那么,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人又是怎样去激浊扬清、追求公平正义的呢。《鉴史问廉》系列纪录片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示在历史上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

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中华文明的前途,取决于这个文明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几千年来,正是无数中国人的坚守和戮力牺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发展兴旺。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之中.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个清官梦,只是因为后来选择的不同,而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清官的清结肯定是有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要和政府部门的人打交道,所以跟他们打交道时多少都希望他们能很负责地帮自己的忙,而不耽误自己的时间。过去风气很不好,总有人把人民群众不当人,把自己当人,以至于人民和政府之间起了隔阂,有了矛盾。本来和谐的社会,被这些渣滓坏了风气。这样一来,人民对清官的期望就更强烈了,更希望清官出现,来造福一方。如今的中央领导,利剑一挥,先惩贪腐,顺势提拔清正之官,让我们对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充满希望,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希望。大家不再害怕什么了,敢在媒体或者街头举报贪官污吏了,这无疑让清廉之官能够崭露头角,让他们来维持我们国家的和谐安定,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的奔小康了。所以说,生活在今天,我们是幸运的。

廉洁的对岸就是腐败,当廉洁的意识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自觉的滑向腐败的彼岸。每一个腐败的故事都是从廉洁意识的淡漠开始的。可以说,礼物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但是,并非礼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礼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将你的恩人变成罪人,容易将原本的好意变成坏心。每一次的腐败都是幕后的那双“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收拾。

《鉴史问廉》系列纪录片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打击贪腐,惩治腐败,让清官遍布整个国家,弘扬中华梦。

第五篇:《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

(单位

姓名)

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古人提出了“六廉”的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几乎贯穿了一部中华文明史,可以说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可谓源远流长。由中共河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八集纪录片《鉴史问廉》,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之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

近日,我在工作之余认真观看和学习了这部纪录片,深受教育,我认为这部纪录片主题鲜明,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特别是在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当下,此片更具现实意义。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

整部纪录片共8集,每集45分钟,名称依次为《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等,不仅在片名上就使人对

内容有了直观的认识,而且纪录片纵览数千年中华廉政史,从先秦到明清,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均有涉及。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和众说纷纭的民间野史,摄制组潜心研究、遍访专家,精心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故事,让观众在娓娓道来的故事讲述中,得到警示和启迪。

在第一集《兴衰之思》中,石崇和他同时代的富豪斗富比阔的故事给我很深印象:石崇出生于世族大家,多次与晋武帝的舅父王恺比富。王恺总是以失败告终。为了帮助自己的舅舅,晋武帝送给王恺一批极为罕见的奇珍异宝,不料当王恺把这些东西拿给石崇看的时候,却被石崇当场打碎。随后,石崇从家中拿出许多更为昂贵罕见的宝物让王恺任意挑选。这次斗富又一次以王恺的失败而收场。今天的人们已经无法知道石崇到底有多少财富,但它无疑是一笔惊人的数字。在当时的西晋王朝,无论是石崇还是与他斗富的富豪,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官员。《晋书·石崇传》中说,石崇在担任荆州刺史的时候,对路过荆州的商人大肆抢劫。依靠着这种明火执仗的抢劫,石崇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成为巨富。不过,这位高调炫富的富豪官员,很快就给自己招来了灭顶之灾。公元300年,石崇被送上了刑场。临死之前他才意识到,正是那些来路不明的巨额财富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西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腐败、“最拜金”的政权之一,这种自上而下、大面积的恶性腐败,在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在第二集《清官之念》中,描述了包拯的故事:广东省肇庆市,在古代叫端州,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端砚就产自这里。经过半个

月的纯手工精雕细刻,一方精美的砚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方砚的名字叫做“包公掷砚”,它讲述了一代名臣包拯在端州为官时的一个民间传说。被历代中国视为青天的包拯和端砚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公元1040年,42岁的包拯来到端州担任知州。据《宋史·包拯传》记载,当时端砚是献给皇帝的贡品。过去端州的地方官都以进贡的名义层层加码,肆意索取砚台,用来贿赂上司和权贵。包拯到任后,要求工匠严格按照进贡的数目制作砚台,不允许多做。民间传说中,当包拯离开端州的时候,感念包拯清廉的下属,将一方端砚愉愉藏在了包拯的行李中,以作纪念。包拯发现之后,径直将砚掷于水中,于是包拯不持一砚归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初到端州,包拯就在州衙的清心堂墙壁题下了一首诗,“书端州郡斋壁”,作为他为官和做人的座右铭。“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这首诗的意思是,居心清正是官员为政清廉的根本,正道直行是做人做事的准则。好木终成栋梁,好钢宁折不弯,历史在这方面留下了许多教训,为官者千万不要做出让后人感到羞耻的事情。包拯用这首诗告诫自己,为官者当谋正直之道,去除贪欲。这是包拯流传下来唯一一首诗,可谓吉光片羽。但却成为包拯一生为官做人的光辉写照。包拯在端州为官三年,离任时不带一方端砚的故事,很快传了出去,成为朝野上下的美谈。一时间,清正廉洁的包拯一举成名,包青天的传奇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公元1057年,包拯担任开封府尹。刚一上任,他就下令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百姓可以直接向他递交状子,陈述冤情,不再受衙役的刁难和欺骗。此时,年逾六旬的包拯早以清正廉洁,判案公正严明,铁面无私而闻名全国,他已经成为百官的楷模和百姓心中公平正义的化身。出任开封府尹4年之后,包拯与世长辞,仁宗皇帝赵祯亲自上门吊唁,并宣布停止视朝一天,以示哀悼。包拯临终前,他知道自己的儿子按例律将门荫入仕,便留下了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的遗嘱。包拯在去世前留下的遗嘱,成了包拯后世子孙必须恪守的一条家训。在包拯的严格要求下,他的儿子和孙子都成为清廉贤明,享誉一方的模范官员,而这条家训在包拯去世后,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成为后人景仰和学习的对象。包拯这位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廉吏,开始成为民间崇拜的精神偶像。在人们的心中,包拯既是一位清正廉明,铁面无私,心智过人,执法如山的清官,又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超人。在中国,只有为数极少的官员能够像包拯那样跨越古今,在历朝历代的艺术舞台上被不断演绎。

在看完这集影片之后,我沉思良久,清浊之辨的标准是什么?孟子说“君为轻,民为重,社稷次之。”我觉得这应该是明辨清与浊的标准。君,古时候应该理解为国君,但是拿到今天来理解,应该解释为为官之人;民,古代指下层的百姓,今天应该解释为人民大众吧。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人就清楚的指出了为官之道是要看轻自己,把人民大众看得很重,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为官清廉。由此,我又想起了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其实这就是诗人总结的清与浊的结果。也告诉了我们,对清与浊的评价,不是决定于我们自己或者某一个人,决定于人民大众。人民大众的心中有一杆秤,这杆秤是最公平的。为官者必须认识这杆秤,知道这杆秤的标准,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对为官者清廉的写照。“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对为官者提出的要求。文天祥,于谦这脍炙人口的诗句道出了人们的心声,也是他们本人真实的写照。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戴,得到社会的认可。

王岐山同志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治国理政、管权治吏思想,有丰富的礼法相依、崇德重礼、正心修身的历史智慧。‘国家’是我们民族独有的概念,国与家紧密相连、不可分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首要。讲究德治礼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文明的DNA,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天经地义。”以史为鉴,鉴往古今。“执政为民,廉洁自律”是官员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在众多利益诱惑面前,要学会拒绝,以清廉的作风影响党风;改变政风,打造高效廉洁的政府;净化社会不良风气,还一个风清气正的世界。

下载《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汇总word格式文档
下载《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汇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 习总书记曾经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的重要性;王岐山也曾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鉴史问廉......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近日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我观看了在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播出的《鉴史问廉》大型纪录片,该片是由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纪委、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近期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_9)黄金时段播出的《鉴史问廉》深深的吸引了我。每晚我都早早的等在电视机前,为每集的故事深深吸引,并从中学到了很多。 古代廉政......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通过对《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的观看,不由想到习近平......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 追根朔源,“廉政”的概念古已有之。其本来的含义与“廉正”相同——“廉”为官德,“政”者“正”也,是指清廉公正的政治。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廉政制度、政策......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 新乡市中心医院儿一科 ** 近期院党委组织观看了《鉴史问廉》,结合工作实际感触颇深,收益非浅。 一、《鉴史问廉》的主题及内容 《鉴史问廉》是由中央电视台......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观看了由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纪委和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拍摄的《鉴史问廉》以后,让我们从历史的镜鉴中寻......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唐太宗正是领悟到了这一点,才开辟了大唐盛世。 《鉴史问廉》从春秋的百家争鸣,到汉唐盛世,清帝国的衰败,把一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