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400字

时间:2019-05-15 15:14: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400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400字》。

第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400字

临近八月,八月啊,让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我最爱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每当我读到这首诗,就不由自主的惋惜和唉叹,我爱这首诗,我更敬佩杜甫。

农历八月,秋高气爽,狂风像在咆哮,在怒嚎,我那破茅屋上的茅草也被卷去三重,茅草飞着,伴着风撒在了江郊,飞高的茅草挂在了树木的枝头,飞低的茅草飘转着,沉在了草塘深处……

村南的一群孩子欺负我年老多病,怎么忍心在这光天化日之下为盗贼?当面夺去我手上的茅草毫无顾忌地跑到了竹林深处,口干舌燥的我如何开口?只好倚靠着拐杖独自叹息……不过一会儿风停了下来,但云呈现出笔墨色,深秋天空阴沉了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好似一块铁板,孩子睡眠姿势不好,把被子给蹬破了。下雨茅屋漏水,连床头也没有一块干的地方,但房顶依旧像麻线一样下个不停,自从安史之乱以后我的睡眠极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高大宽敞的房子,赠给天下像我这般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颜开欢笑,什么时候眼前突然出现这栋房子,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不足惜!

看到这,我不禁为杜甫而悲叹,是的,像杜甫这般怀才不遇的诗人确实不止他一个,但像他这样失去年轻气盛的青春变得老无所依,一贫如洗时,却还心怀天下读书人又有几个呢?

我爱这首诗,我很佩服和赞叹杜甫!

第二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简介】

公元761年,时值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之际。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得亲友资肋,于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盖一草堂,以安顿其家。翌年八月,草堂为秋风所破,杜甫百感交集,作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记之。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格律】

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注释】

1.挂罥:悬挂。

2.忍能:竟能忍心这样干。3.入竹去:跑进竹林。

4.俄倾:不久,顷刻之间。秋天漠漠:秋季的天空浓云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来了。

5.布衾:棉被。

6.娇儿恶卧踏里裂:指稚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了;恶卧,睡相不好。7.雨脚如麻:形容漏进屋子里的雨水密集。8.丧乱:指安史之乱。

9.何由彻:怎样才能熬到天亮呢?

10.大庇:全部遮盖、保护起来。寒士:士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当是泛言贫寒的人们。

11.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12.秋高:秋深。13.突兀:高耸的样子.14.向:将近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了,但还是雨脚如麻下个不停。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捱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 赏析1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题本身就很有趣。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还要“歌诗一首”?是什么牵动了诗人的诗情呢?

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其“战绩”;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的挂在了树梢,低徊的沉到了塘坳。

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为平静,甚至还有几分耐心去欣赏它。但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总之,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地思索。

大风过后,黑云涌来,不用说,秋雨是不请自来的了。诗人收回自己的视线,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铁的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这是怎样的生活啊!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突然,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赏析2

这首诗可分为三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是不是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有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浇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遗迹】 杜甫草堂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入蜀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提到的茅屋。杜甫在这里先后居住了近四年。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五代前蜀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此后历代都有修葺扩建。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成立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处。

第三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悠然自得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今天让我们走进杜甫,学习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会他的感情吧。

二、出示活动任务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活动过程

活动一: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2、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3、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比如《琵琶行》、《长恨歌》等。本诗是因“茅屋为(被)秋风所破”而“歌”,是一首叙事抒情诗。

4、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

三重(chóng)挂罥(juàn)

塘坳(ào)

俄顷(qǐng)昏黑(hè)布衾(qīn)

丧(sāng)乱

大庇(bì)

突兀(wù)

风掣(chè)活动二: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句意思

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诗歌的朗诵录音,然后反复诵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三重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挂罥:挂着,挂住,缠绕。罥,挂。长:高。

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坳,水边低地。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竹:竹林。呼不得:喝止不住。

俄顷:一会儿。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

向昏黑:渐渐黑下来了。向:渐进。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向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安得:如何能得到。

广厦:宽敞的大屋。庇:遮盖、掩护。

寒士:贫寒的士人。突兀:高耸的样子。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诗句。

原诗: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原诗: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舌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盗贼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

原诗: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译文: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子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原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穷苦人(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活动三:吟咏涵诵,赏析诗句意境

请同学们吟咏涵诵诗歌,仔细品读诗句,自主赏析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点拨: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舌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点拨: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点拨: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自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点拨: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

活动四:合作交流,探究重点问题

1、“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点拨: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点拨:渲染凄苦的氛围,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面内容作铺垫。

3、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中诗人所要表达的含义? 点拨: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从而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四、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的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杜甫身处茅屋的济世情怀,希望我们能让古代诗歌进入我们的内心,滋润我们的心田。

五、课堂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心情苦痛

无可奈何

关心民生

忧思不绝

忧国忧民

直抒胸臆

第四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兴仁二中:刘进兰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的朗诵诗歌,感悟诗中所包含的感情。

2.体会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联系诗人的身世处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今的汶川又恢复了往日的喧闹;如今的汶川又增添了更多的色彩。看着蓝天白云,似乎上天在预示我们,灾难已经过去,看着高楼耸立,似乎象征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正在崛起。但有谁知道十年前的今天,在这美丽的地方曾经遭受一场绝难,使这美丽的地方在瞬间变成了废墟,是谁能在这短短的十年,重见它的美丽,那就是爱。今天让我们学习一首爱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怒号 三重茅 挂罥 俄顷 布衾 恶卧

丧乱 突兀 见此屋 2.齐读课文 这首诗写了什么事(请用简洁的文字加以概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三、深入研读

1.小组合作:感受秋天

感受天气——人生苦旅的悲凉时节

(1)请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四段的内容(秋风破屋

— 群童抱茅— 破屋漏雨— 愿得广厦)

(2)默读诗歌,画出诗中描写天气的诗句,并用几个四字词语来加以概括。明确:狂风肆虐、乌云密布、大雨如麻、凄凉肃杀

2.走进茅屋——一贫如洗的凄伤之地(1)茅屋处是怎样的情形?(2)茅草被风卷走,有哪些去向?(3)茅屋里是怎样的情形?

结合诗句,借助想象,说说风住雨停之后你所“见”到的草堂内外的情形。

(2)试用几个四字词语来概括诗人的生活处境。明确: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破旧不堪

3、走近诗人——孤苦伶仃的苍老形象。

(1)好一个凄凉的秋天!好一座凄伤的草堂!可怜我们伟大的诗人就生活在这般境地!结合诗句,借助想象,说说你所“见”到的诗人是一副怎样的模样?

明确:衣衫褴褛、年老体衰、生活清苦、饱受困顿、哀伤无助、忧心忡忡、心急如焚.(2)堂堂一代诗圣,却落得如此境地。这是谁之过?仅是因为天灾?(3)慢慢长夜,诗人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4、聆听心声——超越时空的伟大情怀

(1)当时的社会诚然可憎,诗人的处境诚然可悲,但是,即便在这水深火热之中,我们的诗人也不失他的英雄本色!听读课文,画出诗人于千疮百孔的心中发出呐喊的诗句。

(2)边画边放声朗读诗人于千疮百孔的心中发出呐喊的诗句。(3)你从诗人的呐喊声中听出了什么?

明确:牺牲自我、舍己为人、死而无憾、祈求广厦、心系苍生、心忧天下……

五.结语: 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自身的痛苦,但他又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自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自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心忧天下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广大读者的心灵…… 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再来诵读全诗!

六、课堂检测(略)

七、巩固延伸

1.联系现实,诗人追求的理想,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成为现实,在和平年代里,你的中国梦是什么?

第五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王思维

一、板书对联,导入正课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生澜

诗圣杜甫笔下记载世上疮痍、民间疾苦的作品有哪些?《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春望》等,当然也包括我们今天要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简介创作背景

子美早年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专权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方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叛军掳到长安,757年逃出虎口,投奔唐肃宗,除为左拾遗,后因上书营救房管的罢相,触怒肃宗,几受刑戮,759年弃官西行,历经千辛万苦于年底到达成都求亲告友,在浣花溪畔修筑了草庐,在飘泊多年之后,终于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这在他的诗歌中也表现了出来。他曾到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也曾在水槛遣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不料当年深秋,风雨破屋,长夜沾湿,诗人在风雨飘摇之中写成此诗,于是这普普通通的茅屋也便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三、学生自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四、教师范读诗歌,读出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五、讲析诗歌,感悟诗人忧国忧民情怀

诗人好不容易盖起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与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屋上层层茅草,怎能不让诗人心焦?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而是飞过江去分散撒在江郊,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到一个衣衫单薄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茅草一层一层卷了起来。而他面对大风破屋的焦灼与怨恨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是不是还有落在平地上的可以收回呢?有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走了,诗人也曾追逐,也曾呼喊,但终因年迈无力而无法赶上。无可奈何之余,只能“归来倚杖自叹息”。如果不是贫困,诗人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如果不是十分贫困,群童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并不值钱的茅草。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茅屋盖得不够结实,因而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了家中。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并没有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世态炎凉便可想而知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十分深广。

“俄顷”两句用饱蘸浓墨之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两句不仅是布被又旧又破,更是为下文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并不冷,可是由于被子毫无保暖功能,再加上屋破漏雨,真是凄风苦雨寒彻骨。诗人彻夜难眠,既盼雨停,又盼天亮,处境相当艰难。但诗人并没有因为自己处境艰难哀叹声声,而是由个人的处境联想到了其它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地过度到了诗歌的结尾。

诗人从“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下子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其中包含着许多没有说出来的情绪。“长夜”实际上是双关,诗人由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联想到了历经战乱,颠沛流离的人民,联想到了“山河破碎风飘絮”“风雨如盘暗故园”的祖国,实际上人民就是生活在漫漫长夜之中,国家就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啊!每念及此,诗人怎能不忧心如焚、彻夜难眠呢?

“安得”三句声音响亮,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贴切地表现了诗人从 “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与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与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句则把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

“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庐俱破„„因此老杜在这首诗里不是孤立单纯地描写自己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自己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如果说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时候,对他叹息的内容还理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句总该看出诗人是在为天下寒士大声疾呼吧。

六、以诗赏诗,向课外延伸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政治腐败,贫富不均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山河破碎,金瓯尚缺

3、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垂老别》)

——战乱中子孙亡尽的老汉愤然参军告别老妻的凄惨场面。

4、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孝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连年战争重新被征召的士兵的哭诉,这是人亡村衰、空寂萧条的那个社会的缩影。

5、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756年))

——写安史之乱中逃亡和被俘长安的遭遇,痛诉妻离子散之苦。

6、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写战斗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就连老妇人也要被迫上战场。

七、小结

诗由事而作,屋凭人而传。诗圣杜甫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杜甫的草堂仍存,供后人瞻仰。杜甫在诗篇中表现出来的理想在今天也正在得以实现,如果诗人在天有灵,定会感到欣慰!

附板书

叙事 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

抒情 长夜沾湿

抒发理想 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

下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400字word格式文档
下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400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s 一、教材分析 (1)【与前后教材知识体系的联系】 学生们在初一已经学习过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杜甫,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有这样一幅对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蟠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这座草堂见证了诗人杜甫颠沛流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说课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一、说教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苦乐人生”的第五课。761年秋天,一场大风把杜甫的茅屋茅草给卷走了,穷困的他屋漏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习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练习一、文学常识 1、杜甫(712-770),字______,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_______,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_______、_______,唐代伟大的________诗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教学手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事里藏乾坤的“诗家之史”特点,感受心忧天下的“诗中圣人”形象。 3、能通过诵读表达自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体裁及关于杜甫的文学常识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抒发的忧国忧民情思 3.重点词句的背诵与理解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