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000字

时间:2019-05-15 16:01: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000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000字》。

第一篇: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000字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000字

王琼

刚开始读《苏菲的世界》时有点吃力,可是越到后面越爱不释手。我认为它是一本很好的书,所以写点心得和朋友们分享。

读完了《苏菲的世界》,该书一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我还是没有找到答案:“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但它却让我钝了的大脑开始活跃。可是哲学问题多么深奥。你岂能解答? 你的思维依然受你浅薄的知识的制约!你所有的思考都停留在表层。你所说的收获是不是自己自欺欺人的把戏?我不知道?!

至少它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好奇心”这三个字让我想到了我一岁半的侄子。我总是喜欢带他出去走走,因为他对整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哪怕是他看到的一只小动物、一块广告牌、一扇铁门、一把锁、一株小草、一棵树……他都会兴奋不已。我也总会被他的欣喜感染,我因为他快乐而感到快乐。可是作为成年人的我,怎么可能对一块广告牌或是一棵小草感兴趣。真的没有成年人会关注广告牌吗?如果他是广告牌设计者呢?突然我想起,我曾经为看到的一株野草拍过照,写过诗。其实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只是被岁月的打磨让我们渐退棱角。读《苏菲的世界》,我好奇作者乔斯坦·贾德,他是怎样一个人,能把高深的哲学知识,写得如此生动,满是悬疑,引人致胜。我好奇他出身的国度挪威。我好奇苏格拉底、耶稣、哥白尼之死。我好奇弗洛伊德写的《梦的解析》。于是我上网查了很多资料,下了一些书,还做了许多读书笔记,也写了一些心得。工作量比较多,但我乐此不疲。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是学校教育能这样,我们的学生该有多幸福。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会独立思考,了解自己的兴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教育者要如何才能开启学生这方面的智慧呢?记得小时候,老师跟我说要幸福,要有理想,要有计划。可当时的我,完全没有理解。理想和幸福在我的脑海里就是一个符号。那怎样才能让我们希望孩子拥有的优良品质变得有血有肉呢?当代的教育者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可现实中有多少老师试图全面了解学生,挖掘他们的内需,又有多少老师在业余思考教育教学问题,读有关教育学著作。大多数的人,都在围着柴米油盐转,关注股市,爆款……这些问题是否值得我们思考呢?我们会思考吗?思考过吗?

《让思维真正产生》著名特级教师赵震曾为我们做了这个讲座。他说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长乘宽乘高。他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和思考这个问题。最后他想出了一个学生可以理解的的剖析方式上了这一课。毋庸置疑赵老师是一位有思想的老师,我相信在他的引导下定能带出一批有思想的学生。但事后,我也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有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这样评价,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前人的论证的定理,完全可以拿来就用,为什么非要溯源、解剖,大费周章?当时,我也觉得女老师的话似乎有道理。可是读完《苏菲的世界》后,我在想如果所有人都拿来就用,就不会有社会的进步了。从远古时代到现代文明,这之中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谁推动了人类历史前进的车轮?是那些不安于呆在兔皮深处过安逸生活的人,他们奋力的顺着兔毛向上爬,爬到兔毛顶端,试图看清这个世界。他们成为他们那个时代的巨人,让后来人踩着他们的肩膀一步步前进。

可能爬到金字塔顶端的人毕竟是少数。像我们这些普通的大众又该如何改变世界?也许我们根本改变不了什么,但我们依然有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可以做。那就是,不管我们在什么岗位,我们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保持思考,不再沉沦!

【作者王琼,泉蒙阅读推广志愿者,湖南新化县科头中学小学部老师。】

第二篇: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在这次名著阅读中,我选择了《苏菲的世界》作为自己的阅读书籍,由于读书的时候不断在思考许多问题,花了不少的时间才完成阅读,且仅仅是浅读、粗读了该书。但却给我的心灵留下震撼,不禁赞叹“苏菲的世界”真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就像一部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苏菲的世界》是一本颇有趣味的哲学发展史,它以小说的形式将原本深奥、枯燥的哲学历史表达给人们,使各个年纪、各个层次的人都能阅读懂它,接受它。它就是这样一本可以教会人最简单最平凡同时又是最深刻的生活哲学的一本经典之作。

《苏菲的世界》由一张“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的纸条开始,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也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充满哲学智慧的世界。苏菲带着许多疑惑,用着自己少女好奇的天性,步步深入各种谜团,揭开层层谜团的过程,就像一次奇妙的探险旅程,我们跟随她的经历,从雅典到希腊到古罗马到黑暗的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到笛卡尔再到萨特,有思想激荡的雅典城市广场,有达芬奇的绘画、有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有古登堡的印刷机。时空穿梭交替,思考不断深入,看尽社会沧桑变幻,留下许多心灵的震撼。

现在谈谈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几处。

一、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她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

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越长,也就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觉得非常安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此一危险的旅程,迈向语言与存在所能达到的顶峰。如果把地球比做一只用于变魔术的兔子的话,我们普通人就是居住在兔子绒毛深处的细胞。我们出生于细毛顶上,也就是孩童时期的我们对这场魔术十分好奇,而随着我们慢慢长大了,对世界的一切渐渐习以为常,就去了毛皮深处,并喜欢上了皮毛深处闲适的生活,不再过冒险的生活了。而哲学家就像是从不停下探险脚步的探险者,他们无惧于崎岖的路程,带着寻求“真”的本质一路前进、探索,往往他们也是人类中最先到达文明的人,最先开创文明的人。

二、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般敏感

遗憾的是,当我们成长时,不仅习惯了有地心引力这回事,同时也很快地习惯了世上的一切,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似乎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也正因此,我们丧失了某种极为重要的能力(这也是哲学家们想要使人们恢复的能力)。因为在我们内心的某处,有某个声音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直很庞大的、神秘的存在。

笛卡尔说过“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掩卷思索,我们不应该吝啬每日用于思考、反省自己的时间,应该经常抽出时间好好的去思索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也不要用种种借口理由去逃避思考哲学性的问题。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而不要让日常生活的琐事禁锢住我们对世界好奇的心,慢慢成为一个麻木不仁的人。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哲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有好奇心的缘故。所以我们更应该做一个保有好奇心的人,做一个孩子般敏感的人。这样我们将会得到生活的回报,在哲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影子。

三、人是万物的尺度

古希腊哲学家普洛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这里说的人指的是人的感觉。什么事物,都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一个事物对你来说就是它呈现在你的感官面前的样子,对我来说,它就是呈现在我的感官面前的样子。一阵风吹来,你觉得冷,它就是冷的;我觉得热,它就是热的。而与风本身冷热无关。同样地,一个人的行为是好的还是坏的,也是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你觉得好,它就是好的;我觉得坏,它就是坏的。行为本身好坏无关。所以说一件事情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完全要看他与人类需求有何关系。

再看,著名物理学家洛仑兹在电子高速运动的实验中,他发现当电子的速度可与光速相比拟的情况下,他建立了一种新的时空变换方式,称为洛仑兹变换。爱因斯坦借鉴了洛仑兹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狭义相对论。根据相对论,时空不再是绝对的,而是与观测者和被观测者密切相关的。也就是根本就无所谓客观的长度到底是多长,只有人观测到的尺寸是多长。也无所谓客观的时间是多长,只有观测到的时间是多长。因此,现代科学给出的结论也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只要人自身的运动状态改变了,那么整个时空就必然随之改变。当然,对于我们的平常生活而言,绝对时空观就足够用了。但是在哲学领域中,就必须突出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如果哲学只把自己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那么就连自然科学也比不上了,又何以自称为哲学呢?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耐人寻味,值得多读几次的书。在这样一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文明进化的历程,看到了社会发展的沧桑,留下的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领悟到哲学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到的,但也许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以用哲学的方式思考,以此体验哲学的美妙。回归理性的世界,丰满我们的灵魂的羽翼,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比别人更富有意义!

第三篇: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哲学,使我们从困惑走向觉悟。所以我建议大家来看《苏菲的世界》.《苏菲的世界》讲述是从女孩苏菲一天放学回家接收到了一封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拉开序幕。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苏菲传授哲学知识,苏菲了解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这些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在此同时,书中又提及挪威小女孩席德的爸爸,为了让他的宝贝女儿开始接触哲学,编出了苏菲的世界的故事。这整本书由这两个亦真亦假的故事互相穿插而成,使我看得饶有兴趣。虽说是哲学书,但曲折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又使人感受到了这本哲学书独有的魅力。虽然我对这类书籍还十分陌生,但在读《苏菲的世界》的时候,我却觉得读起来毫不费力,并没有我想象的哲学书那样深奥干涩、枯燥乏味。

“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看上去虽然普通,甚至提问的人会被别人笑称为“呆子”但是这两个问题是蕴涵着很多的哲学意义的。我刚看到这两个问题,先是觉得简单,但后来细细一想,就觉得这两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是谁?万一我换了一个名字,我还会是自己吗?那我是谁呢?世界从何而来?什么是世界?它是怎么形成的呢?世界中包含着什么呢?这似乎有些令人头疼,但也很有意思,因为没有一种文化不关心“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这就是哲学,比较饶舌但也很有意思的一门课程。似乎在哲学课上,提出问题要比解答这些问题简单得多。当然,哲学家不光要提出问题,还要去解答这些问题。

苏菲的哲学导师艾伯特把宇宙比作魔术师突然从一顶原本空空如也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兔子,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而哲学家则是想看清楚整场魔术表演的奥秘而冒险死命攀到兔毛尖儿上的人。由此看来,哲学家就是一些好奇心很重的、为了探询奥秘不怕生命危险的、与常人不同而被常人称作“捣蛋鬼的”。哲学家对一切都感到惊讶,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对所有事物感到好奇一样。但是我,并没有哲学家的精神,我是一个习惯了周围环境的人。哲学是包涵科学在内的一门课程,因为哲学家在解答一些他们所提出的哲学问题的时候,往往要用到科学来加以解释,其答案看起来便更为可靠。但哲学又不同于科学,在研究哲学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丰富的想象力去回答,就像在对大自然一无所知的时候,用神话来将它加以解说。这看上去一点儿也“不科学”。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风靡全世界的哲学启蒙书,可以说,《苏菲的世界》是一本令我对文学有了不同见解的书,文学,往往是感性的,而《苏菲的世界》则是理性的。关于类似的问题在书本中举到很多,是作者对人的本质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与思考的一本书。我知道我没有完全把这本书的深层含义与精华完全读透,读明白。但是我知道了,哲学,是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要思考的。它甚至比我的高分还要重要。我要把《苏菲的世界》好好保存起来,等我再长大了一些的时候,我要再把这本书从头到尾细细咀嚼,与生活相结合地再去看一遍,再来品味一下这本书的内涵精髓。因为这本书不同于别的书——它是一本哲学书,而且是一本通俗的哲学书,简单易读,但又含义深刻它是值得我们去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的一本书。每一个岁月过去,我对《苏菲的世界》又会有不同的理解。

第四篇: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莫婷婷

(2011级哲学一班 天一社)

作者简介:莫婷婷,女,广西北海人,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2011级哲学一班学生,博观读书小组“天一社”成员。

摘要:

“你是谁?”苏菲问。

镜中的人也不回答。有一刹那,她觉得迷惑,弄不清楚刚才问问题的到底是她,还是镜中的影像。

苏菲用食指点着镜中的鼻子,说:“你是我。”

对方依旧没有反应。于是她将句子颠倒过来,说:“我是你。”关键词:哲学、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人物分析: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马德兰·蓝格尔(著名作家和评论家)曾这样评价《苏菲的世界》:“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不仅文笔卓尔不群,同时有多年担任哲学教师的经历,《苏菲的世界》一书有助于使读者以阅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游览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20世纪的世界哲学史,而丝毫不产生任何枯燥厌烦的感觉。”

作为哲学系新生,为了尽早入门,我选择了《苏菲的世界》。本书作者乔斯坦·贾德,是一位挪威世界级的作家,公元1952年8月8日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大学时主修哲学、神学以及文学,曾担任文学与哲学教师,自198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以来,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北欧作家。其后10年在芬兰教授哲学,于1991年他成为一位全职作家。1991年《苏菲的世界》出版后,成为挪威、丹麦、瑞典和德国的畅销书,销量达到300万册。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购买了该书的版权。作为哲学启蒙书,它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向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了解到希腊自然学派的哲学家很多都关注万事万物是否由一种或以上的物质组成的,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大哲学家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明白了犬儒学派,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的差别,了解到在中世纪期间上帝是一切事物的出发点,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以人为出发点,了解到了巴洛克时期,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想,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等等,总之就带我们对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尽情的翱翔了一番。书中作者总是用一些在我们身边周围发生的事情解释哲学。例如:恩培多克勒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由泥土,空气,火与水混合而成的,只是比例不一样罢了。我想我们很多人看到这样的解释都会嗤之以鼻,觉得怎么可能会是这样的呢。但是乔斯坦·贾德却用绘画帮我们解释了恩培多克里的这一解释。因为画家如果有红,黄,蓝,黑四色,就可以以不同的比例调配,得出数百种颜色,绘画出各种各样的东四。关于恩培多克里的想法也就显而易见了。再如: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我当时也想原子怎么能够组成一件件事物呢,但是作者用积木比喻成原子,然后积木堆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物体就如原子组成的各种各样的东西。所以我们就更加容易理解德谟克利特为何有这种想法。

再者,乔斯坦·贾德也善于运用一些实际行动来表达一些哲学家的观点。例如在解释萨特的意识本身在感知某件事物之前是不存在的。因为意识总是会意识到某件事物。这个事物固然是由我们的环境提供的,但也是有我们自己提供的。我们可以选择对我们有意义的事物,借以决定我们所要感知的事情。作者用苏菲在咖啡厅等艾伯特到来只留意艾伯特的到来,将其它一切虚无化来加以说明,使我们更容易的明白。

令到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将这个世界比喻成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兔子。我觉得这个比喻再恰当不过了,魔术表演中魔术师将两三条丝巾变成了一只活生生的兔子,当然我们知道我们这是魔术师的耍的一个小把戏罢了。这个世界也是,只不过我们不知道是谁把这个世界拉出来罢了,就像兔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就出现了,不能知道自己的过去,未来,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甚至不知道是从何而来的。正像这个世界一样,虽然宗教上有各成一派的解释,如圣经说世界时上帝创造的,中国的盘古开天辟地等等。科学家也企图找出合理的来源,但是,但是那些神话,科学的解释真的能够站得住脚吗?真的可以领道每个人都信服吗?虽然我们不知道世界是从哪里来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管不顾,无动于衷。过于习惯,因为如果事情发生了改变,我们就会显得相当的惊讶。作者又将世界上的人比喻成长在兔子的细毛顶端的生物,在细毛的顶端会有危险,所以就愈来愈多的人爬进兔子的毛皮带下来,并感到非常的安适,不再冒险,不对这个世界感到惊讶,感到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过分习惯这个世界。过分习惯这个世界时非常的危险的,例如有一天看到石头飘在的头顶上,我们会感到非常惊讶,非常恐怖。根据休姆说:“我们之所以认为石头会往下坠时因为我们有过许许多多这样的经验,是受重力的影响,我们没有体验过这种定律,没有体验过石头一定会掉下来的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好奇,充满求知欲的心灵,这样才不会把所有事物都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人,作为一种拥有开放意识的独立主体,我们应该对所有未知的世界充满无畏和反抗,不管我们从哪里来,不管我们本身多么弱小。

此书另一个使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各位哲学家对于“上帝”的解释。基督教统治西方世界已经千年以上,所以大多数哲学家都会试图证明上帝确实存在或者说是必须存在。但是看完他们的说法后,我觉得好像他们都是从后门把上帝走私进来的似的。因为他们都是为了“基督教化”而解释上帝。在种种解释中,我个人比较赞同康德和祁克果的观点。他们的观点是,在信仰这方面,理性和经验都没有用,信仰就是信仰。

哲学,在大众的眼里向来是艰深而晦涩的。光是那些“主义”的名词,就足够杀灭我们头脑中并不很充足的智慧。哲学中最好的思考方式莫过于提出问题并用理性去寻求解答。人类是理性的动物(毕达哥拉斯),你很难想象,同样的一些分子构成的碳水化合物组成的大脑为什么偏偏让人类拥有了理性,猪就不知道最近正在流行一种以它的名字命名的瘟疫。如果没有理性,我们的地球仍然是宇

宙的中心,世界可能还在九头大象的背上。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如果我问人从哪里来,估计有一群人会翻开圣经的创世纪念出他们喜欢的句子,而另外一部分人的思维就会跳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从英格兰出发的小猎犬号上了。西方的哲学,以研究人的理性存在的价值为终极目标。如果真有一个超越一切并代表所有终极价值的“神”存在,那么哲学便是用来和这位神沟通的巴比塔,而理性便是用来建这座塔的石料。这实际是一个在有限的未来里人类无法完成的浩大工程。更何况,我们并不知道,这位“神”会不会在我们建成之前摧毁它。如果你能抛开一切现世烦恼,你会发现,原来哲学的终极命题,虽然没有像精灵公主与独眼巨人带着纯粹的美好或者丑陋,也确确实实如同这座巴比塔一样透露着让人不可探知的魔幻意境。

总的一句:哲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6-05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重庆出版社2009-11-1

第五篇: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读《苏菲的世界》小感

《苏菲的世界》,作者,乔斯坦·贾德。

这是一本稍显厚重的书。不是因为它的页数,而是其中满满的,那些思想的光华。

在我们的小组长决定此书,并群发电子版时,我却有一种好好看看他的欲望。在我现今的生活里,缺乏的就是好好去读读一些东西,所以我把电子版撇在一边,在图书馆的角落里找到了它。

当我翻开书的扉页,我便开始了,这奇妙的哲学旅程。哲学,在以前的我眼里总觉得它深不可测,总是用一些超越常人的言语来描述这个事件的本质,去探讨所谓的真理,总是那么晦涩难懂,以前有读过一些这里散文,其中不是道理过于普通,就是强作深沉,要不就是语言难以领会。

可这苏菲的世界,却给了我一种不一样的感受——

书中,我看不到太多板起脸说道理的老学问,只有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姑娘苏菲,与那些神秘来信的故事。从那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直至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

这是一本基调如此轻松的书,可偏偏包含万千世界,囊括几乎从哲学启蒙直至近代最重要的一些哲学相关的事件与一些人。难怪《苏菲的世界》被誉为哲学的启蒙教材,《苏菲的世界》,就是智慧的世界,就是梦的世界。

我要自己一一回忆书中的内容,其实并不可能。读罢全书,回味之间,浮在脑海中的,却是一切的开始:那最初的探问“你是谁?”以及谈及笛卡尔时,那句完美的答案:“我思故我在”

这是人生最初的探问与索求:我是谁?我存在吗?我为什么而存在?记得在我小时候,那时觉得人生其实就是该做作业时做作业,该玩耍时好好玩,吃很多很多好吃的,看好玩的电视···某一天,当我忽然想到,假如自己永远消失(死掉了),那就见不到爸爸妈妈,吃

不到好吃的,看不了电影了?百年后的我,留在世上的只是一抹浮尘,一抔黄土··仅此而已,那时候我从梦中惊醒,哭的很厉害···如今想来,这是我第一次明白,或者说是理解了死亡,也初步理解了人生,也留下了徐徐的思索和疑问:我是谁?我为何活着?我会留下什么?

每个人,由于寿命的天然限制,都只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是多么渺小的存在。这书中所言的,不禁让我想到从前的那种对人生莫名的恐惧,以及那一直萦绕在心,至今也许仍未透析的,这最初的探索。人开始认识自己,可以说是人性第一次的觉醒。

“我思故我在”这句名言,让我有了种醍醐灌顶的彻悟。人因为思考而存在,这句带了点唯心主义味道的话,但确实说出了一种真实:当人们在否认在怀疑自己的存在的时候,这一思考的行为就已经证实了“我”的存在。我记得高中时曾学过一篇叫《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的哲理散文,其中柏斯卡尔说道: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思想,决定着我们的行动,思想操纵着自己的生活,同样的,思想不仅强大,而且恒久,这些我曾经读过的东西,这些前人的知识,其实也是他们思想的传承,他们用思考为笔,以思想为墨,在这历史的画卷上留下的都是那些璀璨的思想。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就是我。这是我读罢《苏菲的世界》,最为深刻的体会之一。

《苏菲的世界》,除了介绍了一些哲学常识外,时时刻刻也都透着对人生幸福的思考,这也是我深受感触:

幸福太抽象,我无法定义它,但我们每个人追求的就是这个有时遥不可及,有时有唾手可得的东西。怎么才能的得到幸福,这就是哲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依我看来,每个人都能在自己适宜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利用自己的智慧,这就是幸福了。的确,真正的心腹并不能在这简单的描述中自动到来,我们要以自己的意志为强大的支持,方能到达幸福的彼岸。

逆境中有人微笑前行,灾难中有人满怀希望,风雨中向日葵依旧等待太阳的出现。着这就让我觉得,幸福并不依靠于那些过眼云烟,那些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事实上,我们什么都不曾拥有,只不过暂时

得到了就认为是我们的东西而已),就像财富,权势,甚至健康,亲情。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心。人生如梦。曾几何时我们都一直在梦中幸福的沉淀,沉迷,但蓦然醒来,一切只是南柯一梦,正所谓“庄生晓梦迷蝴蝶”说的就是这么一种人生状态,可虚幻不能沉迷,只要心中有那么一种幸福感在支撑自己,在鼓励自己,那我想,幸福也绝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情。当我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我想自己可以读懂的不只是作者的意思,更读懂了他的心思——作者希望青少年们能够像苏菲一样在人类哲学的精神文明下逐步成长,到长大成人的那一天,还是能够保持一份对世界的好奇心,像哲学家一样理性思考,不要固定思维,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新的事物,即使懂得了很多的知识道理但仍然对这个世界充满考究和疑问,因为“真正聪明的人是意识到自己无知的人”。现在的社会,虽然安定,但缺乏哲学性的思考。拿现在的网络来说,它的与人方便却造成了知识剽窃的普遍问题,不论是大学生还是学术研究者,大家似乎疲于自己去探究思考问题,而是更喜欢借用别人的想法和观点而缺乏个人的灵魂性。不仅如此,现在的许多长大成人的大人们更是习惯了这个世界,习惯了以整个社会的思考方式去想问题,像以往哲学家那样挑战神学,挑战社会等颠覆现有固定认识的想法与勇气早已消失不见。

这就是现代人习惯于这个世界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我们虽然不可能回到那个百家争鸣,到处充满对知识真理追寻的年代,但是也不能安于现在和平舒适的生活,而疲于对人类、对自然、对社会的思考。哲学性思考的光辉应该不时从人们的身上闪现,那份对世界的好奇心不能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永久失去啊。

《苏菲的世界》,给我不一样的,哲学世界!

班级:通信1007

姓名:陈宇鸿

学号:10211157

下载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000字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000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暑假,老师推荐我们了很多本书,我被其中一本《苏菲的世界》吸引了,于是买回家拜读。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的乔斯坦,贾德写的这是一本哲学史书籍,它叙述了一......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摘要:十四岁的少女苏菲在一个神秘信件的带领下走进了哲学世界,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世界精神的镜子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会不会当你有一天收到一份信,里面写着如上的内容,然后过了几天告诉你哲学家就是魔术师手下的兔子毛皮深处......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读了这本书,感触最深的就是刚开始的两个问题,我是谁?长大后好奇心的缺失。 我是谁?这个问题是本书一开始就提出来的问题,艾伯特用这个问题来引导苏菲走进哲......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哲学一直是我谈之色变,闻之避之的,总觉得太深奥、太枯燥晦涩又比较“无用”,所以除了上学时接触的那点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道那么一丁点王阳明、柏拉图,......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 刚打开这本书,看到那么多哲学的知识,我便失去了兴趣。但读到苏菲收到一张奇怪的明信片时,我又好奇的想知道席德是谁。带着这份好奇,我把书读完了。表面看来,......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 哲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有好奇心的缘故。人对于活着这件事非常惊讶,因此自然而然就提出了一些哲学性的问题。所以,成为一个优秀......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上善辩。”的确如此,哲学伦理的确给了我们太大的震撼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