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读后感
《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读后感
李悦
鲁迅不是那种活在美好虚妄里的人,他总是看到最冷的一面,不管是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还是他表达的“意象”与他提出的哲学理论,都是从最消极的方面来看待的。举两个例子,一是他关于黄金世界的想象:“人们总幻想着无穷美好的未来,鲁迅却对此进行完全否决。事物分为上、中、下三等,到了上层世界,仍分有上、中、下,矛盾永远存在,斗争永远存在,不存在至善至美的东西。”二是他与他人的关系,他将人分为三种,敌人:“最可怕的敌人在于‘无物之阵’,正因为含混不清,有模糊性,甚至不知是因爱还是很就变成了阻碍你的力量,可怕之处于此”,爱我者:“并不只是存在着甜蜜的一个词语。当一个人要取得思想和行动上的绝对自由的时候,这种爱我者的温情,常常会妨碍他的思想与行动的独立自由,人的思想和行动的独立自由常常容易蹉跌在爱上。爱固然有力量,但也是一个牵制”,群众:“是戏剧的看客,你的理想与崇高,在看客现象中都转化为一种表演,从而失去了价值与意义,充满危机感”。敌人固然是阻碍,群众也有理可循,可连看待爱我者的角度都是如此冰冷的,是如此消极的。
看到消极并没有什么伟大的,直到我阅读了他关于“死火”的描述:“我做梦,梦见自己在山峰间奔驰,跑啊跑,突然从山峰上一下掉到冰谷里,往下一看,一片青白色,这青白色就是死亡的颜色。但是在一片青白色中,我突然看见了很多珊瑚样的红的影子。在死亡的颜色中出现了生命的颜色,这就是死火。于是,我和死火之间展开了一个哲学的讨论。死火对我说:先生啊,请你赶紧把我救出去,否则我将冻灭。我说好,我就把你带出冰谷。死火又说,你把我带出冰谷,我会烧完。我只能在“冻灭”和“烧完”之间作出一个选择。”显然鲁迅面对困境时,选择的是后者。虽然两种选择结局相同,都是消亡,但两者当然是有差距的。前者的生命是虚无,是空壳,是无用的走一遭人世,后者却是奋斗,(本文来自于范-文-先-生-网)是挣扎,是完满的自我实现。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垂死挣扎,重视过程而不重视结果,这是鲁迅反抗绝望的态度。
之所以体味到鲁迅真正的伟大便是分为以上两点原因:一是他开始便把所有问题都看透了,根本没有抱多大希望,因此他的绝望也根本不存在了,就是他说的“于无希望中得救”,“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他大彻大悟了,便不存在绝望了。二是大彻大悟后,他没有选择躺倒不干,而是知其不为而为之,仍要反抗,要奋斗。这便是他自身拥有的独特的以清醒的现实主义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为特点的反抗绝望的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道、佛、儒的结合,是一种全新的高度。这才是鲁迅的伟大之处,是值得钦佩的态度。
如今世界虽不如那时般动荡纷乱,但鲁迅的人生哲学却适用于每一个人。有一部分人,从不对身处的社会进行半点的思考,总认为只要再进一步就能进入理想世界,从而被无情的现实所打倒,处处碰壁,导致产生对世界的怀疑,丧失前进的动力,或许他应读读鲁迅。看清现实是立根之本,越早明了现实的残酷,才能越早与残酷作斗争,而不是等着被残酷吓倒,不要永远活在美好的虚妄中,勤思考,才能有作斗争的机会。相反,另一部分人虽然看透世界,看透生活,但对生活不抱希望,没有热情,认为做的事情全是徒劳,是无用功,改变不了他所认识的冰冷,或许他应读读鲁迅。永远不要如死火般被冻灭,要永远拼搏,永远反抗。哪怕是处于如此黑暗时代的鲁迅都能反抗的哲学思想,生于和平时代,只被一点挫败打倒的我们,又何尝不能站起来,用力去打败挫折呢?从了解鲁迅,阅读鲁迅中,我们能更好的认清自我,我们也能更热情的同困难作斗争,这边是这位伟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世界在鲁迅看来是如此冰冷,但他却是炎凉世态中的一团火啊。
第二篇:沉默读后感
[沉默读后感]沉默读后感沉默读后感 1.几天前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可贵的沉默》,沉默读后感。
内容主要讲了:在课堂上,当老师问爸爸、妈妈是怎样给孩子们过生日的时候,教室里一片沸腾,而当老师问到孩子们是怎样为父母庆贺生日这个问题时,教室里安静了下来,一片沉默。在这节课上,我们懂得要回报父母的爱。
我现在虽然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但我问爸爸妈妈的生日,爸爸妈妈就会知道我对他们的爱,等到爸爸妈妈的生日时,我会给他们买生日礼物,虽然不是很珍贵,但爸爸妈妈肯定知道我对他们的爱,我一定说到做到。
父母为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付出了很多,他们无私地爱我们,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我们在接受父母给予自己的爱的同时,还要学会关心父母,以行动回报父母之爱。这些就是《可贵的沉默》读后感。2.文章主要讲的是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向同学们问到:“同学们,爸爸妈妈知道你们的生日吗?”许多同学都骄傲地举起了手。但是老师又问:“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同学请举手。”教室里却再没有一个同学举手。整个教室出奇的安静,刚才还追逐老师的目光现在全都四散开了,同学们全都望着窗外,沉默不语。老师语气缓和了下来,因为他已经找到了同学们蕴藏在心灵深处,自己却没有意识到的东西:那就是对父母的爱。
为什们同学们会沉默呢?这个沉默为什么是可贵的呢?沉默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错了,沉默是对错误的承认,是对错误的反思。如果错了不承认,反而振振有词,强词夺理,就不是好孩子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也沉默了。我知道父爱如高山一样厚重,母爱如大海一样宽广。他们把爱全都给了我,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幸福快乐。他们对我恩重如山,而我却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我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的爱。但却和文章中的同学们一样,也会忘记向父母回报他们的爱。
其实,回报父母的爱不仅仅是在他们的生日之时,或者母亲节、父亲节之日,送上一句问候语,或者做张贺卡、写封信表一表心意就行了。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爱父母,体谅父母的辛苦,不仅能自己的事自己做,还应帮助爸爸妈妈分担一些事情,在学习上认真自觉,取得优秀的成绩,健康快乐的成长,让他们为自己的孩子骄傲,这对于他们来说才是最大的回报啊!【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读后感《沉默读后感》。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④禁止写成流水账!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4)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第三篇:《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师论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师论教育》
读后感湛江师范学院教科院蒋丽容
这本书是由江苏省特级语文老师——杨斌,选自国内外50位大师的教育观点的教育名著,是我们作为一位师范生和成为一位合格的老师都有必要去精读,把握这50位大师教育观精粹。这50位大师的文章中涵括地回答了教育的本质,教育艺术等等这些问题。
读完这书,我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确立人在教育中的崇高地位,让教育成为人的生命和心灵发育生长的过程。
教育本质观具体表现为:教育作为一种行为手段,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让受教育者自主学习,具备自主的学习能力,才能使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的得到真正全面和谐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是可以客观地体现这种教育现象,因此,可以从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来理解教育本质观。
一、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教育方法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活动。例如,启发式教育方法,它是很明显地反映出以受教育者主动开发思维去探讨问题,而教育者启发性的辅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课堂上提问的这种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让学生提出疑难,再通过论让学生自己解答的这种模式,学生在这过程中全靠自己思考去寻找答案。通过学生的自问自答,可以充分体现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我国著名特级小学语文教师——贾志敏,令我记忆深刻的是,看贾老师的一堂全国示范小学语文课《卖鱼的人》的视频,这堂课的第二课时主要是深入学习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旨内容,贾老师巧妙地运用自己幽默的语言来让学生自问自答,这完全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也让学生喜爱老师,达到师生融为一体的境界。这也是我们作为师范生,所要达到的艺术性境界。
二、教育内容。
当今,我们所说的教育内容,就是通过教育这种行为手段要向学生传授些什么样的 1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师论教育》读后感
知识。教育所要传授的知识是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和阶段性发展,来进行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所以,教育内容要会根据各个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而制定。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的曾风行一时的天才式教育,选拔一批十二三岁有聪慧的学生,到我国科技大学进行为期四年的学习。经过四年的学习。李政道这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大人物,推荐一些顶尖学子到美国留学。但是,都后来才发现,对于这些“天才”来说,尽管学识很渊博,但人情世故这方面一窍不通。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两个问题:第一,所谓的天才式教育,只是面对极个别天聪敏慧的学生,而绝大部分学生都是都智力正常水平的,所以,在选择教育内容时,要针对大部分学生智力水平发展阶段而选择,因此,老师在讲授这些知识时,应把教学重心普及到大部分学生上,而不是个别针对性教育。第二,这种天才式教育,存在一个很严重的弊端,就是忽视学生情感,道德的教育。只是一味地填鸭式的教育,向受教育者灌输各种各样的知识,忽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没有使受教育者达到真正的全面发展。从这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可以借鉴出,教育内容应该实事求是,根据国家,社会,受教育者的特点,科学地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传授。
真正的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受教育者去吸收,应当是使每个受教育者自主学习、自主提升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和谐真正的发展。这不仅仅是受教育者个人发展,而且关乎于我们社会,民族,国家未来的发展。有句古话说得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当今,科学地培养新型人才,为我们未来的国家振兴繁荣铺路。所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会有不同的教学成果。而作为一名未来的老师,我们应该充分掌握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现代教育教师技能,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实施个性化的教育。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艺术展示的过程,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完美配合,这支和谐的曲子会一直演奏下去的。
第四篇: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黎剑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师论教育》就像一本教育理论的百科全书和学习汉语的《新华字典》,它是一本工具书,时时翻阅,你总能发现自己需要查找的章节,阅读之后,你便会油然而生一种别样的感受,既有与大师不期而遇,不谋而合的那一份惊喜,也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豁然开朗的顿悟。可以说,这本书就是引领我们一步步走进充满无穷魅力的“魔法学校”的最佳向导之一。
我阅读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师论教育》一书,这确实是一本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经典价值的教育智慧读本。书中介绍了蒙田、夸美纽斯、康德、赫胥黎、杜威、苏霍姆林斯基、蔡元培、叶圣陶等50位古今中外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关于教育的精彩论述,集中回答了教育的本质、教学的艺术、知识之美、教师的职业生活,会发现,教育,来可以如此朴素而美好!“学校的目标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爱因斯坦(119面)指出了育人的最终目的,无论学到多少知识,但都应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说得出学过哪些词,还要讲得出它们的意思和实质,在评估学生的成绩时,不是看他记住多少,而是会不会生活。学生刚学到新的知识后,老师应遵照柏拉图的教学法,让他举一反三,反复实践,看他是否真正掌握,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吞进什么,就吐出什么,这是生吞活剥、消化不良的表现。肠胃如果不改变吞进之物的外表和形状,那就是没有进行工作。
我们的思想徒劳无益地听凭别人的想法摆布,受它们的奴役和束缚。我们脖子上被套了根绳索,也就步履沉重,失去了活力和自由。
“人有许多种子不曾发芽。我们的责任便是设法使这些种子生长,平均的发展他的各种自然禀赋。”——康德(15面)的教育观阐明了教师的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我们变得更完美,更聪明了。这就是学习的收获。
“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209面)的教育观阐明了教师的工作的复杂性。这个大干世界,是一面镜子,我们应该对镜自照,以便正确地认识自己;有人还把它分门别类,使之更加五彩缤纷。总之,我希望世界是我学生的教科书。它包容形形色色的特性、宗派、见解、看法、法律和习俗,可以教会我们正确地判断自己,发现自己的判断力有哪些不足和先天缺陷
“因为爱、感激、信任和服从的情感的产生,是母亲和孩子之间本能的情感吻合的结果,所以这些萌发了的情感的进一步发展便是人类崇高的艺术!” ——裴斯泰洛齐(258面)的教育观阐明了爱的多面性。
这段文字深深打动着我,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何尝也不应该做一个有爱心的教育者呢?教师的爱心应表现在对儿童个体差异的尊重,对儿童独特而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尊重,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阶层的儿童的平等对待与接纳。虽然,有些孩子的某些能力有些偏低,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这只说明了孩子需要老师的更多的关注,更多的关心。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渴望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而我们老师就应该以一颗宽容的爱心去对待他。这样会让他从心底感到自己也是很棒的,并有信心去改变,所以老师们,让我们一起努力,用我们这份无私的爱、纯洁的爱去温暖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用我们的爱点燃孩子们开启的人生大门!阅读美文让我们读者沐浴在教育智慧的光芒之中,享受着心智的快乐,从而也就多了一份教育的眼光,多了一份教育的思维,多了一份教育的感悟和启迪。“爱是一盏灯,需要你来点燃,正如我所说,爱也会把你照亮”。很喜欢这句话,一直以来希望我的爱是点燃孩子心灵的那盏明灯,用我一生的智慧去点燃它,照亮孩子们的人生路程。
教育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学校应该是展示学生才华的平台。要让知识的琼浆时刻在学生体内流淌,让学生茁壮成长,成为栋梁。
这是我对这本书选看的感触,相信接触越多,感触越深,还有待学习。
第五篇: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一)胡秀武
我阅读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师论教育》一书,这确实是一本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经典价值的教育智慧读本。书中介绍了蒙田、夸美纽斯、康德、赫胥黎、杜威、苏霍姆林斯基、蔡元培、叶圣陶等50位古今中外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关于教育的精彩论述,集中回答了教育的本质、教学的艺术、知识之美、教师的职业生活,会发现,教育,来可以如此朴素而美好!
“学校的目标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爱因斯坦(119面)指出了育人的最终目的,无论学到多少知识,但都应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说得出学过哪些词,还要讲得出它们的意思和实质,在评估学生的成绩时,不是看他记住多少,而是会不会生活。学生刚学到新的知识后,老师应遵照柏拉图的教学法,让他举一反三,反复实践,看他是否真正掌握,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吞进什么,就吐出什么,这是生吞活剥、消化不良的表现。肠胃如果不改变吞进之物的外表和形状,那就是没有进行工作。
我们的思想徒劳无益地听凭别人的想法摆布,受它们的奴役和束缚。我们脖子上被套了根绳索,也就步履沉重,失去了活力和自由。“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209面)的教育观阐明了教师的工作的复杂性。这个大干世界,是一面镜子,我们应该对镜自照,以便正确地认识自己;有人还把它分门别类,使之更加五彩缤纷。总之,我希望世界是我学生的教科书。它包容形形色色的特性、宗派、见解、看法、法律和习俗,可以教会我们正确地判断自己,发现自己的判断力有哪些不足和先天缺陷
“因为爱、感激、信任和服从的情感的产生,是母亲和孩子之间本能的情感吻合的结果,所以这些萌发了的情感的进一步发展便是人类崇高的艺术!”——裴斯泰洛齐(258面)的教育观阐明了爱的多面性。这段文字深深打动着我,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何尝也不应该做一个有爱心的教育者呢?教师的爱心应表现在对儿童个体差异的尊重,对儿童独特而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尊重,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阶层的儿童的平等对待与接纳。虽然,有些孩子的某些能力有些偏低,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这只说明了孩子需要老师的更多的关注,更多的关心。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渴望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而我们老师就应该以一颗宽容的爱心去对待他。这样会让他从心底感到自己也是很棒的,并有信心去改变,所以老师们,让我们一起努力,用我们这份无私的爱、纯洁的爱去温暖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用我们的爱点燃孩子们开启的人生大门!阅读美文让我们读者沐浴在教育智慧的光芒之中,享受着心智的快乐,从而也就多了一份教育的眼光,多了一份教育的思维,多了一份教育的感悟和启迪。“爱是一盏灯,需要你来点燃,正如我所说,爱也会把你照亮”.很喜欢这句话,一直以来希望我的爱是点燃孩子心灵的那盏明灯,用我一生的智慧去点燃它,照亮孩子们的人生路程。
教育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学校应该是展示学生才华的平台。要让知识的琼浆时刻在学生体内流淌,让学生茁壮成长,成为栋梁。这是我对这本书选看的感触,相信接触越多,感触越深,还有待学习。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二)最近,我阅读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师论教育这本书,书中50为大师的精辟理论,对教育的独到见解,使我收益颇丰。
该书概括了今中外50位大师对教育的探索与结晶,思路明确,堪称经典。作者认为真正的教育思考离不开大师的智慧,只有“认真汲取教育先贤的思想营养,创造性地实践教育先贤的教育智慧,教育才会成为造福于人类的伟大事业,教师和学生才会真正享受教育的幸福。”为此,作者花了大量的精力,阅读了古今中外的大量教育论著,在走进大师教育思想的同时,又能回归教育实践的现实困惑,力图将大师的教育思想通过合理的整合和结构的安排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使教师的教育思考与困惑能建立在大师教育思想的高度之上。整本书都是围绕着“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展开,包括大师的选择及其观点、文章的截取及其长短、专辑的安排及其结构等,无不体现编者作为特级教师对教育的思考及其智慧,他只是把大师的教育观点剥离出来,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带领我们一起去感悟、去思考,一起去大师那里寻找教育的原点与智慧。
在第“教育本质”中选取了12篇文章,作者认为,教育就是确立人在教育中的崇高地位,让教育成为人的生命和心灵发育成长的过程。教育应是自由地追求人与自然的完全和谐一致、教育所要传授的是对思想的认识、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既是目的也是手段,通过教育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所以要终身教育、教育的范围要不断拓展。
在第二辑“教育内容”中选取了10篇文章,作者认为,教育内容自身蕴含着丰富魅力,教师需有一双慧眼,穿透知识表象,洞悉和传递学科本质之美并“以美启真”.也就是说,一个成熟的老师,在确定教育内容时,自然应该不仅仅是满足于知识的传递,还应努力挖掘蕴涵在学科内容中的“美原素”,不仅要发挥这些“美原素”的育人功能,而且要由美走向真。为此,作者主要选择了四门学科即科学、数学、音乐以及物理学,展现了这些学科的大师们如何从知识达到对学科美的感悟。
第三辑“激发和唤醒生命”,教师要想学生享受课堂,首先自己就得享受自己的教学,让自己的教学进入到一种自我欣赏的境界,带着感情、带着爱、带着学生一起去平等地思考。当然,前提是我们对书本的知识、结构及其方法要有充分的理解,并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现出来。但是有了这些还不够,一定要清楚地意识到,我们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根本上是为了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只有养成了独立思考的精神,学生才能够将习惯发展为自我意识,实现更大范围的成长。
第四辑“把鸟放到林子里”,强调在课堂之外的教育活动中,学生还应该从自然界中感悟美,接受美的熏陶;在伙伴或集体的关系中,创造美的新元素;在郊游、体育、劳动等活动中,体验审美的新天地,寻找教育的新途径。
第五辑“教师职业幸福的秘密”,探讨了教师如何通过教育获得幸福感,教师在教育劳动中如何充满愉悦和成功体验。编者认为,教师的职业幸福与其劳动的创造程度密切相关。因此这一专辑中,我们读到了关于教师职业劳动特点的精彩论述。这在同类型的教育理论读本中很少涉及。
第六辑“童年,人生已经开始”,阐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独特地位。编者寄望,学习,不止是为未来的人生奠基;童年,人生就已经开始。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学习也就成了一种生活,它的名字叫幸福。
六个专辑既独立成篇,又联系紧密,各个专辑的导言和提示,提纲挈领,为读者的阅读和思考提供了鲜明的路标和导引。
再次,该书编者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在专注于大师论著与问题阐释的同时,其清醒的现实感也跃然纸上,体现了一位特级教师应有的人文关怀。针对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提出的“回到教育原点”的观点,作者的思考却更深一步,那就是什么是原点的教育?即“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并将此问题化解为与教育现实密切相关的若干具体问题。编者从浩如烟海的经典中寻求答案,自身对教育的思考却又并未让汗牛充栋的典籍所淹没,其强烈的主体意识仍借助全书的结构和问题而充分显露出来。每个专辑里的文章都是围绕着编者的问题进行整合。因此,在大师的教育思想和智慧背后,却可感受到编者对现实教育深切的关爱和忧思。读者在阅读这些大师文章的时候,总会不经意间浮现出自己在教育工作中习以为常的某些细节、困惑以及问题,答案也往往在与大师的精神交流中自然获得。我们仿佛和编者一起潜入教育的深处,从大师那里寻找教育的智慧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