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读《发现母亲》有感

时间:2019-05-15 16:12: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书心得——读《发现母亲》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书心得——读《发现母亲》有感》。

第一篇:读书心得——读《发现母亲》有感

读书心得——读《发现母亲》有感

朱玉艳

我要给大家推荐的是《发现母亲》。它是《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一书的作者极力推荐的。但是要我正式地向大家推荐这本书,用什么样的理由来推荐,我又不知从何说起。只能把我阅读中印象深刻的部分和感受姑且一说。

如果你已经确定自己不是天才,但很想成为天才的母亲,请你捧起这本书;

如果你对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家庭教育事实案例感兴趣,你可以捧起它;

如果你对理论上的家庭教育以及如何当父母有所渴求,你也可以捧起它;

当然如果你只是对历史上或现实中那些名人成长历程中出现的女性感兴趣,你还是可以捧起它。

首先我想说说关于寄养的问题。

第一个事实案例是这本书的作者王东华自己的故事:

作者出生后半年,因为母亲患病需要到外地住院治疗,所以被寄养在外祖家里,而且一养就是十年。十年后,作者重新回到父母身边,但由于生活习惯相距较大,作者无法立即入家随俗。更糟糕的是他在外公外婆的宠爱甚至溺爱下成长,“以自我为中心”,经常与弟弟发生争斗,即使是面对父母,也难改过去任性的坏习惯,所以甚至有多次被打的经历。从此之后,他就在心灵深处对抗起这个家,对抗起父母,直至成为一个冷眼不语的甘地主义者。家是地狱,令人恐惧。随着年岁的增长,敌对没有消除,反而更加激烈。他从一个无法无天的孩子王沦为家庭的出气筒,告别了短暂而美丽的玫瑰色童年,开始了对于家,对于父母,对于生死的思索。

第二个事实案例又是一个真实的悲剧:

一对众口称誉的医生夫妇,对寄养返归的儿子再也无法建立亲子感情,于是毒打成了孩子的家庭作业,稍不如意,气都出在这个可怜的孩子身上。

第三个事实案例是夏斐事件:

夏斐是一个很好的孩子,他聪明文静,学习成绩优秀,一直是学校的三好学生,任中队长和学习委员。

夏斐的母亲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优秀的母亲。为了夏斐上学,她辞去工作从煤矿搬到镇上居住,为了孩子学习,她先自学再教孩子,不厌烦,不马虎,吃穿方面从不怠慢,不让孩子干任何家务。

但是这个孩子却会因为偶尔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者做错了题、练习本不整洁、考试成绩低了、出去玩一玩等而遭受母亲的毒打。最终这个孩子被自己的母亲毒打身亡,而这个母亲选择的是自杀。

夏母在遗书上忏悔:我不该用打的方法教育他,望子成龙的心过切,对他学习,成长的要求过高。

但她没有意识到的才是她真正应该后悔的,是不该把孩子送到老家寄养了那么长的时间,真正应该后悔的是把孩子接回家后没有用足够的时间去融洽磨合亲子之间的感情。

如果她与孩子一直在一起,她极可能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母亲,最起码她不会滥用殴打这种“融洽”感情的方式。

还有第四个、第五个……

为什么一个人对她自己的父母很抠门,反而对同事朋友很大方呢?

为什么一个在校大学生放假了宁愿呆在学校无所事事却在临近年关才回那个本来距离学校很近的家?

为什么一个电台节目主持人多次自杀未遂而父母亲却说出“怎么还没死”,“要死早点死的话”?

作者说这类寄养问题仅仅是许许多多家庭问题中很小的一个部分,所有的不幸和悲剧其实都可以追溯到家庭,追溯到童年的不良影响。

也许这些案例在大家看来是个别、是特例、是极端。而我们在生活中不会这样做,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但这些却促成了我的思考:第一层面,我的女儿快三岁了,我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究竟做了些什么,是不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差别?作为职业女性,当然也必定要延展到男性教师,我反躬自问真正陪伴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精力到底有多少?我们用了多少耐心和细心,陪孩子一步步去成长去经历,是否有太多的简单和粗暴?每天和同事、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往往要多于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这种情况短时间内或者一段时间内是无法改变或优化的。我们应该怎么办?而当我们呆在家里的时候,我们是否真正的陪伴着孩子,还是自顾自地做着什么,是未完的工作还是我们自己的娱乐节目?我们是否真正想其所想,思其所思,回归孩童世界的心理。如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陪伴,那么和寄养又有什么区别呢?

第二层面的思考是可以迁移到我们的职业生涯中的。我们是高中老师,可以说每一个孩子高中入学前的岁月我们都是缺失的。我想我们有必要花足够的时间与学生融洽磨合,在情感上拉近距离。也许学生会更容易亲其师信其道,我们更会不难远离简单和粗暴,而会有更多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其次我想说的是母亲境界的问题。

我在书中看到了一个耳目一新的论断:在中国人物辞典中,由妾生的所占比例极少,基本上都是妻生的。这里固然有中国家族制度对嫡生的成长有利这个因素,但更加起作用的应该是妻与妾的素质不同。古语云:娶妻娶德,娶妾取色。

卓娅和舒拉的母亲常常听人们这样说:“我没有时间教育孩子们,我整天在工作上。”她为此也曾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莫非需要特别地让出一部分时间在家里教育孩子吗?但是最后她明白了,教育孩子是一项特殊的工作:“教育是在每一件琐碎事上,在你的一举一动上,每一眼色上,每一句话上。这一切都可以教育你的孩子:连你怎样工作,怎样休息,你怎样和朋友谈话,你在健康时候是怎样的——这一切,你的孩子是都会注意到的,他们是要在这一切事情上模仿你的。如果你忘掉了孩子,忘掉了他时刻在你的举动上寻找主意和榜样的敏锐的细心观察的眼睛,如果孩子虽然挨着你,吃得饱,穿得暖,但是却孤单地生活着,那就什么也不能帮助正确地教育他:贵重的玩具,在一起娱乐的散步,严肃的和合理的训诲全都没有用。你应该经常地和你的孩子在一起,他应该在一切事情上都感觉有你在他旁边,在这一点上永远不怀疑。”

母亲本人做人越成功越完美,她的教育资格就越牢靠,孩子的成长就越顺利越健康。母亲是人师,是对孩子进行做人教育的老师。她的教育资格不是来自其他地方,正是来自她自己做人的经验与习惯。

唐太宗的长孙皇后是贤后,魏征诤谏尖锐激烈,气得唐太宗要杀掉他,她问明情况后,特地穿上朝服为之祝贺:“妾闻主明臣直,今有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太子的乳母多次说:“东宫器用缺少,欲有奏请。”都被长孙皇后拒绝,她说:“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而这一切,赵飞燕、杨玉环等是决不会有这样的思考深度的,她们并不是不忠于皇帝,但充其量是愚忠,对那些为国家社稷长远着想的贤忠,她们是无法理解的。

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自我教育。司马光的《温公家范》里曾谈到孟母的一件事情:

有一天,孟子看到邻家杀猪,就问母亲:“邻家杀猪干什么?”孟母一时兴起便开玩笑地随口回答:“杀给你吃。”这本是生活中极平常的一段母子对话,但孟母话刚说出口便感到懊悔,继而责备自己,为了挽回即将造成的不良后果,孟母便真的买了猪肉给孟子吃,以示言而有信。

自我教育对于没有外界约束的母亲来说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母亲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再现自己的过程,是教育自己和检验自己人格的过程。自我教育不仅让母亲给孩子一个良好的习育,更重要的是孩子从母亲的这种自我教育中学到这种教育的本质,由于教育的本质是自我教育,因此它决定了教育者本身应该是自我教育式的,教育应该是让自我教育的老师教会自我教育的学生。

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这个全世界最权威的科学奖项,成为全球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科学家,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面对如此众多男性科学家而独享如此辉煌的女性。但她创造的奇迹远不止这些,1935年她的大女儿伊雷娜又步这位伟大母亲的后尘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伊雷娜的成功绝不仅仅在于她的天赋,更是居里夫人精心培养的结果。这里不做详述,只撷取小小的片段:

金质奖章给孩子玩耍并保管;

居里罹难后,居里夫人拒绝国家抚恤金,相信年轻的自己可以挑起生活的重担;

一战爆发,德国入侵法国,法国政府号召国民捐物,居里夫人同17岁的伊雷娜商议捐出所有的一点金子和科学奖章,只为国家需要它。之后二人一直奔波于国内外各地,指导各地X射线照相工作,配合战地救护,救护伤员超过一百万。所有这一切,伊雷娜跟随母亲,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母亲的教导。

居里夫人通过一个母亲的纤纤细手从孩子出生时起就从她的小嘴里将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信念,细细地喂进去,到达灵魂的深处,直至最后让孩子燃起熊熊的人生之火。

我又想到了苏轼的母亲程氏。苏轼小时候,母亲程氏教其读《范滂传》,小苏轼问母亲程氏如果他成了范滂,那母亲将如何,程氏回答说:“你如果像范滂一样,我难道不能像范滂的母亲一样吗?”

寇准的母亲在临终时画了一幅寒窗课子图留给老仆,让她在寇准做官有错处时给寇准看。宋代贤相张浚的母亲手书数十条诫语告诫儿子。

所以作者说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我希望我们都做这样的父母、这样的老师。

为什么寡母的孩子特别容易成大才?为什么双胞胎的孩子成才率特别低?为什么并不出色的父祖突然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后代?为什么人口数只同于我国上海的犹太人其天才却多如繁星?为什么仅相当于中国一个中等省份的韩国就连体育也让我们惊出一身冷汗?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最大的剥削是对母亲劳动的剥削?为什么说妇联组织应该是一个民族未来的“总统府”?

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感兴趣,如果你是一个关心人类命运的人,那么你应该阅读这本书。如果我们知晓孩子对我们的要求,民族对我们的要求,未来对我们的要求,那么我们更应该走进阅读,滋养心灵,滋养生命。

第二篇:读《100》有感-读书心得

人生格言:我可能不是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我要做一名最努力的教师;

我可能不是一名最聪明的教师,但我要做一名最勤奋的教师。

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有感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一中王晓波

学校给教师购买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拿到这本沉甸甸的书,初次拜读,感受颇深。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书中共有100条建议,每条谈一个主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章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读一本好书,就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这句话说到了极点。读着此书,犹如乘坐一条小船,将你载向知识的海洋,又犹如一把万能的钥匙,为你开启未知的门窗。

苏霍姆林斯基是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可以说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些教育实例告知了所有的从教者,应多加关注学生心理,改善教学,一切务必讲究一个“真”字,让最真实的自己走到学生中去,用最真心的话语与学生交流。老师们读此书,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合编。可以说,这本书应该是每个教师成长中的必读书之一。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之一就是“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的表现自己。”因此,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必定能给和谐教育带来更多的启发。当然,作为新一代的教师,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去领悟大师在教育实践中所提炼出来的宝贵经验,更重要的是学习大师的这种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边探寻的精神,去思考:新时期的教师、新课改下的教师又该给自己提出哪些建议。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平时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惑都得到了解答。

像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如何做好后进生的工作等等。书中讲述了好多与我类似的教育教学生活中的故事以及一些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法,还有许多关于教学管理、教学经验,教师对课程的计划和组织,以及如何全面管理班级的能力提高教学成绩等等。《给教师的建议》的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在书中谈了一百条对教师的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在如此之多的文篇中,最吸引和影响我的是《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等文章。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教师读书的重要性,他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文中提到,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发挥自得,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只有这样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摆脱“做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而作为新教师的我,面对教材教法的生疏,我更加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以及厚积薄发的道理。

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鲜明而生动地指出: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无动于衷没有 1

人生格言:我可能不是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我要做一名最努力的教师;

我可能不是一名最聪明的教师,但我要做一名最勤奋的教师。为自己找到感兴趣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那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态度。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教师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所以,教师和课堂的关键就在于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自身学习的主人,更乐意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在《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提到:“这是一个和学校的全部工作

都有联系的问题。除了平常的学校生活,观察和兴趣范围以外,学生还应当有一种丰富的,多方面的智力生活。智力生活指学生的(课外)阅读。”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对一个学生智力的评价过于片面的自己学科的学习成绩,而没想到更多的东西,没想到要经过高中三年的努力,要到底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没有思考好要如何使自己的各方面都能的得到很好的发展。

古人云:“开卷有益”。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了读书的重要作用,其实,我们阅读这本

《给教师的建议》又何尝不是在实践着圣贤的苦口婆心呢!略略谈了些读这部书之后的几点感悟和思考,实在是对于这部书的沧海一粟,但从中收获和认知的决不是仅仅,我真的要感谢苏霍姆林斯基,感谢《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了。

第三篇:【读书心得】读《昆仑》有感

再读《昆仑》有感

——我的武侠情结

有人说,武侠小说是男人的童话故事。这话听似有些调侃讥讽的意味,但我作为一个老资格的武侠读者,并不觉着以此为耻。我读武侠小说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小学时代,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视,在某个放学的午后从哥哥的旧书堆里翻出一些故事书来看,后来才慢慢知道这些故事书是一种叫做武侠小说的东西,从此便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看的东西多半是些十分粗糙的东西,譬如《残肢令》、《红灯盗》、《绝情十三郎》之类,却记忆十分深刻;后来到《天龙八部》、《萧十郎》、《边荒传说》、《七剑下天山》、《四大名捕》,才知道这个被金古黄梁温统治的江湖世界。

而我最喜爱的一本,却不是出自这些武林巨擘之手。这一本《昆仑》,我读了至少八年。这本小说的作者笔名叫“凤歌”,出自李太白的诗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这疏狂不羁的一句正合了我的脾胃。最初时候,小说连载在《今古传奇.武侠版》期刊上,于是就在每个周末都巴巴地跑去书店看有没有新本,并随时准备从每个星期25块钱的生活费中拿出4块8毛钱来买上一本。连载的期刊终因各种原因不能都买齐,但在这些期刊中其它文章中却也着实认识了一些小有名气的写手,如步非烟、沧月、小椴、时未寒、盛颜、燕垒生等等等,也知道有了一个“新武侠”的说法,灼灼然有超金越古之势,北大才女步非烟更所言要“革金庸的命”。听来多少有些幼稚,想要超越金古,谈何容易!但就是这或者并不成熟的“大陆新派武侠”,一路伴随着我的成长。

《昆仑》的故事发生在南宋末年,那个元军铁蹄入侵的纷乱年代。主角梁萧的父亲梁文靖是南宋人,曾在合州抵抗元军,而他的母亲,却拥有蒙古皇室血统。于是一开始他便注定了一生左右为难的境地。十岁时的一场变故让他失去了双亲,在临安独自流浪,后被隐光韬晦的天机宫收留,苦练数术,研得巧妙的机关、布阵之学。出道之后,因好友被宋军所杀,梁萧折箭为誓,入了元军,侵略南宋。然而他却迷茫了:一天天如此攻城略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双手的血腥和元军的残暴令梁萧深深痛苦。他决定叛出元军,却连累义妹惨死。后来发生了一系列变故,终使得梁萧在国仇家恨的双重折磨下落寞西去,自我放逐了十年。待他回来时,元朝已统一中原,但宋朝遗民却聚集在天机宫,还想复宋。天机宫决定合力杀掉“叛逆”一雪宋朝之耻。然而梁萧在昆仑山得天罚剑,天机宫众人尽全力亦无法取胜。在闻得元军大举袭击天机宫时,为保宋朝遗民撤离,梁萧与元军旧友割袍断义,与其死战,生死未卜。

小说至此戛然而止,“空留明月照大江。”——看到如此结局时,一股苍凉之感油然而生。明月依旧,江水依旧,又照得尽、洗得尽这历史恩怨吗?为抵抗宿命挣扎了半生,却依旧只换得曲终人散的结局。虽然在众口之中已成传奇,却依旧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汉奸,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只是一个渴望真正活一次、在生命中不留下任何遗憾的平凡的人……的确是“是非成败,且待后人评说”。——令人唏嘘,也令人感慨。

我不敢说这样的一生是否值得。一生的动荡飘摇,却让他在不断地摇摆、彷徨和痛苦中真正明白了“天道”的含义,以“西昆仑”之名屹立于后世。然而他此生都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东西:自由的生活和放达的人生。除了自我的生命,他还有一个愿望——一个到今日都没有实现的愿望:“让天下永无战争。”当看到这句话时,我从心底起了一阵隐秘的颤动:是的,就是这句简单的话,却涵盖了从古到今多少人的愿望和多少人的血泪!“让天下永无战争”……这也只有在经历过战争的残酷,才更认识到此话的重逾千钧吧。

武侠小说中的“侠”早已超出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狭隘概念,是对人性中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痛恨。

这个高节奏的物质追求至上的现实社会严重扭曲了人们的心

灵,三俗滥行,侠义衰微,道德沦丧,让人哭笑不得听闻的丑闻闹剧层出不穷。

但愿武侠能够守住它的圣洁。

第四篇:读书心得读《飘)有感

读《飘》有感

借着寒假的时光,我静下心来读了《飘》。因为看过《乱世佳人》后我就一直希望看看这原著。

《飘》一经出版,一天的销售量就突破5万册,半年的销量达100册。使它名扬天下的是根据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乱世佳人》。《乱世佳人》夺得10项奥斯卡大奖并成为电影史上经典名片之首。许多人是通过电影《乱世佳人》注意到小说的。我也是如此。

书的作者是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她生于亚特兰大市。担任过《亚特兰大新闻报》记者。《飘》是她短暂的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说。

这书以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社会为背景,以郝思嘉为女主人公,描写了青年之间的爱情纠葛。米切尔以她女性的细腻,精确地把握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成功的塑造了郝思嘉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小说的构思极富浪漫情调,人物和场景的描写细腻生动,语言优美,对话个性,使得整部作品极具魅力。

郝思嘉的一生在被自己的意中人卫希礼拒绝后一气之下嫁给了他不爱的查理,婚后一周,查理入伍,不再两个月,查理就在军中病故。之后为了筹到300美元的地产税款,不惜勾引亲妹妹的未婚夫甘扶澜,同他结婚。又经过一系列的事,她第二次做了寡妇。她的第三次婚姻也未出自真心,她把爱情和婚姻当做交易。后来她才明白她爱的是自称与她同类的白瑞德。但等她明白后,白瑞德已经离她而去。郝思嘉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把白瑞德找回来,此时她才28岁,任然年轻美丽。

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这是《飘》里最经典的一句话,从小说出版那天起,不知道激励了多少遭受失败打击的人,而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没有看过这部小说。现在我的脑海中依旧萦绕着郝思嘉的坚强与她的那一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

赫思嘉在整个故事中,都是个充满生气、充满斗志的人。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希望,每一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希望会成为我们的一种动力。这种希望会促成文化、技术的发展,在失望的时候,就会告诉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会好了,我最欣赏的,便是她的这句 “Tomorrow is another day.”。永远充满了希望,充满斗志,永远不会放弃,永远不会绝望。这份精神,是最值得我学习的。所以,每当我遇到困难、心情不佳时,我会想起这句话。虽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纠纷,但我们不应该放弃自己的欲望和追求。正像赫思嘉所说的:“今天我累了,不能想了。明天再想吧!”我们可以休息,但我们决不能放弃。

第五篇:读《母亲》有感

读《母亲》有感

我以前虽然读过高尔基的《海燕》,但是对高尔基还是不了解。看了高尔基的《母亲》后,我觉得高尔基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像刘禹锡在秋天里髙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样,他也另辟蹊径,他没有像其他作家那样,在创作中反映过工人的痛苦生活并把他们描绘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牺牲品。在他的笔下工人是坚强不屈的,他们组织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从经济斗争转到政治罢工,农民和工人在斗争中结成同盟。

我觉得我们应该有创新精神,不要墨守成规,正如巴尔扎克所说“第一个将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将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是傻瓜”,我们若一味的跟在别人的后面就什么也不会得到。“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们都前人的基础上创新,才有自己的成就。如果一个人没有创新,他就不会有所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创新,它就会停滞不前,不会进步。《母亲》这本书给了我太多的震撼。当读到“他们的全部生活被那年深日久牢不可破的习惯所束缚,每天所想所做的都是老一套。没有人有改变这种生活的愿望。”时,我觉得那些工人真的好可怜。他们每天被压迫着,向坟墓一步步迈进,没有东西能驱散他们的疲劳和痛苦,只能用烈酒来刺激他们的胃,麻痹他们的神经。钳工米哈伊尔·弗拉索夫就每天喝得酩酊大醉,然后打妻子跟儿子。他死后,他的儿子巴维尔也喝得醉醺醺的,当母亲制止他时,他却说大家都在喝,甚至后来巴维尔他们引起军官的注意,也是因为他们不喝酒、不胡闹。这些工人真是悲哀。习惯,让他们麻木、愚昧,他们从未想过要去改变这种生活。他们习惯了忍受,认为一切变化只能加重压迫。“习惯”真的很可怕。它使人的思维模式固化,想象力散失,甚至忽略很多精彩的细节。当我们习惯了父母的爱护、朋友的关心时,我们就会对友情、亲情很冷淡、漠不关心,认为他们对自己好都是理所当然,从未想过自己要为他们做些什么,也从没想过当我们满不在乎时,他们是否会伤心、难过。当亲人、朋友都离我们而去时,我们才恍然悔悟:爱我们,不是他们的责任、义务,不止需要他们付出,我们也需要付出。爱,是需要我们一起努力的。

我觉得自己也在习惯中变得堕落了,习惯了大学的轻松,习惯了“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习惯了临考前的一两个星期再备考·····刚进大学时,我对大学60分嗤之以鼻,对考前找试题认为是作弊,对选修课做别的作业感到匪夷所思,但是现在,那些我曾经无法接受的东西正在我身上上演。似乎大学没逃过课,大学就白读了一样。

我觉得我们的书真是白读了。我们不如巴维尔,虽然他开始跟其他年轻工人一样:参加舞会、喝酒,但后来他离开了一般的青年工人常走的旧路,他口中没有了粗暴和凶狠的话,举止变得朴实、柔和,对于母亲更是努力减轻她的负担,他偷偷地学习,领导工人们运动,成长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我们也不如母亲尼洛夫娜,她不识字,却比那些识字的理解真理,理解俄国的未来。作为生活在当时俄国黑暗社会最底层的工人代表,她从一个没有灵魂的麻木的人,一跃而为一个具有先进思想,为推翻沙皇统治而站在第一线的人。

早期的母亲是蒙昧而没有自主意识的,在屈辱的答应丈夫的求婚之后,她的一切都依靠于她的丈夫,而且经济上的不独立,使她必须以丈夫为中心。但在丈夫眼中,她只配用混蛋来形容。她和所有的旧社会的妇女一样,身上有着“夫权”、“神权”及“政权”的三重束缚,这不但是压迫母亲的三座大山,这也是推翻压迫寻找幸福的动力。她的骨子里有对新事物的害怕,当巴维尔的表现与其他人不一样时,她就焦虑不安,即使儿子不断向她灌输真理,让她目感到“一种思想所不能捉摸的伟大的东西”,但这并不代表母亲是真正了解儿子和同志们所肩负的伟大使命,她仍然是不安的,在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她仍然选择轻轻的哭泣并伴随着淡淡的恐惧,她对革命的支持只是因为对儿子的爱。在儿子因“沼地的戈比”事件被捕后,母亲将巴维尔他们宣传革命的小册子带进了工厂。当时母亲高兴极了,因为巴维尔能很快被放出来了。

爱,真的很伟大!它让母亲从胆小怕事、隐忍而听由天命的人变成一个面对军官若无其事、信心十足的人;它让母亲从麻木无知、对未知物恐惧的人变成一个投身革命、寻求真理的人。其实,不仅仅是高尔基笔下的母亲,现实中的每一位母亲都很伟大。为了孩子、为了家庭,她们学会了坚强,学会了一些超乎她们能力的事。像我的妈妈,为了供我们读书,不得不跟着一群男人搬钢管,做苦力。我跟我妈走在一起,别人总是笑她矮,可是有谁知道她一直承受着不是她所能背负的重担。虽然说父母都是孩子的避风港,但是,我觉得我妈为我们这个家付出的更多些。因为爸爸的沉默寡言,许多事都是妈妈在处理。

在革命事业中,尼诺夫娜总是主动地、忘我地、高度负责地完成党交给她的任务,她不惧怕危险,“您真不应该问我怕不怕。”高涨的革命热情,使她忽略了危险性,强烈的责任感,浓厚的幸福感使她热烈的希望表达自己的工作需求。她已经成长为一名革命者,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她冒着生命危险,自告奋勇地送儿子的演说稿,在火车站,母亲已经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但她的心仍是自豪与快乐的,她觉得“十分爽快”。母亲真是一个了不起的革命者!其实,从小娇生惯养的娜塔莎,在监狱八天没吃东西的萨申卡,他们都是了不起的革命者。这让我眼前浮现出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拼搏,为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而浴血奋战的场景;也让我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些现象已淡出了我们的实现。但是我们还没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我们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身上肩负的责任还很重。在大学里,学生的利益心很重,结交的朋友有权有势的学生会干部,借着民主选举大搞人际网·····我觉得我们如迷茫期的尼诺夫娜,我们应该将自己的认知上升到国家,不再着眼于个人的利益,而是国家的、民族的利益。我们应该为我们共同的目标—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奋斗。

合上这本书我仍感到热血沸腾,为那些可敬的革命者们的勇敢不屈、正气凛然,由衷地赞叹他们对理想的坚持,钦佩他们对伟大事业的献身精神。尽管现在不需要我们去干革命,但是,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认真地对待工作、学习,遇到困难要坚强不屈,勇敢地面对;要爱亲人、朋友,爱生活,珍惜眼前的一切;要有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041040113 周静

下载读书心得——读《发现母亲》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书心得——读《发现母亲》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母亲》有感

    读《母亲》有感高尔基: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他与广大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

    读《母亲》有感

    读《母亲》有感 读《母亲》有感1 看了《我的母亲》,发现不仅仅是辛苦。故事开头,作者先介绍了母亲的家境。有时没有足够的人去耕种,妇女不得不在田里工作。老舍出生前,家境还一......

    读书心得--母亲

     《母亲》读书心得 ———— 锦绣社区党支部书记于月娥 高尔基是在我国知名度很高的作者之一,凡是读过他的书的人都知道他的两部作品《海燕之歌》、《母亲》。我很早以前就读......

    读《发现孩子》有感

    读《发现孩子》有感在寒假的这段休整时间里,我也想充分的利用时间去研究教育教学,不断的去向很多的前辈还有在外地其他学校教学的朋友们请教,同时也适当的安排时间静下心来看一......

    教师读书心得读《简爱》有感

    --精选公文范文-------------------------- 教师读书心得 读《简爱》有感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永垂不朽,但能够像《简爱》这样深深地进入人们的灵魂,它以一种不可抗拒......

    读《公民道德修养》有感(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 我读了《公民道德修养》这本书后,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为一个学生,要从小养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好思想。要尊敬父母,助人为乐,养成良好的品质。 记得有一个难忘的夏天......

    读《沉思录》有感 读书心得★

    沉思,让灵魂如此富有魅力国贸 20140240424 姚丹 时光之河倒流了,在路过公元121年时,时光被吸引了,它停住了匆匆的脚步!令时光老人迷恋的不是造纸巨匠蔡伦的以自尽的方式了结了生......

    读书心得读《课堂密码》有感

    读书心得读《课堂密码》有感庆华小学 陈云娜王崧舟老师曾经说过他读书,有三句话:一、为自己,读二、天天读,三、随性读。说到这些我体会最深的就是为自己读,记得小时候妈妈总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