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注后进生心理,培养学习化学兴趣-后进生转化
关注后进生心理培养学习化学兴趣
当前高中阶段学校种差生多的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是像我校这样一所地处偏远的农村高中。差生形成的原因很多,有自身原因,也有生源地学校管理的原因,也有家庭原因和社会环境等原因。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心理原因是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仔细研究差生的心理状态,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达到因材施教,实现差生转化,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的,这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1、差生学习化学的心理特点
学和探究,在化学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智能不同的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有不同的要求。对于中下等学生,大体说来具有以下心理特征:
(1)观察能力薄弱,往往不善于动脑筋,养成闭门造车,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2)因基础差,又未能及时补上,继续学习中遇到困难,无法弥补,失去信心;
(3)因为学习中受到某种挫折,便垂头丧气,失去学习的自觉性;
(4)性格倔强,意志薄弱,没有刻苦学习的精神,造成半途而废;
(5)求知欲低,缺乏信心,具体表现在学习中迷迷糊糊,精神萎靡不振,上课时集中力差;
(6)有些学生喜欢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若一旦失去帮助,自己自学能力不强,学习很被动;
(7)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别人的指导,自以为学好了,所以墨守成规,难以前进;
2、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现象的一种力求认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兴趣是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发生的,学生的兴趣主要来自于好奇心理,这种好奇心理是一种求知欲,充分利用这种好奇心理是化学教学的良好开端,并要贯彻在教学的始终。
(1)了解中下等学生的需要,激发兴趣,引起求知欲
学习兴趣往往来自需要,对于后进生更是这样,什么是他们的需要呢?各个学生有所不同:雪多是来混高中毕业证的。当然,其中也有想学好自己的专业,以后开店当老板、当工程师、当教授……针对这种情况,我经常和这些同学谈心,并结合课堂教学,讲解化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以及在各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使他们认识到学习化学的必要性,了解所学知识的用途,进而产生对化学知识的自觉性。同时引导学生在化学课中开展“比、学、赶、帮、超”竞赛活动,适当给他们补课,用情感补偿学生的心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从不同的角度培养教育学生,便逐渐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2)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艺术性
“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是不适用于整体学生学习心理的需要的,否则会是一些后进生掉队。我校近年来实行“小组合作”模式的教学,对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分组教学,进行进行因人因材辅导,把整体教学和环节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上注意趣味性,课题引入要善于引起学生产生悬念,教学过程中提出新奇不解的问题,要学生带着问号去寻求科学的答案,求得心理平衡。例如,在学习“物质的量”时教师可提出“在国际制单位体系中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的地位比较如何?”“个数和物质的量,与毫米和公里,它们分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物质的量倍数运算和个数的倍数运算相同吗”“阿伏家的罗常数有单位吗?单位是什么?”然后再引导学生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演示材料(小米、啤酒瓶等等)分组讨论,让他们在探索中求知识、长志气。由于学生带着急于解开的“悬念”,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发挥求异思维的优势,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算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学生动手使用演示材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不少后进生的动手能力很强,对于这些闪光点,我及时地给与表扬,使这些后进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温暖和关心,增强了对化学的学习热情。
授课的趣味性对提高教学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这种趣味性,主要靠新颖的举例来实现,在教学重视党的结合教学讲一些化学家动人的故事,化学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如讲“苯”时,可以介绍一下著名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如何发现苯的,又是如何测量其分子量的;凯库勒如何想象到苯的结构式的等。使学生懂得细心、丰富的想象力和耐心探索的精神品质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用趣味的讲授给学生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实验教学的趣味性,把趣味直观的小实验引入课堂,以增加课堂的活力。如在学习“金属钠的性质”时,可以设计“金属钠在煤油和水的混合物中的运动情况”的探究实验;在学习“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设计“探究补铁药丸中的铁元素的存在及其价态”的实验等。这些新奇的实验,便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学生认为这样做可以学得到、记得住,于是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安排化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大多数学生的要求,要按照能使“学生跳起来摸得着”的原则,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
学业成绩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标志,这一过程对所有学科都是有效的。可以这样认为,学生经过学习,如能达到满意的成绩,就会增进对化学的兴趣。相反,便会使学生兴趣下降,日久就会失去信心,以致放弃了学习。对此,我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因人施教,特别是对中下等的学生,一般要放慢进度,加强实验的直观教学,作业量要适中,考试题目不要太难,使大部分学生的学业成绩及格,以建立学生对化学的感情。对于其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我又组织了提高成绩查缺补漏小组和化学课外实验兴趣小组,利用单周的周末时间(我校是双周双修,单周不休)坚持上一次课外教学活动,又让优秀生在实验室给差生补课,这样就充分调动了两头学生的学习动力。
我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既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化,又调动了优等生的学习热情,中间的学生也感到学有方向、赶有目标,于是全面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4)加强习题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就创造的本身而言,与在校的成绩优劣无必然的联系。牛顿早年在学校里也不过是反应迟钝的劣等生,而爱因斯坦在校期间成绩不佳,但他们惊人的成就却与少年时但各自的爱好、观察、研究、思索是分不开的,它们在思维大都灵活、独创、流畅、严谨的发散性思维特点,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应在习题教学中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的独立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发展其创造才能。我在习题教学中采用了下面几种方法:
一提多问,活跃思维;一题多解,广开思路;多题一解,举一反三;巧设陷阱,深化概念;提出结论,探索条件;根据特点,巧做代替;自编习题,鼓励创新;
通过上面的方法,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进行技能训练,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现有的知识为生长点,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以突破“资料”和“题海”的包围,使知能不同的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受到启发,进而根据自己在解题中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发展过程认识自己的能力,这样就克服了部分学生自以为笨的消极心理,使他们具有饱满的情绪、浓厚的兴趣、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去钻研、去探索,促进思维的正常发展。
第二篇:关注后进生-后进生转化
关注后进生
何为“晕轮效应”?即在知觉他人时,人们往往根据少量的信息将人分为好或坏两种,如果认为某人是“好”的,则被一种好的光环所笼罩,赋予其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为某人“坏”,就被一种坏的光环笼罩住,认为这个人所有的品质都很坏。这种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就倾向于据此推论此人其他方面的特征的现象,就是晕轮效应。从这段对“晕轮效应”的解释中,我想到了班级中的一类小朋友------后进生。
纵观整个班级,班中有许多孩子需要我们细心的观察,发现他们的优缺点,尤其是班中的后进生。他们的成绩也许不够好,需要你付出比其他孩子多一倍的努力去教会他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因为他们的反应比较慢,接受能力差,慢慢的,你开始失去耐心,觉得他们什么事也做不好,看到他们就觉得厌烦。于是,就只能看到了他们不好的地方,对他们的态度自然而然就差了。曾经,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用成绩判别学生的好坏。后来,我发现如此的做法,会伤害到一个孩子的自尊及自信,本就对学习不感兴趣,老师的态度更让他觉得自己不行,对学习厌倦。对于班里的后进生,作为老师,要用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们。
严文杰,是班里的后进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开小差,注意力很难集中,而且,平时的作业拖拉,字迹潦草。每次看到他的作业,我总是会让他重做,或是多订正几遍,叮嘱他把字写好了,上课认真听。但是说了不知道多少遍,和他谈了多少次的心。但是,他仍是我行我素,丝毫不听劝告。看到他如此表现,我感到十分失望,觉得他没有一处让我省心的,看到的都是他不好的地方。可是,一件事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
每天中午吃饭时,我总是要求孩子们排好自己的桌子后才能排队吃饭。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在排队前总会排好桌子后再出来排队。但是,时间一久,就有孩子坚持不住了,许多孩子总是急着吃饭,随便把桌子一扯,就当做是排好了,马虎了事。为此,我不知道和孩子们说了多少次,还是有不少孩子做不到。于是,我想到了以身作则。每次,我都会看看谁的桌子不整齐,自己把桌子排好后再领他们吃饭。如此几次之后,有些孩子会主动来帮我排,其中就包括严文杰和其他几个后进生。(班主任)严文杰排桌子的时候很认真,总是要等每张桌子都排得整整齐齐了,桌子下的凳子也一张张放好了,才肯进队伍排队吃饭。有几次,我已经喊了他几次,让他进队伍排队吃饭,可是他仍坚持要把桌子排得整整齐齐的,还会和我说“老师,你说的,桌子不排好,要被扣分的,还剩几张就好了”。反观那些我认为成绩好就全都好的孩子,那么多次了,没有几个是自己主动来排桌子的。相反,都是我喊了才动的。如果,我不喊他们动,他们会做的就是视而不见,更不用说像严文杰一样坚持的那么久了。当时的我很惭愧,谁说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一事无成,我们习惯了以“成绩论英雄”,却忽略了他们其他方面的发展。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好成绩,也许,他的成绩让你不满意,但是,其他方面呢?他们不见得会输给那些成绩好的孩子。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或班级管理中,应该学会多给后进生一些机会。也许,他们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不要轻易对他们说放弃,不要因为他们的成绩而厌烦他们。
第三篇:体育“后进生”的兴趣培养-后进生转化
体育“后进生”的兴趣培养
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都很喜欢上体育课,都喜欢在阳光下奔跑的感觉。但其中也有少数的学生对体育运动提不起兴趣,特别是练习技术动作时,更是毫无冲动的可言。对于这小部分学生,体育老师最为头痛,因为这些学生往往是班中“体育后进生”,他们体育成绩非常不理想。这样长久下来,学生会产生逃避心理,以至出现体育恐惧心,造成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对后进生的体育兴趣的培养,改变学生学习状态,是我们体育教师值得研究的。
一、教师在教法上要灵活多样
体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动用是否合理,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分析教材,研究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和实际情况,改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因人、因时的灵活地选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低年级的小学生可采用一些情景教学,“秋收春种”、“小蝌蚪找妈妈”等,让学生有个想象的环境与空间,有利于小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又如,跨越式跳高教学中,学生对横杆有恐惧感,就用橡皮筋代替横杆,同时,降低高度,消除恐惧感。这些都对“后进生”有帮助。
二、教师区别对待“体育后进生”
体育教师对后进生个别指导、区别对待,使他们增强信心,是掌握技术的一个重要手段。“后进生”他们害怕对抗性强或单独表现的项目,怕丢面子,自尊心特强。因而在教学法中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对他们多一点尊重。特别在运动不理想,或是运动动作没有到位时,老师切忌对完不成动作的后进生横加指责,讽刺挖苦,要尊重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如发现他们上课时情绪不对或脸色不好时,教师应主动询问其身体健康情况,并给予适当的安排调节。也可对“后进生”成绩的评定,以低于其他学生的成绩,来进行评定。对有进步大的学生,期末成绩评为“优秀”。
三、善于发现他们的一点点微小的进步与“闪光点”
每位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都会有进步。当他有一点点小的进步时,老师要及时抓住这一点点进步,加以全班学生的表扬,过后会有更高的积极性,当再有一点进步时,他会主动报告老师。这样一来,其他的学生也是一种鞭策。当有时,后进生有“闪光点”时,老师也加以表扬,增强学生信心。
四、消除学生的羞怯与自卑心理。
成功的体验可以使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提高成就动机,淡化挫折带来的心理压力。对后进生进行合理的正确表扬,有利于后进生及时了解自己锻炼的效果和进步的程度,从而增强信心,唤起获得成绩的愿望,促进他们很快地掌握技术的进程。对后进生的表扬,哪怕是细微的进步,都是难能可贵的,要及时给予肯定,及时进行表扬。在表扬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标准,成为新的奋斗目标,以便通过自身努力尽快摘掉“后进生”的帽子。在实际中,后进生往往因运动成绩差而与表扬无缘,这对后进生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如果在教学中根据后进生的不同特点,秩序渐进地逐步提出要求,只要他们通过努力达到了要求,就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能产生成功的情绪体验并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使他们更加有信心去实现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体育“后进生”在班级中的数量不多,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体育教师应该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体育教师对待不同类型的“后进生”要将其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帮助他们逐渐转变,切忌手段简单,态度粗暴的不良现象出现。体育教师在情感上与他们相触,这是转变后进生的前提,“后进生”会在教师的感召下,选用科学的锻炼方法,尽快赶上正常的队伍。
第四篇:关注后进生的转化
关注后进生的转化
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总会有几个不尽如人意的学生。
可能,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这样的表达:“刚刚跟你说过,你又忘了,你有没有记性呀?”“你真是让我失望透顶,没救了。”“人家某某某早就做好了。你呢,一节课只写了这么几个字”“你的皮太厚了,用尺来量量有多厚”教师,家长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可能是“恨铁不成钢,怒其不争”,有时是失望,有时是讥讽……不管说的时候,是带有哪种情绪,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种伤害。作为教师的我们,培养优等生固然重要,转化后进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我们两个真可怜,他们都不喜欢我们”两个后进生愁眉苦脸的说,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我觉得“知其心,然后救其心也。”很重要。让他们感到一种快乐,感到老师给予他们的一种特别的关爱,同学们会为他们加油,他们才会来劲儿。作为教师的我们,还要以柔克刚,晓之以理,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实施有效的帮助措施。
第五篇: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后进生转化
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老师的表扬和赞美,尤其是“后进生”,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注与呵护,老师的一句赞美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足以让他们欣喜万分。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多给与鼓励和表扬,相信他们慢慢地会对学习有兴趣的。
一、察言观色,以情激趣
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和行为常常是内心世界的表现。教师要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后进生心理变化的外部表现,并根据观察进行分析,掌握学生的心理,以便找出转化的方法。
有些后进生在教师讲课文时总是目不转睛地听讲,可教师向他们提出问题时,他们就会心慌意乱,面红耳赤,不知所措。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面带笑容,以满腔热忱去传递亲切、信任的情感信息,争取通过激励将他们的思路引入教学内容之中,让他们乐于与老师合作,进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使他们转到学习的正轨上来。
二、活跃思维,提高兴趣
差生大多内向,很少进行独立思考和自觉举手回答问题。这就使他们减少了智力锻炼的机会,从而使思维长期处在一种抑制状态。因此,教师要设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智力活动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例如,教《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时,教师就可先出示北京的夜景,并让他们说出总体印象;之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差生预习情况引导他们说一说对北京夜景的看法想法,并和自己家乡的夜景进行比较。这样,后进生从一开始就分享到了发言的权利,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自然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三、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教师既要研究后进生的共性,又要探讨他们的个性。教师如果不针对后进生的个性特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就很难奏效。
例如,教“汉语拼音字母表”时,很多差生都感到枯燥乏味。于是,我就在“归类领读”和“指导书写”之后,教学生“手形操练法”——学生用手指变化表现字母形状,优生和差生一帮一,一个做手形,一个练发音。这样,差生就既领会了读音,又巩固了书写。之后,我又利用录音教学生唱字母歌,使差生在生动有趣中掌握了字母的读法、写法。
四、因势利导,鼓励结合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必须承担的特殊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教给学生有关的知识,培养他们识字、写字,以及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发现差生的不足,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一些简单问题让差生回答,当他们答错时则要热情地帮助和指导他们。这样做,一方面可预防差生“坐冷板凳”,另一方面还能使他们由易到难地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勇气,进而敢于发言,奋起直追。
当然,对个别听课认真、作业及时交、个人修养差的学生,教师还是要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以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如果是家长,你可以和他沟通互动一下,让他给你讲解一下他已经掌握的知识,让他在为你讲解的同时肯定自己,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你要不断的夸奖他肯定他,让他找到自己的价值及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