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刑法格言的展开》有感
有感于读《刑法格言的展开》
最近利用闲暇之余把张明楷教授所著的《刑法格言的展开》一书通篇略读,受益颇多,刑法理论、体系和内容蔚为壮观、博大精深,自己学习到的或者懂得的仅是皮毛,又或不及皮毛。预想掌握更多的刑事法学知识和提升刑事法学思维还有更多的路要走。
修行,修心,修未来!受智商和情商的影响,自己在这方面只能而且只能是苦修了。原因的原因是结果的原因。
我要随时随地对自己的不足进行补值。细细想来自2010年以来已五年之余未曾翻阅有关刑法、刑诉法之书籍。既有残存之记忆亦所剩无几。因从事工作之缘由,急需补齐自己法感和法律思维方式的短板。“法学是关于神道与人事的知识,是关于正义与非正义的学问。”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法律人的价值追求。
法律必须被信仰。有人就有法,有人就需要法,有社会就需要法,有法就要被遵守被确信。美国学者伯尔曼曾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者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我们因为自由并为了自由而遵守一切法律,法律是最安全的盔甲,在法律的保护下任何人都不受侵犯。刑法不仅是部门法,更是护法的法,保障其他法律实施。因此,刑法既是“善良人的大宪章”,又是“犯罪人的大宪章”,对所有人均一视同仁地同等保护同等适用。
对刑法原则的再认识。翻开法制史不难发现,在每个时代刑事法律都是最先进最全面的。我国现行刑法的条文有452条,是现在法律中条文最多的部门法。正是由于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和对刑法的重视,刑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法律追求完美,刑法也概莫能外,随着刑法的不断完善,每个刑法原则也在古老格言中不断的被提炼。“没有法律就没有犯罪,没有法律就没有刑罚”格言就是“罪刑法定原则”;“任何权力都不得位于法律之上”格言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责越重,刑罚越重”格言就是“罪刑相适应原则”;“任何人不因他人的不法行为而受处罚”格言就是“罪责自负原则”,等等。刑法的每个原则都有其丰富的来历,都经过岁月无尽的洗礼,才沉淀为法律人公认的法律原则。通过阅读《刑法格言的展开》对理解刑法理论、体系和内容大有裨益,每个格言在现行刑法中都能找到相应的法律条文,又或这些格言都被现行刑法吸收,并通过立法者的语言予以表述出来。通过阅读,对早已存在而我却不知晓的各个格言和原则有了全新认识,受益匪浅。法律有时入睡,但绝不死亡。
消除了一些疑惑。在未看此书以前,自己曾一直固执地认为 ,对那些食品、药品等关乎民生的犯罪应该采用重刑加以打击。当读完“刑罚与其严厉不如缓和”的格言后,恍然大悟,消除了自己的这个疑惑。该格言表达了刑罚程度的谦抑性思想。我国刑罚分为生命刑、自由刑、财产刑和资格刑。并非是死刑适用越多越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执行完毕此人是不能再犯了,但不排除其他人再犯的可能性,刑罚的预防作用未必能得到最好的体现,可见,过于严厉的刑罚因为违反了人们的正义感,反而容易导致公民阻却刑罚的适用。可能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刑法修正案
(一)至
(九)每次都不同程度的取消了一些罪名生命刑的适用,以《刑法修正案
(九)》为例,就取消了走私武器、弹药罪,走私核材料罪,走私假币罪,伪造货币罪,集资诈骗罪等罪的死刑。刑罚预防犯罪的目的,决定了判处重刑需要有良好的行刑环境与条件,执行不利就会出现法律白条和法律空判,所以,法谚云“延迟处罚就会放纵恶行”.执行赋予了呆板的法律语言以生命和活力,得以实现的法律才是良法。法律实现与刑罚轻重无关。
此书我是读完了,可书中阐述的许多理论和案例仍一知半解甚至不知不解。或许,阅历不足难以达到理解的程度;或许,修为有限没有能力参透所述格言的真正意义。
见行,见心,见未来!博登海默说“如果一个人只是个法律工匠,只知道审判程序之规程和精通实在法的专门规则,那么他的确不能成为第一流的法律工作者。”自己能做到的仅是“独善其身”,千方百计地丰富阅读经历和思考维度。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从事法律工作的同行们,希望以法律为业的这群人不断戮力前行,使公平正义能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作者:王子龙,兰州市人民检察院预防处)
第二篇:读《从新判例看刑法》有感
读《从新判例看刑法》有感
赵一帅
两千年多年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单纯学习书中的知识却不思考现实存在的问题,只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执着于眼前的问题而不研究发展的理论,就会变得精神疲惫而一无所得。学习和思考之间的问题正如刑法理论和司法裁判的关系,《从新判例看刑法》正是这样一本在如何让二者达到良性互动的问题上给予启示的书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新判例看刑法》是日本山口厚教授的著作,其本身所包含的日本文化印迹,为我们展示的日本刑法解释的最新动向以及刑法讨论的前沿成果对于我国的刑法理论和司法实务都具有启迪意义和参考价值。本书共有21章,每一章都是以专题的形式对刑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研究,且如山口厚教授在前言中写道:“本书并非是简单地停留在对新的判例、裁判例的解释上,而是以此为前提,对与判例有关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充分解读,这样,在将采用的判例、裁判例放置于判例、学说的走向中考察的同时,也打算明确其对于一直以来的判例、学说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其写作目的正是希望通过达到案例和理论的良性互动进而推动司法实务和理论的发展。
同时,本书的每一章大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导论引出主题,进而阐述本章的主要内容以及相关理论的介绍。第二部分通过介绍案例引出理论的解释。第三部分则是对本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论证和阐述。文章结构在布局上简单明了,逻辑清晰合理,内容详实,读者在对判例进行正确理解目的的同时,仍能够立足于理论的基础上,拓宽自身从与判例有关的基础问题直到其周边相关问题的理解。在我看来,书中的第三章、第九章以及第二十章涉及的内容各具特色且都突出了山口厚教授的写作意图。限于篇幅,之后我将就相应章节作为典型进行简要地阐述,并表达自己的见解。
本书第三章的内容涉及不作为的杀人罪,并对不真正不作为犯中的保障人地位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探讨,山口厚教授在引用日本法院判例的基础之上再对理论进行论述,既让关于保障人地位的问题在实践中得以明确,同时有力论证了日本法院裁判合理性。一般认为,成立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必要条件是不作为者处于保障人的地位。法谚有云:“法律不强人所难。”法律不以“圣人”的道德情操要求众人,但法律不会阻碍进步,故法律也不能以“小人”的标准定纷止争。既然要求人们对不能预见的事项履行义务是不可能做到的,那么要求人们对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承担责任也就是“强人所难”.而山口厚教授则通过一个案例引出对被告人在何种场合处于保障人的地位问题,正是要说明法律会在怎样的情况下规定人们需要履行某种特定的义务。刑法既是善良人的大宪章,又是犯罪人的大宪章,刑法要保护人们的权利又岂能作出强人所难的规定。因此,文章进一步说明,在出现可归责于本人的先行行为的时候,本人就处于保障人的地位。
其后,山口厚教授着重讨论了关于保障人的地位问题,对排他的支配学说以及其他几种关于作为义务成立要件的学说进行了阐述,就不作为的共犯也是以保障人的地位即作为义务存在为其成立要件,就保障人的排他性支配地位是否必要进行了探讨,得出了针对正犯复数的共犯,排他性的支配不是共犯成立必需要件的结论。最终说明,在判断保障人地位时,排他性支配并不是必需的要件,能够肯定不作为者对原因结果的支配以及对不发生结果是有责任、有依存关系就能得出结论。正是这种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以及重视判例的态度使得刑法理论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推动理论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同时也使得各级法院能够在每一次判决中显得相对公平,维护最终的正义,这也是我在读过本书其他章节的内容之后较为深刻地感受。
本书第九章论述的内容是关于“侵入住宅罪的成立要件”,在山口厚教授引用的两则案例中,日本高等裁判所和最高裁判所均做出了保障人民权益的判决,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在关于侵入住宅罪保护的法益问题上,日本刑法理论采用了“住宅权说”,而从我国的司法现状来看,被认定为非法侵入住宅罪的行为,都是严重妨害了住宅成员的平稳与安宁的行为,也就是采用了“平稳说”.虽然犯罪的保护法益是犯罪成立要件的前提,但各国在学说上的差异并不影响其司法机关在具体案件中做出公正的判决。“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公民住宅作为私人生活的权利空间,不属于公共场所,它是不可随意侵入的公民权利领地。而前述判决认为侵入住宅罪保护的法益是权利人有自由决定是否允许他人进入住宅的权利,我国刑法中规定的非法侵入住宅罪则不仅强调侵入住宅的行为,而且还突出了该行为的非法性。可以看到,这是中日两国在刑法规定上的差别,当然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在日本存在的犯罪,比如第三章涉及的保护责任者遗弃罪,第八章涉及的暴行罪,第十二章涉及的侵夺不动产罪以及第二十章涉及的伪造私文书罪等,在中国刑法之中就并不存在。二是就同样的犯罪而言,中日两国的规定可能也并不一致,典型的是对于诈骗罪等财产犯罪,日本刑法之中(在是否成立犯罪的意义上)并无犯罪数额的要求,而中国刑法之中存在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诈骗等财产犯罪也存在着数额的要求,即便是同一个罪名,两国成立犯罪的条件也未必完全相同。
管中窥豹,由于中日文化差异,中日法律思想,法律结构框架的不同,自然也产生了法律规定上的差异。面对这种差异,我认为自身仍要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一味地说借鉴别国的经验来解决自身可能存在的问题,显得浮躁和盲目。而中华民族历来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我们在创造文明的时候,也在不断的吸收整个人类文明的精华,滋养、壮大和发展自己,通过学术上的交流以及实践的运用,自然也会不断学习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
本书第二十章涉及的内容是关于“制作名义人的含义与有形伪造”,山口厚教授引用了相关判例对伪造文书罪中的制作名义人的含义以及有形伪造的概念进行了讨论。在日本,围绕伪造文书罪产生了各种问题,其中制作名义人的含义以及有形伪造的概念存在较多争议。而山口厚教授认为伪造文书罪的罚则,是为了担保有关文书的实际制作者就是文书的制作名义人的信用性,其以文书的公共信用作为伪造文书犯罪侵犯的法益。有这样一句法律格言:“法律不理会琐细之事。”在刑法的层面上来看,其表达的是刑法谦抑性的特点,刑法的谦抑性要求将某种行为入罪时,该行为不但应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还需己经穷尽了其他控制手段。如果运用其他法律就能抑制某种行为,保护合法权益,就不能将其规定为犯罪,如果使用更轻的制裁方法就能抑制某种行为,保护合法权益,就不能用较重的制裁方法。
在山口厚教授所举的几个案例之中,各行为人伪造私文书的行为似乎都没有直接侵害具体个人的法益,但是对该文书的社会信用和保证作用都产生了较大地损害。而对于伪造私文书罪,我国并没有相应的规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各种新型犯罪层出不穷,有必要正确认识伪造私文书的行为。而是否将伪造私文书的行为纳入刑法的规制范围,就仍需要对该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以及我国有关法律是否已经对伪造私文书的行为作出了规定等问题加以进一步的探讨。
在上述三章的内容中,山口厚教授均是对刑法各论的具体犯罪进行研究,着重对判例进行解释论证,辅之以相关理论的研究。正如美国大法官卡多佐说的那样:“法律就像旅行一样,必须为明天做准备。它必须具备成长的原则。”而刑法的进步同样需要做好准备,让刑法根植于理论和实务的发展,和理论一起成长,与实务共同进步,以面对未来出现的种种问题。谈及个人,无论将来从事理论研究抑或司法实务的工作,在今后的每一天,自身就要像即将出发旅行的背包客一样,时刻做好准备,不断学习和思考,以充实自己的行囊,踏上成长成才之路。
第三篇:读《为了大众健康格言录》有感
读《为了大众健康-格言录》有感
时代的先锋 医生的楷模 我的楷模
《为了大众健康-格言录》这本书收录了古今中外几百位医学大家、名老中医、专家、教授和先进模范人物的名言警句。这是他们在长期的的医学卫生实践中的人生经验、感悟、体会,是一代又一代卫生工作者在优秀的卫生文化积淀中提炼出来的精华,精彩的语言,富有哲理,读后深感受益非浅!
“医学事业是神圣、永恒的,为此奉献的人是崇高、伟大的”-叶文丘 “甲等医生即对病人如亲人,满怀亲情,病人看并后感到亲切,舒心。”-洪绍光
……………….受益的格言实在太多了!
我作为一名平凡岗位的普通的护士,读完这本书使我觉得我不普通,因为我是“白衣天使”。就像书中傅培彬说的“做医生、护士,就应该有一颗母亲的心,医生、护士应该是爱的化身”。
“为人民健康服务”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救死扶伤,一切为了病人,为一切病人,为病人一切”。这句话是龙兰珍从踏上工作岗位那一刻所立下的誓言。龙兰珍,“双文明标兵”、“先进护士长”,并先后获得吉安市“优秀护士”、“技术创新女标兵”称号,2005年5月11日又荣获江西省优秀护士称号。
想起前段时间看过她的先进事迹,使我倍感激动和鼓舞
梳头、端水、洗脸、拍背、倒大小便……,就是这些平凡而又枯燥的日子,在泰和县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里却演绎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面对着一张张愁眉苦闷的脸,听着痛苦的哀叹、呻吟声,这是龙兰珍22年的工作岗位,梳头、端水、擦浴……,这是龙兰珍22年来每天工作的必修课,而微笑、耐心、执著却成了龙兰珍22年工作的代名词。
记者走进泰和县人民医院,走进重症监护病房(ICU),走近龙兰珍,出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位40岁的中年妇女,一袭白衣,始终保持着笑意,在交谈中爽朗的笑声透露出的执著让人深感一个平凡女子在平凡的岗位上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1983年,刚满18岁的龙兰珍从吉安卫校毕业后就在泰和人民医院当上了名护士,在饱含着酸甜苦辣的22个春秋里,龙兰珍默默地耕耘着自己的那方小天地,真情付出,无私奉献,拉起了一个个病患者的人生风帆,赢来一声声的感谢报答声。
肖玲是一位肺栓塞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女病人,为了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龙兰珍在病房守候了三天三夜,在医护人员齐心协力,争少夺秒的努力下,硬是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病愈出院时,病人家属自制锦旗三面(一面送院领导;一面送ICU医务人员;一面送内一科医务人员)、鞭炮一封,并到县广播电视台请工作人员将这鱼水交融的医患情拍摄下来,以示感谢。俗语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肖玲的丈夫确实是被我们医务人员的真心、爱心感动得热泪盈眶。他逢人便说:“谈起龙大姐,说也说不完呀”。
对于65岁的王树范来说,他的感触更深,去年6月,他因大面积急性心肌梗塞被送进重症监护病房,初来时身高1.8m,体重100多公斤的王树范加大了龙兰珍的工作难度,对于弱小的女子要每天为王树范翻身、洗脸确实是不易的事,可龙兰珍并没有怨言,仍默默地工作着,在连续昏迷近1个星期后,醒来的王树范就是拉着龙兰珍的手大声感叹。
27岁的曹冬来是一个特殊的病人,因精神失常在火车轨道上行走被火车撞成重伤,在110送到重症监护病房后,面对一个精神失常,全身脏兮兮的病人,不少医护人员退却了,龙兰珍却主动承担下这一事情,为她买来饭吃,并当起“理发师”,把她的头发修整的光洁亮丽,连病人一年多没洗过的身子也被龙兰珍擦洗的干干净净。
“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他们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幸福”。22年中,龙兰珍就是用爱因斯坦这么一句话一直勉励着自己。2004年5月,已在妇产科担任护士长的龙兰珍在组织的信任下,走上重症病房担任护士长,这是她参加工作以来的第6站。对于投资100万元刚刚完工的ICU病房,是全院最艰苦的地方,每天面临的都是生命垂危的病人,对护士要求严格,病人的所有生活护理都必须由护士来完成,对于40岁的龙兰珍来说,此时更希望能照顾家里,可是在工作与家庭,她总是舍小家顾大家。
有一次,她自己的孩子高烧不退,而当时正有个身患重症开刀的小孩需要我护理,在丈夫和亲人的怨声中,她含着泪水离开了自己的孩子,护理别人的孩子去了。当那位孩子的父母得知此事后,十分感动地说:“龙大姐,真难为你了……?”她笑道:“你的孩子在我的病房内就是我的孩子,你的孩子病情重,我的孩子只是感冒……”那时,孩子的父母感动不已。
2005年2月8日下午五点下班时间,一阵急促的电话响起,她似乎听到了战斗的命令声,立即抓起电话,原来是“120”出诊医生从CT室打来的,告之有4位车祸病人被接入医院急待抢救,时间就是生命。她马上召回了正准备下班的医护人员留下参加抢救,铺好床、装好氧、开好心电监护仪、准备呼吸机、除颤起博仪等急救用品,并及时电话汇报院领导、护理部,组织人员用推车到CT室接病员,以争取抢救时机,经过一番紧张的抢救,4位伤员全部渡过了生命的危险期,当她疲惫不堪地回到家时,只见丈夫坐在沙发上满脸不高兴地等她吃饭,并说:“泰和人民医院少掉你就不抢救病人了?老护士长了,还去ICU拼命……”听到这些话,她并没有生气,只是用眼泪回答:“因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了无数家庭不被痛苦所困扰,为了成千上万的病人能重新走上工作岗位,ICU总得要有人去呀!”通情达理的丈夫也被她的真诚所感动,心痛而又后悔地说:“你经常这样抢救病人时,就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我还不是怕你累垮了”。
岁月在流逝,爱却在这流淌,在平凡的岗位上龙兰珍做出一份不平常的事业,她连续多次获市、省荣誉,但在荣誉的背后更多的艰辛和努力,然而,在艰难困苦面前,龙兰珍只是用一个执著的微笑默默地耕耘着,就如她自己所说:“选择了护士就是选择了奉献”。
龙兰珍是一个事业的默默奉献着,作为一名基层的护士,她没有华丽的语言,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22年如一日地做着那些烦琐不起眼的活儿,她更多的是付出和牺牲,可就在这些平凡枯燥的日子里,在这样平凡的岗位上,她凭着自己的钻劲、干劲和对事业的执著,演绎着一曲曲爱之歌,也正是有她的执著,生命才得以延续,真情才在流淌。
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要向龙兰珍同志这样的医疗卫生行业先进模范人物学习,学习他(她)们的热爱祖国、热爱事业、热爱病人、热爱学习,不为名利所诱惑,救死扶伤的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医疗卫生工作者职业道德和医学人文素养为目的,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恪守服务宗旨,提高服务质量,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作出我们医院护理人员的表率和贡献!愿我们“白衣天使”之花越开越多,越开越香,越开越艳!
第四篇:读格言新说《一叶落非天下秋》有感
读格言新说《一叶落非天下秋》有感
古人云:“一叶落知天下秋。”然而,这句话在文章中进行了判断,发现其实“一叶落非天下秋。”
确实,一片叶子落下并不代表进入了秋天。即使一处进入秋天,又怎么可以说成“天下秋”呢?
虽说这句话是借用落叶来说明道理,但是这说法并不正确。一件事就可以确定天下的局势吗?这样的可能性很小。因为事发原因也有很多种,比如一时误会、出于无意,连事发原因都不同,结果自然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况且,古人比较迷信,常常用占卜之类的方法来预测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以便作准备。之所以占卜有时成巧,是因为本来也有一些成功的可能性,再加上结果出来后人们会相信结果,并会努力使事实与结果互相符合。比如陈胜、吴广起义时在鱼肚中写:“陈胜王”,晚上又在荒郊野外学狡猾的声音大声喊道:“大楚兴,陈胜王。”第二天早上,陈胜宣布起义,因为前两次发生的事,士卒们自然都愿跟随他。
文章也举了例子,说明“一叶落非天下秋”,古代一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上,就天天守株待兔,亚里士德见铁球比树叶落得快,就认定重物比轻物落得快„„ “一叶落知天秋”,“由一件事决定天下势”致使人们犯这么多错误,由此可见,其实一叶落并非天下秋。
第五篇:读有感
读<>有感
人们都知道有许多向命运挑战的人,比如说张海迪,爱迪生,奥斯特洛斯基,海伦凯乐,吴运铎等.其中,霍金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我读《向命运挑战》这篇课文后,使我对霍金有了更多的了解。
从这篇课文里,我知道了霍金在21岁时被医生诊断出生患绝症后,不肯向命运低头,勇于向命运挑战,顽强的同病魔作斗争,还刻苦进行科学研究,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学界‘‘他在身患绝症后,坚持靠自己的力量上楼.腿的力量弱了,他就用手拉着扶手艰难地走上楼去。‘‘可见他没有对自己失去信心,并用他仅有的力量坚持锻炼,使我深受感动‘‘病情不断地加重,霍金终于站不住了,坐上了轮椅十个手指中,只有两个还可以活动.说话相当困难,说几个词要花很长时间‘‘虽然命运威胁着他,随时都可以要了他的命,可是他仍旧坚持进行学术交流,向命运挑战,他是多么坚强啊!一般的人是无法跟他比的,那些人也许得知自己患了绝症后,会痛苦不堪,卧床不起,有的甚至刚得到消息就自杀了。
霍金太坚强了,我们现在有的人,得了一点儿小病都会十分伤心,十分着急,更别说身患绝症以后,那不是会因痛苦而早早的死去吗?我相信,每个人都存在着担心自己生病的这一想法,但是每个人生点儿病是难免的,可是不能因为"病"而对自己失去信心,而伤心欲绝,痛苦流涕,我们一定战胜病魔,要向霍金那样向命运挑战。
记得高尔基曾经说过:“人最凶恶的敌人,就是他意志力的薄弱和愚蠢”的确也是,张海迪就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她虽然瘫痪了,但她的桌子上放了一面与眼睛平行的镜子里看书,这样日复一日,她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会见了保尔在“我的大学”中,结识了高尔基在“我的生活故事”里,理解了海伦凯乐.她从不理会那不公平的命运,开始懂得在追求理想,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得靠努力奋斗.张海迪为了学好英语,她就把英语单词和句子写在桌上,墙上,床单上,泥塑的大娃娃身上,有空就读或背.1982年12月15日,张海迪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她与霍金一样,我钦佩她。
霍金现在还活着,这就是向命运挑战所创造的奇迹.如果霍金现在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一定会问他许多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