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星的《西窗法雨》有感

时间:2019-05-15 16:0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刘星的《西窗法雨》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刘星的《西窗法雨》有感》。

第一篇:读刘星的《西窗法雨》有感

雨多了,便成了湖

—— 读刘星的《西窗法雨》有感

阳光时代(北京)律师事务所 芮刚

《红楼梦》中说:“书成蕉叶文犹绿,吟到梅花句亦香。”在一个阳光晴好的下午,慢慢翻开一本好书,你会发现,每一页背后都藏着一片幽深的时光之海……在阳光悦读会上,芮刚律师带来了刘星教授的《西窗法雨》,还有这篇随笔,分享给大家。

周国平在《思想的星空》里说过:“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二是为了消遣,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文字的精神世界里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

我在想,我读书是为了什么?想想,可能周国平说的三种目的都有。但是,困扰我的另一个问题是,书读的越多,却越感到迷茫。苏格拉底曾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看似悖论的一句话,却道出了读书人的困惑和迷茫。比如电影《红河谷》,以一个未经世事的小孩的眼睛,在短时间里目击并亲身经历生命、信仰、自由、战争、死亡、文明、野蛮,然后由岁月沉淀,提炼出每一个观众心中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我对电影中那个小男孩的眼睛至今印象深刻,那是一双内心纯净的眼眸。

我想,如果读书读的足够多,终有一天也会豁然开朗,在我们那个世界里,所有的困惑都可以得到归宿,就像王小波说的:“一个人拥有今世今生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

既然读书有这么大的好处,那么我们当然要多读书,读好书,比如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西窗法雨》。《西窗法雨》作者是刘星,笔名一正,里面的文章1996年开始连载于《南方周末》,其后花城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全书以亲切家常、平和幽默的手法漫谈西方法律文化,对似乎是信手拈来的法律现象材料进行点拨评说,说的是西方法律文化现象,却时时启蒙着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着痕迹地调动着读者的思维,去思考中国的问题。这本书用文学的方式来讲法律原理,用讲故事的方式将法律背后深层次的法理娓娓道来,让我们在轻松的氛围下思考我们面临的法律问题。

正如该书前言里讲到:中国的法治建设已经很多年了,任何法治建设一定是制度推进和思想推进两个层面的事业,更不能忽略的则在于,思想推进往往又是制度推进的一部分,这缘于制度从来都是经过分析、讨论、商榷、展望来建构的。由此而论,更新对以往法律书文作品的感受、体会、再思考,包括促其呈现的思想和阅读价值判断的变化,便是自觉或不自觉的谋求“思想推进”,最终自觉或不自觉的投身“制度推进”.其实,这本书的很多小文背后都反映了深刻的法理和价值追求,值得我们反复阅读、思考,比如苏格拉底的慎重,苏格拉底因为得罪了一些自以为是的“智者”(又称“诡辩学者),于是,这些”智者“便利用雅典荒诞不经的法律,控告苏格拉底传授对诸神不敬的学问,()腐化及误导青年,并且还真的把他送进了监狱,他被判饮毒而死。临刑前,苏格拉底的学生克力同来看他,告诉他朋友决定帮助他越狱,而且一切已安排妥当。可是苏格拉底却坦然自若,表示不越狱。克力同提出各种理由来说服他,告诉他雅典的法律不公正,遵守这样的法律简直是迂腐,但仍然无效。苏格拉底还反问:越狱就正当吗?对一个被判有罪的人来说,即使他确信对他的指控是不公正的,逃避法律制裁难道就正当了?有没有一种服从任何法律的义务?经过与克力同的一番”探讨“,苏格拉底最后还是选择了饮毒。

在一般中国人看来,这种事情恐怕不难处理。既然法律本身就不公正,为什么还要服从呢?实在应该堂而皇之越狱而去。这个故事可以说大致揭示了西方法律文化一个方面的深层意识。他们认为,对待自己认为不公正的法律,态度要慎重。理由是,人们要法律,就是想要社会有个方圆,有个秩序。有些法律当然不好,甚至可恶,但是如果因此便可以将法律随意戏弄,那么可能人人都会找借口逃避法律的约束,从而导致社会的混乱无序。而且,当某些人认为这个法律公正,而另一些人持相反看法时,能否一定会找到一个公认的标准来确定谁是谁非?当然不一定。

再比如书中提到的辛普森案,在几乎所有人都在心里明白相信辛普森确实杀人了,为什么最后法院仍然判辛普森无罪?这是因为美国司法制度对程序公正和确凿证据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寻求案情真相和把罪犯绳之于法。

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姆斯认为:”罪犯逃脱法网与政府的卑鄙非法行为相比,罪孽要小得多。"在霍姆斯看来,政府滥用权力和司法腐败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整体危害,远远超过了普通犯罪分子,因此,宪政法治的核心和重点绝非一味不择手段、从重从快打击犯罪分子,而是应当正本清源,注重对政府权力予以程序性约束和制衡,防止执法者和当权者凌驾于法律之上。当然辛普森虽然逃过了刑事处罚,但最终没有逃脱民事赔偿。这看似矛盾,因为既然在刑事判决中他不是杀人犯,在民事诉讼中怎么可能判他赔偿呢?这就是美国法律的一个有趣之处,这是因为相对于刑事证据而言,民事证据并不那么严格。

想到近日来沸沸扬扬魏则西案,大家有何感想?魏则西事件调查组公布了对百度以及相关医院的调查结果,百度和莆田系民营医院成为众矢之的。然而,魏则西事件迄今并未推动相关制度建设,以公正保证患者有充分的医疗信息知情权,而只是就事论事地处理了当事人,无法从法律和制度上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法律来保护每个公民的权利,来对公民进行法律的救济,其实通过读书,借鉴域外的一些做法,虽然这些做法不一定就是最适合我们的国家,但是最起码总可以给我们一些启迪和思考。

作者:芮刚,曾在北京市某法院任职多年,现为阳光时代(北京)律师事务所商事争议解决部资深顾问。具有法院民事审判庭、执行局、行政庭等多部门工作经验,办结各类民商事案件上千件,多次获得法院系统先进个人,结案能手等荣誉称号,曾应邀参加《法治进行时》、《法官说法》等栏目,在北京日报、北京法官、中国法院网、新浪法院频道等媒体刊物发表多篇文章。

第二篇:读《西窗法雨》有感

读《西窗法雨》有感

没有律法的枯燥,没有说教的死板,没有教条的严苛,纵览全文,《西窗法雨》带给我的是生动的案例、平实的言语以及精彩的剖析。

《西窗法雨》于1996年开始连载于《南方周末》,其后花城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共有八十多个章节,涉及法律的各方面问题。作者刘星,北京人。曾为解放军侦察兵,后为建筑设计描图员。毕业于中山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在美国法学院做过访问学者。曾为中山大学法学教授,中山大学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法学著作多部,发表论文若干,并在《南方周末》、《法制日报》、《文汇报》等报刊辟有法学随笔专栏。

站在一个初次接触法律的新人的角度看来,《西窗法雨》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法律启蒙书籍。作者刘星以一种仿佛站在你面前讲诉故事一般的方式,用幽默风趣却不失严谨的言语漫谈西方法律文化,提出一个个仿佛是信手拈来的法律现象,进行点拨评说。虽然说的是西方法律文化现象,却启蒙着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着痕迹地调动着读者的思维,引发读者的思考,进而挖掘与深思中国的法律问题。全文一个接着一个的小故事引人入胜,时刻调动着读者对有趣的法律问题的好奇与探索的渴求,让人有一口气把整本书读完的冲动。而其中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更加深入的思考。

如果法律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你还会选择坚守么?在《苏格拉底的慎重》这一章节中,作者讲述了苏格拉底的故事:苏格拉底是一个著名的哲学,常常把一些自以为学富五车的“智者”驳得哑口无言,他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于是这些“智者”就利用雅典荒诞不经的法律控告苏格拉底,并判处他饮毒而亡。临刑前,苏格拉底的学生克力同来看他,告诉他他的朋友们将帮助他越狱,而且一切已经安排妥当。可是苏格拉底泰然自若,表示不会越狱。克力同提出各种理由来说服他,告诉他雅典法律的不公,遵守这样的法律简直迂腐,但仍然无效。最后苏格拉底还是选择了饮毒。从苏格拉底的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不公律法的思考。在他看来,甚至可以说从西方法律文化的层面上来看,对于一个被判有罪的人来说,即使他确信对他的指控是不公正的,仍不能逃避法律的制裁。也就是说,即使对待对自己不公的法律,也需要慎重。因为创造法律的初衷就是追求一个秩序。如果因为认为法律的不公而逃避法律的制裁,那么可能人人都会找借口逃避法律的约束,从而导致社会的混乱。所以可以看出西方人从骨子里流露出的对法律的尊重。而苏格拉底的故事如果发生在我们中国,也许就会简单许多。仅仅从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以及水浒传中我们就可以大致知道中国人的选择:孙悟空因为不满天地秩序,自己无法像天神一般摆脱生老病死,于是大闹地府,撕毁生死簿;又因为不满自己卑微的官职,妄图与天齐,于是打着齐天大圣的旗号大闹天宫。水浒传中好汉的鲁智深、武松都是一些充满着反抗精神的主儿,恨不得跟着宋公明哥哥一股脑儿地把这在他们眼中腐朽不堪的宋王朝推下深渊。显然,中国人对不公法律的思考相对的浮躁并且暗藏着一些反抗的情绪。

而在中国,对于死刑的存废,一直存在争议。在很多西方国家,死刑早已废除,即使一些十恶不赦罪大恶极的罪人,最重的惩罚也仅仅只是无期徒刑。比如《死刑的存废》这个章节中的案例:在荷兰出现过这么一个十恶不赦的杀人狂克鲁斯,他先以慈善家的面目接近一些小孩子,给小孩子送糖果、玩具来消除父母对他的戒心,然后将孩子拐走,以小孩作为人质威胁父母交出钱财,待得手后又将孩子杀害。然而这么一个穷凶极恶的罪犯最后还是只是判了终身监禁,并未遭到死刑的惩罚。这在秉承杀人偿命朴素思想的中国人看来简直难以理喻。试想,如果你的亲人被罪犯以一种极其残忍的方式杀害了,而这个施暴者竟然只是被判处了无期徒刑,并且他在狱中表现良好,不出几十年,你甚至还能看见他减刑释放,生活得自由自在。这样的结果,恐怕是受害者的亲戚家属所不能接受的。就像现在沸沸扬扬的复旦投毒案。2014年2月18日上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复旦投毒案”依法公开一审。最终,法院判决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而随后,由复旦大学177名学生联合签名的《关于不要判林森浩同学“死刑”请求信》寄往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随之一起的还有另外一份《声明书》。此信引起社会各界热议。它迅速导致两种观点交锋——一种认为这是一种正常举动,也是舆论的一部分;另一种则痛斥“求情”是非不分,触犯了文明底线。我们且抛开这份请求信的动机所在,抛开个人观点(我的观点还是不能接受这样一个杀人犯不判死刑的),单单从其要求法院改判死刑,我们就可以瞥见一些中国人对于死刑更慎重的思考。而上述两种观点的交锋,更像是对死刑废除与否的辩论。显然的,林某这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已经深深地触犯了法律,按照我们现在的规定来说确实应该处以死刑。但是,再从多方面的考虑:比如,该犯人的社会价值;比如,社会以及国家在该犯人身上所投入的资源、精力;又如,对于本案件已经毁掉了一个家庭,为什么还要再毁掉另外一个家庭的深切思考。诸如此类的等等。似乎也能看到一些不判该犯人死刑的理由。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中国司法的进步,也许有人会说这是舆论挟持了司法。不管怎么样,单单从司法的进程来看,这将是一个对于死刑思考的极大地进步。

《西窗法雨》全书充满着法律所不为人熟悉的智慧,单单简单的两节就能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掩卷沉思,中国的司法进程终将落在我们这一辈人的身上,我们所秉持的观点将深刻地影响下一代中国司法的制订。《西窗法雨》这本书中所蕴涵的西方法律的智慧值得我们的学习和借鉴。书是常读常新的,我相信在下一次更详细的阅读之后,《西窗法雨》会带给我更不一样的思考!

周金韬

2014年10月28日

第三篇:读《西窗法雨》有感

读《西窗法雨》有感

通过封老师的推荐,我结识了《西窗法雨》。仅仅是书名,就透露出宁静深邃的味道。书名并不难理解,作者刘星正是透过西方世界的这扇窗户,将那些关于法的故事、道理向我们娓娓道来。正如序言所说,这些雨点并不大,却潜入读者的心房,渗进心里去。

作者的文字也如书名一样,是沉稳宁静的,如平静的湖面,然而书中的内容、作者的思考却如石子砸入心湖,引起阵阵涟漪许久不能平复。读着读着,我就被带入那法的世界,吸收作者所表达的,思考作者所思考的。

我一直困惑于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仅仅由很少一部分人制定的法律能赋予公民权利,并且公民还要必须遵守。在我看来,法律是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判别标准,且有时,法律会与道德与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冲突。那为什么我们要守法而非遵循某些道德或者价值观呢?刘星的文章给了我启发。他在一篇中提到“秩序”,法律就是庞大复杂的社会体系的秩序。秩序是一切的根本,没有秩序,那么一切便无从谈起。我很喜欢那篇短文的题目《最大多数人的最大需要》。诚然,各人有各人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法律仲裁,结局必然是一方得一方失。法律所能保证的就是最广大人民所需要的。同时,作者也强调,法律并非无敌的,我们还要重视那些先于法律的权力——自然权力。法律说白了,是为人服务的。

在《法律内外的平等》一文中,作者提到,西方国家经常出现总统、国家首脑深陷法网的事件,这引起了我的思考。陈水扁的贪腐问题闹得沸沸扬扬,他顶着前总统的头衔却仍被收监。司法并未因为他是前总统就网开一面,反而是坚决地一查到底,暴露出更多的弊案。不论台湾政局多么的“乱”,在这件事的处理上,是受肯定的。再看看大陆,法律地执行力就大大不如,很多时候,法律在一些人面前就是一纸空文,他们根本不把法律看在眼里,更有甚者的是,执法人员犯法乱法。我只能盼望着有一天,那些“万岁爷”们也被包含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中。

这本书中的许多问题或者想法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如“公法私法之分”、、“善良违法”“平等工作法案其实暗中剥夺了大多数女性的权力”等等。说道男女平等问题,西方社会的这种现象中国同样具备。我曾作为学生使者在美国交流一年,我生活学习的地方在乡村,是个很小的地方。我发现那里的女性很多都不工作,其余的女性工作者也都从事十分简单的工作,如超市收银员、美甲人员、女服务生等等。这种状况的出现首先是因为没有那么多高脑力的白领岗位,其次是她们也不愿意花大量时间在工作上,似乎只要能养家糊口就行。这样说来,鼓励女性外出的平等工作法对她们似乎是无效的。在中国农村,最多的就是妇孺和老人,男人们外出打工,留下妻子照理家务。这些妻子绝大多数是不工作的。她们没有工作的意愿,在她们的价值观里,挣钱的就应该是男人,女人是不工作的。同样,平等工作法对她们没有影响。而对于在城市中求职的女孩们,残酷的现实就是,用人单位偏向于男方。我认为,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有关,似乎就是认为男生比女生要强一点、更有潜力。由此可见,法律触及不到的地方还有很多,最理想的状态是人人心中都有法,让法律成为心的价值观,这样百姓、执法者才会接受才会遵循法律。

《西窗法雨》是一本短篇集,每一个短篇都向我展现了不同方面不同视角的法。读完这本书,我对法更加地敬畏了。不论以后学不学法律,我都会主动地去了解一些法律知识,这会对我的日常生活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第四篇:读西窗法雨有感

读《西窗法雨》有感

正像西窗法雨开篇的小序中所说的一样,“开的是“西窗”,下的是“法雨”。“窗”小,“雨”也不大。一期千余字,挺低调的。开办者大约有使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思。可那“雨”不仅“潜入”了“夜”,也潜入了“心’。读者心里就掀起了波澜。结果,雨仍然是“细”的,雨声却大了起来,颇有些轰动效应。“此等好文章”汇成了书,“雨”便成了“湖”。在这湖里畅游一通,自是别有一番情致”。这也正是西窗法雨给我的总的感想。

刘星老师以亲切家常、平和幽默的手法漫谈西方法律文化,对似乎是信手拈来的法律现象材料进行点拨评说,说的是西方法律文化现象,却时时启蒙着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着痕迹地调动着读者的思维,去思考中国的问题。着实是一种创新,很容易引领门外汉逐渐了解法学法律。上周还有一个学德语的同学问我法学好不好学,她想修法学为第二学位的,我就推荐了一本书,她看了后就说像看故事一样,没想到法学也可以这么精彩。精彩,生动,浅显易懂,平实,这也是我对《西窗法雨》的另一个感想。

虽然作为一个法学专业的大一学生,一个法学专业的门外汉,现在对很多法律常识还是不懂不了解的。刘星老师的这本书还是让我产生了许多思考,在这里我就挑一些我印象最深刻的具体讲讲吧。比如“政府旁边的法院”。我以前一直认为政府是离我们人民群众最近最直接的机关,也是权力最大的实权机关。因而在我的意识中法院实际隶属于政府,也是为政府服务的。在书中,刘星老师讲到“政府里边的法院”和“政府旁边的法院”这两种概念。在我们国家法制还不健全的时代,不就是前者占主导吗?法院是政府的,成为政府的铁杆助手。随着民主法制的发展,随着我们国家向西方民主建设的学习完善,“政府旁边的法院”才得以出现,法院成为切实监督政府为人民的工具,政府与法院相邻,反应了两者的地位的相互平等,也是相互独立。这可以有效地制约政府的权力,防止政府滥权乱权。才能更有效地监督政府的工作。书中详细举了美国尼克松总统的“水门”事件。最后用“西方人一般相信,纠正以及防止政府犯错的最好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而“以权力制约权力”首先表现在法院存在于政府旁边。如果法院存在于政府之中,那人民只能寄希望于政府及其人员的“道德自律”了”作结,深化主旨。用故事来引导读者,让读者自己去领悟发现。读书读书,说到底还是读者自己的事,只有读者自己领悟读懂了。书的价值才真正实现了。刘星老师的《西窗法雨》无疑是很成功的!还有关于“死刑存废的问题”,书中提到: 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人们总是认为恶有恶报,因果公平!说到底,这还只是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报复观念。换个角度思考下,既然他们认为杀人者是可恶的,那么杀死杀人者的人又是什么呢?不还是杀人者吗?严格意义来讲,他们也是杀人犯,那么他们是否也要被杀掉呢?如此看来,冤冤相报何时了呢?人的生命是神圣的,不应该被剥夺,无论是以怎样的名义。死刑只是众多刑法中的一种,而刑法的本质,是要引起罪犯内心的忏悔,使之回归社会,重新做人。剥夺罪犯性命的死刑显然违反了刑法的本质。人死了又如何重新做人?如果说伤害别人的生命是非法的,那么代表国家代表法律的剥夺人命便是合法的吗?也许有人要说,每一个死刑的判定都是严格按照程序办理的,是正义的。难道程序正义便代表着结果正义吗?看看自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有的死刑错案吧,面对那么多无辜在死刑中丧命的亡魂,你还能说出正义二字吗?但是我还是不认同废除死刑的,我认为如今中国犯罪率上升的一个原因就是犯罪成本低,不足以有效地震慑犯罪分子,就像小偷小贼一样,抓到他们,顶多罚款,或者拘留一下。还得放出去,但是万一他们得手呢?就有可能得到很多财务吧!我认为死刑作为最高的刑罚,有足够的震慑威力。需要保留,另外一方面对于外国上百年的有期徒刑,我感觉那样不现实,对于法律刑罚的权威有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比如醉驾入罪,现在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引领我逐步向法学进发,让我更有兴趣,信心去学习进步!

总而言之,《西窗法雨》以其经典的案例,精到的剖析,很容易就能引起我们法律初学者对法律的深层思考,也极具启发性。很适合我们阅读学习。感谢老师给我们推荐这本好书。

2011级马通1153844

第五篇:读《西窗法雨》有感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读《西窗法雨》有感

温国鹏 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

在我们心中,法学从来就是厚重的,法学著作似乎也常以一贯的严谨示人,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正襟危坐地捧读,所以,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读到这本《西窗法雨》时,才会让人心里一动:原来,我们的法律也可以如此生动。

作者用一种亲切家常的语气,以平和幽默的手法将西方的法律文化娓娓道来,似乎不沾半点烟尘,平淡的就像是在向我们讲述邻家趣事。在小幽默之中溶进了大智慧,在小事情之中融入了大法理。当我们的眼睛扫过那薄薄的书册,思绪也随着作者的指引飘忽起来,似羚羊挂角,了无痕迹,但是,合上书本,却有一种淡淡的感悟在心头,虽然只是蜻蜓点水的一点,却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领略到了作者颇为尖端、颇为前沿的研究心得。

第一次,我们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了,法律不仅仅是一种冰冷的规范,不仅仅是一条条死板的条文,法律是我们身边一个个鲜活的面孔,是这些鲜活的面孔构成的社会生活,是这些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人类的高超智慧。作者给我们讲“政府旁边的法院”、讲“政府的承诺”、讲“道德的法律强制”、讲“隐含的法律规则”、讲“正义的自然性质”等这一切,只是为了和读者一起培养“反省的能力”,引导我们形成对法律与道德的最深层次思考,“既然我们喜欢上了法治,假设一下人性的不完善或许就是必要的”,让我们能对法律的作用有一个起码的认识,“人们要法律,就是想要社会有个方圆,有个秩序”.以史为鉴,可知兴亡。旁征博引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嬉笑怒骂,而是为了古为今用;妙笔生花的初衷也不是为了卖弄文采,而是为了西为中用。虽然作者说的是西方法律文化现象,却时时启蒙着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着痕迹地调动着读者的思维,去思考中国的问题。在作者刻意为我们营造的轻松氛围里,我们随着他的笔尖的指引在法律的智慧天地里畅游了一圈,享受了智慧的乐趣,感受了法律的魅力,最终,却依然是要回到我们的现实。那轻松潇洒的字里行间,唤醒了我们强烈的责任感。我们应当做的,就是从这轻松的随笔中读出厚重的法律,读出共和国当代法官的使命!

曾经,先贤们把一条条枯燥的法律条文书写成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用以给我们解释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公正、什么是权利。今天,我们依然在重复着他们曾经的努力,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播撒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在田间地头的奔走中、在乡村社区的普法里,展示共和国法官对人民司法的虔诚、对“三个至上”的坚守,把一次次微弱的努力化成法律的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捍卫一个法律人必须捍卫的普世价值!的确,时代在变化,法律在发展,但是,那些永恒的价值追求却依然是法官心中最柔软的存在,就像高高矗立的灯塔一样,指引着一代代人民法官前行的方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古老的中国突然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激情,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展示中华民族的潜力的时候,当我们的民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毫不掩饰地展现自己对法律的渴望、对公正的渴求的时候,作为法官,我们不仅要能反观中国法治的过去、审视中国法治的今天,更应该去思考中国社会的规矩与方圆;我们不仅是要看前方的风景,更应该修缮甚至规划前方的风景,让它更加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在《西窗法雨》的潇潇声中获得一份灵感,在乡土中国的大画卷上描绘出法治中国的水墨画,这是时代赋予人民法官的使命!

下载读刘星的《西窗法雨》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刘星的《西窗法雨》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西窗法雨有感大全

    读西窗法雨有感(一):法的背后文/文如月《西窗法雨》是刘星教授在《南方周末》的专栏上所写的漫笔合集,此书虽是严肃的法律题材,风格却是轻松而有趣。书中每篇小文章大多是结合具......

    读《西窗法雨》有感:开“西窗”,下“法雨”

    读《西窗法雨》有感:开“西窗”,下“法雨”钮楚君刘星带我们走进了一个新的小世界,在这个小世界里,我们一起跟着刘星,看着窗外的雨滴滴答答落下。在《西窗法雨》这本书里,我们从不......

    西窗法雨读后感

    读《西窗法雨》 ---探根究源的看法律听师兄推荐《西窗法雨》,说此刘同学的这本书乃“探究法律精神的经典入门之作”,遂借得一本,待看时,果真如序言所言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

    西窗法雨读后感

    篇一:西窗法雨读后感西窗法雨真的是一本很不错的书,难得的一本让人不会觉得枯燥,有兴趣读下去的法律书籍。它以精彩的案例为载体,巧妙地将枯燥的法律与文学融为一体。刘星老师更......

    读《西窗法雨》小感[共5篇]

    读《西窗法雨》小感由于时间原因,仅仅读了前面的三两章,但是就是在这几章中,我就感受到了很深刻的思想启迪。看网上评论说这本书以“亲切家常、平和幽默的手法漫谈西方法律文化......

    西窗法雨读后感(合集五篇)

    法治世界的红与黑 ——《西窗法雨》读书笔记 已经是第三遍读刘星老师的《西窗法雨》了。 翻开这本书,里面讲的故事,对于已经学习了6年法律的我,已是毫无陌生感可言。第一篇是......

    《西窗法雨》读后感五篇范文

    《西窗法雨》读后感 想起刚进大一学习法理学的第一堂课时,通过老师的推荐我结识了《西窗法雨》这本书 ,仅仅是书名就透露着宁静而深邃的味道,浅显易懂的书名。此时读完这本书我......

    西窗法雨读后感(含五篇)

    读《西窗法雨》有感 想起大一进校学习法理学课程是时,老师就推荐过这本书,两年后重读一番,有的不仅仅是对有趣故事的回味,更多的是对法律的重新认识。一、法律本身 法律面前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