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了解历史,更敬重国旗演讲稿
了解历史,更敬重国旗演讲稿
高二八班 孙琳琳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本周我们继续进行“走进校园我是主人,走出校园我是形象,做有志向、懂礼貌、讲秩序、守规矩、负责任的瀛海人”主题系列校会。今天,我主讲的题目是《了解历史,更敬重国旗》。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代表,每一面国旗就是这个国家给世人的第一印象,代表着国家的一张“脸”。所以每个国家在设计国旗时都非常慎重。
中国在古代有过战旗,却没有正式的国旗。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入侵。李鸿章在同西方国家交往的过程中,发现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国旗,而大清帝国却没有,便奏请朝廷制定一面代表大清帝国的国旗。
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制定了中国的第一面国旗,也称黄龙旗。旗面为黄色,是皇权的象征,旗面上绘飞龙戏珠的图案,龙为青色,珠为红色,龙头向左上方昂起。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需要制定一面自己的国旗,1895年第一次广州起义前,陆皓东制作了青天白日旗,后来,孙中山在青天白日旗上加上红底色,成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在他领导的十次武装起义中,便以此作为起义军的旗帜。1927年蒋介石北伐定都南京后,决定以这面“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作为中华民国的国旗。这是中国的第二面国旗。
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6月16日,全国政协筹备会议首次会议上,决定成立拟定国旗、国徽、国歌方案小组,并向全国发出征稿启事。一个月内就收到国内外应征稿件1920件,图案1992幅。
这些图案经过方案小组认真挑选、政协代表评议、毛泽东主席审查,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正式通过,将五星红旗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这面国旗的设计者曾联松,是上海一名普通的经济工作者。旗面为红色,长宽比例为3:2。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四颗小星环拱在一颗大星的右面,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大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小星象征广大人民,表示亿万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
从此,五星红旗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国际上、在太空中、在南极圈,无数次的重大场合,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令国人心潮澎湃,令华夏儿女热泪盈眶,令炎黄子孙引以为豪!
同学们,热爱、尊重国旗,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让我们的爱国行动从了解国旗开始,从正确对待升国旗仪式开始,从保护国旗、敬畏国旗开始吧!
第二篇:七一建党演讲稿—让国旗更鲜艳
猎猎的国旗下,祖国强盛了,民族振兴了,齐鲁大地富庶了,南山集团壮大了,我们的东海学校长足发展了。东海学校的发展,有我们高中部全体师生辛勤努力的汗水。
一年半来,我们高中部领导老师齐心合力、携手并进,共同促进了学部的快速发展,使高中部从兀然崛起到坚实发展,从稳定发展到特色办学,从特色办学到实现全优。建章立制、强化管理、细化过程、注重实效,构建德育系列化模式,规范教学秩序,进行辅优补差,以特色创优势。在总校领导的指导下,开设了双文凭班,让同学不出国门就可以实现留学梦想,为同学增长国际竞争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分设了音体美专业班,经过勤学苦练很多同学的专业成绩已经达到高考要求的水平。
元旦期间,高中部成功举行了家长开放日活动。邵校长的报告全面具体形象、生动真挚感人,为东海学校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艺汇报演出博得家长们阵阵热烈的掌声;美术专业作品展览、体育专业汇报展示让各位家长万分高兴、倍感欣慰;座谈会上家长们交口称赞。这是我们坚持耕耘的厚报。
我们的老师学识渊博、温文尔雅、谦和真诚、勤奋敬业、任劳任怨。
我们,东海学校的高中生,青春焕发、热血奔腾。摆脱幼稚走向了成熟,不再藏到父母宽大的羽翼下避风躲雨,而是如那高傲的海燕,渴望暴风雨,敢于战斗。我们虽然无需面对国土的沦丧,无需承受战火硝烟,但是我们可能要阻挡不期而来的洪水,顶住金融风暴,抗击非典,预防禽流感,我们的飞船要上天,我们的足球要获胜,我们要研究转基因,我们要征服沙尘暴,我们要保护环境、维护世界和平。等等。毋容置疑,我们这些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巨担、责无旁贷、任重道远。为了明天的不负重托,为了祖国的繁荣、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发展,今天的我们用激情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浇灌成功之花。努力做到象江泽民同志要求的那样:“珍惜光阴,学而不倦,努力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从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中汲取知识和智慧,把创新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把胸怀大志和脚踏实地结合起来,敢于和善于推陈出新,不断为祖国的现代化建功立业。”勤奋学习、奋力拼搏,是我们高中生活不变的主题。“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也许会受挫,也许会失败,但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认输。远航的水手告诉我们“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至少我们还有梦。”
我们的青春是炽烈的,我们的目标是明确的,我们的决心是坚定的,我们的口号是响亮的,我们的步伐是坚实的。
国旗下的同学们,播种就有丰收的希望,付出终有回报。让我们用青春书写人生,用汗水洗涤五星红旗,用心血染艳我们的国旗!
第三篇:了解党的历史
了解党的历史
继承党的事业 ..
陈友益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以来,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已走过了80多年艰辛而辉煌的历程。我们现在的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80多年的奋斗,求索、开拓才得来的,是来之不易的。因此,作为一名要求入党的青年学生,对党的历史,应有较清楚的了解。这次党课,我要向大家讲一讲党的光辉历程。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投身第一次大革命
1、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历史背景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它的诞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及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曾创造出世界上独领风骚的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然而,到了十七世纪中叶,欧美一些国家开始确立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清王朝却盲目狂妄自大,陶醉于昔日的辉煌之中,闭关自守、自我封闭,使社会制度和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方。
落后就要挨打。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沦落到深重苦难和极度屈辱的境地。这样,中国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要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为此,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运动等一系列革命斗争,但一次次都失败了。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打开了社会进步的闸门,功绩是巨大的。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政治上经济上的软弱性,革命成果落到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困、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深渊中。从这个意义上讲辛亥革命又失败了。它的失败,给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深刻的启发,使他们逐渐认识到必须另外探寻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
2、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为了拯救革命,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发动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但遭到了北洋军阀的疯狂镇压。中国先进分子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寻找到新的出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犹如黑夜的一道闪电,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狂飙。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德先生”、“赛先生”,也就是民主和科学,这一口号,在当时(封建主义在社会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时候)有巨大进步意义。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它不仅唤醒了西方的无产阶级,也唤醒了东方的被压迫民族。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新的出路和光明前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出现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李大钊是中国颂扬俄国十月革命的第一人。他指出: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那时中国工人阶级已成长壮大,产业工人已达200万左右,加上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群,为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客观的社会基础。一场新的人民大革命的兴起已不可避免。这场革命的起点就是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会议不顾中国权益将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各阶层人民强烈的愤怒,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运动如火山爆发般开始。6月工人阶级广泛参加。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最后演变成学生、工人、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性革命运动,迫使北洋政府宣布罢免亲日派官僚(曹汝霖、陆中舆、章宗祥)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的签订仪式。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在1919年《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陈独秀也发表“谈政治”一文,表明他俩已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此外,毛泽东、邓小平、蔡和森、周恩来、向警予、董必武等一大批知识分子开始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他们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积极投身到现实斗争中去。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五四运动中由于工人阶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先进的革命知识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开始意识到工人阶级的力量,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他们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必须建立一个像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那样的工人阶级政党。1920年1月,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开始探讨成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
。1920年6月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成立。成员有陈独秀、俞秀松、李汉俊等。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到1921年春,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在日本和法国的留学生中也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后,有组织、有计划地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工作,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创造了条件。
1921年6月,陈独秀、李大钊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商量后,决定在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7月23日前代表们陆续到达上海,一大代表都以“北京大学师生暑期旅行团”的名义借宿于离会址不远的博文女校。会址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现为兴业路76号)李书城及其弟李汉俊的寓所。参加大会的代表共12人。他们是: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武汉的董必武、陈谭秋,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另外,包惠僧受在广州的陈独秀派遣也参加了会议。他们代表着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列席会议。7月27日晚,会议正式举行。张国焘主持了会议。会场布置很简单,只有一张大桌子,周围可坐十余人,也没有张贴什么标语。会上马林作了报告。
28、29号会议继续进行,主要讨论党纲和工作计划。30日上午,刚宣布开会,一个形迹可疑的人突然跑进会场,富有秘密工作经验的马林当即提议紧急散会。10分钟后,法租界巡捕房果然来搜捕,结果没有找到任何证据。
为了找一个安全的新会址,完成大会预定的各项议程,具体负责一大会务工作的李达的爱人王会悟建议到嘉兴南湖游船上开会,得到了代表们的赞成。王会悟,桐乡乌镇人,与沈雁冰同窗求读,曾在湖州湖郡女校读书。8月1日,王会悟与部分代表坐火车到嘉兴,并雇了一条中型游船。8月2日上午,除李汉俊、陈公博外,留在上海的代表均乘火车到嘉兴。11点左右正式开会。开会的船称“丝网船”也叫“画舫”,长16米、宽3米。内设前舱、中舱、后舱,会议在中舱举行。代表们将麻将牌倒在桌上以作掩护,王会悟在舱头望风。中午1时左右通过了党的纲领和关于工作计划的决议。确立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会议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张国焘、李达当选为中央局成员,陈独秀为书记。
中共一大的胜利召开,党的纲领和中央领导机构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个革命的火种在沉沉黑夜中点燃起来,它给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从此我党开始了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奋斗历程。
1922年7月16日—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12人,代表全国195名党员,会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出党的最高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民主革命纲领正式制定。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开始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具有代表性的有香港海员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等。1923年2月4日爆发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使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达到顶点。2月7日,帝国主义联合血腥镇压,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林祥谦,法律顾问、共产党员施洋先后被杀害,历史上称“二七惨案”。此后,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4、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兴起
1923年6月12—20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代表30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大会正确估计了孙中山和国民党的革命立场,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三大以后,国共合作的步伐大大加快。为什么要合作。一是敌人强大,革命力量弱小,需要建成统一战线;二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是当时革命的旗帜,在人民中有广泛影响。所以国共合作无论对大革命,对共产党,对国民党,都有极大好处。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在几经挫折后也认识到革命要成功,必须真诚欢迎共产党、欢迎苏联援助中国革命,并聘苏联代表鲍罗廷为政治顾问。在苏联的帮助和国共双方的共同努力下,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孙中山主持在广州召开。165名代表中有共产党员20名。李大钊为主席团成员,大会选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等十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大会通过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把旧三民主义变为新三民主义,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国共合作实现后,以广州为中心,汇集了全国的革命力量,很快开创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似滚滚洪流席卷中国大地,人们通常称它为“大革命”或“国民革命”。
国共合作促进了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1924年7日起,在广州开办了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由共产党员澎湃、毛泽东等主持,培养了一大批农民运动骨干。1924年5月,黄埔军校开学,孙中山任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中国共产党从各地选派党、团员到军校学习,第一期学员中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有65人,占总数的1/10。
1925年1月11日—22日,党的四大召开,出席代表20人,代表党员994人。大会总结了国共
合作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同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引起全国人民巨大哀痛,国共两党组织人民举行哀悼活动,广泛传播孙中山的遗嘱和革命精神。
1925年5月,上海内外棉七厂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被日本资本家枪杀,引起全国人民极大愤怒,形成全国规模罢工、罢市、罢课的运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运动过程中得到很大发展。至1925年底,党员人数增加到一万多人。期间,国共两党通力合作,经过两次东征和南征,消灭了陈炯明等地方军阀,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为北伐战争准备了可靠的后方基地。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在人民群众支持下,北伐军势如破竹。在两湖战场上,攻下汉阳、汉口、武昌,全歼吴佩孚主力。在江西战场上,歼灭了孙传芳主力,占领九江、南昌。到1926年底,国民革命军几乎控制了南部各省。北伐战争所以能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取得如此大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成果,是因为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舍身忘死作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共产党员叶挺领导的独立团,由于作战勇敢,被人们称为“铁军”。
在北伐军胜利进军的鼓舞下,工农运动空前高涨。在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广大农村到处燃起革命烈火,农民建立自己的政权和武装,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把统治几千年的封建特权和土豪劣绅打得落花流水。在城市,工人相继罢工,上海工人发起三次武装起义。第三次武装起义周恩来担任总指挥,经过三十多个小时的战斗,占领了上海,成立临时政府,起义取得了胜利。
但就在这时,蒋介石的反共面目公开暴露出来,之前他曾策划了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向共产党人发难夺权。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北伐军开进市区,蒋介石更加快了勾结帝国主义,实行反共的步伐,最后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惨遭杀害,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
失败的原因,客观上,一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联合的力量比革命阵营力量大得多。二是国民党右派叛变,向共产党及其工农群众发起突然袭击。主观上,是作为党的主要领导陈独秀等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对蒋介石一味妥协退让。
这次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通过这场大革命,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政治影响迅速扩大,党的组织得到很大发展。千百万群众开始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军队,为党领导人民把革命斗争推向新的阶段准备了条件。
二、在土地革命中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建立自己的武装和革命根据地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据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到了 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多人。在极具险恶的情况下,一些不坚定分子离开了党的队伍,党员人数减少到一万人,工农运动走向低谷。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被征服,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又继续战斗。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北伐军二万多人,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会议彻底清算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巨大贡献。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于9月9日发动了著名的秋收起义。在进攻长沙受挫后,当机立断,决定到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之地。途中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将党的支部建立在连上。10月7日,毛泽东率部队到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2月11日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又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此外党还领导发动海陆丰、琼崖等武装起义,总数达近百次。但起义大多很快失败。它们的失败证明:在中国的情况下,以“城市为中心”,企图通过城市武装暴动或攻占大城市来夺取革命胜利是行不通的。革命要胜利,必须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伟大贡献。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部分南昌起义部队上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会师,成立了工农红军第四军。12月,彭德怀率部与毛泽东会师,红军力量进一步扩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得到巩固发展。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和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等方面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各地起义部队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树立了榜样,并且在革命者的心中燃起新的希望。
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革命斗争路线和任务,在莫斯科召开六大。六大后党的组织有了较大发展,至1930年党员人数达10万多人。
红军和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非常震惊,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集中重兵向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反革命“围剿”。广大红军指战员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实行“诱敌深入”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先后粉碎了国民党三次“围剿”,根据地进一步扩大,形成了拥有21座县城,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居民达250万的中央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举行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被选为主席。
但是,中国革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当革命形势开始好转之时,党内先后出现了李立三和王明两次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的领导,在他们进行的所谓肃反斗争中,使大批红军领导干部和战士遭到杀害。毛泽东也被撤消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最后导致了第五次红军反围剿的失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丧失。
3、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由原来的九万锐减到三万,在严酷的事实面前,党和红军内部对错误领导不满情绪日增。1935年1月,红军攻克遵义并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著名的遵义会议。会议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并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采取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随后又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并粉碎了张国焘的分裂行为,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实现了战略大转移。接着,红
四、红二方面军共同北上,在1936年10月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宁等地会师,胜利地结束了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心,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红军到达陕北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统治者的不抵抗主义,民族危机日益加深。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1936年9月党中央又提出了逼蒋抗日的总方针。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中共中央以民族利益大局为重,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派周恩来去西安,协同张学良、杨虎城迫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等六项承诺,使内战停止下来。1937年1月,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迁驻延安。此后延安成为指引中国革命方向、照耀中华民族前程的红星。
三、在抗日战争烽火中发展壮大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挑起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日开始。抗战时期,既是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
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大旗,在事变第二天就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侵略”。并派周恩来再次上庐山与国民党谈判。8月,国共两党达成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等协议。任命朱德为八路军总指挥。不久,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这对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有重大意义。
中国的抗日战争怎样才能走向胜利?抗战一开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条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对日作战,实行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但蒋介石害怕群众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危及自己的统治地位,拒绝全面抗战路线,采取片面抗战,甚至企图借日本侵略者之手削弱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
尽管如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仍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全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旗帜。
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迅速开赴前线,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先后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进行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战和百团大战。尤其是平型关战役,八路军一一五师歼敌1000余人,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提高了八路军的威望。新四军开赴华中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后,也先后建立了皖苏、苏北等多个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成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流砥柱。党和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战争烽火中不断发展壮大。
期间,毛泽东为了回击一些人散布的抗日“亡国论”和“速胜论”等错误观点,发表了《论持久战》的演讲。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胜利必定属于中国的,为争取 抗战胜利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同时为了反击国民党大肆鼓吹的“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等反共谬论,阐明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及其前途的全部见解。毛泽东又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指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进行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其领导权必须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新民主主义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而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毛泽东创立的这一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他抗战时期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召开
为了进一步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加强党的自身建设。1942年2月开始,中共中央在延安开展了整风运动。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的演讲。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的主要任务。在整风运动中我党始终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达到提高认识,团结同志的目的。通过整风最终形成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使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和团结。整风运动是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七大胜利召开奠定了基础。
1945年4月,在德国法西斯面临彻底覆灭,中国抗战接近胜利的前夕,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4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党员。会上毛泽东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制定了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七大的历史性贡献是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七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这是中国革命独创性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七大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一次及其重要的代表大会。会议以后,全党紧密团结在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夺取抗战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奋斗。
四、夺取民主革命的全国胜利
1、重庆谈判和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仍然面临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严重斗争。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力图通过和平的途径来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民主主义中国,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妄图在中国维持他们的独裁反动统治。为了争取经过和平道路来建设一个新中国,1945年8月,毛泽东和周恩来、王若飞一起前往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经过43天的艰苦而复杂的谈判,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但蒋介石仍然顽固坚持独裁和内战政策,于1946年6月发动了全面内战。面对国民党军队气势汹汹的进攻,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领导解放区军民沉着应战,头8个月就歼敌71万余人。次后又挫败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等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伟大的战略决战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12万人强渡黄河,发起了鲁西南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至1948年,敌我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发展到280万,国民党军队减少到365万。接着人民解放军发起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敌154万,摧毁了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分三路强渡长江。4月23日攻占南京,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为了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解放军指挥员牺牲26万多人,负伤104万。,涌现了董存瑞、刘胡兰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人物。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议确定了革命胜利后新民主主义建设的蓝图,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实现战略转移问题。全会特别提醒全党,在革命胜利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会议结束后,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至北平。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取得胜利。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取得的,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新纪元。
五、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1、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全面展开
建国初期,国家面临严重的困难,军事上,国民党残余势力负隅顽抗;经济上,千疮百孔,十分落后;国际上,美国拒绝承认并阻止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肃清国民党残余军队、建立各级人民政权、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进行农村土地改革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斗争。经过三年的努力,国民经济获得全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为国家从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 随着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任务迫切地提到党和国家的面前。1953年6月,党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这个过渡时期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并举的路线。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以宪法的形式,把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使之成为团结和动员全国人民共同为建设一个伟大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的新的纲领。
1953年起,国家开始执行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当时,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毛泽东有一段形象的描述:他说“现在我国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选择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是正确的。到1957年底,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现代工业骨干企业,一个个建立起来,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一五”期间,工业建设和生产的成就远远超过旧中国的一百年。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大力向前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这是中国社会在二十世纪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六、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党的八大以及“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很落后。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这是党面临的又一全新课题。
1956年4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确定的基本方针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同时提出了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956年9月,党的八大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026人,代表全国1073万党员。大会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我国无产阶级同资本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因此,全党要集中力量去发展生产力,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展开探索。
但这种探索过程,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由于想急于求成,1958年我国大地上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瞎指导、浮夸风,使农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了党在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此后党又在调整改革、战胜困难中进一步探索。
总之,从1956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十年,是党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十年。其间虽然遭受严重挫折,但仍取得了很大成就。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64年10月,还成功爆炸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为后来的改革开放的起步,打下了物质基础。
2、十年“文化大革命”内乱
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一场给党和人民造成巨大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
毛泽东发动这场文化大革命的出发点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当时他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只有公开、全面、由下而上的发动群众,才能把所谓的“走资派篡夺了的权力”夺回来。1966年8月,毛泽东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第一张大字报》。于是,红卫兵运动疯狂发展,大放、大鸣、大字板、大串联,斗学术权威,斗走资派,破“四旧”,即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使无数文化典籍和大量国家文物被烧毁破坏,许多知识分子和干部被批斗、打倒,学校停课,部分工厂停工,武斗不断,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1970年9月,林彪策划谋害毛泽东主席的反革命政变失败,仓皇出逃,在蒙古温都汗机毁人亡,客观上宣告“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败。党的十大以后,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在中央政治局内结成“四人帮”,并把矛头指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向中央夺权,但受到毛主席批评,他们的阴谋没有得逞。
1976年1月8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
一、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逝世,在人民群众中引起巨大悲痛。“四人帮”千方百计压制人民的悼念运动。他们的倒行逆施,使群众的悲痛心情转化为强烈的反抗运动。4月4日清明节这一天,200多万京内外群众聚集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慷慨陈词,怒斥“四人帮”迫害周恩来。可是百万群众的这一革命行动,被“四人帮”定为反革命事件,压了下去。9月9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毛泽东逝世,“四人帮”加紧了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步伐。在这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10月6日,党中央对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隔离审查,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从而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十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毛泽东同志负有主要责任。但从他一生看,他不愧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伟大的历史转折
粉碎了四人帮,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各地一连数日举行集合游行,载歌载舞欢庆。
但由于长期受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影响和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要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指示,我们都要始终不渝的遵循)束缚,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年间,党和国家的工作虽然有所前进,但仍困难重重。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重大转变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2、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邓小平理论的最后形成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开幕词中,邓小平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十二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农村,城市,教育,科技体制改革均取得巨大成就。1987年10—11月,党召开十三大,大会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党和国家发展又处于一个紧急关头。在此关键时刻,邓小平于1992年1—2月巡视南方,发表重要谈话,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提出了‘发展就是硬道理’的观点。邓小平南方谈话,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为开好党的十四大作了准备。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江泽民作了报告。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写入党章,邓小平理论最后形成。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在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被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与时俱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一系列新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思想反映了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它正指引着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同学们,以上我党八十多年的光辉历程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武装起来的党;是一个富有革命创造精神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谋利益并作出最大牺牲的党;是一个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经得起考验、任何敌人和困难压不倒、摧不垮的党;是一个与时俱进,站在时代前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十分光荣的。希望大家不断努力,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人民的幸福、国家的繁荣富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第四篇:了解党的历史
了解党的历史,加强自身修养
几周的党课学习活动虽然已经落下帷幕,但是学到的知识让我获益匪浅,受用一生。以下是自己的对于党课学习后的一些感想: 自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为始,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九十一年的风雨路程,谁能够想到一个只有五十几个成员的团体,日后将会为破败衰落、任人欺凌的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中华人民的腰杆硬起来了,使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
党的历史是一部流血不流泪的历史,是一部积极进取、攻坚克难的鸿篇巨著。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民情促进了中国新兴的知识分子积极寻求治国良策,他们向封建思想文化猛烈开战,使西方社会新思潮涌入中国的大门。而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这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李大钊先生曾称这次胜利是“庶民的胜利”,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作为最进步的思想在中国日益广泛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成熟了,一大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中国先进积极分子积极酝酿“组织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终于创立并积极投身大革命的洪流,中国共产党从此登上革命舞台,领导人民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而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解决战后一穷二白,民众食不果腹的现状成为了重中之重;“十年浩劫”之后,怎样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的问题摆在共产党人的面前;而现如今,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均衡社会财富等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出现。而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个基本的认识: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与发达国家还具有一定得差距。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执政党,我们应该要看到他的努力。在每一次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总能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度过难关。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善于去寻找那些共产党人身上的光芒去帮助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
大学生是祖国重点培养的对象,我们应该时刻感恩祖国的关怀,心系祖国,情系人民。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我们应该牢记历史,“遗忘历史就等于背叛”,同时也是一部不屈不挠、反对外来侵略和封建压迫的抗争史。我们要通过对党史、党情的认识与了解,努力改造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继承和弘扬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要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若金发砺,若陶在钧,进德修业,光辉日新”。以自己所学的文化知识,尽己所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描绘更好的明天。
第五篇:了解历史导读课
“了解历史”导读课
【教学目标】
1、以《中华上下五千年》为例,激发学生读历史书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这本书的内容梗概及作者,并知道同一种书有不同的版本。
2、通过自读,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3、指导学生归纳 “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基本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4、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对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6、推荐阅读历史性书籍《中国历史故事》、《明朝那些事儿》等历史性书籍。
【教学重点】激发阅读历史故事书的兴趣,让学生在“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过程中体会与享受读书的快乐。
【教学难点】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同学们你们爱读书吗?谁来说说你最喜欢读哪些书?(在学生发言时与学生交流,从而感受读书是要经过选择的)(师板书:阅读要有选择)
2、同学们的阅读面可真广,正是这些书籍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智慧,今天老师就为大家推荐一本经典书籍《中华上下五千年》。
二、初步了解书籍。
1、这样一本好书,相信有不少同学已对它有了一些了解,能说给大家听听吗?(学生介绍自己对书籍的了解时,教师穿插讲解本书的作者、书中记录的朝代、版本、目录)
2、小结: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我们看到祖国的历史是多么的悠久,祖国的文化是多么的灿烂。
三、指导读好书中的一个小故事。
(一)同读一个故事,分享读书方法。
1、这么多的历史故事,串成了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还有更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都汇聚在这本书里。同学们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来打开书一看究竟了。
2、正如卖考莱说的:“把一页书好好地消化,胜过匆忙地阅读一本书。”
推荐一个故事《屈原沉江》,(板书:读书要讲方法)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读这个故事呢?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读书方法。(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方法。)
3、教师总结读好一个故事的读书方法:
4、现在我们就来运用这些读书方法来阅读这个故事吧,可以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读书心得,看看从中能有哪些收获。
5、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读懂这篇文章:
(1)文章讲了谁?讲了什么事?(2)积累了哪些好词好句?
(3)你掌握了那些历史知识?(4)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启发?
(二)学生自主阅读。
1、古人云“读史可以明志”,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天空,在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里,了解历史,拓展见识。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故事,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自主阅读。(生自读,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读书活动,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2、汇报交流,学生结合所做的积累卡汇报读书所得。
四、拓展全书阅读
1、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读好一个故事的阅读方法,但要想读好整本书,这些方法还是有些欠缺的,针对整本书的阅读,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2进一步引导归纳总结读好整本书的读书方法。
五、小结延伸:
1、老师希望同学们让读书成为习惯,(板书:读书要成习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潜心阅读《上下五千年》,让我们一起把书里蕴含的故事读得更深,更精,更细。
2、推荐《中国历史故事》、《明朝那些事儿》等历史性书籍。
3、我希望同学们能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在读中悟理,读中增知。最后让我们共勉一句:课内得法,课外活用。(板书)
4、最后送给大家一首小诗,希望同学们爱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