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寻历史轨迹了解企业文化
探寻历史轨迹了解企业文化
—记贸易物流专业组社会实践活动
2011年4月27日,贸易物流专业组10年级六个班级在专业组长胡娜老师、德育室赵建业警官、专业组办公室余明光老师及各位班主任的带领下前往嘉定进行企业考察学习。
考察的第一站是位于国际汽车城的汽车博物馆。它是中国首个专业汽车博物馆,展示了汽车诞生以来的近70辆经典车型,时间跨度逾百年,同学们纷纷表示了对汽车行业迅猛发展的感慨,尤其体会到了汽车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考察的第二站是位于嘉定工业区的养乐多工厂。它是日本Yakult集团在全球38个工厂中设备最先进的工厂。同学们先观看了妙趣横生的宣传片,参与了有奖提问环节,不少同学领到了奖品——养乐多挂件。接着,同学们还参观了养乐多工厂的生产车间,沿着走廊,隔着玻璃,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瓶又一瓶的养乐多是怎样制成的:培养菌种,进入调和罐,制作瓶子,流水线灌装,包装,最后送入冷藏室。同学们认为来到养乐多工厂参观不仅仅是普通的企业认知,更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肠道健康之旅”,让大家普及了肠道和益生菌知识,提升了健康理念。参观结束后,工作人员还送给同学们每人一瓶养乐多,真是不虚此行啊!
第二篇:历史的轨迹
《历史的轨迹》读后感
我前几天看完了《历史的轨迹》这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新中国建立年来,历经的苦寒和风霜。这就像那梅花呀,在风欺雪压面前,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 肯低头折节。该书正确的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他代表了中国阶级力量最强大 的利益。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 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 “千磨万韧还坚劲” 选择了,“粉 身碎骨全不怕”。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狮。气势雄伟,被称为历史长龙的万里长城;古朴典雅,优美如画的苏州园林; 银装素裹,云气缭绕的巍峨泰山。它们让我知道,它们能成为世界历史文化的遗 产,却绝不仅仅是因为我所能看到的美景,更多的却应该是岁月流逝后,历史在 那里留下的颇有独特韵味的沉淀,因为我知道是历史选择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 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 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 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不是每道风景都是珍贵的文化,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着悠久的文化,一种有 着生命力的文化,是历史粹取的结晶,是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顽强的精神的结晶,无穷的力量感动着历史,让历史的选择成为悠久。漫长的文化历史中,太多太 多的奇迹被中国所创造,甚至成为绝响,但也有太多本不该被散化的而被散化为 烟尘,我们文明的精髓,我们人民的劳动成果,却被英法联军一把火毁去,我们 的“万园之园”就这样随风而去,它是被历史所淘汰了吗?中国文明犹如一座大 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 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而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 出的生机与绿意。历史选择了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 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淀都是千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 啸仍是当初的潇洒,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 现出绿色的能力。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你如此浩瀚。历史选择了你,我的中国,永远的中国共产党。
凹印事业部 周敏 2011 年 4 月 29 日
第三篇:了解企业文化
了解企业文化
了解企业发展动向.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是员工创新的首要前 提。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其备可行性创惫的提出而要长时间的经验积 淀。因此.耍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创新型员工.就要在工作实践的切磋 琢脚过程中。及时发现问肠.提出合理化解决办法,并且予以总结.以更好地指导自己。故很难期待一个职场新人提出娜地有声的见解,公司的发展和辉煌更多的是倚仗粉经验丰,的老员工。
当然老马识途是对自然经验的观察和归纳.但未必是老员工就具 备了创新的素质。虽然老员工在企业中工作多年,但并不惫味毯他对 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就一定非常熟知.更不用说企业的经营战 略和发展规划。由于企业的外界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企业的战略 及规划也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果老员工不及时地了解这些变 化的信息.那么他就会慢慢地落后于公司的发展。
因此.如果一个员工想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断的 话.首先应该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企业.弄清楚自己的企业播要的是什 么.需要什么样的创新.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对未来的规划。当你 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你的创新性的建议和想象力才能有的放矢。而 且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为企业的成功出力,甚至可以为你自己赚 取想象不到的发展契机。
福建一家热电厂为了减员增效辞退了很多员工.其中包括工作勤 勤恳恳半旅子的老康。老康上有老下有小,下岗对他来说无疑是“屋 漏偏透连阴雨.。但老康与其他员工不同.他是一个爱琢磨的人.在 厂里原本也是技术骨干。早在下岗之前.他就发现热电厂发电过程中 产生成吨成吨的煤灰废料,堆在厂里,为了处理掉它们厂里要花钱成 车地往外运。
老康心想这垃圾就是放错地方的财言.便动起了煤灰的主愈。变废为宝靠的是科技.于是老康拿着煤灰样品四处找专家鉴定.终于 与一家生产砖机的技术部取褥了联系.他们正浦要这样的工业康料.将其粉碎之后通过调配、贴结等办法来加工“复合砖.。于是老康旅 着厂里的关系,花了极少的钱.在别人为下岗而痛哭流涕时.用“垃 圾,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机遇无所不在.围绕在你周围到处都是点 子。与其挖空心思在外面找机遇.不如安下心来从自己身边的“一亩 三分地’出发.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找到.佳的解决办法。
而一家优秀的企业,则会尽可能地让自己的管理透明、迅速、有 效.让部门与部门之间合作无间.让员工了解企业动态,上下一齐 努力。
比利时某工厂的生产经理希扭改进部门间的通信工作.投资 5000美元为18名雇员添兰了步话机.以使仓库工人可以和发货等部 门直接联系.也可以让实验室主任直接呼叫生产一线的人员。不料.有两个工人使用的步话机出现了问题.从这两台步话机中能够听到各 部门间的对话。
该经理得知这一情况后.并没有贵成有关人员去修理这两台步话
机.而是将所有的步话机都t到生产厂家退换.换成系统功能更为低 档的步话机.以便让每个人都能够听到别人的谈话。他这样做用惫何 在呢?原来,那两个工人由干听到了各部门间的对话.知道了很多起 初并不了解的.情.并对其他部门存在的问顺提出了许多有效的解决 办法。
这一事例说明了.要想员工对企业发展提出更有建设性的创新意 见,首先要让员工更有效地了解企业的问题.员工有粉企业所不知道 的创断激情和创新智慈。因此.让每个员工都了解企业.就成了推进 企业创新、加速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反的.如果不了解企业的文化.就不能深入地理解整个企业 的运作模式.一旦在工作中犯到公司不能容忍的错误,不要说是新员 工.即使是劳苦功高的老员工也不能幸免。(http://)
第四篇:历史的轨迹读后感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读后感
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经
济依然快速增长,这一系列重大成就和标志性事件,无不昭示着中国共产党执政
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运昌盛,繁荣富强,以致使 “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
国经验”、“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等等成了国内外学者、经济学家热门研究的话题。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围绕国内外读者关注的13个重大
党史问题,以平易通俗的语言、丰富生动的故事,从历史的角度做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为
何能屡创奇迹?个人认为体现在创新二字上。
在革命方式选择上,中国共产党突破了共产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选择,按照中国国情创造了农民为主力军的农村根据地斗争,引导中国实现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胜利;在政党制度上,它既不同于苏联等国实行的一党制,也不同于欧美
等国家实行的两党制或多党制,而是采用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在经
济体制的方面,集合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精华,探索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将市场经济有效的同社会主义进行结合;在对待香港、澳门的回归问题上,又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绝妙构想……正如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
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
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只有不断的创新,不断践行,才能产生新思维,实
现新跨越、新突破。
我认为工作也是一样,如何将工作做好,做的更加出色,同样必须践行创新
思维。只有不断创新,给工作添加新的元素,才能始终保持兴奋的状态,保持对
工作的新鲜感;只有不断创新,践行新想法、新思路,才能解放思想,破除思维
束缚,更好的指导工作。
第五篇:晏筱梅:探寻氐羌族的历史轨迹——读《氐羌源流史》
世纪之交,何光岳先生的新作《氐羌源流史》由江西 教育 出版社推出。这是何先生《中华民族源流史》系列著作中的又一项重要骨干工程。它的问世,是何先生几十年艰苦耕耘的重大收获。
这是一部关于氐羌族源流 研究 的开拓性学术专著。
首先,它填补了空白,第一次梳理出氐羌源流的基本脉胳。
羌族是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民族群体,它们最早在甘青之交的黄河上游及渭水上游一带繁衍生息。后来它们向四方迁徙,与周围的土著民族融合,逐渐形成新的族群。其中有一支向东迁首先进入文明 社会,形成炎帝族和黄帝族;一支向西南迁移,后来形成了吐蕃、苏毗、羊同及域外诸羌;还有一支则仍留居发祥地——甘青高原,由于 自然 条件艰苦,这一支 发展 缓慢,从而形成诸羌。氐族是以繁殖培育新羊种而得名的古老民族。它先在今河北北部的太行山麓同早已分布于此的戎、北狄、东夷、东胡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氐族族群,又向西南迁徙至甘南地区,与羌族杂居,互相融合,到汉魏时期形成了氐族。
由于氐族与汉族长期杂居,深受汉文化的 影响,过着农耕定居的生活,经济 较为发达,文明程度也比其他少数民族要高。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氐族加入了“五胡乱华”的行列,先后建立了前秦、仇池、后凉等国。到唐代,氐族几乎都融人汉族。属于氐人系统的人、白人则向西南迁人川西、滇北、滇中。因此,氐羌族是一群人数众多,迁徙分布范围广,影响深远的古老民族,是构成中华民族的重要骨干。氐羌族源远流长,列国分支和氐族繁多复杂,延续时间久远,要对氐羌族源流、分支、列国、诸姓氐的分布和迁徙作一纵向梳理,这绝非易事。何先生以数十年之积累,数十万里之调查访求,在艰苦的条件下撰成《氐羌源流史》,第一次全面系统论述了氐羌族的源流、迁徙、分布、流变等过程,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有关氐羌族史,历朝留下的史料十分稀少,且分散零碎,难以搜寻。时至今日,关于氐羌族的论著仅限于氐、羌、藏、彝及西南各民族的专史,如马长寿的《氐与羌》,任乃强的《羌族源流初探》,李绍明、冉光荣、周锡银的《羌族史》,方国瑜的《彝族史》,杨铭的《氐族史》等,这些专著无疑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何先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几十年如一日,遍搜有关氐羌民族史的资料,正如,前言中所言,“不论零篇残简、寸楮半牍,凡涉及 历史 学、地 理学、民族学、古文字学、考古学、民俗学、地名学、天文学、动植物学及古农史等方面资料,都加以搜集、推敲、精选”。又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以近50万字的篇幅向我们展现了氐羌族及其后裔迁徙、演变的历史画卷。
《氐羌源流史》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共33章148节,将氐族、羌族、戎族的各分支全部列出,所记述的部族或方国十分广泛。它研究了北戎、犬戎、鬼方戎、允姓之戎、等几十个亲族支系的来源和演变,搜集之完备,论述源流之长,研究视野之广阔,探寻其分布范围之辽阔,都是空前的。
破除陈言,创立新说,是本书的第三个显著特征。《氐羌源流史》是一部承上启下的新论新著,何先生在继承和 总结 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又不步他人后尘,提出了许多可贵的一家之说。例如:关于党项族族称的解释,中外学者说法不一,王静如疑“党”即上古音“羌”之讹,加“ut”为其复数,故汉族称之为党项。
日本学者对“党项”也有不同的解释,寺田婉雅解释党项为“广大草原”,青木文教认为党项即是“野蛮人的原野”,冈崎精郎以党项自称“弥药”有“黑色的党项”之意。何先生经过缜密的考证,指出:
王静如与三位日本学者均以藏语解释党项一词,显然有异,古藏语与党项语迥然不同。党项即为宕昌之转音,且居地相同,都分布在甘肃南部岷、洮一带,宕昌灭而党项兴,其间也有相继的痕迹。且昌与康为一音之转,藏语康为“房”之意,党项一词为“石屋”、“石雕(房)”之意,与今川甘青交界之羌族居碉房、碉楼相似。这是何先生第一次从独特的角度诠释党项族族称的含义,这种独特的解释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