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物保护与城市旅游和谐发展轨迹探寻

时间:2019-05-14 20:55: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绍兴文物保护与城市旅游和谐发展轨迹探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绍兴文物保护与城市旅游和谐发展轨迹探寻》。

第一篇:绍兴文物保护与城市旅游和谐发展轨迹探寻

绍兴文物保护与城市旅游和谐发展轨迹探寻

宣传中

内容提要:绍兴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依托,通过资源整合、产品打造、品牌培育,实现了文物保护与城市旅游的和谐发展,走出了从资源到产品、从产品到品牌;从故居到故里、从景点到景区;从观光游览到休闲度假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的成功路子。关键词:资源品牌故里 城市旅游

绍兴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4000多年的文化积淀和近2500年的建城历史,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为绍兴文化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上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有机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关系,使文物工作与旅游经济相互支持、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文物保护和城市旅游和谐发展的独特道路,并正在沿着这条轨迹前行。

一、从资源到产品、从产品到品牌

以文物为重点的历史文化资源奠定绍兴旅游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我国现有101座历史文化名城,大致分成6种类型,而绍兴包含了古都、水乡风光和传统建筑风貌3种文化类型。从时间分布看,绍兴自夏以来直至清末的各个朝代都有着相应的文化遗存,从舜禹遗迹、越国古址、秦汉碑刻、唐宋摩崖到明清故居可谓应有尽有,宛如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从类别看,包括了古遗址、古墓葬、石刻;古建筑、古典园林、名人故居,以及近现代重要史迹,尤其以名人故居为主的地上文物众多。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7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9处,省级54处,县(市)级208处。馆藏各类文物3.5万余件。从风貌看,城内幽深的台门,狭长的弄堂,潺流的小河,景古、街古、城古的古城风韵处处可见。由此形成的“三乌文化”、“酒文化”、“桥文化”、“兰文化”、“石文化”、“戏曲文化”、“名士文化”、“宗教文化”等绍兴地域文化个性清晰。

历史文化遗产在绍兴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中逐渐为世人所知。自改革开放以来,绍兴旅游业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这一时期以“参观学习”为主,绍兴的人文景观成为国内游客接受教育和参观学习的重要阵地,绍兴因此成为国内最著名的旅游城市;第二阶段为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末期,这一时期以观光游览为主,绍兴以其众多的旅游景点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深受国内外游客的欢迎,绍兴也因此成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第三阶段为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以来,我国旅游业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休闲度假趋势,游客对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的需求出现了多元化,体验、感受、参与以及与休闲度假相结合,逐渐成为旅游活动的时尚和主流。绍兴旅游也顺势而动,从古巷深处的酒旗风,到老台门里的饭菜香,从环城河上的浆声橹影,到夜排挡中的灯火市声,处处弹奏着休闲感受的动人乐章。三十年来,绍兴的不少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名人故居和风景名胜因为旅游的开发和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效益,许多文物古迹也伴随着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在合理利用中闻名全国,走向世界。

通过资源整合、产品打造、品牌培育,绍兴旅游品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中国兰亭书法节、鲁迅文化艺术节、中国水城旅游节、东湖乌篷船风情节为重点的节会品牌,享誉海内外。如一年一度的中国兰亭书法节,已经举办了21届,历久弥新,每年的书法节都有创意。去年的兰亭雅集诗书大会,云集当代中国最著名的42位诗人及书法家,再造1651年前的曲水流觞、文人雅集之盛况;今年的书法节,由王羲之的后裔广发“英雄帖”邀集中国历代书法名家后裔聚会兰亭,发表了关于弘扬先贤书法精神的《兰亭宣言》,推出了汇集 117

今人和晋人两次曲水流觞雅集成果的《兰亭诗书集》。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活动,兰亭书法节已经成为扩大城市旅游影响力的一个知名品牌。以“文豪诞生地鲁迅故里、书法圣地兰亭、水石盆景东湖、爱情名园沈园”为重点的景区品牌影响深远,通过内涵挖掘打造的“三味早读”、“仿晋曲水流觞”“十八缸习字”、“坐乌篷、品黄酒、看社戏”、“坐三轮、游古城、访名居”等动态活动品牌,深受游客欢迎。

以寻踪鲁迅文化为特色的鲁迅故里修学游,以体现书法艺术为特色的兰亭书法朝圣游,以体现山水文化为特色的东湖乌篷风情游,以体现名士文化为特色的名人故居文化游,以挖掘古越文化为特色的古越文化寻踪游,以解读中小学语文课本中与绍兴相关课文为特色的跟着课本游绍兴等修学游品牌,满足了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得到广大旅游界同行的认同。

二、从故居到故里、从景点到景区

文物史迹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利用文物优势,发展旅游产业,然后哺育整个文物保护事业,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绍兴走出了一条文物史迹、风景名胜及周边环境保护与利用的成功路子。从1999年至2005年的六年间,我们投资5亿多元,全面修复了周恩来祖居、蔡元培故居、鲁迅祖居、大通学堂、秋瑾故居、范文澜故居、古越藏书楼等各级文保单位,实施了鲁迅故里保护一期工程、兰亭保护一期工程、沈园三期工程、周恩来祖居环境改造工程、秋瑾故居保护整治工程、东湖绕门山休闲工程,在加强对文物史迹、风景名胜保护的同时,大大改变了绍兴人文景观景点散、小、浅的格局,实现了从故居到故里、从景点到景区的提升。特别是鲁迅故里保护项目的成功实施,使长期困扰绍兴旅游业发展的“满天星斗,独缺月亮”局面得到了显著改变。

鲁迅故里是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生活过的故土,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迅故居(包括鲁迅祖居、百草园、三味书屋),有寿家台门、陈家台门、朱家台门、邹家花园、长庆寺等5处绍兴市级文保单位(点),以及大量与鲁迅文化和绍兴传统文化有关的历史文化遗存,如:都昌坊口、咸亨酒店、土谷祠、塔子桥、街亭、恒济当铺等。周边还保存着一批相当规模并传承了丰富历史信息的传统民居台门建筑。街区因伟人鲁迅而声名显赫,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广大青少年和文化人对大文豪的“朝圣”之地。但随着城市的发展,鲁迅家门口的都昌坊、秋观弟,路面已拓宽到25米,昔日屋檐相对、隔窗相望的石街,变成了单面建筑的交通干线;鲁迅出生的周家新台门的主轴线改建成了具有绍兴标志性的现代建筑——鲁迅纪念馆,市委党校、百草园公寓等钢筋混凝土楼房替代了那些让人抚今追昔的老屋,在建筑尺度和风貌上与街区的历史氛围不相协调。居民的乱搭乱建现象严重,部分老屋年久失修,严重影响了街区历史风貌的协调,街区已无法与鲁迅笔下的风土人情和江南水乡绍兴古城相联系。我们认为,保护名人故居,不仅要保护故居本身,更重要的是保护名人生活的真实环境。

2002年6月,鲁迅故里保护工程开始启动,规划面积51.57公顷。通过采用保护、改善、保留、整饬、拆除、重建、移建、新建等八种保护与整治模式,全面实施鲁迅故里保护工程。2003年9月一期核心保护工程竣工并对外开放。原汁原味的文物保护,古朴厚重的步行街道,老房子新空间的鲁迅纪念馆的移建,传统风格的民居维修,风貌协调的街区氛围,受到各方好评,被评为绍兴市区92年以来的十大明星建筑。“从故居到故里,从景点到景区”的保护利用模式引起国内外旅游、城建和文物等方面专家的广泛关注,被专家和领导称之为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经典之作。在2003年、2004年分别举行的全国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论坛和联谊会上,被称为中国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的“绍兴模式”。旅游界同仁评价,鲁迅故里已成为目前绍兴旅游的集散中心,成为全国发展文化旅游的一个典范。

鲁迅故里的成功,启示我们:文物资源乃至历史遗产只有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身的价值和效用才能显现;同时,旅游也应该是文物持续存在的最大收益者,用旅游收益

促进文物保护,是旅游资源本身的再投入,符合旅游发展的自身规律。

三、从观光游览到休闲度假、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标志着旅游将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小康生活的基本内容,成为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方式。但是,富起来的游客更多地愿意去有自然野趣、休闲活动的目的地旅游,休闲、度假、参与、感受、体验型的旅游持续升温,并向纵深发展。在绍兴,保护城市遗产,发展城市旅游,已经成为业态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此,我们将进一步坚定产业信心,沿着从资源到产品、从产品到品牌、从品牌到产业、从故居到故里、从景点到景区的发展轨迹,以城市整体为旅游板块,保护利用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历史街区、历史环境、历史建筑物,有机整合旅游资源及产业要素,努力实现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的历史性跨越。

1.保护水城格局,发展水上旅游,感受“同样的水乡,不一样的绍兴”。

绍兴是一座漂在水上的城市。水是绍兴旅游的灵魂。了解绍兴的人,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字,一是“古”,二是“水”,对古城的小桥、流水、人家赞不绝口,对以河流为骨架、街坊临河、宅第傍水的水城格局记忆犹新。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社会各界对保护与利用这一颇具特色的水上旅游资源呼声强烈。对此,建议以七大片历史街区为重点,对城内“一河一路、一河两路、有河无路”的传统河、路、桥格局进行保护改造,实施清水工程,改善两岸设施,协调环境风貌,精心组织、强势运作水城旅游。一是开辟“舟游绍兴”线路。以水上“的士”乌篷船为载体,以七大片历史街区为重点,整合推出流转市区的水上短途旅游和街区休闲旅游、景区观光旅游,向游客展示“一河一路、一河两路、有河无路”的传统水乡风光,让游客感受水中乌篷、水上石桥、水边戏台,以及小桥、流水、人家的浓浓水乡风情。二是设计“醉在绍兴”休闲娱乐项目。注重“亲水性”,突出“娱乐性”,推出画舫式水上餐厅、娱乐性水榭社戏、传统型民居旅馆,开办历史街区沿河茶室、酒楼、黄酒馆、戏曲馆、特色小吃馆、传统工艺展示馆、旅游纪念品购物商店等,打造具有绍兴特色的夜间娱乐休闲项目,制造卖点,放松心情,做成板块,形成气候,发展吸引眼球、留得住客的感受型旅游经济。三是串联市区人文景观。让游客停舟上岸,寻访鲁迅足迹,瞻仰总理祖居,朝拜大禹王陵,凭吊秋瑾遗迹,畅游沈园美景,使游客在亲水的同时,感受古城、古街、古景、古台门。

2.保护地域文化,展示旅游亮点,体验“台门风情、乌篷神韵、修禊雅集”。

一是寻访名人足迹,体验台门风情。名人绍兴,凡是房屋比较象样一些的都是台门,且往往聚族而居。鲁迅先生就诞生在绍兴古城都昌坊的周家台门,包括:祖居老台门、故居新台门,以及后来所购买的过桥台门。由于鲁迅先生的关系,绍兴的台门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绍兴台门的旅游看点有三:一看台门中走出的众多名人。了解他们与台门的渊源,感受他们对台门的感情,寻找他们在台门的足迹。二看台门里的绍兴传统建筑。流传至今的台门是绍兴特有的建筑,从建筑学和民俗学的角度,来审视台门构架,了解绍兴风俗。三看台门文化,看它衍生出的一系列绍兴风土人情,从台门来解读绍兴,品味绍兴,感受绍兴,体验文化和旅游完美结合的成果。

二是享受水上交通,体验乌篷神韵。水城绍兴,乌篷船是一个传统的交通工具,也是一个独特的旅游形象,更是一个迷人的文化载体。它作为绍兴“三乌文化”之一,显现出绍兴水上特有的风情,同时也为城市旅游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坐乌篷、游东湖、看社戏”、“坐乌篷、游古城、访名居”,“坐乌篷、游运河、观风情”等等,都是以乌篷船为媒介,体验集自然与文化于一体的旅游品牌线路。

三是忘情曲水流觞,体验修禊雅集。书法绍兴,人们最直接联想到的就是书法圣地兰亭。曲水流觞作为兰亭游览参观中的一项特色活动,仿照当年的形式,赋予特定的主题,感受1600多年前的修禊雅集,把黄酒和书法这两大绍兴最有影响力的品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树立好修禊雅集的品牌,可以极大地调动游客的参与热情。吸引的不光是高层次的文化人士,更多的是将其定位在广大游客之中,调动其参与积极性、增添其休闲游览性,让原本文人化的曲水流觞大众化、多样化。

3.保护古迹名胜,深化月亮工程,建设“鲁迅故里、书法兰亭、休闲东湖”。

一是打造鲁迅故里精品,推进二期、三期、四期工程。重点是实施鲁迅路步行街西段延伸工程,春波弄越文化博物馆工程;建设鲁学文化研究中心,咸亨酒店周边主题酒店、特色餐饮、休闲娱乐中心;修复东咸欢河以北恒济当铺、陈家台门、邹家台门、守安堂等文保单位(文保点)及传统民居台门建筑风貌。使鲁迅故里真正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名人故里之

一、国内历史街区保护的样板工程;成为体味鲁迅青少年时期生活意境、展示鲁迅笔下风情和解读鲁迅作品,独一无二的真实场所。

二是挖掘书法文化底蕴,启动兰亭保护整治二期工程。全面完成逸少轩、大令阁、禊贴汇、艺林馆、书法碑廊、十八缸习字廊、乐池改造等景点工程,规划建设兰亭书法度假村,发展书法文化产业,使茂林修竹、翰墨飘香的兰亭成为中国书法基地,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书法家、书法爱好者、专家、学者、中小学生、文化旅游团队乃至社会各界人士前来休闲、度假,创作、研究,书艺交流,培训和朝圣。

三是拓展水石盆景外延,实施东湖保护与发展项目。该项目总规划面积142.93公顷,计划分三期实施:第一期,为核心景区的整治扩建。主要是绕门山山体景观改造及山体以北、104国道以南越文化村和生态休闲区及景区主入口处的整治和建设。目标是打造休闲、生态和运动时尚的东湖。第二期,为景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主要是绕门山以南的东湖度假山庄和沿山时尚运动休闲设施建设。第三期为人民路以南水景园的景观房产开发建设。建成以后将成为市区最有特色的观光休闲时尚旅游胜地。

同时,围绕大禹文化,建设以大禹陵为核心的观光休闲度假区;围绕古越文化,开发以越国遗址为中心的府山越文化中心。并加强对古迹遗址背景环境的保护与管理,使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相得益彰。

4.整合旅游要素,实施品牌服务,打响“旅游到绍兴,服务找中心”。

从城市旅游的角度来说,绍兴是一个整体,而非星罗棋布的景点景区之和。为此,我们以串联“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为目的,组建了集景点展示、信息查询、导游服务、旅游购物、投诉受理、绍兴一日游等九项功能于一体的绍兴市游客中心,提出“旅游到绍兴,服务找中心”的品牌服务理念,重点有三个:一是加强对各个景区的有机整合。推出鲁迅故里、东湖、兰亭、沈园、周恩来祖居等景区景点的绍兴一日游,提供车辆免费接送和导游全程服务。即以鲁迅故里为中心,用乌篷船免费送游客到沈园,用三轮车免费送游客到名人故居,用出租车免费送游客到东湖。二是解决旅游要素分散问题。为游客代订宾馆、餐饮与旅游车辆,提供飞机票、火车票、汽车票代售业务,展示具有绍兴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介绍全市旅游景区分布情况、旅游线路指南,及时提供准确、全面的旅游信息,受理市区旅游投诉。三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市区讲解员队伍。改变讲解员只会讲解单一景区的局限,以整个城市资源作为旅游的背景环境,选拔和培养一批全程讲解员,做到“讲不完,问不倒”。

如果说,以文物为重点的城市遗产是绍兴旅游的制高点,那么,以休闲为特点的城市旅游将是绍兴旅游的新高地。只要坚持把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使文物及城市遗产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可靠基础,旅游可持续发展成为文物及城市遗产保护事业效益不竭的源泉,绍兴一定能走出一条由点到面、由分到合的文物保护与城市旅游和谐发展之路。

作者简介:宣传中,男,1959年生,浙江上虞人,绍兴市文物管理局局长,副研究馆员。

第二篇: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浅析

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浅析

摘要:文物是最宝贵的财富,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为旅游活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一方面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可以相互促进 , 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旅游开发利用同时也给文物保护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所以协调文物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并存的矛盾应当坚持有根据复原的原则,保持与文物本体相协调的环境风貌,以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战略。要以文物保护促进旅游开发, 以旅游开发带动文物保护, 走出一条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协调发展之路。

关键词:文物保护;旅游开发;相互协调;旅游开发利用

一、引言

文章针对旅游开发中涉及到的文物保护问题,提出只要我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运用科学的方法,制订科学的方案,建立一套科学的机制,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完全可以齐头并进。

二、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

2.1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是急需调和的矛盾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各历史时期、各民族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不仅极为丰富,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内容丰富的各类文物、文化遗迹,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文明的风范,也因此而成为文化旅游的热门。陕西的秦始皇陵、秦兵马俑坑、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八达岭长城、承德避暑山庄、山东曲阜的孔庙、湖南的岳阳楼、江西南昌黄鹤楼等,无一不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就广西而言,目前已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10000余处,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造像、岩画、近现代纪念建筑、代表性建筑以及少数民族文物等,其中兴安县灵渠、宁明县花山岩画、桂林石刻、靖江王府、靖江王陵、忻城县莫土司衙署、容县真武阁、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庙、武庙、周渭祠、湖南会馆、灵川县江头村及爱莲家祠、凭祥市友谊关、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永济桥、鼓楼等,都是久负盛名的旅游热点。正因为这些历史文化古迹所具有的深沉历史积淀,所产生的独特韵味及其个性和唯一性,吸引着广大的游客群体,使其与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依托文物古迹的文化旅游活动日渐兴旺,以文物为主体的景点、景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也越来越多。

不言而喻,旅游开发使大批文物的作用得以发挥,提高了文物景点、景区的知名度,增强了群众热爱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同时也拓宽了文物保护资金的

来源渠道。但是,不可否认,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的确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旅游开发的过分商业化超出了文物“合理利用”原则所能承受的范围;不规范的旅游开发行为,超出了法律框架所能允许的范围;对文物的过度使用,使文物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而破坏性的开发、建设,会给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等等。一些所谓旅游开发实质上是在对文物“竭泽而渔”,或者违反“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文物本体、附属建筑或环境大兴土木,结果“旧貌换新颜”,给文物及周边环境带来灭顶之灾,同时也给旅游带来不利的影响;或者不考虑文物的保护,而只想依托文物建设景区或者占有文物的经营权,获取经济利益,导致对文物过度开发;有的无视国家文物保护管理体制,把依法属文物行政部门管理的文物点或者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较为出名、收益好的文物点、文物保护单位划给旅游企业或公司管理,将文物管理部门扫地出门,改变文物管理体制,使文物保护处于失控状态;或者以新成立机构、企业、公司取代文物部门管理文物的职能,将国有并投入大量财、物、人力而保护好的文物转移到公司、企业,作为企业资产无偿经营,有的甚至以开发为名,将文物点和文物保护单位交由个人承包或干脆由私人开发,从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在旅游开发中,文物国有资产的价值常常被忽视,或在旅游收益中得不到应有的合理回报,或者根本无任何回报,严重影响了文物的永续性保护工作;或只注重文物的经济价值,不重视文物的保护,旅游开发规划、方案缺乏对文物本体及环境保护的投入,致使文物在开发、使用过程中无维护、维修资金,得不到及时抢修,造成文物损失;还有的旅游开发对文物的保护“越俎代庖”,无科学方案、规划,不听取或不重视文物部门的意见,以旅游规划代替或否定文物保护规划,以行政意见代替专家意见,不服从国家对文物保护管理的规定,不履行法定报批手续„„这些都是文物保护所不允许的。当然,也存在一些文物管理部门消极对待、简单堵截旅游开发,反对对文物进行合理利用的现象,显然也是不符合文物保护精神的。

上述种种情况,反映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所表现出来的现象,都是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及国家有关文物保护规定的。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导致了毁坏文物及其环境的严重后果,同时也给旅游本身造成了不良影响和经济损失。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和矛盾,在一些地方长期得不到妥善、有效的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究其原因,从管理的层面来说,是相关部门法律意识淡薄,在项目决策、旅游开发时,不深入调查研究,不经专家论证,不听取文物部门的意见,以权代法,盲目拍板,造成严重后果。从旅游方面来说,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只考虑旅游开发项目,不考虑文物及其环境保护,急功近利的因素在起作用。于投资者而言之,只求尽可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而不愿对文物保护有所

投入,因此,常出现不依法履行报批手续,强行施工,或者在旅游开发中过度经营,以致文物遭到损失。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对于因违法开发、破坏性开发而造成文物损失严重后果的决策者、当事人处罚不力,甚至不予任何处罚,以至一些违法者有恃无恐,文物保护开展困难。从文物管理部门方面来讲,存在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对合理开发认识不足,主动介入性差,工作常常显得比较被动,或者一概反对文物的利用等问题。如此种种,从整体上分析,表面上是有关各方协调不一致,而实质上则涉及到国家、部门、地方、个人和公众之间的利益冲突。回避、无视这些问题和矛盾,任由问题和矛盾存在和发展,就无法使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和谐发展。

2.2 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和谐对策

文物事业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文物保护工作是文物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益性事业。因此文物保护要坚决贯彻《文物保护法》规定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其着眼点是文物的保护、抢救。其职责主要是依法将文物、文化遗迹保护好,管理好,并创造有利于社会效益实现的环境和条件,并争取使之存在“合理利用”的条件,世代相传,持续有效地发挥文物的作用。文物保护需要按照自身固有的特点及规律运作,充分保证文物保护作为公益性事业的性质、方针、原则、任务、目的等不受影响。

旅游是经济产业,旅游开发是市场行为,属经济学范畴。其着眼点在经济效益。其任务是开创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国家创汇增收。其工作必须按市场规律运作。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不同性质,决定了二者不同的方针、任务、目的、工作内容和运行机制。二者间发生的问题和矛盾,必须从双方的角度考虑其全面性及合理性,如果不顾双方的客观规律去处理其间的问题和矛盾,就达不到最佳的效果。如何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问题和矛盾,使之达到最佳效果,使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发展呢?这就需要有关各方不仅从理论上,而且要在实际操作中,诚心相待、至诚合作,共同创造和谐发展的平台。

2.3依法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产生的问题和矛盾的产生、发展以致无法协调、解决,直至最后出现不良结果,导致文物损毁或者经济损失的现象,大多是人为的因素在起主导作用。也就是说矛盾是可以避免的,也是可以解决的,但必须克服不良人为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文物保护及旅游的有关法律,而“有法可依、依法办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也是防止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产生矛盾,避免矛盾激化,解决矛盾的基本原则。

《文物保护法》第四条规定:“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第九条规定:“基本建设、旅游发展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其活动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法律的条款很明确,无论是文物保护还是旅游开发都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虽然旅游强调的市场,但是只要是开发涉及文物,依法办事就不能例外。这就要求文物、旅游等各相关部门,以及各项目所在地政府,项目开发商、当事人在项目决策、策划、规划、运作时,要减少人为违法因素,必须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律的要求,科学论证,履行手续。法律规定可以干的,才能干,规定不可以干的,不能干。要杜绝以权代法,不可盲目拍板、强行蛮干。我国已颁布的文物保护及有关旅游的法律规定,是解决上述矛盾与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因此只有在法律框架内的旅游开发,才可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因开发而导致的矛盾。即使在开发的过程中产生了矛盾,只要各有关方面都减少人为因素,树立法律共识,依法办事,就可以找到适当的解决矛盾的办法和措施。当然,对于以权代法,视法律为无物,造成文物损失的当事人要依法予以严惩。

2.4旅游开发应立足于文物保护的前提

《文物保护法》已经明确了文物“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任何对于文物的旅游开发都必须严格遵循这一方针。这是减少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矛盾的有效保证,也是两者和谐发展的基本保证。

从旅游的角度言之,文物则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因此,无论是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还是从旅游开发的角度,都必须重视文物的保护。文物的珍贵在于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在于它的不可再生性、唯一性。文物同时也是脆弱的、易于损坏的,破坏一件就永远消失一件,毁掉一处就无法再拥有它,也无法再利用它。因此,需要精心的维护。文物的这些属性,决定了有关文物的任何决策都不允许失误,包括旅游开发在内。因此,任何有关文物的旅游开发特别是在文物密集的区域,在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村镇的旅游开发、建设项目都必须认真、周全地考虑文物保护的问题,不允许开发性破坏文物及其环境的现象存在。否则,就容易产生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造成文物部门与开发者之间的冲突,造成文物及经济损失。因此,在旅游开发涉及文物时,必须把文物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进行考虑。要正确认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正确执行文物保护“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在这个方针下,文物的有效保护、抢救是放在首位的。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够对文物进行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就是要掌握一个“度”,于旅游开发而言,也就是适度开发,而不是盲目开发,超度利用。加强管理,就是既要管“保

护”,又要管“利用”,即要按照国家的法律对文物及涉及文物的活动进行管理,而不能随心所欲。根据国家保护文物的方针,旅游开发是不能以文物损失作为代价的,而是必须在保证文物的安全,不改变文物及其环境原貌的前提下合理进行。否则,连文物及其环境都保不住了,破坏了,怎么谈得上利用呢?这恐怕也与开发的初衷相违背了吧。因此,笔者认为,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和谐的关系应该是:文物保护是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开发”必须接受“保护”的制约,而旅游开发的目的和结果,必须确保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

2.5 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

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并不是提倡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文物管理机构与旅游企业之间,或者其他部门之间的利益争夺,而是要充分考虑旅游开发涉及各方的实际情况,对于所获经济利益进行尽可能合理的分配,这是符合市场规律要求的,也是创造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反映了国家、部门、地方、个人间的利益冲突。其中包含了部门之间的经济利益之争,也存在效益分配不公的问题。对于旅游开发者或者说旅游企业、公司来说,资金的投入要求得到回报,创造效益,这很正常,也符合市场运作的规则。问题是不能因此而牺牲文物、国家应得的回报,也不能要求文物、国家少获回报或者不用回报。长期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用于文物的保护、管理、维修、抢救,至今日才有了许多可用于旅游开发的文物存在,当开发商或旅游企业、公司利用这些文物来进行旅游开发时,当然应当考虑国家的这些投入。坦然说,开发商或者旅游企业、公司所选择的用于旅游开发的文物景点、文物保护单位,或者以文物为主题的景区,大都是经过文物部门的长期宣传培育,精心保护,已具初步规模和市场的较大影响,有的甚至已经是旅游的热点,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旅游部门的介入,理应使这种经济效益更为扩大,因此在利益分配时也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另外,作为国有资产的文物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和其对旅游市场所具有的吸引力,应该在旅游收益中得到体现,不应流失。同时,由于游客的增多,文物的损耗加大,保护、管理、维修工作的难度增大,任务加重,保护投入也随之增加。这种文物维护经费的开支、积累也必须在旅游的收益中予以考虑,得到保证,也就是说,对于文物资源的旅游开发所获收益中,必须确保文物保护、维修经费的份额。总之,应该明确的是:国家应该享有利用文物资源创造的经济价值的收益。但是,国家的这部分利益在一些旅游开发所产生的利润中,很少或者根本没有体现。文物被开发商、旅游企业、公司无偿使用,收入为经营者据有;文物管理部门不仅管不了,而且还要承担文物遭受损失的责任,国家则还要继续为保护、维修这些文物拨款花钱。如此等等,能不产生矛盾吗?所

以,根据各方的实际情况,客观地统筹考虑各方利益,合理分配收益,有益于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和谐发展。

2.6 科学论证、科学规划

旅游开发对于文物的消耗是绝对的,是不可逆转的。文物景点一经规划、开发,是难以改变的。因此,一个文物景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否需要搞旅游开发,能不能搞旅游开发,如何搞旅游开发?需要经过专家论证、策划、科学规划、可行性评估。即要做好调研、立项、论证、规划、评估等各项工作,才能避免破坏性开发,确保开发项目的正确性,这也是保证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文物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旅游资源,对于进行旅游开发的有关各方来说,树立“文物不可再生”的观念尤其重要。也就是说,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其破坏是不可挽回的。毁掉一段城墙、一处遗址、一座古墓葬、一栋古建筑、一通古碑刻,在今天固然很容易,但要恢复它,不仅要耗费巨大的财、物、人力,而且效果也不好,即使重建了,也不是真文物,因为作为文物特征的“历史、科学、艺术”三大价值已不存在,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假古董。如果一处文物点或文物保护单位经旅游开发之后,其建筑或文化原貌发生了改变,它所蕴涵着的文化传统、文化内涵逐渐消亡,它所赖以生存的特定环境不断减弱,那么它作为历史文物古迹的价值就会大大降低,甚至消失,对于外界和游客的吸引力也会随之丧失,这对于文物及旅游的损失都是巨大的。所以,“文物不可再生性”决定了任何旅游开发的决策都必须以文物保护、文物安全为前提。这就要求每一个涉及文物的旅游开发项目必须建立在科学论证、科学规划、可行性评估的基础之上。这样做,可以避免急功近利和对文物的过度开发,保证文物的安全及合理利用,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效果。

文物的精髓在于其深层的文化与历史内涵,旅游开发的结果必须保证其博大精深的内涵、载体及所依托的环境不受损害。文物能否用于旅游开发,能开发到什么程度,取决于:①《文物保护法》及国家有关文物保护规定;②地方性文物保护法规的相关规定;③文物保护规划;④文物的存在状况及现状;⑤文物保护的情况等等。当然,还有环境保护法、城镇建设规划等的其他法律、法规的制约。如果对于文物旅游开发的策划不符合上述规定的要求,如法律不允许开发,或文物状况不适宜旅游开发的,强行开发;当地无权审批的,越权审批;或旅游开发规划无视文物保护规划的存在,与文物保护规划不衔接,或者相冲突;或不经专家论证,不征求文物及相关部门的意见等等,都可能导致文物破坏的严重后果。所以,对于文物保护单位及以文物为主要载体的景点、景区的开发规划,首先必须符合国家保护文物法律的规定,在法律的框架范围内进行。

文物能保存至今已属不易,且为数已不多,如果因为我们不依法行事,不进行科学论证,轻率决策,盲目开发而导致珍贵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和毁灭,我们将愧对历史,愧对祖先,愧对后人。因此,旅游开发涉及文物时,必须慎之又慎。

2.7 创新文物开发的管理模式

对于文物旅游开发、营运的管理,是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矛盾的又一个焦点。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也是保证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能否协调发展的关键之一。文物在目前还不能等同一般意义上的旅游资源,而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它的开发利用受到法律、法规的制约,而它的唯一性、不可再生性使其开发利用必须以合理、确保安全及不改变原状为前提,其利用的过程也必须保证不受到损害。这就要求在开发的全过程中,文物保护法律的实施和文物保护机构的职责履行得到保证。而目前旅游开发的管理模式,大多是以企业、公司为主导,而文物管理部门通常被排斥于管理之外,或对其涉及文物的经营活动一无所知,待发现之时则已造成事实,对文物造成的损失已无可挽回。发生在山东曲阜孔庙的“水洗三孔”、山西平遥“古城坍塌”,以及发生在《中国文物报》与秦始皇陵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间的“秦始皇陵的诉讼” 等事件就是比较突出的例子。因此,对于文物这种特殊的旅游资源来说,旅游开发单一的企业、公司的管理模式存在需要改进和探索的地方。如旅游景点、景区内的文物点按照国家的规定由文物管理部门自行管理,游客购票参观;由景点、景区统一售票的,文物点仍由文物部门管理,但不再另行售票,票价打入景点、景区统一门票。属于文物的门票收入由景点、景区按售票收入按月或季度按实数拨给文物管理部门;或者文物、旅游双方合作,共同开发;或者在景点、景区内由文物部门委派若干专职的管理人员,负责对涉及文物的旅游、经营活动的监督,对文物景点游客流量的控制,实施对文物的保护、管理,其工资、福利由开发者发给,文物保护管理经费由开发者承担等等都可以作为探索的参考。当然合理的旅游开发管理模式的形成要有一个在工作中不断完善的过程,但无论如何,文物管理部门的参与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这里要强调的原则是:任何管理运行模式都必须确保文物的安全和利益,对文物的保护有利。否则,就是失败的,就无法消除保护与开发间的矛盾,也就很难创造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双赢的局面,更达不到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效果。

文物与旅游之间,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和谐相处,是保证上述关系双赢的关键。而这种和谐相处的基础,就是

要按照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要求,在确保文物的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兼顾各方的利益,这也是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发展的平台与基础。

三、结论

如何确保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做到双赢,如何妥善处理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旅游管理部门与各级政府共同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指导方针,如此才能使各方面的人力资源在一个共同的指导方向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使文物的保护工作与文化旅游事业同时保持良性的可持续性发展。怎样处理好文物、风景与旅游的关系,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最科学的规划来实现,保护文物、保护景区,最后的防线就是把它们规划好,一个规划要经过实地考查、讨论研究、科学规划、精心设计直到专家论证、行政报批、政府审议等严格的程序,才能完成与实施,经这样下来,不会造成对文物、景区的破坏,也不会产生不利于文物、风景保护的后果。只要规划做好了,才能真正处理好文物保护、风景保护与开发、利用、环保及旅游的关系,从某种角度来看,搞好规划就是对文物、风景最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高 军.从绍兴历史文化看文物旅游之发展[N].中国文物报,20054-13.[2]金 磊.论中国西部旅游的生态环境与文物保护策略[J].华中建筑,2001(2).[3]李福建.海州古城墙受损引起市领导重视, 王建华作出批示[N].连云港日报,2006-9-22.[4]李 让.国家主席胡锦涛强调,加强世界遗产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N].中国文物报,200412-9.[5]刘

洪.以科学发展观协调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的关系[J].科教文汇,2007(3).[6]李晓良.博物馆与我们渐行渐近[N].中国旅游报,2004-1-22.[7]潘 洪.论文物的保护和开发利用[J].科教文汇,2007(6).[8]庞肖霞.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研究[J].疆经济与文化,2007(3).[9]王维坤.建国以来我国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2001(2).[10]肖 芸.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J].宜宾学院学报,2004(4).[11]许德建,都波.沂南汉墓画像亚待保护[N].中国旅游报,2006-10-16.[12]杨桂芳,丁文捷,茜绍德.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旅游环境研完[N].中国旅游报,2005-2-1.[13]张承忠.基本建设应重视文物保护[J].小城镇建设,2001(5).

第三篇:浅谈城市旅游及其发展

浅谈城市旅游及其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旅游行业不断的迅猛发展,把旅游放在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能给旅游以恰当的定位,使我们树立正确的理念,避免盲从、急功近利、盲目开发,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开发、发展旅游。新乡地处豫北地区,交通便利,有着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但资源分散、缺乏名牌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等,旅游发展和其它地区相比,还较为落后。着重从如何发展新乡市的城市旅游、发展城市旅游的问题入手,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城市旅游;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优化城市环境;塑造城市形象;深刻挖掘城市文化的内涵;充分展示城市的民族化、现代化特色,提升城市品味。新乡旅游资源的特点

新乡市为豫北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城市。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总人口548万。

新乡有着悠久的历史,新乡历史遗迹众多,文物资源丰富,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古称庸国,春秋属卫,战国属魏,汉为获嘉,至隋文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始置新乡县至今已有1400余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曾是平原省省会所在地。古老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明。仰韶、龙山文化遗址,依稀可辩;周武王率八百诸侯会同盟的牧野大战,古迹依存;姜尚卫河垂钓、比干抛心忠谏、围魏救赵、张良刺秦、官渡之战、陈桥兵变都源于这方热土;孔子讲学“杏坛”犹在,李白放歌于忠臣之前;张苍逞思于《九章算术》,陈玉成天国殉难;明神宗胞弟潞简王陵,十二丞相青史可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环境,给新乡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市拥有各类自然景观数百处,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国家级森林公园一处,国家级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一处,省级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50余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00余处,历史文化名城一处,历史文化名镇一处。比干庙、潞王陵、白云寺、百泉、万仙山、八里沟、京华园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使新乡成为旅游度假的绝佳去处。诚然,我们肯定优点,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新乡的旅游资源存在着其自身不可逾越的缺陷。首先,中国漫长的历史为旅游者留下了无数的文化奇迹,北京的长城、西安的秦陵等都堪称世界奇迹,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建筑工程。而新乡的历史人文景观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且城市规模较小,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原因,难以吸引外界的旅游者。其次,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有不胜枚举的奇山异水,高山、湖泊、峡谷、溶洞、瀑布等宛如鬼斧神工,绚丽多彩,正因如此,新乡市的自然景观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度不足。再次,新乡作为地级市,城市规模、资金扶持、政策倾斜等均不足以同大城市抗衡,导致发展速度缓慢。作为旅游系统的相关服务不能协调发展,同样也会丢失一部分客源。

如何才能克服缺陷不足,发展新乡的旅游呢?树立新的旅游理念

新经济时代,旅游市场最突出的变化之一是,由于已经有了多样化的旅游可能,一般化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别是以单一形态出现的一般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而且这一趋势在可见的未来必将越来越明显。来自现实市场的种种迹象也都表明,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仅愿意选择那些更“独特”、更“奇异”、更“新颖”的旅游景点,而且,他们特别看好那些具有综合性特征的旅游地和旅游项目(即奇异独特的自然景观能同特定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作、生活的压力激增,休闲、度假成为现代人的新宠。由于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城市成为人们出游选择的目的地之一。在我国,城市旅游经历了自然资源驱动、产品驱动和形象驱动三个阶段。新乡应发展有自身城市形象特色的旅游,以发展和带动城市经济的进步。新乡市如何发展城市旅游

新乡市地处中原要地,有着其独特自然和人文景观,但是旅游市场的发展规模仍存在着以下问题:

(1)新乡市旅游产品缺乏知名品牌,很难成为旅游者的首选目的地。新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依托丰富的资源,新乡推出过许多专项旅游产品,如:刘庄之旅、八里沟之旅、京华园之旅、民俗风情旅游线等。但是新乡产品在旅游市场的占有率一直很低,来河南的旅游者主要依附于传统的北(京)西(安)洛(阳)上(海)线。

(2)与产品相匹配的诸要素欠缺,严重影响市场的可进入性。新乡境内目前没有机场,仅有距新约80公里的一处新郑机场,造成了旅游线路连接困难,难以接待远途游客,且旅行社成本增加,销售积极性受挫。各主要旅游景点缺少晚间娱乐项目,也缺乏特色鲜明的旅游商品。既影响了城市形象的推广,又不能最大限度地留住游客,扩大旅游消费,更影响了旅游者来新乡旅游的兴趣。部分宾馆设施落后,不能符合旅游者的接待要求。导游员素质普遍不高,直接影响了新乡产品在旅游市场的推广。

(3)市场促销力度不够,旅游产品知名度不高。与其他城市相比,新乡对旅游宣传促销的投入偏少,在重点景区只能做蜻蜒点水式的宣传促销。各级旅游部门在搞产品开发的同时,忽略了市场开发。其次,各级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尚未形成合力,难以产生轰动的宣传促销效果。

总之,我们面临复杂多变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新乡市旅游已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的阶段,我们必须要认清形势,内练素质,抓住机遇,乘势发展。我们要以特色的景色吸引人,以优美的环境留住人。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进步刺激旅游腾飞。

笔者认为,发展新乡的旅游应建立和开发如下旅游模式:

(1)建立商业步行街。以经济市场为驱动,带动旅游部门的发展。例如:住宿,餐饮等服务业。吸引外省旅游者来访,注入资金等各项资源,带动本市经济迅猛发展。(如:上海南京路、天津滨江道)

(2)发展城市景观设施。建设城市绿化中心,休闲广场,景观灯带设置等人文景观,来优化环境,绿化城市,吸引观光者。(如:新疆乌鲁木齐大巴扎、大连城市广场)

(3)修建主题公园。弥补历史及自然资源等的不足,增加与开发游客参与的游览项目,增强公园的互动性和娱乐性,但要避免简单的模仿与重复。(如:迪斯尼乐园、新乡青青生态园)

(4)自然资源深度开发。在原有自然景观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等经济合作方式,深度开发,改善环境,增强景点的可进入性。(如:新乡八里沟景区)可持续发展利用旅游资源

(1)旅游城市形象驱动,离不开个性化形象创意。个性化是某一城市区别于其它城市的异质特征,是吸引旅游者来本城市而不是其它城市的关键。大凡旅游业发展良好的,并有持续吸引力的城市,均具有独特个性的旅游形象。城市的个性要素表现在城市的景观、社区、经济、文化和艺术等诸方面,要塑造鲜明的形象,必须根据人们选择城市旅游的价值评判对个性化要素进行整合,形成旅游形象理念,使城市的各项活动围绕旅游理念而进行。

(2)旅游城市形象传播是旅游形象驱动运作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些新型传媒的出现,又使很多人足不出户却已能对很多旅游景点获得大致的了解。如何吸引“聪明的旅游者”?创立统一的城市形象主体口号和视觉标识是关键。口号是形象理念的概括,反映了一个城市旅游发展崇尚什么,也是个性形象的凝练。主体口号由于其短小精练,易读易记,在形象传播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句“感受新上海”,树立起上海充满活力、激情、时尚的城市形象。“动感香港”带给人们节奏与欢快的韵律。统一的城市旅游标识是强化城市各旅游产品组成部分成为整体形象的手段,凡是涉及旅游的地方,诸如车站、机场、码头以及旅游定点饭店、餐馆、商店和旅行社采用统一的城市标识,对于城市旅游形象的传播是非常有益的。

(3)开展城市旅游形象运动。好客是旅游者评判一个城市旅游形象的重要价值观,甚至被认为是一种极具诱惑力的旅游资源。城市旅游发展应动员全社会对城市旅游的支持,广泛宣传城市的好客态度。事实上,旅游业搞得好的国家和地区,非常注意好客宣传活动。桂林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活动”的同时,倡导“让心灵与山水同美”。通过开展“真情献游客,满意在桂林”等活动,表达对旅游者的关怀。

(4)举办有影响的专题节庆活动。活动也是形象表现的载体,节庆活动是树立形象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举办节庆活动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轰动效应,对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提升城市形象具有巨大作用。为扩大影响,应大力开展全国性和国际性的节庆活动,尤其是经济实力强的城市。例如,上海目前所搞的许多节庆活动主要以行业内和上海市民参与为主,应在现有基础上向全国辐射,一些国际性的节庆增加对公众开放的密度。

(5)开发城市旅游形象纪念品。旅游纪念品是以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景点为题材而制成,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艺术表现。世界上许多地方都有形象纪念品,例如,法国将法国的标志性建筑艾菲尔铁塔制成各种旅游纪念品。将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市花、市树等开发成旅游纪念品,通过旅游纪念品,使游客能常常回忆和联想城市形象,有助于城市旅游形象的保持和传播。如新乡市就可以将中原民

俗民风“剪纸、雕刻、背装”等艺术工艺作为吸引旅游者的法宝。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旅游正以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在经意和不经意之间,主宰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时尚和潮流,旅游业以不断增长的势头迅猛发展,已经被正式列入国民经济秩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它对于推动社会的经济、文化繁荣与发展、促进人类的文明与社会的进步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旅游组织预言:21世纪是世界旅游的世纪。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总裁简·克劳德先生说:“我们认为中国将成为全世界从未有过的旅游经济大国。”

第四篇: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不是冤家专题

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不是“冤家”

关戈

2012-12-31 10:09:13来源:中国艺术报

12月26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中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发布。《意见》指出,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已全部毁坏的不得擅自在原址重建、复建,对于易受损害的文物资源应当合理确定文物景区游客承载标准。《意见》的出台,为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各地在开发利用土地和旅游资源上,存在着对文化遗产认识不清、保护失当或干脆盲目让位于经济发展的情况,使文化遗产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可笑的是,有的地方更以“重建”“复建”为毁坏开路,毁之不倦又劳民伤财,还营造了一种文化幻象,助长文化虚无主义风气。

前不久,广州某官员曾声称,拆除古建筑重建也算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古建被拆了重建或复建,真的算保护吗?诚然,通过一些措施,似乎能够让古迹、古建恢复得貌似原迹,比如给拆除的构件编号,恢复时再依样拼起来;但是,这等“貌似”绝非真迹,也早已在拆毁的过程中大大损害了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而专家则表示,虽然古建筑可以复原,但是那种古色古香的韵味再也无法重现了。

但是,对文化遗产的无知颟顸,使各类“复建”“重建”“仿建”依然在各地大量上演:湖南某地强行拆除“爱莲堂”周子祠,却花巨资易地建仿古建筑;某地为挽回昔日“古都”繁华,竟不惜大规模拆迁,企图重造一个仿古城市;某地为恢复汉代文化遗产,修建了一条“汉街”,还在街口立了一个牌坊,而彼时

尚未有“街”之一说,立牌坊更是无稽之谈„„这些“壮举”,从“有则改之”到“无中生有”,多数还打着“文化保护”或“复兴某某文化”的旗号。

细数这一系列的现象,因“保护”而重建、复建乃至大规模动迁,显然暗含着某种经济逻辑。正如前段时间某地炒作“娲皇遗骨”以证“存在古迹”而后拟大规模开发,多数“复建”“重建”不外乎借“翻新”古迹为经济开路。在某些人眼里,“翻新”顺便炒作开发古迹无疑比吃力“不讨好”的保护来得便捷。问题是,当重建、复建失去了实质意义,文物古迹、古建没有了文化传承的价值,所谓的“文化保护”岂不自欺欺人?更何况,我们的传统文化讲究“天地人和”,文物古迹、古建与历史时空相依相融,也早已与周边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呼应共鸣。

《意见》的相关规定,直指当下开发建设活动中的文物保护乱象,无疑为未来的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依据。同时,这也说明了我们国家在经济发展之后高度的文化自觉。但《意见》能否有效地刹住文物古迹、古建保护中的歪风,还有赖于各地的坚决贯彻执行。如果在执行中大打折扣,再好的《意见》也是空话。

第五篇:旅游与城市的融合发展

旅游与城市的融合发展:以成都为例

成都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旅游和城市融合发展是当前旅游和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这种融合体现在战略融合、产业融合、文化融合、硬件建设融合等多个方面。成都市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从成都市的整体情况来看,不管是城市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产业功能的推进抑或是城市服务配套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均实现了旅游业与城市发展的良好互动。

城市规划与旅游发展的统一。用旅游的理念规划城市建设,根据旅游发展形式调整城市用地布局和功能板块,这些都体现了成都城市规划与旅游发展的高度一致性。

软硬件建设与旅游开发协调。成都市在城市设施的建设上很好地融合了旅游开发的理念,双流机场第二跑道使用、新国际航班开通、市内地铁和城际铁路建设等不仅使得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逐步确立,而且使旅游进入性和便捷性大大增强,同时城市设施的功能与旅游开发实现了有效结合,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速度保持协调发展。

旅游产业与城市其他产业融合。成都的乡村旅游集种植、观光、体验、休闲、加工、采购于一体,形成了郫县农科村、锦江区三圣花乡等知名旅游地;旅游与会展融合发展,使成都成为“中国会展第四城”;旅游与体育融合发展,在成都形成了温江时尚运动体验、龙泉赛车运动和西岭雪山冰雪运动等体育休闲集聚区;此外,还有成都东区数字音乐公园、休闲商务城等旅游业与创意产业、金融商贸业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

城市文化内涵在旅游业中渗透。成都历来就有文化名城之称,文化资源丰富,形成了以“蜀文化”为代表,三国文化、水文化、道教文化、川剧等各类型文化并存的城市文化。成都通过将历史文化、休闲文化、美食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大大丰富了成都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同时使旅游活动成为传承和发扬成都文化的重要载体。

成都: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面临新机遇

当前,我国旅游业进入新一轮加速发展期,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仍将处于黄金发展期和高速增长期,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成都市制定了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战略,这些为成都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成都市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未来一段时期成都将以“领先发展”的姿态,深入推进“两枢纽、三中心”建设,将成都打造成为西部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科教中心、文化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亚洲国际航空枢纽,同时,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区域合作,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努力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这些战略举措不仅有利于为成都旅游业发展提供市场基础,而且有利于拓展成都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空间。

成都现代化和国际化战略为旅游业与城市融合发展提供了深化方向。成都提出了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战略举措,这为成都实现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提供了深化方向。成都提出城市发

展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战略,契合了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将促进成都旅游业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丰富旅游业发展的科技、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成都实施的“五大兴市战略”是旅游业大发展的有力助推器。成都立足新的发展起点,全面部署交通先行、产业倍增、立城优城、三圈一体、全域开放等“五大兴市战略”,成为推动旅游业大发展的有力助推器。在交通先行方面,通过构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传输系统,可提高旅游目的地的进入性和便捷性;在产业倍增战略方面,旅游业对于加快成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至关重要,有望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在立城优城方面,通过城市升级和新区建设,有助于成都旅游环境和整体形象的提升,提高旅游吸引力;在三圈一体方面,通过推动三圈层融合为完整的“一极”,可以使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在空间上形成合力;在全域开放方面,有利于多向拓展成都旅游业开放合作的空间领域。

成都作为首批唯一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副省级城市为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支持。成都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首批唯一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副省级城市,通过大力深化改革、开放创新,着力破除约束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可以有效盘活各种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先导作用和产业融合功能,不断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

成都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面临5大任务

中国旅游研究院提出,为促进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建议成都实施以国际旅游城市建设为总体目标,以旅游改革创新为支撑,以旅游产业融合、旅游统筹城乡发展、旅游文化提升为重点的综合工程。

合力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建设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国际旅游城市是成都旅游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也应当是旅游和城市融合发展的总体目标。国际旅游城市同时也是宜人城市的应有之义,后者关于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目标定位,明确了前者的战略取向。围绕城乡一体化,成都要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发展,推动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融合,在城镇化的动态过程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围绕全面现代化,成都要加快改革创新,推动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推动旅游商业模式创新和新业态发展;围绕充分国际化,成都要继续扩大开放,以国际品质来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打造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加快旅游改革创新。旅游业所涉及产业和行业门类较多,呈现出“大旅游、大市场、大综合”的产业特征,目前单一部门管理的统筹协调能力有限,难以实现“综合产业综合抓”的格局,改革现有的旅游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建立符合旅游发展规律的管理和运营体制机制已成为成都当前旅游工作中的重大任务。成都是国家确立的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的唯一副省级城市,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组织机构、行业管理、营销机制、投融资机制、公共服务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着力破除约束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盘活各种社会资源,全面促进旅游与城市的融合发展。

促进旅游产业融合深入发展。虽然成都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产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成都要以大旅游观念为指导,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激发企业活力,优化市

场秩序,通过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功能融合和市场融合等路径,着力推动旅游业与农业、会议会展业、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产业、房地产业等的深入融合发展,构建一批乡村旅游、会展旅游、文化创意旅游等的知名品牌,努力将旅游业培育为成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继续推动旅游统筹城乡发展。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旅游和城市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以旅游发展深入推进农村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在实施路径方面,主要是通过积极发展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业,形成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旅游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要进一步加强科学规划、规范引导和错位发展,以乡村旅游为纽带,促进成都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民收入,加速城镇化建设,促进旅游与城市化协调发展。

大力提升旅游文化。提升旅游文化既是保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需要。要借助旅游平台,加强旅游项目策划,通过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节庆活动等手段,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实现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硬化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层次逐步升级,在传统文化产业融入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上,推进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新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下载绍兴文物保护与城市旅游和谐发展轨迹探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绍兴文物保护与城市旅游和谐发展轨迹探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广告人职位轨迹与薪资发展

    广告人职位轨迹与薪资发展行业新人实习工资惯例为800-1000元/月不等文案: 助理文案(1200-2500)—文案(1500-5000)—资深文案(4000-12000)—文案指导(10000-18000)—副创意总监(15000-3......

    学习部下半年发展轨迹与工作

    一、正式开课:2010年10月底二、第一次活动:2010年10月底(招新招干完成后一周)三、活动时间:每周二,周四晚上7点30至9点30。四、活动情况:10月底:初级综合班,综合提高班,口语提高班(第一......

    和谐与发展

    和谐与发展 高一四班高冬雪 鲜花,因为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鲜润;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衬托,才显得平和馨香;奥运,因为世界有同一个梦想的理念,才会沸腾。而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

    廊坊城市旅游规划发展思路与目标

    廊坊市区旅游发展总体思路是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下,以打造主题旅游城市品牌为核心,以开发城市旅游规划主题产品为关键,以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为重点,以营造城......

    绍兴发展全城旅游要“讲好故事”(精简)

    绍兴发展全城旅游要“讲好故事” 绍兴要打造全城旅游要把握好绍兴旅游文化发展规律,就是要讲好故事并影响听众,让受众相信并使其思想、精神受到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精神文......

    城市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间的矛盾分析

    城市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间的矛盾分析 辽阳市文广新局 刘志扬 城市历史文化遗存作为城市的历史信息,诠释着城市的发展进程,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对于体现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

    探寻中国古镇保护与发展之路

    第一、如何对历史核心保护区实施合理规划与有效保护南浔核心保护区是用于保护历史建筑、传统街区和景观的有效工具。首先,专家们围绕对南浔核心保护区的限定和内涵、核心保护......

    促进城市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XX年我市旅游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各项主要数据稳步增长。年全年共接待游客6870 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