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旅游经济构建和谐丹江
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我市经济中,旅游经济是后起之秀,是新的经济增长极,也是市委、市政府着力培育的支柱产业之一。因此,发展旅游经济,壮大旅游经济,既是发展我市物质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保护一江清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需要。
近几年,我市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一江两山”的旅游发展战略,把旅游业列为全市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2006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165.8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15亿元人民币,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1.9%和13.6%。据2006年统计显示,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0067万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0493万元,增长6.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21262万元,增长6.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98312万元,增长13.0 %,旅游产业除武当山外,旅游收入只占第三产业的9.8%,这个数据说明,我们的旅游业发展还不太理想,贡献率还较低。
一、发展我市旅游经济的重要意义
就旅游活动性质来看,旅游活动是一项文化活动,经营的是文化产业。领略旅游文化给人一种深远、悠然、古朴、超脱、释怀、陶醉、激进等感觉,使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并不断地创新和体验人的价值。因此,旅游文化是先进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在发展中把旅游文化与其他先进文化融合起来,形成和谐文化,这样,有利于整合社会力量,调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人与自然和谐既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和谐社会赖以发展的生存条件。从旅游行业的本质上来说,要求营造适宜人休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文化环境是先决条件,我们发展的旅游是一项高尚的文明活动,是人类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体现,是人类休闲和放松的需要,它首先就满足这环境要求。因此,发展旅游经济体现的就是人与自然协同进化与和谐发展,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我市发展旅游经济的优劣势
我市属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由于秦岭山脉的屏障作用,加之丹江口水库的水库及垂直地貌的影响,构成了我市优越的山区域性小气候。基本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相对湿度大”等。这座城市地理位置特殊,具有现代化大工业移民特色、东西文化的交流,在这里融合升华,使这座年轻的城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其优势和条件:
1、特殊的地理位置;
2、独特的气候资源;
3、丰富的旅游资源;
4、较多的工业资源;
5、深厚的文化资源;
6、良好的人文环境优势;
7、具备管理机构及接待国内外游客的条件。
其劣势在于:1发展旅游业的意识不强,宣传、促销力度上做得不够。
2、旅游业管理机制不健全,体制创新不足。
3、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交通路道、景点以及吃、住、行、游、购、娱配套设施不完善。
4、资金紧缺,后续投入不够。
5、旅游从业者的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水平不高,缺乏专业人才。
三、发展旅游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路及措施
思路:我们应立足于我市市情,抓住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契机,提高全市人民对旅游业的认识,树立绿色责任意识,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既要通过持续的经济发展满足人类的需要,又要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基础。体现在城市必须走绿色工业、绿色农业、绿色消费、绿色环保、绿色旅游这样一种绿色发展之路,为发展绿色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基础。
措施:首先,积极打造服务型政府,有效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引导主管部门逐步健全、完善经营旅游业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完善旅游与生态建设、环保的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新秩序,不断推进旅游事业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旅游业和生态建设、环保的长效机制。
其次,政府部门应不断进行绿色改革,注重环保选择,从企业的项目审批到验收实施绿色战略,确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指标,确立交通部门炭化物排放量指标,确立机动车铅排放量控制指标,实行二氧化碳排放税和其他气体污染。并不断加强环境建设,科学处理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废气、废物、生活垃圾等问题,继续实施天保工程,提倡简朴生活,净化空气,节约能源,为发展旅游业营造绿色和谐。
再次,强化人大立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作用,建立和完善环境资源保护、生态安全等方面的法律,形成新的制度形态,使环境问题进入政治结构和政治运作过程中,使环境保护制度化,并以法律和制度的方式调控和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逐步建立生态环保型、节约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
第四,统筹规划旅游项目,加大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服务管理,营造和谐花城。
第五,把发展旅游文化与创建学习型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
第六,普及生态旅游宣传和环保教育,积极探索生态——绿色文化旅游的开发方式。政府统一规划和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引导社会部门、个人力量进入旅游业,大胆把旅游业发展的各服务领域推向市场,实现自主发展,自负盈亏,并以资产为纽带,组建跨行业、跨景区、跨所有制的大型旅游业企业联合体,实现生态绿色旅游品牌化扩张、集体化管理和网络化经营,走旅游国际化之路。
第七,积极发挥资源优势,挖掘绿色旅游文化资源(包括历史、工业、农业、地域等文化),把它与周边文化相衔接,形成文化旅游气候。
四、发展旅游经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攀枝花旅游经济还处在发展初期,还需要通过科学的管理来规范和促进。客观现实要求我们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好旅游经济发展与人口素质的关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素质与旅游经济发展相和谐。当前,认真实施计划生育和义务教育,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文化水平,才能提高人口素质,才能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人才保障,才能营造和谐的旅游文化环境。
第二,正确处理开发生态旅游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强调绿色责任。应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强化人们的环抱意
识,合理利用资源,使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为发展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第三,发展旅游经济应体现人本理念。一切政策、规划、设计、措施都要从人“性”出发,体现人的现在、将来的需求和愿望,提高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这样,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第四,在发展旅游经济中,逐步完善和改进社会管理,运用第三产业大量需求就业人员的实际,强化劳动就业服务职能,创造良好的劳动就业政策环境,解决好下岗职工再就业以及青年待业问题,解决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生活问题,构筑维护与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积极消除不和谐因素,努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篇: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和谐矿山
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和谐矿山
——柞水县丰北河镇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 的绿色矿山之路
金世泰金矿采选冶炼项目位于柞水县丰北河镇土桥、北河两村,是一个集金矿采选、尾矿利用于一体的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项目,该项目由陕西西部矿产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10月开工承建,规划占地23.7亩,新建日处理1000吨金矿选厂1个,日产20万块免烧砖生产线1条,以及宿办楼等附属工程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计划总投资3亿元,分两期建设,预计2012年全面建成。
经过一年的建设,今日的矿山已初具规模,现已建成1条日处理500吨金矿选矿生产线一条、相应的矿山配套设备和免烧砖生产线,累计完成投资1.201亿元。
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坚持树立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要内涵、以“文化、环保、创新、平安”为主要内容的“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目标,发展循环经济开拓黄金大道,目前已初见成效。
走进金世泰金选厂,一股浓厚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整洁优美的环境:一排排整齐的厂房、一条条水泥硬化的道路、一阵阵隆隆的机器声。厂房依山势错落分布,各种乔灌植物点缀成图,蓝色的厂房和绿地相映成趣,矿区里郁郁葱葱,植被良好。信步走去,尽收眼底的是人们满足的笑脸,灿烂的笑容:职工宿舍、职工会议活动中心、职工餐厅、职工浴池……把整个矿区布置的错落有致,让人移步换景,心旷神怡。
据介绍,矿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95%以上,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非常注意在开采金矿过程中的植被破坏问题,努力建设成资源节约型、为生态友好型企业。近年来,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在打造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素质上狠下功夫。为了给职工营造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专门聘请了设计公司,对矿区进行了精心的规划设计,配置齐全的各项设施,丰富多彩的职工活动,为员工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为了提升环境保护水平,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建立了一套先进的矿山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绿色生产、尾矿制砖。
金矿的工艺流程决定了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大量尾矿。由于多数矿山资源的品位较低,在选矿流程中排出大量的尾矿,随着矿产资源利用程度的提高,矿石的可开采品位相应降低,尾矿排出量也在增加。大量的尾矿只能堆放在尾矿库或一些自然场地中,如此之多的尾矿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针对当前尾矿不能合理回收利用的矿山实际特点,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投资建成了一条免烧砖生产线。对于矿区每年产生的几十万吨尾砂,其中60%的粗粒部分用于井下采场的充填作业,实施尾砂胶结充填法采矿;井下采掘产出的废石,全部加工成建筑石子,用于矿区的基建项目;用尾矿砂做成免烧尾矿砖,普通墙体免烧尾矿砖是建筑业用量最大的建材之一,它具有技术简单、投资少、成本低、强度高、破损低、抗弯抗拉抗冲击、线条流畅、建筑工程省料省时省工的特点。灰砂砖是节约能源、不占耕地、不污染环境、利用废弃资源的绿色墙体材料。尾矿制免烧尾矿砖与烧结粘土砖比较,能源消耗仅为其三分之一。因此其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欢迎。并且国家已明令禁止生产粘土砖,所以生产尾矿砖是很有发展前景的。此举不仅解除了污染难题,还直接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合理的使用尾矿,变废为宝,既保护了资源,又充分利用了资源,同时又净化了环境,可谓一举多得。同时企业树立长远的观念,把尾矿综合利用及治理作为保护有限的矿产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矿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企业的发展生产与治理同步进行的整体规划,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出现。
总之,尾矿的综合利用和治理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同时也为打造绿色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矿山、发展一方经济,鉴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矿山构建和谐矿山构建和谐矿山构建和谐矿山
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矿山构建和谐矿山构
建和谐矿山构建和谐矿山——柞水县丰北河镇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 的绿色矿山之路金世泰金矿采选冶炼项目位于
柞水县丰北河镇土桥、北河两村,是一个集金矿采选、尾矿利用于一体的矿产资源综合开发
利用项目,该项目由陕西西部矿产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10月开工承建,规划占
地23.7亩,新建日处理1000吨金矿选厂1个,日产20万块免烧砖生产线1条,以及宿办
楼等附属工程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计划总投资3亿元,分两期建设,预计2012年全
面建成。经过一年的建设,今日的矿山已初具规模,现已建成1条日处理500吨金矿选矿
生产线一条、相应的矿山配套设备和免烧砖生产线,累计完成投资1.201亿元。金世泰矿
业有限公司坚持树立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要内涵、以“文化、环保、创新、平安”为主要内容的“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目标,发展循环经济开拓黄金大道,目前
已初见成效。走进金世泰金选厂,一股浓厚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整洁优
美的环境:一排排整齐的厂房、一条条水泥硬化的道路、一阵阵隆隆的机器声。厂房依山势
错落分布,各种乔灌植物点缀成图,蓝色的厂房和绿地相映成趣,矿区里郁郁葱葱,植被良
好。信步走去,尽收眼底的是人们满足的笑脸,灿烂的笑容:职工宿舍、职工会议活动中心、职工餐厅、职工浴池„„把整个矿区布置的错落有致,让人移步换景,心旷神怡。据介绍,矿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95%以上,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非常注意在开采金矿过程中的植被
破坏问题,努力建设成资源节约型、为生态友好型企业。近年来,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一直
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在打造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素质上狠下功夫。为了给职工营
造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专门聘请了设计公司,对矿区进行了精心的规
划设计,配置齐全的各项设施,丰富多彩的职工活动,为员工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为
了提升环境保护水平,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建立了一套先进的矿山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绿色生产、尾矿制砖。金矿的工艺流程决定了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大量尾矿。由于多数
矿山资源的品位较低,在选矿流程中排出大量的尾矿,随着矿产资源利用程度的提高,矿石的可开采品位相应降低,尾矿排出量也在增加。大量的尾矿只能堆放在尾矿库或一些自然场
地中,如此之多的尾矿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针对当前尾矿不能合理回收利用的矿山实际特点,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投资建成了一条免烧砖生产线。对于矿区每年产生的几
十万吨尾砂,其中60%的粗粒部分用于井下采场的充填作业,实施尾砂胶结充填法采矿;
井下采掘产出的废石,全部加工成建筑石子,用于矿区的基建项目;用尾矿砂做成免烧尾矿
砖,普通墙体免烧尾矿砖是建筑业用量最大的建材之一,它具有技术简单、投资少、成本低、强度高、破损低、抗弯抗拉抗冲击、线条流畅、建筑工程省料省时省工的特点。灰砂砖是节
约能源、不占耕地、不污染环境、利用废弃资源的绿色墙体材料。尾矿制免烧尾矿砖与烧结
粘土砖比较,能源消耗仅为其三分之一。因此其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欢迎。并且国家已明
令禁止生产粘土砖,所以生产尾矿砖是很有发展前景的。此举不仅解除了污染难题,还直接
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合理的使用尾矿,变废为宝,既保护了资源,又充分利用
了资源,同时又净化了环境,可谓一举多得。同时企业树立长远的观念,把尾矿综合利用及
治理作为保护有限的矿产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矿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企业的发展
生产与治理同步进行的整体规划,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出现。总之,尾矿的综合利用
和治理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同时也为打造绿色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矿
山、发展一方经济,鉴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和谐企业(金沂蒙)
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企业
金沂蒙集团有限公司
金沂蒙集团现有总资产10亿元,公司占地153万平方米,员工2000余人,下设13个分、子公司和一个省级技术中心,是全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之一。2005年集团入选中国民营化工500强,2006年入选国家统计局中国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在全国专用化学品企业50强中位列第三。先后荣获“山东省AAA级信誉企业”、“山东省优秀化工企业”、“省高新技术企业”、“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省技术进步先进企业”、“省资源综合利用先进企业”和“省环境友好型企业”等称号。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以资源合理开发、节约综合利用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资源利用率高、生态环境好、经济效益显著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006年集团完成营业收入16.18亿元,实现利税1.56亿元,万元产值综合能耗
2.16吨标准煤,同比降低4.8%,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100%,超额完成国家、省、市、县的节能目标任务。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将循环经济纳入整体规划,建设生态工业体系
近年来,我们把发展循环经济理念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2001年以前,我集团的主导产品是化肥、醋酸,产品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关联严重不足。近年来,我们将循环经济纳入整体规划,聘请山东大学为我们公司制定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加大了系列产品的研发和投入力度,努力在产品精深加工上下功夫,积极拓展、延伸产业链。到目前,集团已形成了生物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医药化工)、煤化工、肥料五条产品链和循环经济(环保)、水、电、汽四项基础工程的资源综合利用和产品结构优化调整格局,这五大产业链条和四项基础工程,高度耦合,互惠互生,使资源、产品、废物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从而建立起上下游产品接续成链、关联产品复合成龙、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为特色的化工生态工业体系。同时,为最大限度地利用和节约资
1源,我们积极研究论证上下游产品之间的生产配比关系,不断优化调整产品结构,既使处于闭路循环内的产品产量更加科学合理,又壮大了部分产品的规模。主导产品醋酸乙酯通过扩产改造和填平补齐,目前生产能力达到16万吨/年,居亚洲首位。醋酸深加工产品乙醛、醋酸丁酯也由原来的年产1万吨改造为3万吨,甲醛由年产5万吨扩产到8万吨。经过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培育了产品的规模和成本优势,大大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
二、开发利用“三废”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用技术
“三废”是没有得到利用的资源。基于这一认识,在工作中,我们围绕资源循环利用,探索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路子,2001年以来,重点对“三废”资源进行研发创新,开发了专有实用技术,完成各类技术攻关、新技术推广100余项,创经济效益3.96亿元,有3项科技成果获国家专利、6项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2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分别达到45%和86%。实现了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线性生产模式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变。
一是循环降温节水技术改进。大力推广外排废(污)水处理后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技术,发展循环冷却用水系统、串联用水和回用水系统,进一步优化了企业蒸汽冷凝水回收网络,配合县政府牛腿沟综合整治工程的建设,2002~2003年投资建设了工艺冷却水闭路循环处理系统,达到企业外排废(污)水处理后回用,大幅度地削减了地下水的采出量,使新鲜水用量仅占到了总用水量的5%左右。同时,还达到了循环水依靠大气风冷自然降温而不再耗电的目的。大量节约了水资源,每年可为集团增加120万元综合效能。
二是采用稀氨水逐级提浓技术。我们把合成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稀氨水和工艺废气中的氨气,采用稀氨水逐级提浓技术全部回收到生产系统中继续使用,每年可回收氨水折氨3000吨,价值500万元;
三是工业废气燃烧余热综合利用节能技术改进。投资建设了7台废气回收专用燃烧炉,使废气得到有效治理和利用,不但使工业甲醛和合成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得到有效治理和利用,而且每天还可产生蒸汽110吨供生产车间使用,年产值350多万元,减轻了工业废
气对大气的污染。
四是工艺水梯级利用及化学水利用余热加热节能节电技术改进。投资建设了集团各重点岗位热水回收系统,实现了对工艺水的梯度利用。首先,实现了一次水的梯度利用。根据生产装置中设备的不同工艺要求,醋酸车间冷冻岗位、合成氨车间合成和压缩岗位的工艺水都得到了两次以上的利用,减少了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其次,对各单位用于冷却后的工艺水、蒸汽冷凝水全部进行回收后送热力公司重新利用制备化学水,回收热量和水,节约了水资源。化学水再利用工业反应产生的余热升温后进入锅炉除氧器,提高了入炉水温,降低了燃料消耗。
五是2万吨/年DDG饲料节水环保工程。2006年4月,我们投资新建了年产2万吨/年DDG饲料生产线,该生产线的建成投产,使酒精糟液回用拌浆变成了现实,减少了酒精生产中的废水排出量,降低了污水治理的成本。酒精糟液经压滤干燥后得到的DDG饲料是营养丰富的饲料,每年的产值超过2000万元。
六是搞好淡酒回收技术。酒精生产中,发酵罐顶二氧化碳所带走的气相酒精占酒精总产量的0.3%,这部分挥发酒精若直接被排放到到大气中,不仅降低了酒精产量,还造成了一定的大气污染。我们先后投资80万元对发酵罐顶挥发的酒气进行了回收处理,即将发酵罐顶密封,从发酵罐顶配管将酒气引至一泡罩式吸收塔,利用工艺水对其进行溶解吸收,不用配备动力进行回流,吸收液回蒸馏工段提浓,8个月就收回了投资。每年可为集团公司创效近100万元,该项技术在酒精生产中有被广泛推广之趋势。
三、以有机废水厌氧系统为核心,废水治理与废物利用同步开展 通过对有机废水进行厌氧处理及对厌氧产物进行再利用,实现了工业、农业的有机结合,成为发展企业内部以及行业与行业之间交叉循环经济的典型例子。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做好了有机污水—污泥—有机肥,有机污水—沼气—发电、有机污水—厌氧处理—中水回用等循环利用,使上一道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下一道产品的原料,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排出,资源在生产全过程得到高效循环、持续利用,不仅保护了环境,而且发展了再生资源产业,还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
点。我们把化工生产中产生的高浓度有机污水首先送入厌氧系统进行厌氧发酵和无害化处理,有机物在厌氧菌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产生厌氧活性污泥、沼气及厌氧消化液等。由于厌氧污泥富含有机质和生长因子,有机氮、磷、钾等成分含量丰富,施用于农田后有改善土壤通透性,解决因长期使用化学肥料而出现的土壤板结问题,可用于绿色食品的种植,因而目前已为广大农民所接受并喜爱,生产的有机肥产品供不应求。厌氧消化液经后续处理后可用作农业灌溉或深度处理后达标排放,尤其是在枯水季节,更是解决了周边农田灌溉缺水问题,同时还起到了液态施肥的效果,减少了化学肥料的施用量。我公司将与周围农民形成了稳定的污水灌溉合作关系。作为有机污水厌氧处理最重要的产物是沼气,沼气具有燃烧彻底,热值高的特点,与太阳能、风能等被公认为清洁能源。为充分利用沼气资源,经多方考察,我公司投资1200万元增上了24台沼气发电机组,利用沼气作能源直接进行发电供生产装置使用,目前每天可发电近5万度,利用多余的沼气作燃料供热电锅炉和职工生活所用,每年还可减少烟煤消耗3600吨,对于节约煤炭这一不可再生资源作用十分明显。
四、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
我公司能源在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搞好能源的优化利用和节能降耗工作,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对企业能源结构以及能量的生产、运输、流动和梯级利用等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证,把节能技术改造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广应用节能“四新技术”,推动了节能降耗工作的全面开展。几年来,我们先后完成较大技术该项目20余项,有9项(次)消耗指标打破记录,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醋酸酯生产系统流程再造与节能示范工程国债项目、水资源网络化集成节水示范工程分别被列为2006年和2007年国债项目;实施的生态肥业公司利用液氨余冷蒸发利用、高温蒸汽冷凝水回收、二次蒸汽预热原料液,化肥公司废热锅炉改造、热电厂DCS控制系统等技术改造项目,进一步提高了能源、原材料利用率,年实现综合效益1000多万元。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赋予了金沂蒙集团新的战略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虽然我们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企业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离国家关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提高资源利用率,节能降耗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们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加大循环经济项目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体系,积极拓展产业链条,不断提高循环经济对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贡献率,真正将金沂蒙建成为技术先进、知识密集、管理文明、环境友好、结构和谐、系统网络化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企业,为实现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
第五篇:构建和谐西藏旅游发展的法制保障探讨
构建和谐西藏旅游发展的法制保障探讨
郑 佳 丽1 张 世 聪
2(西藏民族学院政法学院,陕西咸阳712082)
摘要:西藏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后发优势强劲。自2000年,西藏提出“实施特色追赶战略,大力发展旅游业”,确立旅游业作为全区重点培育的支柱产业的首要地位之后,发展规模日益壮大,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旅游产业经济体系。笔者从法学视角着手,在树立“依法治旅”理念;抓紧制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及条例;加大西藏旅游管理条例的实施力度;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全民法制意识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推动西藏旅游又好又快发展,大力促进和谐西藏、和谐社会的构建。关键词:和谐西藏;旅游;法制保障
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西藏)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高山巍峨,湖泊星罗棋布,自然风光雄伟壮丽,民俗风情古朴浓郁。世界第一大高峰—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一大高原湖泊—纳木错神湖,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旅游景观,倍受世人青睐。但由于区位特殊及发展经济等因素,西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损坏问题。一些不合理的经济开发和建设严重破坏了地区的生态系统,导致部分旅游资源利用率较低。因此,[1]西藏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做大做强做精特色旅游业”的发展要求,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赋予的民族立法权为根据,着力加强民族法制建设,为西藏旅游又好又快发展,为构建和谐西藏、和谐社会保驾护航。1加强民族法制建设,树立“依法治旅”理念
“依法治旅”的概念在学术界尚未有统一的界定。笔者认为,“依法治旅”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旅游事务、管理旅游文化事业、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保证旅游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的一种基本方略。其核心是建设法治化的旅游管理机制。其关键是依法行政。
对西藏来说,“依法治旅”既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又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谐西藏等战略的实施,“依法治国、依法治区”理念的不断深入,西藏旅游的全方位发展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期。在此关键时刻,西藏党委和政府应根据全区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全区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上着手,充分行使民族自作者简介:郑佳丽(1982—),女,汉族,重庆潼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地区经济
与法制建设。
张世聪(1981—),男,汉族,山东莱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部民族区域经济发展。
治立法权,进一步挖掘民族法制建设的根本特性。以“旅游经济”为切入点,尽快树立“依法治旅”理念,积极推进“依法治旅”进程。不断完善旅游法规,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下简称《民族区域自治法》)、《旅行社条例》、《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转变和完善政府管理职能;积极推动地方综合性旅游法规建设,抓好“中国级旅游卫星账户”的研究建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市)建立旅游卫星账户,强化旅游统计职能。着力完善西藏旅游标准化体系,加紧制定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民俗旅游、西藏旅游度假区等旅游产品的标准;研究制定自驾车、滑雪、温泉旅游等专项旅游的标准。努力构建“西藏绿色饭店、酒店、汽车旅馆和旅游电子商务的综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民族法制的各项功能。从而促进西藏旅游发展再上新台阶!
2抓紧制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方性法规、规章
《民族区域自治法》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和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是以1984年5月全国人大制定的《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为标志的。自实施以来,对西藏的经济、政治、文化、旅游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法制保障作用。在和谐西藏的构建过程中,对西藏的民族自治自主权利、西藏的社会稳定、区域稳定、边防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2005年5月实施的《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第34条规定“自治区人民政府在职权范围内,根据本规定制订具体办法,并将执行情况向国务院报告”,对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贯彻实施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规定,为自治区出台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具体法规、规章奠定了坚实基础。[2]西藏党委和政府虽然在完善与《民族区域自治法》相配套的法规和规章的过程中,对《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了相应的修改,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相关规定更加符合各个少数民族区域地方的发展要求。但可操作性不强,相关配套的法规、规章仍旧缺乏。迄今为止,全国五大自治区的行列内还没有出台实施有关《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任何法规,更没有较完整的关于旅游发展的一系列法规和规章。
因此,笔者认为,在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思想之中,必须以《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依据,结合西藏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抓紧制定和完善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导的关于西藏旅游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法规和规章。
3努力制定实施自治条例
西藏自治条例是由西藏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原则,按照西藏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特点制定,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调整西藏内部民族关系及西藏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综合性自治法规。为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西藏旅游资源,保障国内外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西藏实际,努力制定实施西藏自治条例。
自1965年以来,西藏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共制定了230多件地方性法规和单行条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其中关于旅游建设和发展的,包括《西藏自治区旅游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对外国人来藏登山管理条例》等条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西藏自治条例尚未出台,至于自治条例中涉及的旅游产业方面的法律内容就更无从谈起。这对西藏旅游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使其无法纳入民族法制化的轨道上来。当务之急,为了确保西藏旅游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制定实施西藏自治条例。西藏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自治条例的制定者和起草者,必须通过长期的起草实践,积累丰富经验,在逐步完善旅游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实地调研,努力解决全区旅游建设和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找准切入点,量体裁衣,积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从而,为自治条例的出台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4积极完善单行条例,加大西藏旅游管理条例的实施力度
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区域自治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的单项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第六十六条第二款对单行条例的立法权限作了特别规定,即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西藏单行条例是在西藏自治条例的基础上,把自治区条例具体化的单行法规。根据宪法规定,西藏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省级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西藏人民代表大会既享有普通省级行政区制定地方法规的权力,又享有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
自西藏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西藏自治区立法条例》以来,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立法特色和机制,使西藏地方立法工作进一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在此期间,已经实
施了《西藏自治区信访条例》、《关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分裂活动的决议》、《关于严厉打击“赔命金”违法犯罪行为的决定》、《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试行)》、《西藏自治区国外藏胞回国探亲管理暂行规定》等单行条例。但是有关旅游产业方面的单行条例数量较少。当前,只有《西藏自治区旅游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对外国人来藏登山管理条例》等单行条例,这远远不能满足西藏旅游产业建设和发展的迫切要求。
为了合理有效的开发旅游资源,促使西藏旅游又好又快发展,西藏应坚持“依法治旅”理念,积极完善与旅游经济方面相匹配的单行条例。如果有的单行条例不适应实际情况,而这种情况又很普遍,那么,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西藏根据《宪法》、《立法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相关规定,充分运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治或变通的权利,结合本区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单行条例经过法定机关批准,进行必要的变通或补充。标本兼治,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为西藏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5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加大民族地区旅游法制实施、监督的力度
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旅游经济的发展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旅游发展离不开民族法制的强力保障。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运营,西藏旅游发展强劲,巨大的旅游客流的到来让西藏旅游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慌乱,住宿随意涨价、旅行社无序竞争等内地旅游市场的顽疾也传染到了雪域高原,给西藏经济的整体性发展带来了诸多障碍和不利因素。虽然我国法制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完善,西藏各种司法部门不断健全。但是,由于监督工作环节薄弱,导致民族法规、规章的效力降低。因此,要加快西藏旅游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加大《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和监督力度。
首先,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普及民族法制知识,提高民族法律意识。西藏党委和政府应按照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发展要求,树立“依法治旅”理念,不断完善旅游法规和加强旅游设施标准化建设。针对西藏一些干部和群众的旅游法制意识淡薄,法制观念薄弱等问题,深入开展普法教育,让广大干部、职工、农牧民群众学习或了解国家和自治区内有关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强化法律关系中各个旅游主体的法律意识。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模范地遵守法律,大胆行使自己的权利,积极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
在加强民族法制建设的前提下,还可以全面普及各个民族地区关于旅游方面的法制知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种传播媒体和信息工具,深入持久地进行法制宣
传和旅游法制知识教育。多维度增强全区领导干部、群众和广大旅游者的旅游法制观念意识,真正达到提高用法、守法、护法的能力。
其次,加大民族地区旅游法制实施、监督的力度。我国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出了新要求。加强法律监督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3]为了深入贯彻这一精神,西藏应该抓紧制订下发相关的《检查方案》,督促各地区旅游质监部门加强对所辖旅游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西藏旅游质监部门应该紧紧围绕“深化整顿旅游市场”这条主线,立足区情,与时俱进,全力强化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经营行为。以规范导游执法为突破口,加大执法力度。着重对星级宾馆(饭店)、旅游景区(点)和旅游商场等相关旅游服务单位,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进行专项检查;不定时出动相应的质监人员,对旅游车辆、旅游团队、导游人员、旅游购物场所等进行严格检查;加大对旅游市场的整治,规范旅游经营行为;进一步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效打击西藏旅游业的违规、违法经营行为。加大优化全区旅游经营环境和消费环境的力度,尽力减少旅游投诉,强力净化旅游市场环境。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法》地方法规,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及有关旅游方面的管理条例的作用。真正为西藏旅游的发展与和谐西藏、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R].2010—01—18.[2]朱玉福、张作江.构建和谐西藏的民族法制保障探讨[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7(3).[3]胡锦涛就制定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听出意见[N].人民日报,2006—08—28.Discussions on the Legal Guarante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Tibet
Zheng JialiZhang Shico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Tibet Nationalities Institute,Xianyang,Shanxi712082)Abstract:Tourism resources in Tibet are unique and have a strong advantage to develop.The development scale has been getting stronger day by day and the tourism in Tibet has formed a tentative perfect tourism industrial economic setup since 2000, when Tibet put forward to
implementing pursuing characteristic strategy and devoting major efforts to developing tourism and established tourism as chief in key cultivated mainstay industries.I have approached form different aspects—establishing ideas of administering tourism according to the law;making and enforcing local rules, regulations and ordinances of the “Regional Ethnic Autonomy”;strengthening efforts to carry out rules of the management of the tourism in Tibet;spreading legal knowledge and improving legal consciousness of the entire people—aiming to promote the sound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 Tibet and to help building a harmonious Tibet and a harmonious society, from the law perspective.Key words:harmonious Tibet;tourism;legal guarant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