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升发展大环境构建和谐大格局
提升发展大环境构建和谐大格局
今年以来,市国税局按照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和江西省国税局的要求,紧紧围绕“提升发展、富民兴市”主题,精心组织开展了发展提升年活动并取得明显成效,得到了上级领导和部门的肯定和好评。
一、突出“三个加强”,促进服务提升
(一)加强政策服务。正确处理好完成税收收入任务与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关系,不折不扣、不偏不倚地将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让广大纳税人得实惠。认真梳理助推我市“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做好招商引资及重大产业项目企业信息的调查摸底工作,建立招商引资及重大产业项目企业信息库。加快出口退税进度,今年以来审核通过出口退(免)税9927万元,同比增长29.36%,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市局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市服务外向型经济发展先进单位。据统计,今年1--7月,全市国税系统共兑现税收优惠2.08亿元,占税收收入总额16.10%,为景德镇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加强特色服务。一是开通了12366远程坐席服务热线。今年7月初开通以来,已接收咨询电话近30个,纳税人提出的36个疑难问题得到及时、统一和权威的解答,纳税人的合理需求得到及时响应、快速处理、有效满足,合法权利得到充分保护。二是启动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工作。从今年7月1日起,全市国税系统按照“统一组织、分步实施、纳税人自愿,积极引导”的原则全面推广应用横向联网系统,实行电子缴纳税(费)款,极大方便了纳税人申报缴税、加快税款入库速度,降低税收成本,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三是推行出口企业“一窗式”退税申报管理模式。召开专题研讨会,拟定管理办法,为纳税人举办出口退税业务培训班两期。并选择了部分出口企业进行试点,减少了纳税人往返国税局的次数,降低了纳税成本。四是开启纳税人权益保护工作。成立了浮梁县纳税人权益保护协会,确定了《协会章程》、相关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央视网站、《中国税务报》、江西文明网、景德镇在线等新闻媒体先后进行了专题报道。
(三)加强日常服务。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办税服务厅的功能。在税收辅导区,设立了导税岗;在填表填单台,提供了必备的办税用文具,增添了便民物品,制作了《表证单书填写模板》供纳税人办税时参考;在主要功能区,设置了综合服务、发票管理两类窗口,实现了“一窗受理、内部流转、后台处理、限时办理”的办税模式,极大方便了纳税人,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搭建了税企QQ群交流互动平台。全面建立了覆盖所有一般纳税人的税企QQ群互动平台,充分利用税企QQ群及时发送税收政策法规、各类涉税通知、发票缴销提醒、涉税电子表证单书,实时进行纳税咨询辅导,并利用QQ空间进行疑难问题解答、公开办税流程、受理投诉举报、收集意见建议等,快速解决了纳税人提出的各类涉税问题。三是坚持开门纳谏。今年以来,组织召开了6场纳税人需求座谈会,共计邀请了各种经济类型和不同行业的180户纳税人代表参加,全面了解纳税人涉税服务需求,找准了优化和改进纳税服务工作的着力点。同时,各级局领导带队上门走访重点税源企业、开展税收直通车服务、下乡巡回服务、召开特约税务监察员座谈会,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对国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将整改情况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了反馈,取得了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理解、信任和好评。
二、打造“三大工程”,促进效能提升
(一)打造创新高效的科学管理工程。为促进改革创新和工作落实,我局今年组织开展了“管理科学化、服务创一流”活动。活动分为前期准备、组织实施、评审表彰三个阶段,制发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创新项目安排》,经过各单位、各部门申报确定市局创新项目5项、基层单位创新项目21项、市局机关创新项目26项,并明确了创新责任部门、协作单位和完成时限。市局党组通过各部门工作周报、每周局长碰头会、每月局务扩大会定期听取各单位、各部门创新项目的进展情况汇报,编发活动工作简报6期,并通过组织评选管理服务“三十佳”,即管理服务创新项目“十佳成果”、税收管理“十佳标兵”和纳税服务“十佳标兵”,有效提升税收管理和服务工作水平,推动各项国税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打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工程。一是做好网上行政审批试点推行工作。成立了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了工作职责,制定了网上审批录入工作规范,现已开通网上行政审批政府专网,市级单位实现网上同步税务行政审批。二是大力打击涉税违法犯罪活动。与公安部门密切配合,以我市查处的“金德木业”涉嫌虚开发票案为突破口,全力抓捕相关涉案犯罪嫌疑人,深挖细找相关线索。目前,查实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503份,虚开金额4352.95万元;虚开农产品收购凭证1011份,虚开金额2466.02万元;已拘捕23人,扣押了部分作案的车辆和作案工具。同时,继续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今年以来成功捣毁两个假发票制造窝点,查获发票成品、半成品共计536余万份,刑拘犯罪嫌疑人6人,进一步营造了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
(三)打造勤廉务实的干部素质工程。一是开展了“勤廉教育月”活动。今年5月,市局以正在开展的“发展提升年”活动为契机,结合省局统一部署,牢牢抓住“教育预防”这个切入点,坚持“三个面向”,即面向党员领导干部开展廉洁从政教育、面向中层干部开展作风纪律教育、面向全体干部开展廉洁自律教育,强化干部作风建设,促“发展提升年”活动见成效。省局发展提升年活动《工作简报》第12期专题刊发了我局的经验做法。二是强化内控机制建设。举办了《税收执法风险与内控机制建设》讲座,邀请扬州税务学院袁森庚教授主讲,进一步提高了干部对税收执法风险的认识,增强了廉政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完善风险防范预警,每逢重大节日、风险防范高发期等,通过会议、公文、短信提醒,及时发布廉政风险预警。三是深化国税文化建设。结合党员创先争优、庆祝建党90周年,举办了“学先进、做表率、促发展”主题报告会、文艺汇演、党员读书会、“唱红歌颂党恩”红歌赛和访贫助困等系列活动,激发了国税人员勤奋敬业、团结拼搏、昂扬向上的工作热情。
三、抓好“三个环节”,促进成效提升
(一)抓好组织领导。市局党组把发展提升年活动列为年度工作重点,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根据新确立的参加“百千万”内设机构测评的单位和部门,市局及时调整了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由市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并抽调骨干力量组建了工作组,具体负责发展提升年活动的日常工作。同时,建立了工作责任制。结合各部门今年的重点工作,将任务进一步分解细化为36项,对每项任务的实施均制定了具体落实措施共51条,明确了责任部门、配合部门、经办人以及完成时限等,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为抓好全系统发展提升年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抓好思想动员。为广泛开展思想动员,市局先后召开了党组会议、局务扩大会议、发展提升年动员大会,学习传达上级局和市委、市政府的精神和要求,明确了我局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时间步骤和责任要求。各基层单位和机关各科室,也采取了各种形式扩散会议精神,学习相关文件,进一步提高了全局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增强了参与发展提升年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增强发展提升年活动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市局精心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实施阶段任务细化表等10多份工作文件,指导全系统发展提升年工作的开展。
(三)抓好宣传调研。在内、外网设立了活动专栏,对内编发活动专辑9期,在大厅设立了纳税服务窗口,在醒目处悬挂横幅标语12条,设置显示屏滚动标语12条,制作党风廉政建设和效能建设成果展板17块。对外通过各类主流新闻媒体,向社会进行了服务公开承诺,及时报道我局发展提升年活动的特色和亮点。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国税系统在中国税务报、江西电视台、江西广播电台等各类媒体用稿160余篇。其中,江西卫视播出的省国税局发展提升年电视专题片中,报道了我局直属分局和高新区局服务纳税人的典型做法。
通过发展提升年活动,我局各项国税工作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今年1—7月,共组织税收入库108379万元,同比增收23493万元,增长27.7%。税收增幅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十一个地市排第6位,同比上升4位,收入规模及增幅创历史最好水平。今年以来,我局的税收执法质量、税收数据及征管质量均得到进一步提升,考核得分排名靠前,税务行政处罚、税务行政审批、税务行政决策三类执法档案质量评比同时获得全市第一名。2010年以来,我市国税系统实现了零投诉、零举报、零违法违纪行为的“三零目标”,市局被评为全市“十大服务创业示范单位”并位列榜首。我局是全省国税系统唯一的“全省政务公开示范点”和“廉政文化进机关示范点”,连续十届获评省级文明单位,并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今年上半年,我局组织开展了创建全国文明单位活动,先后接受省、市、区三级文明办的检查验收,并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被推荐为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候选单位。
(市国税局效能办)
第二篇:构建和谐商会 提升服务水平服务发展大局
构建和谐商会 提升服务水平服务发展大局
——浙江省人民政府协作办主任姚少平在第三届全国浙江企业联合会、商会、促
进会会长年会上的讲话
2009年09月10日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2009年5月31日)
各位会长、秘书长、浙商代表:
在09年浙商大会期间,我们再次相聚杭州,召开第三届全国浙江企业联合会、商会、促进会(以下统称商会)会长年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交流情况、分析形势、部署工作。浙江省政府对这次年会的召开很重视,茅临生副省长将到会并作重要讲话。这次年会与往年相比,有不同的形势背景,有特殊意义所在。这就是面临着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新环境,肩负着携手共克时艰的新使命。我认为,新的形势下,商会必须着力做好构建和谐商会,提升服务水平,服务发展大局这篇大文章,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广大浙商提出的期望。昨天下午,听了有关商会会长作的交流发言,也看了其它商会的交流材料,各商会在积极探索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的好做法、好经验,很有代表性、借鉴性、推广性。同时,大家提出的一些好的建议,也很有价值,会后我们一定认真研究。下面,我讲三方面的意见。
一、近年来商会工作取得的成效及经验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全国浙江商会积极探索、创新提升,取得重大进展。充分发挥了商会“聚人心、树形象、建桥梁、促合作、重服务、维权益、为社会、担责任”的功能,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服务企业渡过难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作出积极的贡献。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
(一)加强自身建设,注重规范管理,促进了商会的健康发展。
随着去年吉林省浙江商会的成立,全国29家省外浙江企业联合会、商会已全部成立,包括省内建立的4家商会、促进会,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浙江商会组织网络体系。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各地浙江商会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探索了很多成功的做法。一是注重组织建设。各商会十分注重内部组织建设,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组织结构体系。一方面,不断加强商会领导班子建设,努力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形成了决策民主、分工明确、团结协作的领导集体,充分发挥了商会领导班子的带头和引领作用。同时,不断强化秘书处建设,引进了一批高学历、高层次、高资历的优秀人才,提高了秘书处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保证了商会工作的顺畅运行。另一方面,商会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商会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企业家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二是注重制度建设。各商会通过建立和完善领导班子成员轮值制度、会长办公会议制度、理事会、会员代表大会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会员管理制度、会费收缴管理及使用办法等内部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商会的日常管理和规范建设,既充分保证了商会各项工作的高效运行,又充分调动了广大会员参与商会管理的积极性。三是注重文化建设。各商会在不断加强自身硬件建设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商会文化建设,提高软实力。通过多年的发展,许多商会已经建立了集论坛、讲堂、沙龙、联谊、文体活动等于一体,具有鲜明浙商特色的文化载体,弘扬了浙江精神,彰显了浙商文化,提升了浙商形象。
(二)体现组织优势,发挥服务功能,促进了企业的良性发展。
各商会坚持服务立会的理念,特别是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为会员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努力把商会建设成为广大浙商学习联络、交流合作,发展创业、维护权益、倾诉心声的平台。一是开展信息服务。大多数商会都建立了网站、会刊、报纸、短信即时通讯等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各种政策资讯和商业信息,为会员企业提供信息参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发挥了信息交流中心的作用。二是开展维权服务。许多商会通过聘请法律顾问、组建法律顾问团,建立法律维权部、维权专委会、法律服务工作站等形式,为会员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三是开展融资服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很多浙商企业遇到了资金紧张问题,各商会积极为会员企业寻求融资渠道,提供借贷、转贷资金,并联系有关银行开展银企合作,帮助部分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缓解了资金瓶颈。四是开展培训服务。通过专题培训、MBA、EMBA研修班等形式,帮助会员提高素养,在激烈的市场中保持领先,立于不败。五是开展经营服务。许多商会积极促成会员企业结成战略同盟,促进共同发展;及时帮助解决会员企业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三)凝聚浙商力量,发挥纽带作用,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各商会作为政府和企业、联系各兄弟省(市、区)和浙江两地的桥梁和纽带,在凝聚省内外浙商力量,促进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省际合作交流,扩大对内开放方面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是在各地发展上有作为。近年来,在各商会的积极引导和推动下,广大省外浙商加快了在全国布局发展、投资创业的步伐,为所在地提供了资金、技术、税源和就业岗位,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在家乡建设上有作为。在省外浙商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各商会积极响应浙江省委、省政府实施省外浙商回归工程的号召,鼓励广大省外浙商通过多种形式服务家乡,反哺家乡,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近年来,随着省外浙商回归工程的实施,大批省外浙商踊跃回乡投资发展,积极参与山海协作工程,帮助省内欠发达地区发展、帮扶低收入群众增收,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如去年我办启动了全国浙商帮扶低收入群众增收“152”计划,广大商会积极响应号召,与衢州、丽水有关县(市、区)共签订了首批帮扶项目17个,帮扶资金2253万元。广大浙商身在他乡,心系家乡的情怀,令人感动,值得赞赏。三是在省际合作上有作为。各商会经常与两地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联系和沟通,收集整理两地的招商引资项目,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项目提供给会员企业及当地浙商,并组织会员企业深入实地考察,商谈具体项目,达成了许多跨区域的合作项目。同时,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种省际经贸合作交流活动、大型会展活动,促进了省际合作交流。
(四)彰显社会价值,塑造“责商”形象,促进了浙商品牌提升。
各商会在会员企业中积极倡导热心公益、回报社会的价值理念,引导和鼓励广大浙商在做强企业、做大事业的同时,勇敢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进一步提升了浙商的形象,扩大了浙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踊跃参与救灾,勇担社会责任。去年南方特大冰冻雨雪灾害和“5?12”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各商会积极响应各级党委、政府和省协作办的号召,迅速投入到参与救灾中来,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特别是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各商会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尤其是四川浙江商会的同志们第一时间参与抗震救灾,奋战在第一线,为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截止08年底,全国浙江商会发动浙商共捐款5.8亿元,其中四川省浙江商会发动在川浙商捐款1.4亿元。在恢复重建期间,又举行了“全国浙商参与灾后重建青川行”活动,首批组织44家企业赴灾区考察对接,共签订援建青川爱心学校项目9个,捐赠资金2080万元;签订意向性合作协议4个,金额达4亿元。此外,各商会还积极参与意外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如去年年初新疆德汇国际广场发生特大火灾,浙江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和云南、贵州、重庆、陕西、宁夏、四川等浙江企业联合会、商会先后发函或派人到新疆慰问浙商,新疆浙江商会站在安抚资助受损浙商的最前沿,帮助受损商户渡过难关,重建家园。广大在外浙商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品质、风貌,彰显了浙商的责任感,树立了浙商的良好形象,为浙江人民增了光,为浙商品牌添了辉。二是弘扬团结精神,共御金融危机。为应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各商会积极鼓励会员企业在困难面前抱团合作,共御危机。如去年11月底,浙江省区域经济合作企业发展促进会召开了以“浙商携手互助,转危为机”为主题的促进会年会,1100余名促进会会员企业代表在《互助宣言》上签字,承诺在当前全球面临金融危机的重要关口,发扬浙商抱团作战的优良传统,携手互助,共渡难关,化危为机,彰显了商会在应对危机中的作用。三是热心公益事业,体现社会价值。各商会由会长、副会长带头,积极组织会员企业参与希望工程、光彩事业、慈善事业,积极扶助下岗职工、低保户、失学儿童、孤寡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得到社会广泛好评。随着在外浙商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在外浙商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全国以及各省、市、县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人数越来越多,在外浙商参政议政的范围日益扩大。由于贡献突出,很多浙商及其企业还获得了各地评选的各类荣誉称号。
应该说,各商会发展的总体态势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的方面:一是如何以围绕和谐为目标,加强浙商凝聚力方面有待进一步重视;二是如何以提升质量为重点,提高商会服务力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如何以提升浙商品牌为己任,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力求解决。
在这几年的商会工作中,我们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政府重视是前提。各商会的发展能形成这么好的局面,政府重视是前提。这其中,既有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也有家乡政府的关心和帮助。因此,各浙江商会要坚持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自觉接受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管理,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开展工作,以实现更好发展。二是团结和谐是关键。各商会的会员来自各个地区、来自各行各业,人生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把这么多会员凝聚在一起,靠的就是团结和谐。因此,各商会的领导班子、秘书处、广大会员必须把团结和谐作为办会的关键所在,通过不懈努力,营造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发展的氛围。三是规范建设是基础。省外浙江商会作为民间社团组织,结构相对松散,要确保商会正常运作、健康发展,就必须按照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加强工作机构和专职人员建设,建立一整套决策民主、程序合理、体系严密的规章制度,坚持做到按章治会、按章办会、按章兴会。四是创新提升是动力。商会工作是一项具有创造性、探索性的工作,需要不断创新提升。正是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品质,推动了商会在发展理念、管理方式、运行模式上的创新和提升,使商会的工作始终保持勃勃生机,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五是服务会员是根本。商会的建立,是为了促进浙商事业的发展壮大。只有真正服务好会员企业,才能更好地体现商会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要把商会会员服务好,让会员感觉到商会具有吸引力,感觉到商会是一个大家庭。
总之,近年来商会工作成效显著,应充分肯定。借此机会,我代表省协作办,对为商会工作作出贡献的各位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对商会给予我办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下一阶段商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一)进一步增强做好商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前,各商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挑战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一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在持续,外需市场依旧比较疲软,整体经济形势仍然很严峻,特别是外贸企业、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仍然较多。省内外浙商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有些浙商企业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如何更好地帮助这些企业转危为机,渡过难关,这对商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大政方针是明确的:要大力发展、大力支持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二是各地政府对商会的建设和发展是重视的。三是这几年商会的建设发展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特别是一些成立较早、发展较好的商会,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办会模式,成为了凝聚各地浙商力量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这些都是商会继续加快发展的机遇和条件。总之,要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坚定信念,扎实工作,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商会,提升服务水平,服务发展大局”的主题,进一步增强做好商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推动全国浙江商会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二)下一阶段商会工作的主要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全国浙江商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按照“构建和谐商会,提升服务水平,服务发展大局”的工作目标,坚持创新、致力发展,不断探索异地商会工作新路子,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商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1、以应对危机为重点,进一步服务发展大局。在金融危机面前,各商会要鼓励和支持广大浙商坚定信心,提振士气,把服务发展大局作为商会的主要工作。一是要着力服务转型升级。当前,为应对金融危机,浙江省委、省政府在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同时,提出了“保增长、促转型”的要求,浙江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需要,浙商企业也处于创新转型的关口。浙商企业今后能否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企业的竞争力。为此,各商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广大浙商企业通过整合、提升等有效手段,做大企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提高核心竞争力。二是要着力服务浙江人经济发展。在危机面前,各商会更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深入了解浙江与各兄弟省(市、区)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市场潜力,切实找准各兄弟省(市、区)与浙江开展经贸合作的切入点,积极穿针引线、牵线搭桥,以项目为纽带,不断加强经贸合作,拓展合作领域,不断做强浙江人经济,推动浙江人经济和浙江经济的联动发展。三是要着力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各商会要进一步引导会员把企业发展好,多缴纳税收,多提供就业岗位,为所在地多做贡献,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2、以规范建设为目标,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要按照规范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商会建设,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不断加强管理建设。要加强商会的规范化管理,组建完备的职能部门,提高办公信息化程度,完善商会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运转协调、公正透明、高效廉洁的商会运行机制,切实提高商会自身管理能力,为商会发展打造坚实的基础。二是要不断加强队伍建设。要不断提升商会班子的领导水平,提高商会秘书处和工作人员的素质,打造一支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队伍,提高商会的办会水平和协调组织能力。加强对商会会员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广大会员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公益意识;抓好内部团结,形成以团结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的良好环境。三是要不断加强文化建设。要加强商会的文化环境建设,形成每个商会的独特文化,彰显各地浙商的精神风貌。同时,加强商会党的建设工作,进一步探索建立异地浙江商会党组织,提高商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以提升水平为要求,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经过多年的发展,各商会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信息、维权、融资、培训、经营等方面的服务功能,下一阶段,要在深化这些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一是拓展商会咨询策划功能。聘请各类专家、教授、公司总裁组成商会顾问团,或直接作为商会的高级管理人员,为会员企业重大投资发展和开展大型经贸合作活动提供咨询、策划、论证,提高商会的决策水平。二是拓展商会整合提升功能。很多浙商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层次不够高。各商会要充分利用掌握的会员企业信息,根据各企业资金运行、产业类别、产业关联等情况,进行有效整合,促成会员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投资合作、研发合作、上中下游产业合作,实现浙商的整合提升。三是拓展商会联谊窗口功能。利用商会网络优势,积极开展与各地商会的联谊活动,组织各类经贸论坛,促进各地商会之间、企业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
4、以回报社会为己任,进一步提升浙商形象。各商会要引导在外浙商多开展公益事业,多承担社会责任,进一步用行动树立起浙商的良好形象。一是要热心公益甘于奉献。各商会要经常性地引导和组织会员结合自己企业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慈善、公益活动,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帮助有困难的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体现浙商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二是要诚实守信依法经营。各商会要引导和督促会员企业加强信用建设和法制建设,树立浙商诚信为本、依法办事、文明经商的良好形象,真正把浙商打造成一流的品牌。
5、以发展浙江为己任,进一步参与家乡建设。广大浙商尽管身在他乡,但根在家乡,关心和支持家乡的发展,是广大浙商的共同愿望和心声。各商会要积极引导在外浙商反哺家乡,支持、参与家乡建设和发展。一是积极参与省外浙商回归工程。各商会要发挥与外界接触多、联系广的优势,引导和组织广大省外浙商带资金、项目、人才、科技回乡投资发展,把外界的市场信息反馈给家乡,把好的经验带回家乡;同时,积极宣传浙江、推介项目,引介国内知名企业来浙江投资考察,洽谈业务,为推动浙江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二是积极支持省内欠发达地区发展。通过参与山海协作工程、全国浙商帮扶低收入群众增收“152”计划等载体,帮助我省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加快发展,帮助低收入群众实现增收。三是积极助推浙江产品拓展国内市场。省委、省政府要求省协作办以省外浙江商会为载体,以省外专业市场为平台,开展国内市场拓展工作。各商会要充分发挥自身网络优势,携手助推做好浙江产品拓展国内市场工作,提高浙货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这项工作省协作办将作专题部署。
6、以和谐发展为主题,进一步弘扬浙商文化。浙商文化是浙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商企业的灵魂和价值核心。新时期,各商会要引导广大浙商建立良好的价值取向,形成和谐发展的氛围。一是要建立和倡导和谐理念。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事业。各商会要全力打造和谐商会,加强团结合作,发扬团队精神,形成团结风气。同时,引导广大浙商注重企业创业与商会发展的和谐统一,互促共进;注重会员企业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团结和凝聚广大浙商,互相支持、互相合作,在和谐的氛围中开创新的事业。二是要树立和发展品牌意识。品牌建设是浙商发展赢得先机的重要法宝。浙商要崛起于众多商帮之列,品牌建设非常重要。当前,浙商在全国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今后,要进一步展示自身良好形象,维护好浙商这一金质品牌。三是要传承和弘扬“新四千精神”。各商会要引导广大浙商发扬“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保持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的“新四千精神”,继续推进各项事业开创新的辉煌。
三、合力共创商会建设新局面的几点设想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合力共创商会工作新局面。省协作办作为联系省外浙江商会的职能部门,一定全心全意、尽力尽为,做好指导、联络、协调、服务工作。为此,要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加强平台建设。省协作办将与各商会合作,共同构筑五大平台,为商会的发展提供更好服务。一是工作交流平台。建立健全商会会长年会、秘书长工作例会制度,完善专题研讨会、商会会长、秘书长培训机制。二是活动合作平台。组织商会及会员企业参加浙商大会、山海协作系列活动、“西洽会”、“哈洽会”、“渝洽会”等各种展会平台及专题招商活动。三是金融网络服务平台。推动商会与在外金融机构开展银企合作,为商会及会员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联合阿里巴巴网站,为各商会打造商务网络平台。四是法律援助平台。联系司法部门,为商会及会员企业提供法律讲座和咨询;维护商会及其会员企业的合法权益,做好协调沟通工作,依法妥善解决有关纠纷。五是信息沟通平台。借助互联网、浙商通讯等载体,完善与商会的信息交流机制。
(二)要加强课题合作。今年,根据省委的要求,省委政研室和省协作办将联合开展“促进省外浙江人经济发展研究”课题调研。这是2004年专题调研后的又一个大动作,希望各商会积极参与并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三)要加强基础工作。基础工作很重要。下一阶段要加强与商会及会员企业的沟通,调研了解商会及会员企业的信息,与各商会共同努力,建立商会及会员企业的数据库、信息库。我坚信,只要我们携起手来,商会的各项事业必将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最后,衷心祝愿各商会越办越红火,各位企业家的事业越干越兴旺,也衷心祝愿各位会长、秘书长和浙商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第三篇:着眼发展 构建和谐
着眼发展 构建和谐 推进政府各项工作实现新跨越 ——在县政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根据录音整理)
陈 国 彬
(2011年4月21日)
一、抓落实必须统一思想
第一,要在落实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及人大政协“两会”精神上统一思想。刚刚闭幕的县“两会”和前不久召开的县委经济工作会议,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农业抓精品、工业建园区、三产强服务、城建谋新区、民生造福祉、强县富民众”的总体工作思路,这为我县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开展政府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遵循。政府全体成员要充分认识到这一思路对于促进全县发展的重大意义,把思想统一到县委的决策上来,体现到贯彻落实的具体实践中去,通过百倍千倍的艰苦努力,真正将县委绘就的宏伟蓝图变成肇州明天的美好现实。
第二,要在工作目标上统一思想。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今年政府工作进行了细化分解,确定了54件大事实事,明确了责任单位、责任人、完成时限等事项。也就是说,大家肩负的具体任务,都是立足于工作实际围绕发展目标提出并明确的,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县总体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政府的要求是,必须确保完成,力争突破,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在这一点上,思想必须统一。
第三,要在保持良好工作状态上统一思想。经过多年发展的检验,政府广大干部职工体现出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精神风貌,想发展、盼发展、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我们在发展上能够一年一个新台阶,各项事业快速进步,都得益于广大干部的奋发有为,实干进取。但我们也要看到,与一些发展基础较好的县份比,我们还有一定差距,要达到我们预定的发展目标,我们还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和汗水。因此在经济发展上,我们必须保持创新创优创造的工作状态,逐一破解前进道路上的难题;必须保持 扑下身子苦干实干的工作状态,确保完成工作任务;必须保持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坚决达到预期目标。
所有这些,决定今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重执行、强落实、抓经济、惠民生、促和谐。我们要按照这一要求,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以统一的思想、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形成无坚不摧、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全面完成今年的政府各项工作任务。
二、抓落实必须突出全年工作重点
在落实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明确重点,抓住关键,协调运作,有序推进,达到提纲挈领、牵发动身的工作效果。
第一,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要紧紧围绕粮食产能、棚室经济、养殖基地建设、泥草房改造四项重点,抓好推进落实。具体要求是:
1.要依托项目建设实现粮食产能28亿斤的目标。提高粮食产能,关键是要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必须重点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下功夫,尤其是玉米膜下滴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引水”工程。今年玉米膜下滴灌任务较重,全县共35万亩,县财政将投入700万元,这项工作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使其在内心真正接受并付诸实际,从而达到既增产又增收的目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要抓住中央和省支持粮食产能建设、加大水利建设投资的机遇,积极对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实施好粮食高产创建、国家级牧区水利建设等项目。“引水”工程要积极运作,保持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确保今年有实质性进展。
2.棚室生产要抓当前、想长远。今年市里给我县下达的棚室建设任务是1万栋,县里已经将具体任务分解到了各乡镇,大家要从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出发,精心组织,抓好落实。一是要落实好投资主体。要完成好这项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落实好资金主体,投资主体落实了,建设、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主体也就明确了,推进落实也就有了抓手。各乡镇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采取招商引资、成立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自建、鼓励干部认购认领认租等多种方式推进。在这方面,要求就是乡镇和村委会不能作为投资主体,绝不能因为这项工作给乡村两级带来新的债务和后患。二是要合理编制建设规划。各乡镇要充分考虑棚室园区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大棚、看护房、交易 场所等设施的布局,在这方面,国土部门要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多出主意,多想办法,为棚室经济发展多做贡献。三是要超前谋划生产经营。发展棚室经济的目的是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调整生产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工作落实的好坏,最后看的不只是建设数量,最重要的是看生产情况、效益如何。因此,要在建设棚室的同时,预先考虑生产利用问题,研究落实生产计划,提早组织采购种苗,做好品牌宣传,确定销售方向,确保实现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
3.养殖基地建设要高标准、建精品。总的任务就是每个乡镇建设1—2个养殖园区。一方面,要把握好发展方向。就是要围绕服务县内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根据企业的原料标准和数量需求,重点抓好“一猪两牛三禽”养殖基地建设。要结合本地实际,发挥特色优势,不搞千篇一律。畜牧部门要抓紧与企业对接,深入下去开展调查研究,从完善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的角度着眼,立即着手研究生猪、肉牛等方面扶持政策,尽快报到县里,争取尽早制定出台。另一方面,要把握好建设标准。企业需要的是高质量的原料供应,要求基地建设必须高标准、规范化。同时,我们的用地指标有限,要求我们必须在有限的土地上制造出足够大的生产能力。因此我们建就要建够标准的、够规模的,确保实现规划设计高点化、建设标准精品化,从而破解我县养殖规模不大、标准不高和企业原料来源单
一、供应不足等问题,为企业提供优质、集中、稳定、安全的原料保障。
4.泥草房改造要发挥好引领作用。泥草房改造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环节。要以100户以上示范引导区建设为切入点,实施好二井镇实现村撤屯并村等重点工作,要在政策方面加强引导,在舆论方面加强宣传,确保完成今年9500户改造任务。要以泥草房改造为牵动,搞好村镇建设规划,同步完善水、电、路、讯等配套设施。各相关部门要与各乡镇协调一致,将各项配套工程向示范引导区集中、向中心村镇集中,增强泥草房改造对新农村建设的引领作用。
第二,关于工业经济发展。重点就是园区建设、重点项目推进和招商引资。
1.园区建设要抓好规划和载体功能建设。在规划方面,杏山项目区,在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的基础上,要研究向绿色食品 产业和生物产业发展。在此区域,今年还要启动建设1平方公里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创新园,规划玉米生物产业园,相关部门要进一步细化完善规划和方案,尽早动工建设。丰乐、长山、永乐三个项目区要围绕自身发展定位,对项目区规划作进一步完善,尽快形成“一个中心、三点辐射”的园区发展新格局。在载体功能方面,今年杏山项目区农业生物科技产业园基础建设是重点,丰乐、长山两个园区建设也要跟进。各单位要抓紧设计,抓紧准备,5月份开工建设,10月份必须完工。园区绿化必须提前抓到位,林业部门要将今年的绿化任务向园区倾斜,重点是围绕杏山和丰乐两个项目区,造精品林、大块林。另外,杏山项目区要按照“优二进三”的发展要求,抓好金融商务区、生活居住区、辟建服务功能区、科教创新区的规划建设,全面提升园区载体功能和服务水平。
2.重点项目要全力推进。对于确定下来的重点项目,县工业攻坚指挥部要组织工信局、发改委、项目办、园区、环保局等部门,积极帮助企业跑省跑市办理各项手续和审批。要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抢抓工期进度、提高建设效率、保证工程质量,新建项目要早开工、早启动,续建项目要提前复工,并在10月中旬前建成投产,决不允许出现跨三年工程。同时,相关部门和乡镇要围绕绿色食品、生物、新能源、新型建材等战略新兴产业,谋划一批后续项目,这方面必须围绕特色资源,认真进行分析,谋划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国家政策支持的好项目,为招商引资积蓄后劲。
3.招商引资要全面出击。我们专门的招商组织有县项目办、城镇四个招商组和12个乡镇招商分局,今年还将成立各大口综合部门招商办公室。下一步,城镇四个招商组要按照所划定区域,与企业主动对接。各乡镇和各大口综合部门也要把眼光放宽放远,面向全国,只要是适合在我县投资的国内知名企业,都要逐个进行联系拜访,要充分利用好老乡、亲情、同学、战友等多种关系,抢占位,抢先机,尽最大努力谋求引资成功。
第三,关于第三产业。重点是打造“三区”。
商贸核心区要重点推进鼎盛综合商贸中心建设,抓紧与国美电器、肯德基等大型连锁商业企业进行对接,争取尽快落户肇州。同时,工程靠近主街中心,相关部门要加强日常管理,在建设施 工过程中,不能妨碍交通秩序,不能影响车辆、行人安全,不能影响周边商铺经营,确保平稳推进建设。
特色旅游区要以推进青马湖、萨日湖和龙江工委遗址等旅游景区的绿化美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做好全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多角度开发旅游资源,规划旅游景点,开辟旅游线路,还要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使旅游业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化创意产业区今年要重点做好青马湖文化产业创意园的策划和相关建设工作,结合组建青马湖文化传播公司,将“青马湖”这个文化品牌叫开叫响。今年,这三个区建设既要有形象进度,又要有实质进展。文化、旅游等产业对GDP的贡献要达到8000万元以上,确保占到1%。
第四,关于城乡建设与管理。要紧紧围绕“三优”文明城创建和“三城联创”工作要求,把城乡建设与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和水平。
1.重点工程建设的标准要高。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建设标准,都要高点站位,利于长远,力争把每个项目都建设成十几年、几十年不落后的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坚决杜绝“遗憾”工程和“半拉子”工程。建设、城管等部门要调配好人力,精心组织,科学安排,搞好策划论证,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保证工程施工进度,确保各项重点工程能够按期推进、按时竣工。特别是“两厂”建设,要按照全市迎接国家环保模范城复检要求,必保按期高标准完工,绝不能拖全市的后腿。
2.城乡绿化建设的速度要快。绿化工作季节性强,我们必须利用有限时间,抢前抓早。城管和林业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方案,督促乡镇对各自任务再细化、再分解、再落实。要把各个节点的设计做深、做细、做美,高起点、高标准开展春季绿化,力争把每一处绿化点、每一片林地都变成生态景观。要围绕主城区、公路两侧、公路沿线乡镇村屯、园区等重点部位,造精品林、大块林,目标就是必须消除主城区裸露地面,城乡重点部位全部实现绿化。
3.环境整治的力度要大。省市今年抓环境整治的力度特别大,要求也非常严格,市督查组经常组织明查暗访,定期通报,县里也成立了四个督查组,以暗访的形式,对包括乡镇村屯在内 的全县环境卫生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并就发现的问题进行了督办,从目前的情况看,各地都在行动,问题正在逐步解决。下一步,要继续加大整治力度,城市主要街道垃圾必须达到日产日清、24小时保洁。要面对全县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卫生素质,营造全民讲卫生、全民共创优美环境的良好氛围,推动城乡环境面貌不断改观。要加大交通设施投入,城管部门要研究增加便民停车场。交警部门要建设完善隔离带、信号灯等各类交通设施,并加强城区主干道交通整治,对各类违章行为进行严管严罚,优化交通环境。统筹规范各类广告牌匾,提升格调档次,打造一批具有肇州特色的精品街路,使城市风貌更有品位、更有内涵。
4.城镇化试点工程的思路要新。既然是试点,就要敢闯敢试。朝阳沟和兴城作为全县城镇化试点工程的试点镇,总的原则是要按照“一年抓推进、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的总体要求,体现特色,突出内涵,形成左右配套、上下衔接、管理有序、层次分明的规划建设体系。同时,要开动脑筋,集思广益,最大限度地解放思想,实现发展思路创新化、建设工程精品化、优势发挥最大化,为全县推进城镇化进程探索路子、总结经验、树立样板。
第五,关于民生工作。落实市里富民、素质、创业、健康、安居、保障、畅通、环境、文化、平安十大民生工程,为百姓谋福祉,促进社会和谐。
1.要围绕群众需求推进民生工程建设。要加快推进县人民医院、实验幼儿园、职教中心、文体中心等群众关注、急需的重点民生工程建设,确保按期完成并投入使用。物业供热工作是群众关注的重点,也是群众最容易有意见的难点。上供热工作已经结束,物业部门要立即着手研究今年的供热工作,要按照完善西城区、提升东城区的思路,结合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研究切实可行的改进和推进措施,确保群众住上“暖屋子”。物业管理要通过引进有资质的物业公司,完善管理办法,根治问题症结,彻底解决物业“没人管、管不好”的问题。
2.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们的低保、大病救助、医保、社保等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还不够完善,各相关单位在工作中要把握政策、积极探索,逐步实现保障体系深入化、规范化、完善化、普惠化。要积极对上争取支持,推进 各项保障提标扩面。关于就业工作,县里今年提出继续通过招考促进大学生就业,县人事部门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详细的招考安置方案,面向社会公开招录,阳光操作,绝不能让任何人走关系、占便宜。县劳动部门要在已确定开发的130个公益性岗位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对上争取,力争获得更多的公益岗位,减轻我县就业压力。
3.要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重点抓好建党90周年等重大活动期间的信访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树立安全工作每一天都是从零开始的理念,吸取肇源、让区等周边地区安全事故的教训,强化对企业、学校、建筑工地、道路交通、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领域和重点部位的安全监管,各检查组要认真排查,建好台帐,及时发现问题,彻底消除安全隐患,确保不出现重大安全事故。要重点对“送子车”进行管理,从即日起,交通、交警等部门要对全县“送子车”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规范运营,确保安全。
三、抓落实要端正态度
对于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政府全体人员必须振奋精神,创新举措,攻坚克难,把抓落实当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常抓不懈。
1.要持之以恒抓落实。抓落实贵在持之以恒,也难在持之以恒。是不是持之以恒,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看是不是敢于直面矛盾和问题。抓落实不会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种种矛盾和问题,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抓落实的过程。因此,我们抓工作落实,不要怕遇到矛盾和问题,不要绕开矛盾和问题走,要想千方设百计地用宣传教育、政策引导、经济发展等办法去解决。要主动在信访、物业、供热等热点问题上直面矛盾,主动在园区建设、棚室生产、泥草房改造等重点工作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工作落实、目标实现。另一方面,要看是不是一以贯之地全程体现落实。要求我们各乡镇、各部门在抓落实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一以贯之的精神,不能容易的就抓,难抓的就放,“硬骨头”就绕,搞半截子工程。对工作任务的落实要体现在工作全程的每一个阶段和环节,做到年末年初一个样、困难容易一个样,始终保持旺盛的抓落实的精神,任务一落到底,行动一以贯之,不达目的不罢休。2.要注重实效抓落实。一是要有加速意识。要求各责任单位必须注重时效,该干的工作就抓紧干、坚决干,珍惜每一天时间,抢抓每一个机遇,保证各项任务按时完成或提前完成,坚决克服说而不干、决而不行、抓而不紧的不良风气。二是要有成本意识。干事业有时也类同于做生意、搞投资,都要有成本的概念,要尽量以低成本、低投入换取高收益、高回报。我县财政还不宽裕,支持各项事业发展的能力还很有限,比如我们今年的城市管理资金将重点用于清雪、保洁、排水等设备投入,同时要求必须开展好城乡环境整治工作,这就要考验相关部门和各乡镇的落实能力和执行能力,考验少花钱多干事、不花钱也干事的能力,我们要立足实际,想办法、动实招,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成果,确保任务落实不打折扣。三是要结合实际。我们的工作思路、任务目标要立足实际来提出,落实工作也要以实际情况和环境条件作基础,都要实实在在、有的放矢,绝不能重形式轻内容、重口号轻行动、重眼前轻长远。我们只有依靠切合实际的发展,肯于苦干实干的落实,才能够完成我们既定的政府工作任务,才能够实现全年的各项预期指标,才能够更快的向全省十强县的目标迈进。
3.要齐抓共管抓落实。大事实事分解表中列的每一项任务都是一项工程,不是单靠某个人、某个乡镇或部门就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来自多个人、多个单位、多条战线的共同努力。因此,我们各乡镇、各部门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多想全县的整体工作,少打本单位、本部门利益的小算盘。特别是在招商引资、信访稳定等重点工作上,要主动介入、积极补位,真心谋事、团结干事,形成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强大发展合力,强力推动政府工作全面落实。
四、抓落实必须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认真开展好政府系统“加强作风建设提高行政效能年”活动,将其作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现实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1.强素质,提高推动发展的能力。一是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要培养高点占位的意识,增强谋事成事的本领,深入领会全县总体发展思路,围绕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科学谋划,科学研判,从而实现科学决策。二是提高攻坚克难的能力。政府各级干部都要敢于担当,善于抓住关键点,选准突破口,以超常规的举措,努力破解棚室经济、棚户区改造、招商引资、对上争取等方面的难题,要勇于负重奋进、迎难而上,不讲条件、不找借口,全力突破各种瓶颈,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三是提高维护和谐的能力。各乡镇、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决把维护本地安全稳定作为重要任务,从源头防范矛盾;要讲究工作方式方法,避免引发矛盾;要延伸服务触角,积极调处矛盾;要高度重视信访稳定工作,切实解决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抓服务,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一方面,要推动审批提速。优化审批流程,推进并联审批、网上审批,实现由法定时限向承诺时限转变,审批时限总体再压缩30%左右,提高即时办结率。对重大产业项目,推行审批代办制,确定专人全程代办。建设、土地、工商、税务等直接为企业和群众服务的窗口单位,都要严格执行AB岗制,确保窗口服务不空档,业务随到随办。在此强调一点,各窗口单位包括三权在上单位,要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树立人在肇州工作、心系肇州发展的理念,在严格把关、依法办事的同时,无论企业的要求能不能办,都不能直接说不行,要研究怎么能行,研究怎么能帮助企业尽快办理完成各项手续,做到既管好又服务好。另一方面,要落实优惠政策。对现行各类优惠政策措施进行梳理,增强政策的有效性、针对性。规范涉企检查处罚行为,防止多头检查,避免重复检查,杜绝随意检查。严肃涉企办案纪律,规范年审年检行为,坚决消除乱收费、乱摊派、乱年检、乱罚款等不良现象。
3.讲实绩,营造干事创业的整体氛围。一要守土有责。在其位谋其政,政府各级干部要以对党、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把责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定下的事快干,安排的事快办。对于县委、县政府的每一项决策部署,都必须明确责任主体,细化时间进度,做到抓牢、抓快、抓好。对于本职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矛盾,要敢于承担,勇于挑战,全力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扫清障碍。二要创先争优。要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以创新求突破,以创新促落实。要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敢于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善于用新思维、新观念、新视野,研究解决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冲刺全省十强县过程中的具体问 题,争做创新创造的倡导者、实践者和领跑者。三要依法办事。推进科学、规范、文明、和谐执法。清理行政许可审批,对私自设置审批前提条件的予以制止或取消;公开行政许可内容、行政处罚结果,强化社会监督;整治基层科所站队执法不规范、纪律松懈、态度生硬等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全面营造干事创业的整体氛围。
4.重廉洁,树牢政府的良好形象。一是强化教育引导。结合开展 “加强作风建设提高行政效能年”活动,组织好各种实践活动,发挥正反两个方面典型示范作用,把意识上的强化真正转化为工作中的具体行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二是强化制度建设。坚持源头预防,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反腐倡廉工作,把党风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两不误”。建立健全资金管理、项目建设、政务公开等方面的制度,进一步将防腐关口前移。突出靠制度管权管人管事,强化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切实增强制度执行力。三是强化治理损害群众利益的违法违纪行为。重视群众信访举报反映出来的廉政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解决问题,保证信访举报事项件件有着落,以此保护干事之人,惩治害群之马。重点查办基层干部以权谋私、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监管好教育收费、药品流通等重点,严肃查处各类商业贿赂案件,切实纠正不正之风。
同志们,未来无限美好,脚下任重道远。我坚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戮力前行,埋头苦干,奋发进取,今年的政府工作就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我县的经济和社会就一定会呈现出大发展、快发展的喜人局面,迈入全省十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第四篇:调整利益格局 构建和谐村企
调整利益格局 构建和谐村企
珙县底洞镇课题组
珙县底洞镇是产煤重镇,现有煤矿企业 9个,年产能 100万吨以上。近年来,由于煤矿企业的深度开采,采矿区山体开裂、地表水渗漏、民房开裂倒塌,厂社、厂群矛盾突出。底洞镇党委、政府在化解矛盾的工作实践中,以调整村企利益格局为核心,创新工作载体,搭建沟通平台,建立完善了“突围利益纷争、平衡利益格局、注重利益分配、推进利益一体”的利益协调机制,逐步形成“共融、共建、共享、共生”的新型村企关系,实现了村企和谐发展。
一、突围利益纷争,强化统筹,村企共融
村企矛盾的核心是利益。为此,镇党委、政府统筹建立科学处置机制,有序化解村企利益冲突,营造了村企和谐发展环境。
(一)统筹“两项基金”,避免村企直接冲突。企业根据生产规模自愿认捐到基金专户,建立完善“生态恢复基金”和“矿区治理基金”,由政府统筹使用、集中安排。2007年以来,全镇企业对两个基金注资超过 300万元。“生态恢复基金”专项用于矿区地质灾害治理、生态恢复和煤矿闭坑后的土地整治等,确保矿区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有人治理,闭坑后的治理工作能够延续,实现矿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矿区治理基金”专项用于补偿村民因企业采矿导致的受损利益。由矿区村民向政府提出解决申请,政府派人出面调查核实后便可调剂基金给予补偿。通过政府统筹,建立矿区基金补偿村民受损利益的方式,缓减了村民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直接利益冲突,既保障了村民的合法权益,又为企业化解了后顾之忧,营造了发展的宽松环境。
(二)探索“听证程序”,调决村企利益诉求。建立村企“利益听证会”制度,搭建村企冲突有序对话平台。由镇党委、政府牵头,每季度召开由采矿区村民代表、企业业主参加,村两委领导、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列席的村企双向“利益听证会”。首先是“业主听证村民利益需求”,对于村上需要企业支持“人财物”等方面的合理要求,由村民代表提交利益听证会进行听证,企业业主原则上当场答复,对重大请求事项由业主在下一次听证会上作出肯定性答复;其次是“听证企业利益需求”,业主在听证会上提出企业扩建占地等诸多发展难题,征集各方意见和建议,求得支持理解;再次是“听证基金合理使用”,通过政务“点题公开”的形式,政府在会上公布两项基金的使用情况,接受社会各方监督。通过“利益听证”形式,形成了政府、群众和企业三方良性互动格局。
(三)开展“四进农村”,化解村企遗留问题。探索实施镇机关干部“组织关系进农村、工作重点进农村、干部结对进农村、年终考核进农村”的“四进农村”工作机制,进一步转变机关干部作风,切实解决村企发展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撤销镇机关党总支和相关支部,机关党员组织关系转入联系村,任联系村兼职支部副书记,非党员挂职担任主任助理,进一步充实农村基层工作力量。镇党委、政府全面梳理村企矛盾历史遗留问题,制定时间表逐一解决处理,镇机关干部工作重心下移,加强村企共建资金的检查,有效杜绝村级财务“暗箱操作”。2007年,查处周家三社社长挪用10.5万元企业支付农户的以工补农资金,按时足额兑现到 73户338人手中,切实维护了群众权益。两年来,共协调解决各类厂社、厂群遗留问题160余起,防范和制止10余起群体事件的发生。
二、平衡利益格局,夯实载体,村企共建
坚持用发展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着力搭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平台,实现以工哺农、以矿养矿、以矿惠民,构建长期相对平衡的村企利益格局。
(一)开展“劳务共建”,实现让利于民。过去,一些企业存在“花钱买平安”现象,而最终事与愿违,“花钱出力不讨好”。镇党委、政府引导企业转变帮扶方式,给予本地村民“务工优先权”,结合村民个体差异合理安排劳动岗位,进行“以工代赈”,既实现了村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劳动致富,又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问题。全镇9个煤矿、4个非煤矿山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按煤矿年人均基准工资2.5万元计算,仅此一项矿工劳务收入就达5000多万元,其中周家村成为劳务收入千万元村。通过劳务共建,增强了业主的社会责任感。
(二)开展“夯基共建”,实现基础惠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加快发展的关键。通过村企共建,引导企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金煤矿把供应给村民5年的燃煤折合成现金,一次性预付17万元投资修建小河村通社公路2.6公里,2009年又出资30 万元,捐赠水泥 1000吨,全面解决小河村5个社8000余米便民路。马鞍山煤矿无偿资助2万吨矿渣解决罗通、德会、瑞华、芭蕉、南风等20多公里的公路路面整修,为乡村路网建设节资80余万元。陈家坡煤矿积极改善村社基础设施,帮助村民修建便民桥、便民路、西河桥等工程,累计投资40余万元。永福煤矿出资25万元帮助大地村公路建设工程,投资16万元帮助大地村修建1000立方米水池1口、联户微水窖18口,集中解决沉陷区人畜饮水难问题。近三年来,全镇累计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3200余万元,其中村企共建资金投入超过450余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截至目前,全镇未发生一起到县以上的厂社矛盾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
(三)开展“产业共建”,实现产业富民。矿业经济属于资源消耗型经济,面临资源枯竭的现实难题。底洞镇通过村企共建,建立起“政府倾斜引导、企业帮助扶持、龙头带动农户”模式,在楠桥村开展试点建设现代蚕桑产业,谋划矿区可持续发展。近三年来,镇政府投入110万元、智溢公司投入80万元、陈家坡煤矿捐资6万元,累计近200万元资金高密度投入蚕桑产业,建成工厂化养蚕车间2个、“一步成园”栽桑2300亩、室外蚕棚120间、共育室11间。开展试行早密丰栽桑、多批次养蚕,全村实现饲养早夏蚕最高单产65.6公斤,创全市最高纪录;人均茧款收入1617元,蚕业总产值161万元,基本建成省级蚕桑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引导矿区经济转型,新建成罗通年产5万匹矸砖厂、启动同义年产3万匹矸砖厂,拟在全市率先建立起煤矿转型矸砖发电厂。积极发展矿区种养殖业,建立“沼—桑(菜)—饲—牧”配套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恢复采空区内生态植被,推进企业从地下向地面转型,促进采矿区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
三、注重利益分配,搭建平台,村企共享
发展成果共享是构建和谐村企关系的核心。底洞镇找准统筹城乡、矿区和谐发展的切入点,以改善民生为共享平台,积极推进村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拓展企业流通领域,实现“流通共享”。加强企业与村社、村民之间的利益纽带联系,引导企业让利于民。支持煤矿所在村民进入煤炭流通领域,煤矿企业以每吨煤碳低于市场价 20元左右的价格出售给村民,再由村民按市价转售,实现流通经营增值。镇内 9家煤矿,仅此一项每年让利于民近2000万元,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村民进入煤矿流通领域后,村企经济实现“利益一体化”:即村民在企业发展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视企业为“自己饭碗”,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村民为企业创造效益,企业视村民为“衣食父母”,形成村企共建共享、和谐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加大扶贫济困力度,实现“扶贫共享”。积极开展扶贫助学活动,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探索由企业法人建立扶贫开发基金,按照企业出资、农户“邀会”的形式筹集社会扶贫资金,实行“有偿使用、到期收回、滚动借用、长期周转”的运作模式,解决农业发展难、产业融资难等突出难题。当村民遭受自然灾害、重大疾病时,可以申请扶贫开发资金,避免因病致贫、因灾致贫。去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镇开展“万名矿工捐赠”活动,累计捐资 140余万元。大地三社村民车元京住房被洪水冲垮后,永福煤矿腾出厂区库房临时解决住所,发动全矿职工义务投工,捐资 10万元为其修建了宽敞的住房。
(三)统筹对口联系帮扶,实现“跨村共享”。实施“跨村联建工程”,推动全镇经济平衡发展,让更多群众共享矿业经济发展成果。每个企业除对口联系所在村发展之外,同时根据企业规模统筹安排 1-2个共建联系村,共建企业需到联系村共商发展规划,签订项目扶助协议,搞好项目论证,明确投资计划、投资时限,并以书面形式向镇党委、政府汇报跨区域联建情况。在跨村联建中,部分煤矿全额出资,解决对口联系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户自筹部分。镇党委、政府每年都要向企业推荐村级干部中有管理经验的干部出任企业管理岗位,同时将德高望重的煤矿企业主选任为实职村主任。党委、政府每年对实绩突出的“村企联姻”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
四、推进利益一体,把握原则,村企共生
镇党委、政府围绕“利益”纽带,紧紧把握三条原则,强化统筹、建立机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村企利益一体化关系,实现村企相融互进、和谐共生。
(一)研判“利益临界节点”,坚持扭住关键不动摇。当前,村企矛盾的根源是农村居民认为该从企业得到的利益没有得到,该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没有承担,村民的利益预期长久得不到实现,导致村企冲突越演越烈。底洞镇正是紧紧抓住了“利益”这个核心,科学把握了“利益临界节点”,一切工作围绕调和村企利益格局来开展,才实现并满足了村民和企业各自的利益预期,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测定“利益目标距离”,坚持分层推进不懈怠。底洞镇科学测定目标人群的利益距离,有效区分轻重缓急,分层次、分阶段地满足利益主体不同时期的利益诉求。首先,从群众和企业最关心的问题着手,解决村民的利益受损赔偿,营造企业最迫切需要的优良发展环境;其次,夯实村企长期和谐发展基础,建立了企业带群众致富、群众为企业创利的共建互利长效机制;再次,着力强化政府统筹力度,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推进利益均沾、成果共享,形成了村企利益一体化的格局。
(三)把握“利益等比回报”,坚持和谐共生不折腾。当前,“利益等比回报”价值观,依然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道德规范的主流。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让村民感受企业的真心、诚心和爱心,企业业主积极参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参加工会、企业家协会等组织,强化行业自律;村民也没有将自己视为弱势而被动“等靠要”,而是互动地参与到发展利益的分享中,实现平等对话、和气生财、发展共赢。
第五篇: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环卫一体化大格局
统筹城乡发展
构建城乡环卫一体化大格局
夏庄镇党委政府
近年来,夏庄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积极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探索实施了“村集、镇运、市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在解决农村环境卫生问题上迈出了重要步伐,有效改善了镇村环境和人居环境。下步,我们将强化措施,完善机制,在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上实现新突破。
一、科学规划、精心部署,构建城乡环卫一体化大格局。按照“规划先导、项目带动、精心部署”的工作思路,高标准统筹城镇规划,聘请山东省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好《城镇环境卫生规划》,按照规划要求,规划建设好垃圾处理场;计划设置移动式压缩垃圾中转站20个,目前已投资60万元设置3个,其余已向省发改委立项申请配套资金,预计10月份可安装完成;在各村修建好垃圾收集点;成立镇村两级保洁队伍,形成 “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新模式,构建起城乡环卫一体化大格局。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增强城镇保洁功能。坚持把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一是设置垃圾箱(池)、中转站,实行常态化收集保洁。投资50多万元,按照每30户设一个垃圾箱(池)的标准设立垃圾箱(池)600多个,有保洁人员全力负责对垃圾箱(池)进
行清运、消毒等精细化保洁,并统一送到垃圾中转站,确保垃圾收集、清运及时,箱体干净整洁,避免垃圾霉变、腐烂。投资300多万元,在镇区内设置移动式压缩垃圾中转站,经压缩处理后,统一运送到市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二是加大设备投入,不断提升机械化保洁和垃圾转运能力。年投入资金100万元,扩大环卫队伍,使环卫大队、道路养护大队人数达到100人;投资30多万元,配备清扫车、清运车、喷水车等大型机械,增强机械保洁、统一运输能力,提高垃圾中转、压缩、清运效率,实现 “垃圾收集运输全封闭、日产日清不落地”的目标。三是规划建设垃圾处理场,实现垃圾集中处理。认真做好工作,积极配合市政府在夏庄镇河崖社区规划总投资300万元、占地15亩的垃圾处理场,有效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的进程。
三、创新机制、落实责任,促进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管理。
一是建立“市场运作”的城乡环卫新机制。按照参与多元化、运作市场化、保洁高效化的要求,通过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组建环卫大队,各村每人每年缴纳10元绿化保洁费,街面店户、市场经营业户月均缴纳3元保洁费。二是建立“三级联动”的城乡环卫新机制。对全镇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统一领导,做到组织、人员、办公地点、经费、制度、设施“六落实”。实行镇、社区、村三位一体的环卫管理体制,教育引导群众将每天产生的垃圾投放到垃圾箱内,并养成一种自觉的习惯,由保洁员每天统一运送到垃圾
中转站,镇每周2-3次将垃圾中转站送到市垃圾处理厂集中处理,使环卫管理逐步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的管理网络。三是建立“精益长效”的城乡环卫新机制。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把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集贸市场、背街小巷等纳入一体化管理范围,拓宽城乡环卫一体化覆盖面。大力实施“三清”(清理粪堆、垃圾堆、草堆)、“五化”工程,打造整洁优美、舒心和谐的镇村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四是建立“监督管理”的城乡环卫新机制。实行“每日一督查、每周一通报、每旬一点评、每月一汇总”的“四个一”制度,将考核结果与镇村干部政绩、保洁人员工资挂钩。同时加大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力度,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齐抓共管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新格局。
2011
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