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近代历史的感想5篇

时间:2019-05-13 02:06: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寻近代历史的感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寻近代历史的感想》。

第一篇:探寻近代历史的感想

探寻近代历史的感想

一提到近代史,脑中立马就会冒出“屈辱”、“不平等条约”等字眼。也难怪,历史书上也普遍这样写。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这其中有多少耻辱,多少悲壮,多少艰辛,现在的我们只能从那一堆堆数字、一个个事例来体会。但是,中国近代史不仅仅只有这些,它也体现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进行的努力奋斗,它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斗争和前赴后继探索的历史过程。

在中国近代史上,失败多于成功。当重温那段历史,我体会到那时人们无尽的艰辛和不易。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面对黑暗的社会和帝国主义的凌辱,他们没有屈服,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向历史抗争。它们虽然失败了,但它体现了当时人们不屈不挠的抗争和积极探索,我们应该向他们表示敬意。

历史终究是历史,虽然痛,但也无法改变,与其呆着什么都不干,不如现在努力提升自己,让以后不再痛。在这同时,我们要对历史表示深深的哀痛。

当然了,我们学习历史,不在于仅仅记住那些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培养我们的历史责任感,去感怀历史,诠释历史,继承历史。

让我们铭记近代那段历史,不断探索,去创造新的辉煌!

第二篇:《近代历史纵横谈》读书笔记

《近代历史纵横谈》读书笔记

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做《近代历史纵横谈》,作者为林华国,这本书主要从近代史研究中的重大理论分歧、鸦片战前中国社会性质及发展趋向、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和中国的反侵略斗争、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四个部分对中国的近代历史进行了评价与细致的分析。

近代史研究中的重大理论分歧这部分分为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分歧、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两种历史观的论争、试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及近代史的开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与半封建化之间的关系这五部分。我读后感触最深刻的是“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分歧”这部分里的“如何看待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按照传统观点,我们对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是采取否定态度的。对此,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殖民侵略虽然给中国等落后国家和地区带来了苦难,但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打破了这些国家长期停滞落后的状况,把它们拉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评论殖民侵略时,应该首先强调它的进步性。那到底谁的观点是正确的呢?我们从不否认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国家起过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但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殖民帝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地位和命运是截然不同的。前者通过压榨后者加速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后者在殖民主义的重压下根本无法摆脱贫困落后的境地。落后国家被拉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绝不等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只是变成了殖民帝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垫脚石。这不是一条进步之路,而是一条没有前途的歧路。殖民地半殖民地只有通过斗争摆脱殖民主义统治,才能离开这条歧路,走上历史发展的正常轨道,获得进步与发展。

第二部分讲了鸦片战前中国社会性质及发展趋向、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和中国对工业革命反应迟钝的原因这几方面。多年来,许多人为中国这一不幸的历史命运叹息,并努力探寻中国对工业革命反应迟钝的原因,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如:中国封建统治者历来重农轻商;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一贯偏重政治、伦理而鄙视科学、技术;中国封建统治者盲目自大,以“天朝”自居,闭眼不看西方的长处等。这些解释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说明这个问题。诚然,思想、政策等上层建筑因素能对经济发展生产重大影响,但这些因素本身归根到底还要受经济因素的支配。一个国家对工业革命反应灵敏还是迟钝,主要决定于工业革命对它的经济有多大的冲击力。中国对革命反应迟钝,最根本的原因是:直到19世纪中叶,外国机器工业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力还十分微弱,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和中国的反侵略斗争这部分从如何看待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和中国的反侵略斗争、怎样认识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论、中国近代对外战争的“和”与“战”、近代的反洋教斗争、有关八国联军战争的几个问题进行阐述。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中国近代对外战争中的“和”与“战”这部分。中国近代历次对外战争中,统治集团内部常有“主和”、“主战”之争。曾在长时期内占统治地位的传统观点认为:反抗近代强敌,固然极其艰难,但为了国家独立、民族生存,只应誓死抵抗,不应屈辱乞和。另一种观点与之相反,认为以落后的中世纪的中国抵抗先进的近代强国,“战则必败”,最后仍需求和。战争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物,绝不能把它简单化、公式化。战争的胜负受很多因素影响,绝非单凭对双方军事力量进行评估就能判断的。在美国与越南的战争、苏联与阿富汗的战争中,美苏的军事力量均占压倒优势,但他们都在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情况下被迫撤军,实际上是遭到了失败。其原因在于越、阿领导者和民众不甘屈服,坚持长期的游击战,而美苏民众反战情绪却日益高涨,政府无法把这种旷日持久、代价高昂、丧失民心的战争长期坚持下去。而腐朽的清朝当权集团既不愿承担长期抗战的艰苦和牺牲,又与民众处于尖锐对立的地位,不敢让民众武装起来,自然也就不可能领导民众进行持久抵抗。抵抗的要求本应是变革图强的动力,抵抗的实践本应使人们更清楚、更具体地看到中西差距,看清学习西方、变革图强的必要和变革的目标。但腐朽的清政府当权集团并无抵抗侵略的决心,也就没有发愤图强、改弦更张的欲望,而是苟且偷安,不思振作。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这部分讲了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派近代军用工业的性质、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这部分提到了一个问题,戊戌变法是不是改良主义运动?改良主义有哪些基本特征呢?(1)从追求的目标看,列宁指出:“一般说来,改良主义就在于,人们只限于提倡一种不必清除旧有统治阶级的主要基础的变更,即是同保存这些基础相容的变更。”“改良主义无非是要统治阶级让步而不是推翻统治阶级”。(2)从使用的方法来看,列宁在对比革命的方法和改良主义的方法时指出:“革命是一种最基本最根本地摧毁旧事物的改造,而不是审视地、缓慢地,逐渐地来改造旧事物,尽可能少加以破坏。”无论是从追求的目标看还是从使用的方法看,戊戌变法都完全符合改良主义的基本特征。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从中我更好地了解了中国近代史,同时也使我明白应该辩证地看待事物,我以后将以更加科学地眼光看待事物、思考问题。

第三篇:近代爆破技术感想

近代爆破技术学习心得

半年的近代爆破技术的课程已经结束了,仔细回想一下这刚刚过去的几个月,我个人感觉学到了很多很多,这为我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代爆破技术是以工程建设为目的的一项科学工程技术,它作为工程施工的一种手段,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它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能源开发、交通建设、矿山开发、地质勘探、农田水利治理等方面,涉及煤炭、冶金、石油、化工、交通、铁路、水利、电力、农业、林业、建材、核工业、机械加工、城市建设等重要领域。

爆破方法通常按药包形状和装药方式与装药空间形状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按药包形状分类即按炸药包的爆炸作用及其特性进行分类,爆破方法可以分为:(1)集中药包法。习惯上是把药包做成正立方体或长方体形状,长方体的最长边不超过最短边的4倍,通常把集中药包的爆破叫做药室法和药壶法。(2)延长药包法。从爆炸作用来看,延长药包的爆轰波是柱状形式,即以柱面波向四周传播并作用到周围介质上。在实际应用中,深孔法、炮眼法和药室爆炸中的条形药包爆炸法都属于延长药包法。(3)表面药包法。在工程中,一般将药包做成厚度约为直径1/4--1/3的圆饼状。(4)成型药包法。这种药包在军事上用作穿甲弹以穿透坦克的甲板或其他军事目标;在工程上用来切割金属板材、大块的二次破碎以及在冻土中穿孔等。按装药方式与装药空间形状分类,爆破方法可以分为:(1)药室法。一般来说,药室法爆破根据在岩体内开挖药室体积的大小,还可以分为大型药室法、小型药室法和条形药室法三种。(2)药壶法。药壶法属于集中集中药包类,适用于中等硬度的岩石爆破。(3)炮孔法。从装药结构看,这是属于延长药包一类,是爆破技术中应用最广、数量最大的一种爆破方法。(4)裸露药包法。这样的爆破方法对于清楚危险物、交通障碍物以及破碎大块石的二次爆破是简单而有效的。

常用的爆破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1)定向爆破。使爆破后土石方碎块按预定的方向飞散、抛掷和堆积,或者使被爆破的建筑物按设计方向倒塌和堆积,都属于定向爆破范畴。

(2)预裂、光面爆破。光面、预裂爆破的目的在于爆破后获得光洁的岩面,以保护围岩不受到破坏,二者的不同在于,预裂爆破是要在完整的岩体内,在爆破开挖前施行预先的爆破,使沿着开挖部分和不需要开挖的保留部分的分界线裂开一道缝隙,用于隔断爆破作用对保留岩体的破坏,并在工程完毕后出现新的光滑面。光面爆破则是当爆破接近开挖边界线时,预留一圈保护层,然后对此保护层进行密集钻孔和弱装药的爆破,以求得到光滑平整的坡面和轮廓面。

(3)微差爆破。微差爆破技术目前在露天及地下开挖和城市控制爆破中已普遍采用,大型药室法爆破的定向爆破筑坝也开始应用了。

(4)控制爆破。实现控制爆破的关键在于控制爆破规模和药包重量的计算与炮孔位置的安排,以及有效的安全防护手段。

(5)聚能爆破。聚能爆破与一般的爆破不同,它只能将炸药爆炸的能量的一部分按照物理学的聚焦原理聚集在某一点或线上。从而在局部产生超过常规爆破的能量,击穿或切断需要加工的工作对象,完成工程任务。

(6)水下爆破。

(7)其他特殊条件下的爆破技术。

随着新型爆破器材和施工机具的发展,爆破技术在当今社会上的地位会变的更加的重要。

第四篇:探寻历史轨迹了解企业文化

探寻历史轨迹了解企业文化

—记贸易物流专业组社会实践活动

2011年4月27日,贸易物流专业组10年级六个班级在专业组长胡娜老师、德育室赵建业警官、专业组办公室余明光老师及各位班主任的带领下前往嘉定进行企业考察学习。

考察的第一站是位于国际汽车城的汽车博物馆。它是中国首个专业汽车博物馆,展示了汽车诞生以来的近70辆经典车型,时间跨度逾百年,同学们纷纷表示了对汽车行业迅猛发展的感慨,尤其体会到了汽车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考察的第二站是位于嘉定工业区的养乐多工厂。它是日本Yakult集团在全球38个工厂中设备最先进的工厂。同学们先观看了妙趣横生的宣传片,参与了有奖提问环节,不少同学领到了奖品——养乐多挂件。接着,同学们还参观了养乐多工厂的生产车间,沿着走廊,隔着玻璃,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瓶又一瓶的养乐多是怎样制成的:培养菌种,进入调和罐,制作瓶子,流水线灌装,包装,最后送入冷藏室。同学们认为来到养乐多工厂参观不仅仅是普通的企业认知,更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肠道健康之旅”,让大家普及了肠道和益生菌知识,提升了健康理念。参观结束后,工作人员还送给同学们每人一瓶养乐多,真是不虚此行啊!

第五篇:大一近代历史 复习资料

1、怎样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两大矛盾交织在一起决定了近代中国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

(1)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2)两大任务的关系:两者的主题、内容不一样,不能互相替代;但又紧密联系,息息相关,不能分离。

第一,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

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第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实现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延续和追求的目标。

2、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1)社会制度的腐败

1840年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以前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从皇帝到权贵,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克扣军饷。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他们大多害怕拥有坚船利炮的外国侵略者,甚至为了自身的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们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以后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所以,他们不仅不敢放手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而且常常压制与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在这样腐败的政府领导和指挥下的战争,失败是必然的。

(2)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封建的中国已被远远抛在后面。表现在第一,武器装备落后,军队素质极差。

第二,指挥艺术缺乏。

这里指出经济技术的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并不意味着经济技术落后的中国就不应当进行反侵略战争或在战争中一定会打败仗。因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古今中外,不乏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而当时的中国,不仅武器装备等很落后,而且反动统治阶级实行错误的方针、政策,并压制人民群众的自发反抗。这样,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一再遭到失败,才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3、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逐步演进和深化的过程,首先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代先驱者,然后经历由物质层面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艰辛探求和艰难跋涉的历程。(1)从“睁眼看世界”到“师夷长技以制夷’’

龚自珍,在鸦片战争前,就感觉到严重的社会危机,发出了改革的强烈呼唤:“自古及今,法无不变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转移。”

林则徐,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广州禁烟时期,敢于面对现实,为了寻找御敌之策,主动去了解西方,认识西方,组织人手,采访夷情,翻译外国报纸和书籍,译有《四洲志》和《华事夷言》等,在抵抗英国的侵略过程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敌”的思想。魏源,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完成了《海国图志》一书,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方向,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2)物质层面的学习

地主阶级中较为开明的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即采用西方先进技术的“用”,来维护已经完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中国封建制度的“体”,并由此发起了历时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

(3)制度层面的学习

首先,太平天国的农民领袖洪秀全明确支持洪仁开在《资政新篇》提出的资本主义的纲领,虽然并未付诸实施,但其影响及开拓性的意义不可小视。

此外,严复翻译了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他指出根据这个规律,中国如果拒绝变革,就将被先进的西方民族所淘汰。《马关条约》签订后,严复发出了“救亡”的呼号,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号召成为中华民族最响亮的旋律,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继之而起的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都积极宣传并力图在中国实现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4)思想文化层面的学习

辛亥革命后的新文化运动明确提倡民主、科学,打击了封建思想文化的权威地位,破除了封建教条对人们思想的严重束缚,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运动。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寻求真理,给后人留下了理性的反思和深刻的思想启迪。

1、怎样认识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

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反抗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有其合理性和正义性,这是问题的主要方面。

(1)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准备时期的重要事件。太平天国起义反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因此,太平天国的打击目标与日后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是一致的,它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准备时期的重要事件。

(2)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求出路的一种努力。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了不同于

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从中国的农民战争史看,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太平天国对日后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启迪和鼓舞。太平天国影响孙中山、中国共产党人等革命人士。所以说,太平天国对日后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有很大的启迪、鼓舞作用。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对其他国家的民族独立和改革运动也有所促进

2、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教训是什么?

洋务运动虽然其目的是为了镇压国内人民起义,抵御西方侵略,巩固封建统治,开展的结果也没能使中国“民富国强”,但它是近代中国第一次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近代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1)洋务运动直接促成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尽管中国自明朝中叶以来就有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直至鸦片战争前,封建自然经济结构仍十分牢固。战后,西方廉价商品的涌入逐渐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离资本主义的产生仍有段距离,是洋务运动缩短了这段距离,促成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产生。洋务派办起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其民用工业是中国早期的资本主义企业,虽然企业内部带有不少封建色彩,但它们是作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对立物而存在的。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动摇了封建统治,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这是洋务运动最大的客观后果。

(2)洋务运动导致中国社会结构的新变化。随着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创办和发展,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也因之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中国的资产阶级和壮大了中国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兴的社会力量,代表着新的社会生产力,它们的诞生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3)洋务运动冲击了传统的封建观念,新式学堂的设立,留学生的派遣和西方书籍的翻译,外国先进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的介绍和传播,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夷夏之防观念和封建教育体制,使中国人得以更多地了解、认识外部世界,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其后的社会改革打下了思想基础。

当然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也不能过高,其破产表明:只有求得国家的独立,才能从容地建设现代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开放必须有制度和政权的有力保证;没有成功的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就很难进行。反之,单纯的军事、经济改革而没有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改革的配

合,也不可能实

现国富兵强;人的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现代化的先决条件。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体现在哪里?(辨析 是否激进?)

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革命,都是客观形势使然。当时的客观形势,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遍布全国各地的群众反清斗争。越来越尖锐的阶级斗争,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使清王朝陷人四面楚歌的困境中,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客观的社会环境和群众基础。

(2)清政府的倒行逆施(预备立宪的骗局),日益将主张改良的立宪派推向自己的对立面。(3)清政府内部满汉权贵之间、汉族官僚军阀集团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由上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革命形势在当时已经具备了。革命派起而推翻清政府,是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意愿,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民主共和在中国难以落籍的原因是什么?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制度在中国只作了短暂的逗留,中国没有真正走上资产阶级革命派预设的民主共和轨道,反而倒退到四分五裂和军阀割据的局面中。其原因何在?

一是民族资本主义基础薄弱,无力支撑共和国大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种政治制度的产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民主共和制作为资产阶级的政权,客观上要求资本主义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难以得到正常发展。经济力量的弱小和民族资产阶级成长的特殊环境又决定了资产阶级政治上十分软弱,容易妥协。辛亥革命之后,这种特性反映在民族资产阶级身上,表现为厌倦革命、害怕社会动荡危及其财产妨碍其经济发展,甚至公开反对革命派发动的维护民主共和的正义斗争,革命派失去阶级依托。而在革命派那里样呈现出这种阶级特性,无论是国民党还是中华革命党,对外不敢提出反帝纲领,听任帝国主义支持封建势力对抗和扼杀民主势力。对内不敢提出打倒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制度,此二者恰恰是封建专制制度得以卷土重来的基础。

二是当时的中国还缺乏建立民主政治的有利环境。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封建社会有几千年的历史,封建势力盘根错节,中国素无民主传统,只有专制的承袭。皇权主义、等级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统治着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严重地阻碍了人们对平等自由观念的真正理解和接受,更妨碍了人们将民主自由观念变为自觉行动。

三是近代以来思想启蒙不足。长期以来,民主思想的传播主要在资产阶级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圈中进行的,并没有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对民主共和肤浅、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一方面造成人们对新制度的漠视,不懂得珍惜和维护,另一方面又使封建军阀官僚得以随意假共和之名行专制之实。

四是缺乏广大民众特别是农民的支持。农民利益得不到保护满足。革命派因此失去了农民这支最广大的同盟军,他们发动的反对专制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都未曾得到农民的响应和支持。

总之,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实现民主共和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资产阶级革命派又未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弥补条件的不足,因此,民主共和也就必然成为落在石板上的种子难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1、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有哪些?

答: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五四运动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革命逐渐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2、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第一,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必须运用新的思想武器。

中国封建统治者向外国侵略者的屈服,表明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已经不能成为中国人民团结御侮的有效精神武器。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不能指导中国人民的斗争走向胜利。因为外国帝国主义不容许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它没有能力带领人民扫除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主要障碍。在当时的先进分子中有的人就已经开始对它有所怀疑和保留了。这是因为: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第二,1914年至1918年的一战,又以极端的形式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第三,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这种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怀疑,推动他们去探索挽救危亡的新途径,为他们尔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思想土壤。这些先进分子随后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不是偶然的。

第二,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分子经过比较、探求,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的先进分子走上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是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之后做出的一种选择。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当时,中国工人阶级还很幼稚和弱小,尚不具备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由于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还很不发展,一些先进分子也认为,中国尚不具备传播社会主义的条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进一步成长壮大起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初步具备了。而1917年在

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则直接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了东方,从资本主义转向了社会主义。

总之,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前后主要是五四以后,中国一批最优秀的先进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聚集起来了。

第三,中国先进分子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意义。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是英勇悲壮的,一旦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中国革命的胜利就势不可挡。

历史表明,“那种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一遇见中国人民学会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即科学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就要打败仗。被中国人民学会了的科学的革命的新文化,第一仗打败了帝国主义的走狗北洋军阀,第二仗打败了帝国主义的又一名走狗蒋介石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对于中国红军的拦阻,第三仗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汪精卫,第四仗最后地结束了美国和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及其走狗蒋介石等一切反动派的统治”。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后来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使中国最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如何评价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和苏联对中国革命所起的作用? 党的创立时期,共产国际和苏联对中国革命所起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运动后,共产国际于1920年首次派维经斯基来华,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建立了党的发起组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并进一步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与阶级基础。在此基础上,1921年,共产国际再度派马林来华,具体指导了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从而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二,帮助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对党的二大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决定的因素还在于中国社会的内部条件和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身努力。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帮助,不过是起了—定的促进作用。正如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此外,就是在这一时期,共产国际派到中国的代表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也是有错误的。他们过分估计国民党的力量和影响,而轻视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与觉悟,甚至幻想拉拢军阀吴佩孚参加民主革命,对于这后一点,陈独秀当时就曾提出过正确的批评。

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和苏联对中国革命所起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帮助中国共产党确定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第二,帮助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实现。《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从而奠定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三,给第一次大革命以各种物质的和军事上的实际援助。建立黄埔军校和成立国民革命军,苏联军官担任军事顾问,他们具体帮助并指导了革命军队的东征和北伐的胜利进军,从而推动了第一次大革命的胜利发展。

总之,在第一次大革命的初期和中期,共产国际和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和作用,其主流是好的、积极的。这一时期共产国际和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在路线、方针的指导上,主要是关于中国革命性质和任务以及革命前途的分析,其基本方面也是正确的,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但是,在大革命时期,尤其是大革命的后期,共产国际和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也存在着严重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对国民党右派一味妥协退让,只讲联合,不敢斗争。在大革命的后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在党中央占据统治地位,共产国际是负有责任的。

首先,共产国际和斯大林对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态度,一直是看重国民党和资产阶级力量,轻视中国共产党和无产阶级力量。

其次,共产国际和斯大林毕竟不了解中国国情,对中国社会各阶级及其相互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412 713失败的其中一个原因。

由上可以看到,从党的创立到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和苏联对中国革命一方面给予了可贵的指导和帮助,这是不应该忘记,不应该忽视的;但另一方面,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又的确存在严重失误。中国革命的历史已经证明,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通过中国共产党人自身的努力,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取得对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后才取得的。1、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第一,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的、正确的结合起来。

第二,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

第三,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

第四,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影响党的思想、路线和政策。

2、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中国之所以只能够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主要是由以下三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第一,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内部没有起码的民主,外部没有民族的独立,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对付武装的反革命,第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极端的不平衡。由于强大的敌人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乡村是敌人反革命

统治的薄弱环节。广大的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相对独立地存在。这就为农村根据地的建立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使农村包围城市成为可能。第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因此,共产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组织和武装农民,进行土地革命。

3、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第二,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长征结束后,随着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开始了。第三,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方量。尽管经过长征,红军由30万人减少到3万人左右,但是,这些保存下来的、经历了千锤百炼的骨干,是党和红军极为宝贵的精华。第四,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它向沿途的人民群众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才能翻身得解放。第五,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1、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

第一,从实力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

第二,从战略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我国地大物博,能坚持长期抗战。

第三,从战争性质上看,抗战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

第四,从战争结果上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有何地位?

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伟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战场大量牵制了日军。(2)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不仅遏制了日本的“北进”计划,迟滞了日本的“南进”步伐,而且大大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完成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转折和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3)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中国军队出国作战,不仅打击了日军,还对盟军给予了实际支援。

3、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是: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保证),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的思想保证。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以其精诚团结、坚持抗战、献身民族的实际行动,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代表者,充分发挥出民族先锋队和阶级先锋队的作用,赢得了全中国人民的拥戴。第三,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1、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1)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现时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2)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第二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是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上述建国方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做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3)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第一,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3分)

总之,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一起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第一,各民主党派虽然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买办,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抗战中,对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文化侵略,多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

第二,各民主党派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就与他们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发展了这种合作关系。在共同繁多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不仅鼓励、支持各民主党派的斗争,而且对他们某些不妥的意见进行批评,诚恳地帮助他们进步,这是的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更加融洽,合作方式不断发展完善。

第三,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人士逐步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特别是1948年1月22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第四,中国共产党也邀请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正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共和国,确认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各民主党派也由在野党变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基本形成。

3、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答:(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统一战线中存在着联盟: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这是基本的、主要的;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有时还包括与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的联盟,这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率领同盟者向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对同工人阶级争夺领导权的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务。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在农村建立革命的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才能逐步地争取革命的胜利。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革命,必须建立一支在工人阶级政党绝对领导下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这支军队必须实行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3)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在工人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密切地联系着党的政治路线进行的,注重在端正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制定和贯彻执行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首先着重党的思想建设,用工人阶级思想克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培育和发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在党内斗争中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并创造了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等。

4、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中国革命的胜利,首先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2)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它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因此,中国共产党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

(3)中国共产党人以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下载探寻近代历史的感想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寻近代历史的感想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武汉体院近代历史缩印(精选)

    一.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为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3洋务企业的管理......

    近代历史纲要重点笔记(范文)

    近现代史1840~1949为近代史1949~至今现代史1842,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怎么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答:1,·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

    青白江历史(近代篇)

    青白江历史(近代篇) 1、义和团运动四川的主要领导人是(廖观音)。 2、先后镇压四川义和团运动的四川总督是(奎俊、岑春煊)。 3、威震川西的义和团女英雄( 廖观音)就义时,年仅(17)岁。 4......

    探寻中原文化 时刻铭记历史

    探寻中原文化 时刻铭记历史 为更好的了解革命历史,培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自己充分理解近代以来党在不同时期探索、革命、建设的奋斗历程,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

    读《近代历史》有感 王松

    读《近代历史》有感 从1838年英国鸦片流毒中国,致使清政府“内无可充响之银,外无可御敌之兵,”林则徐等力主禁止鸦片流入中国,这就是中国有名的禁烟运动,后有“虎门销烟”。 184......

    历史作业感想

    艇仔粥 艇仔粥源于二三十年代的广州西关荔枝湾河面。外婆告诉我她第一次出省城工作时吃过一次艇仔粥,跟现在的比起来味道还是差一点以前最正宗的艇仔粥是在那些疍家人的艇上......

    少先队历史感想

    少先队 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前身为中国少年儿童队,成立于1949年10月13日,1978年10月16日至26日召开的共青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了党中央关于我国少年儿童组织恢复中国少年......

    人民币历史及感想

    一、简介 人民币的历史 第一套人民币(12枚) 1948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分散的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为适应形势的发展,亟需一种统一的货币替代原来种类庞杂、折算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