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党的历史

时间:2019-05-12 20:19: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了解党的历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了解党的历史》。

第一篇:了解党的历史

了解党的历史

继承党的事业 ..

陈友益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以来,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已走过了80多年艰辛而辉煌的历程。我们现在的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80多年的奋斗,求索、开拓才得来的,是来之不易的。因此,作为一名要求入党的青年学生,对党的历史,应有较清楚的了解。这次党课,我要向大家讲一讲党的光辉历程。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投身第一次大革命

1、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历史背景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它的诞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及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曾创造出世界上独领风骚的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然而,到了十七世纪中叶,欧美一些国家开始确立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清王朝却盲目狂妄自大,陶醉于昔日的辉煌之中,闭关自守、自我封闭,使社会制度和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方。

落后就要挨打。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沦落到深重苦难和极度屈辱的境地。这样,中国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要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为此,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运动等一系列革命斗争,但一次次都失败了。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打开了社会进步的闸门,功绩是巨大的。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政治上经济上的软弱性,革命成果落到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困、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深渊中。从这个意义上讲辛亥革命又失败了。它的失败,给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深刻的启发,使他们逐渐认识到必须另外探寻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

2、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为了拯救革命,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发动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但遭到了北洋军阀的疯狂镇压。中国先进分子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寻找到新的出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犹如黑夜的一道闪电,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狂飙。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德先生”、“赛先生”,也就是民主和科学,这一口号,在当时(封建主义在社会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时候)有巨大进步意义。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它不仅唤醒了西方的无产阶级,也唤醒了东方的被压迫民族。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新的出路和光明前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出现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李大钊是中国颂扬俄国十月革命的第一人。他指出: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那时中国工人阶级已成长壮大,产业工人已达200万左右,加上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群,为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客观的社会基础。一场新的人民大革命的兴起已不可避免。这场革命的起点就是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会议不顾中国权益将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各阶层人民强烈的愤怒,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运动如火山爆发般开始。6月工人阶级广泛参加。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最后演变成学生、工人、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性革命运动,迫使北洋政府宣布罢免亲日派官僚(曹汝霖、陆中舆、章宗祥)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的签订仪式。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在1919年《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陈独秀也发表“谈政治”一文,表明他俩已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此外,毛泽东、邓小平、蔡和森、周恩来、向警予、董必武等一大批知识分子开始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他们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积极投身到现实斗争中去。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五四运动中由于工人阶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先进的革命知识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开始意识到工人阶级的力量,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他们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必须建立一个像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那样的工人阶级政党。1920年1月,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开始探讨成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

。1920年6月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成立。成员有陈独秀、俞秀松、李汉俊等。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到1921年春,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在日本和法国的留学生中也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后,有组织、有计划地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工作,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创造了条件。

1921年6月,陈独秀、李大钊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商量后,决定在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7月23日前代表们陆续到达上海,一大代表都以“北京大学师生暑期旅行团”的名义借宿于离会址不远的博文女校。会址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现为兴业路76号)李书城及其弟李汉俊的寓所。参加大会的代表共12人。他们是: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武汉的董必武、陈谭秋,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另外,包惠僧受在广州的陈独秀派遣也参加了会议。他们代表着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列席会议。7月27日晚,会议正式举行。张国焘主持了会议。会场布置很简单,只有一张大桌子,周围可坐十余人,也没有张贴什么标语。会上马林作了报告。

28、29号会议继续进行,主要讨论党纲和工作计划。30日上午,刚宣布开会,一个形迹可疑的人突然跑进会场,富有秘密工作经验的马林当即提议紧急散会。10分钟后,法租界巡捕房果然来搜捕,结果没有找到任何证据。

为了找一个安全的新会址,完成大会预定的各项议程,具体负责一大会务工作的李达的爱人王会悟建议到嘉兴南湖游船上开会,得到了代表们的赞成。王会悟,桐乡乌镇人,与沈雁冰同窗求读,曾在湖州湖郡女校读书。8月1日,王会悟与部分代表坐火车到嘉兴,并雇了一条中型游船。8月2日上午,除李汉俊、陈公博外,留在上海的代表均乘火车到嘉兴。11点左右正式开会。开会的船称“丝网船”也叫“画舫”,长16米、宽3米。内设前舱、中舱、后舱,会议在中舱举行。代表们将麻将牌倒在桌上以作掩护,王会悟在舱头望风。中午1时左右通过了党的纲领和关于工作计划的决议。确立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会议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张国焘、李达当选为中央局成员,陈独秀为书记。

中共一大的胜利召开,党的纲领和中央领导机构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个革命的火种在沉沉黑夜中点燃起来,它给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从此我党开始了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奋斗历程。

1922年7月16日—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12人,代表全国195名党员,会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出党的最高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民主革命纲领正式制定。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开始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具有代表性的有香港海员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等。1923年2月4日爆发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使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达到顶点。2月7日,帝国主义联合血腥镇压,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林祥谦,法律顾问、共产党员施洋先后被杀害,历史上称“二七惨案”。此后,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4、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兴起

1923年6月12—20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代表30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大会正确估计了孙中山和国民党的革命立场,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三大以后,国共合作的步伐大大加快。为什么要合作。一是敌人强大,革命力量弱小,需要建成统一战线;二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是当时革命的旗帜,在人民中有广泛影响。所以国共合作无论对大革命,对共产党,对国民党,都有极大好处。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在几经挫折后也认识到革命要成功,必须真诚欢迎共产党、欢迎苏联援助中国革命,并聘苏联代表鲍罗廷为政治顾问。在苏联的帮助和国共双方的共同努力下,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孙中山主持在广州召开。165名代表中有共产党员20名。李大钊为主席团成员,大会选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等十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大会通过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把旧三民主义变为新三民主义,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国共合作实现后,以广州为中心,汇集了全国的革命力量,很快开创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似滚滚洪流席卷中国大地,人们通常称它为“大革命”或“国民革命”。

国共合作促进了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1924年7日起,在广州开办了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由共产党员澎湃、毛泽东等主持,培养了一大批农民运动骨干。1924年5月,黄埔军校开学,孙中山任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中国共产党从各地选派党、团员到军校学习,第一期学员中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有65人,占总数的1/10。

1925年1月11日—22日,党的四大召开,出席代表20人,代表党员994人。大会总结了国共

合作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同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引起全国人民巨大哀痛,国共两党组织人民举行哀悼活动,广泛传播孙中山的遗嘱和革命精神。

1925年5月,上海内外棉七厂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被日本资本家枪杀,引起全国人民极大愤怒,形成全国规模罢工、罢市、罢课的运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运动过程中得到很大发展。至1925年底,党员人数增加到一万多人。期间,国共两党通力合作,经过两次东征和南征,消灭了陈炯明等地方军阀,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为北伐战争准备了可靠的后方基地。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在人民群众支持下,北伐军势如破竹。在两湖战场上,攻下汉阳、汉口、武昌,全歼吴佩孚主力。在江西战场上,歼灭了孙传芳主力,占领九江、南昌。到1926年底,国民革命军几乎控制了南部各省。北伐战争所以能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取得如此大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成果,是因为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舍身忘死作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共产党员叶挺领导的独立团,由于作战勇敢,被人们称为“铁军”。

在北伐军胜利进军的鼓舞下,工农运动空前高涨。在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广大农村到处燃起革命烈火,农民建立自己的政权和武装,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把统治几千年的封建特权和土豪劣绅打得落花流水。在城市,工人相继罢工,上海工人发起三次武装起义。第三次武装起义周恩来担任总指挥,经过三十多个小时的战斗,占领了上海,成立临时政府,起义取得了胜利。

但就在这时,蒋介石的反共面目公开暴露出来,之前他曾策划了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向共产党人发难夺权。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北伐军开进市区,蒋介石更加快了勾结帝国主义,实行反共的步伐,最后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惨遭杀害,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

失败的原因,客观上,一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联合的力量比革命阵营力量大得多。二是国民党右派叛变,向共产党及其工农群众发起突然袭击。主观上,是作为党的主要领导陈独秀等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对蒋介石一味妥协退让。

这次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通过这场大革命,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政治影响迅速扩大,党的组织得到很大发展。千百万群众开始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军队,为党领导人民把革命斗争推向新的阶段准备了条件。

二、在土地革命中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建立自己的武装和革命根据地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据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到了 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多人。在极具险恶的情况下,一些不坚定分子离开了党的队伍,党员人数减少到一万人,工农运动走向低谷。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被征服,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又继续战斗。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北伐军二万多人,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会议彻底清算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巨大贡献。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于9月9日发动了著名的秋收起义。在进攻长沙受挫后,当机立断,决定到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之地。途中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将党的支部建立在连上。10月7日,毛泽东率部队到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2月11日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又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此外党还领导发动海陆丰、琼崖等武装起义,总数达近百次。但起义大多很快失败。它们的失败证明:在中国的情况下,以“城市为中心”,企图通过城市武装暴动或攻占大城市来夺取革命胜利是行不通的。革命要胜利,必须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伟大贡献。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部分南昌起义部队上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会师,成立了工农红军第四军。12月,彭德怀率部与毛泽东会师,红军力量进一步扩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得到巩固发展。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和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等方面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各地起义部队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树立了榜样,并且在革命者的心中燃起新的希望。

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革命斗争路线和任务,在莫斯科召开六大。六大后党的组织有了较大发展,至1930年党员人数达10万多人。

红军和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非常震惊,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集中重兵向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反革命“围剿”。广大红军指战员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实行“诱敌深入”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先后粉碎了国民党三次“围剿”,根据地进一步扩大,形成了拥有21座县城,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居民达250万的中央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举行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被选为主席。

但是,中国革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当革命形势开始好转之时,党内先后出现了李立三和王明两次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的领导,在他们进行的所谓肃反斗争中,使大批红军领导干部和战士遭到杀害。毛泽东也被撤消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最后导致了第五次红军反围剿的失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丧失。

3、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由原来的九万锐减到三万,在严酷的事实面前,党和红军内部对错误领导不满情绪日增。1935年1月,红军攻克遵义并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著名的遵义会议。会议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并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采取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随后又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并粉碎了张国焘的分裂行为,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实现了战略大转移。接着,红

四、红二方面军共同北上,在1936年10月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宁等地会师,胜利地结束了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心,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红军到达陕北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统治者的不抵抗主义,民族危机日益加深。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1936年9月党中央又提出了逼蒋抗日的总方针。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中共中央以民族利益大局为重,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派周恩来去西安,协同张学良、杨虎城迫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等六项承诺,使内战停止下来。1937年1月,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迁驻延安。此后延安成为指引中国革命方向、照耀中华民族前程的红星。

三、在抗日战争烽火中发展壮大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挑起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日开始。抗战时期,既是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

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大旗,在事变第二天就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侵略”。并派周恩来再次上庐山与国民党谈判。8月,国共两党达成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等协议。任命朱德为八路军总指挥。不久,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这对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有重大意义。

中国的抗日战争怎样才能走向胜利?抗战一开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条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对日作战,实行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但蒋介石害怕群众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危及自己的统治地位,拒绝全面抗战路线,采取片面抗战,甚至企图借日本侵略者之手削弱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

尽管如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仍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全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旗帜。

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迅速开赴前线,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先后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进行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战和百团大战。尤其是平型关战役,八路军一一五师歼敌1000余人,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提高了八路军的威望。新四军开赴华中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后,也先后建立了皖苏、苏北等多个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成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流砥柱。党和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战争烽火中不断发展壮大。

期间,毛泽东为了回击一些人散布的抗日“亡国论”和“速胜论”等错误观点,发表了《论持久战》的演讲。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胜利必定属于中国的,为争取 抗战胜利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同时为了反击国民党大肆鼓吹的“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等反共谬论,阐明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及其前途的全部见解。毛泽东又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指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进行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其领导权必须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新民主主义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而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毛泽东创立的这一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他抗战时期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召开

为了进一步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加强党的自身建设。1942年2月开始,中共中央在延安开展了整风运动。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的演讲。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的主要任务。在整风运动中我党始终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达到提高认识,团结同志的目的。通过整风最终形成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使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和团结。整风运动是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七大胜利召开奠定了基础。

1945年4月,在德国法西斯面临彻底覆灭,中国抗战接近胜利的前夕,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4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党员。会上毛泽东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制定了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七大的历史性贡献是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七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这是中国革命独创性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七大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一次及其重要的代表大会。会议以后,全党紧密团结在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夺取抗战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奋斗。

四、夺取民主革命的全国胜利

1、重庆谈判和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仍然面临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严重斗争。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力图通过和平的途径来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民主主义中国,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妄图在中国维持他们的独裁反动统治。为了争取经过和平道路来建设一个新中国,1945年8月,毛泽东和周恩来、王若飞一起前往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经过43天的艰苦而复杂的谈判,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但蒋介石仍然顽固坚持独裁和内战政策,于1946年6月发动了全面内战。面对国民党军队气势汹汹的进攻,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领导解放区军民沉着应战,头8个月就歼敌71万余人。次后又挫败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等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伟大的战略决战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12万人强渡黄河,发起了鲁西南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至1948年,敌我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发展到280万,国民党军队减少到365万。接着人民解放军发起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敌154万,摧毁了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分三路强渡长江。4月23日攻占南京,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为了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解放军指挥员牺牲26万多人,负伤104万。,涌现了董存瑞、刘胡兰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人物。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议确定了革命胜利后新民主主义建设的蓝图,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实现战略转移问题。全会特别提醒全党,在革命胜利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会议结束后,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至北平。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取得胜利。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取得的,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新纪元。

五、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1、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全面展开

建国初期,国家面临严重的困难,军事上,国民党残余势力负隅顽抗;经济上,千疮百孔,十分落后;国际上,美国拒绝承认并阻止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肃清国民党残余军队、建立各级人民政权、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进行农村土地改革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斗争。经过三年的努力,国民经济获得全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为国家从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 随着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任务迫切地提到党和国家的面前。1953年6月,党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这个过渡时期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并举的路线。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以宪法的形式,把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使之成为团结和动员全国人民共同为建设一个伟大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的新的纲领。

1953年起,国家开始执行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当时,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毛泽东有一段形象的描述:他说“现在我国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选择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是正确的。到1957年底,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现代工业骨干企业,一个个建立起来,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一五”期间,工业建设和生产的成就远远超过旧中国的一百年。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大力向前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这是中国社会在二十世纪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六、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党的八大以及“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很落后。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这是党面临的又一全新课题。

1956年4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确定的基本方针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同时提出了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956年9月,党的八大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026人,代表全国1073万党员。大会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我国无产阶级同资本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因此,全党要集中力量去发展生产力,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展开探索。

但这种探索过程,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由于想急于求成,1958年我国大地上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瞎指导、浮夸风,使农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了党在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此后党又在调整改革、战胜困难中进一步探索。

总之,从1956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十年,是党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十年。其间虽然遭受严重挫折,但仍取得了很大成就。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64年10月,还成功爆炸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为后来的改革开放的起步,打下了物质基础。

2、十年“文化大革命”内乱

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一场给党和人民造成巨大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

毛泽东发动这场文化大革命的出发点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当时他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只有公开、全面、由下而上的发动群众,才能把所谓的“走资派篡夺了的权力”夺回来。1966年8月,毛泽东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第一张大字报》。于是,红卫兵运动疯狂发展,大放、大鸣、大字板、大串联,斗学术权威,斗走资派,破“四旧”,即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使无数文化典籍和大量国家文物被烧毁破坏,许多知识分子和干部被批斗、打倒,学校停课,部分工厂停工,武斗不断,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1970年9月,林彪策划谋害毛泽东主席的反革命政变失败,仓皇出逃,在蒙古温都汗机毁人亡,客观上宣告“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败。党的十大以后,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在中央政治局内结成“四人帮”,并把矛头指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向中央夺权,但受到毛主席批评,他们的阴谋没有得逞。

1976年1月8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

一、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逝世,在人民群众中引起巨大悲痛。“四人帮”千方百计压制人民的悼念运动。他们的倒行逆施,使群众的悲痛心情转化为强烈的反抗运动。4月4日清明节这一天,200多万京内外群众聚集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慷慨陈词,怒斥“四人帮”迫害周恩来。可是百万群众的这一革命行动,被“四人帮”定为反革命事件,压了下去。9月9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毛泽东逝世,“四人帮”加紧了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步伐。在这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10月6日,党中央对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隔离审查,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从而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十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毛泽东同志负有主要责任。但从他一生看,他不愧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伟大的历史转折

粉碎了四人帮,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各地一连数日举行集合游行,载歌载舞欢庆。

但由于长期受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影响和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要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指示,我们都要始终不渝的遵循)束缚,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年间,党和国家的工作虽然有所前进,但仍困难重重。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重大转变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2、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邓小平理论的最后形成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开幕词中,邓小平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十二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农村,城市,教育,科技体制改革均取得巨大成就。1987年10—11月,党召开十三大,大会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党和国家发展又处于一个紧急关头。在此关键时刻,邓小平于1992年1—2月巡视南方,发表重要谈话,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提出了‘发展就是硬道理’的观点。邓小平南方谈话,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为开好党的十四大作了准备。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江泽民作了报告。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写入党章,邓小平理论最后形成。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在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被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与时俱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一系列新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思想反映了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它正指引着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同学们,以上我党八十多年的光辉历程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武装起来的党;是一个富有革命创造精神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谋利益并作出最大牺牲的党;是一个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经得起考验、任何敌人和困难压不倒、摧不垮的党;是一个与时俱进,站在时代前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十分光荣的。希望大家不断努力,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人民的幸福、国家的繁荣富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第二篇:了解党的历史

了解党的历史,加强自身修养

几周的党课学习活动虽然已经落下帷幕,但是学到的知识让我获益匪浅,受用一生。以下是自己的对于党课学习后的一些感想: 自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为始,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九十一年的风雨路程,谁能够想到一个只有五十几个成员的团体,日后将会为破败衰落、任人欺凌的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中华人民的腰杆硬起来了,使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

党的历史是一部流血不流泪的历史,是一部积极进取、攻坚克难的鸿篇巨著。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民情促进了中国新兴的知识分子积极寻求治国良策,他们向封建思想文化猛烈开战,使西方社会新思潮涌入中国的大门。而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这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李大钊先生曾称这次胜利是“庶民的胜利”,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作为最进步的思想在中国日益广泛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成熟了,一大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中国先进积极分子积极酝酿“组织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终于创立并积极投身大革命的洪流,中国共产党从此登上革命舞台,领导人民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而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解决战后一穷二白,民众食不果腹的现状成为了重中之重;“十年浩劫”之后,怎样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的问题摆在共产党人的面前;而现如今,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均衡社会财富等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出现。而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个基本的认识: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与发达国家还具有一定得差距。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执政党,我们应该要看到他的努力。在每一次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总能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度过难关。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善于去寻找那些共产党人身上的光芒去帮助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

大学生是祖国重点培养的对象,我们应该时刻感恩祖国的关怀,心系祖国,情系人民。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我们应该牢记历史,“遗忘历史就等于背叛”,同时也是一部不屈不挠、反对外来侵略和封建压迫的抗争史。我们要通过对党史、党情的认识与了解,努力改造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继承和弘扬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要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若金发砺,若陶在钧,进德修业,光辉日新”。以自己所学的文化知识,尽己所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描绘更好的明天。

第三篇:了解历史导读课

“了解历史”导读课

【教学目标】

1、以《中华上下五千年》为例,激发学生读历史书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这本书的内容梗概及作者,并知道同一种书有不同的版本。

2、通过自读,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3、指导学生归纳 “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基本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4、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对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6、推荐阅读历史性书籍《中国历史故事》、《明朝那些事儿》等历史性书籍。

【教学重点】激发阅读历史故事书的兴趣,让学生在“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过程中体会与享受读书的快乐。

【教学难点】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同学们你们爱读书吗?谁来说说你最喜欢读哪些书?(在学生发言时与学生交流,从而感受读书是要经过选择的)(师板书:阅读要有选择)

2、同学们的阅读面可真广,正是这些书籍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智慧,今天老师就为大家推荐一本经典书籍《中华上下五千年》。

二、初步了解书籍。

1、这样一本好书,相信有不少同学已对它有了一些了解,能说给大家听听吗?(学生介绍自己对书籍的了解时,教师穿插讲解本书的作者、书中记录的朝代、版本、目录)

2、小结: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我们看到祖国的历史是多么的悠久,祖国的文化是多么的灿烂。

三、指导读好书中的一个小故事。

(一)同读一个故事,分享读书方法。

1、这么多的历史故事,串成了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还有更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都汇聚在这本书里。同学们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来打开书一看究竟了。

2、正如卖考莱说的:“把一页书好好地消化,胜过匆忙地阅读一本书。”

推荐一个故事《屈原沉江》,(板书:读书要讲方法)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读这个故事呢?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读书方法。(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方法。)

3、教师总结读好一个故事的读书方法:

4、现在我们就来运用这些读书方法来阅读这个故事吧,可以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读书心得,看看从中能有哪些收获。

5、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读懂这篇文章:

(1)文章讲了谁?讲了什么事?(2)积累了哪些好词好句?

(3)你掌握了那些历史知识?(4)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启发?

(二)学生自主阅读。

1、古人云“读史可以明志”,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天空,在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里,了解历史,拓展见识。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故事,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自主阅读。(生自读,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读书活动,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2、汇报交流,学生结合所做的积累卡汇报读书所得。

四、拓展全书阅读

1、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读好一个故事的阅读方法,但要想读好整本书,这些方法还是有些欠缺的,针对整本书的阅读,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2进一步引导归纳总结读好整本书的读书方法。

五、小结延伸:

1、老师希望同学们让读书成为习惯,(板书:读书要成习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潜心阅读《上下五千年》,让我们一起把书里蕴含的故事读得更深,更精,更细。

2、推荐《中国历史故事》、《明朝那些事儿》等历史性书籍。

3、我希望同学们能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在读中悟理,读中增知。最后让我们共勉一句:课内得法,课外活用。(板书)

4、最后送给大家一首小诗,希望同学们爱上阅读

第四篇:党历史

高度重视和备加珍惜党的历史,注意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对事关党史工作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过许多深刻阐述,提出过一系列明确要求。党中央召开的全国党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史工作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向全党发出了以史为鉴、继往开来的号召,为党史工作的长远发展从根本上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必将成为党史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89年来,我们党走过了辉煌而曲折的历程。党在历史进程中的探索和努力、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都可以为我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历史借鉴,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提供有益启示,为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供精神动力,从而,可以为我们的开拓前进提供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正确地对待历史,善于总结经验,这是一个郑重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而要正确地对待历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们只有对党昨天的奋斗有深切的了解,才能做好今天的各项工作,才能勇敢地承担起明天的历史责任。各级党委要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史工作,要把党史工作同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深入认识和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历史借鉴;同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加深对党的认识,牢固树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同探索世界政党兴衰成败

开展党史学习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必由之路。中央已经把组织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我们要认真抓好落实。要教育和引导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自觉学习党史、带头学习党史,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和研究党的历史经验,着力增强党性观念,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要组织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学习党的历史,加深对党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提高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代代相传。要把党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教育。

各级党史部门和广大党史工作者,要增强党的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科学意识和责任意识,认清形势、明确任务,牢牢把握正确方向,不断创新工作形式和手段,全面加强和改进各项工作,努力提高党史工作科学化水平,为全党学习党史、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

党的事业伟大而光荣,党史工作使命崇高、责任重大。让我们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好这次全国党史工作会议精神,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继续谱写党的历史新篇章!

第五篇:了解课文涉及的历史材料

了解课文涉及的历史材料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求自保,割地赂秦,仅仅是一个方面。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有他的用意的。[附]:秦灭韩,前230年;灭魏,前225年;灭楚,前223年;灭燕,前222年;灭赵,前222年;灭齐,前221年。2、本文写作用意

苏洵是针对当时北宋的对外政策。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妥协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东北的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在保卫战中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条约规定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后来西北的西夏又和宋交战,又订立条约,每年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也没有给北宋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和平。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李牧到朝中任职,约在公元前246年以后。他曾因国事需要调回朝中,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6]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逝世,悼襄王继位。

公元前244年,让乐乘代替廉颇大将军之职位,廉颇一怒之下,领军攻击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也就带领自己部下,投奔魏国去了。当时,赵奢、蔺相如已死,李牧成为朝中重臣。

公元前243年,赵王派李牧进攻燕国,攻下燕国的武遂(现河北省徐水县西北的遂城镇)、方城(现河北省固安县南)。

公元前242年,赵王派将军庞煖再次进攻燕国,杀死燕将剧辛。

公元前235年,悼襄王逝世,赵王迁即位。

公元前234年,秦大将桓齮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东南),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杀赵军十万。

公元前233年,桓齮又乘胜进击,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里),进攻赵的后方,直向邯郸进军,形势危急。赵王迁从代雁门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

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

对峙。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遂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

桓齮认为,过去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今天李牧亦用此计;秦军远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俟其脱离营垒后,将其击歼于运动之中。李牧洞悉敌情,不为所动。当赵将赵葱建议救援肥下时,他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秦军主力去肥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日来赵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李牧遂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李牧判断桓齮必将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经激烈战斗,大破秦军。李牧因功被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军入侵,秦军兵分两路攻赵,以一部兵力由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上,准备渡漳水向邯郸进迫,袭扰赵都邯郸,自率主力由上党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企图拊邯郸之背。将赵拦腰截断,进到番吾(现河北省平山县南),因李牧率军抗击,邯郸之南有漳水及赵长城为依托,秦军难以迅速突破。李牧遂决心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他部署司马尚在邯郸南据守长城一线,自率主力北进,反击远程来犯的秦军。两军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军猛攻,秦军受阻大败。李牧即回师邯郸,与司马尚合军攻击南路秦军。秦南路军知北路军已被击退后,料难获胜,稍一接触,即撤军退走。李牧击破秦军的同时,南距韩、魏。[7]

惨遭冤杀

公元前229年,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秦王嬴政乘机派大将王翦亲自率主力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杨端和率河内兵卒,共领兵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

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能速胜,遂禀告秦王,再行反间故计,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昏聩的赵王迁一听到这些谣言,不加调查证实,立即委派宗室赵葱和齐人投奔过来的颜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视独立行事权的李牧接到这道命令,为社稷和军民计而不从,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司马尚则被废弃不用。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无辜忠诚良将,只过了三个月,到了公元前228年,王翦乘势急攻,大败赵军,平定东阳地区(约今河北邢台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攻下邯郸后,俘赵王迁及颜聚。赵国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

公元前222年,秦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8]

并韩灭赵

参见:秦灭韩之战、秦灭赵之战

秦在发动攻赵之前,即依李斯、尉缭之谋,以间谍挑拨活动,挑起燕赵两国之间的战争,待燕赵战起,秦国即借口援燕抗赵,开始对赵进攻。秦军从西面、西北面、南面三路攻赵,但把进攻的重点指向赵国南部,以陷赵军两面作战、腹背受敌的困境。秦始皇十一年冬,燕赵两国正在酣战之际,秦派王翦率军进攻太行山之战略要地阏与,使这个早为秦国垂涎的战略要地一举被秦拔除,从而打开了从西面进攻邯郸的通道。秦杨瑞和军进攻韩阳(阏与之北),也顺利攻克,这样邯郸的西北方向即失去了屏障。秦桓龁军从南阳出发,攻占邺邑所属之安阳。至此,秦军已推进到邯郸之南,仅与赵都邯郸相隔一条漳水和少数城邑。各路秦军虽有30万之众,但由于受到赵20万大军的顽强抗击,在攻占上述地区后,即被阻于现地。后来,经过连续作战,秦始皇将原来由南北3支攻赵部队,编为1个独立作战单位,由桓龁统率。

秦始皇十三年(公元前234年)这个新编部队,再度向赵南部进攻。桓龁避开正面渡河,改由漳河下游渡河迂回赵扈辄军的侧后,攻击邯郸东南的平阳。两军于平阳展开交战,赵军被击破,被斩10万人,赵将扈辄阵亡。赵王启用北部边疆名将李牧为统帅。李牧军曾歼灭匈奴入侵军10万之众,威震边疆,战斗力最强。李牧率军回赵,立即同秦桓龁军交战于宜安肥下地区,给秦军几乎全军覆灭的沉重打击,只有统帅桓龁带领少数护卫突围逃走。韩国在七国中为最小,而所处地位却最重要。它扼制秦由函谷关东进之道路,秦要并灭六国,必须首先灭韩,因而形成了秦韩两国间的连续战争,经过秦国的多次打击,韩的土地日渐缩小,韩于是向秦表示愿为藩属。秦始皇十七年,韩王安九年(公元前230年),秦为彻底灭韩,派内史腾率兵再度对韩进攻,韩无力抵抗,内史腾指挥秦军攻克韩都,俘虏韩王安,把所得韩地改建为颍川郡。[4]  这样,韩成为当时六国最先被灭亡之国。

秦始皇十五年,赵王迁四年(公元前232年),秦又出动南北两路大军对赵进攻。

赵军统帅李牧决定先集中兵力,打击北面来犯的秦军,取胜后,再攻击南面的秦军。李牧指挥的赵军机动灵活,风驰电掣,先给进攻番吾的秦军以沉重打击,跟踪追击,驱逐秦军退出赵境,立即回师南进,声势所及,锐不可当,漳河沿岸秦军闻讯,不战而走,上党等地秦军也纷纷撤退,不敢应战,秦军第3次大举进攻失败。赵军虽然在李牧统率指挥下,一再战胜,可是兵力损失后难以补充,单凭现有兵力无法对秦持久作战,必须立即寻求外援。而这时楚、魏业已削弱,燕、赵关系欠佳,只有联齐,争取齐国人力物力的支持,才能与秦相抗衡。秦也察觉赵的这一企图,立即派遣一批策士到齐进行游说活动,极力破坏齐、赵的联合,孤立了赵。秦则不失良机,接着发动又一次大规模的进攻。

秦始皇十七年,赵王迁六年(公元前230年),赵发生特大旱灾,秦就于次年再度发动对赵大举进攻。秦军派出南北两路大军并抽调一些少数部族兵参加作战,赵军则在大将军李牧、副将司马尚指挥下,继续对秦军作战。秦军虽经苦战,但胜负未分。秦王和他的谋臣认为秦两次伐赵均被李牧所阻,都深感在军事上无法取胜,遂改用反间计,不惜重金收买赵国内奸赵王宠臣郭开在赵王面前造谣诬蔑李牧、司马尚企图谋反。赵王竟不加分析即轻率罢免了李牧、司马尚,改任赵葱、颜聚为赵军统帅,并错误地将名将李牧杀害。

赵王迁由于中了秦之反间计,为秦灭赵铺平了道路。赵葱不是王翦的对手,很快被秦军击败,赵葱被杀,颜聚收拾残兵退回邯郸勒兵固守。内奸郭开被秦收买,甘心为秦效劳,多方劝赵王投降。赵公子嘉则坚决反对,主张战斗到底,率领宗族、宾客参加了首都邯郸的保卫战。但赵王丧失斗志,任由内奸郭开摆布,竟下令开城向秦军投降。[5]

秦国攻下邯郸后,赵国灭亡,公子嘉逃到代地(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是为代王。[6]  前222年秦将王贲攻代,代灭,公子嘉自杀(或说被迁西戎)。建国250多年的赵国最终灭亡。

灭魏

赵被秦灭亡后,秦即想南下灭楚,但中间尚相隔一个魏国,魏此时虽然已只剩国都大梁附近的一些城邑,但终属秦进军楚地之障碍,于是决定先灭魏,再伐楚。本来魏处于“天下之枢”,具有优越的战略形势,但由于战争频繁,大量削弱了魏的实力。多年来,在强秦的进攻下,节节败退,不断割地求和,魏国大河以北领土被吞食殆尽。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派兵进攻魏国首都大梁。秦战地统帅王贲认为大梁城垣坚固,很难在短期内攻拔,于是引大沟之水冲灌大梁城,经3个月战争,城垣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贲所杀,魏国灭亡,秦以其地建为东郡。[8]

灭楚

秦军灭赵、破燕并魏后,紧接着大举进攻楚国。当时楚仍为中国南方大国,拥有今河南西部及东南部,山东南部,湖北、湖南两省,洞庭湖以东和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全部。

楚国此时尚有对秦作战所需要的实力。秦始皇认为年少壮勇的将军李信,曾以数千兵急追燕太子丹于衍水,并获得了胜利,是率兵攻楚的理想将领。于是便委以重任,并问李信说,如果派兵攻楚,需要多少兵马?李信答复说“不过用20万人”。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则说“非60万人不可”。始皇不同意王翦的意见,而同意李信的说法,当即说:“王老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然壮勇,其言是也。”王翦以言不见用,谢病告老,归还频阳。李信则受命为秦军统帅,与蒙恬率兵20万对楚进攻。李信把兵力集中于颖川郡,鉴于秦楚接界多为平原,无险可扼,认为这次作战的目的在于歼灭楚之野战部队。李信判断,当秦军向楚进攻时,楚军为抗御秦军之进攻,必将兵力集中于汝水两岸,即淮阳、商水、上蔡边界地区。进而决定采取两翼钳形攻势,包围歼灭楚军。于是确定以部分军队由蒙恬指挥,沿汝河两岸前进,从正面进攻楚军。主力军由李信亲自指挥,从汝水以南,经过舞阳、平舆、新蔡、颍邑迂回楚军左侧翼,与蒙恬军会师,包围楚军,聚而歼之。

秦军排除楚边境部队的抵抗,于汝河南北分向寝、平舆展开攻击,击破楚军,李信军占领了平舆,蒙恬军占领寝城。秦军未遇楚军重大抵抗,进占两城后,渡过洪河东进。

楚军统帅项燕以秦军转变进军方向,孤军深入,立即率楚军主力,兼程急进,追击秦军于棠溪,给秦军以沉重打击。李信战败,率军往城父方向撤退。楚军乘胜猛追,3昼夜战斗不息。秦军连日所筑营垒,都被楚军攻破,都尉一级将领7人阵亡,李信军损失惨重,多亏城父蒙恬军的掩护,李信得以突围逃回秦境,才免被俘。这是秦统一战争中宜安战后,又一次重大的挫折。

秦军遭受重大挫折,秦始皇虽然感到自己当初对统帅人选有误,但并未动摇灭楚之决心,仍然继续进行灭楚战争。李信失败后,秦军统帅一职只有重行起用王翦。秦始皇移樽就教,亲往王翦家乡频阳邀请王翦出任秦军统帅。王翦谢绝说,身体不好,难以从命。秦始皇则坚持请他出征,并问他有什么要求。王翦此时才说:“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60万人不可”。秦始皇应允。王翦于是接替李信,担任秦军统帅,率领60万大军对楚作战。秦始皇亲送王翦至京郊灞水之滨。王翦请求秦王多赐给他一些田宅。秦王答应了他的要求,王翦遂带兵东去。

王翦根据已往长期作战经验,知道楚军和赵军都具有坚强的战斗意志,是能战能守的军队。楚军新近击破李信指挥的秦军,锐气旺盛,斗志昂扬,对付这样的敌人,不仅没有胜利的把握,一旦行动不慎,还会影响整个战争前途。所以王翦进入楚国后,即令部队在商水、上蔡、平舆一带地区构筑坚垒,进行固守,并令部队不许出战。休整待命,故双方相持数月没有大的交战。

楚对秦军大举东进,也集中全部兵力应战。当时秦已灭三晋,无后顾之忧,有物力的大量支援,能够打持久战。楚则无论军事、政治都远为落后。统帅项燕仍然集中楚军主力于寿春淮河北岸地区,等待秦军的进攻。楚王责怪项燕怯战,派人数度催他主动进攻秦军。项燕军只得向秦军进攻,但既攻不破秦军的营垒,秦军又拒不出战,项燕无奈,引军东去。王翦立即令全军追击楚军,楚军为涡河所阻,双方交手,楚军被击破东逃。秦军追至蕲南,平定楚属各地。斩杀楚将项燕,王翦率兵直取楚都寿春,楚国首都被秦军攻陷,楚王熊负刍被俘。秦军进军蕲南,只经1年多的作战,号称南方赫赫之强国的楚,便冰消瓦解。[9]

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秦派将军王翦、辛胜率军对燕作战。统帅王翦以直接攻略燕国首都蓟城为作战目标。同时判断燕军必然依托燕赵大道经过的各河川作抵抗,尤其燕赵界上较大河流易水定有重兵守备,不宜将主力投入正面进攻。易水下游,河流深广,渡河不易,由易水上游山地迂回包围易水正面燕军,可出敌意外,容易成功。于是,王翦决定以部分兵力由中山(今河北定县)北攻燕。燕军与代郡赵嘉部赵军,已组织了联合部队于易水北岸抗击秦军。王翦以秦军主力,迂回易水上游,包围易水燕代军右翼,双方在易水以西相遇,秦军击破燕军,赵军撤回代郡,燕军残部向蓟城退却。秦继续对燕进攻,击破燕军抵抗,进围燕都。燕无固守首都决心,向辽东撤退,使秦军轻取蓟城。王翦攻克燕国首都后,立即派将军李信率军急追东退的燕军,追击到衍水击破燕太子丹率领的残部。此时逃到辽河流域的燕统治者,认为秦军攻燕,是完全由太子丹的谋刺阴谋引起,祸起于太子。赵嘉亦劝燕王杀太子丹,献首于秦以求和。于是燕王杀太子丹,献首求和,但秦军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其军事进攻。

秦军追击燕残部到辽东,由于地方偏远,对全局关系不大,即把兵力转用于对楚作战。经过3年左右时间,秦对楚战争胜利结束,又转用兵力,由将军王贲指挥,进攻辽东。燕军无力应战,燕王喜被秦军俘虏。秦又立即转移兵力,攻击代郡,赵嘉率部虽力战,终于不免失败,悲愤自杀。

灭燕

在灭赵的过程中,秦国大军已兵临燕国边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终日,眼见秦国扫平三晋,就要向自己杀来,却无计可施。燕太子丹最终想出了孤注一掷的暗杀行动,即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时值前227年。刺杀行动最终失败,但是秦王政差一点死于荆轲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国,立即增兵大举进攻。前226年,秦军攻下燕都蓟(今北京市),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辽东郡。秦将李信率领秦军数千人,穷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潜伏于水中幸免于难。后来,燕王喜经过权衡利害关系,派人将太子丹杀掉,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想以此求得休战,保住燕国不亡。[10]  燕王喜逃到辽东以后,秦军主力就调往南线进攻楚国。[11]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奉命攻伐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俘获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灭齐

齐经过燕军进占,元气大为损耗,以至没有力量参与东方各国与秦国纵横捭阖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在秦军并灭赵、韩、燕、魏、楚战争时期,齐国一直置身度外,坐视各国灭亡。过去当秦赵长平之战的关键时刻,赵向齐请求援助军粮,有政治远见的周子曾向齐王说:“且赵之与齐楚,捍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力主积极援赵。齐王竞没有接受这一具有战略远见的建议,尔后各诸侯国虽几度联合对秦作战,齐都避免参加,或者参战不力,企图讨好于秦。

齐王建继位40余年,三晋、楚、燕与秦战争连绵不断,齐由于与秦没有共同边界,未被攻击,上下宴然,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不备兵革,不修战备,政治上达惊人的麻木程度。齐王建本人昏庸无能,齐相国后胜又是一个贪财无厌之徒,秦多年来用重金贿赂后胜,后胜就为秦远交近攻的策略效劳,终日规劝齐王建臣服于秦,朝野上下已无丝毫斗志。所以尽管秦灭六国时,齐还拥有70余座城邑,但仍不堪一击。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王贲统帅的军队,由燕南部对齐北境突然进攻,直趋齐都临淄。齐则毫无作战准备,竟无应战之兵。齐相后胜力劝齐王投降,齐王建也就不战而降[13]。齐王建被送于共这个地方,饿死于松柏之间。这个贪图享受、丧失国家的亡国之君,得到应有的下场。

海上之盟

早在政和元年(1111年),宋徽宗派大宦官童贯出使辽朝。了解辽朝的政治形势,童贯在这次出使过程中,遇到了燕人马植,向童贯献策取燕,深受童贯赏识,被童贯改名为李良嗣,带回开封。李良嗣向宋徽宗陈说辽天祚帝的荒淫和政治腐败,女真对辽恨之入骨,如能从登莱过海,与女真族结好,相约攻辽,则燕地可取。宋徽宗对此非常高兴,又赐姓赵,开始了谋取燕京的一系列活动。

当辽朝在金兵的进攻下,处于岌岌可危之时,宋徽宗、蔡京等人以为联合女真夹击辽朝,进而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时机已成熟。于是,重和元年(1118年)宋廷以买马为名,遣使从登州渡海到辽东,同金朝商议共同伐辽的事宜。宣和二年(1120

年)宋再遣赵良嗣等使金,遂与金订立“海上之盟”。双方约定:长城以南的燕云地区由宋军负责攻取,长城以北的州县由金军负责攻取;待夹攻胜利之后,燕云之地归于北宋,北宋则把前此每年送与辽朝的岁币,照数送与金朝。

宋廷原以为据此便可轻易夺取燕云十六州,可是没料到辽军抵不住金兵的进攻,却不惧怕与腐朽不堪的宋军作战,结果宣和四年(1122年)北宋两次出兵攻打燕京,均被辽的燕京守兵打得大败。到这年年底金兵由居庸关进军,攻克燕京。这样金人就表示不再把燕云诸州交给北宋了。经过双方讨价还价,宋朝方面一再退让,最后金朝只答应把燕京及其所属的六州二十四县交给宋朝,却要宋朝每年除把原给辽朝的40万岁币交给金朝外,还要把这六州二十四县的赋税如数交给金朝。宋朝答应每年另交100贯作为燕京六州的“代税钱”,金朝才答应从燕京撤军,而在撤军时,金兵却把燕京的金帛子女官绅富户席卷而去,只把几座空城交给宋朝。

金国入侵

辽朝灭亡后,金朝最高统治集团从北宋对辽作战的表现,以及交涉交割燕云的过程中,已经看透北宋政治的腐朽和军事的无能,遂即乘胜侵犯北宋。于宣和七年(1125年)十一月分兵两路南下,西路由完颜宗翰率领从云中府进攻太原府。东路军由完颜宗望率领,由平州进取燕山府。两路约定攻下太原、燕山府后,西路军进出潼关北上洛阳与南渡黄河直向东京的东路军会师于开封城下。西路军在太原城遭到王禀领导的宋朝军民的顽强阻御,长期未能攻下,东路军到达燕山府,宋守将郭药师投降,金兵遂长驱直入,渡过黄河向东京进军。

宋徽宗听到金兵南下的消息后,不敢亲自担当领导抵抗敌人的责任,急忙传位给太子赵桓,企图南逃避难。赵桓即位,是为宋钦宗,改明年(1126年),为靖康元年。这时朝野官民纷纷揭露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李彦、朱勔等“六贼”的罪恶,要求把他们处死,宋钦宗被迫陆续将蔡京等人贬官流放或处斩。

靖康元年正月,宋钦宗迫于形势起用主战派李纲为亲征行营使,部署京城的防御。李纲刚把京城守备设施布置就绪,完颜宗望所率金军就已兵临城下,向开封的宣泽门发起猛烈进攻。李纲组织开封军民坚守城池与金军展开激战,把攻城的金兵击退。完颜宗望见开封一时难以攻下,便施展“以和议佐攻战”的策略,宋钦宗原本就是一个畏葸惧战的昏君,便急忙派使者去金营议和。完颜宗望提出宋须交金500万两,银5000万两,牛马骡各1万头匹,驼1000头、杂色缎100万匹,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尊金帝为伯父,以宋亲王、宰相作人质,送金军北渡黄河,才许议和。宋钦宗竟不顾一切,全盘答应完颜宗望的苛刻要求,下令在开封全城刮借金银运送给金军。李纲坚决反对同金军议和,宋钦宗就以宋兵一次夜间出击金营失利一事,追究李纲的责任,下令罢免李纲,废掉李纲主持的亲征御营司,藉以向金人表示议和的决心。

宋钦宗这一倒行逆施,激起了开封军民的愤慨,太学生陈东等在宣德门上书,要求复用李纲,罢免主张和议的李邦彦、张邦昌等人,几万人不约而同来到皇宫前,声援和支持陈东,要求宋钦宗接见,并砸碎登闻鼓,打死宦官几十人。宋钦宗不得已宣布再用李纲,为尚书右丞,让李纲主持京城四面的防御。这时宋朝各路勤王兵,约计20万人也已陆续赶到。

面对这种形势,完颜宗望知道以6万兵马孤军深入是难以攻下开封了,于是在得到宋钦宗同意割让三镇后,于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率军撤离开封北还。

完颜宗望北还,河北一线的战局虽暂时平静,而河东的战事却继续紧张进行着,从靖康元年二月至七月,宋军曾三次大规模入援太原,合计投入兵力40万人,均被金军击败,宋军主力耗折殆尽。[4]

再次入侵

河北暂趋平静和河东战事胶着的军事形势,只是金军更大规模入侵的间歇。然而,以宋钦宗为首的腐朽统治集团却以为太平无事了。罢了有声望的老将钟师道的兵权,各路赶来的勤王兵也全被遣还,宋廷又恢复了以往文恬武嬉的故态。

主和派在朝廷重新占了上风。靖康元年六月,宋钦宗因为厌恶李纲屡言备边之策,借入援太原之际,派他为河东、河北宣抚使,强行把他赶出朝廷。八月,李纲因入援太原失利,又被罢去两河宣抚使之职。

靖康元年八月,金军在经过一个夏天的休整后,又以宋朝不如约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镇为口实,再次南侵。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分东西两路进兵。这时宋将王禀坚守太原已8个多月,因粮尽援绝,九月初三日被攻破。完颜宗翰乘胜南下,直逼黄河北岸的河阳。完颜宗望的东路军,也于十月初攻入河北重镇真定府。余军的这次南侵已摆出了一举灭亡北宋的态势。宋钦宗却一心只想投降,以为可以继续用金帛赂使金军撤退,急忙派出一批批的使者到金营乞和,在军事上不做认真的准备。而朝廷内部的主和派唐恪、耿南仲等人坚主割地,遣返各地再次聚集的勤王军,撤除京城的防御工事。金军渡过黄河,完颜宗翰向宋廷提出要划黄河为界,河东、河北地归金朝,宋钦宗一一答应,并且亲自下诏给两路百姓,劝谕他们“归于大金”。

由于宋廷不在军事上作认真准备,两路金军未遇大的抵抗,便顺利向东京挺进。十一月金军前锋到达东京城外,闰十一月初金军东西两路会师开封城下,对开封展开攻势。开封城内兵力有限,士气不振,宋廷于危急之际,竟派郭京带领“六甲神兵”出战,大败溃散,东京城被攻破。

虽然东京城破,统治者依然决意投降,但开封军民不愿作亡国奴,抗敌情绪很高,要求参战的人达30万之多。金军见开封军民已准备展开巷战,不敢贸然进占全城。于是故伎重施,放出“和议”的话,向宋王朝索取1000万匹绢,100万锭金,1000万锭银等钱帛。然而至此危在旦夕之时,宋钦宗仍不能醒悟,他派宰相何栗去金营乞和,完颜宗翰和宗望却要宋钦宗亲自到金营商议割地赔款之事,钦宗不得已进了金营求降,献上降表,并秉承金人的意旨,下令各路勤王兵停止向开封进发,对自发组织起来准备抵抗的民众进行镇压,然后金军大肆搜括宋朝宫廷内外的府库,以及官、民户的金银钱帛。当时正是严冬季节,大雪纷飞,被掳掠一空的开封人民遭受饥寒无情的袭击,冻死、饿死的人不计其数。宋朝腐朽统治者的投降政策,使开封人民遭受难以言状的灾难。[

下载了解党的历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了解党的历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探寻历史轨迹了解企业文化

    探寻历史轨迹了解企业文化 —记贸易物流专业组社会实践活动2011年4月27日,贸易物流专业组10年级六个班级在专业组长胡娜老师、德育室赵建业警官、专业组办公室余明光老师及各......

    对党的认识和了解

    对党的认识和了解经过我不断追踪党的足迹和自我主动学习党的知识,我明白了党的纲领就是党的旗帜和方向。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在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理想......

    学习党章,了解认识党

    0244102班思想活动小组之 学习党 章 了解 党 史活动时间:2011年11月30日 活动地点:9#A411 活动人员:02441402班思想活动小组成员 学习党章,了解党史 活动背景: 党章作为......

    党的简要历史

    党的简要历史 ——微型党课讲座材料 奉贤区平安学校方五发 一、为什么要学习党史? 我认为重要有两个方面原因: 1是古人云:“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因为中国......

    关于党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7月1日电 (记者 陈叶军)今天上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教授做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谈全国党史工作和全党学习党史问题,并与网友在线交流,以网络......

    了解历史,更敬重国旗演讲稿

    了解历史,更敬重国旗演讲稿高二八班 孙琳琳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本周我们继续进行“走进校园我是主人,走出校园我是形象,做有志向、懂礼貌、讲秩序、守规矩、负责任......

    党的历史笔记

    党的历史知识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19世纪中叶的中国,饱受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1919年5月4日,以学生斗争为先导......

    党的光辉历史(精选)

    党的光辉历史 历经无数的磨难和艰苦的奋斗,在一次次的风雨洗礼之中逐渐成长和壮大的中国共产党,今天迎来了她的90岁生日。自1921年建党以来,我党从建党之时的几十人到后来的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