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激荡四十年》读后感1000字
读《激荡四十年》有感
胡万荣 淯鑫电解部
说是《激荡四十年》,其实是两本书,一本《激荡三十年》,一本《激荡十年》。中纪委、中宣部理论局多次向党员干部推荐,被评为最受国家干部喜爱的图书之一,是改革浪潮席卷后的红色经典。
前者描绘1978年至2008年的中国企业史,以作者敏锐而独特的眼光,一年年、一件件、一笔笔忠实地记录了自1978年来每一年可堪载入史册的工商业大事及工商界人物,我在8年前就读过。后者描绘2008至2018的中国企业史,以最近十年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经济界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来反映当下中国经济和企业的最新面貌。
图书出版后我迫不及待地购买和阅读,不知是为了架构方便,还是有意迎合读者心理,吴晓波选择了编年体的记述形式。这种形式让亲见这四十年的读者很难不对号入座,跟着作者的笔端一段又一段回忆当初的经历。
如果以1978年为基准,那么我恰好出生于1978年,今年四十岁。按照吴晓波的说法1978年是在中国的“公司元年”。那一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那一年万科、海尔和联想相继诞生。可惜,那一年我只是个襁褓中的婴儿,除了吃喝什么都关心不了,中国公司元年的激荡风云,我感受不到。
在随后的四十年中,我一直被小农思想纠缠,不自觉地与时代变迁保持着若即若离的状态,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面对历史的变迁不太愿意主动,因而对历史的感受总有些模模糊糊和底气不足。正如书中提到的曾红极一时的词汇,譬如“物价闯关”、“南巡讲话”、“国进民退”、“顾郎之争”等等,背后都有一连串的精彩故事,然而当我试图用自己的经历去感知这些词汇时却几乎无从下手,恍惚间一切竟如梦如幻,只能从所在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上体会到一点点蛛丝马迹。就这点而言,《激荡三十年》可以算作临空一鞭,落在我蹉跎而不自知的青春和中年之上。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撇开中国企业的具体案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意志的变动轨迹对于个人的发展也是有所启示的。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再到可持续发展,从无条件保护国营企业到大规模推广国退民进,再到国家坚决垄断命脉行业,从开放沿海城市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一路走来,虽然政策设计常有反复或者模糊不清的情况,政策效果也常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国家为完善体制机制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且改革的意志坚不可摧。
反观我们自己,从对人生作出第一次尝试的蹒跚学步那刻起,不也是踏上一条无可回头的成长之路吗?注定要不断地接受考验、不断地走岔走弯,并为此不断地调整、不断地改变?其实我们的人生同样是“摸着石头过河”,就像国家的改革实践那样,经过很多次激情尝试后,才能够把准方向稳步前行。
个人对未来的预期无法与国家相比,所以我们还要懂得“三十岁之前做加法,三十岁之后做减法”的道理。当我们不再年少青春,不再敢说“大不了从头再来”这句话时,我们就必须学会理性思考并慎重选择,以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将有限的精力投到自己认定的事业中去。
第二篇:《激荡四十年》读后感
《激荡四十年》读后感
大水大鱼就是这本书的全部主题,风云激荡的十年;
这真是一本激动人心的书,从细微之处来折射中国的发展历程,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国民经济缩小了其实就是每一个企业的发展经历,从中我们能嗅到什么味道,也许每一个人透过味道都能想到不同的“山珍海味”,其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了。做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我们能从中吸取到的养分,足够让我们对未来进行一些深度的思考。
近期在社交圈里刮起的一阵裁员风,其实也和整个大经济环境的寒冬息息相关。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已经结束了,透过新闻,我们可以常常看见大佬们的话语,下半场,产业互联网,ToB等等,在激荡四十年里作者用“不惑之年”来形容我们已经经历的20xx,在互联网行业里最突出的案例可能就是共享单车摩拜管理层的提前上岸和ofo的退潮之后衰败的鲜明对比,一个疯狂烧钱一个疯狂创业的时代,正经历着这种转变,粗放式的发展之路,已经变的那么阵痛,精耕细作式的服务,对于我们使用者来说,确实一个很不错的体验。在这种大趋势下,个人的存在意义似乎极其的渺小,我们对抗不了这种经济活动的转变,我们只能顺势而为,要么浴火重生,要么彻底滚蛋。
当资本更多融入的第一,第二产业,信息化的变革带来的.效益的提升,服务意识在客户的心里普遍会追求更多的精益,这不是一个增量的时代,而是一个存量的时代,更多垂直,个性化,精致的服务,会为你赢来更多的客户。做为一个没有多大野心的人,我会更喜欢这样的时代,因为“工匠精神”的我会从各种牛鬼蛇神中脱颖而出,如果有一天,我说下半辈子我只做一件事情,就是把食物做好,利用好各种互联网的平台协同,做好一碗米粉,也许,这不再是梦想。
未来会非常的有趣,我们拭目以待!
第三篇:《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读后感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读后感
“我们的国家就是一艘驶向未来的大船,途径无数险滩、渡口,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随性到终点。每一代人离去之时,均心怀不甘和不舍,而下一代人则感念前辈却又注定反叛。”
这是作者吴晓波写在本书前面的题记,精确地指出了在世界经济浪潮中破浪前行的中国这个弄潮儿的状况,而《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这本书延续了作者10年前出版的《激荡三十年》的风格,依然是通过对大船上的几位重量级水手、乘客命运际遇的描写,以点带面,描绘出从2008年到2018年这十年中国波澜壮阔的经济发展史。
在本书的序中,作者指出中国40年的改革史上,重大变革因素有两个,一是制度的创新与勇气,如改革开放;二是技术带来的破壁效应,如微博、短视频、微信等。在《激荡三十年》中,中国经济变革的主人公聚焦在政府和企业家身上,尤其是那些有创业智慧、经营头脑以及敢于冒险的实干家;而技术迅猛发展、资本驱动主导的近十年,任何一个创新者都有可能是商业的主角,都有可能改变中国经济版图。就像作者所言:感性突变的“艺术时代”结束了,诸神黄昏,理性的“科学时代降临”——改革进入深水区,底不可及,无石可摸;商业步入战国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作者如同站在一个山岗的制高点,通过对全球经济格局、国家经济政策、资本流向、科技创新、重要历史人物、国家重大事件等方面的描写,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相对清晰的地图。再加上作者文采斐然,这副地图不但具有实用性而且具有客观性。
每一年,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那些有魄力有勇气有创新的企业家,这些企业家,有的意气风发如马化腾,有的如履薄冰如张瑞敏,有的苟延残喘如凡客陈年,黯然离场如黄光裕。每一个人物的命运,都和国家经济命运息息相关,这个大国崛起的过程,也是无数企业家沉浮起落的过程。
每一个篇章的开头,作者都选用一段优美的诗句或者一句代表性的歌词,来揭开当年中国故事的序幕。“成功了,就是一道风景,失败了,就是美好回忆。这世界上总有一些人好像老在做着让别人察觉不到的小事,还总是失败,还总是不放弃”在2011年,作者选用电影《钢的琴》的台词,隐喻了那些从不放弃的创新者为中国带来的改变,有成功了的雷军和张小龙,更有无数被时代淹没在创业大潮中的“先烈”.每一个篇章末尾,作者用一个代表性的人物故事来做结束。2017年,卷土重来的泡沫,这一章的人物故事是褚时健,他是过去30年中国经济体制变革催生的悲情英雄,而他种植的褚橙通过网络销售,竟然成为爆款,这背后既有褚时健的故事推动,更有网络科技与督导变革的贡献。作者通过褚时健的故事,阐述了中国经济体制带来的困局,发人深思。谈到这些对中国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经济学家,作者说道:“他们在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参与了这个国家经济崛起的全部历程,它壮观、曲折,也充满了种种争议。”
我非常喜欢作者写在2018年“不惑之年”的一段话:貌似毫无路线预设的中国改革,实则一直有一条强大的市场化内在逻辑。如同大江之浩荡东流,其间曲折百合,冲决无碍,惊涛与礁石搏斗,旧水与新流争势,时而江平潮阔,时而创高岸低,但是,趋势之顽强,目的之确然,却非任何人可以抵挡。
读了这本书,对中国近十年的经济发展有了一个整体认识,书中那些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企业家的格局、魄力、智慧与创新,让人读来心潮澎湃,为之倾倒的同时,也有了更大的动力去做好自己的事。
时代从不辜负人,它只是磨炼我们,磨炼每一个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平凡人。
文/田瑞芳
第四篇:《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读后感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是《激荡三十年》的续篇,作者为吴晓波,主要讲述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变化。
改革开放自1978年开始,如今是改革开放的第40个年头,吴晓波介绍了近10年以来每一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以及阶段性经济事件。
政府的手、房地产、金融、互联网、企业家都是整个改革历程中重要的参与因素。近十年来,世界首富的变迁体现出产业结构的变化,从国内新领导班子上台后,产业结构改革变为重中之重,中国已经步入中产社会,中产阶层对于品质的需求日益强烈,所谓的供给侧产业结构改革实质为改变立场与态度,促进以需带产的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
人工智能是未来的重要话题之一,层出不穷的机器人,阿尔法狗战胜围棋冠军,不经让人深思:未来我们会不会机器人控制?
2018年是困惑的一年,企业对外来发展方向均没有明确的概念。
首先,作者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未来会怎样,考验的永远是哪些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人。
经常会想几个问题,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人这一生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怎么样过一生才算对得起自己拥有的生命?
如果是一个得过且过的人,只要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即可,不需要有这些疑问。只有真正想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才会焦虑、会迷茫,才会阶段性地反思目前的状态是不是符合自己的预期以及如果不符合预期要做出何种改变。
另外,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发现,华为薪酬福利制度、管理方式是可参考的管理方式之一。
一个企业中,人聚人散不可避免的需要涉及各方经济利益的问题,企业提供市场同岗位的平均薪酬是第一层薪酬;提供成长、晋升空间是第二层薪酬(隐性薪酬,但有时候可能比底层薪酬的激励作用更大);用企业文化吸引人才是第三层薪酬(隐性薪酬)。虽然华为的高压、加班广为人知,华为通过全员持股和完美兑现能力的薪酬福利制度的确也是非常非常吸引人。
第三,作者提到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国家的政策是整个市场大环境,所谓“水”即大环境,所谓“鱼”即生活在大环境中的企业。
在中国,顺应市场大环境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途。折射到个人,如果个人想要发展提高,除了内核素质过硬外,跟随企业的发展节奏调整自己的步伐、节奏也同样重要。
第五篇:《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读后感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读后感
这是吴晓波继“激荡三部曲”之后的续曲。原来的《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浩荡二千年》分别介绍了改革开放三十年、近代一百年、中国历史二千年等三个时段,中国企业的发展兴衰史。而这部《激荡十年》则是介绍了最近十年(2008-2018)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经济界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以此来反映当下中国经济和企业的最新面貌。作者在序言中写道“除非经由记忆之路,人不能抵达纵深”,那么这本书就是对最近十年中国企业和经济进行回顾的纵深之旅吧。
这十年,我们都身处其中。对其间发生的许多经济事件,基本上从新闻媒体上都略有耳闻,有的可能了解得比较深,有的却只看到个模糊的表象。在这本书里,作者将各个事件按时间顺序窜起来,用通俗平实的语言为我们娓娓道来。比如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中国政府的四万亿刺激计划,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还有这几年来涌现的新事物,如微博微信、移动支付、双十一购物节、O2O、滴滴打车、共享单车、互联网金融、比特币、区域链、人工智能、王者荣耀等。这几年每年都有新概念、新事物涌现出来;现在融入我们生活让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其出现也不过就是最近几年的事。事物更新替换得太快,十年前我还在用怎么摔也不心疼的诺基亚、每天上的是“校内网”、玩的游戏是“魔兽”,现在这些都已经式微了。
所以在读吴晓波的《激荡十年,水大鱼大》的时候我就有一个感受:为什么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激荡的时代?因为这是快速变化的时代,是利益各方激烈博弈的时代,也是科技创新与僵化制度不断碰撞的时代。我们所处激荡的时代,并伴随着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冲击等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加,转型成为银行发展的关键词,拥抱金融科技已成为大势所趋,五大行与互金巨头的合作正说明了这一点。银行面临着高收益资产获取越来越难、营销成本高、小微客户经营成本高等诸多痛点。而金融科技则是引领行业突破的一个核心发力点,在利用金融科技解决银行业经营痛点的策略上,金融机构应该主动的加入金融科技生态,各取所长,互通有无。不过,转型对于受体制、政策、架构、盈利等各方面约束的银行来说并非易事。银行转型过程中可能面临三个方面的巨大成本,第一,漫长的自主研发周期,导致错失时间窗口,慢人一步,或只剩市场的残羹冷炙;第二,经验和数据的积累,需要交付巨额试错成本,风控、科技成本的暴增是必然;第三,承受资金亏损压力,转型中风控、科技的不确定性,抬高了风险成本,加大资金亏损的可能性。
无论是与互金巨头合作还是加大资源投入自助开发,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短期意义在于通过新技术来提升业务效率,改善用户体验,进而巩固和拓展客群。中长期则有利于探索和培育新的细分业务,如定制化的信贷与理财产品,进而推动银行运行机制与流程的重构,如改变原有的单纯依靠抵押物的风险管理体系,不再依赖土地与房产价值,形成新的金融模式。
王艺瑾
二〇一八年三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