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空山灵雨》有感2000字
读《空山灵雨》有感2000字
乐逢隆
编者按:
《空山灵雨》是许地山唯一一本散文集,其文字也如同题目一样质朴清丽,但又蕴含着厚重的主题。围绕着生本不乐和爱如潮汐的两极情境,随处可见哲学与宗教的影子。本篇文章作者梳理了怎样体现了生本不乐的意象,再用社会学分析它为何生本不乐,鞭辟入里,意味深长。
许地山的《空山灵雨》一书,透露的是生本不乐和爱流潮汐的两极情境。这两极情景相辅相承,并不冲突。生本不乐引发许地山对于身边人事的爱意珍惜,而因这种大爱,在失去后便使他痛苦万分。此外生本不乐还与许地山所经历所看的社会,宗教思想等有关。他书中的种种意象皆有透露,展现的是人的无力与未知的恐惧。
首先,是人们在自然命运的压迫下的种种悲剧,许地山将人生无力反抗时代大洪波的命运赋予在了自然界万物身上。《蝉》中湿了羽翼的蝉不能飞,又被一滴露水滴落树根,面临着被蚂蚁蜜蜂吞噬的命运。《梨花》中梨花在人为的摇动下飘落,无处归根,亦是无力反抗外界的压迫。《俄罗斯兵》中老奶奶无力反抗大兵,荔枝同样也只有被吃掉的命运。《辍网劳蛛》中写道“人生如同蜘蛛结网,破了又结,结了又破,或完或缺,只能听其自然罢了。”在时代的大背景之下,个人是渺小无力的,固然可以呐喊出自己的声音,但能否被听见,能否起到作用就另当别论了。对比余华的《活着》中的福贵,同样是看着自己身边的人一个一个地死去,如头牛般麻木地活着,无力改变。而一旦我们想要改变黑暗浑浊的社会,我们就会如胡适先生所说,得到好人应有的下场——那就是如《兄弟》中踏实勤劳的宋钢一般被视为异端,被放逐到外太空。还有坚强的祥子,只想有辆自己的车独善其身,对生活还有美好的向往。结果呢?与社会大染缸同流合污。这些都说明了在时代洪涛之下,人的命运只有顺从。
其次,生本不乐除了体现在自然界的压迫无法反抗之外,还有因人对于生老病死的无法控制而带来的恐惧。《鬼赞》中,在变为骷髅后,可不被凡尘所恼得以永恒。若说许地山在其中表达的思想尽是礼赞死亡?其实不然。我认为这不妨理解为一种安慰。许地山宽慰世人生前别总想着苦恼之事,要及时行乐,死后没有了烦恼,没有了味觉、触觉等等的一切感受,莫把时光空费在烦恼之事。其中蕴含的是积极入世的态度。同时为了减缓死亡的恐惧,许地山美化了骷髅,赞美死亡,说死后一切烦恼随风去,是大自在大洒脱,也是在宽慰世人对死亡之恐惧。
全书整体的情感主线便是抑郁愁怨,从这本书的书名便可初窥一二。“空山”意象,体现的是一个人在一座寂寥无人的山中,氛围是凄清幽凉的。“灵雨”意象在开卷底声有提到“我独对着空山,眉更不展;……想起前事,我泪就如珠脱串。独有空山为我下雨涟涟。我泪如急雨。”从中便知,题目的灵雨就是作者的眼泪。是许地山心中的烦怨太过沉重,故箭折淹没赤县。有学者认为这淹没的赤县是当时人们集体的愁怨积成的海。这具体是何人提出的我记不太清了,但是我认为,许地山一人的愁怨便足以淹没赤县。许地山的创作角度是审视社会。同情弱者,又亲眼目睹社会之不平,其泪包含他自己的,还有当时社会民众的。再者,在当时能如许地山般站在生命精神制高点看清麻木生活本质的有几人?大多只是为生存而劳碌奔波、麻木不仁地过活而已。
那么对于许地山来说,为何会生本不乐?
首先,是其人生经历。他的父亲一生颠沛流离不得志,其父对许地山说的落花生的故事,看上去是教导许地山要做个有用之人,但何尝不是自己人生的写照呢?直到晚年才被朝廷重用,政府却腐败,他只是一颗小花生——固然有用,但他的清香和美味对腐败的大地毫无用处。许地山跟着他父亲到处奔波,见到了台湾失守,官府昏庸等等诸多负面景象,自然对当权者心怀痛恨,对底层民众心怀怜悯。看到了世间种种的不乐。
其次是宗教。许地山要救世,普通常规的方法前人都已用过,所以他尝试用宗教。基督教中的“受难救世”,佛教中的“苦,集,灭,谛”等都不同程度影响到了许地山的生本不乐思想。沈从文曾经这样评价许地山的作品:“把基督教的爱欲,佛教的明慧,近代文明与古旧情绪,糅合在一起,毫不牵强地融成一片。”许地山的有感于人类的不平和人生(而)走入宗教,本质是一种忧患意识,并非将信仰寄托在虚无的迷信之上。不是避世,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入世精神。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便是许地山的爱情。他的第一任妻子林月森于1920年逝世,这对他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这部小说中有许多记录他和妻子的日常生活的情节。《笑》中“良人,到底是兰花底香,是你底香?让我闻一闻。她说时亲了我一下……”“笑”这个意象透露的是幸福美好,也能透出书本让读者微微一笑,向往那样平淡有趣的日子。还有《香》中“唯有爱闻的香不是佛法……不明白么?因为你一爱,便成了你的嗜好;那香在你闻觉中,便不是本然底香了。”这是妻子以佛法来阐述对于爱的理解,世间一切皆可为佛法,唯有私欲的爱不可。《愿》中“这样底荫算什么?我愿你作无边宝华盖,能普荫一切世间诸有情……”用“宝华盖”、“如意手”、“净明珠”等意象表现出妻子对许地山的大爱。他的女儿许燕吉说:“我觉得我的父亲跟他的第一个妻子感情更好。”而许地山自幼生活在有妈祖文化(女性崇拜)的闽粤地区,与妻子情深意笃,林月森的死自然对他打击巨大。1921年,许地山在作品中为妻子写道:
“妻呵,若是你涅槃
还不到无余
就请你等等我我们再商量一个去处
如果你还要来这有情世间游戏
我愿你化成男身,我转为女儿
我来生,生生定为你妻
做你的殷勤本二
直服侍你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爱流汐涨》中,后天是孩子母亲的百日(时间并未冲淡哀伤),他的父亲便愁思万千。“乐声远了,在近处底杂响中,最刺激孩子底,就是父亲底抽噎声。……孩子睡着了,屋里只有些杂响伴着父亲发出的哀音。”通过屋内屋外,孩子与父亲的对比,更深层次的哭,来写出许地山对亡妻的悼念。前文中的生活情趣描写的越是美好,这篇读来便越是辛酸。
第二篇:读《雨巷》有感
读《雨巷》有感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诗人会遇见一个结着仇怨的姑娘吗?
淡雨萧烟,从那个朦胧的,飘渺的缝隙之间缓步朝前,纤细的手里握着一把油伞,冷冷的印着你发愁的容颜,忧郁的眼神仿佛苦丁香一般开落,你寻着那条幽长的巷子离我越来越近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遥台月下逢。你让我想起了捧心而蹙的潇湘妃子,但她的悲凉远不及你的凄美。
雨还是细细地将柔情撒在巷子里,模糊了我的视线,我害怕错过你这朵苦丁香,于是,张开水袖散尽迷烟,在我渐渐接近你的时候,我发现你拥起一捧落红,像黛玉的憔悴,像玉环的娇媚,像昭君的无奈,一个向上抛起的动作瞬间定格。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点点滴滴,点点滴滴,打在你的伞上,催破了巷子的宁静。
忽然地,你丢开了伞,数起了打在青石板上的雨珠,或者是过于惆怅了吧,你竟没有丝毫注意到我的存在,我一直尾随你的脚步直到与你间隔只剩三米。看着你,仿佛飘过一阵低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烟雨迷朦处和着雨的轻调一起进入我的视听。
雨停了,现在的我被束缚在离你很近很近的地方,那距离是一步之遥。而你,像朱漆剥落的大门紧闭着,就算如此,我依然从你那双湖蓝的窗帏中透彻了你,熟悉了你,好似我们五百年前就注定了一段情愫,那种似曾相识,那种莫名其妙就能黯然而生的情感流露,不知你是否也有体会?
你的发梢被雨打湿了,巷子中角落里那几株枯败的落红竟然发了芽,待我回眸想要与续写前缘,你却如一朵云般在我眼前朦胧,可惜的,我喑哑的喉咙倏的叫不出你的名字,只记得你那暗香盈袖的青莎衣,哀怨的窗和图满油彩的伞。
美丽的邂逅铺散于逝去的繁花,心在此刻沉淀,雨在此刻升华
第三篇:读空杯心态有感
做一个敢于“空杯”的人
——读吴甘霖《空杯心态》有感
前些天偶然机会读了吴甘霖先生写的《空杯心态》一书,读完后使自己感触很深,书中提到的“松开的手,比紧握的手拥有更多”这一理念,对我们年轻人来说不管是做事上还是做人上都有很大的启发。
现如今社会上很多人总是抱怨世界太小,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其实并不是世界太小,而是我们将自己看得太大。当心中装满了自己,就不会有别人的地方,世界当然就会很小。而将自己放下,所有的人和事都能容下,世界自然就会变大。那到底什么是空杯心态呢?“空杯心态”就是将自己心中的“杯子”倒空,将自己所在意的,所重视的,以及辉煌的历史,从心态上彻底清空。这就如: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很难再接纳新的东西,只有将杯子倒空了,才能避免之前的水变臭,又有空间去填补新鲜的水,做到真正的不计较与放下,才能拥有更大的成功与辉煌。“空杯心态”并不是一味的否定过去,而是要怀着否定或者说放空过去的一种态度,去融入新的环境,对待新的工作,新的事物。空杯心态是一种挑战自我的永不满足;空杯心态是对自我的不断扬弃和否定;空杯心态就是忘却过去,特别是忘却成功;空杯心态就是不断清洗自己的大脑和心灵;空杯心态就是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自满使我们目光短浅,安于现状;懈怠使我们固步自封,坐失良机。空杯心态就是对过去荣耀、挫折的一种舍弃,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否定,舍得之后才能获得更多,否定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气,但唯有如此才能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找到应该努力的方向。一个人应该舍弃的东西很多,懒惰、得过且过的混日子思想自然是不行的、是最应舍弃的;我们要学会空杯,既不能因一时的失败或挫折而一蹶不振,更不能因小小的成绩而得意忘形,我们要做一个主动“空杯”的人,勇于放下,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可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将过去的成功,以往的经验,用于新的环境,新的工作,新的角色中,得到的结果和自己前期计划是差距甚远,导致四处碰壁,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也让自己陷入了瓶颈。这些时候,我们就该具备“空杯心态”,将自己倒空,别被那些成就、经验、利益、学识等,看似重要的东西给束缚了自
己。空杯心态的最大价值就是——找到自己职场发展的“金钥匙”。每个公司只是对员工的使用价值买单,而不是他们的价值!职场发展的基本规则,就是重视使用价值,凡是能体现自己使用价值的地方,就该努力去做;凡是影响自己发挥使用价值的事情,不管是观念、个性、还是其他方面,都要尽力排除。
“胜不骄,败不馁”。书中以众多的事例讲述了这个道理,上至总统下至员工,囊括了许多行业的成功者,证明了他们的一个共同经验,任何时候都要有“平常心”和“归零心态”。我十分认同作者这个观点,就一个人而言,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要有这种心态,否则就根本无法持续发展,中国很多企业家似乎身上都有一种陋习,一但有钱,就坐奔驰,吃豪宴,讲地位,开始养尊处优,大手挥霍了,从此再也不坐公交车,地铁,远离群众,而后企业就开始走下坡路,直至消失。这样的例子,身边处处都是。
“遭遇逆境,用于空杯”。生在竞争年代,你追我赶,谁都希望往高处站,朝前头走。市场竞争引起有上有下,有起有落,昨天还是用于开拓的佼佼者,今天可能变成力不从心的落伍人;前些时候还是被你颐指气使的下僚,如今倒成了对你发号施令的上司。这样的落差变化随处可见,你怎么办?是痛心疾首一蹶不振,还是以平常心调整心态,积蓄力量,投入新一轮的竞争?就一个人的一生而言,“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是不可逆转的规律。当你从成功的事业中退出来,从权重的位置上退下来,昔日的门前车马喧闹,变成了如今的门庭冷落,这又是一种落差,面对这些落差,你又如何处理?是黯然伤神,蔫蔫萎顿,还是倒空自己、“空杯”对待,心胸豁达处之泰然?
月有盈亏,人有起落,世事洞明皆学问,一个人在创造辉煌之后,固然要考虑再创辉煌,但同时也要做好黯淡下去的心理准备,只有倒空自我,才能实现更好的自我,“松开的手,比紧握的手拥有更多”。
郁离子
第四篇:读《空杯心态》有感
解放思想,不断超越
--------读《空杯心态》有感
《空杯心态》所倡导的是“勇于空杯,时刻归零”的理念,恰恰是确保“不断超越,永创一流”和打造永不满足团队的关键。
为什么呢?
这些年来,无论是我们这个国家,还是许多单位,还是不少个人,都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也想取得更大发展,但是,任何组织和个人要进步发展,其最大危险,不是别的,而是满足于过去的成就与辉煌不再进步,这时,心态上是否能“放空”不断放下和超越,就成了能否真正理解解放思想,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证。
本书作都,吴甘霖,著名畅销书作家,及培训师,历任香港中华文化传播集团副总裁,美国美中际创造力开发中心总裁等职,现任甘霖智慧国际培训机构理事长,中国管理培训七剑客之一。
一口气读完了《空杯心态》这本书,感慨颇多,收获颇多。
人要有空杯心态。在升华这一人生哲理时,吴甘霖说:很多人总是抱怨世界太小,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其实并不是世界太小,而是我们将自己看得太大。当心中装满了自己,就不会有别人的地方,世界当然就会很小。而将自己放小,所有的人和事都能容下,世界自然就会变大。
吴甘霖以一个小故事作为新书《空杯心态》的架构基础:朋友的小孩因为在花瓶中抓着五分硬币不肯放手,被卡在瓶中,哇哇大哭,致使价值3万元的名贵花瓶被迫砸碎。小孩说:“我怕松手,就再也抓不住那五分钱了”。大人们,特别是职场经验不足的人,往往也会陷入同样困境:放不下自己的身段,而失去了更大的发展。
每一个人要想应对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必须随需应变。而以变应变,就要求我们具有空杯心态。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态,如果想学到更多学问,想提升职业能力,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而不是骄傲自满,故步自封。
吴甘霖在《空杯心态》中描述了职场中的三种人。主动“空杯”者、被动“空杯”者和拒绝“空杯”者。毫无疑问,拒绝“空杯”者,要么停滞不前,要么倒退,要么成为他人的绊脚石。如果想有最大最快的发展,就一定要做主动“空杯”的人!拥有空杯心态的人,才能认识到,曾经的鲜花和掌声不能决定你的现在,更不决定你的未来,才能明白如果将自己放小,那么世界就会变大。“越丰满的稻穗,头垂得越低。”人也当如此,越优秀,就更要“倒空”自己,学会弯腰。
空杯心态是一种挑战自我的永不满足。空杯心态就是随时对自己拥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重整,清空过时的,为新知识、新能力的进入留出空间,保证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总是最新;就是永远不自满,永远在学习,永远在进步,永远保持身心的活力。比如,红塔集团“山高人为峰”的企业理念,其中就蕴涵着红塔人不断“寻觅更高的山峰”的空杯心态。空杯心态就是忘却成功,学习变化。受到批评要警惕、警醒,得到赞扬更要警惕、警醒。在鲜花和掌声面前,看到差距;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失信心。这便是成熟和进步,这便是空杯心态。
空杯就是要把自己“当人看”。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陷,都有自己相对较弱的地方。也许你在某个行业已经满腹经纶并十分成功,也许你已经具备了丰富的技能,但是对于新的环境,新的政策,新的对手,你仍然没有任何特别。你需要用空杯的心态去重新整理自己的智慧,去吸收现在的、别人的、正确的、优秀的东西。如果你不去领悟,不去感受,不去学习,仍然高枕无忧地躺在过去成功的经验之上,那将是很可怕的结局。
空杯心态就是不断清洗自己的大脑和心灵。空杯就是经常给自己的心智洗澡。文韬武略的商汤王在他的洗澡盆上写了九个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他在洗澡的时候,外洗身,内洗心,所以他在洗完澡后“身心舒畅”。我们现在洗澡,只洗身,不洗心。在洗澡的时候,还怨这个恨那个。真正的洗澡,应该是外洗身,内洗心,把外在和内在的过时的东西、心灵的杂草、大脑的垃圾等等,通通一洗了之,把身心洗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而从我的观点来看,“空杯心态“其实就是对过去荣耀、失败的一种舍弃,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变相的否定,只有真正地舍弃之后,才有更多的空间去获得更多的东西。可是否定别人很容易,否定自己却需要很大的勇气,但也只有如此,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一个空的杯子才能再去装进去东西,一个浅显的道理揭示了一个人人存在的问题。小学的时候就有了谦虚使人进步这句话,只是越上学越被教育掉了。现在的空杯心态也好,方与圆也好,更多的反映的其实还是浅显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在这么个物欲横流,个性张扬的社会形态下,们越来越多的是在关注着自己拥有了什么,怎么才能更好的抓住自己的东西。一个人也只有两只手当你总是抓着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东西时,却又丧失了去抓更有价值的东西的机会。当然书里面也并不是就鼓励大家什么都不要了一直等着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出现,那样估计一生也就是在等候中过去了。“空杯”空掉的是我们不断上进学习的惰性,空掉我们自以为是的经验想当然。
其实当我们“空杯心态”这本书,觉得自己学到不少东西,领悟到不少道理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往自己的杯中倒进了“水”呢?
财务部:易园容
2012.05.16
第五篇:读《西窗法雨》有感
读《西窗法雨》有感
没有律法的枯燥,没有说教的死板,没有教条的严苛,纵览全文,《西窗法雨》带给我的是生动的案例、平实的言语以及精彩的剖析。
《西窗法雨》于1996年开始连载于《南方周末》,其后花城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共有八十多个章节,涉及法律的各方面问题。作者刘星,北京人。曾为解放军侦察兵,后为建筑设计描图员。毕业于中山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在美国法学院做过访问学者。曾为中山大学法学教授,中山大学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法学著作多部,发表论文若干,并在《南方周末》、《法制日报》、《文汇报》等报刊辟有法学随笔专栏。
站在一个初次接触法律的新人的角度看来,《西窗法雨》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法律启蒙书籍。作者刘星以一种仿佛站在你面前讲诉故事一般的方式,用幽默风趣却不失严谨的言语漫谈西方法律文化,提出一个个仿佛是信手拈来的法律现象,进行点拨评说。虽然说的是西方法律文化现象,却启蒙着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着痕迹地调动着读者的思维,引发读者的思考,进而挖掘与深思中国的法律问题。全文一个接着一个的小故事引人入胜,时刻调动着读者对有趣的法律问题的好奇与探索的渴求,让人有一口气把整本书读完的冲动。而其中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更加深入的思考。
如果法律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你还会选择坚守么?在《苏格拉底的慎重》这一章节中,作者讲述了苏格拉底的故事:苏格拉底是一个著名的哲学,常常把一些自以为学富五车的“智者”驳得哑口无言,他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于是这些“智者”就利用雅典荒诞不经的法律控告苏格拉底,并判处他饮毒而亡。临刑前,苏格拉底的学生克力同来看他,告诉他他的朋友们将帮助他越狱,而且一切已经安排妥当。可是苏格拉底泰然自若,表示不会越狱。克力同提出各种理由来说服他,告诉他雅典法律的不公,遵守这样的法律简直迂腐,但仍然无效。最后苏格拉底还是选择了饮毒。从苏格拉底的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不公律法的思考。在他看来,甚至可以说从西方法律文化的层面上来看,对于一个被判有罪的人来说,即使他确信对他的指控是不公正的,仍不能逃避法律的制裁。也就是说,即使对待对自己不公的法律,也需要慎重。因为创造法律的初衷就是追求一个秩序。如果因为认为法律的不公而逃避法律的制裁,那么可能人人都会找借口逃避法律的约束,从而导致社会的混乱。所以可以看出西方人从骨子里流露出的对法律的尊重。而苏格拉底的故事如果发生在我们中国,也许就会简单许多。仅仅从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以及水浒传中我们就可以大致知道中国人的选择:孙悟空因为不满天地秩序,自己无法像天神一般摆脱生老病死,于是大闹地府,撕毁生死簿;又因为不满自己卑微的官职,妄图与天齐,于是打着齐天大圣的旗号大闹天宫。水浒传中好汉的鲁智深、武松都是一些充满着反抗精神的主儿,恨不得跟着宋公明哥哥一股脑儿地把这在他们眼中腐朽不堪的宋王朝推下深渊。显然,中国人对不公法律的思考相对的浮躁并且暗藏着一些反抗的情绪。
而在中国,对于死刑的存废,一直存在争议。在很多西方国家,死刑早已废除,即使一些十恶不赦罪大恶极的罪人,最重的惩罚也仅仅只是无期徒刑。比如《死刑的存废》这个章节中的案例:在荷兰出现过这么一个十恶不赦的杀人狂克鲁斯,他先以慈善家的面目接近一些小孩子,给小孩子送糖果、玩具来消除父母对他的戒心,然后将孩子拐走,以小孩作为人质威胁父母交出钱财,待得手后又将孩子杀害。然而这么一个穷凶极恶的罪犯最后还是只是判了终身监禁,并未遭到死刑的惩罚。这在秉承杀人偿命朴素思想的中国人看来简直难以理喻。试想,如果你的亲人被罪犯以一种极其残忍的方式杀害了,而这个施暴者竟然只是被判处了无期徒刑,并且他在狱中表现良好,不出几十年,你甚至还能看见他减刑释放,生活得自由自在。这样的结果,恐怕是受害者的亲戚家属所不能接受的。就像现在沸沸扬扬的复旦投毒案。2014年2月18日上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复旦投毒案”依法公开一审。最终,法院判决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而随后,由复旦大学177名学生联合签名的《关于不要判林森浩同学“死刑”请求信》寄往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随之一起的还有另外一份《声明书》。此信引起社会各界热议。它迅速导致两种观点交锋——一种认为这是一种正常举动,也是舆论的一部分;另一种则痛斥“求情”是非不分,触犯了文明底线。我们且抛开这份请求信的动机所在,抛开个人观点(我的观点还是不能接受这样一个杀人犯不判死刑的),单单从其要求法院改判死刑,我们就可以瞥见一些中国人对于死刑更慎重的思考。而上述两种观点的交锋,更像是对死刑废除与否的辩论。显然的,林某这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已经深深地触犯了法律,按照我们现在的规定来说确实应该处以死刑。但是,再从多方面的考虑:比如,该犯人的社会价值;比如,社会以及国家在该犯人身上所投入的资源、精力;又如,对于本案件已经毁掉了一个家庭,为什么还要再毁掉另外一个家庭的深切思考。诸如此类的等等。似乎也能看到一些不判该犯人死刑的理由。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中国司法的进步,也许有人会说这是舆论挟持了司法。不管怎么样,单单从司法的进程来看,这将是一个对于死刑思考的极大地进步。
《西窗法雨》全书充满着法律所不为人熟悉的智慧,单单简单的两节就能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掩卷沉思,中国的司法进程终将落在我们这一辈人的身上,我们所秉持的观点将深刻地影响下一代中国司法的制订。《西窗法雨》这本书中所蕴涵的西方法律的智慧值得我们的学习和借鉴。书是常读常新的,我相信在下一次更详细的阅读之后,《西窗法雨》会带给我更不一样的思考!
周金韬
2014年10月28日